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课件.ppt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9153267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8.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课件.ppt(9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 物质的跨膜运输物质的跨膜运输 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第一节第一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物质的跨膜运输被动运输(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主动运输(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胞吞作用胞吞作用(endocytosis)胞吐作用胞吐作用(exocytosis)一、被动运输一、被动运输概念:被动运输(概念: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是通过简单扩散或)是通过简单扩散或 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高浓度向浓度向低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运浓度方向的跨膜运 转。转。特点:运输

2、方向;跨膜动力;能量消耗;膜转运蛋白。特点:运输方向;跨膜动力;能量消耗;膜转运蛋白。类型:简单扩散(类型: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协助扩散(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一)简单扩散(一)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1.概念概念:又称为自由扩散(:又称为自由扩散(free diffusion),),是疏水小分子是疏水小分子或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不需要能量也不需要膜蛋白参或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不需要能量也不需要膜蛋白参与的跨膜运输方式。与的跨膜运输方式。2.特点特点: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

3、扩散;不需要提供不需要提供能量;能量;没有膜蛋白的协助。没有膜蛋白的协助。某种物质对膜的某种物质对膜的通透性通透性(P)可以根据它在水和油中的分配系可以根据它在水和油中的分配系数(数(K)及扩散系数(及扩散系数(D)来计算:来计算:P=KD/t(t为膜的厚度)为膜的厚度)概念概念:也称促进扩散:也称促进扩散,是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在是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在膜转运蛋白膜转运蛋白 协助下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输。协助下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输。特点特点:转运速率高;转运速率高;存在最大转运速率;存在最大转运速率;有膜转运有膜转运蛋白参与,有特异性。蛋白参与,有特异性。膜转运蛋白

4、膜转运蛋白是指镶嵌在膜上和物质运输有关的跨膜蛋白。是指镶嵌在膜上和物质运输有关的跨膜蛋白。分为分为载体蛋白载体蛋白(carrier protein.carrier protein.可介导被动和主动运输可介导被动和主动运输)和)和通道蛋白(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channel protein.只介导只介导被动运输被动运输)。)。(二)协助扩散(二)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facilitated diffusion)简单扩散简单扩散运输通道运输通道运输载体运输载体被动运输被动运输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浓度梯度浓度梯度图示载体蛋白通过构象改变介导溶质被动

5、运输的模型图示载体蛋白通过构象改变介导溶质被动运输的模型相同点:相同点:特异性,有特异的结合位点;特异性,有特异的结合位点;有饱和动力曲线;有饱和动力曲线;受抑制剂的影响。受抑制剂的影响。不同点:不同点:可改变过程的平衡点;可改变过程的平衡点;不对溶质分子作任何共价修饰。不对溶质分子作任何共价修饰。载体蛋白和酶的异同点:载体蛋白和酶的异同点:A.电压门通道电压门通道B.配体门通道配体门通道C.压力激活通道压力激活通道二、主动运输二、主动运输概念概念:主动运输(: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是指由载体蛋白介导的是指由载体蛋白介导的 物质逆浓度梯度(或化学梯度)的由浓度低的一侧向物

6、质逆浓度梯度(或化学梯度)的由浓度低的一侧向 浓度浓度 高的一侧的跨膜运输方式。高的一侧的跨膜运输方式。特点特点:运输方向;运输方向;膜转运蛋白;膜转运蛋白;消耗能量。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所需能量的主动运输所需能量的来源来源主要有:主要有:1.ATP直接提供能量直接提供能量2.ATP间接提供能量间接提供能量3.光能驱动光能驱动偶联转运蛋白偶联转运蛋白 ATP驱动泵驱动泵 光驱动泵光驱动泵电化学梯度电化学梯度寡糖寡糖Na+-K+泵的结构1.钠钾泵(钠钾泵(Na+-K+-ATP酶)的结构酶)的结构2.Na+-K+泵泵的的作作用用机机制制(二二)ATP直接提供能量驱动的主动运输直接提供能量驱动的主动运

7、输 钙泵钙泵(Ca2+-ATP酶)酶);.质子泵:质子泵:P-型质子泵、型质子泵、V-型质子泵、型质子泵、H+-ATP酶(或酶(或F 型)型);ABC转换器转换器 1.钙泵钙泵(Ca2+-ATP酶)酶)Ca2+-ATP酶主动运输的构象变化模型酶主动运输的构象变化模型2.质子泵质子泵 可分为三种可分为三种:哺乳动物多药抗性蛋白哺乳动物多药抗性蛋白1协同运输(cotransport)是一类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物质跨膜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的电化学浓度梯度,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的是钠钾泵或质子泵。动物细胞中常常利用膜两侧Na+浓度梯度来驱动,植物细胞和细菌常利用H+浓度梯度来驱动

8、。根据物质运输方向与离子沿浓度梯度的转移方向,协同运输又可分为:同向协同(symport)与反向协同(antiport)。1.1.概念概念:协同运输(:协同运输(cotransportcotransport)是指一种物质的运输伴随是指一种物质的运输伴随 另一种物质的运输。它是一类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的主动运输另一种物质的运输。它是一类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方式。2.2.能量能量:钠钾泵或质子泵通过消耗:钠钾泵或质子泵通过消耗ATPATP产生膜两侧的电化学浓产生膜两侧的电化学浓度梯度,驱动协同运输的进行。度梯度,驱动协同运输的进行。动物细胞动物细胞中常常利用膜两侧中常常利用膜两侧NaN

9、a+浓度梯度来驱动,浓度梯度来驱动,植物植物 细胞和细菌细胞和细菌常利用常利用H H+浓度梯度来驱动。浓度梯度来驱动。3.3.类型类型:共运输(同向协同(:共运输(同向协同(symportsymport)对运输(反向协同(对运输(反向协同(antiportantiport)(三三)ATP间接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间接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协同运输协同运输小小肠肠上上皮皮细细胞胞吸吸收收葡葡萄萄糖糖示示意意图图三、膜泡运输三、膜泡运输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膜泡运输完成膜泡运输完成大分子大分子和和颗粒性物质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因质膜形成的跨膜运输,因质膜形成囊泡而得名,又称囊泡而得名,又称

10、批量运输(批量运输(bulktransport)。)。根据物质的运输方向分为:胞吞作用根据物质的运输方向分为:胞吞作用(endocytosis)胞吐作用胞吐作用(exocytosis)(一)(一)胞吞作用胞吞作用概念概念:胞吞作用通过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胞吞泡),:胞吞作用通过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胞吞泡),将外界物质裹进并输入细胞的过程。将外界物质裹进并输入细胞的过程。类型类型:胞饮作用(胞饮作用(pinocytosispinocytosis)吞噬作用(吞噬作用(phagocytosisphagocytosis)胞胞饮饮作作用用示示意意图图细胞膜细胞膜膜外蛋白膜外蛋白膜内蛋白膜内蛋白胞饮物胞饮

11、物胞饮泡膜胞饮泡膜通过网络蛋白有被小泡介导的选择性运输示意图通过网络蛋白有被小泡介导的选择性运输示意图(转运分子(转运分子-配体)配体)(转运分子受体)(转运分子受体)(网络蛋白:轻链和重链组成包被的结构单位)配体配体(Ligand)是通常本身具有其特别的生物活性,并且能和接受体(receptor)结合,呈现特异性的生物活性分子。(接合素蛋白)(膜泡形成)有被小窝 (1)网格蛋白衣被小泡是最早发现的衣被小泡,介导高尔)网格蛋白衣被小泡是最早发现的衣被小泡,介导高尔基体到内体、溶酶体、植物液泡的运输,以及质膜到内膜区隔基体到内体、溶酶体、植物液泡的运输,以及质膜到内膜区隔的膜泡运输。的膜泡运输。

12、(2)COP(constitutive photomorphogenic(constitutive photomorphogenic,COP)COP)I;衣被小泡衣被小泡负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返回内质网。起初发现于高尔基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返回内质网。起初发现于高尔基体碎片,在含有体碎片,在含有ATP的溶液中温育时,能形成非笼形蛋白包被的溶液中温育时,能形成非笼形蛋白包被的小泡。的小泡。(3)COP II主要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最早主要介导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最早发现于酵母发现于酵母ER在在ATP存在的细胞质液中温育时,存在的细胞质液中温育时,ER膜上能形

13、成膜上能形成类似于类似于COP I的衣被小泡,酵母的衣被小泡,酵母COP II衣被蛋白的变异体,会在衣被蛋白的变异体,会在内质网中积累蛋白质。内质网中积累蛋白质。2.吞噬作用吞噬作用特点:胞吞物为特点:胞吞物为大分子大分子和和颗粒颗粒物质;物质;形成的胞吞泡大(直径大于形成的胞吞泡大(直径大于250nm););信号触发过程;信号触发过程;微丝和结合蛋白。微丝和结合蛋白。作用:防御侵染和垃圾清除工。作用:防御侵染和垃圾清除工。包涵素包涵素:分子量为:分子量为180,000道尔顿的蛋白质,道尔顿的蛋白质,包裹在包裹在“被覆窝被覆窝”的细胞质表面上,与受体的细胞质表面上,与受体介导的对低密度脂蛋白介

14、导的对低密度脂蛋白(LDL)、胰岛素及其、胰岛素及其他配体的内摄作用有关他配体的内摄作用有关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的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的区别区别 特特 征征 物质物质 胞吞泡的大小胞吞泡的大小 转运方式转运方式 胞吞泡形成机制胞吞泡形成机制胞饮作用胞饮作用 溶液溶液 小于小于150150nm nm 连续的过程连续的过程 网格蛋白和接合素蛋白网格蛋白和接合素蛋白吞噬作用吞噬作用 大颗粒大颗粒 大于大于250250nm nm 受体介导的信受体介导的信 微丝和结合蛋白微丝和结合蛋白 号触发过程号触发过程(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配体和受体结合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15、配体和受体结合网格蛋白聚集网格蛋白聚集有被小窝有被小窝去被的囊泡和去被的囊泡和胞内体胞内体融合融合有被小泡有被小泡胞内体胞内体是动物细胞内由膜包围的细胞器,其作用是传输由胞是动物细胞内由膜包围的细胞器,其作用是传输由胞吞作用摄入的物质到溶酶体中被降解。吞作用摄入的物质到溶酶体中被降解。溶酶体溶酶体(单层磷脂)(单层磷脂)(载脂蛋白)(载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s,LDL):是胆固醇在肝是胆固醇在肝细胞合成后与磷细胞合成后与磷脂和蛋白质形成脂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物的复合物,进入血进入血液,通过与细胞液,通过与细胞表面的表面的LDL受体受体结合形

16、成受体结合形成受体-LDL复合物,通复合物,通过网络蛋白有被过网络蛋白有被小泡的内化作用小泡的内化作用进入细胞,经脱进入细胞,经脱被与包内体融合。被与包内体融合。包内体包内体是动物细是动物细胞内由膜包围的胞内由膜包围的细胞器,作用是细胞器,作用是传输新吞入细胞传输新吞入细胞的物质到溶酶体的物质到溶酶体被降解。被降解。包内体膜上有包内体膜上有ATP驱动的质驱动的质子泵,将子泵,将H+泵进包内体腔泵进包内体腔中,使腔内中,使腔内PH降低,引降低,引起起LDL与受体与受体分离。包内体分离。包内体以出芽的方式以出芽的方式形成运载受体形成运载受体的小泡,返回的小泡,返回细胞膜,重复细胞膜,重复使用。含使

17、用。含LDL的包内体的包内体与溶酶体融合,与溶酶体融合,LDL被水解,被水解,释放出胆固醇释放出胆固醇和脂肪酸供细和脂肪酸供细胞利用。胞利用。不同类型受体的胞内体的分选途径:不同类型受体的胞内体的分选途径:(1)返回原来的质膜结构域,重新发挥受体的作用;)返回原来的质膜结构域,重新发挥受体的作用;(2)进入溶酶体中被消化掉,称为受体下行调节;)进入溶酶体中被消化掉,称为受体下行调节;(3)被运至质膜的不同结构域,称为跨细胞的转运。)被运至质膜的不同结构域,称为跨细胞的转运。(三)(三)胞吐作用胞吐作用defaultpathway默认途径默认途径?第二节第二节 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细胞通讯与信号传

18、递 细胞通讯与细胞识别细胞通讯与细胞识别 细胞信号传递细胞信号传递 细胞信号传递的基本特征与蛋白激酶的网络整合信息细胞信号传递的基本特征与蛋白激酶的网络整合信息一、细胞通讯与细胞识别一、细胞通讯与细胞识别细胞通讯(细胞通讯(cell communicationcell communication)细胞识别(细胞识别(cell recognitioncell recognition)(一一)细胞通讯(细胞通讯(cellcommunication)概念: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概念: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 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产生相应的反应。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产生相应的

19、反应。细胞通讯方式细胞通讯方式:接触性依赖的通讯接触性依赖的通讯 间隙连接实现代谢偶联或电偶联间隙连接实现代谢偶联或电偶联 分泌化学信号进行通讯分泌化学信号进行通讯内分泌(内分泌(endocrineendocrine):低浓度;低浓度;全身性;全身性;长时效。长时效。旁分泌(旁分泌(paracrineparacrine):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通过扩散作用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通过扩散作用 于邻近的细胞。包括各类细胞因子和气体信号分子。于邻近的细胞。包括各类细胞因子和气体信号分子。自分泌(自分泌(autocrineautocrine):信号发放细胞和靶细胞为同类或同信号发放细胞和靶细胞为同类或同 一细

20、胞,常见于癌变细胞。一细胞,常见于癌变细胞。化学突触(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chemical synapse):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 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概念: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选择性地相概念: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受体与胞外信号物质分子选择性地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互作用,进而导致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信号通路(信号通路(signalingpathway)细胞接受

21、外界信号,通过一整套特定的机制,将胞外信号转细胞接受外界信号,通过一整套特定的机制,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信号,最终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的应答导为胞内信号,最终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的过程称为细胞信号通路。反应的过程称为细胞信号通路。细胞识别细胞识别(cellrecognition)二、细胞信号传递二、细胞信号传递细胞的信号分子和受体细胞的信号分子和受体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细胞表面的整联蛋白介导的信号传递细胞表面的整联蛋白介导的信号传递(一)(一)细胞的信号分子和受体细胞的信号分子和受体 类型

22、:类型:溶解性:亲脂性的信号分子溶解性:亲脂性的信号分子 亲水性的信号分子亲水性的信号分子 化学结构:短肽、蛋白质、气体分子等化学结构:短肽、蛋白质、气体分子等 产生和作用方式:内分泌激素、神经递质、局部产生和作用方式:内分泌激素、神经递质、局部 化学介导因子和化学介导因子和气体分子气体分子 特点:特点:特异性;特异性;高效性;高效性;被灭活性。被灭活性。细胞的信号分子细胞的信号分子受体(受体(receptorreceptor)概念概念:受体是一种能够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识别和和选择性结合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某种配体(信 号分子)的大分子物质,多为糖蛋白,一般至少号分子)的大分子物质,多为糖蛋

23、白,一般至少 包括两个功能区域,与包括两个功能区域,与配体结合的区域配体结合的区域和和产生效产生效 应的区域应的区域。类型类型:细胞内受体(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细胞表面受体(细胞表面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or)钝化途径钝化途径:受体失活受体失活(receptor inactivation)。受体隐蔽(受体隐蔽(receptor sequestration)受体下行调节(受体下行调节(receptor down-regulation)受体与配体间的作用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特异性;饱和性;高度的亲和力。受体与配体(信号分子)间作用的主要特征

24、受体与配体(信号分子)间作用的主要特征 特异性;特异性;饱和性;饱和性;高度的亲和力。高度的亲和力。第二信使学说和分子开关第二信使学说(第二信使学说(second messenger theory):):由由Sutherland于于70年代提出,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第年代提出,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第 二二 信使有信使有cAMP、cGMP、三磷酸肌醇、二酰基甘油等。三磷酸肌醇、二酰基甘油等。分子开关分子开关: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GTPGTP和和GDPGDP的交替结合的交替结合 蛋白激酶是一类磷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蛋白激酶是一类磷酸转移酶,其作用是将 ATP 的的 磷酸基磷酸基转

25、移到底物特定的氨基酸残基上,使蛋白质磷酸化。转移到底物特定的氨基酸残基上,使蛋白质磷酸化。蛋白激酶在信号转导中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磷酸蛋白激酶在信号转导中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磷酸化调节蛋白质的活性;二是通过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使信化调节蛋白质的活性;二是通过蛋白质的逐级磷酸化,使信号逐级放大,引起细胞反应。号逐级放大,引起细胞反应。蛋白激酶蛋白激酶 GTP结合蛋白(结合蛋白(GTP-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二)(二)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甾类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甾类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一氧化氮介导的信号通路一氧化氮介导的信号通路

26、血管内皮细胞接受乙酰胆碱,引起胞内Ca2+浓度升高,激活一氧化氮合酶,细胞释放NO,NO扩散进入平滑肌细胞,与胞质鸟苷酸环化酶(GTP-cyclase,GC)活性中心的Fe2结合,改变酶的构象,导致酶活性的增强和cGMP合成增多。cGMP可降低血管平滑肌中的Ca2+离子浓度。引起血管平滑肌的舒张,血管扩张、血流通畅。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其作用机理是在体内转化为NO,可舒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和心肌的需氧量。(三)(三)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细胞表面受体的细胞表面受体的类型类型:离子通道型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ion-channel-linked receptor)G

27、蛋白耦联型受体(蛋白耦联型受体(G-protein-linked receptor)酶耦联的受体(酶耦联的受体(enzyme-linked receptor)介导的信号传递:介导的信号传递:1.G-1.G-蛋白偶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蛋白偶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 三聚体三聚体GTP结合调节蛋白(结合调节蛋白(trimeric GTP-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简称简称G蛋白。由蛋白。由、三个亚基组成,三个亚基组成,和和亚基通过共价结合的脂肪酸链尾结合在膜上。亚基通过共价结合的脂肪酸链尾结合在膜上。G蛋白在信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当号转导过程

28、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当亚基与亚基与GDP结合时处结合时处于关闭状态,与于关闭状态,与GTP结合时处于开启状态结合时处于开启状态。G蛋白耦联型受体为蛋白耦联型受体为7次跨膜蛋白,受体胞外结构域识别胞外次跨膜蛋白,受体胞外结构域识别胞外信号分子并与之结合,胞内结构域与信号分子并与之结合,胞内结构域与G蛋白耦联。通过与蛋白耦联。通过与G蛋白蛋白耦联,调节相关酶活性,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将胞外耦联,调节相关酶活性,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从而将胞外信号跨膜传递到胞内。信号跨膜传递到胞内。cAMP信号通路信号通路概念概念:细胞外信号和相应的受体结合,导致胞内第二信使:细胞外信号和相应的受体结合,导

29、致胞内第二信使cAMP的水平变化而引起细胞反应的信号通路。的水平变化而引起细胞反应的信号通路。组分及分析组分及分析:受体;调节蛋白;受体;调节蛋白;腺苷酸环化酶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Adenylyl cyclase););蛋白激酶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环腺苷酸磷酸二环腺苷酸磷酸二 酯酶(酯酶(cAMP phosphodiesterase)。)。反应链反应链:激素激素G-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偶联受体G-G-蛋白蛋白腺苷酸环化酶腺苷酸环化酶 cAMPcAMPcAMP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依赖的蛋白激酶A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调控蛋白基基 因

30、转录因转录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概念:概念:反应链反应链:胞外信号分子:胞外信号分子G-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偶联受体G-G-蛋白蛋白 IPIP3 3胞内胞内CaCa2+2+浓度升高浓度升高CaCa2+2+结合蛋白结合蛋白 (CaM)CaM)细胞反应细胞反应 磷脂酶磷脂酶C(PLC)C(PLC)DG DG激活激活PKCPKC蛋白磷酸化或促蛋白磷酸化或促NaNa+/H/H+交交 换使胞内换使胞内pHpH 2.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特点:特点:受体受体/离子通道复合体,四次离子通道复合体,四次/六次跨膜蛋白六次跨膜蛋白 跨膜信号转导无

31、需中间步骤跨膜信号转导无需中间步骤 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或其他可兴奋细胞间的突触信号传递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或其他可兴奋细胞间的突触信号传递 有选择性:配体的特异性选择和运输离子的选择性有选择性:配体的特异性选择和运输离子的选择性3.与酶连接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与酶连接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类型:类型:受体丝氨酸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苏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磷酸酯酶受体酪氨酸磷酸酯酶 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受体鸟苷酸环化酶(ANPs-signalsANPs-signals)酪氨酸蛋白激酶联系的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联系的受体特点:特点:通常为单次跨膜蛋白;通常为单次跨膜蛋白;接受配体后发生二聚化而激活,

32、起动其下游信号转导。接受配体后发生二聚化而激活,起动其下游信号转导。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激酶(四)由细胞表面整联蛋白介导(四)由细胞表面整联蛋白介导的信号传递的信号传递整合蛋白与粘着斑导致粘着斑装配的信号通路有两条 粘着斑的功能:一是机械结构功能;二是信号传递功能 通过粘着斑由整合蛋白介导的信号传递通路:由细胞表面到细胞核的信号通路由细胞表面到细胞质核糖体的信号通路细胞信号传递的基本特征细胞信号传递的基本特征与蛋白激酶的网络整合信息与蛋白激酶的网络整合信息细胞信号传递的基本特征细胞信号传递的基本特征:具有收敛(convergence)或发散(divergence)的特点细胞的信号传导既具有专一性又有作用机制的相似性信号的放大作用和信号所启动的作用的终止并存细胞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对信号的适应(失敏与减量调节)蛋白激酶的蛋白激酶的网络整合信息网络整合信息与信号网络系统中的与信号网络系统中的cross talk 本章内容回顾本章内容回顾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 钠钾泵的结构和作用机理钠钾泵的结构和作用机理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受体和信号分子受体和信号分子 cAMP信号通路和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