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业务指导和总体技术要求(完整版).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91107275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 页数:150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业务指导和总体技术要求(完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业务指导和总体技术要求(完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业务指导和总体技术要求(完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业务指导和总体技术要求(完整版).doc(15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业务指导和总体技术要求(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使用,可编辑 欢迎下载)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业务指导和总体技术要求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21年10月21日目录1 总体目标和技术路线 51.1 总体目标 51.2 总体技术线路 52 业务要求 62.1 广播电视类 62.2 互动电视类 72.3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网络服务业务 82.4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 92.5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 92.6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多媒体通信业务102.7 媒体内容中心服务业务102.8 业务创新113 总体技术要求和框架1

2、13.1 业务平台12 电视广播系统13 数字音频广播系统14 互动电视系统14 数据广播系统17 信息服务系统17 电子节目指南(EPG)系统18 收视调查分析系统19 交易支付系统20 宽带业务系统20 媒体内容中心22 多媒体通信系统233.2 网络23 骨干网和城域网25 接入网 263.3 终端 27 有线电视双向机顶盒27 家庭智能终端273.4 运维和运营支撑27 运维支撑系统28 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29 客户服务系统303.5 监管系统 313.6 安全与防护 31 有线电视网络运行安全32 广播电视业务系统运行安全32 有线电视信息系统安全防护323.7 广电宽带网互联互通

3、 33 广电宽带网络交换中心35 自治域号与IP地址 35 路由协议及策略35 与广电宽带国干网的接入方式及接口36 服务质量(QoS)保障363.8 广 音网互联互通37 本地互联互通37 长途互联互通382021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北京市、辽宁省大连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上海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厦门市、山东省青岛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广东省深圳市、四川省绵阳市等12个城市(地区)作为三网融合第一批试点,这标志着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全面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

4、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按照服从国家利益,服从人民利益,尊重科学规律的要求,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广电、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加快网络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创新业务形态,丰富服务内容,加快培育和建立合格的市场主体,加快和改进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在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期间,有线电视网络主要有以下任务:(1)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整体转换;(2)创新服务业态,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3)按照试点方案开展电信业务;(4)提高业务运营支撑水平,增强服务能力;(5)实现网络互联互通;(6)保障有线电视网络

5、安全;(7)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整合,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为了顺利开展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业务,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要同步推进网络建设、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加快12个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小网变大网、标清变高清、看电视变用电视。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三网融合试点任务,特制定本业务指导和总体技术要求。1 总体目标和技术路线1.1 总体目标在试点城市现有完成数字化、双向化改造的有线电视网络上,开展三网融合试点业务,结合行业应用实际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路线的特点,通过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服务创新,探索建立适应三网融合要

6、求的技术标准体系、业务体系、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推动广播电视网发展。1.2 总体技术路线以光纤同轴混合网为基础,全面实施数字化和网络双向改造,推进光进铜退,逐步实现光纤到户,确保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以视频业务为核心,构建与网络智能适配的开放业务平台,承载广电融合新业务,实现平台开放、业务丰富的目标。以确保信息安全、文化安全为目标,构建完备的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对网络、内容、业务和终端的全方位可管、可控。2 业务要求各网络运营单位应大力开展和推进业务目录中的必选业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组织开展推荐业务和其它业务。开展的三网融合业务要按照广电和电信主管部门的要求,确保内容的安全可信、网络

7、的可管可控可靠和用户行为的可追溯可管,确保业务顺利开展。数字电视业务应通过广播式和融合互动式电视门户呈现。电视门户是向用户提供各种融合视频、音频、图像、文字和数据的多媒体服务的入口,为用户提供节目导视、节目预定、节目搜索、节目推介等电子节目指南服务。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应按照国务院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方案的要求,积极创新广电三网融合业务,创新三网融合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三网融合新业务,促进有线网络发展,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必须开展的业务如下,可选择开展的业务详见有线电视业务目录。2.1 广播电视类1. 模拟电视广播业务模拟电视广播业务是指基于广播传输方式向用户终端提供模拟电

8、视信号的业务。2. 数字音频广播业务数字音频广播业务是指基于广播传输方式向用户终端提供数字音频信号的业务。建议试点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在转播中央和本地声音广播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数字音频广播服务。3. 基本数字电视广播业务基本数字电视广播业务是指基于广播传输方式向用户终端提供基本标准清晰度或者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音频及视频信号的业务。试点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向用户提供的基本数字电视广播业务应有不低于60套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10套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的频道节目。4付费数字电视广播业务付费数字电视广播业务是指基于广播传输方式向用户终端提供按需付费的标准清晰度或者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音频及视

9、频信号的业务。试点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网络应向用户提供的付费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电视频道合计不低于50套。2.2 互动电视类1 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视频点播业务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视频点播业务是指为用户实时播送用户所实时选取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视频节目、并让用户对选播的视频节目具有快进、快退、暂停、播放等实时操作控制能力的业务。视频点播节目内容库应不低于15万小时,可提供在线点播的视频节目内容应超过2万小时,其中高清晰度节目内容应不低于1千小时。2 频道回放和时移业务频道回放业务是指向用户提供对播放完毕的频道节目进行点播收看的业务。时移业务是指向用户提供对当前播放的频道节目进行暂停、播放快退

10、和快进等个性化观看服务的业务。频道回放业务应向用户提供20套以上、播放完毕3天以上的频道节目回放服务;时移业务应涵盖的数字电视节目频道在20套以上。3 电视信息服务业务电视信息服务业务是指向用户提供通过电视浏览和查询针对电视制作的电视信息服务网站的业务。电视信息服务应包括电视政务信息服务、电视城市信息服务、电视行业(企业)信息服务、电视社区信息服务和电视家庭信息服务等业务;应既提供信息浏览,也提供信息查询,如用户可查询家庭水电费、医疗社保等信息。4 电视支付业务电视支付业务是指用户通过交互电视进行在线或离线的缴费支付、购物支付、还款支付、账号查询等金融电子支付和结算业务。2.3 基于有线电视网

11、络的网络服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网络服务业务是指建设并出租用于开展广播电视和通讯业务的有线电视网络设施的业务,有线电视网络设施主要包括:光缆、电缆、光纤、同轴电缆、前端设备、节点设备、线路设备、发射天线、微波站、卫星地球站等物理资源,以及带宽(包括通道、电路)、波长等资源。2.4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是指利用接入服务器和相应的软硬件资源建立业务节点,并利用各类网络设施将业务节点与互联网骨干网相连接,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将业务节点与用户终端相连接,为各类用户提供接入互联网的服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主要有两种应用,一是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I

12、CP)经营者等利用互联网从事信息内容提供、网上交易、在线应用等提供接入互联网的服务;二是为普通上网用户等需要上网获得相关服务的用户提供接入互联网的服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业务应具备向用户提供100Mbps的服务能力,并可根据当地市场的具体情况提供多级别的服务。2.5 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数据传送业务是指利用IP技术,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将用户产生的IP数据包从源网络或主机向目标网络或主机传送的业务,包括采用TCP/IP协议,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为国际、国内用户定制互联网闭合用户群网络的服务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国际、国内会议电视和图像服务业务。2.6 基

13、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多媒体通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多媒体通信业务指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包含图像、视频、文字、音频等多种信息的融合通信业务,并且用户对通信全过程有完备的交互控制能力。多媒体通信业务包括多媒体交互话音业务、多媒体交互视频业务、多媒体多方通信业务、多媒体数据处理和交易业务、多媒体信息服务业务及IP 业务等。在试点结束后,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多媒体通信业务用户应不低于5%的试点城市(地区)有线电视网络用户。2.7 媒体内容中心服务业务媒体内容中心(Media Content Center,即MCC)是基于有线电视宽带网络,为集中式收集、存储、处理和发送媒体数据的设备提供运行维护的设施以

14、及相关的服务体系。MCC服务业务是指有线电视运营商利用已有的广电宽带网络、带宽资源,建立标准化的广电专业级机房环境,为企业、政府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相关增值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MCC业务主要包括媒体内容发布、虚拟主机、电子商务、系统维护(如系统配置、数据备份、故障排除服务)、管理服务(如带宽管理、流量分析、负载均衡、入侵检测、系统漏洞诊断)以及其他支撑、运行服务等。媒体内容发布是指电视台等内容提供商利用托管服务器,将自己的媒体内容或服务通过广电宽带网络发布并提供给用户。鼓励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与电视台等广播电视机构和其它具有内容资源优势的机构合作,开展媒体内容发布等MCC业务。2.8 业务

15、创新鼓励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与包括电视台和电信运营商在内的相关单位合作,综合运用和融合数字媒体内容技术、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和电信网络技术,创新有线数字电视业态,提升有线电视网络价值。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和广播电视台等机构应紧密合作,加强台网联动,形成合力,不断创新广电三网融合业务,积极开展多镜头选择、电视节目关联信息、电视节目关联广告、用户实时参与电视节目等新业态电视频道服务,推动三网融合。3 总体技术要求和框架有线电视网络将通过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发展演进,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业务体系,推进并实现三网融合。有线电视网络三网融合试点总体技术框架应遵循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总体技

16、术框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总体技术框架由网络技术体系、业务技术体系、运维和运营支撑技术体系、监管技术体系和安全防护技术体系等部分组成。网络技术体系描述定义了网络技术架构、物理传输网络技术机制和功能要求、业务承载技术机制和网络功能要求、终端和家庭网等。业务技术体系描述定义了业务平台技术架构、业务应用系统功能要求、业务承载技术机制等。运维和运营支撑技术体系描述定义了网络和业务系统运行维护以及业务运营支撑的系统架构、功能要求和技术机制,是确保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高效、可靠地管理和运营相关网络和业务的重要技术基础。监管技术体系描述定义了第三方监管的系统架构、功能要求和技术机制,它涵盖内容、业务、结算、网络、

17、互联互通、终端、用户行为等全方位监管功能,是确保有线电视网安全、可管、可控地重要技术基础。安全防护描述定义了网络和业务系统的运行要求、网络和业务平台的安全防护技术机制和措施,是确保有线电视网成为安全、可信、可管、可控的新型公共基础信息网络的重要技术基础。试点城市广电网络应根据三网融合试点业务体系,按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总体技术框架,构建业务平台、网络、终端、运维和运营支撑系统、客服服务系统和监管系统等,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工作。3.1 业务平台业务平台是业务应用(能力)系统的集成平台、承载平台、业务应用系统与业务承载网智能适配平台。业务平台应具有开放性,能够灵活方便地集成和承载支持三网融合

18、创新业态的新兴业务应用系统;应支持业务系统间相互融合,可支撑基于各业务应用系统间融合的业务应用能力创新;应具有安全防护机制和措施,能够确保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试点城市有线网络公司建立的业务平台应具有的基本业务应用系统及相关技术要求如下:3.1.1电视广播系统电视广播系统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提供模拟电视广播、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付费数字电视广播等业务的综合系统,是有线电视前端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将视音频信号源整合成业务,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以广播方式传送到用户接收终端。电视广播系统的功能、接口以及传输网络应符合GY/T106-1999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和GY/T221-200

19、6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要求。电视广播系统应具有冗余备份能力,能够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迅速恢复播出;系统的冗余可靠性应符合 GT/T221-2006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要求。新建的电视广播系统中的设备如信源编码器、复用器、QAM调制器等应能以IP方式互联。为提高频谱利用率,对较少用户收看的电视频道可采用切换数字视频广播(Switched Digital Video)技术传输。3.1.2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向用户提供数字音频业务的系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的功能、接口以及传输网络应符合GY/T106-1999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和GY/T221

20、-2006 有线数字电视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要求。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支持DRA、MPEG - 1 layer2 和layer3、MPEG 4 AAC和AAC+、Dolby Digital等编码格式。3.1.3互动电视系统互动电视系统是视频点播、频道回放、时移电视、电视关联信息屏幕显示等业务的技术提供和支撑平台。它综合利用了单向广播和双向交互技术,可以使用户通过多种终端在任意时间观看节目。互动电视系统应具有内容存储系统、媒资管理系统、媒体格式和编码转换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媒体内容注入系统、内容发布和分发系统及视频服务器等。互动电视系统应具备至少支持 15%用户同时点播的系统并发流支持能力;应支持实

21、时媒体内容注入;应支持多种视频媒体内容格式、多种视频流播放技术,尽可能满足用户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观看节目的需求;应能根据网络通道资源情况智能选择数字媒体内容传输通道,如基于IPQAM技术的窄播通道和基于IP网络技术的宽带交互通道。互动电视系统的视频流服务器播出控制列表可支持不同源的内容播出,即播出内容可部分来自视频流服务器缓存,部分来源于中心存储系统。在试点阶段,各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的互动电视系统应尽可能支持相同的媒体内容格式和元数据格式;应至少实现与一个以上其它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相应系统的互联互通,可以实现系统间节目交换,可实现提供跨域视频点播节目服务。系统应支持的存储和播出媒体内容文

22、件格式要求如下:(1) MPEG-2编码和ts格式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2) AVS编码和MPEG-2TS格式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3) H.264编码和MPEG-2TS格式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4) AVS编码和MP4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5) H.264编码和MP4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6) MPEG-4编码和MP4封装的标清和高清内容;(7) 音频:DRA、Dolby Digital,AAC,MPEG-1 layer3;(8) 图像及文件:JPEG,PNG和文本文件。视频点播节目内容采用CBR方式编码,标清清晰度节目内容的MPEG 2编码码率为3.75Mbps、高清晰度节目内容

23、的H.264编码码率为8.5Mbps;标准清晰度内容采用其它编码方式时,编码码率应保证图像质量不低于标准清晰度节目内容MPEG 2 3.75Mbps编码图像质量;高清晰度内容采用其它编码方式时,编码码率应保证图像质量不低于高清晰度节目内容H.264 8.5Mbps编码图像质量。系统应支持的实时注入媒体内容文件格式要求如下:(1) 实时MPEG 2编码和TS格式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2) 实时AVS编码和MPEG 2 TS格式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3) 实时H.264编码和MPEG 2 TS格式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4) 实时AVS编码和MP4封装的标准

24、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5) 实时H.264编码和MP4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6) 实时MPEG 4编码和MP4封装的标准清晰度和高清晰度节目流;在建设互动电视系统中,各试点城市广电网络公司应充分考虑如下原则:(1) 系统架构的开放性。系统应该是开放的和模块化的;(2) 系统部件的可互换性。各个模块化的功能部件可以由多个设备供应商提供,并且不同设备供应商提供的设备可以共存于一个系统中;(3) 系统接口的标准性及技术成熟性。功能部件之间的接口尽量采用国家、国际产业化的工业标准。在设备选型上优先选用成熟、高可靠的产品和技术,注重实用性;(4) 系统可靠性。系统具备容错和负载均衡的能

25、力。关键设备、路由、数据必须采取冗余备份措施;(5) 系统可升级性和可扩展性。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支持简单的系统部署和扩展,要保证在业务范围和网络规模上能够实现可预见的平滑升级;(6) 可运营性。系统应保证自愈能力,保证系统部件间的负载共享和均衡,满足瞬间的高业务流量需求,能够以有限的现场技术人员运营和维护大规模的系统。3.1.4数据广播系统数据广播系统是基于数字电视广播信道、以广播方式提供数据信息业务的系统。数据广播系统通常以对象轮播(OC)或数据轮播(DC)方式,通过连续、滚动地播出各种编辑好的数据,提供数据信息服务业务。同时,数据广播系统可基于多协议封装(MPE)协议、

26、以广播方式传输IP数据信息;可为基于推送播存方式的应用业务提供支撑。数据广播系统由数据广播业务源数据采集及管理子系统、数据广播封装子系统和数据广播发送子系统3个子系统组成,做为该业务模式的支撑系统,应遵循GY/T201-2004数字电视系统中的数据广播规范的要求。3.1.5信息服务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主要为政务、城市、社区、家庭、行业等方面提供信息化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展现等,供用户进行信息的浏览和查询。信息服务系统由信源采集系统、信息格式转换系统、信息内容审查系统、信息存储系统、信息检索系统、信息门户系统等组成。信息服务中的文字信息存储应支持文本、HTML等格式、图片信息存储应支持B

27、MP、JPEG、GIF等格式。信息服务系统并发流支持能力必须至少能支持10%用户的同时查询。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间可实现信息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跨域使用。信息服务系统应能通过宽带数据网络和数据广播系统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3.1.6电子节目指南(EPG)系统EPG系统是广播电视业务的入口和业务提供辅助系统。EPG系统应具有组合广播类、互动类等不同形式业务的能力,可实现对EPG文字、图片、栏目等所有界面元素、单个视频点播/回看节目的快捷链接,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内容及相关联内容的入口或门户服务。EPG系统有广播式和交互式两种工作模式。广播式EPG系统将EPG数据打包后通过广播通道播发;交互式EPG系

28、统以与终端交互方式通过双向交互通道为终端提供EPG数据。EPG系统应同时支持广播方式和交互方式,当终端不能以交互方式通过双向交互通道获取EPG数据时,可以通过广播方式从广播通道获取EPG数据。EPG系统应为全网所有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EPG服务;支持EPG换肤功能,可实现不同EPG版式灵活、动态的更新;支持基于用户终端能力属性的界面展现。EPG服务应满足不同的业务终端展现,具备灵活的发布适配能力,对于主要的业务元素(如节目预告、广告链接、应用链接等)可抽取为独立配置的元素,并与不同的发布界面模板进行对接,实现在不同类型的终端间提供显示统一的业务展现界面。EPG系统可

29、以与节目信息系统、终端管理系统、相关业务系统、其他服务商的相关系统对接。3.1.7收视调查分析系统收视调查分析系统是调查有线电视节目收视率、分析用户收视行为的系统,也是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开展节目推荐、节目推送、关联互动和定向广告等个性化互动电视业务的重要工具。收视调查分析系统分为终端软件和前段系统两部分。终端软件一般驻留在用户机顶盒,负责记录用户收视行为,并向前段系统定期或按前端系统指令上传用户收视行为记录;前段系统负责接收、存储和管理终端软件上传的用户收视行为记录,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等对用户收视行为记录进行分析,挖掘、发现用户收视习惯和行为趋向,生成相关分析报表和报告,并为相关个性化业务应用系

30、统提供用户收视行为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支撑个性化业务应用。前端系统还可按日期、时段、地区、用户群组、机顶盒序列号等多种方式主动提取终端软件记录的用户收视行为记录。3.1.8交易支付系统交易支付系统是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用户金融数据传输的电子支付系统。交易支付系统面向的用户涉及银行、企业、个人、政府,能够为用户提供购物、订单查询、订单支付、金融服务、缴费充值服务等功能。交易支付系统关联的实体包括:用户终端、有线电视系统前端、银行系统、业务和商务提供者的相关系统等。为保证交易的安全性,有线电视网络应当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设备、网络、数据库和商务交易的安全。交易支付系统应支持电子商务B2C和B2B

31、应用模式。交易支付系统应支持与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结算系统对接。3.1.9宽带业务系统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宽带业务系统是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向用户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业务的系统。它通常由宽带业务接入系统、宽带业务服务系统和宽带业务管理系统组成。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宽带业务接入系统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PON+EoC接入技术的系统(以下简称PON+EoC宽带业务接入系统),另一种是基于DOCSIS接入技术的系统(以下简称DOCSIS宽带业务接入系统)。宽带业务服务系统包括用于IP地址分配管理服务的DHCP服务器、用于用户认证、授权和计费服务的RADIUS服务器以及用于用户接入汇聚和宽带管理

32、服务的ACR设备等。宽带业务管理系统包括设备管理、业务管理和客户管理等模块和功能。PON+EoC宽带业务接入系统采用PON设备通过部署到小区或楼的光纤将宽带互联网数据流传送至小区或楼,采用EoC设备将宽带互联网数据流在同轴电缆上调制,并通过同轴电缆入户,实现用户宽带接入。EoC 设备的传输频段不占用已有的有线电视下行频道带内资源,可使用低频 0-65MHz频带或高频870MHz-1500MHz 频带。低频段 EoC 系统技术方案推荐采用Homeplug AV技术,高频段建议预留给自主创新的HINOC技术。EoC设备具备动态分析上下行带宽能力、广播风暴抑制能力和QoS分级能力等,支持VLAN和组

33、播过滤,具备安全管理机制,如可对用户信息加密传输、可控制终端对局端的访问、可阻止未经授权的终端设备接入、可禁止终端间的直接访问。基于PON+ EoC技术的宽带业务接入系统,应在光节点大小为50户左右的网络环境下稳定运行、满足各种相关应用要求;可在光节点大小为200-300户左右的网络环境下稳定运行、满足各种相关应用要求。DOCSIS宽带业务接入系统采用CMTS设备通过光纤同轴电缆网络将宽带互联网数据流传送至用户端CM设备,实现用户宽带接入。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DOCSIS宽带业务接入系统的CMTS和CM设备应符合DOCSIS2.0以上标准;为支持IP 业务,CMTS应支持Packetcable

34、2.0标准。对于基于DOCSIS宽带业务接入系统的宽带业务系统,其宽带业务服务系统除DHCP服务器、RADIUS服务器等外,还应具有TFTP服务器、TOD(Time of Day)服务器等设备。应探索CMTS与ACR结合使用方案,以加强数据流汇聚、带宽管理和接入网至城域网间QoS保障。系统应可在光节点大小为500户左右的网络环境稳定运行、满足各种相关应用要求。3.1.10媒体内容中心媒体内容中心(Media Content Center,即MCC)是基于有线电视宽带网络,为集中式收集、存储、处理和发送媒体数据的设备提供运行维护的设施以及相关的服务体系。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应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建

35、立自有的媒体内容中心。媒体内容中心建设应以视频媒体内容为主,突出试点城市有线电视运营商以视频业务为核心的特点。应在广电宽带骨干网的骨干节点和核心节点构建面向全国的广电媒体内容中心;有条件的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在构建自有媒体内容中心时,应既要考虑服务本地需求,也要兼顾服务和支撑其它试点城市需求;各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的媒体内容中心应通过广电宽带网络互联互通,构建内容分发和交换网络,使各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媒体内容中心的内容能互为补充和备份,进一步提高媒体内容中心内容的丰富程度和服务效率。媒体内容中心必须具备机房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并提供安全保障措施。3.1.11多媒体通信系统多媒体通信系统是指基于

36、有线电视网络支撑或提供视频 、IP 、多媒体彩铃、视频会议、视频共享等业务的系统。多媒体通信业务系统采用IMS技术,实现将业务与控制、控制与承载分离,支撑和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等通信业务。多媒体通信系统由IMS业务系统、IMS核心网络系统和终端组成。IMS业务系统是重点完成IMS业务逻辑的提供、执行以及业务能力的抽象与开放,执行运维和网管功能;核心网络系统主要完成会话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业务触发等功能;终端具有硬终端和软终端两种形式。3.2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由接入网、城域网和骨干网(国干网和省干网)组成。在逻辑上,有线电视网络可分为两层,一是物理传输层,二是建立于物理传输

37、层之上的业务承载层。有线电视网络的物理传输网和业务承载网分别对应于这两层。在物理层,有线电视接入网络是有光纤、光分配设备、光节点设备、同轴电缆、同轴电缆信号放大器等构成,城域网和骨干网都由光纤和光传输设备构成。应构建端到端的广播电视业务承载网络,传输和承载电视广播和互动电视等广播电视业务,即有线电视网络A平台或广播电视业务网;广播电视业务网应综合运用数字广播技术、基于IPQAM的窄播技术、SDH技术、IP技术和CDN技术;为确保安全,广播电视业务网(含接入网、城域网和骨干网)应与其它业务承载网通过频点、光波长和SDH通道等方式实现隔离。应构建端到端的广电宽带业务承载网络,即有线电视网络B平台或

38、广电宽带网;广电宽带网和接入网、城域网和骨干网均应基于IP技术,并支持MPLS VPN等多种VPN组网方式;应探索采用业务感知技术,提高业务服务质量,增强业务安全。应构建端到端的广电多媒体通信业务承载网,简称广电多媒体通信网。广电多媒体通信网的接入网可基于广电宽带网的接入网虚拟组网;广电多媒体通信网的城域网和骨干网可基于光波长和SDH通道、以MPLS VPN等方式组网,并实现与其它业务承载网的城域网和骨干网隔离。广播电视业务网、广电宽带网和广电多媒体通信网的规划应考虑未来IPV6的应用。至2021年底,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网络双向化覆盖率达到城区90%以上,全部区域的70%以上;到2021年

39、,试点网络的接入宽带要实现广播下行超过2Gbps,窄播下行超过1Gbps,宽带接入能力超过100Mbps。3.2.1骨干网和城域网广电骨干网由国家干线网(国干网)和省级干线网(省干网)组成,其中国干网负责各省网间的连接,省干网负责省内各城域网的连接;城域网由连接有线电视前端、分中心的网络组成,负责城市或地区内各接入网的连接。在物理层,城域网和骨干网应采用大容量密集波分光传输技术构建光传输网(OTN),建议采用基于3TNET技术的大容量、新一代智能T比特密集波分(DWDM)传输设备。国干网和核心城市之间的OTN容量设计为6.4T以上,单波长带宽40G;其它国干网节点间以及省干网的OTN设计容量为

40、1.6T,单波长容量配置为10G。根据业务对服务质量、安全等级、监管要求、网络性能、运维窗口等的不同需求,将三网融合试点业务分为几个大类,如广播电视业务、宽带互联网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和专网业务等,并按各类业务要求构建相应业务承载骨干网和城域网。承载的不同业务骨干网和城域网可构建在统一的底层物理光传输网上。广播电视业务网的骨干网和城域网应综合运用SDH技术、IP技术和CDN技术等,建议广播电视业务网的IP骨干网和城域网采用基于3TNET技术的大容量、T比特级的核心路由器技术。为确保安全,广播电视业务网的骨干网和城域网应以光波长和SDH通道等方式与承载其它业务的相应网络隔离。广电宽带网的骨干网和

41、城域网应基于IP技术构建,建议采用基于3TNET技术的大容量、T比特级的核心路由器技术。广电宽带网的北京、上海等核心节点应采用T比特级集群路由器构建,其它骨干节点可采用T比特级单机路由器系统构建。3.2.2.接入网有线电视接入网络是连接有线电视网络用户和承载各种相关业务的网络。在物理层,典型的有线电视接入网为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主要由光传输和同轴电缆射频传输两部分组成。其中,光传输部分是指分前端至光节点之间的光分配网,同轴电缆射频传输部分指的是光节点的电缆输出口至用户之间的采用同轴电缆的网络段。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的接入网光节点大小应覆盖500户左右用户,建议覆盖200户以下用户。广播电视业务网

42、的接入网应采用模拟调制广播、QAM调制广播技术、基于IPQAM的窄播技术和宽带IP技术,并在原则上应与其它业务相应承载网通过频点方式隔离。广电宽带网的接入网应基于IP技术构建,可主要采用的双向宽带接入技术有PON+EoC技术和DOCSIS技术。多媒体通信业务网的接入网可基于宽带业务承载网虚拟组网,也基于独立频点通道组网。3.3终端三网融合终端形态可有多种,如有线电视双向机顶盒、电视机顶盒一体机、可视 终端、多媒体通信终端、IP 终端、计算机终端、移动多媒体终端和智能终端等,可为用户提供基本广播电视业务、互动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话音业务等多种业务。针对三网融合业务的发展,终端应

43、具备多种业务的支持能力,终端业务运行环境应逐步向通用、开放的业务运行环境发展,确保未来业务灵活方便的扩展和互联互通。3.3.1有线电视双向机顶盒有线电视双向机顶盒性能、功能及接口要求应符合行业标准GY/T240-2021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T/T241-2021高清晰度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要求。有线电视双向机顶盒应支持统一、开放的软件运行环境,适应互动业务快速部署的发展需求,可支持单向广播、双向交互等各类型业务。3.3.2家庭智能终端针对三网融合新业态的发展,家庭智能终端应在终端的规划、设计、部署中,充分考虑对家庭网络、家庭多媒体中心、家庭物联网等的支持,

44、并具备业务与网络安全保护措施。3.4运维和运营支撑运维支撑是指支撑网络运行和维护的相关工作,包括网络管理、设备管理、资源管理等。运营支撑是指支撑业务运营的相关工作,包括用户管理、业务管理、计费管理、营销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管理等。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应构建运维支撑系统,可以对三网融合业务平台的所有业务应用系统、业务承载网和物理传输网络、相关网络设备和终端进行管理,为网络和业务平台的运行维护提供支撑。应构建统一的运维支撑系统,对所有业务系统和网络及相关设备提供统一、集中的管理和运行支撑。试点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应构建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可对开展的三网融合业务提供运营支撑和管理。构建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可对广播电视业务、广电宽带业务和广电多媒体通信业务等三网融合业务提供运营支撑。运营支撑系统和运维支撑系统应要满足安全监管系统的监管要求。3.4.1运维支撑系统有线电视网络运维支撑系统应包括网络管理系统和资源管理系统二部分。网络管理系统应包括告警管理、性能管理、电路管理、资源管理、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