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093016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8.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pdf(3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怡然称

2、快(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鞭数十,驱之别院(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2.用“尸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 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4.第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所

3、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 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9.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 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盛,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

4、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相顾惊疑 连亘六七里 中有楼若者 惟 危 楼 一 座 裁如星点 或凭或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薨,始悟为山市。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3.简要赏析“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一句中的 插 字的表达效果。4.本

5、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山市幻景的?依据是什么?5 .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你 除 山市外,还知道哪些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而把它们付诸神话故事?至少写两个。假如你随着某旅游团在沙漠地区或大海游玩,恰巧出现文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你该如何向游客们解释这一自然现象?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6、,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王安石,(朝代)著名思想家、。初中阶段,我们曾读过他写的诗。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4)父利其然也。3、下边各组加点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指物作诗立就就地取材 B、书诗四句 奋笔疾书C、并自为甚名 为富不仁 D、余闻之也久绰绰有

7、余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 项 是()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5.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6.课文内容理解填空。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 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7.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 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 谈“父之过”的理由。口技(节选)未几,夫能声

8、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儿欲先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3)几欲先走 走:(4)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 分)(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2

9、)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3.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第二个场面: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0、 _ _ _4、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D、未几,夫驹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狼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其受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

11、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己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寤,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本文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写,世称聊斋先生,(朝代)杰出的-该文选自他的小说集 O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占今不同的意义。A、一狼径去古义:一今义:3、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一今义:止:止露尻尾()敌:恐前后受其敌(前:其一犬坐于前(乃:屠乃奔倚其下(一狼得骨止()盖以诱敌()狼不敢前()乃悟前狼假寐()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6、作者对

12、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7、文章集中刻画了狼什么样的特点?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一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态度?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3、,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常识填空:桃花源记选自,本文是 的序言,作者陶渊明是(朝代)著名的诗人,号,世称。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俨()然 垂 髻()邑()诣()太守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异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今:无论魏晋古:今: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 境 古:今:来此 绝 境 古:今:4

14、.解释下面加点词(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3)便要还家 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D.问/今是何世后遂无问/津者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此中人语云C.欲穷其林D.未 果,寻病终7.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项(A.出:既出,得其船C.复:复前行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不足为外人道也林尽水源后遂无问津者皆出酒食不复出焉B.乃:乃大惊D.舍:便舍船乃不知有汉屋舍俨然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15、。B .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_ _ _ _ _ _ _ _ _

16、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1 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 感 到 桃 花 源 人 的 生 活 是 那 么 离 开 桃 花 源 时,他“口口”,但再来寻找时还是1 1.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

17、的是:(1);(2);(3)。1 2.简答。渔 人 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个词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8、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1 3.“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1 4.、下 列 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 轼 记承天寺夜游)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9、(李 白 行路难)C、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枝无时夜叩门。(陆 游 游山西村)D、采菊东筒下,悠然见南山。(陶 渊 明 饮酒)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有 仙 则 名()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 色/入 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用原

20、文语句回答问题。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4.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泡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21、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6、本文所表达的生活情趣是:。.7、本 文 的 文 眼 是,通过对、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8、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

22、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自李唐来()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爱者甚蕃()宜乎众矣()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D.“出淤泥而不染

23、,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4.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相同: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不同: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4、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5 .文 中 作 者 运 用 了 借 物 抒 情(或 托 物 言 志)的 写 法,把“莲 花”比 喻“君 子”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抒发对友人 绵 绵 不 尽 的 深 情;李 商 隐 在 无 题 诗 中 用“,”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 自 珍 在 己亥杂诗中,用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6 .简答。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 _ _ _ _ _ _

25、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8、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认为应该是怎样的人。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1 0、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比,又 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

26、喜欢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1 1、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隹两句描写“莲花”的诗句,并注明出处。.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翁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梭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讪右臂支船,而

27、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节选自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B.高可二黍许(上下,左 右)C.佛印绝类弥勒(类 似)D.若听茶声然(好 像)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高可二黍许(2)神情与苏、黄不属(3)卧右膝,讪右臂支船(5)其两膝相比者(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珠可历历数也(6)佛印绝类弥勒(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苏、黄共阅一手卷。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8、 _ _ _ _ _(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4.“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东坡”,“黄鲁直”“佛印”,作者详写船头三人的神情是为了说明什么?5 .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 .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物、事物和文字的数量。清人林嗣环的 口技一文的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观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9、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不 独 亲 其 亲()男有分,女 有 归()()(3)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4)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作:()(5)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闭:()大同:()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 与(j f i)B.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 u d n)C.男有分,女有归 分(f G n)D.是故谋闭而不兴 兴(x l ng)3.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加

30、以解释。通 解释通 解释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 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 故(因此)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选贤与能,讲 信 修 睦 _ _ _ _ _ _ _ _ _ _ _大 同(大家一样)6 .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1、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2、_ _ _ _ _ _ _7.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朝代)的(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一篇。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I I,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喊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略 无 阙 处()2.选出加点

33、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 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C 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3.翻译下列语句。(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属引凄异()夏水襄陵()IB 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D 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夏季:_春冬:_秋季:_5.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_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_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_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_6.文 中 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7.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_8.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_,天高地厚华夏情。9.下 面 是 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

34、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10、选文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答谢中书书【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 弘 景 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

35、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 与朱元思书)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6、 _ _ _ _ _ _ _ _ _ _ _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苍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解释加点的词。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水中藻将交横()相与步于中庭())2.根据课文内容找出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相与步于中庭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

38、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朦腌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 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1、解释词语。吞天沃日 仅如银线 际天弄旗标枪舞刀 随波而逝 披发文身溢目 倍穹 僦赁看蒂席地 略不2、翻译句子。(1

39、)、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3、我国古代常用一些特定的称谓纪日,如“朔”是农历每月的(),望是农历每月的(),十 六 日 叫()、“晦”是农历每月的()。4、请写出两句以上古诗词中描写浪潮的语句。5、第 一 段 从 几个方面描绘来潮情况,写出了 的特点。6、第二段中写水军演练之时说他们“如履平地”,这样写的用意是7、文中描写吴中健儿在“鲸波万仞”中 实 行 精 湛 技 艺 的 句 子 是,描写观潮人极

40、多的句子是 和 o8、第四段写上下十余里的石岸上“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虽席地不容间”,这属于 描写,其目的是9、本 文 着 眼 点 在 上,立足点在 上,全文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四幅图景。1 0、第一段写潮水到来时景象是按 顺序描写的,观潮的时间是“吞天沃日”写出了海潮的 o1 1、文中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1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奔腾分合”所包含的景致。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毒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41、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湖中人鸟声俱绝 以为妙绝C.问其姓氏 其真无马邪2.下列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湖 中/人 鸟 声/俱 绝C.湖 中/焉 得/更 有 此 人)(B.是日,更定矣D.上下一白B.一童子/烧酒D .余 擘/一小舟斯是陋室而 或 长 烟 空3.下 列“而”的 用 法 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相 同 的 是()(2分)A.杂然而前陈者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

4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是日,更 定 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5.翻译下列句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D.邻有敝舆而欲窃之与 余 舟 一 芥()是金陵人,客 此()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6.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 后 看 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

43、察的方法。C.本文写景句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形象、更富有魅力。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7.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B .选文第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做铺垫。C.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侦”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 的“独”字 与 江雪一 诗“独钓寒江雪”中 的“独”字表达的情怀是一致的。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

44、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 .给下列各字注音。缥()泠()邈()莺()戾()柯()沦()2 .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C.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3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 项 是()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

45、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D.风烟俱净,天山共色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水 皆 缥 碧 互相轩邈 好 鸟 相 鸣 经 纶 世 务 者 窥 谷 忘 反 横 柯 上 蔽,在昼犹昏5 .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字.一百许里 许:猿则百叫无绝 绝:遂许先帝以驱驰 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杂然相许 许:天下独绝 绝:6.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 一 项 是()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7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2)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8.简答。描写富春山全

46、貌的句子是:用夸张手法写水的清澈、透明的句子是:用比喻的手法写水的动态美的句子是:含蓄表现作者鄙弃名利思想感情的句子是:9.文 中“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最能表达作者志趣和情怀,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1 0、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A.本文生动简洁地描写了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欲的心态。B.第段是总

47、写,巧妙地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为全文奠定了宁静淡泊的基调。C.第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地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表现了富春江的特色。D.第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的景象。1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句写出了江水气势磅礴的动态美,三峡一文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

48、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倍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选 自 五柳先生传)1.选出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A.之:无怀氏之民欤B.其:亦不详其姓字C.焉:因以为号焉D.以:以此自终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箪瓢屡空,晏 如 也()短褐穿结(

49、)葛天氏之民欤其言,兹若人之傍乎且焉之土石以乐其志亲旧知其如此()环堵萧然,不蔽风日()造饮辄尽())3.与“或置酒而招之”中 的“或”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或以钱币乞之。B.或异二者之为。D.或王命急宣。4、选加点词意义相同的项(A、期在必醉 度已失期)B、每有会意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C、家贫不能常得安得广厦千万间 D、亲旧知其如此 其如土石何?5、翻译下列句子:(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6.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现五柳先生喜爱读书的句子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50、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全文的中心句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7 .详读全文,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8 .、文意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