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复习资料.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149531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地理复习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一地理复习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地理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地理复习资料.pdf(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湘教版I第 一 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 径140亿 光 年,约1.32X1023千米 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多层次的天体系统j太阳系:银河系 中心天体(太 阳):质 量 占9河6%I 地月系:组成大行星:水 星、金星、地 球、火星 j 地球和月球J J s a、土 星、天 王 星、海王星 L总 星/恒星世界、河外星系 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J特 殊 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1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i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第 二 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 概念

2、: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太阳辐射 波长范围:0.15 4微米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太阳辐射与地坦 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j,太阳辐射一能源I对地球的影即q【太阳辐射一大气运动、水循环一 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些明显现象太阳活研 r黑子一出 现 于 光 球 层1类型 1耀斑和日珥一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 亚洲J 1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 亚 一 东 北 季风 电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

3、夏季F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东 南 季风、I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一 两 期 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第三节 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四、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 理 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L的气团。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2、锋面系统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分类概念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冷锋气团主动向暖 和 气团移动阴天、大风、降温、降血 等 天 气,雨区主要在锋后气温和湿度骤降、气 压 四、天气转晴冬季的寒潮暖锋气团主动向 空气团移动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

4、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气 ,上 升、气压下 降、雨过天晴春、夏南方降水(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实例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气旋或 气 压四周向中心辐合上升阴雨台风(北逆南顺)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向外辐散(北顺南逆)卜沉伏旱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 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状态和 物 理 状态的变化。在 太 阳 能 及 地球重力的 作 用 下,水 在 陆 地、海 洋 和 大 气 间通过吸收热 量 或放 出 热 量,以 同、一液、3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

5、动,并 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 跨流域引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二、洋流概念:洋流又叫海 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分布规律: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25。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虹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寒 流,西侧为 暖

6、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 极 地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 侧 为 暖流,西 侧 为 寒 流。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西 风 漂 流,就性质来讲属于寒流。(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 有 波 浪、潮 汐。洋流形成的成因有风 海 流、密 度 流、补 偿 流。a、b、c、d形成是由于盛行风的吹拂,a、d由 于 中 纬 西 风吹拂,b、c由于低 纬 信 风吹拂。、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一部分,性质上属于寒流。在太平洋里e、f分 别 是 加利福尼亚寒流 和 秘鲁寒 流。在大西洋里e、f分 别 是 加 那 利 寒 流 和 木 格 拉 寒 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

7、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_ 物_ 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 海 洋 中的 单 细 胞 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 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 境 向 有 氧 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经过了大约2 0 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_ 也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

8、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 洋 和 大 气 中 的 积 累,也使太阳紫 外 线 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从占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衣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一古生代前期(寒武、奥陶、志 留)海生无脊椎 动物时代一古生代中期(泥盆纪)鱼类时代一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一中生代 爬 行 动物时代一新生代第 三 纪 哺 乳 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人 类 时代。植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海生藻

9、类植物时代一古生代中期电 子 植物时代一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裸 子 植物时代一中生代后期、新生代 被 子 植物时代。(-)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 中生代末期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 海 生 无 脊 椎 动 物 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 栖 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恐 龙 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 上 的 无脊椎 动物种类也灭绝了。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 自然_,使其更适合人类

10、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利方面: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人类燃烧 化石燃 料、砍伐森林 等,致使大量:氧 化 碳、甲烷、氧化氮、臭领、氟 利 昂 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第 二 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

11、理环境是重五圈、大 气 圈、也 圈、土壤 圈、生物圈、冬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 基础和植物 矿物 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粉 砂 和 黏 粒 较 多,含 砂 粒 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 砂 粒

12、较 多,含 粉 砂 和黏粒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 石 块 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 有 明 显 的 质地分层特征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 分。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铁、镁、岩、钙 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 含量高(-)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 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 质 与 强 度。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 化 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 植 物 和 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三)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 机 质 的来

13、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 壤 肥 力 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四)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 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 候 带 和 植 被 带,导 致 土 壤 的 组成成分和 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坡度 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陡峭较快浅薄 坦较慢深厚坡向温度状况水分状况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虻。蒸 发 量 较 大,水分 状 况 差.阴坡接 受 太 阳 辐 射 能 温 度

14、状 况 老。蒸发量较小,水分状况上。(五)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 土 因 素 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 地 表 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 水稻土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

15、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地 域 分 异 规 律 是 指 地 域 分 异 表 现 出 一 定 的 性 和 1 性。分异规律定 义成 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 纬 线 延伸、随 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即以热量为基础。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向 内 陆 有规律地更替。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

16、以水分条件为主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 山 脚 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地方性分异规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 有 序 性 和 重 复 性。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三、主要陆地自然带分 布植 被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森林自然带湿润和 半湿润 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 5 0m m)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草原自然带半 湿 润、半干旱的 内 陆 地 区(年降水量 2 5 0 4 5 0 廊)以草本植物为主

17、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干旱地 区(年降水量小于2 5 0 m m)旱 生 植 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 一 节 地 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聚 落 I 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I 分类:城 市 和乡村、北方平原地区:规 模 一 般 较 大,务呈 团 聚 型、棋 盘 式的格局。聚居的 人 口 较 多。【地形的影响j【南方丘陵和山区:规 模 一 般 较 少,空间分布相对

18、分散。聚 居 的 人 口 较 少。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自然因素:地 形、气 候、水文 等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I 社会经济因素:人 口、资源、城 镇 分 布、工农业生产水平 等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索 西 部 稀 疏,东 部 稠密 平原地形:限 制 较 少,-般呈 网状分布地形的影响Y山区地形:限制较上,多 呈 上 字 型 分 布,造 价 较 高I 充分考虑沿线的巨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 态 等;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4选择有 利 地 形,避 开 不 利 地 段,尽 可 能 降 低 工 程 造 价,(【设法减少对生 态 环 境 的破坏科学技术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

19、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上咽时期、历 史 时 期 和 近现代 时期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震 旦 纪 大冰期,石炭二 叠 纪 大冰期,第四纪 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 大间冰 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 波动变化 之 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 暖 期 较长,寒 冷 期 偏 短:湿润期 与 干 旱 期 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 为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 到 前 1500年的温 暖 期:另 一 次 是 1

20、5世 纪 以 来 的 寒 冷 期。在过去的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 平 血 要 比 现 在 高 出 厘 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现在的加拿大和英格兰。在寒冷期,出 现 于 141 7 世纪的小冰期,使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自 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 度 呈 上升趋势,由此造成了:1.近现代全球陆地巡水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雪 盖 和冰川面积减少,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3.全球平均海平面升 高,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 0.10.2 米。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一,全球气候变化

21、本身就是资 源 条件的变化。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宜然宏基。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原 有 牛态 系 统 的改变。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五,气候变化通过极 端 天 气 和 气 候 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第 三 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概念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 够 产 生 经济价值 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 质 与能 量 的总称。属性:有 限 性,整 体 性,地 域 性,多用性,社 会 性。(二)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 候 资源、水 资

22、源、土地 资源、生物 资源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可 再 生 资源、非 可 再 生 资源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前煤炭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2 屋、水 力 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重 贬,而木柴 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木 柴 时代”。(-)煤炭时期以 蒸 汽 机 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形成了十九世纪俄国的 顿 巴 斯、德 国 的 鲁 尔、美 国 的 阿巴拉契亚 矿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三)后煤炭时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此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

23、,逐渐被 石油 和 天然气 所取代,世界能源进入了“石油 时代”。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也H 能源为主,转向以可 再 生 能源 3阳 能、水 能、风 能、生物能 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 以 石 油、天 然 气、煤 炭 为主。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农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 和 自然资源 的依赖程度很大。(二)工业社会阶段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 矿产 资源,对性产业和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石油工业城市:大 庆、克拉玛依、东营钢铁工业城市:鞍 山、本 溪、攀枝花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金 昌

24、、铜 陵、个1口(三)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邱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工,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业一,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11趋弱 化。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 然 事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理些、影响范围和 危害程度。按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 物 灾 害、海洋灾害等。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

25、有复杂劳动性、潜在性、群发性、多因性、实发性、周期性。二、自然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 人 员 伤 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 涝 和 干 旱 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三、中国的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爆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如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 地貌 特征、江河的

26、洪枯流量 变 化 大、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 候 因素的影响较大。我 国 大 部 分 地 区 受 卫 的 影 响,水 资 源 皿 L 分布极为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瓦,季节分配不均,因暴雨容易酿成洪涝灾害。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地区分布时间强降水集中地区原因春夏之交(4、5 月)华南地区夏季风开始盛行,冷暖空气交绥,锋面雨带控制,暴雨时常发生6、7 月份江淮地区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锋面雨带在此徘徊,形成梅雨7、8 月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随着夏季风的进步北移,锋面雨带控制本地,出现盛夏暴雨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时降暴雨8、9 月份东南沿海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影响,形成狂风暴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