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精品讲义.pdf

上传人:Che****ry 文档编号:9098577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精品讲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精品讲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精品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精品讲义.pdf(4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认识地图和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5、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地图上比例尺的运用 4、认识海拔和相对高度,陆地地形,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1、地球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2、公转产生四季的变化 3、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器材:地球仪、地图 课时安排:6 个课时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9.4 共(3 )课时 备课内容

2、 地球和地球仪 章节 第一章第一节 教学设计 复备内容 2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能力目标: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情感目标: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

4、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 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3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9.11 共(1 )课时 备课内容 地球的运动 章节 第一章第二节 教学设计 复备内容 4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能力目标:1、

5、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2、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情感目标: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重点】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6、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 1800 ,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5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9

7、.18 共(1)课时 备课内容 地图的阅读 章节 第一章第三节 教学设计 复备内容 6【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能力目标:1、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2、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情感目标: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重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难点】地图上方向的辨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多媒体出示课前测试题。(学生准备测试纸做题,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收起来。)二、

8、猜谜语:老师有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下:“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打一事物。(学生回答)(谜底:地图)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猜的对,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看来地图真的很奇妙,让我们一起走进地图的世界吧。(板书)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活动:请同学们看课本 15 页“台湾的卫星影像”和“台湾岛地图”自己独立思考“能从两幅图上看到什么?获得哪些信息?”,同桌之间可相互交流。学生看书同时,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卫星影像和台湾岛地图(师生活动)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注意评价学生的回答)(小结)卫星影像反映的是一种实物景象,而地图上出现的是一些符号

9、和文字。同学们说哪幅图给我们的信息多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地图就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点击显示地图概念,学生齐读一遍。)师:学习阅读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三个是地图的基本要素,是地图的“语言”。(教师一边说,一边多媒体出示:地图的语言)教师:我们首先探讨地图的比例尺。(板书)1、比例尺 教师:下边我们做个实验,把实物画在纸上。(多媒体出示以上比例尺概念,学生齐读一遍。)教师:比例尺的公式是什么?(多媒体显示比例尺公式)同学们可以看出来,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式。7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9.25 共(1 )课时

10、备课内容 地形图的判读 章节 第一章第四节 教学设计 复备内容 8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能力目标:学会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学习判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空间地理事物的认识和想象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小组协作精神。【重点】掌握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及不同地形的关系;【难点】掌握不同地形等高线的形态特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阅读,谁记得地图的

11、基本要素包括哪几个?学生:比例尺、图例、方向。2.这三个基本要素能帮助我们认识不同的地图,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学生:(预习)要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教师:对!这就是本节课讨论的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1、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教师:(展示一幅绘有等高线的地图)想要绘制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展示图 1.34)思考一下问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图中甲、乙两地的海拔是多少?相对高度是多少?学生: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

12、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9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计划 一、主题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本章包括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两节内容。这一章内容是学生进入世界地理学习的起点。它既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二、学生特征分析 1、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七大洲、四大洋,但不系统。2、非智力因素: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课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性很高,热衷参与课堂活动并喜欢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任务的完成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知识

13、与能力:1运用地图和数据识记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5.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识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游戏激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

14、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第一阶段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例图。学生活动:读图了解世界海陆面积比例及分布。资源使用:课件、实物地图 成果描述:通过课件和地图的展示,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世界海陆分布。第二阶段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并绘制七大洲的轮廓图,在图上标注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分布。资源使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图,白纸。成果描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

15、制轮廓图并标注名称,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记忆深刻。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在课前搜集的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及海陆变迁的实例。并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活动:展示课前搜集资料。资源使用: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成果描述:学生通过展示资料,初步认识到了海陆的变迁及原因。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10.10 共(1 )课时 备课内容 大洲和大洋 章节 第二章第一节 教学设计 复备内容 10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2.读图区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海和海峡;3.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及分界线;能力目标:通过练习和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达到

16、课标要求 情感目标:了解海洋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难点】在联系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地图及记住所接触过的地理位置名称及界线【教学过程】导入:地球与水球的争议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讲授新课 一、地球?水球?(图片展示,问题探究,归纳提升)(一)展示图片(二)提出问题 1观察我们的地球,比较陆地与海洋的面积差异。你感觉谁的面积大?(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

17、论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无论是在东半球还是在西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我们知道经度相差 180的两条经线可以将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请谈谈你对地球名称的看法?(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这是因为古时候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而且大部分的人都居住在内陆,无法认识到地球的全貌,加之古代科技不发达,航海技术落后,根本就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古人给地球起名字不叫水球而叫地球。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

18、了,没必要再改为“水球”。这说明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三)归纳提升 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2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3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4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承转: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 11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10.20 共(1)课时 备课内容 海陆的变迁 章节 第二章第二节 教学设计 复备内容 12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

19、的关系。能力目标:1 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 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情感目标: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重点】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难点】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我们生活

20、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 100 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 3000 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 3100 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

21、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讲授新课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以上是地表形

22、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 1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学计划 一、课标要求: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该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不同地区降水分布的差异。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二、教材分析:天气与气候是七年级地理的基础章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教材立足于

23、学生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气候有关的图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上看,本章包括“多变的天气”、“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世界的气候”四个部分。“世界的气候”中,对于“气候”这一概念,教材处理与第一节对“天气”一致,并通过活动 1、2 两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气候”这一术语;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能区别“天气与气候”。世界气候分布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借此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其二是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

24、素这部分内容,教材编写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没有分别作分析,而是设计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设计活动从四个方面分别举出实例,由学生自己分析,从而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总之,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这是贯穿本章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三、知识结构: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11.5 共(1)课时 备课内容 多变的天气 章节 第三章第一节 教学设计 复备内容 14【教学目标】知识目

25、标: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能力目标: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板书课

26、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天气的概念 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电闪雷鸣 四季如春 冬长夏短 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 天气预报 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的概念 天气与人类 卫星云图 常见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灾害性天气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面

27、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15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共(2)课时 备课内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章节 第三章第二节 教学设计 复备内容 16【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重点】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难点】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第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

28、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二)新课教学 一、气温与生活 1.阅读书 P50页的 5 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 P50 页“气温的观测”。)提问: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2.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3.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举例:早晨冷,中午热。夏天热,冬天冷。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

29、气温,年平均气温。4.大屏幕出示图 3.10,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日均温)日均温怎样计算呢?(4 次气温数相加除以 4)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是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5.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6.大屏幕出示图 3.12“气温日变化”图,看图提问: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温度数。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通常,从日出

30、前后到午后 2 时左 17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共(2)课时 备课内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章节 第三章第二节 教学设计 复备内容 18【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难点】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教学过程】第 2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31、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二新课教学 1、气温的分布 小黑板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运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等高线是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大屏幕出示图 3、15,思考:这张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等高线地形图)同一条

32、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同?(相同)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高温中心。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2.大屏幕出示图 3、1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这是一张什么图?(2)这张图与以往我们见过的图有什么不同?(3)请学生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描绘 0、10、20等温线,在图中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3.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教师)那么,同一纬度地带,陆地和海洋气温有

33、没有差别?归纳总结:由此可以推断“陆地”和“海洋”之间 19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共(2)课时 备课内容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章节 第三章第二节 教学设计 复备内容 20【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重点】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难点】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第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

34、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二)新课教学 一、气温与生活 1.阅读书 P50页的 5 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 P50 页“气温的观测”。)提问: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2.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3.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举例:早晨冷,中午热。夏天热,冬天冷。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

35、述气温的值。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4.大屏幕出示图 3.10,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日均温)日均温怎样计算呢?(4 次气温数相加除以 4)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是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5.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6.大屏幕出示图 3.12“气温日变化”图,看图提问: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温度数。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

36、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 2 时左 21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共(2)课时 备课内容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章节 第三章第三节 教学设计 复备内容 22【教学目标】1什么是降水?2降雨的等级划分,能根据生活经验大致判断。3降水对生活的影响。【重点】降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难点】会读会画降水量变化柱状图 第 1 课时【教学过程】一、降水与生活 活动 1 问题 1当老师提到降水时,你是怎样理解的?天气多变,降水的形式多样,你发现自然界还有哪些形式的降水?读书明确: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问题 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问题 3空气

37、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问题 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问题 5饱和空气温度降低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问题 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3降水形成的条件(板书)(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2)有凝结核(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 承转 降水到达地面

38、后,又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二)降水量的测定(板书)活动 2 1.出示复合投影片雨量器,讲其结构及测量降水的方法,得出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2.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来判断降雨的大小?(三)降水对生活的影响(板书)活动 3 学生完成 P54 活动 1 承转 没有雨的日子是单调乏味的,多变的雨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绵绵阴雨使人多悉善感,情绪低落;23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共(2)课时 备课内容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章节 第三章第三节 教学设计 复备内容 2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并且简单分析影响降水分布差异的原因。能力目标

39、:在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下,学生借助情境或图表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降水空间分布的相应问题。情感目标:通过图片并联系生活实例设置问题,让学生感知到我们所学习的地理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特点【难点】分析影响降水分布差异的因素 第 2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出示骆驼和大象这两种动物的图片,然后提问:这两种动物的生存环境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学生做出回答后,出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在图上标出 ABCD 四点,提问:那它们具体会生活在 ABCD 哪个地方呢?学生不做回答,于此将学生带入探究降水分布的情境

40、氛围之中。【二】自学自测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课本完成下面自学自测的内容。具体要求是: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独立完成;第二部分能力提升先单独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组长协调好本组成员,拿出统一结论,如果有疑难问题做好记录。学生每人一份学案,教师深入指导,获取信息反馈。第一部分:温故知新基础知识 A组: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是降水的主要形式。2通常情况下,用()图来反映一个地区一年内的季节变化规律;用()图来反映一个地区多年的年降水量变化情况。3世界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一般可分为五种即:()、()、()、()、()。4我们的家乡湖北省鄂州市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是(

41、)。5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影响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因素有:()、()、()。(1)赤道附近气温高,两极气温低,说明气温受()因素的影响。(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说明气温受()因素的影响。6分层设色地形图是由等高线地形图转化而来的,同一条等高线上点的数值具有的特征是()。由此可以推知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任意点的数值也是()的。B 组:运用多媒体展示 A 组题的答案,并出示五种降水季节变化类型图,判定其类型。设计意图:25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共(2)课时 备课内容 世界的气候 章节 第三章第四节 教学设计 复备内容 26【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

42、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2.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难点】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课时安排 第 1 课时 气候的地区差异 第 2 课时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

43、素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课本P57三位小朋友家乡的自然景象: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这样气象万千、奇妙无穷的差异变化呢?现在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二讲授新课 1、天气和气候 2、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活动 1 问题 1 谁有勇气来谈谈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同一纬度带内,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问题 2 谁能具体说说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问题 3(拓展)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的特点和降水的特点,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描述一下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景观。问

44、题 4(拓展)在赤道地区,根据全球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这里的水热又是怎样的组合呢?回归 P57 图 3.22,请学生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自然景象,为什么会这样?A 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森林常绿茂密,阴暗潮湿,又称“雨林”B 学生能描述出沙漠、植物稀少就行。原因是这里一年到头很热,却极少下雨。27 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共(2)课时 备课内容 世界的气候 章节 第三章第四节 教学设计 复备内容 28【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气候的反作用。能力目标:运用气候资料,简单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

45、影响。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气候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点】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气候的反作用。【难点】学会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第 2 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根据气候特征差异,可以划分出多种气候类型,其中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分别有哪些呢?既然存在这么多种气候类型,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气候差异如此之大呢?下面,我们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来探究这个答案。1.活动一:首先,分别由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抽取一个探究问题,然后,各小组分别探究各自的问题,得出统一的答案;10

46、 分钟后,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解答各自的问题。(有六道题目供选择)由各小组代表对其它小组的解答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对各小组解答进行简要评析,针对各小组解答的情况,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过渡:之前,我们了解了世界气候的类型和分布。刚才又知道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我们学习这些气候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便于人类有效地利用气候资源,以便于人类科学地应对气候的负面影响。气候对人类活动到底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竞赛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2.活动二:(1)初赛:每组一道必答题,限时回答,答对加 20 分。初赛 29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教学

47、计划 一内容分析 居民与聚落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海洋和陆地”、“世界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人口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城乡聚落景观的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有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后面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本章主要有三节内容组成: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二学生分析 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地理,从不懂到入门,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读图能力比较差。2.个别差异 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掌握的很好,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读图能力及综合运用地理知识上较差

48、。3.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 本章内容涉及到的时事地理较多,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了解的内容可能有限,所以在学生学习本章之前,要求学生提前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拓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教学目标 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2、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3、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二、单元具体教学目标 第一、二节 世界人口、人种和宗教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49、。4、知道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5、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四重难点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2、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原因 3、城市人口无计划增长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4、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5、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和啊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6、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7、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与保护。8、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

50、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五教学策略: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提前搜集关于本章资料。课堂上尽量使学生都参与进来,新教材不仅有正文,还配合正文设计了很多活动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讨论探究等得出结论,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会学习。为了落实具体目标并且拓展能力目标,根据正文、活动内容和其他课外资源,以及学生的心智和知识储备,针对每个框题目标,综合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因为时间的限制,具体操作可以分为课上完成和课下完成。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全员参与,在分组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合理搭配,尽量做到优生带动学困生。备课教师 备课日期 共(2)课时 30 备课内容 人口与人种 章节 第四章第一节 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