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在哪几个方面 蜀道难教案().docx

上传人:1107088****qq.com 文档编号:90351939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道难难在哪几个方面 蜀道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蜀道难难在哪几个方面 蜀道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蜀道难难在哪几个方面 蜀道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难在哪几个方面 蜀道难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蜀道难难在哪几个方面 蜀道难教案()诗佛诗豪诗囚杜甫王维刘禹锡孟郊关注人民疾苦和国家命运,有儒家的圣人情怀笃信佛教,诗中有佛理坚强不屈,遇挫弥坚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元好问嘲笑他是“诗囚”诗魔白居易“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写诗“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诗鬼李贺想象新奇,意境怪诞,迷离恍惚,诡谲多姿。诗仙?“诗仙”是谁?他为何被称为“诗仙”?翻译下段文言,了解“诗仙”称号的来历: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本文原是赠给一个入川的朋友的,后来转送给贺知章,得到赏识和引荐

2、,42岁时被玄宗皇帝礼聘入朝,做了三年翰林,也就是文学侍从,但他不甘心充当御用文人,为皇帝风花雪月的生活唱赞歌,于是上书请求辞职,这就是后来的“千金放逐”。二、听录音,对照注释,疏通生字词。噫吁戏yxx四川表示感叹的方言鱼凫f猿猱no扪参历井mn巉岩chn喧豗hu砯崖转石png峥嵘zhngrng崔嵬cuwi吮血shn三、集体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全文反复出现的中心句,整体感知蜀道难的原因,理清文章的思路。1、全文反复出现的中心句是什么?三次反复,文字稍有不同,联系前后句,比较三个句子意思的差别。第一次:“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二层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3、。第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差别:提一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高而曲折,难以翻越;第二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险,令人恐怖;第三次侧重:蜀道难,难在其乱,令人不敢居住。四、精读第一段,讨论本段是从几个方面来写蜀道难的?明确:从两个方面写蜀道难。第一方面:写蜀道修筑难。两个历史传说,一是蚕丛和鱼凫,开创蜀国历史悠久,但因为山高无路,对外隔绝;二是五壮士拉蛇开山,形成天梯石栈。写五力士开山的传说,是为了表现蜀道修筑难。第二个方面:写蜀道行走难。蜀道难行,因为山高水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神话传说太阳神羲和每天驾车行走于天空,遇到蜀地的高山也要绕道行走,水

4、波到了这里也被阻挡倒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善于飞翔攀援的动物都无法翻越蜀道,何况人呢?“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不仅巍峨,而且“百步九折”,何等曲折?因此,行走于蜀道的人,在山巅上“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登上顶峰,手扪星辰、抚胸长叹,步履多么艰难。五、作业:背诵第一诗节。第二课时教学任务:1、鉴赏第一诗节描写景物的方法。2、学习第二、第三诗节。3、概括主旨,了解壮美的特征,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教学过程:一、齐读第一诗节,然后讨论第一诗节是用几种方法来描写蜀道难的?第一种方法:虚实结合。所谓虚写,就是写听说的、传说的、想象的内容;所谓实写,就是写亲眼所见

5、的、亲身所经历的内容。本段两个个神话传说,蚕丛和鱼凫,开创蜀国,五壮士开山成路,可以说是虚写;而山高水险,道路盘曲,可以说是实写。第二种方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山高水险,是正面写;写黄鹤和猿猴翻越不过,写人翻越山巅,手一边要摸着天上的参星和井星,一边要抚着胸口长叹,这是侧面描写。其中写鸟兽又是为了衬托人翻越的艰难。第三种方法: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夸张时间之长,开国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夸张山之高,“六龙回日”,“扪参历井”,都是诗人发挥惊奇的想象所写出的绮丽的画面。二、齐读第二诗节,学习第二诗节,思考本段所写的蜀道难,体现在哪里?本段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蜀道难的?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哪一句

6、?明确:蜀道难,体现在环境险恶,令人恐怖。本段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蜀道难,借景抒情。鸟雀雄飞雌从,在古木森林里悲号,子规在月夜里啼叫,在荒凉的空山令人听候忧愁得变了脸色;连绵的山峰,离天空不到一尺,枯松仿佛从天空倒挂下来,瀑布飞流,撞击着山崖,转动着石头,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回响在千山万壑中。画龙点睛句:“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三、齐读第三诗节,思考本段所写的蜀道难,体现在哪里?本段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蜀道难的?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蜀道难,难在*多,生活难。蜀道上的剑阁关口地处交通咽喉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势非常险要。把守剑阁关的人,一旦背叛朝廷,发动叛乱,就可能

7、化为豺狼、猛虎、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所以蜀地战乱较多,不易久居。作者在描写蜀地*时,一连用了三个比喻,一个拟物,“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字短句,联排而下,急促的节奏仿佛战乱来临的紧张,给人鲜明的警示。四、讨论:本文是作者送给去蜀地朋友的赠诗,从诗中可看出作者对友人去蜀地持何态度?明确: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可以推知作者对友人去蜀地不理解,不支持,因为蜀道难行,“畏涂巉岩不可攀”;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和“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两句可知,作者希望友人去蜀地后,尽快回来,不要在战乱多发之地久居。5、讨论本诗的主旨:这首诗以丰富奇特的想象,

8、新奇大胆的夸张,炽热奔放的感情,描写了蜀道险峻雄奇的壮美,告诉人们入蜀艰难,蜀地不可久居,透露了对蜀地社会动荡的隐忧与关切。6、拓展:蜀道难描写的蜀道如此险峻,令人生畏,为什么这首诗歌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一位四川的歌手去参加星光大道歌手比赛,选唱蜀道难作为展现家乡美的曲目,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作为伴奏乐?假如你是评委,你对他所选的歌唱家乡美的内容是否认同?为什么?参考解答:蒋孔阳在通俗美学中引用康德对自然界的崇高分析,给崇高所下的定义:“凡是能激起人观赏、赞叹与惊心动魄之情的不平凡的、伟大的、奇特的事物和人物,叫做崇高。”崇高,又叫壮美,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就是数量巨大,主要是体积之大

9、,非人的感官所能想象;一种是力学的崇高,就是威力巨大,非人所能控制。“粗犷的、威胁着人的陡峭悬崖,密布苍穹、携带着闪电惊雷的乌云,带有巨大毁灭力量的火山,席卷一切、摧毁一切的狂飙,涛呼潮啸、汹涌澎湃的无边无际的海洋,还有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它们那巨大的威力使得我们抗拒的力量相形见绌,渺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自己处于安全之境,那么,它的面目愈是狰狞可怕,就对我们愈是有吸引力。我们欣然地把它们称为崇高。”蜀道难描写的蜀道崔嵬险峻,曲折回旋,湍流喧豗,夜鸟悲鸣,但对读者而言,毫无威胁,所以对读者而言就构成具有崇高特征的审美对象,因此它能成为千古绝唱。大自然只要不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构成侵害,就可

10、以作为审美的对象,在李白的时代可以,在蜀道已经不再艰难的今天更加可以。何况李白在歌颂蜀地山河壮美时,还寄托有对友人的关怀,对国家安定的忧虑,是家乡文化的体现,因此说它可作为歌唱家乡美的曲目。附录板书:蜀道难一、开路难(高、曲):描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想象夸张,绮丽惊人。二、行路难(险):借景抒情。三、生活难(乱):比喻和拟物。主旨:歌颂山水壮美,提醒朋友入蜀早回。练习巩固一、翻译以下诗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11、,砯崖转石万壑雷。二、阅读李白的送友人入蜀,问答问题。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释:君平,西汉隐士严尊,字君平,曾在成都卖卜为生。1、这首诗歌颔联描绘出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歌抒发了什么情感?三、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问答问题。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第二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随”字好在哪里?2、有人说这首诗没有写到送别之意,题目中的“送别”二字可以删去,你如何理解?请说出理由。四、阅读下面一首李白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

12、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分条简析全诗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参考答案:二送友人入蜀:第一题:行人脸贴着山崖峭壁行走,宛如山从人的脸前生起,云气依傍着马头升腾,犹如腾云驾雾一般,表现出山高路险,行走艰难。第二题:借蜀道难行,规劝友人仕途艰险,命运天定,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三、渡荆门送别第一题:景象: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随

13、字,拟人手法,化静为动,赋予山以人的生命,将由群山向平原过度的情景,生动地地表现出来。第二题:答案一:不可删去,本文不写友人送别,而写江水追随诗人万里送别,这是拟人手法,表达了含蓄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怀念,更加形象。答案二:可以删去,因为诗歌只写了诗人告别家乡,度过荆门,来到楚国游览,没有出现送别的友人。第三题:、(1)一是柳花淡淡的香味,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2)一是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金陵人的热情;二是一帮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真挚的友情;三是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

14、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第二篇:蜀道难教案第一课时蜀道难(ppt1)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其人,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寓意。2.反复诵读,把握是个的语言特点,体会蜀道的熊奇壮丽、高俊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3.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4.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教学重点: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

15、形成。教学难点: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有谁知道这个称谓是怎么得来的呢?(学生答:略)教师讲述:贺知章对李白蜀道难的评价“子,谪仙人也!”(投影展示ppt2(课后练习题中):“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ha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zh?仙人”,解金龟换酒,与倾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大意: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

16、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这首诗为什么能给李白带来“诗仙”的美誉?又究竟“奇”在何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好好领略这首诗的“奇”。二、解题:蜀道难属魏晋早有的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ppt3-8)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三、知人论世(ppt9):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1名

17、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艺术风格:1.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烈;2.作品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3.想象奇特丰富、运用夸张等表达方式;4.意象壮美;5.语言清新明快。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1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2听读全诗,学生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ppt10展示,播放录音)噫吁戏(yxx)鱼凫(f)石栈(zhn)猿猱(no)扪(m?n

18、)参(shn)历井胁(xi?)息膺(yng)巉(chn)岩凋(dio)飞湍(tun)喧豗(hu)砯(png)崖万壑(ha)峥嵘(zhngrng)崔嵬(cuw?i)吮(shn)血咨嗟(zji)3学生再读课文,仔细体会节奏、语气、语调。(教师总结: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古诗的朗读停顿方法,一般来说按意义兼顾章节来划分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大漠/

19、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注: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二)、学生再次听朗读录音,全班集体朗读全文并完成课后第三题。(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思考: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句子概括。(主旨句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是主题句(对于诗歌来说,可以说是诗眼),一般起到概括全文的目的,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者是结尾,来以括全文,起

20、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讨论明确:“难”或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请从书中找出李白感叹的字词)讨论明确:“噫吁嚱”“长叹”“嗟”“长咨嗟”3诵读指导:如何去诵读这些句子呢?(1)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长叹”“嗟”“长咨嗟”之情?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徐急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自由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具体而言,即:能突出蜀道之山高、山危的动词(谓语)、形容词(定语)应重读;反复出现的语句应重读;突出蜀道高峻雄奇的诗句应读得略快,声调还要高昂些;突出蜀道荒凉惨烈的诗句节奏略慢,声音低沉些。(2)本诗主旨句在

21、诗中三次出现,有力地表达出作者对“蜀道难”的感叹,又该如何去读呢?“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几句感叹蜀道的“高危”。它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情感基调,也领起下面的传说。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嚱”三个惊叹词重叠,更加重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高亢)(板书:一、叹蜀道之高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这几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因此要读得慢而伤感)(板书:二、叹蜀道之惊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几句感叹蜀道的“凶险”。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板书

22、:三、叹蜀道之凶险)4学生听朗读录音后,再读课文。五、再读文本,品味探究。赏析诗歌第一段1.掌握字词,疏通文意。(教师讲解重点词语(见课本中的标注),鼓励学生质疑)2.为突显蜀道的高峻,诗人在此选用了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讨论明确:“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川”“黄鹤”“猿猱”“青泥(岭)”等。3.结合这些意象,说一说蜀道“难”在哪里讨论明确:难在“山高”,通过直接感叹、自古不通、六龙回日、猿猱难度、攀援体验极写山高。4.抽生分别朗读第一段。(第一个学生朗读1至4句;第二个学生朗读5至8句;第三个学生朗读9至12句;第四个学生朗读13至20句)其余学生思考每个同学朗读的诗歌主要写的什么内

23、容?讨论明确:14句:惊叹蜀道之难,统摄全诗,奠定基调,点明主旨。58句:化用历史传说,说明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为下文作铺垫。912句:运用神话传说,说明蜀道的开辟惊天动地,突显蜀道的高峻1320句:描写蜀道的高险,路途的艰难,想象攀越的无可奈何的情态。这四个层次突显蜀道高峻(难行)(板书:一叹蜀道之高险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难行)蜀道高峻)思考:第一段诗人究竟怎样表现蜀道的高峻难行呢?(ppt11-13)(1)历史传说(2)运用神话(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3)在描写蜀道的高险,路途的艰难,想象攀越的

24、无可奈何的情态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呢?山势高危:正面群山挡日,万仞深渊,急浪回旋侧面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正面山路九曲,行旅艰难。侧面人的感受5.结合第4点,尝试背诵第一段(ppt14-16第一段翻译)。(蜀道难全诗294字,如何快速背诵,而又不易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梳理思路记忆法。这种方法的表现就是:化整为零,边思考边诵读。梳理思路,实际上就是找行文方向与写作层次,边诗人的诗为自己头脑中的框架与路线。化整为零是梳理思路的必要手段,而边思考边诵读则是诗仙思路梳理的重要行动。总体上,较之一般性诵读是多花了些时间,但实际上,从记诵的进度来看,无疑是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加快了记诵的速度。)六、巩固练习1

25、.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背诵第一段。2.作业本抄写词语(含拼音)。第三篇:人教版必修三蜀道难教案蜀道难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教学重点和难点: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3、教学手段:班班通ppt教学步骤:一、诊断预习情况,导入新课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

26、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2、范读全诗(师范读,或指名范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3、自读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提问: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板书)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它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2、写剑阁的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3、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明确)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四、布置作业:完成自主

27、探究一、二题;抄写课文。五、教学反思:诗歌朗读占用时间较多。但本课一定要通过朗诵体悟诗歌的雄阔壮丽的意境,非读不足以现其美悟其义。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本课时是以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整体感知,以便下节课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4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教学重点和难点: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诵读全诗,突破

28、难点1、回顾上节课要点,指名诵读(配乐)2、提问: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3、提问: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a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b丰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c夸张到极至

29、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d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e神秘的传说:“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4.课堂小结: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

30、纵横,如虬飞蠖动”。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4、提问: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明确:“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清泥何盘盘,百步九

31、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课堂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32、岂虚语哉!三、研究性学习:1.本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明确:第一,表现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诗人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黄鹤飞不过,猱猿愁攀援夸张描写蜀道难行;以百步九折夸张山路的曲折盘桓;以“六龙回日”“去天不盈尺”“扪参历井”夸张山峰的高峻。第二,表现在民间传说和神话的运用上。诗人以羲和驾六龙载太阳神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第三,表现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上。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龙回日,想象扪参历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

33、使全诗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第四,表现在本诗以散文化句式入诗而形成的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上。2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试举例划分节奏,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明确:本诗中有许多散文化的诗句,它们的节奏变化多端,例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们是诗人在描写奇险无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时,感情的熔岩奔涌而出,不能自已,冲口而出的诗句。这样的散文诗句夹杂其间,显得辞气起伏,荡气回肠,表现了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形成

34、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四、作业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五、教学反思:课堂容量太大,拓展鉴赏的步骤其实是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的同时既完成背诵的目标更得到美的陶冶,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畅所欲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只能在下一课时进行。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探究蜀道难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2、当堂背诵并检查。教学重点和难点:1、探究蜀道难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教学方法:讨论、交流、背诵。教学步骤:一课前诊断,交流作业。二、研究性学习:1.本诗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明确:

35、第一,表现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诗人以“四万八千岁”夸张叙述蜀国亘古闭塞的状况;以黄鹤飞不过,猱猿愁攀援夸张描写蜀道难行;以百步九折夸张山路的曲折盘桓;以“六龙回日”“去天不盈尺”“扪参历井”夸张山峰的高峻。第二,表现在民间传说和神话的运用上。诗人以羲和驾六龙载太阳神的神话传说表现蜀道之上壁立千仞的险峻,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蜀道开凿过程中人和自然的斗争,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开天辟地的伟大力量。第三,表现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上。作者借助神奇的想象:想象六龙回日,想象扪参历井,想象畏途上的凄清感受,使全诗罩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第四,表现在本诗以散文化句式入诗而形成的不同凡响的节奏和旋律上。2

36、这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试举例划分节奏,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明确:本诗中有许多散文化的诗句,它们的节奏变化多端,例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们是诗人在描写奇险无比的蜀山蜀水蜀道时,感情的熔岩奔涌而出,不能自已,冲口而出的诗句。这样的散文诗句夹杂其间,显得辞气起伏,荡气回肠,表现了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形成了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三、朗诵,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四、背诵,同位间相互检查。老师提问默写。

37、五、布置作业:1、预习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并将它改写为写景抒情散文。六、教学反思:蜀道难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高一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所以这一课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在上学期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加强赏析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从而为学习这单元的其它诗歌开个好头,也为学习必修四中的宋词打好

38、基础。对于李白,在探究学习中虽有涉及,但预期的作用不是很好,估计是因为时间太仓促学生没有充分把握材料。第四篇:李白蜀道难新教案蜀道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有关李白的视频片段,教师导入:李白,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

39、以吞吐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

40、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三、解题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四、字词梳理1、字词注音噫吁嚱(yixux)鱼凫(f)秦塞(si)萦绕(yng)石栈(zhn)猿猱(no)扪参(shn)抚膺(yng)巉岩(chn)飞湍(tun)咨嗟(zji)喧豗(hu)砯崖(png)崔嵬(w?i)

41、吮血(shn)2、字词解释,疏通文意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

42、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五、整体把握蜀道难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

43、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第一自然段:一层:总写蜀道之难;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三层:蜀道的高危。第二自然段:蜀道之险。第三自然段:蜀中战祸之烈。七、布置作业背诵全诗第二课时一、背诵诗歌二、诵读提示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

44、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

45、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4、“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

46、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7、“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