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知识点汇总.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9062493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知识点汇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记叙文知识点汇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知识点汇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知识点汇总.ppt(5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记叙文知识点汇总表记叙文知识点汇总表记叙文六要素:时间、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地点、人物、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起因、经过经过 和和 结。结。记叙人称记叙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第二人称(适于变换、利于抒情)第三人称(自由灵活、不受限制)记叙顺序记叙顺序顺叙(脉络清楚、有头有尾)倒叙(设下悬念、引人入胜)插叙(丰富内容、突出主题)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叙述,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材料详写用墨如泼(突出中心)略写惜墨如金(结构完整)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联想、象征、对比、夸张描写方法描写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角度描写角度正面、侧面(直接、

2、间接)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感情)补叙(补充交代、豁然开朗)1、概念:、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2、记叙文阅读的考点:、记叙文阅读的考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意义;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把握

3、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3、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

4、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针对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针对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v(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与梳理 v(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析和体味 v(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容的把握 记叙文的阅读步骤1、阅阅读读全全文文

5、:运运用用“六六要要素素”知知识识,对对文文章章内内容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2、浏览考题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粗略了解考察内容。3、再读文章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4、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抒情议论段。5、认定补充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行认定、补充。认定、补充。一、记叙的要素一、记叙的要素:v1 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

6、因、经过和结果。原因、经过和结果。v2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这三点

7、说出来的地步。v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干什么?二二记叙线索:记叙线索:v记叙文的线索是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

8、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的线索。作用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地连在一起,使文章使文章结构严谨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次清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晰。六、记叙的线索:六、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记叙的线索有:记叙的线索有:以某个人物的行踪以某个人物的行踪(见闻见闻)为线索的叫为线索的叫人线人线;以某;以某

9、一事物为线索的叫一事物为线索的叫物线;物线;以某一事件为线索的叫以某一事件为线索的叫事线;事线;以某个景物以某个景物(或我的见闻感受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的叫为线索的叫景线;景线;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叫以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叫情线情线;以以时间地点变换为线索叫时间地点变换为线索叫时线和地线时线和地线.线索大致分六类:线索大致分六类:v1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木雕。如羚羊木雕以木雕为线索贯穿全文为线索贯穿全文 v2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线索 v3 3)以

10、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v4 4)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以。如荔枝蜜以“我我”对蜜蜂的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想去看看赞赏赞赏蜜蜂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v5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受到

11、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念。v6 6)以以“我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v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怎怎样样找找线线索?索?v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v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v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v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v“我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所见所闻所感v线索的作用线索的作

12、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使文章结构结构严谨严谨、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三、常见的叙述顺序三、常见的叙述顺序v1.1.叙述类型:叙述类型:v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芦花荡如:芦花荡,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大菱和二菱被交通员送到芦苇荡,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大菱和二菱被交通员送到芦苇荡的过程的过程,后来二菱又亲眼目睹了交通员打鬼子的过程后来二菱又亲眼目睹了交通员打鬼子的过程,表现了表现了交通员的机智勇敢和自信自尊交通员的机智勇敢和自信自尊.v

13、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v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

14、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记叙顺序作用:记叙顺序作用:v顺叙: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读起来脉络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清楚、印象深刻。v倒叙:倒叙:1 1、强调。、强调。2 2、制造悬念。、制造悬念。3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v插叙:插叙:1 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15、、补充内容,丰富情节。2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四、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v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v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v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v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五、记叙文的结构五、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第一,按时间先后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安排结构;第二,按第二,按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安排结构;第三,按事件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情节的发展阶段,即

16、:事件的发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第四,按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安排结构。另外,记叙文中的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引

17、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 2 2 2 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的发展。的发展。的发展。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1、篇末点题;、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

18、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 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七、如何赏析课文中所喜欢的句子七、如何赏析课文中所喜欢的句子:v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v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v3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v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

19、妙v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v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觉)。vv(4)(4)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处)?(1 1)动词:)动词:生动形象地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的情状);表现了人物人物的心情(性格)。的心情(性格)。(2 2)形容词、副词:)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描摹出某人(某物)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物的

20、心情。的心情。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事物的xx特点特点(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事物的xx特点特点。(3)夸张夸张:突出突出XX特征,揭示特征,揭示XX本质,给读者以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

21、、意韵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答题格式

2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考4、反问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对比:强调了:强调了突出了突出了6、反复反复:强调了:强调了加强语气加强语气八、记叙的详略八、记叙的详略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内涵深刻、情节生动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

23、写;而对中心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了文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有时,在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九、记叙的人称:九、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以以我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

24、一人称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的我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即经过艺术加工的加工的我我。经过了虚构。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中真实的我把生活中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作用:便于直抒胸臆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第三人称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景等。作用作用: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3)注意注意:有的文章中运

25、用了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便于感情的交流。十、十、分析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分析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主要有主要有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和

26、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描写方法及其作用:vA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人物描写及其作用v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v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vB 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v 1 1、暗示时代背景。、暗示时代背景。v 2 2、渲染气氛。、渲染气氛。v 3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烘托人物性格、心理。v 4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描写的内容描写的内容描写的方法描写的方法环境描写环境描写语言语言动作动作心里心里外貌外貌神

27、态神态正面正面侧面侧面细节细节社会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按按方方法法分分有有:白白描描和和细细描描。一、白描也叫素描一、白描也叫素描,本是中国画纯用墨线而不着色勾,本是中国画纯用墨线而不着色勾勒物象的技法,借用到写作中是指不用更多的渲染,不勒物象的技法,借用到写作中是指不用更多的渲染,不以华丽词藻修饰,更不用曲笔陪衬,而以以华丽词藻修饰,更不用曲笔陪衬,而以朴实的文字准朴实的文字准确描写出生动的文学形象确描写出生动的文学形象。这是一种如鲁迅所说的。这是一种如鲁迅所说的“有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描写方法。的描写方法。例如,例如,一面中作者作者对鲁迅先

28、生的第一次外貌白描:一面中作者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第一次外貌白描:(我向里面望了一下(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这里,作者没有使用什么这里,作者没有使用什么华丽的词语,而是用朴实的文字,从远处粗线条的勾勒华丽的词语,而是用朴实的文字,从远处粗线条的勾勒出鲁迅先生的身材、年龄、国籍、衣着和抽烟的神态。出鲁迅先生的身材、年龄

29、、国籍、衣着和抽烟的神态。寥寥几笔,饱含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敬仰寥寥几笔,饱含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敬仰二、细描二、细描细描也叫工笔描绘法,这原是绘画的一种用细描也叫工笔描绘法,这原是绘画的一种用笔方法,这种方法讲求工整、细致、纤毫毕露。借用到笔方法,这种方法讲求工整、细致、纤毫毕露。借用到写作中,写作中,细描是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地、细致如微细描是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地、细致如微地精雕细刻。地精雕细刻。例如,例如,红楼梦第三回写王熙凤出场红楼梦第三回写王熙凤出场是极其精彩的一笔。是极其精彩的一笔。“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只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

30、,彩绣辉煌,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凤挂珠钗;裙边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银鼠褂;下着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眼,两弯,两弯柳叶吊梢柳叶吊梢眉眉,身量苗条,身量苗条,粉面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笑先闻。先闻。”这里,作品不但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这里,作品

31、不但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外貌,而且通过外貌描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外貌,而且通过外貌描写,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神世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也,也是刻画人物的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节所作的描写。社会环境社会环境 描写指对人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历史背景的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作用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

3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代背景综合考虑。自然环境自然环境 描写指对日、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风光等的描写。作用作用 1、能烘托气氛能烘托气氛2、表现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心情3、表现人物的品质、表现人物的品质4、突出人物身份地位、突出人物身份地位 5、推动情节的发展起、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衬 托中心意思的作用托中心意思的作用。各类描写答题技巧v肖像(外貌)描写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

33、了人物的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身份、地位、地位、处境、处境、经历以及经历以及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思想性格等情况。v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性格特征或精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v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思想,揭示了人物的的性格或者性格或者品质。品质。v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

34、境描写v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的情感、预示人物情感、预示人物的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揭示文章主题。v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

35、事发生的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渲染环境气氛。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十一、表现手法包括:十一、表现手法包括:直抒胸臆直抒胸臆想象想象联想联想寓情于景寓情于景反衬反衬烘托烘托托物起兴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区分比较区分比较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修辞手法”、“

36、结构手法结构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等。等。表达方式包括: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描写。修辞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喻比拟比拟借代借代夸张夸张对偶对偶排比排比反问反问设问等设问等。结构手法包括: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卒章显志承上启下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首尾呼应伏笔伏笔照应照应铺垫铺垫悬念悬念顺叙顺叙倒叙倒叙插叙插叙表现手法答题格式示例表现手法答题格式示例1、对比。对比。作用:把作用:把和和相对比,突出了相对比,突出了(主要描写的事物)(主要描写的事物)的的特点。特点。2、烘托、衬托。烘托、衬托。(同类事物同类事物衬托是衬托是“正

37、衬正衬”,相反事物衬托,相反事物衬托是是“反衬反衬”,以次衬主,以次衬主)区别:烘托区别:烘托“面面”烘烘“点点”;衬托衬托“点点”衬衬“点点”。作用:营造了作用:营造了突出了突出了(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想、感情等。)3、扬抑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扬抑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情节曲折,吸引读者,突出(后者)作用:情节曲折,吸引读者,突出(后者)。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作用:烘托正面。侧面描写作用:烘托正面。正侧结合好处:正侧结合好处:使所描写(人)事物(的使所描写(人)事物(的特

38、点)显得更鲜特点)显得更鲜明突出,生动明突出,生动形象,立体丰满,具体丰富。形象,立体丰满,具体丰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突出了突出了5.5.托物言志(象征):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开某些托物言志(象征):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开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表达了作用: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6.6.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章的主题。作用:表现主题。作用:表现主

39、题。7.7.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作用;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8.8.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十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十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a.记叙:

40、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b.描写: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c.议论: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是作者在作品

41、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作用。的作用。d.抒情: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十四十四.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题目是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文章的题目总,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分析题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字面意

42、思和和深层含义深层含义(即与(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具体、形象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具体、形象的题目,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揭示中心、点明主旨。vv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1 1 1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 2 2 2)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3 3 3 3)形式新颖,设

43、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形式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形式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形式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趣。趣。趣。(4 4 4 4)表明写作对象,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表明写作对象,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表明写作对象,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表明写作对象,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5 5 5 5)点明主旨,揭示主题;)点明主旨,揭示主题;)点明主旨,揭示主题;)点明主旨,揭示主题;(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

44、文章的内容灵活(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套用)套用)套用)给文段拟题:给文段拟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个字左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个字左右。右。十五、仿写句子:十五、仿写句子:、仔细分析例句、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修辞手法手法(如比喻)和(如比喻)和用词用词特点(如叠词)等。特点(如叠词)等。、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语意的连贯一致。的连贯一致。口头表达题(如询问

45、、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称呼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准确,体现人物关系;、结合提示、结合提示语境语境,表意必须明确;,表意必须明确;、语气必须符合、语气必须符合身份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切忌成人化、打官腔;、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十六十六、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行吗?为什么?动词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地写出了形容词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了副词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46、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与事实不符。十七十七、句子比较分析题、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型: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常见题型: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答题方法及步骤:答题方法及步骤:、表态(行不行,哪个好);、表态(行不行,哪个好);、分析原句优点;、分析原句优点;、分析改句缺点。、分析改句缺点。十八、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十八、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顺序能否调换?为什

47、么?不能。因为(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十九、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十九、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v用“何人+何种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的公式去套用,语句通顺,简洁,公式中“何人”最好是主人公。二十、标点的作用u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u破折号作用: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二十一、合理想

48、象人物的表现,二十一、合理想象人物的表现,补充一段文字。补充一段文字。首先首先要符合上下文情节,符合人物性要符合上下文情节,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格的发展,然后然后根据特定的情境确立描写根据特定的情境确立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联系学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联系学生自身,读感受。仔细阅读文章,把握文生自身,读感受。仔细阅读文章,把握文章中心,从文中生发出来。章中心,从文中生发出来。二十二、分析人物形象v从两个方面入手:v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v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

49、描写、细节描写。二十三、开放性试题题型例举:二十三、开放性试题题型例举:1、文中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动?说说理由?、文中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动?说说理由?2、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3、文中人物在现实社会是否存在?有什么现实意义?文中人物在现实社会是否存在?有什么现实意义?4、在阅读过程中你一定会产生许多疑问,请你把最有、在阅读过程中你一定会产生许多疑问,请你把最有价值的问题写在下边。价值的问题写在下边。开放性试题应注意:开放性试题应注意: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丰富的材料,“谈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谈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避免空泛,“谈谈”的内容应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谈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