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建筑.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9039720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居民建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居民建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居民建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居民建筑.pdf(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居民建筑中国居民建筑江南民居江南民居江南处于中纬度亚洲大陆东岸,属温带季风区,气候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期,冬冷夏热。年降水量1000.4 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 月,占全年降雨量的 60%。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江南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所以又称“四水归堂”。江南有中国的水乡之称,顾名思义,江南地区的水很多,空气湿度和降雨量都很大,那江南天井民居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呢?首先,民

2、居的阁楼靠天井这边都开了很多的窗子,这样可以更好的通风,降低室内的潮湿度。再者,天井的下方有向下凹的处理,能够让雨水都流到凹槽里。最后,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因为地理原因,水资源丰富,所以大部分的村镇、城市的建筑基本上立于河岸两岸,两岸的建筑将河流围成一条水街。周庄古镇就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这里建筑多临河而建,为了防水防潮,墙壁下部分一般使用大块石或用石料贴面。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

3、,房屋也前后开窗。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西北窑洞西北窑洞中国的黄河中游有大片黄土层,易于挖掘,并具有防寒、保暖的特性,因而在黄土断崖处挖掘横向穴洞的居住形式窑洞民居,广泛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1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

4、眷恋.窑洞民居是一种充分保持自然生态、依附于大地的民居,它没有一般建筑所具有的形体与轮廓,在其艺术风格中表现出来的是黄土的色彩、质感和内部空间构成的巧妙性,具有粗犷、淳朴、敦厚的乡土气息。窑洞民居有三大类:靠崖窑(靠崖式)、地坑院(下沉式)和锢窑(独立式)。靠崖式窑洞主要分布在山坡、土塬的沟崖地带,在山崖或土坡的坡面上平着挖掘出一个窑洞,前面是开阔的平地。从整个崖坡的侧面看,好像一只靠背椅。靠崖式窑洞因为要依山靠崖,所以,必然随着等高线布置更为合理,因此,数口窑洞或一组窑洞常常呈曲线形或折线形排列。这样的排列方式,既减少土方量又顺于山势,可取得较为谐调、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还有一种沿沟窑洞也属

5、于靠崖式,它是在沿冲沟两岸壁基岩上部的黄土层中开挖的窑洞。沿沟窑洞因为沟谷较窄,没有靠山式窑洞的开阔外部空间,但是正因为其外部空间狭窄,才有避风沙的优点,太阳辐射较强,可以调节小气候,使之冬暖夏凉。独立式窑洞是在地面上用砖砌拱券,两侧附女儿墙,并在上面覆土。实际上就是砖构建筑上的覆土建筑。独立式窑洞是三种窑洞中最高级的一种形式,也是造价最高的一种。传统的独立式窑洞中,最好的要数山西平遥县的。平遥民居一般是院落的形式,正面辟有大门,大门不居中,而是偏于前左侧。当院落朝南时,大门在东南角时,大门在东南角;院落向北时,大门在西北角。进入大门、可以看到一条长长的院子,顶头是正房,两侧是厢房,背后是倒座

6、房,一般最重要的正房才是窑洞的形式,厢房和倒座房往往只是单坡房顶的房子。正房多为三开间的独立式窑洞,也有五开间的,人都要从中间的窑洞进入,两侧房间靠前面窗口处设炕,炕前有小炉灶,烟火从炕席下的烟道曲折通过,可以使炕变得暖和。炕太热时,可以堵住烟道,让烟直接从烟囱走。下沉式窑洞是位于地面以下的窑洞。在黄土高原的一些平地上,挖出一个凹进去的大院子,再在四面墙上掏出窑洞,这就是下沉式窑洞。先要挖一个方形、凹陷的大坑,并使四面垂直,作为开挖窑洞的崖体。然后再像开挖靠崖式窑洞一样,在四面垂直洞壁上向里水平掏出若干口窑洞。形成一个由四面窑洞组成的位于地下的院落。院落的四面墙的上端,也就是与地面平行处,盖有

7、窄窄的伸出的屋檐,可以减少雨水对墙壁的冲刷。屋檐顶部砌有一圈女儿墙,形成下沉院边缘的标记,还可以阻挡雨水流入院内,也防止地面行人不小心跌入院子。通常地下院落的深度,以 10 米左右为宜,太深的话,人上下出入不方便,而且挖土量也太大;太浅了,窑洞上方的土层太薄,不结实,也不安全。院落的大小则以长宽各 9 米,或长12 米、宽 9 米两种形式最为常见。这样的院落的四面墙壁上都可以挖两到三口窑洞。因为是在地下,每个窑洞上都开有气窗,使空气自然形成回流,以平衡洞内外的温度和湿度,让人更舒服一些。下沉式的出入口,经坡道或台阶上下。形式大致有四种,分别为直通式、通道式、斜坡式和台阶式。窑洞重视对门窗的装饰

8、,门窗与洞孔一般大小,门窗上装饰有棂格图案、逢年过节时,多在窗上贴各式剪纸。窑洞民居虽然建筑形式与其它民居截然不同,但从空间组合来看,仍不失传统民居的格局。许多窑洞都以北窑为上,用作起居室或长辈的卧室,东西厢窑洞为卧室、厨房或储藏室,南边除入口外多用作厕所、畜圈等,大门置于院子的东南角,其空间关系很像四合院住宅。可见无论民居形式、材料怎么变化,其本质却没有变,还是内院式的,这是受古代封建宗族社会形态影响的结果。窑洞在建造上是一种作减法的特殊的“建筑”,有效地利用了地形、气候等因素,但也有很多不利的因素,首先,泥土里湿气很重,这直接使得室内空间的潮湿度也很重。其次,地下式窑洞会出现排水不畅等问题

9、。而问题的解决办法是:首先,窑洞的窗子都做得非常大,这样可以增加采光,然后,房间里家具摆放尽量靠窗,最后,地下式窑洞会增加女儿墙、渗井,对入口处进行加高等设置。2毡包民居毡包民居毡包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居住建筑形式,蒙古包就是毡包民居的一种,主要是蒙古族民众传统的居住形式。蒙古包一般门是朝东南方向,内部的正面和西侧供长辈起居,东面则供晚辈起居。蒙古包是一种圆形的活动房屋,由于它外形隆起,所以古人称之为“穹庐”。蒙古包主要由骨架和毛毡两部分构成。骨架的最上部是像天窗一样圆形的陶脑,陶脑四周是一圈乌那,一根根架在下面像栅栏墙的哈那上面。一般的蒙古包由四个哈那组成,哈那围合以后,还要留出一个放门的地方。

10、陶脑就是蒙古包顶部的中心,由四圈铁环和若干木料组成的圆形顶。大体看上去是两个半圆,为两条并行的长木块隔断。在内两圈铁环和外两圈铁环之间均匀地排列有较小的木块。大小木块既固定陶脑本身,也连接下边的乌那。乌那类似伞骨,也就是蒙古包圆顶斜面的骨架,装在陶脑最外圈的铁环上。乌那撑开后,与下面的哈那相连。哈那就是蒙古包的一圈墙体的骨架,它张开后如栅栏,达3 米多宽,合拢后只有0.5 米,非常便于携带。蒙古包的直径多为 46 米,用木条编成网架,大小是以墙面组合部架,也就是哈那的数量来确定的。冬春时外面蒙上羊皮或毛毡。夏秋则用白布作为围护,以适应不同的气候。顶端留有开闭方便的圆形天孔,既是采光、通风口,也

11、是排烟口。蒙古包内正对入口是主人的居处,全包的中央是做饭取暖的火塘火架,地上和四壁往往铺挂色彩鲜艳的毡毯,使得小小的空间显得热烈而温暖。门一般都是朝向东面的,唯一的窗口就是正中央的炉灶烟囱的出口,也称为天窗,蒙语为“鄂尔库”。从剖面上看,蒙古包是一个近似半球形的穹顶,这种形式最符合力学原理,只要很细很薄的龙骨,便能承受顶部覆盖的几层毛毡的重量。其平面为圆形,可使用最少的建筑材料,获得最大的居住面积,并且具有很好的抗风功能。因为圆形使其与风向垂直的面积被减到最小,对风形成的阻力也就最小,而背面能形成空间涡流,对蒙古包产生回推的力量。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包内中央为炊饮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

12、天窗伸出。炉灶的周围铺牛皮、毛毡或地毯。正面和西侧为长辈的起居处,东面为晚辈的起居处。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特点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搭建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折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非常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3近年来,蒙古

13、包的结构、材料等又有新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包的前后加开了窗户,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室内还增加了床、电视机、收音机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蒙古族古老的建筑艺术又焕发出了新的青春。蒙古牧民一般一年要迁移两次:五月份天气渐暖,要找一个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的地区;十月份凉风吹来,又要找一个过冬的地方。蒙古包的拆装只需一两个小时,十分方便,迁移时用驼车或马车运送。中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再加上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造成各地居住房屋样式以及风格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14、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按区域分,中国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包括江南民居、西北民居、北京民居、华南民居、以及少数民族民居等。南北方的民居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呈现出很大的差别,比如北方墙厚,屋顶厚、重视南向、争取日照,院落宽敞;南方屋顶檐深挑,天井狭小,室内空间髙敞,以利通风而屏蔽强烈日光辐射,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从小就过得游牧的生活,时刻在感受的草原的辽阔,所以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业都打起不拘小节,好比大同石刻;青藏高原因为地处高寒地带从古至今都有着对神的崇拜,所以有着很深的信仰文化;江南地区,以为内河网密闭,多低山丘陵,一衣带水,所以碧水融情,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就如同江南水乡

15、园林一样柔美细腻,小巧可人。我国的很多风土民情都是以前流传下来的,以前我们的祖先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主要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繁衍生息,最简单的如沙漠地带的人,因为烈日和风沙的原因,他的民族衣服都特别两样,很多伊斯兰教的都裹着头纱。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上选江南民居,西北民居和少数民族蒙古为例,说明不同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4人类和自然环境

16、的关系人类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自然界中,阳光、水、空气、土壤、岩石、植物和动物等,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自然界中这些条件的综合,就是人类的自然环境。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建立了生态平衡。随着人类驾驭自然的本领按几何级数增长,向自然环境摄取的物质和抛弃的废弃物就越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干预越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就越大。当自然环境达到无法承受的程度时,在漫漫岁月里建立起来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开始,人们以为自己是主宰大自然的主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大自然的物质,可

17、以毫不顾忌地改变大自然的一切。然而,大自然却毫不留情地报复人类,并向人类亮起了黄牌。本世纪以来,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和关注。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以致对环境没有产生任何威胁。自 200 多年前的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成为人类文明的历史主题,而且成为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的重大问题。究竟是以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还是按照自然环境发展、变化规律来发展经济,越来越引起人类的普遍关注。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人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的正确与否,对

18、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大。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粮食、水产品、畜产品、蔬菜;需要住房、衣服、用具;需要生产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需要各种原材料、燃料;而且还需要清洁空气、清洁饮水、阳光、黑暗、风雨冰霜等等各种自然物质和自然条件。人类需要的所有这些自然物质和自然条件,都是自然环境提供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环境。这是两者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要在陆地种植粮食物作物、饲养家畜家禽、到江河湖海捕鱼;要在城市建造工厂进行现代化生产,要开发矿山,修建铁路和公路,建设现代化城市等等。人类的这些活动越来越在

19、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改变着自然环境的各种结构和功能,而这种改变的结果,对自然环境有的是有益的,有的是有害的。例如露天煤矿的采煤就严重的破坏了地面植被和土壤结构。所以在地球生物圈里,人类和自然环境是紧密联系而又统一的整体,两者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争斗。在这种极其复杂的关系中,人类即具有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也具有对自然环境的变化的能动性,这种特点决定了在本质上,人类必须和自然环境建立起一种协调发展的关系。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远不是那么协调和和谐,而且这种不协调和不和谐有愈演愈烈之势,当前主要表现为全球自然环境的迅速恶化。例如大气污染、气候变化、臭氧层耗损、海洋河流污染、淡

20、水资源枯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森林破坏和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物品扩散、城市不断扩展等。以上种种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认识上和生存方式上的错误和不足引起的。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尽快做到和自然环境协调和和谐,必须尽快调正和改变人类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否则,人类社会发展前景是不容乐观的。胡焕庸线定义:关于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密度特征的一个经典模型。胡焕庸线主要描述了中国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并由此得出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显示了我国自宋元时期形成的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此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南达云南省腾冲划分中国人口分布为两个密度特征区。胡焕庸线即地理学家胡焕庸在

21、1935 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在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大致为倾斜 45 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 36%国土居住着 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西北半壁 64%的土地仅供养 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 42.61。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

22、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同时,中国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胡焕庸线与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中科院国情小组根据 2000 年资料统计分析,胡焕庸线东南侧以占全国 43.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 95.70%的 GDP,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广人稀,受生态胁迫,其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体功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5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在此线

23、之东南,全国 36%的土地,养活全国 96%的人口。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 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 4%的人口。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 2.67 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平均人口密度成42.6 与 1 之比。胡焕庸线形成有自然背景。“它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表示,现在认为胡焕庸线是中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而在 1230 年以前,气候形势并不如此。1230 年1260 年的气候突变,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由此时期开始,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越到近代越明显。所以说,胡焕庸线表现出中国的现代气候特

24、征。王铮等学者研究发现,因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潜力波动,人口则因农业产出的区域不同作相应变化,从而形成了后来胡焕庸所发现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这仅是解释胡焕庸线成因的一个主要理论。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似乎早成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佐证。瑷珲 腾冲线的出现则廓清了这一分界,影响深远,成为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多年后,美国学者将之称为“胡焕庸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胡焕庸线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古道西风瘦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东则是小桥

25、流水人家,杏花春雨江南。胡焕庸线形成有其自然背景。“它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曾向科学时报记者表示,现在认为胡焕庸线是我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而在1230 年以前,气候形势并不如此。1230 年1260 年的气候突变,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由此时期开始,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越到近代越明显。在汉唐时期,西部的黄土高原及关中地区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因而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从而成为历代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唐中期曾频繁从长安迁都洛阳,除了政治、经济上的解释,长安地区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宋代以后,气

26、候变化日益表现出“胡焕庸方向”的趋势,中国人口、文化、经济重心遂逐渐南迁长江流域。明清两代,政府虽然大力经营甘肃,但胡焕庸线以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自给已成问题。1982 年和 1990 年中国进行的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自1935 年以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不变。以东南部地区为例,1982 年面积占比 42.9%,人口占比 94.4%,1990 年人口占比为 94.2%,经历了 55 年时间,东西部人口比例变化不大。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还是 94.2%比 5.8%。与当年前相比虽然相差不大,但是线东南的人口数量已非 4 亿多,而变成

27、12 亿多。沧海桑田、物转星移,其间种种自然和人为的人口迁徙并没有撼动胡焕庸线确定的人口分布格局。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界线,同时为一条中国生态环境界线,即在胡焕庸线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貌灾害分布集中;中段是包含黄土高原在内的重点产沙区,黄河的泥沙多源于此。这种脆弱性还表现为,中国的自然灾害活动及发生的空间布局也沿着胡焕庸线分异,并以此为界限呈过渡性,即由西北的无涝区向东南的洪涝区过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自元代以来,洪涝、旱灾等级的分布,在胡焕庸线东侧具有平行于胡焕庸线的特征,而在此前的唐、宋温暖期,这种分布主要具有经度地带性。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其间种种自然和人为的人口迁徙并没有撼动胡焕庸

28、线确定的人口分布格局。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 73.11,非农业人口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共 30 个,除兰州和乌鲁木齐在西部外,其余 28 个都在东部地区。我国台湾省的台北和高雄,港澳地区的香港人口也在百万以上。我们也可以说,胡焕庸线是中国农牧业为主的乡村文明和工商业为主的城市文明的主要分水岭。农牧业文明与工商业文明的最大区别,就是维持农牧业基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积大大高于工商业文明的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在当代社会的城市文明中,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宅”在小小的蜗居中就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个人创造幸福生活,这在乡村文明里,几乎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通常,社会的发达程度、环境保护的程度是

29、由人口密度优势和规模优势决定的,换言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当然,这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不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人均占有资源决定社会发展和富裕程度。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其富裕程度仅次于美国,但是其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环境保护却非常好。新中国成立后近半个世纪时间里,通过严格的户籍管制人为阻碍城市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规模砍伐树木以大炼钢铁和大规模开垦土地,我们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若干年前,中科院通过卫星遥感,曾对我国西部126省区的土地承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西部有五分之一的土地承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严重超载造成许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

30、。有人计算了一下,中国目前适宜生存的好地方只有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荒漠化及严重水土流失地区的面积各增加了约 1.5 倍,中国等于丢失了大约 350 万平方公里土地。而中科院1999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年搬动的土石方量是世界人均值的 1.4 倍。中国的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破坏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 3 至 3.5 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人口从 6 亿增长到了 13 亿,多了一倍,而可居住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从600 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 300 多万平方公里,少了一半。有人总结,我们不尊重基本的自然规律,擅自逾越“胡焕庸线”,造成的深

31、刻教训之一,是晋陕内蒙古区土地退化,主要人文因子有如下三个方面:人们在农业化的进程中,改变着土地的自然覆盖。最为典型的是黄土高原的森林草原覆盖几乎全部被剥掉,变成农耕坡地及撂荒地覆盖,地表抗蚀性大大减弱。此外,森林减少亦十分突出;不合理利用土地,例如,乱开垦,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乱挖药材以及经营粗放等,都会破坏植被,使第一性生产力下降,或地表抗蚀性减弱,导致土地退化加剧;过度放牧使牲畜头数大增,促使土地退化加速。土地退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与人文过程,对黄河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研究表明,从 60 年代80 年代,平均侵蚀模数为 16224tkm2?a,其中人为加速的侵蚀占 45.09,自然

32、侵蚀占 54.91,土壤侵蚀临界值为7200tkm2?a。对鄂尔多斯草原的自然和人为扰动分析,在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自然因子对草场退化的贡献率分别为 18.8和 14.9,而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 81.2和 85.1。土地退化的后果包括生产能力下降、人口迁移、粮食不安全、基本资源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遗失、水土保持能力下降等。土地退化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亦有重要影响,因为生物质和有机质的丧失向大气释放碳并影响土壤的质量及其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研究发现,土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不良的土地管理。人们甚至认为,2008 年 5?12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和伤亡惨重,也与人类活动擅自逾越胡焕庸线有关

33、,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抗震能力,尤其是该地区 95的水电站为违章建设。水库太多太大还有一重大不利,就可能诱发地震。国内外研究认为过量蓄水对岩层新增外压及库水沿断层下渗,打破了地应力平衡状态,降低断层摩擦和抗剪强度,水位反复升降对库底反复加压和卸载,带来其不稳状态。过去 100 年间美国拆除了 578 座大坝水库。2008 年 5?12 汶川大地震后,要不要异地重建的问题一度引起争议,笔者在此期间曾连续撰文三篇(附后),呼吁异地重建和安置。但看样子,潜意识里“建设更美好汶川”的革命浪漫主义占了上风,“就地重建”事实上成为主流。结果是,两年后的2010 年,新的灾难再度降临!强降雨引

34、发地质灾害,四川5-12 灾区全线告急。对任何一条大江大河来说,只有上游地区成为生态屏障,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才有保障。反之,上游地区人口密度过大,人类开发活动过于频繁,生态遭到破坏,其危害不仅反映在本地区,还将通过“下游效应”影响到中下游和整个流域。我国西部地区是中国大部分大江大河的源头,西部地区的人类活动、人口密度和生态保护密切相关,也直接关系到中东部地区水资源问题。虽然汶川地震与该地区的水库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关系仍需论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不要总想着人定胜天,而要多想想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对大自然保持一份敬畏,对人类的理性局限保持一点谦虚谨慎。1935 年,在中国的自然地图上,出现了一条人

35、口地理的分界线:瑗珲腾冲线。这条线是当时著名的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在创制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的同时考定的。它是一条在地图上看得见,但在当地考察时却找不到的线,但实际上是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分水岭。首先,它是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瑗珲(今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界,约有 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 42.9%的东南部地区,约 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 57.1%的西北部地区。其次,它是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它基本上和我国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两边地理、气候迥异,东部为季风区、湿润区;西部为干旱半干旱区。所以它不

36、仅是我国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的自然地理分界线。73 年之后,这条看不见的线仍然主宰着中国东、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与 73 年前相比,西部有些地区的人口增加了,但东多西少的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再次,它是历史地理分界线。从历史上看,这条线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还是中国历史地理分界线。从这条线的周边,可以清晰寻找中国的疆域、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如何从中原地带,一点点拓展到西部与北部的踪迹。7“岿然不动”的人口分布线距离胡焕庸提出人口分布线已有70 年之久,拥挤仍然像挣脱不掉的尾巴,紧紧跟在当代中国的身后,而且

37、,我们生存的空间更加狭小。随处,我们都能看到人山人海的盛况。历史变迁,胡焕庸人口分布线竟然纹丝不动。在近年的人口普查时,我们发现,胡焕庸画的这条线依然存在。也就是说,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人口发生了巨大的流动和变迁,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人口分布的格局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根据 1982 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黑河腾冲线以东和以西的人口所占的百分比为 94.4和 5.6,比当初仅有 1.6 个百分点的增减。2000 年的人口普查数字,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是94.2%比 5.8%。现在人们利用夜间灯光平均强度遥感数据,将县域人口统计数据分布到1km21km2 网格上,得出 1998 年人口密度

38、图。与胡焕庸1935 年的图相比,分布的大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揭示出更为细致的纹理。中国人口数量,比起1935 年已经大幅增加,“胡焕庸线”画出的中国人口分布结构历经了中国的大三线建设、屯垦戍边、上山下乡等一系列人口向西部迁移的政策,迄今仍然“岿然不动”。统计数据表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总数有大约1 亿人。这些人从哪里走出?又流向何方?根据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抽样数据研究了这个问题,结论是:第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十分活跃的几个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在吸引外来农业人口方面占据明显优势。第二,上海、北京两个超大型城市对于非农业人口的吸引力非常大,其外来人口的构成与其他省区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第三,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如河南、安徽、四川、湖南等,在人口流动过程中呈现人口正向的净输出状态。第四,西部地区对于人口的吸纳能力仍然非常有限。由此,我们看到,胡焕庸发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但没有缓解的痕迹,相反有加重的趋势。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