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pdf

上传人:蓝**** 文档编号:90992785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试卷.pdf(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2023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二)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二)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1.本卷满分本卷满分 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置。2.2.选择题的作答: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用 2B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2、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5 小题,小题,1717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3、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属于价值活动的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审美价值具有多层次性。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谈道:“它(审美)不仅是偶然的,而且像根据合乎律法的安排并且作为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有意如此即向那构成我们存在的最终目的我们的道德使命里去寻

4、找。”审美可以联想到道德,人们的心灵触发美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当审美主体惊叹纯洁的颜色或庄严的韵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由此可见,审美价值既包含情感或想象的愉悦等基本价值,亦有理性沉思所带来的超越感与升华感。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无论是自然美或是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的生成过程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即“期待视野”。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审美个体,道

5、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结构均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所以,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是主体于对象表现形式的鉴赏,也是主体于对象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和谐一致。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现为“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本质欲求的实现。成功的审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纳,更在于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在理念,通过观察与思考阐释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审美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审美主体

6、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德性的审视,人的视觉和心情的愉悦则是对审美价值的诠释和体现。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会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正是基于德性修养层面提出的对个体审美价值取向的要求。(摘编自范渊凯简论审美德性)材料二:只有当“一个真正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人,其为他人谋幸福的行为不仅是出于道德上的 应该,而更主要的是受他所处的这种境界的自然的、直接的驱使。一个真正伟大的诗人是必然能够做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伟大德行的。”(张世英哲学导论)杜甫诗作对时代的批判就是作者崇高的体现。但我们更应当知道,高尚的道德是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和审美修养的,这样才

7、能真正是伟大的道德行为。康德正是有这样的深刻论述:“理想的美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理性概念,理性概念就是人性的目的,即人的道德观念如慈祥、纯洁、刚强、宁静等等。凡能表现这些道德精神的人的形体,就是美的人的形体;只有人才有理想的美,因为只有人才按照理性概念决定自己的目的,才有道德观念。”康德认为有道德才有理想的美,道德在康德看来是美的根据,没有道德的人就不能谈审美。杜甫之所以能让后人无限敬仰,就是自己深处逆境、困境、贫境之时,他的心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而不是自己的前程升迁与荣华富贵,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就是崇高的生动再现。崇高不仅是对时代的道德审判,也是对他所处环境的审视。古希腊

8、美学家朗杰努斯在描写崇高的风格时认为,“崇高的风格到了紧要关头,像剑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闪电一样把所碰到的一切劈得粉碎,这就把作者的全副力量在闪耀知足中完全呈现出来”,同时还说“我们赞赏的不是小溪小河,而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尤其是海洋”。杜甫的诗歌虽然没赞赏海洋的波涛汹涌与辽阔浩瀚,但他对泰山、长江的赞美也是崇高的体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巍峨绝伦、险要高悬,足以让人感受和审视大自然的妙手神工之作。“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对长江的气象的描述、感慨,诗人把自己生命体验与对长江的气象结合起来,给人

9、以言外之意的想象魅力。(摘编自刘义军审美与道德的天然合一杜甫诗歌的现代阐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的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审美价值则并非如此。B.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结构组成了期待视野,因而个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取决于其道德理念。C.因为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所以审美有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D.杜诗中对名山大川的赞美是他对所处环境的审视,他的诗作大体符合古希腊美学家朗杰努斯所描述的崇高的风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美实践为主体带来愉悦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与审美主体的体验方式和

10、理性判断密切相关。B.在审美活动中,对象只有符合主体的期待视野,才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才具有审美价值。C.杜甫时刻牵挂着国家和人民,却对自己不幸的境遇不以为意,并表现在他的诗作中,故而他的诗作体现了他的崇高。D.康德认为,理性概念是理想的美所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人才能践行理性概念,所以只有人才有理想的美。3.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杜甫对时代的批判的一项是()A.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B.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饮中八仙歌)C.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杜甫丽人行)D.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两则

11、材料都提到了审美与道德,但两者的目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D 2.B 3.B4.材料一提到审美与道德,目的是为了论证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材料二的目的是为了论证道德是审美的依据,没有道德的人就不能谈审美,进而阐释杜甫的诗歌是审美与道德的天然合一。5.“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生活,拥有

12、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理想的美,才能够谈审美,才能够创造拥有魅力的作品。文艺作品应该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只有这样,审美的主体才能在鉴赏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才能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中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符合人民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符合人民的期待视野,符合人民的审美价值取向,这样的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而审美价值则并非如此”理解错误,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

13、然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显而易见,审美价值也是如此。B.“因而个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取决于其道德理念”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道德理念是其中一个因素。C.“因为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所以审美有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错误,因果倒置。原文是“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故选 D。【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进行辨析、推断的能力。B.“对象只有符合主体的期待视野,才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才具有

14、审美价值”错误,过于绝对化。原文是“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的生成过程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故选 B。【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B.“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是写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写出了贺知章的洒脱不羁。这句诗不包含对时代的批判。故选 B。【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原文“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无论是自然美或是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

15、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通过观察与思考阐释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可以归纳,材料一提到审美与道德,目的是为了论证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根据原文“高尚的道德是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和审美修养的,这样才能真正是伟大的道德行为。康德认为有道德才有理想的美,道德在康德看来是美的根据,没有道德的人就不能谈审美。杜甫之所以能让后人无限敬仰,就是自己深处逆境、困境、贫境之时,他的心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而不是自己的前程升迁与荣华富贵,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就是崇高的生动再现”可知,材料二

16、提到审美与道德的目的是为了论证道德是审美的依据,没有道德的人就不能谈审美,进而阐释杜甫的诗歌是审美与道德的天然合一。【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原文“康德认为有道德才有理想的美,道德在康德看来是美的根据,没有道德的人就不能谈审美”可以得知作家艺术家首先应该是有道德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生活,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理想的美,才能够谈审美,才能够创造拥有魅力的作品。根据原文“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成功的审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纳,更在于从看似平

17、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在理念,通过观察与思考阐释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审美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德性的审视”等可以归纳欣赏文艺作品应该使审美主体获得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所以文艺作品应该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只有这样,审美的主体才能在鉴赏过程中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根据原文“审美价值的生成过程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即期待视野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

18、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可以得知,文艺作品需要符合审美主体的期待视野,符合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符合人民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符合人民的期待视野,符合人民的审美价值取向,这样的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 4 小题,小题,1818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跑警报施蛰存我已经足足两年没有真正地感觉到战事了,因为我已在昆明住了两年了。近来,昆明人又紧张起来了。抱歉,我似乎应当说是更紧张起来才好,哪一个昆明人不是从抗战开头就紧张着呢。好吧,让我说更紧张罢

19、,因为最近又得天天跑警报了。当然,我也跑警报,免得作无谓之牺牲。虽然我不很知道,像我这样一个渺小又微贱的躯体要怎样牺牲才够得上“有谓”,既然人们都认为在空袭时被炸死是“无谓”的,谁又甘愿断送了生命还被奚落呢?警报发作时,我能不逃跑吗?但是,上一次跑警报,在我已经是两三年以前的事了,在战事刚开始的时候,住在家乡,每天敌机完毕了他们之所谓“任务”回航,总得从我们那小城上飞过。于是城里所有的钟都响起来,在钟的合奏中,人们开始乱逃乱跑。但谁也不知道该跑到哪儿去。警报解除后,谁也不知道自己刚才到底逃跑在什么地方。第二次警报发出来了,人们再逃再跑,但没有一个人逃跑到他自己上一次所躲避过的地方去。人人都觉得

20、只有他自己这一次躲避的地方是最安全的。让我再说一遍,只有对于他自己,而且仅仅是这一次。现在,差不多每天下午,我又得温习两三年前的功课了。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先获得个预报。每一次警报响起前警局门口都有提示,于是街上的人开始跨急步走了。他们多数是要赶回家的,如果是一个没有家的流浪人,就慢慢地踱出城,准备上西山或黑龙潭赏花去。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于是人们从各个就近的大城门、小城门、旧城门或新城门中蜂拥而出,当然,我也一定是其中的一个。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

21、,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可是我并不说这警报声中竟没有一个慌张的人。有的,是那些门口有小汽车等待着的人。从预行警报起,他们就开始吩附仆人把一个个的小包裹装在汽车里,可是到现在还没有装完。没奈何,只得放弃了最后几个包裹,叫车夫赶紧开,这才是慌张的跑警报。现在且留心一下,我该往哪儿跑。该往哪儿跑?现在不比从前,每个人都没有这个问题萦绕在他头脑里。第一次在什么地方歇脚,便永远在什么地方了。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你自然而然地找到那留待你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或是一堆被拗折的草茎。虽然有足够深邃的防空壕,但紧急警报不响是没

22、有人愿意先躲进去的。于是荒山上开了园游会。带着纸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造桥,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阕救亡歌曲,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读。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必像有些人抬了饭锅风炉上山,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糖、山林果、白酒、米线或饵块,随你挑选。小贩既然也得跑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是最尊贵、最精选的行李。我常常坐在一个荒坟边呆想,倘若每个人愿意把他或她的警报行李解开来给我看一看,我便可以从每一个人携

23、带的东西中了解这个人的生命。然而我知道没有一个人肯的,正如我自己一样。谁愿意在未死之前先将生命的秘密显示给旁人呢?跑警报的时候唯恐敌机来得快,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又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实却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荒山上的人们也舒松地长叹着,提起他或她宝贵的行李回城了。没有逃跑的人都站出在大门口,用嘲讽似的眼色看着这些徒劳往返的男女,仿佛在说:“早知不来,何必跑!”于是过路的人回看他们一眼,仿佛说:“万一来了呢?”但立即扭过头来对同伴说:“明天可不跑了。”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6.下列对文本相

24、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提及“前年(1938 年)九月二十八日被空袭的惨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与后文写人们跑警报的情况形成反差。B.在日军空袭前,派出所门口会挂出白色的尖角旗作为预报,人们看到预报可以从容不迫地跑警报,不必像以前那样慌慌张张。C.“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人们起初跑警报时惊恐地狂叫的情形。D.“我”在荒坟前遐想人们所携带的宝贵物品时,把“一束信札,一本日记,一册照片”放在前面,这反映出“我”的诗意情怀。7.关于文章最后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预警响起写到警报解除,末段写警报解除后

25、人们的反应,收束全文,流畅自然。B.人们在跑警报时担心敌机来得快,是因为担心来不及躲进防空壕而遭到敌机轰炸。C.“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示了跑警报人的心情。D.跑警报的人自述明天不再跑警报,同伴却不以为然,文章以此讽刺跑警报之人。8.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多次使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本文在描述昆明居民跑警报时,做了较多的分析,富有理趣,请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等角度,评述本文的“理趣”。【答案】6.C 7.D8.第二人称“你”在文中多次出现,使读者仿佛听作者亲身诉说,或自己亲身参与跑警报的历程,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通过第二人称“你”对

26、跑警报的想象,与实际上人们超乎想象的异常举动、状态,引发读者对于这一异常表象下人们对待灾难从容态度的思考。9.跑警报的时机把握准确,选择预报之后约半小时响起的汽笛警报声。跑警报的地点选择灵活,由一开始的不重复地方,到认准一个藏身处便不再改变。跑警报时的精神状态,镇定抉择,理智从容,不惊慌失措,蜂拥而出。跑警报中的生活情况,精选行囊,优哉游哉,闲适自得,有吃有喝,不耽误赚钱。跑警报后的良好心态,对敌机既怕又盼,当成生活日常,坦然面对,微笑迎接,不厌其烦。【解析】【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描绘了人们起初跑警报时惊恐地狂叫的情形”说法有误。根据原文“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

27、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可知,人们并没有惊恐,狂吼是形容警报的声音。故选 C。【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D.“文章以此讽刺跑警报之人”说法有误。“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是说明,人们在警报响起时依然会逃跑,这是为了展现人们热爱生命,不做无谓的牺牲。故选 D。【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叙事人称的能力。原文“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你自然而然

28、地找到那留待你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或是一堆被拗折的草茎”“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两处,都是采用第二人称“你”向读者介绍跑警报的人们的真实行动。因此,这时候用“你”,就仿佛读者自己也亲身参与了跑警报的过程,看见人们的状态,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原文中“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必像有些人抬了饭锅风炉上山,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等,通过第二人称“你”认为的人们跑警报时应有的惊慌态度,和实际上作者所见的人们的从容态度形

29、成对比。这一强烈反差,不由得引发读者思考:对待灾难,为什么这里的人们会是这样的反应?而在读者的思考中,也就更容易对文章所赞美的国人的从容精神产生理解了。【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先获得个预报。每一次警报响起前警局门口都有提示,于是街上的人开始跨急步走了”“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可见人们对于怎么跑有技巧,对于预报表现得很理智,从容面对预报,镇定抉择跑警报的时间。由后来有了经验后,“第一次在什么地方歇脚,便永远在什么地方了。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

30、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你自然而然地找到那留待你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或是一堆被拗折的草茎”得出跑警报的理趣在于地点选择灵活,由一开始的不重复地方,到认准一个藏身处便不再改变。由原文“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于是人们从各个就近的大城门、小城门、旧城门或新城门中蜂拥而出”“他们多数是要赶回家的,如果是一个没有家的流浪人,就慢慢地踱出城,准备上西山或黑龙潭赏花去”“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可以看出人们的精神状态:镇定抉择,理智从容,不惊慌失措,蜂拥而出。由“倘若闲着没有

31、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是最尊贵、最精选的行李”得出携带随身物品精选尊贵,总能满足自己的需要。由“虽然有足够深邃的防空壕,但紧急警报不响是没有人愿意先躲进去的。于是荒山上开了园游会。带着纸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造桥,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阕救亡歌曲,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读”得出跑警报中的生活也很悠游自在,每个人都能自得其乐,这是跑警报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是闲适自得的。由“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必像有些人抬了饭锅风炉上山,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

32、糖、山林果、白酒、米线或饵块,随你挑选。小贩既然也得跑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得出有人实现了双赢,小商贩既躲避了危机也赚了钱,还服务了大众。由此可知跑警报中的生活情况的“理趣”:精选行囊,优哉游哉,闲适自得,有吃有喝,不耽误赚钱。由“跑警报的时候唯恐敌机来得快,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又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实却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荒山上的人们也舒松地长叹着,提起他或她宝贵的行李回城了。没有逃跑的人都站出在大门口,用嘲讽似的眼色看着这些徒劳往返的男女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可看出跑警报后的

33、良好心态,对敌机既怕又盼,当成生活日常,坦然面对,微笑迎接,不厌其烦。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祖易,齐征士。父肩吾,梁散骑常侍、中书令。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起家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左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

34、一文,京都莫不传诵。累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寻兼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来聘于我。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寻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孝闵帝践作封临清县子邑五百户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信多识旧章,为政简静,吏民安之。时陈氏与朝廷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

35、人。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留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世宗、高祖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请托。唯王褒颇与信相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云。其辞曰:“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大象初,以疾去职。开皇元年卒。隋文帝深悼之,赠本官,加荆淮二州刺史。(周书列传卷四十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邑五百户/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B.孝闵帝践

36、阼/封临清县/子邑五百/户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C.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邑五百/户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D.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邑五百户/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士,古人用以称赞学行并高而不出仕的隐士。陶渊明就被后世称为“陶征士”。B.累迁的意思是多次升迁,“迁”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迁”含义不同。C.特蒙恩礼的“蒙”的意思是受到,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的“蒙”含义相同。D.

37、聊以记言的“聊”意思是姑且,与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的“聊”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庾信和他父亲都曾在梁朝东宫任职,受到礼遇。他和徐陵才华横溢,文风都是绮靡浮艳,受到世人追捧。B.侯景作乱,庾信率领千余人在朱雀航扎营,但兵锋未接,庾信等人就撤离了。台城失陷后,庾信逃到江陵。C.梁元帝即位后,庾信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后改为右卫将军,并获封爵加官,受命出使“我”朝。D.陈氏与周朝通好,寄居他乡的南北人士,被允许回归故里。高祖放还王克、殷不害等人,留住庾信、王褒不放。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

38、(2)唯王褒颇与信相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14.为什么高祖不放还庾信?请简要分析。【答案】10.A 11.D 12.C13.(1)当时的后学之士,争相模仿他们的文章。每写成一篇文章,京师没有不传诵的。(2)当时只有王褒与庾信文才相当,其余的文人,没有能比得上的。14.庾信懂得典章制度,为政简要清静,官吏百姓都能安宁;高祖很喜好文学,庾信受到特殊的恩宠礼遇。【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孝闵帝登基后,封为临清县子,食邑五百户,任司水下大夫。出任弘农郡守,升骠骑大将军,晋爵义城县侯。不久又被任命为洛州刺史。“临清县子”,是爵位名称,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D;“五百

39、户”是“食邑”的范围,“五百户”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故选 A。【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迁”:升迁。“累迁”:多次升迁。/“迁”:被贬谪。句意:被贬黜流放的官吏和多愁善感的诗人。可见,两处的“迁”含义不同。C.正确。“蒙”:受到。句意:受到特殊的恩宠礼遇。/“蒙”:受到。句意:不久受到国家恩典。可见,两处的“蒙”含义相同。D.“含义不同”错误。“聊”:姑且。句意:姑且来记录肺腑之言。/“聊”:姑且。句意:姑且顺着生命变化走到尽头。可见,两处的“聊”含义相同。故选 D。【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梁元帝即位

40、后,庾信被任命为御史中丞”错误,原文是说“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故选 C。【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后进”,后学之士;“模范”,模仿;“莫不”,“没有不”。(2)“相埒”,相当;“自余”,其余;“逮”,比得上。【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信多识旧章,为政简静,吏民安之”可知,是因为庾信懂得典章制度,为政简要清静,官吏百姓都能安宁;从“世宗、高祖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可知,是因为高祖很喜好文学,庾信受到特殊的恩宠礼遇。参考译文: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父庾易,在齐国不应朝廷征聘。父亲庾

41、肩吾,曾任梁国散骑常侍、中书令。庾信自幼英杰出众,聪明机敏无与伦比。博览群书,特别通晓春秋左氏传。庾信身高八尺,身材健壮,仪容举止恭顺,有超过常人之处。他从湘东国常侍起家,转任安南府参军。当时庾肩吾担任梁国太子中庶子,主管文书。东海人徐摛任左卫率。徐摛之子徐陵和庾信同时担任抄撰学士。父子均在东宫,出入宫禁之中,恩宠礼遇无人可比。庾信、徐陵才华橫溢,文风都是绮靡浮艳,因此世人称为徐庾体。当时的后学之士,争相模仿他们的文章。每写成一篇文章,京师没有不传诵的。多次升迁,官至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任郢州别驾。随即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东魏,他的文章和言谈,被邺下之人广为称道。回来后任东宫学士,兼

42、任建康令。侯景作乱时,梁简文帝命令庾信率领宫中文武官员千余人,在朱雀航扎营。侯景赶到,庾信率领众人先撤退。台城失陷后,庾信逃到江陵。梁元帝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任命他为御史中丞。梁元帝继位后,庾信转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衔,出使我朝。适逢大军南征,就留在长安。平定江陵后,任命为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随即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孝闵帝登基后,封为临清县子,食邑五百户,任司水下大夫。出任弘农郡守,升骠骑大将军,晋爵义城县侯。不久又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庾信懂得旧时的不少典章制度,为政简要清静,官吏百姓都能安宁。当时陈氏与朝廷互通友好,寄居他乡的南北人士,都允许回归故

43、里。陈氏就请求放还王褒、庾信等十余人,高祖只放还王克、殷不害等人,留住庾信、王褒不放。不久被,征调为司宗中大夫。世宗、高祖都很喜好文学,庾信受到特殊的恩宠礼遇。至于赵王、滕王等人,更是恳切应酬,好比平民之间的交情。公卿们的墓碑墓志,大多拜托他撰写。当时只有王褒与庾信文才相当,其余的文人,没有能比得上的。庾信虽然官位高、名声大,但常有思乡之情。于是作哀江南赋以抒发自己的心意。文章写道:“美妙的楚歌不是取乐的良方,清薄的鲁酒也失去了忘忧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事,作成此赋,姑且来记录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关自身的危苦之辞,但以悲哀国事为主。”大象初年,庾信因病退职。开皇元年去世。隋文帝深切悼念他,追赠他

44、原来官职,加封荆、淮二州刺史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叔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叔黄庭坚人骑一马钝如蛙,行向城东小隐家。道上风埃迷皂白,堂前水竹湛清华。我归河曲定寒食,公到江南应削瓜。樽酒光阴俱可惜,端须连夜发园花。注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削瓜:削瓜而食,指夏天。连夜发园花: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

45、,莫待晓风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与稚川约定晚上拜访进叔,写了一首诗赠送给稚川,并送给进叔欣赏。B.诗人骑着一匹马,那匹马驽钝得好像一只蛙,悠悠地走向城东的进叔的家。C.颈联“归”“到”两字表明诗人将与友人分别,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伤感之情。D.“寒食”“削瓜”“花”等表示时间节令的词语表明诗人与友人相会在春天。16.诗人主张写诗要“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诗人的观点。【答案】15.D 16.本诗善于化用典故,借鉴古人的话,化腐朽为神奇。颔联“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用“迷皂白”比

46、喻当时社会污浊以致是非不分;“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借青竹写进叔清高不俗的高尚品格,抒发了诗人对进叔的敬佩之情。尾联“连夜发”出自唐诗纪事记载,巧用武则天令百花在冬天火速开放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倍加珍惜当下和朋友欢聚畅饮的美好时光,“连夜发园花”突出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意思对即可)【解析】【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D.“寒食削瓜花等表示时间节令的词语表明诗人与友人相会在春天表明诗人与友人相会在春天”说法错误,“寒食”“削瓜”是想象以后相别的场景,与此时的相会时间无关,“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讲的是腊八节百花盛开

47、的奇景,所以相会应该是在冬天,不是春天。故选 D【1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意思是写文章时借鉴古人的话也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般的效果。黄庭坚提倡文学的模仿和借鉴。联系注释,颔联“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不能明辨善恶,使黑白分明),颔联的“道上风埃迷皂白”,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黑暗腐朽,善恶不分;联系注释“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在夕阳斜照之下,飞鸟归巢,鸣叫着欢聚枝头;落日的余晖流洒在池面树梢,水含清光,树现秀色,水清木华,西池的傍晚更加迷人),可知颔联的“堂前水

48、竹湛清华”,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堂前水竹”的秀美风姿,赞颂了进叔超凡脱俗的品质。颔联的前后两句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进叔的崇敬之情。尾联“端须连夜发园花”中“连夜发”出自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武则天贵为皇帝,生活极为豪奢,忽然异想天开,在冬天里想见到百花盛开的春日景象,于是火速传诏给春神知晓。百花定要连夜齐放,不要等到晓风吹来方才开放。作者却赋予此典故以新意,写朋友间樽酒相欢,光阴非常宝贵,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黄庭坚都能够真正的熔铸万物于一炉,引用古人的语句于自己的文字中,如一粒灵丹,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49、。(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书愤中“_,_”两句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3)古人登楼、登峰每多感慨,登高必忧,多为常态,如杜甫登岳阳楼中“_,_”两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答案】.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解析】【详解

50、】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洲”“莳”“置”。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 3 小题,小题,1111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雁门关外,长城脚下。在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一位黑红脸庞、肩扛铁锹的老人,、年复一年地在山上不停地栽树。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给乡亲们作个示范,以回报家乡、报答部队。”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费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数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