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090191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DF 页数:148 大小:17.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pdf(14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工程图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 金工实习实习实训课程大纲.6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0 概率与统计课程教学大纲.12 工程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15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18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20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23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7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大纲.29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31 电工与电子技术1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34 电工与电子技术2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38 计算方法与Matlab语言课程教学大纲.42 热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45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49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

2、55 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59 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大纲.61 汽车结构拆装实验实习实训课程(及见习课程)大纲.63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65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70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73 汽车有限元分析课程教学大纲.75 汽车有限元分析实验教学(及含实验学分课程)大纲.78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81 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83 汽车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及含实验学分课程)大纲.85 振动与噪声控制课程教学大纲.87 振动与噪声控制实验教学(及含实验学分课程)大纲.89 汽车试验学课程教学大纲.91 汽车试验学实验教学(及含实验学分课程)大纲.93 电动汽车技术

3、课程教学大纲.95 汽车营销学课程教学大纲.98 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02 机械精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05 机械精度设计实验教学(及含实验学分课程)大纲.109 专业素描课程教学大纲.113 汽车车身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15 汽车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17 汽车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120 设计构成课程教学大纲.124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31 传感器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36 智能交通系统课程教学大纲.138 汽车空气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142 实验力学与汽车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44 实验力学与汽车测试技术实验教学(及含实验学分课程)大纲.1472 工

4、程图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1A30A 学分:2 周学时:2 总学时:3 4开课学期:1.2开课学院: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raphics Fundamentals适用专业:工程技术学科大类所有专业课程类别:大类平台必修课程课程修读条件:无网络课程地址:课程负责人:方志梅 所属基层学术组织:机械系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工科学生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研究空间几何问题的图示图解理论,解决工程图表达的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形体构思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对空间儿何问题的图解能力,建立工程规范意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投影基本知识、点线面投影、空间复

5、杂几何问题的图解方法、基本立体和组合体的表达、轴测投影等。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和车辆工程专业的 工程设计概论课程、工业工程专业的 工程留学应用课程、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的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的先修课程,也是这些专业后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的基础课程,又是工程类其它专业培养图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三、教学目标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图学素养和工程师素质。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画法几何的原理和方法解决较为复杂的空间几何问题,掌握三维物体与二维图形之间的转换及其表达方法,学会形体分析和形象思维。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形体构思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对空间儿何问题的图

6、解能力,建立工程规范意识。素质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形象思维的图学素养和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理论教学3 4 学时,要求课外至少安排两倍的学习时间,具体根据内容不同略有变化,见下表。章节基本内容教学目标理论教学时数课外学习时数1绪 论(课程的性质、任务、发展方向和学习方法)了解课程概况112制图基本知识(图样标准、绘图工具、尺寸标注)掌握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培养工程规范意识163点线面投影(投影面体系的建立、点投影、直线投影、平面投影、线面相对位置及其复杂儿何问题求解、投影变换)掌握画法儿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空间儿何问题12244基本立体投影及其交线(平面立体

7、投影、曲面立体投影、立体截交线、曲面立体相贯线)建立基本立体的空间表达概念,学会基本立体及其交线的表达方法10205组合体表达(组合体及三视图概念、组合体三视图画法、读组合体三视图、组合体尺寸标注、形体构思方法)掌握组合体的构造原理,学会组合体三视图的表达方法,培养形体构思能力8166轴测图画法(轴测投影概念;正等轴测图画法、斜二测轴测图画法)掌握立体三维图表达的基本方法24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课程结课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主要考察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平时成绩包括课后作业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及课堂表现成绩。具体的构成比例如下表:序号考核方式成绩 比

8、 重()1平时成绩课后作业成绩20%2测验及课堂表现20%3期末闭卷考试60%合计总评成绩10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类别教材名称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教材 图学基础教程谭建荣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4图学基础教程习题集谭建荣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图学应用教程陆国栋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参考书画法几何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机械制图习题集(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机 械 制 图(同济等六院校)何铭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机械制图习题集(同济等六院校)何铭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撰写人:方志梅审核人:詹建明制定

9、时间:2014年8月5 金工实习实习实训课程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1B21A 学分:3 周学时:总学时:3 周 15天 开 课 学 期:2.1开课学院: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课程英文名称:Workshop Practice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机械国贸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平台课课程修读条件:先行修读 工程材料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测量技术 数控技术与编程 机械基础 机械设计。网络课程地址:指导方式:跟班/组指导实践地点:机械学院机电工程训练中心分组情况:(含每组人数)15-25人课程负责人:周噪 所属基层学术组织:实验教学团队二、课程简介 金工实习

10、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是学生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概念、获得机械制造基本知识的奠基课程,强调以实践教学为主,学生应进行独立的实践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有机地将基本工艺理论、基本工艺知识和基本工艺实践结合起来,同时重视学生工艺实践技能的提高。三、教学目标、任务金工实习教学应确立实践教学为主,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实践教学,以一定的理论指导实践,改变片面强调以操作训练为主的实习。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6四、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金工实习教学要求学生对简单的零件初步具有选择加工方式和进行工艺分析的能力,在主要工种方面应独立完成简单零件的加工制造。

11、熟悉机械零件的常用的加工方法及其所用的主要设备和工具,在现代制造技术方面应掌握简单的数控指令,简单的零件程序编制。了解数控加工工艺及加工方法,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了解新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五、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工种实验内容天数铸造了解铸造生产的工艺过程和特点。了解砂型的结构,了解零件、模样和铸件之间的关系。能正确采用常用工具进行简单的两箱手工造型。能识别铸造工艺图并了解其制订原则。了解常见铸件缺陷及其产生原因。了解常用的特种铸造方法及其特点。1 大钳工了解钳工在机器制造和设备维修中的地位与重要性。熟悉并能独立地选用划线、锯割、锂削、钻孔、扩孔、较孔、乾孔、攻螺纹与刮削、研磨、装配与拆卸

12、等加工的工具、量具、夹具和其它附件。掌握钳工的各项基本操作,根据零件图能独立地加工简单的零件;在加工方法的选择、工艺过程的安排等方面,具 有 一 定的实践能力。3 天焊接了解焊接方法的特点、分类与应用。比较完整地掌握手工电弧焊方法;了解焊接电弧的特性与构造;了解焊接对电焊机的要求,以及交、直流电焊机的优缺点与应用;了解常用焊条的选用及手工电弧焊工工艺;掌握手工电弧焊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气焊火焰的特点与应用,熟悉气焊基本操作方法。了解氧-乙快切割对材料的要求,以及等离子切割、激光切割、水切割方法。1 人刨 了解牛头刨床的组成,熟悉牛头刨床的调整方法。了解刨刀的结构特点及装夹方法。熟悉工件在平口钳

13、上的装夹及校正方法。掌握在牛头刨床上刨水平面、垂直面、斜面及沟槽的操作方法。了解刨床类机床(龙门刨床和插床)的特点及适用范围。了解拉削加工的特点及应用。0.5 天7磨削加1:了解磨削加工基本知识,如磨削特点、磨削主运动、砂轮的选用、常用磨床附件及磨床工作范围等。了解磨床的结构特点,熟悉万能外圆磨床的主要组成及功用。了解平面磨削和内圆磨削的工作特点。了解外圆磨削方法及其工作特点。了解磨削技术的发展及精密加工。0.5天铳肖O n r.了解铳削加工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铳床附件(分度头、转台、立铳头)的功用。了解常用齿形加工方法。熟悉万能卧式铳床主要组成部分名称、运动及其作用。了解其它铳床类机床的工作

14、特点及适用场合。掌握平面、分阶面、键槽、等分件的加工方法。2天车削加工了解切削加工,特别是车削加工的基本知识。了解零件加工精度,切削用量与加工经济性的相互关系。了解数控技术在车削加工中的应用,车削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的概念等。熟悉卧式车床的名称,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掌握外圆、端面、内孔、镇孔、切槽切断、锥面、螺纹的加工操作方法,并能按实习件图纸的技术要求正确、合理地选择工、夹、量具及制订简单的车削加工顺序。了解盘套类、轴类零件装夹方法的特点及常用附件的主要结构和用3天数控车床了解数控车床的用途了解数控车床的组成及布局了解数控车床程序的编制掌握一般的数控车床编程指令2天数控铳床了解数控铳床主轴的

15、布局形式了解数控铳床铳削的工序了解数控铳床编程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控铳床一般的编程指令2天六、实习报告的内容要求与作业实习报告中要求学生根据实习过程中对机床设备、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等内容填写实习报告。七、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金工实习考核以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为主,各单项所占分数比例为:实习出勤与安全操作占2 0%、各工种考核件技能分占6 0%;实习报告占2 0%。8每个实习项目均应按实习出勤和安全操作、操作技能、实习报告等内容考核学生,在所有课程实习项目结束后根据每个实习项目考核的成绩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该学生该门课程实习的成绩。成绩考核一般采用百分制。百分制与五级记分制的换算比例为:优秀(90

16、-100)、良 好(80 89)、中 等(70 79)、及 格(60-69 不 及 格(60 分以下)。由于课程的特殊性,由于学生原因出现较大事故,或实习纪律差、迟到、早退、旷课一次,考核成绩降一级。八、教材及参考书目实验教材:金工实习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参考书:金工实习教学指导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金属工艺学实习指导 金工实习指导书 金属工艺学实习教材 金工练习册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撰写人:任睿审核人:詹建明制定时间:2014年4月9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2E11A 学分:2 周学时:2 总学时:3 4 开课学期:3.1开

17、课学院: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英文名称:Control Engineering Foundation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平台课课程修读条件:高等数学、电工电子技术网络课程地址:课程负责人:潘晓彬 所属基层学术组织:机械系二、课程简介控制工程基础是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一门共性技术基础课程,课程研究的是工程上的普遍性问题,对工程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程在讲述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同时,以机械系统、电路系统为背景,阐明了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拉普拉斯变换、传递函数、时间响应分析、系统误差分析、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

18、和系统的校正设计、根轨迹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等。在每一个部分都介绍运用MATLAB软件,研究控制系统的方法,给出应用实例和MATALAB实现。本课程具有鲜明的科学方法论特点,对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原理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三、教学目标控制工程基础是为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主要学习单输入单 输 出(单变量)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本课程要求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变量控制系统数学建模,线性单变量连续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应体现教学单兀的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等内容)主要讲

19、授的内容有控制系统数学描述、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控制系统的根10轨迹法、控制系统的频域法、线性系统的校正。由于工学院机械类专业不具有复变函数与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基础,从应用角度补充拉普拉斯变换的内容,一般安排45学时,教材的附录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安排适量的课外习题。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清明确说明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和期末考核方式,各项考核成绩占课章节基本内容课堂教学学时数(节)要 求 课 外 学习学时数(节)课堂教学学时数自主学习时数第一章绪论、控制系统的概念2第二章控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8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6第四章线性系统的频域特性6第五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4第六章控制系统的误

20、差分析和计算4第七章线性系统的频率校正方法4程总成绩的比例,原则上平时成绩比重不低于50%。)序号考核方式成绩比重()1课堂讨论,平时作业30%2期末考试70%合计成绩总评10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类别教材名称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教材控制工程基础(3 版)董景新,赵长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参考书 控制工程导论周雪琴,张洪才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自动控制原理第 4 版胡寿松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 自动控制原理第 4 版黄家英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撰写人:梁冬泰审核人:詹建明制定时间:2014年 4 月11 概率与统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2114C 学分:2.5

21、周学时:2.5总学时:42.5开课学期:开课学院:英 文 名 称: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适用专业:机械工程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位课程通识公共课/通识选修课(般/核心)/大类平台课/专业教育平台课/专业方向模块课/任意选修课/其他课程修读条件:高等数学网络课程地址:课程负责人:王永刚 所属基层学术组织:力学/材料动态本构关系与断裂二、课程简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数学基础课,主要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的数学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了解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

22、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日常生活中常见随机现象,找出这些随机现象中统计规律性,运用这些规律性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应体现教学单元的教学I 标、基木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课外学习任务及要求等内容)早节基本内容课堂教学学时数(节)要求课外学习学时数(节)课堂教学学时数自主学习学时数12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第1章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及运算,随机事件及运算;概率的定义与运算;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独立试验概型、二项概率公式。803第2章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分布函数与连续型

23、随机变量的分布;正态分布;二维随机变量及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803第3章二维随机变量;边缘分布;条件分布;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两个随机变量的函数602第4章数学期望的概念,性质与计算;方差的概念,性质与计算;协方差及相关系数603第5章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2.501第6章总体、个体、样本和统计量的概念;抽样分布:t分布,/分布,F分布的定义及性质p分位数,常用统计量的分布。402第7章参数的点估计法:矩法与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量的评选标准:无偏估计,有效估计,一致估计;区间估计。402第8章u检验法;t检验法,r检验法;F检验法,分 布 拟 合 的 尸 检验法.402序号考核方式成 绩

24、 比 重()1平时成绩202期终考试80合计六、教材及参考书目:类别教材名称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教材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四版盛骤、谢式千、潘承毅高等教育出版社13参考书撰写人:王永刚审核人:詹建明制定时间:2 0 1 4年4月14 工程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2T01A 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6 2开课学期:开课学院: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英文名称: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类别:必修课通识公共课/通识选修课(般/核心)/大类平台课/专业教育平台课/专业方向模块课/任意选修课/其他课程修读条件:工程图学基础网络课程地址:课程负责人:战洪飞 所属基层学

25、术组织:机械学院机械团队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面向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介绍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图样实际运用能力。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工程物体的各种表达方法,了解各种标准件和常用件的作图方法,能够绘制和阅读中等难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了解工程设计过程与组织管理的方式与方法;掌握基本的团队协作技能与方法。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应体现教学单兀的教学11标、基本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说外学习任务及要求等内容)1.手工绘图基本 技 能(学时:讲 课2+制图课4)几何作图的基本方法;绘图

26、技能和徒手草图技巧、三视图尺规绘图。152.计算机绘图基本 方 法(学时:讲 课8+上 机6)基本命令介绍绘图命令、编辑命令、尺寸标注、三维几何造型;上机训练基本作图、三视图、三维造型。3.机件表达方法(学时:讲 课8+制图课2+上 机2)视图的概念及画法;剖视图的概念及画法;断面图的概念及画法;局部放大图以及简化画法。5.标准件和常用件(学时:讲 课2)螺纹及其螺纹连接件的规定画法;键和销的规定画法;齿轮的画法;滚动轴承的简化画法;弹簧的画法。6.零 件 图(学时:讲 课6+上 机2)零件图的作用和内容;零件图的视图表达方案及其表达方法选择;零件图的画图与看图。7.装 配 图(学时:讲 课6

27、+制图课2+上 机2)装配图的作用与内容;装配图的视图表达方法(规定画法和简化画法);装配图的画图和看图;拆画零件图的步骤与方法。8.工 程 设 计(学时:讲 课8+实 训2)工程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团队组织与管理;6帽子思维方法;串行设计与并行设计;工程设计的过程;创新方案设计;建模及原型系统开发;设计过程的实施;项目管理。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请明确说明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和期末考核方式,各项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原则上平时成绩比重不低于50%o)序号考核方式成绩比重()1平时成绩10%2上机考试成绩10%3基于团队的设计项目30%4期末考核50%合计六、教材及参考书目:类别教材名称编

28、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教材图学基础教程(第 2 版)谭建荣,张树有,陆国栋,施岳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图学基础教程习题集(第 2版)谭建荣,张树有,陆国栋,施岳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图学应用教程(第 1版)陆国栋,张树仃,谭建荣,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岳定参考书画法几何学、机械制图及配套习题集(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制图及配套习题集(同济等六院校)高等教育出版社产品设计陈汗青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撰写人:战洪飞审核人:詹建明制定时间:201 4年1 1月17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2T02B 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4 6+1 0 开课学期:

29、2.2开课学院:机械学院英文名称: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适 用 专 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含国际贸易班)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平台课课程修读条件:工程设计概论、理论力学网络课程地址:课程负责人:李国平 所属基层学术组织:机械工程系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机械类各专业的必修技术基础课,研究各种机械所具有的共性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机构的参数计算方法,为学习机械设计及其他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三、教学目标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知识目标:掌握机构通用的结构组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知识

30、,并熟悉常用机构的设计方法。能力目标:具备基本的机构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素质目标:具备基本的工程分析能力。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基本内容课堂教学学时数要 求 课 外 学习学时数1绪论12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33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544平面机构的力分析325机械中的摩擦和机械效率3218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请明确说明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和期末考核方式,各项考核成绩占课6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647凸轮机构及其设计438齿轮机构及其设计869轮系及其设计3310其它常用机构、组合机构及其设计3111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3212机械的平衡213机构的选型和组合2合计4630程总成绩的比例,原

31、则上平时成绩比重不低于50%。)序号考核方式成绩比重()1课堂讨论,平时作业20%2课程实验10%3期末考试70%合计成绩总评10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类别教材名称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教材机械原理孙桓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参考书机械原理学习指南孙桓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机械原理曹龙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撰写人:李国平审核人:詹建明制定时间:2014年 4 月19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92To4 A 学分:3 周学时:3 总学时:5 1 开课学期:2.1开课学院: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英文名称:Theoretical Mechanics适用专业:机械工程课程类

32、别:专业教育平台课课程修读条件:先修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地址:课程负责人:陈建康 所属基层学术组织: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工科学生的基础课程,提供用于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力学基础知识。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质点、质点系及刚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平衡及运动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并且能利用静力学及动力学方法解决部分简单的工程问题。本课程也是学习其它课程如 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的必要基础。三、教学目标理论力学是所有力学课程的基础,也是工程科学诸多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的平衡及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研究处理方法,为学习相关的后续课程、及相关应用

33、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分析方法及理论处理、并用之于解决较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本课程也通过对机械运动的建模过程的讲授,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课程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的概念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理论推演及计算能力。20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Statics(16h)(1)General Principles(2)Force Vectors(3)Equilibrium of a Particle(4)Force System Resultants(5)Equilibrium of a Rigid Body(6)Friction(7)Ce

34、nter of Gravity and Centroid*(8)Virtual WorkDynamics(35h)(9)Kinematics of A Particle(10)Kinematics of A Particle-Force and acceleration(11)Kinematics of A Particle-Impulse and Momentum(12)Kinematics of A Particle-Work and Energy(13)Planar Kinematics of a Rigid Body(14)Planar Kinematics of a Rigid Bo

35、dy-Force and acceleration(15)Planar Kinematics of a Rigid Body-Impulse and Momentum(16)Planar Kinematics of a Rigid Body-Work and Energy*(17)DAlemberts Principle*:For selection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序号考核方式成绩比重()1期末考试702实验103平时作业20合计10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类别教材名称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教材Engineering Mechanics:Statics&dynamicsR.C.Hibbeler

36、Prentice Hall2012参考书Engineering Mechanics:E.W.Nelson清华大学出版200321Statics&dynamics社理论力学(第 6 版)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教出版社2002撰写人:陈江瑛审核人:宋力制定时间:2014年 12月七、实 验(实践)环节教学要求:1、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实验了解实验的方法操作及验证有关理论结果。2、实验项目内容和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别实验类型时数每 组 人数1Frictional coefficient专业基础验证性252Center of gravity专业基础验证性153Moment of inerti

37、al专业基础验证性154Demonstrate专业基础验证性253、使用教材与参考书1.R.C.H i b b e l e r,E n g in eerin g M ec h an ic s:S tatic s&dy n am ic s(H ig h er E duc atio nP ress)2.Outline of experiment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In Chinese)4、考核方式与标准实验态度占20%,实验理论占地外,操作技能占20幅 实验报告占50%。撰写人:陈江瑛审核人:宋力制定时间:2014年 12月22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一、课

38、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 9 2 T o 6A学分:3周学时:3总学时:5 8 (上 课4 4+实 验14)开课学期:2.2开课学院: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英文名称:M E C H A N I C S O F M A T E R I A L S适用专业:机械工程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平台课课程修读条件:先修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网络课程地址:课程负责人:干苏 所属基层学术组织: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二、课程简介材料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其目标与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力学理论基础,材料力学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初步学会应用材料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

39、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并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材料力学研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稳定和导致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材料力学是所有工科学生必修的学科,是工程设计与分析必须掌握的知识。三、教学目标材料力学是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相对传统的如建筑,机械,汽车到最复杂的结构如M E M S (微机电系统),飞机,卫星,和航天飞机。材料力学的运用使得工程设计过程中更可靠和有效,即使对于有复杂的儿何形状及荷载作用下结构,它也可以提供精确的应力、应变及位移值。通过程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做到以下儿点:1.计算简单结构在静荷载作用下发生拉伸,压缩,剪切,扭转

40、,弯曲时构件中应力和应变。2.确定简单结构在静力荷载作用下的变形。3.空间应力、应变场的分析。4 .使用的应力-应变曲线预测材料的性能。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Chapter 1 Stress(4 Lecture hours)a.Introductionb.Equilibrium of a Deformable Bodyc.Stressd.Average Normal Stress in an Axially Loaded Bare.Average Shear Stressf.Allowable Stress23Chapter 2 Strain(2)a.Deformationb.StrainCh

41、apter 3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2)a.The Tension and Compression Testb.The Stress-Strain DiagramChapter 4 Axial Load(4)a.Hookes Lawb.Strain Energyc.Poissons Ratiod.The Shear Stress-Strain Diagrame.Saint-Venant,s Principlef.Elastic Deformation of an Axially Loaded Memberg.Principle of Super

42、positionh.Statically Indeterminate Axially Loaded Memberi.Thermal Stressj.Stress ConcentrationsChapter 5 Torsion(4)a.Torsional Deformation of a Circular Shaftb.The Torsion Formulac.Power Transmissiond.Angle of Twiste.Statically Indeterminate Torque-Loaded MembersAppendix:Geometry Properties of an Ae

43、ra(2)Chapter 6 Bending(4)a.Shear and Moment Diagramb.Graphical Method for Construction Shear and Moment Diagramsc.Bending Deformation of a Straight Memberd.The Flexure Formulae.Composite Beamsf.Reiforced Concrete Beamsg.Stress ConcentrationsChapter 7 Transverse Shear(4)a.Shear in Straight Membersb.T

44、he Shear Formulac.Shear Stresses in Beamsd.Shear Flow in Built-up Memberse.Shear Flow in Thin-Walled Membersf.Shear CenterChapter 8 Combined Loadings(2)a.Thin-Walled Vesselsb.State of Stress Caused By Combined LoadingsChapter 9 Stress Transformation(4)a.Plane-Stress Transformationb.General Equations

45、 of Plane-Stress Transformationc.Principal Stresses and Maximum In-Plane Shear Stressd.Mohrs Circle-Plane Stresse.Stress in Shafts Due to Axial Load and Torsion24f.Stress Variations Throughout a Prismatic Beamg.Absolute Maximum Shear StressChapter 11 Design of Beams and Shafts(2)a.Basis for Beam Des

46、ignb.Prismatic Beam Designc.Fully Stressed Beamsd.Shaft DesignChpter 12 Deflections of Beams and Shafts(4)a.The Elastic Curveb.Slope and Displacement by integrationc.Method of Superpositiond.Statically Indeterminate Beams and Shaftse.Statically Indeterminate Beams and Shafts-Method of Integrationf.S

47、tatically Indeterminate Beams and Shafts Method of SuperpositionChpter 13 Bucking of Columns(4)a.Critical Loadb.Ideal Column with Pin Supportsc.Columns Having Various Types of Supportsd.Design of Columns for Concentric LoadingSpecial Topics(2)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序号考核方式成绩比重霰)1期末考试602实验103平时作业154测验15合计100六、教材及

48、参考书目:类别教材名称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教材Mechanics of MaterialsR.C.Hibbeler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参考书Mechanics of MaterialsFerdinand P.Beer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材料 力 学(第4版)刘鸿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撰写人:干 苏审核人:宋力制定时间:2014年12月25七、实 验(实践)环节教学要求:1、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学习最基本的材料力学实验方法,了解应力测试、应变测试及位移测试的方法及技术,初步掌握材料实验机及应变仪的使用。验证课堂学习的有关结果。2、实验项目内容和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别实验类型时数每

49、 组 人数1O p e r a t i o n o f H y d r a u l i c T e s t M a c h i n ea n d T e n s i l e&C o m p r e s s i v e T e s t S h o w专业基础验证性252D e t e r m i n e t h e m a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l o w-c a r b o n s t e e l u n d e r t e n s i l e l o a d专业基础验证性253I m p a c t a n d f a t i g u

50、e s h o w-t e s t专业基础验证性154T o r s i o n s h o w-t e s t专业基础验证性155E l e c t r i c m e a s u r i n g m e t h o d(E M M)o fs t r e s s a n a l y s i s专业基础验证性456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p r i n c i p l e s t r e s su n d e r b e n d i n g-t o r s i o n a l c o m b i n e dl o a d专业基础验证性257S t r e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