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律诗代表作]杜甫律诗五首教案范文.docx

上传人:战神 文档编号:9113167 上传时间:2022-03-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律诗代表作]杜甫律诗五首教案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杜甫律诗代表作]杜甫律诗五首教案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律诗代表作]杜甫律诗五首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律诗代表作]杜甫律诗五首教案范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杜甫律诗代表作杜甫律诗五首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诵读、诗意。2、思想教育目标: 杜甫的思想。3、能力培养目标: 诗歌鉴赏。教学重点:诗意。教学难点 :诗意的理解。教学类型:鉴赏。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教学过程 与步骤:客 至一、诵读提示先说读这五首诗的共同要求: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凡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者,停顿宜稍短;内容深沉、跳跃性较大者,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显豁。再说这首诗:诗的内容浅显易懂,难得的是,诗人一反往常沉郁的心态,显得开阔明朗而又轻松愉快,这是全诗的基调。要读得亲切、平易,切忌夸张,因

2、为诗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一位极要好的朋友说的,是友情的表示。但要分清主次:就全诗来说,后一层为主,前一层为欢;就各层来说,最后一句为主,前三句为次。次是为主蓄势的,突出蓬门今始为君开和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两句,才能渲染主客之间喜悦、融洽的气氛。二、整体感知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旧时注家以为,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此说有理。证

3、明是,一年前,也就是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另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诗人为这两位朋友都写了诗,前者以有客为题,后者以宾至为题;再看诗的内容,也确实有亲之和敬之之别。而客至这首诗题下还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是老朋友之间偶尔过访,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至于崔明府其人,有的注家认为是杜甫的舅氏,大约是因为杜母姓崔的缘故;但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杜甫草堂属犀浦县(治所在成都西北),说不定就是犀浦县令,这个问题倒无关紧要。这首诗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朋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以简易的酒

4、菜待客,然欲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表现了诚朴、率真的态度,可见双方友情之深。三、鉴赏要点诗中的情致理趣。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无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字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的奥秘:原来他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可是不见人来,但见群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承前,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扫门前的花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只好甘守寂寞了。这其实正是为下旬作铺垫,因为下旬说的就是客至,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

5、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门声了,颇有冷落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急忙跑去,开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来了,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气盎然。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这跟有客中写的自锄稀莱甲,小摘为情亲一样,都是彼此相亲不见外之意。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至此结束全诗,余味无穷邻翁来了没有呢?这用不着交代,当然是来了。这首诗以但见群鸥起,以呼邻翁对饮结,感情发展的脉络

6、极为分明,十分耐人寻味,可以作为诗人清新明快风格之一例。旅 夜 书 怀一、诵读提示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飘泊之意。二、整体感知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

7、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前一层写一个月夜,小船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诗人从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样广阔;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不禁心潮澎湃,想到自己一生的经历。后一层先将自己的

8、文名和它运作了一番比较。然后以飘飘何所似?大地一沙鸥给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诗人好以鸥鸟自况,但前后含义不同。在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在丞文二十二韵)中,白鸥是青年时期杜甫英锋俊彩的象征;但在这首诗里,它已成了飘泊无定的可传物了。三、鉴赏要点1寓情于景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

9、,奔流不后、。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王官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逆料总之,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2直抒胸臆关键是如何理解诗的颈联。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

10、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终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樟州写的圣朝元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

11、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最后两句的意思很明白: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和此后不久写的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其七)语意相同。咏 怀 古 迹(其三)一、诵读提示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后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

12、、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最后王宇,有余音绦绕之感。二、整体感知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

13、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了)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庚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可资参考。咏昭君这一章内容大意在诵读提示中已略及,勿庸赘述。三、鉴赏要点1、王昭君形象的塑造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枢,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的开头,以群山万

14、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画

15、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议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见有关资料)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最后两句写千年(实际是800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2、诗人的寄托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

16、,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阁 夜一、诵读提示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后写的,结尾还表达了消极的感情。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为避免单调起见,读时对节拍的长短可适当加以调整,使整齐之中略有变化。又,此诗四联皆对仗,出句与对句之间应有明显的间隔,如一气读出,就听不出对联的意味了。二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前一首的同期作,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从瞑色延山径,高斋

17、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背山临水的地方,风景优美。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诗人在蜀至此已有七载。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曾经历过徐知道的叛变,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如今又碰上崔吁作乱,虽已到夔州,距叛乱中心较远,但战争中种种骇人听闻的消息时时传来,人心总是不安的。似此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呢?所以这首诗的调子格外低沉,简直可以使人触摸到诗人那颗极其凄苦的心。诗的头联交代时间,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岁暮,犹言日月忽其不淹兮,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之感;又称所

18、在地资州为天涯,有自伤飘泊之意。颔联出句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更兼示战局紧张,故士兵天未明即起进行操练;对句承上文霁字写三峡中景象,因雪止天清,故三峡中星影可见。颈联出句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非杀人如麻,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对句写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尾联写诗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问不通的情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更显出内心的凄苦万状。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杜诗中的典范作品。它不仅章法严密,其起、承、转、合无不自然合理,而且气象雄浑,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全都说到了,也鲜明地体现了杜诗的沉郁风格,耐人

19、寻味。三、鉴赏要点诗中用事。诗中用事共三处:五更句用祢衡事。后汉书祢衡传:(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canzhua),煤楼(di令则占,小步)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三峡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汉书天文志云:元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日;星播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卧龙句用诸葛亮、公孙述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左思蜀都赋云: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呢(ju,戴上的石山)膝培长城,豁险吞若巨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

20、刘备)下辇而自王。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事与诗中意境合为一体,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例如黎明前的鼓声带着山谷中的回音,从寒气中传来,确实能给人以悲壮的感觉;在奔腾的江水里,星河的倒影必然是摇曳不定,这样的意象在吟诵几遍之后都不难在读者的头脑中生成。有了这样的意象,再去弄清事典的出处,对诗句的理解就加深了,例如从五更句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慷慨之情,从三峡句可以认识到百姓劳于兵革使诗人深以为优再从章法来看,这样写还兼有为下面野哭一句张本的作用。至于诗人以诸葛亮、公孙述自解,跟诗境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武侯庙、白帝庙都在州城附近,诗人都去看过。前人云: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这首诗中的用事

21、正是如此。登 岳 阳 楼一、诵读提示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二、整体感知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

22、约是到达岳阳之初;另一次是跟岳州太守一同去的,也写了诗,诗题是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从诗中春泥百草生句看,时间是第二年春天,因系应酬之作,不如这一首有名。全诗分两层: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接着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

23、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合,显而易见。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诗人自离茨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所以由写景转人抒情先说个人景况;再说,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至于说亲朋无一字,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飘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善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

24、巧妙地照应了第二句,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注),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这决非过誉。注:这里指的是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共100字)和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共460字)。三、鉴赏要点雄浑阔大的意境。还是在杜甫的年轻时代,孟浩然就以歌咏洞庭的名句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见有关资料)而蜚声诗坛,但杜甫后来居上,此诗颔联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比孟句又高出一筹。金玉诗话云:洞庭无下壮观,自首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

2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吞几云梦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中的视野仅及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这样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杜甫这两句诗不仅好在有开阔的视野,而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远非他人所能及。这要归功于诉浮两个字炼得好。试想,广嘉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两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密!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

26、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洞庭湖能负载比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前人评这两句诗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脑次豁达。这话有理。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宏伟壮丽,的确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从这一点来看,诗人的这一番描写正是为结尾张本,全诗的境界是统一的。新唐书本传说杜甫好论天下事,似有贬意,但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杜甫优于其他诗人之处:之所以好论,是因为他胸中时时以天下事为念,这首诗写诗人在生活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心中所想的仍是国运的艰难,甚至为之流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一这几首诗都不难成诵,最好在自读之初一边看注释一边练习背诵;待到成诵后再进行鉴赏分析。所设计的三个小题,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帮助学生迅速成诵。题中所涉及的知识有押韵、对仗和章法,这些过去都学过,不必再讲。这道练习无须一次完成,读一首完成一首,如旅夜书怀:押韵属正格;首联也是对仗;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后一层抒发自伤飘泊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