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一遍过(含解读+考向+典例+解题技巧+拓展+过关练及解析).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089286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3.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一遍过(含解读+考向+典例+解题技巧+拓展+过关练及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一遍过(含解读+考向+典例+解题技巧+拓展+过关练及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一遍过(含解读+考向+典例+解题技巧+拓展+过关练及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一遍过(含解读+考向+典例+解题技巧+拓展+过关练及解析).pdf(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4 2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高考频度:难易程度:考点解读,_/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概念要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a.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种间关系实例 食竞争(3W生互利共生a.T?噬菌体与大肠杆菌b.狼与免c.根瘤菌与大豆d.草原上的羊和牛3.群落的空间结构盍 电 热 广 乔 木 层A图B图(1)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2)决定

2、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植物分层:逊: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实施计划a.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b.取样:选

3、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c.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d.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e.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的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a.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b.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5.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6.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I T|地衣阶段I T|苔群阶段I T|草本植物阶阂fI灌木阶段|-I森林阶段7.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型项 小、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

4、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8.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9.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

5、人类活动的王战。考向一种间关系的判断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种群数量陵种群数量种群数量0 时 间 时 间 时 间甲 乙 丙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答案】B【解析】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丙为竞

6、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解题技巧通过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技巧(1)区分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简单记为:“同斗争,异竞争”。(2)区分竞争和捕食:竞争是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另外,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稻秆。(3)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的判定方

7、法町 回图2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 图 1 中 A 为被捕食者。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 中 A 为捕食者,B 为被捕食者。2.某捕食者与其猎物种群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如果以捕食者数量为x 轴、猎物数量为y 轴作图,则图形正确的是()捕 食 者 数 量。捕 食 者 数 量0捕食者数量捕食者数量A B C D【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可知,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猎物)符合捕食关系的种群波动:猎物增加一捕食者增加一猎物减少一捕食者减少,且捕食者最多时,猎物数

8、量并不是最少,两者数量也不相同,排除了 A、B、C,只有图D 所示满足这种波动。1 点考向,考向二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3.图 中 A、B、C 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C【解析】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应是环境条件不同,A项错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温度影响群落

9、分布,B项错误;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在水的不同深度上光照不同,C项正确;影 响 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项错误。技法提炼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

10、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而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涔 变 式 拓 痴34.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答案】C【解析】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B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正确;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

11、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点考向,考向三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的分析5.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n?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蝗虫种群密度(个、m2)禾草植物I5 m 10距离100806040200tfil物生物量(g/mc10m15m离距5m6420864201111蜥蜴个体平均数364F2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小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垂直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在该系统中的各种生

12、物之间,物质都可以循环利用【答案】C【解析】随 着 蝗 虫 种 群 密 度 的 增 大,禾 草 植 物 和 非 禾 草 植 物 的 生 物 量 均 在 减 少,两者之间的竞 争 将 会 减 弱,A项 正 确;蜥 蜴 活 动 地 点 离 石 头 越 远,越 不 利 于 躲 避 天 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 越 大,B项 错 误;据 图 中 数 据 可 知,随 距 石 头 的 距 离 不 同,生 物 分 布 也 不 同,故距石头的远近 是 引 起 该 群 落 水 平 结 构 变 化 的 重 要 因 素,C项 错 误;物 质 都 是 可 循 环 利 用 的,物质循环是指组 成 生 物 体 的 元 素,

13、在 生 物 群 落 和 无 机 环 境 之 间 的 循 环 过 程,不 是 各 种 生 物 之 间,D项 错 误。易错警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次 上 式 拓 礴6.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电灯灯罩土壤样品金属筛网-广口瓶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

14、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 0%的酒精溶液【答案】D【解析】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错误;灯罩的功能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B错误;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C错误;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 0%的酒精溶液,作用是杀死样本,并进行防腐处理,D正确。点 考 向,考向四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云杉定居阶段(云杉、杨、桦树混交群落)玄杉林阶段7.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Fj.陶 介 段(桦树、下杨群落)杂草群落阶段t采伐后的土地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

15、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其中一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答 案】C【解 析】该群落的演替是在保留植物种子和土壤条件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错 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属于群落的演替,B错 误;一的过程中,乔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逐渐下降,其中一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优势种,C正确;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错 误。解题技巧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6、(1)从起点上判断初生演替的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次生演替的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8.如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弃耕农田一杂草从生一灌木从生一茂密的乔木林-a b c d时间A.群落的演替顺序就是生物进化的顺序B.b 阶段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C.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植物的演替D.b 阶段为c 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群落演替过程是优势种的替代过

17、程,群落的演替过程不能等同于生物进化的过程,A 项错误;b 阶段既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也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B 项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化过程,C 项错误;据图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为a-b-C T d,每一个阶段都为后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D 项正确。:j提 点 考 向 考向五群落演替的趋势和规律9.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弃耕农田一 杂草丛生一 灌木丛生一茂密的乔木林A.图甲中,b 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 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

18、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答案】A【解析】b 点和d 点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 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C 正确;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 正确。技法提炼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分析(1)群落演替的方向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

19、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2)群落演替的结果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的变化,使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1 0.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如下表。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弃耕年数优势植物其他常见植物0-1马唐草1飞蓬草豚草2紫花豚草3须芒草5-1 0短叶松火炬松50 150栋等硬木树山核桃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D.与草本植

20、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答案】A【解析】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A 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T灌木阶段T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 正确;群落演替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 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 正确。1.生活在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道中的木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2.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良好。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互利

21、共生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为解决某市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如图表示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时间4.A.通过捕食,甲种群的能量可以流向乙种群B.甲种群可以调节乙种群的个体数量C.甲种群对乙种群的进

22、化起抑制作用D.甲、乙种群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研 究 人 员 将 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i与 八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A、B所示。T,T2 T.图C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S和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B.图C中的S i换成S 2,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波动性变化C.如果将s 在 r 温度下培养,则会呈现“J”型增长D.将 S2在 A 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与共同培养时多5.某水池中有a 和 b 两种生物,在某一时刻投放生物c,则生物a 和 b 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a 和 b 的种间关系可能为竞争B.生物b 和 c 的种间关系

23、一定为捕食C.该池塘内群落存在垂直分层现象D.生物c 的种群密度不可能呈“J”型增长6.图 1 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 代表两种生物,C 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 2 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A.图 1中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B.图 1的中A 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 的数量一直增加C.图 2 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 中的、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 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7.下图为某一区域M、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摄取食物的数量 摄取食物的种类A.曲线不重叠时

24、,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D.M、N两物种存在捕食关系8.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品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

25、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 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最后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1 0.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 个不同区域中的6 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C.a 为区域的优势种B.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是温度11.某区域中有a、b、c、d 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

26、环境因子由A(以“一”表示)逐渐变为B(以表示),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B环境因子A.a、d 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B.d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C.a 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D.d 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B 环境12.如图为某一区域M、N 两个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摄取食物种类N。b一入1S1取食物数量A.该曲线表明M、N 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b 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C.M、N 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D.d 越大,M、N 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1 3.泰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含森林、灌草丛、草甸

27、、湿地等生态系统,其中白鹳、红隼、豺等动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种群密度(相对值)(1)泰山上的苔薛、油松、松鼠、红 隼 等 全 部 生 物 共 同 构 成 了,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 命 力 强 而 成 为 该 地 的。(2)某同学采用样方法调查草甸上某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取样时应注意。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 据 甲 图 可 知 选 取 样 方 的 最 佳 面 积 为。(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4)泰山部分地区由松柏、刺槐、橡树等组成的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受到外来物种入侵。林业部门对某次“拟松材线虫“(一

28、种松树上的寄生虫)的暴发和防治过程中的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在 a 点之前,“拟松材线虫”的 种 群 增 长 速 率 随 时 间 的 推 移 而;在 一 点 进行了农药防治,且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引入“拟松材线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 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拟松材线虫”的数量发生e-f 的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一。2n真题过关14.(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1)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B.土壤中小

29、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15.(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H)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 种植物群落类型: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A.B.C.D.16.(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T1)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

30、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 x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17.(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T9)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

31、地的种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1 8.(2 0 2 0 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卷(7月选考)T 4)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1 0 0 个个体C.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D.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1 9.(2 0 2 0 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 1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

32、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2 0.(2 0 2 0 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T 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送的是()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

33、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2 1.(2 0 1 8 海南卷)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2 2.(2 0 1 8 全国I H卷)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2 3.(2 0 1 8 浙江卷)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温度 B.氧气的垂直分布 C.光的穿透性 D.大气中

34、颗粒物含量2 4.(2 0 1 7 北京卷)酸雨指p H 小于5.6 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 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嶷1 参考答号.1.【答案】A【解析】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道中的木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两者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菟丝子和大豆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大小草履虫放

35、在一起培养会相互竞争生存空间、养料等,所以必须要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2.【答案】A【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 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 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 正确。3.【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先出现波峰的甲为被捕食者,后出现波峰的乙为捕食者,则通

36、过捕食,甲种群的能量可以流向乙种群,故 A 项正确;甲种群可以调节乙种群的个体数量,乙种群也可以调节甲种群的数量变化,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故 B 项正确;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如甲、乙种群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故 C 项错误,D 项正确。4.【答案】C【解析】图 A 中 S 1的竞争力大于S 2,但图B 中 S 1的竞争力小于S 2,所以S1和 S2之间的竞争力大小会受到温度的影响,A 正确;由于温度交替改变,所以图C 中的S I 换成S 2,其种群数量也会发生波动,B正确;将 S1在 T1温度下培养不一定呈现“J”型增长,因为其数量还会受

37、其他因素的影响,C 错误;由于S2和 S1具有竞争关系,所以将S2在 T 1温度下单独培养,其数量要比与S1共同培养时多,D 正确.5.【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投放生物c 之前,a 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而 b 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说明a 与 b 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其中b 种群在竞争中占优势;投放生物c 之后,b 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而 a 种群数量又不断增加,说明在一定时间内生物c 对生物b 的生存有一定负面影响,可能是捕食或寄生关系。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生 物 a 和 b 的种间关系可能为竞争,A 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一定时间内生物c 对生物b的生存有一定负面影响,可能是捕食或寄生关系

38、,B 错误;池塘中不同水层分布的生物有差异,即存在垂直分层现象,C 正确;“J”型增长针对的是理想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而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D 正确。6.【答案】B【解析】根 据 图 1 中几种生物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表示的是生物A 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斗争,A 正确;图 1 的中A 与 B 是捕食关系,当 A 大量减少后,B 的数量不能一直增加,B 错误;图 2 中的甲、乙和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对应图1 中的、,C 正确;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D 正确。7.【答案】C【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b

39、 表示生物可摄取食物的种类,b 越大,表明生物的可利用资源越多;d 可表示两物种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d 越大,表明两个物种摄取食物的种类相同部分越少,竞争越不激烈。该曲线只表示某一区域M、N 两物种的食物资源利用曲线。曲线不重叠时,两物种可能在空间资源上存在竞争,A 错误;b 越大,生物可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B 错误;d 越小,M 与 N 摄取食物的种类相同部分越多,竞争越激烈,C 正确;该图并未显示出两物种的数量关系,故无法判断两者是否存在捕食关系,D 错误。8.【答案】A【解析】A 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A 项错误;B 装置更为简易,

40、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 项正确;A 装置的花盆壁C 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C 项正确;用 B 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 项正确。9.【答案】D【解析】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 正确;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 正确;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

41、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 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大,可获得的资源增加,D 错误。10.【答案】D【解析】单细胞藻类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当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区域藻类数量最多,呼吸消耗氧气最多,溶解氧可能最少,B正确;区域中,a的数量最多,为优势种,C正确;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不是温度,D错误。11.【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A逐渐变为B,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a种群比较适应A环境,而d种群比较适应B环境,但a和d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消失。12.【答

42、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群摄取的食物种类有一定程度的重叠,表明两种群存在食物上的竞争;b越大,说明该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M、N两个种群之间通过竞争相互影响,共同进化;d越大,食物种类重叠越多,彼此通过食物对对方的影响越大,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就越大。13.【答案】(1)生物群落 优势种(2)随机取样 S5(3)垂直(4)增大 a、b、c、d 捕食“拟松材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解析】(1)泰山上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优势种。(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

43、种数量,依据甲图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S5。(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4)分析乙图可知,a点之前,随着时间的推移,“拟松材线虫”的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a点之后,“拟松材线虫”的种群密度迅速降至经济阈值以下,说明a点首次使用了农药,且治虫效果非常显著;在随后的b、c、d三点,种群密度下降后又很快上升,并逐渐升至经济阈值以上,说明在b、c、d三点又重复使用了农药,但是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除了利用上述方法,还可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引入“拟松材线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效果持久而稳定。由e点 到f点,“拟松材线虫”的种

44、群密度快速下降,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其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拟松材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14.【答案】A【解析】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15.【答案】A【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

45、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A正确。16.【答案】B【解析】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 x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 为1.0 x106个,A正确;B、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17.【答案】AB【

46、解析】A.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错误;B.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C.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隐蔽环境中成活率低。”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没有天敌抑制其快速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缺乏资源而灭绝,D正确。18.【答案】A【解析】A、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少,A正确;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从至少观

47、察1000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B错误;C、从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而不是选取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C错误;D、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不是达到平均寿命后即停止,D错误。19.【答案】C【解析】A、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D、影响荷塘中“鸥鹭 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20.【答案】B

48、【解析】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始值,A正确;B、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错误;C、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正确;D、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正确。21.【答案】B【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22.【答案】B【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黑光灯

49、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23.【答案】D【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24.【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 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