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3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9081344 上传时间:2022-03-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2013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京市西城区2013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2013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2013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北京市西城区2013年九年级语 文一模试卷 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六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符合(f)绯红(fi)耳濡目染(r)B濒临(bn)贮藏(zh)滥竽充数(y)C逮捕(di)修葺(q)

2、既往不咎(ji)D追溯(s)步骤(zu)根深蒂固(d)2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有误的一项是 A中秋之夜,一轮满月在清朗的夜空中静静地端 (详、祥)着异乡的游子。“详”有“详细”的意思,“祥”有“吉利”的意思,横线处应填“详”。B遇到脾性暴戾专制的帝王,胆小怕事的臣子大多只能 (尊、遵)命行事。“尊”有“敬重”的意思,“遵”有“依照”的意思,横线处应填“遵”。C民间剪纸艺术展上的作品让参观者初看赏心 (阅、悦)目,细品寓意深刻。“阅”有“看”的意思,“悦”有“愉快、高兴”的意思,横线处应填“悦”。D大陆和台湾,两地政治体系虽然不同,但是文化艺术却是一脉相 (成、承)。“成”

3、有“完成”的意思,“承”有“继续、接续”的意思,横线处应填“成”。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们一位是画家,一位是摄影家,却不谋而合地选择了同一题材进行创作。B有关岳阳楼的诗赋很多,范仲淹受滕子京之托班门弄斧,写出了岳阳楼记。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会告诉我们什么人才能成为我们真正的朋友。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人如果不及时纠正微小的错误,最终会酿成大祸。4根据文段内容,对画线病句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对于中国人来说,院落不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也是家的核心。有院落的地方,就有我们最真实纯朴的情感与记忆。巷、道、瓦、檐、廊等元素,使它形成传统院落独具特色的形式美感。中国

4、人几千年来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人文情怀,决定了我们对栖身的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特征识别,而院落就可以将这一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A形成传统院落独具特色的形式美感B传统院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形式美感C形成了独具形式美感特色的传统院落D使它形成独具形式美感特色的传统院落5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秋风过处,白杨和柳树的叶子片片凋零,墙角下的蒿草们 。白露过后,白杨和柳树洗净铅华,素面朝天。每一棵落下最后一片叶子的树,都是一幅生动的炭笔画。季节确实是 的大师,她默默地为这酷寒的北方点染了一抹简约的韵致。A日渐流露出愉快的心情 不动声色B日渐显露出枯败的容颜 变幻莫测C日渐显露出枯

5、败的容颜 不动声色D日渐流露出愉快的心情 变幻莫测6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清晨,我被鸟儿们唤醒了。它们在互相比试着歌喉,欢迎从闹市来的不速之客。近处炊烟袅袅,远处湖光潋滟。我们不忍心辜负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未及吃早饭,就急切地扑上山坡,扑进果园,扑向茶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晨曦中,棵棵茶树抽新芽,片片绿叶现晶莹。看了眼前的情景,你难道还会怀疑茶叶是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的宝物吗?A文段中用“欢迎”等词语,赋予鸟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鸟儿欢快鸣叫的情景。B文段中用“扑”的排比句式,写出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急切心情。C文段中用“棵棵”“片片”的对偶句式,写出了晨曦

6、中露珠晶莹剔透的样子。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表达了作者对茶叶由衷地赞美和感叹。二、填空(共8分)7默写(共5分)(1)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分)(2)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1分)(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1分)(4)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动作迅疾的语句是: , 。(2分)8名著阅读(3分)“温故知新”一词出自 ,“舍生取义”出自 家的另一部经典著作孟子。在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中,孟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舜、傅说、 (填一个人名)等承担“大任”者须经历各种磨难的事实,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三、综合性学习(共11分)今年2月,教

7、育部下发了“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在教育系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为此,学校开展了“提倡光盘,告别浪费”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请你参加这项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9下面是两则浪费粮食现象的调查材料,请分别概括它们所包含的主要信息。(4分)【材料一】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分别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事实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还并不富裕。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显示,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

8、均纯收入2300元/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材料二】某中学“关于食堂浪费现象的调查”统计图【材料一】 【材料二】 10概括下列材料中各国防止餐桌浪费的做法。(每空不得超过4个字)(4分)【材料】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近年来多所美国高校餐厅决定告别托盘。餐厅停止提供托盘,促使学生选取食品时更慎重,有助于防止浪费。在日本,无论是同事间的小聚,还是公务性聚餐,都不忘AA制,大伙儿最终吃的都是自己的钱,饭局上很少会出现剩酒剩菜等浪费现象。墨西哥人

9、不会觉得将吃剩的东西打包有什么不妥。 德国: 美国: 日本: 墨西哥: 11主题活动的组织者介绍说:“光盘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把自己盘子里的饭菜吃光,不要浪费。”请根据“提倡光盘,告别浪费”的活动主题,为学校食堂拟写一个宣传标语。(要求:突出活动主题,使用一种修辞方法)(3分)宣传标语: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阅读祖逖,完成第12-14题。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10、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1)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诚: (2)睿素无北伐之志 素: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1)逖居京口,纠合骁健 翻译: (2)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翻译: 14用自己的话,说说针对司马睿“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的做法,祖逖是如何应对的。(3分)答: 五、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父亲的村庄,完成

11、第1517题。(共15分) 父亲的村庄孙京涛父亲,像他那一代大多数农民一样,没有文化,朴素、勤劳。父亲的村庄,也像大部分胶东农村一样,贫瘠、平淡、寂寂无名。然而,就是这样的父亲,和他的东石水头村,成为了我生命的起航。改革开放前,父亲一直是生产队赶马车的,这份略略异于普通农人的职业,是我向小伙伴们夸耀的资本。我总觉得,父亲能走得很远很远,走到村人们都走不到的地方因此他的每一次离家,都会引发我对外界无穷的想象,然后添油加醋地演绎给伙伴们听。大约在我三四岁的时候,父亲第一次带我到生产队的饲养场玩耍。当时的饲养员叫张爱,干瘦老头,跛腿,脾气大,早年在外当长工,闯荡江湖,见多识广。张爱大爷定定地看着我的

12、眼睛,转头对父亲说:“这孩子,以后就靠这双眼吃饭!”父亲不屑:人都靠双手吃饭,哪有靠眼吃饭的?后来我考上大学,学摄影专业,父亲想起张爱大爷当年的“预言”,不胜唏嘘。年龄稍长,我随着父亲的马车进了城。我知道,在城里,有不用马拉就会自己跑的汽车,还有能把人吸到肚子底下轧死的火车。父亲说:“使劲念书吧,念好了才能到城里工作。”我听父亲的话,从县城的重点中学一直念到北京的重点大学。大学毕业,系里保送我上研究生。四年本科,我已经让家里家徒四壁了,还可能再读三年吗?我回家问父亲,要不要上这个学?“研究生是什么?”父亲问。“大学毕业了可以教高中,研究生毕业了,就可以教大学。”我比划着跟父亲解释。“那咱村有孩

13、子读吗?”“没有。”“那咱附近这三个村子有孩子读吗?”“好像也没有。”“那你得上!砸锅卖铁也得上!这个不是钱能买来的!”父亲果断地替我做了主。后来,我真的在城里工作了。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支箭,而父亲,就是那张弓。他铆足了一生的气力,把我放飞出去;自己却囿于那个封闭的乡村,日渐衰老。 父亲经常说起一个故事:有一年正月十五晚上,一位年龄比父亲小、辈分比父亲高的小老奶奶来到我家,坐下了,只是一个劲儿地东拉西扯。父亲陪了一会儿,问:“奶奶,您来我家,是有什么事儿吧?”奶奶的确是有事,可她不好意思张口她是来借钱的。儿子去烟台打工,缺一百块钱盘缠,正着急上不了路。父亲二话不说,拿出钱来:“一百块够不?”“够

14、!够了!”小老奶奶连声说。父亲客客气气地双手呈给她一百块钱,奶奶客客气气双手接过。年尾,腊八刚过,小老奶奶就来了,还拎了两瓶“莱阳白干”。她客客气气地双手呈上一百块钱,父亲客客气气地双手接过。第二年正月十五,小老奶奶又来了,还是客客气气借一百块钱;待到年尾腊八,还是拎两瓶“莱阳白干”,客客气气地还一百块钱,而父亲,总是客客气气地接过。如此往复五六年,直到她的儿子成家立业。父亲说,小老奶奶遵循古训,债不过年,她真是个要面子的人!我喜欢听父亲说这个故事,很多东西,从这个故事一直流淌进我的血脉。近些年,许多体力活儿,父亲已经力不从心。经常地,他会发现一堆土杂肥“被偷了”;待到耕种时,却发现那堆肥已经

15、被均匀地撒到了地里。或者,在大收时节,门口突然响起一嗓:“大叔,你陡崖山的麦子割回来了,扔门口了啊!”出门去看,却是杳无人影。2007年4月16日,在我的一再劝诱下,一辈子不愿花钱的父亲终于同意做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在手术室外,我算了一笔账:我一年差不多回老家四趟,父亲已经七十五,假如他再活十年,那么,我统共只能再见他四十次!就是这个结果,让我开始拍摄父亲的村庄。每拍一个人,我都会向父亲念叨念叨,父亲便给我讲他们的故事。我惊讶地发现:每一个看似最平常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传奇。人到中年,蓦然回首,却发现,这片自己曾经拼命挣脱的土地,却早已注定了此生所有的精魂。 (有删改)15阅读段的内容

16、,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每空限15字以内)(4分)情节一:张爱大爷预言我将来靠双眼吃饭情节二: 情节三:小老奶奶多次年初借钱年尾还钱情节四: 16结合第段内容,说说作者7次运用“客客气气”一词有什么作用。(4分)答: 17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父亲的村庄里的人们有怎样的特点,给予作者怎样的影响。(不超过150字)(7分)答: (二)阅读即将消失的低碳民居地窨子,完成第1819题。(共7分)即将消失的低碳民居地窨子兰博文 张雪梅古书记载,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至少在一两千年前,就有一种适应在异常严寒气候下生存的简陋民居地窨子。这种最为原始的居住方式并不意味着落后,恰恰相反,在它身上体现了很多人与自然和

17、谐统一的设计理念与建造思想。地窨子展示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设计才华。为了适应极端寒冷的气候,地窨子多选址在南面向阳坡地,这种设计是为了保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对居所起到杀菌、保温、照明的作用。地窨子多为半在地上半在地下,三面多半在地下,冬季雪后屋顶上就覆盖上厚厚的雪被,起到很好的防寒保温作用,即使冬季不取暖,屋子也能保持在零度以上。地窨子一般建造在山坳与河流小溪附近,这样既【甲】能有效地避免暴风雪的袭击,又【乙】可以就近取水、便于生活。地窨子体现了人类降低房屋造价的调控理念。地窨子的建筑材料主要为泥土和秸秆,便于就地取材;三面利用自然山坡作围墙,省时省料;建筑方式为人工挖掘和土坯夯实,建房技术水

18、平要求不高;面南背北的半地穴式,冬暖夏凉,适宜防寒保温。作为东北地区典型的借助自然环境降低制造成本的经济型民居,简陋低廉的特点成为平民百姓必然的选择,这种民居在东北延续长达千年之久,到民国乃至五六十年代仍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地窨子采取了人类降低能源消耗的有效措施。地窨子坐北朝南、北面以山坡作墙、一面通风的特点,有利于太阳光的利用,避免在大暴风雪到来时将屋子里的暖空气带走。窗户多为纸质,能有效防止冬季冷风透过窗户缝隙进入室内;开窗取光、关窗留影这种天然的百叶窗适度调节采光与遮阳,很好解决了夏季强光抬高室温的弊端,并随时随地都可修补维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地窨子作为最简陋的居住方式已退出历史舞台

19、,即将消逝。真希望能有一批睿智的人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构建一批能够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地窨子”,使之在历史气息与人文追忆中焕发新的青春。(有删改)18阅读第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理由。(2分)答: 19阅读下面材料,说说同为传统民居的窑洞和地窨子有哪些共同点。(5分)【材料】窑洞最早出现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式住宅是甚至整个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这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有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这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西北部地区

20、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窑洞的废弃越来越多,挖掘的很少,这种挖掘方式会越来越不为人知。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共8分)多读、熟读、识破,可以看成读书的三重境界。但在通常情形下,大凡谈到读书,人们往往首先主张多读,继而强调读懂识破,至于熟读的主张说的并不多,甚至往往被忽视。其实,倘若真能做到熟读,那么,对书内容的理解必定深入以至接近识破。【甲】古人称“文选烂,秀才半”,即指熟读昭明文选,可以成就半个秀才。苏轼的读书体会则是“故书不厌百回读”。古人作诗的秘诀“熟读唐诗三百首

21、,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更是大实话。其实,眼下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人士,吟哦不绝,不用作诗都要羡煞人。这就是熟读的好处。【乙】我们提倡熟读有价值的书,既可以是通常所说的经典和名著一类的书,也可以是一本或几本优秀的专业类书,甚至可以是一些高质量的知识普及类的图书。但必须是同类书中的精品。只主张熟读,而不问书籍之优劣高下,以至于去熟读诸如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的厚黑学一类的垃圾书,熟读许多既无趣又假话连篇的书,熟读内容质量很不可靠的书,实在是对自己宝贵生命的糟践。【丙】排除社会功利的目的,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手段,读自己喜欢的书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书,其书再好我们也难以读好、读

22、熟。在读书上,哪里有兴趣,哪里才会有阅读,哪里才会有记忆。当然,兴趣可以养成,但需要主客观的修养一致。总之,在选取需要熟读的书时,兴趣实在是不可或缺的。否则,硬着头皮去读,强行去读,再读也熟不起来的。作为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不妨多读、泛读,随意去读,但最好能选一本乃至几本自己喜爱的好书去熟读,受益必定多多。一个读书人,一生熟读几本好书,只要下一点决心,总还是能做得到的。20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答: 21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2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A熟读须好书,但一定得是自己喜欢的好书。B书宜熟读,但熟读的一定得是好书。C好书宜熟读,这几乎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比较相同的体会。【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六、作文(50分)23题目:拥有要求:(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1000之间。(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