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功能区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9146774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6.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功能区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功能区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功能区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功能区发展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 通知 )京海发201124号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功能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各街道工委、乡镇党委,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区委区政府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现将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功能区发展规划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2011年7月8日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功能区发展规划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辐射周边区域形成的中关村科学城汇集了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27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科院30余家研究

2、所,航天五院、钢铁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等近5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全北京4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家(全北京3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2家(全北京88家),同时,还聚集了以大唐电信、微软为代表的一批大型高科技企业和近8000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2009年实现高技术产业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其核心区的批复精神,充分释放并增强中关村科学城的创新活力,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

3、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和区域创新的先行示范区,依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等文件,结合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要求,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实施期为2011年至2015年。中关村科学城也可称为“H”区,其含义为“高科技”、“海淀”与“核心”。规划范围为南至首都体育馆、北至农业大学、东至八达岭高速、西至中船重工产业园,以及沿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轴线的辐射区域,面积大约75平方公里。一、发展回顾与总结(一)经济增长迅速,成为

4、引领核心区发展的增长极中关村科学城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二十多年来,在企业总数、总收入、上缴税收额等多项主要指标取得快速增长,成为引领核心区发展的增长极。截止到2009年,中关村科学城集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近8000家,诞生了以联想、大唐电信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高科技企业,企业总数约占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总数的4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年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近200家,年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40家。2009年,中关村科学城内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3226亿元,上交税收近140亿元。(二)科技资源大量集聚,产业支撑资源丰富中关村科学城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研

5、实力最为雄厚、科技研发成果最为丰富的地区。中关村科学城汇集了清华、北大等27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的30余家研究所,以及航天五院、钢铁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机械工业研究院和电信研究院等近5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全北京4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家(全北京37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2家(全北京88家),有两院院士523名,约占全国的36%。近年来,区域内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承担了涉及“核高基”、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讯、大型飞机、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核心任务,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等领域形成了丰

6、富的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大唐电信、北京邮电大学、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等主持或参与制定了行业标准400余项,承担863、973、重大科技专项等课题150余项。中关村科学城内集聚了近1000家科技金融机构及风险投资机构,形成了以中关村PE大厦为核心的科技金融创新要素聚集区。中关村科学城内楼宇资源丰富,已建成量子芯座、世宁大厦、柏彦大厦、学院国际大厦等高等级写字楼100多座,总建筑面积近500万平方米,成为科学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关村科学城内交通发达,有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等交通主干道,以及地铁4号线、10号线和城铁13号线贯穿全境。在商务设施上,有翠宫饭店、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等多家高等级酒店。此外

7、,中关村科学城初步形成了适宜高端人才安居乐业的良好人文科技氛围。(三)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研发实力领先的三大产业集聚带在学院路沿线,分布了大唐电信、中央新影、清华科技园、北邮科技园、北科大科技园等产业区,在通信网络、互联网、软件、物联网、信息安全、数字内容等领域集聚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集中了大唐电信、电信研究院、北邮等国内信息技术领域领军研发机构。在知春路沿线,分布了北京卫星厂、中航青云航空产业园、北航科技园、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等产业区,在卫星设备、卫星导航、遥感测量、机载航空设备等领域集聚了一大批国家重点院所和企业,尤其是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大型飞机、中国第二代卫

8、星导航系统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协作创新体系,成为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前沿阵地。在中关村大街沿线,分布了北大科技园、北理工科技园等特色产业区,在电子产品研发及贸易、光机电一体化、国防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集聚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国家级院所,尤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了国内领先的研发实力,并成为高科技产业管理决策、商贸、信息交流、研究成果展示的主要场所。二、“十二五”发展面临形势(一)国家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战略部署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月,北京市批复同意海淀园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2010年12月,国务院同意在示范区内实

9、行“1+6”系列政策。2011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组部等15个中央和国家部委与北京市共同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是中央对示范区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中关村创新资源优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实践。批复赋予核心区在体制、机制、政策、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的

10、权利,同时也在创新、发展、探索、示范等方面对核心区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关村科学城是核心区的核心,未来必将在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加快科学城内机制体制创新,在企业、高校、院所之间形成良性的资源共享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高效利用区域内丰富的科技资源,进而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在科研成果产业化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中关村科学城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二)打造首都经济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创新型城市”201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以中关村为投资主体与周边部分省市共同开发、建设试点性区域合作产业功能区。北

11、京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指出着力将北京打造成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打造首都经济圈,建设“世界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的背景下,中关村科学城地区将在推进自主创新、以产业创新推动城市建设等方面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在首都未来发展战略部署中将承担更高的使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在体制机制创新,聚集整合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的产学研融合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均已全面启动并步入纵深实施阶段为迎接新世纪

12、的挑战,2006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关村科学城作为我国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的区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大量的科研项目工作,形成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未来中关村科学城应该依托区域内众多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积极建设一批面向市场需求、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研发总部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等,在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上取得重大突破,支撑科学城持续快速发展。(四)国家大力部署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

13、济的深远影响,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着眼于引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国家提出了“要前瞻部署生物、纳米、信息网络、空天海洋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业等产业”,“要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中关村科学城内众多院所的研究领域几乎涉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所有领域,尤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备雄厚的研发实力,且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化体系,中关村科学城应该紧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

14、加强区域内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鼓励专利创造,加快创制行业标准,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中关村科学城的发展还存在着科研资源开放活化不够、科技成果产业化不足、科技中介不发达、区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和配套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应该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三、发展思路与目标(一)基本思路“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要立足北京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围绕实现核心区建设“四个一批”的目标,依托中关村“1+6”系列政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通过资源优化整合、体制机制创新、城市规划管理创新,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产业技术研究院

15、等创新创业载体,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以高端技术研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征的产业增长极,形成一批世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成为首都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中关村科学城发展思路概括为“一三三”:即实现一个核心目标,开展三大重点任务,建设三大产业发展带。“一个核心目标”: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三大重点任务”: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活化科技资源,以需求拉动创新促进多种资源有效链接,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承载能力。“三大产业发展带”:沿中关村大街打造“中关村生命科学与新材料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区”,沿学院路打造“中

16、关村信息网络世纪大道”,沿知春路打造“中关村航空航天技术国际港”。(二)发展原则推动协同创新。坚持需求拉动创新,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强化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机制改革,促进合作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承担一批产业化项目,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及政府“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局面。盘活存量资源。明确区域功能定位,通过存量资源挖潜和置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引导区域内产业空间的高效利用。统筹建设区域内基础设施配套,为重大项目发展提供保障。加快建成区改造升级,促进空间资源集中和开放。重大项目带动。以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产业空间载体建设等重大项目带动创新与创业,带

17、动新技术与新成果在科学城落地转化,带动科技型企业集聚与发展。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环节以及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发展重点,形成高端产业集群,辐射带动示范区发展。聚集高端产业资源。推动以央企为核心建设高端产业园,吸引和聚集一批央企在区域内建立企业总部、运营中心和研发基地。吸引跨国公司、外省(区)市大型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三)发展定位深入贯彻国务院、北京市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有关批复要求,围绕实现核心区建设“四个一批”的目标,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为总体定位,将中关村科

18、学城建设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高端要素聚集区、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阵地。以中关村“1+6”的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为抓手,在中关村科学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激励高校院所、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更多一流人才、一流成果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六大领域为发展重点,以科研项目带动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成功研发出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建成运营一批特色产业园,孵化培育出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的总部、研发、运营等高

19、端功能,引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要素聚集区。大力集聚科技金融、高端人才等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人才特区,探索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有效利用和金融服务的新模式,成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的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依托现有科技资源,充分激活高校院所、中央企业、高科技企业、社会组织、地方政府的创新活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协同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制一批专利与技术标准,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密集区,形成面向全国的技术辐射源。(四)

20、发展目标围绕“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的战略定位,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中关村科学城要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和科技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与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面建成中关村人才特区的核心平台。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体制机制及支持政策,科技教育经济更加紧密结合,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和科技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到“

21、十二五”期末,科学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层次大幅提升,在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并创制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际标准。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长,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重达到8%;“十二五”期间制定行业标准超过500个,自主创新对全国的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到“十二五”期末年技术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成为全国的产权技术交易和转移中心。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十二五”期间,科学城经济增速保持在20%左右,到“十二五”期末总收入超过万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0%。上市企业突破100家,培育2-3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元

22、规模企业、一批产业带动力大的百亿元规模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科技企业。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十二五”期间,围绕“一街两路”空间布局,在学院路沿线形成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信息通信创新园等特色产业园;在中关村大街沿线形成钢研院金属新材料创新园等特色产业园;在知春路沿线形成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中关村航空科技园等特色产业园。建成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十二五”期间,支持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建面向产业需求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北科大新兴产业研究院、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北邮信息网络产业研究院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中关村人才特区的核心平台。“十二五”期间,科学城围绕中关村人才特区

23、建设工作,加快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人才环境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战略高地,聚集包括海归人才在内的高层次人才2万名以上。四、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活化科技资源以提高区域内企业与高校院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辐射能力为目的,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的产业化积极性,坚持推动“六位一体”协同创新,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示范区。(一)新建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服务产业需求为目地,以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为建设主体,支持多方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各类企业在中关村科学城内设立联合实验室和企业总部,作为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孵化、股权激励等体制机制创

24、新的重要载体。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民营企业等参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建设北科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北航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国机集团中央研究院、北邮信息网络产业研究院、北京理工先进技术研究院;北交大现代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矿大能源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大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北林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成果转化平台,推进尖端科研成果将加速向市场集结,将科研与市场相衔接,最大程度的服务经济发展。(二)新建一批共性技术平台和高技术产业化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采用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在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建立

25、双向考察机制,突破制约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向企业顺畅流动的新机制。支持航天科技集团、中航工业集团、北航、北科大、钢研院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一批面向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中心与工程中心,为创新型企业提供高技术支持。支持大学与科研院所在现有基础上升级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建立信息交互沟通与共享机制,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三)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的核心平台落实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6、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集成“千人计划”、“海聚工程”和“高聚工程”的政策资源,大力聚集拔尖领军人才与科技创新要素,搭建高层次人才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支持体系,创建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环境,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服务体系。加大推进人才的股权激励制度实施,加快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评价、激励、任用机制,鼓励高等院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兼职。促进中关村科学城内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发展,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研发中心以及博士后英才创新基地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持续引进一批引领新兴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

27、领军人才。(四)引导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对接市科委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促进高校院所对可开放科技资源的管理与运营进行改革。以中科院、清华、北大、北邮等高校院所为依托,推动资产经营性质自主转换试点,促进大学、科研机构改革科技资源管理与运营机制,促进高校院所将一定比例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采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手段,建立一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市场运营能力的专业服务机构,实现科技资源的市场化运营服务。(五)推动科技金融与科技中介发展按照机制体制创新先行区和高端要素集聚区的定位要求,深化落实海淀区人民政府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 力争用5年时间,将中关村西区建设成为首都新兴

28、科技金融功能区。吸引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技术交易中心、人才中介市场和产权交易机构等入驻。积极引导区域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争取国家各类科技金融创新政策在中关村科学城先行先试,加快构建有益于科学城内企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 (六)创新成果孵化服务模式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营,整合科学城内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类创业孵化资源,建立与疏通科技金融扶持创业企业的渠道,提升各孵化器的孵化能力,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完整创业服务体系。五、以需求拉动创新促进多种资源有效链接(一)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

29、地转化,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为出发点,积极对接中关村“十百千”工程,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新能源汽车等六大领域为发展重点,遴选并实施一批产业化项目,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壮大一批“专、精、特”中小型科技企业,建成运营一批特色产业园。到“十二五”期末,形成技工贸收入8000亿元,占中关村科学城总经济规模的80%。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目标与思路聚焦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新热点,依托大唐电信等龙头企业与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清华、北邮、中科院软件所等高校院所,通过推动TD-SCDMA联盟

30、、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等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的发展,支持企业自主或联合建立一批特色产业园与产业楼宇,鼓励与引导科研人员创业等措施,促进数字电视、新一代通信、物联网、信息安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基础软件、数字内容等重点产业领域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高地。到2015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500亿元。(2)主要工作全面推进数字电视领域发展,打造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以牡丹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全面推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卫星广播、移动多媒体广播、有线电视及IPTV等DTMB标准技术成果产业化。重点支持牡丹集团建设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将其建设为数字电视测试标准和测试仪器制

31、造基地,吸引数字电视及相关产业领域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促进北京数字电视产业迅速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通信、宽带接入网、下一代网络等领域,加速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化。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中小企业发展为支撑,加快新技术、新成果产业化。重点建设大唐电信信息通信创新园,支持大唐电信等企业开展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超宽带接入、新一代宽带数字集群通信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支持优势企业在高速、短程无线通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以太网宽带接入、宽带光接入、宽带无线等领域相关企业为客户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形成全数字化、高速、宽带、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智能化通信网络;重点推进下一代网络(NGN)、核心网、超

32、大容量全光网络技术与关键器件研究,加快设备和系统开发及应用。推动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发展,建设中国云计算产业基地。发挥云计算产业联盟优势,以服务产业为导向、以资源共享和产学研为主线、以攻关技术为核心,汇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为目标,带动全国云计算产业发展。推进大规模并行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终端等领域发展,推动建设一批标志性示范应用工程,加快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的项目实施,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培育若干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祥云大厦等产业楼宇,推进云计算产业基地发展。促进“强强联合、集群发展”,支持物联网企业实施示范项目。促进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有效运行,鼓励大唐电信等多家物

33、联网龙头企业与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强强联合”,形成“产、学、研、用”一体的合作创新机制,在物联网关键应用领域实现技术创新。强化北京物联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技术辐射作用,推进射频识别、智能和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网络通信、智能技术等领域成果落地和产业化。以清华科技园、北邮物联网产业基地为依托,孵化培育一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支持各类物联网企业在全国各地实施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构建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完善集成电路产业支撑体系,促进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发展。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推进孵化载体和平台建设,以“引进、培育、提高”为主线,构建完善的IC设计公共服务体系,整合量

34、子芯座、量子银座及周边产业楼宇,扩大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载体规模,实现集聚化发展。进一步引进IC设计、研发领域知名企业,支持北大众志等代表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中小型企业,加快发展芯片设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产业集群,促进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发展。促进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大唐电信信息通信创新园。支持大唐电信、太极等信息安全软件企业发展,推进大唐信息安全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基于“云安全”概念的互联网主动防御体系以及多核架构的防火墙产品,加强网络攻击防护技术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动漫游戏、互联网服务、数字出版等领域发展,形成全国竞争力。支持建设动漫企业孵化平台,集聚领域内创新创业

35、型企业,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动漫游戏外包、手机动漫游戏等细分领域发展。依托互联网服务龙头企业,优先发展移动多媒体、移动增值服务、网络信息检索、动漫游戏等新兴领域业务。支持数字出版领域内企业发展,建立健全数字版权技术平台、版权综合服务平台,促进科学城内数字出版产业在全国领先发展。以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及服务外包等领域为重点,促进软件产业形成更大规模。紧抓国家“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的契机,鼓励中科院计算机所等单位重点开发包括国产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办公套件在内的自主基础软件平台,依托中电科15所建设信息服务创新园,加速计算机基础软件研究开发、软件测试技术研究与检测、物联网

36、技术研究。着重开发满足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应用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打造科学城服务外包品牌。(3)重点项目完善已有产业基地清华科技园、北航科技园、北科大科技园、北邮科技园、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北交大科技园等。新建一批特色产业园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创新园、中电科15所信息服务创新园、大唐电信信息通信创新园、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国家移动卫星产业创新园、国家交通物联信息产业创新园等。扶持一批产业化项目新一代通信领域:大唐移动TD-SCDMA行业信息化及增值应用(高速铁路宽带产业化);兴唐通信科技宽带移动通信网络密码设备及系统开发与产业化;大唐联诚TD-SCDMA在特种通信行业中应用;

37、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及核心光电器件及系列产品;北京交通大学无线信道监测系统等。云计算:北京科技大学园区云示范应用项目;北京邮电大学云存储系统(CloudStor)产业化等。物联网: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型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等。集成电路:北京兆易创新科技串行闪存芯片;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公司卫星导航接收机基带信号处理芯片及用户终端的产业化等。信息安全: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安防电子(警用终端编码器产业化)、军用加固计算机生产;北京邮电大学泛在安全监控网络设备及系统等。 应用软件:电子科技集团十五所电子标签产品产业化(社保卡)、软件产品(地理信息系统军转民成果转化)、IT运维服务;

38、民航天宇科技空地协同的通用航空飞行监视系统;清华大学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舆情与社会认同决策支持系统等。2.航空航天产业(1)目标与思路依托航天科技和中航工业两大企业集团,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改造与新建一批产业楼宇,发展卫星及地面设备、卫星服务、航空设备等产业领域,集聚总部机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沿知春路打造中关村航空航天技术国际港,到2015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00亿元。(2)主要工作以卫星及地面设备、卫星服务等领域为重点,打造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重点支持航天科技集团发展,集聚卫星设备及卫星服务等领域科技企业,大力发展卫星设计及卫星部件产品制造、卫星地面应用设备制造、卫星

39、遥感与综合应用和卫星运营服务等领域,打造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发展航空总部功能,打造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引入中航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及研发中心、中航波音创新中心和中航空客创新中心等航空科研机构,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建设中航工业二级集团总部基地、航空科技转化促进和展示中心、全球研发总部,打造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总部基地。集聚中小科技企业,打造北航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加快北京通用航空研究院建设,以首享大厦、世宁大厦等楼宇为载体,建设航空航天产业孵化器,重点推进通航地面服务系统、航空材料、机载航空设备、导航制导与定位设备、空间机器人等领域技术成果落地转化,集聚大量中小型科技企业,打造以重大科研项目承载中心、产

40、学研用示范区、成果转化中心、领军人才培养基地等功能为主的北航空间技术国际创新园。(3)重点项目新建一批特色产业园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北航航天创新产业园等。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化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钛合金激光快速成型技术产业化;钢研科技集团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化项目;北京科技大学宽幅镁合金板材轧制生产技术成果产业化;北京理工先河科技城市环境下低空小型无人飞行器侦测处置技术及产业化;测绘科学研究院通用无人机低空遥感信息系统、低成本BDII/GPS高精度定位接收机系统;航天科工无人机产业化;北京交通大学最高试验速度400km/h高速检测列车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等项目。3.新材料产业(1

41、)目标与思路以钢研院、中科院、有研院、清华、北科大等高校院所为技术依托,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产业化,打造金属新材料创新园,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中国新材料领域的技术辐射中心与企业孵化中心,到2015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00亿元。(2)主要工作以半导体材料、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为重点,打造中关村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中科院半导体所、有研院半导体材料公司、北科大新材料企业合作中心和北理工先进材料工程中心等单位,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铝碳化硅、稀土合金、改性钛合金、铝合金、改性钢等复合材料以及燃料电池材料、高性能储氢材料等新能源材料。在钢研总院建设金属新材料创新园,改造后

42、八家区域,集聚新材料领域龙头企业及有潜力的中小企业,促进中关村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依托研发优势,推进纳米材料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依托“钢研-安泰纳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京表面纳米科技研究中心”等研发基地,支持纳米材料制备、纳米加工与组装等技术创新,推动纳米材料在建材、化工、纺织、环保等领域的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纳米材料企业壮大发展。依托有研院超导材料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发挥北京在超导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重点推进新型高温超导材料及制备技术创新,推动有研院、钢研院等成果转化,支持相关企业参与国际超导产业领域竞争。(3)重点项目新建一批特色产业园钢研集团金属新材料创新园、中材集团非金属材料创

43、新园等。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化项目钢研院真空水平连铸高温合金母合金项目、铸造高温合金高品质精铸件项目、LED半导体设备难熔材料产业化项目、高性能纳米晶超薄带及制品产业化项目、高端粉末冶金制品产业化项目、航空航天用钛铝金属材料制品项目、特种高温合金项目;清华大学超导滤波器产业化项目;北京科大新兴表面技术公司高耐蚀耐磨复合涂层材料及制备技术成果产业化;北京科技大学低成本清洁钛提取新技术产业化,超细、高导电性电子信息材料及制备技术成果产业化等项目。 4.新能源产业(1)目标与思路以中科院、清华、北理工、中国矿大等院校为依托,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燃料电池、风电、智能电网等领域,建设中国能源科技产业

44、总部基地,吸引和聚集一批新能源大型企业总部和中小型企业,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和成果落地转化,实现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00亿元。(2)重点工作促进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燃料电池等领域发展,建设中国能源科技产业总部基地。依托清华、中国矿大、北理工等高校的研发优势和企业集团的产业基础,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燃料电池、半导体照明以及太阳能领域技术开发及成果产业化,推进高性价比的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技术等相关产品的广泛应用。集聚新能源领域相关企业,联合中国矿大等高校院所,构建新能源科技研发、产业交流、成果展示平台,建设中关村新能源科技总部基地。

45、支持风电、智能电网领域发展,促进企业扩大产业化规模。促进行业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机组电控系统、关键部件以及智能电网电表等细分领域,促进企业扩大产业化规模,在后八家地区逐渐形成中关村新能源产业基地。(3)重点项目新建一批特色产业园中国石油大学国际能源产业创新园等。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化项目北京理工通达环境科技污水处理及资源再生回收技术产业化;中国人民大学绿色节能半导体室内照明技术、高效曝气系统的开发与示范应用等项目。5.生物产业(1)目标与思路集中中科院、农科院、清华、中国农大、北理工等一批生物技术院所以及中农大生物等龙头企业的研发平台和技术资源,推进制剂技术、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

46、生物农业以及工业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鼓励高校院所建设农业生物科技园,重点打造中关村国际种业城,推进生物产业相关企业集聚。到2015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0亿元。(2)主要工作加快制剂技术、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疫苗等领域快速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北京大学医学部、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现代生物与医药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生物医药研究所等机构为依托,加快制剂技术、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疫苗、检测制剂、生物芯片等产业领域技术成果产业化,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加快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发展。促进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建设,综合运用产业扶持的多

47、种手段,促进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移,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支持农业生物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重点建设中关村国际种业城。推动生物农业领域的代表企业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所、中国农大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在转基因技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动物疫苗及诊断试剂、动物营养及食品安全、籽种产业等领域不断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中国农大等院所积极建设农业生物科技园,打造农业生物企业孵化、展示、交流的平台,加快农业生物领域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中关村国际种业城。(3)重点项目新建一批特色产业园中关村国际种业城等。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化项目清华大学三维牙科CT系统;北京大学基于动态行走机理的智能助残肢

48、体的开发和应用项目等项目。6.新能源汽车产业(1)目标与思路鼓励与支持企业与清华、北理工等高校合作创新,加快搭建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以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研发与产业化为重点,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总产值100亿元。(2)主要工作推进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建设中关村国防产业科技园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基地。以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研发与产业化为重点,在北理工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支持北理工与企业合作建设电动车辆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动力电池与绿色能源研发中心,共同突破整车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动力电池、大功率车用永磁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积极聚集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企业,支持新能源汽车领域代表企业大力推进纯电动及混合动力车辆整车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机、车载电子控制系统等的研发与成果落地转化应用。(3)重点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