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9043889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94.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来说,记叙文的阅读理解相对更难一些,因为记叙文更侧重表达的思想情感,所以记叙文阅读想要拿高分,掌握一定的技巧很重要。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_新诗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有_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_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

2、感,启迪思想。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拟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第1页(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第1页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_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

3、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用得较多,如“云_“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那么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二、预习要点:1、根底知识(字音、字形、词语)。2、按要求朗诵。3、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4、相关的文学常识。5、分

4、析意象;发挥想像;感受真情;陶冶性情。6、背诵: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一、表达人称1.第一人称:表达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第2页(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第2页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拟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拟灵活自由。(客观实在)二、表达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

5、,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饱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_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表达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衬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第

6、3页(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第3页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衬托突出人物、事物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一、看分值答题法: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 3 分,答案可能就有 3 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 分)答案

7、是:3 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二、用原文答题法: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表达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的主张。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第4页(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第4页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

8、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在现代文中那么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那么表现为不同的意

9、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第5页(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第5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局部,表达了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那么,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第6页(高一)高一语文知识点归纳-第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