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选择修改练习(翻译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共50题附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鹿哥 文档编号:9100869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选择修改练习(翻译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共50题附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选择修改练习(翻译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共50题附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选择修改练习(翻译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共50题附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选择修改练习(翻译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共50题附参考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文言文选择修改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选择正确,修改错误)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B.阙门,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C.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后指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D.嘉靖,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秦始皇即位后首创年号。【修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又称为左传,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B.劾,弹劾,指皇帝裁定

2、官吏的过失或罪行。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弹劾”的含义不同。C.中官,指宦官。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D.祠,文中指祠堂,祠堂可以指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而修建的房屋。【修改】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是唐宪宗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为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年号。B.幕府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军队出征施用帐幕而得名,也可用来泛称幕僚。C.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官名。D.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武官选用、武官户籍、军令等。【修改】4.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

3、的一项是( )A.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仕指退休。B.丞相,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C.谥,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D.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即现在的上午7时至上午9时。【修改】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文体名,古代官府用来征召、晓喻、声讨的文书。文中“兵檄”指军事檄文。B.夷人,原本是指古代中国东部地区各部

4、族之人,与北戎、南蛮、西狄并称。后来也泛指少数民族,也可泛指外国人。C.太庙,又称大庙,是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D.谥,即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含义的称号。【修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称男子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年加冠之礼,因未及壮年,故称弱冠。B.进士,在科举时代,通过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皇宫大殿举行的考试而及第的人。C.六部,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农各部的统称。D.言官,也称“谏官”,古代官

5、职之一,指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修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是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B.父,在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亦是加在男子名下的美称。文中是对冯唐的尊称。C.尺籍伍符,是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D.持节,节即符节,是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执符节以为凭证。【修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该地区古时称为河东。在秦汉时期,河东指河东郡地,山西运城

6、、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B.广平王,爵位名。历代封爵制度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同姓封王基本一致,异姓则可封为公侯伯子男,不能封王。C.阕,可以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台,泛指帝王的住所;也可以指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牌坊。此处应为前者。D.耄,年老(八九十岁)。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孩提、垂髻、总角、及笑、弱冠、而立、花甲、古稀等。【修改】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

7、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D.“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的统称。商周时期,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唐代有笞、杖、徒、流、死五刑。【修改】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B.“谒”是进见时用的名帖,又称“名刺”“名帖”,类似于后来的名片。C.“季”是刘邦的字,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除了有名,还有字,如屈原名平字原。D.“坐上坐”就是坐在职位最高的位置上,“上坐”的“坐

8、”是座位的意思。【修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最,等级的高低上下。古代考核军功政绩,下等称“殿”,上等称“最”。B.疏,这里是上疏的意思,即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C.永乐,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期间编修的永乐大典汇集古今图书数千种。D.监国,通常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修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元封四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B.博士,古代为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9、,秦汉时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世,教授生徒的官职。C.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D.受釐,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修改】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诤,也写作“廷争”,指在朝廷上向皇帝呈递奏章进谏。B.弃市,指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于街头示众。C.凤阁鸾台,指中书省和门下省,武周时改称为凤阁、鸾台。D.革命,古代认为帝王受命于天,改朝换代乃变革以应天命。【修改】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0、)A.权知,即暂代之意;宋官员以临时差遣治事,官衔前带“知”字,为主持之意。B.进士,唐宋时期沿袭隋朝设进士科。通过古代科举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C.黥面,在脸上刺字、涂墨;本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后用为对犯人的刑罚。D.致仕,原意是辞去官职,后用以指退休;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六十岁。【修改】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景,是西汉皇帝刘启的谥号,皇帝的谥号是后人根据他生前的行为赋予的美称。B.县官,旧称一县的行政长官,也可以指朝廷,西汉时常用县官来称代政府或皇帝。C.外繇,戍边徭役,汉时戍边者由官府供给衣食杂用,不去者可每年出钱三百代役。D.

11、关内侯,指汉代军功爵级中高于大庶长低于彻侯的爵位,有封邑,可以收取租税。【修改】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国,古代国君外出时,由太子留守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王未能亲政,太子代理朝政。B.星象,指星体的位置,及明、暗、薄、蚀等现象。古代星相家据此占测人事的命运吉凶。C.南渡:晋宋两朝皆渡长江于南方建都,史称南渡。此处指宋因金人南下迁都南方。D.蟒衣:袍服名。明代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衣上绣蟒,蟒与龙形相似而少一爪。【修改】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京,文中指位于京都以西的陪都。北宋都城为汴梁(开封),洛阳为西

12、京。B.古文,文中是指先秦两汉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是相对于六朝骈体文而言的。C.参知政事,宋于宰相外,别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范仲淹、王安石也曾任此职。D.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谥号,这种谥号只有兼具文武之功的人才能获得。【修改】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德,皇太极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景帝首创。B.总督,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最高长官,一般为正二C.擢,表示官职的提升,与之含义相近的还有拔、陟、加、晋等。D.户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疆土、田地、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修改】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

13、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文中指幼年丧父,与陈情表中“悯臣孤弱”的“孤”相同。B.督邮,督邮曹掾的简称。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C.领,兼任。与兼、权、行、署等均表在本职外同时担任别的职务。D.太牢,是指古代祭祀时并用牛、羊、豕三牲,有时也指牛一牲。【修改】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B.“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C.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跽”,表示恭敬。D.“元丰”是

14、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多个年号。【修改】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B.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C.枢密使:唐后期始设,后逐渐完善成为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权力与宰相相当。D.潮阳:地名,因地处大海之北而称潮阳。古代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南面为阳,反之称为阴。【修改】22.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现指河北省,古属冀州、直隶,简称“

15、冀”。文中指黄河以北地区。B.司马,官职名,将军手下的属官,掌管军事,司马有左司马和右司马之分。C.弃市,古代刑罚,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人所弃。D.本纪,史记中体例的一种,西汉司马迁所创立,只用于对帝王的传记。【修改】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府仪同三司,简称开府,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本系三公所享之殊遇,故名。B.陪葬又称殉葬,是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俑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C.阙,原指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也指陵墓前竖立的石雕。D.旌,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羽毛或牦牛尾装饰的旗帜,后泛指

16、旗帜,引申为表扬之意。【修改】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B.“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C.“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D.“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边远的地方。【修改】2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夫,与“匠”相对,指服劳役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从事卑微劳作。B.哭踊,古代一种丧礼,亦称“擗踊”,顿足拍胸而哭,表示极大的悲哀。C.服除,亦称“除丧”“脱服”,民间称为“

17、脱孝”,即除去丧礼之服,指守丧期满。D.太守,一郡的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史。【修改】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司”即“主管、管理”,古代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这里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B.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后妃和臣子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C.陛下,对皇上的敬称。“陛”指皇帝宫殿的台阶,称皇上为“陛下”,意为臣子奏事,不敢直接同皇上交谈,请台阶下侍从代为传达之意。D.翰林,中国古代官名。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由皇命发出的极端机密

18、文件。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为“迁”,一般指升职,也可以指降职。B.英宗,这是用庙号来指称帝王,除此之外也可以用年号来指称皇帝。C.亥时,十二时辰的最后一个时辰,指的是一天中的22时至24时。D.经筵官,封建时代陪侍皇帝讲读经史之官。经筵为皇帝听讲书史之处。【修改】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冠,即帽子,未冠,就是未戴上帽子。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即视为成年,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B.胡床:“栖,谓之床”与“窗前明月光”之“床”一样,“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的一种睡具。C.郡:中国古代行政

19、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经秦改革,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宋以后郡改府,知府亦称郡守。D.孤露:本指孤单无所荫庇,后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古代类似的常见词语还有“见背”“弃养”等。【修改】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官职名,是一种属官,一般负责掌管文书、办理具体事务。B.大篆,汉字字体;秦朝创制小篆后,将此前笔画比较繁复的篆书通称为“大篆”。C.殿下,本指殿阶之下,后来成为对站在殿阶之下官员的尊称,文中指文惠太子。D.改容,文中指文惠太子改变神色,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现在还可指改换面容。【修改】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A.国子生是指在国子学或国子监肄业的生员。一般为官员子弟,晋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子弟方许为国子生。B.浮图,亦作浮图,休屠。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C.中书郎,官名。三国魏始置,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晋惠帝时起,改属秘书监,称大著作郎。南朝末期为贵族子弟初任之官。D.除与“授”“迁”“补”“擢”等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修改】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1、A.建兴,帝号。这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纪年方法,此外还有干支纪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B.拜,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而“不拜”指不接受任命。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次之的还有持节。D.孝友,指的是事父母孝顺,对待兄弟友爱;与此相似的还有孝悌,指的是敬爱父母和兄长。【修改】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官,指封建王朝封赐的、独霸一方的、能世袭的官员或统治者,后此官职用于称呼统治少数民族的官员。B.巡抚,指京官巡察地方,后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古时这种京官先外派后成为地方长官的还有刺史、总督等。C.

22、干支,即天干地支。干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地支”D.异姓封王,是指在中央集权时代,当朝皇族以外的、有功社稷的人受封王爵。封异姓为王始于西汉的皇帝刘邦。【修改】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角,故称“总角”。B.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北宋沦亡后,宋高宗逃往南方,在杭州设立临安府,称之为行在。C.主簿,官职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设置,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D.贴纳,贴,补缴费用;纳,交纳(息钱)。宋代贴纳一般为征收税费或者补缴差额等,

23、文中指后者。【修改】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擢,指提升官职,与“除”意思同,表示官职变动的还有迁、调等,“迁”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升级叫右迁,降级叫左迁。C.至正:元惠宗的第三个年号,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之后每个朝代的新君即位都要改年号。D.疏,古代臣下向帝王进呈奏章的一种文书,用以向帝王陈述自己的意见或进行某些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但与对经书作注释不同。【修改】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

24、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是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骑射,御即驾驭马车技术,书即读书,数为算数。B.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成为“孝廉”,后代演变成对举人的雅称。C.阳嘉,汉顺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D.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与之相类似的还有请骸骨、乞身、乞养、告老、致事、致仕等,都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说法。【修改】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

25、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髡钳,古代惩治罪犯的刑罚名。剃去头发称髡,以铁圈束颈为钳。B.褐衣,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也指身份卑贱的人。C.御史大夫,官名,执掌刑狱案件审理,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D.股肱,指大腿和胳膊。股肱郡,借指起拱卫京师作用的战略要地。【修改】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此处是临时担任、代理官职之意,古汉语中还有权、摄、署等词也有代理官职的意思。B.受禅,指古代王朝更迭,新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后来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C.可汗,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

26、统治者。D.母忧,亦称为“母艰”“内艰”,如若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按制须离职回祖籍守制三年。【修改】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术,犹言经学和技术,指以经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和“六艺”。B.翰林,即翰林院,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长官为翰林学士。C.屯田员外郎,唐在尚书省工部设屯田郎中一职,掌屯田之政令。D.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负责递交大臣的密奏等。【修改】3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后文中的“文帝”也是庙号。B.仗节: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

27、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C.侍子: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D.考课: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即对官员定期进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修改】4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官,始于隋朝,唐宋时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等均置判官,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B.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C.行伍,我国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行伍出身”表示一个人是当兵出身。D.夷夏,古代汉族自称为夏,称周边少数民族为夷,“夷夏”泛称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

28、【修改】4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指前者。B.剖符,指帝王进行封赏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C.黄老,即黄老学说,奉黄帝和老子为始祖,因此得名,是道教重要流派之一。D.安置,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文中指对获罪官员的处罚,是“谪宦”的一种。【修改】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是儒家理想中圣人辈出的社会。B.圣人,指道德智慧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C.玺,印章,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和皇后的

29、印,自此延承至后代王朝。D.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后也指有勇无谋或平常的人。【修改】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字面意思是儿童束发为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与项脊轩志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年龄不同。B.行在,文中指陆九渊路途中居住的地方,也称行在所。北宋沦亡后,宋高宗在杭州设立临安府,也称之为行在。C.主簿,字面意思是管理文书簿籍,属各级主官属下的佐吏。唐宋以后职任渐轻,陆九渊初为官吏时,官位较低。D.丁忧,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后世往往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文中也可称“丁内艰”。【修改】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

30、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赵国贵族,因贤能而闻名,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齐国的孟尝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B.谏,原指向帝王陈述各种可能的选择并提出其中最佳者,引申义为在帝王做出错误选择时直言规劝。C.候,本意是指守望、侦察,也指征兆,时节。苏武传中“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斥候”为侦察兵。D.君,古代的一种封号,如平原君等,但秦王封商鞅“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这个“君”却不是尊称。【修改】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B.革命指变革天命,古代认为天子接

31、受天命称帝为王,即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C.幸,旧指皇帝亲临,即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妃嫔的召见。D.致仕是古代士人为官,走上仕途,与之相似的还有解褐,即解除身上粗布衣去为官。【修改】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封,北宋都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当时与东京洛阳相对,故又称西京。B.幕府,因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故指将帅办公之所,后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C.起复,指官员遭父母丧时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明清时指期满出而任职。D.雩祀,古代祈雨的祭祀;舞雩与之相关,是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修改】4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32、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B.超迁,迁是指古代调官、升官,超迁是指超越一般的升迁过程,职位得到连续升迁。C.勤王,指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D.蟒衣,明代创制的一种绣蟒的官服,明初只限于皇帝左右宦官及得宠亲信之人所服。【修改】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与司马迁、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杜甫并称为“六圣”。B.长史:中国历史上职官名,最早设于秦代,其执掌职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C.季孟:指伯仲之间,不相上下。“

33、孟仲叔季”和“伯仲叔季”,都可以用来表示排行,也可以用来表示四个季节。D.八分:即八分书,隶书的一种。人们把带有明显波折特征的隶书称为“八分书”,亦称“分书”或“分隶”。【修改】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亦作“龆龀”。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龀,小孩换牙齿。合指童年。B.周易: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后者是前者的解说C.太守: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D.洛阳:中国古都之一。东汉、西晋等先后定都于此,唐、北宋以此作为陪都。【修改】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

34、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B.勤王:指的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C.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与“致仕”略有不同。D.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是由明代王守仁发展的道家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修改】附:参考答案1.D D.“秦始皇即位后首创年号”是错误的。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2.B B.“指皇帝裁定官吏的过失或罪行”错,应是有关官员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3.D D.“武官户籍”是错误的,户籍归户部管。4.A A.“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是错误的。视事,旧

35、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致仕指退休”是错误的。致仕指辞官或退休。5.B B.“与北戎、南蛮、西狄并称”是错误的。“北戎、南蛮、西狄”应为“西戎、南蛮、北狄”。6.C C.“吏、户、礼、兵、刑、农各部的统称”是错误的。古代“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没有农部。7.A A.“所以庙号被尊为文”错误,谥号被尊为“文”。8.B B.“异姓则可封为公侯伯子男,不能封王”错误。异性也可以被封王,例如,曹操被封为魏王,李渊被封为唐王,唐将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9.B B.“即东夷、南蛮、北戎和西狄的合称”错,应是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10.D D.“职位最高的位置上”错误

36、,“上坐”是指受尊敬的席位。11.C C.“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说法错误。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12.B B.“秦汉时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世,教授生徒的官职”错误,应为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员。13.A A.“呈递奏章进谏”有误,“廷诤”应指在朝堂上当面直谏。14.D D.“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六十岁”错误。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15.A A.“皇帝的谥号是后人根据他生前的行为赋予的美称”错误。谥号有褒有贬。16.A A.“监国由太子留守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王未能亲政,太子代理朝政”错误,监国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

37、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监国的人通常为太子,但不一定都是太子。17.D D.“这种谥号只有兼具文武之功的人才能获得”表述错误。得此谥号的大多是政绩突出受人敬仰的文臣。18.A A.“汉景帝首创”表述错误,年号应该是从汉武帝开始的。19.C C.“与兼、权、行、署等均表在本职外同时担任别的职务”错误,其中“权”,指“暂时行使”某职位的职权;“署”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20.C C.“就是跽,表示恭敬”错误。“跽”不都是表示恭敬,也可表示警戒。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的句子,“跽”就表示警戒。21.D D.“古代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南面为阳”错误。古代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反之称为阴。22.D

38、D.“只用于对帝王的传记”错误。本纪不只是用于对帝王的传记,有例外,比如说吕太后本纪就不是写帝王的传记。23.B B.“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俑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理解错误,陪葬除指殉葬外,还可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的灵柩或坟墓的近旁。24.A A.“自汉武帝起”错,应是自秦始皇起,“朕”专用作皇帝的自称。25.A A.“指服劳役的人”错误,散夫意思为短工。26.B B.“记录古代帝王、皇子、后妃和臣子的言行”是错误的。起居注记录帝王的言行,不记录皇子后妃臣子言行。27.C C.“指的是一天中的22时至24时”说法错误,指的是一天中的21时至23时。28.B B.“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

39、来的一种睡具”错误。胡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29.C C.“后来成为对站在殿阶之下官员的尊称”说法有误。“殿下”是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30.D D.“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理解错误,其中“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词,而不是关于任职授官的。31.A A.“建兴,帝号”错误,“建兴”应该是年号。32.C C.“十地支”有误,应为“十天干”。33.A A.“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错。“总角”是指古代未成年男女,不只是女子。34.B B.“与除意思同”错误,“除”意思是“授予官职”,不同于表示提升官职的“擢”。35.A A.“书即读书”错误,“书”指“各种历史文化知识”。36.C C.“执掌

40、刑狱案件审理”说法错误,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没有“执掌刑狱案件审理”的职能。37.C C.“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错误。匈奴的最高统治者为单于。古代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铁勒(高车)、突厥、吐谷浑、阻卜、女真等部族对首领皆称可汗。“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38.A A. “指以经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和六艺”错误,“经术”指“以经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39.A A.“后文中的

41、文帝也是庙号”说法错误,“文帝”是谥号。文帝,为古代皇帝谥号之一,属于美谥。40.B B.左氏春秋是为春秋作传之书, 春秋才是“六经”之一。41.A A.“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指前者”错误,文中起居注是职官名。42.C C.“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和皇后的印”说法错误。玺,秦汉以后专指皇帝的印。43.B B. “文中指陆九渊路途中居住的地方”错。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44.D D.“这个君却不是尊称”说法错误,商鞅封十五邑,称为商君,有封地,这个“君”是尊称。45.D D.“致仕是古代士人为官,走上仕途”错误,致仕是指辞官归家。46.A A.“东京”“西京”应互换位置,洛阳在北宋时为西京,开封为东京,因开封在洛阳东边之故。47.B B.“职位得到连续升迁”错误,职位得到连续升迁指的是“累迁”,“超迁”指的是越级升迁。48.C C.“孟仲叔季和伯仲叔季,都可以用来表示排行,也可以用来表示四个季节”错误。“伯仲叔季”只用来表示排行,不可用来表示季节。49.C C.“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错误,科举由中央政府掌管,太守不掌管科举事务。50.D D.“道家”表述错误,“阳明学”是儒家的一门学派。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