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管理的迷思.docx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9028799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9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打破管理的迷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如何打破管理的迷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打破管理的迷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打破管理的迷思.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总 经 理 的 新 衣打破管理的迷思叶匡时目 录一部令人感动的管理小品一部用管理心灵写就的书承诺要坚定,执行应弹性自 序一、生也有涯,管理无涯 打破迷思篇大师何其多?披上总经理的新衣选读管理书籍,不跟流行迷你裙的联想长江后浪推前浪明知顾问与顾而不问尽信数量,不如无数量魔高一尺,道要高一丈生也有涯,管理无涯尚富不尚义的管理教育学商的孩子会变坏?什么是企业伦理制定伦理守则,步步为营企业伦理与企业社群企业为核心的社区意识产官学连环套打开企业的门窗二、鱼与熊掌,皆我所欲 两难取舍篇离心力与向心力得不偿失效果效率,何者重要?兴一利不如除一弊明知故犯与无心之过不见舆薪见毫末节约成本与便宜行事好的结束是成功

2、的一半顾客导向缺一半洞悉千里马大学教育与实务训练职业前程规划,过与不及接受测验,自我设限?三、无商不奸?无商不艰? 人在江湖篇无商不艰乞业精神成功企业家的背后欢乐撒种,欢乐收割天地之大,无藏身之处上台容易下台难白手起家与白脑起家电脑厂商的失败启示成王败寇,皆该列传企业经营的贪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绊公总部四、左右逢源,上下求索整合资源篇创业三老:老子、老师、老婆有钱找钱,有人找人船坚炮利的企业经营观企业如何左右逢源善友不如己者越施越多的人脉资源组织网络关系资讯革命与组织设计善答不如善问工研院的艺术家帮忙打破玻璃屋顶创造尊荣头衔打开学界的门窗五、魔鬼头脑,天使心肠自我修练篇圆融的行动得体的决策领

3、导者的语言修辞企业高阶主管的冒险倾向龙困浅滩,怨不得人专家与赢家企业领袖的健康资源宁为鸡首,勿为牛后选择职业,逆势操作生命的价值卜蜂集团的五心哲学商场非战场魔鬼脑、天使心六、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知即行篇随身学习与终身学习企业三品:品质、品味、品格习惯就是力量小地方看大品质白袜子与产品形象警卫与招待形式历对不起,午休时间为什么不敢叫你的名字?政伤关系风生水起谈办公室格局红图大展的心结论社会交易成本电视拉门症一部令人感动的管理小品李国鼎美国史丹福大学的著名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一九九四年美国外交事务期刊中的一篇论文中指出,经济成长的来源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资本投入、劳力投

4、入以及整体因素生产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提升。他认为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在过去的经济成就,主要是因为大量资本与劳力的投入。因为资本与劳力的投入不可能毫无止境,展望未来,亚洲新兴工业国家若要维持经济成长,必须靠“整体因素生产力”的提升。由于亚洲新兴国家的“整体因素生产力”一直没有显著的进步,克鲁格曼教授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将面临严重的挑战。作为一个终身致力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老兵,我不完全同意克鲁格曼教授的观点。我认为我们过去的经济成就,固然有很大的原因是资本与人力的大量投入,生产力的改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然而,我虽然对克鲁格曼教授的看法,有所保留,却非常赞同“

5、整体因素生产力”在未来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关键因素。克鲁格曼教授所说的“整体因素生产力”,其实就是经济系统的生产效率。目前,我们处在一个经济转型期,经济效率是否能够显著提升,是我们的经济结构能否转型成功、堂堂迈入下一世纪的关键。改善经济效率所最需要的就是,管理理念与技能的提升。 因此,在当局方面要全面审度当前情势,如何创造一个转型的环境,也就是我曾写过“第二阶段改善投资环境面对经济转型时期的重要问题”,包括土地不足与已有土地充分利用问题;人力,尤其高级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培育问题都应该检讨予以解决;水电供应问题,例如台湾地区南部水缺少问题,如何加速兴建核能电厂问题;电信事业开放问题,均应以共同目标

6、向前迈进。 在企业方面,如何提高产品品质达到国际水准,向国际市场迈进,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日新又新的高级技术,这样才符合克鲁格曼教授所说的“整体因素生产力的提升”,使我们在公元二千年时迈向一个发达的地区! 目前,在市面上出现许多管理类书籍,对于政府与企业的管理效率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在众多管理书籍中,大多都是直接移植国外的流行管理理论,所讨论的主体也以国外的企业为主。认真思考国人的文化特质、以本土企业为关心对象的管理书籍,并不多见。叶匡时教授所著的总经理的新衣,是少数对中国企业社会深入了解,同时也对国外理论深度反省之后的著作。叶教授认为我们不要一味的迷信西方管理理论,应该考虑中国国情,建立

7、适合中国企业运用的管理理论。我非常同意这个看法,我们过去经济的成就,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当局推动“计划式的自由经济”,就是针对我们独特的政经条件而制定推动的。 这本书重新检讨许多大家视为当然的观点。叶教授认为在管理上,“无心之过”可能比“明知故犯”还严重;在快速变迁的环境,企业决策的“效率”可能比“效果”还重要;“好的开始”未必是“成功的一半”。叶教授同时也把许多旧有的观念,加以新的诠释。他认为“宁为鸡首,勿为牛后”就是企业寻找利基;“得不偿失”就是要企业不能轻易地“施暴”,更不能轻易地“施恩”;在不见舆薪见毫末一文中,他发现许多企业族的行为是:小处刻薄,大处浪费。 过去四五十年来,我们一天比一天

8、富裕、经济一天比一天繁荣,但是,我们国民的道德水准不但并没有跟着提升,反而有江河日下之势。近年来,许多新兴暴发户,用尽各种手段争取政治地位之后,再利用政治势力,炒作地皮、包揽工程,造成最为劣质的“金权政治”。金权与黑道介入重大的政经决策,已经严重地威胁到政治的安定、社会的正义以及经济的发展。有鉴于此,我在十多年前,开始大力提倡“第六伦”的观念,并数度呼吁社会各界能基于“第六伦”的观念,建立起各行各业的“职业伦理”或“专业伦理”,希望我们的民众能在个人的工作岗位以及日常生活上,发挥自律精神,创造一个“富而好礼”的社会。然而,过去的几年,我深刻地感觉到:今天我们不只需要一个“富而好礼”的社会,更需

9、要一个“富而尚义”的社会。 由于中国已经迈入工商社会,企业所发挥的影响力也愈形重要。因此,无论是“富而好礼”或是“富而尚义”的社会,都需要企业界的觉醒与推动。但是,企业因为处在一个竞争剧烈的经营环境,常常过于注意企业自己的绩效,而忽略社会公益。立场公正的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应该勇于发出“暮鼓晨钟”之声,提醒企业不要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 叶教授这本书最让我感动之处,就是他本着知识分子身份,处处流露出对社会人文的关怀。他在尚富不尚义的管理教育、学商的孩子会变坏?等文中,以管理学者的身份反省我国的管理教育,希望管理教育能更注意管理者的伦理教育;在什么是企业伦理、制定伦理守则,步步为营等文中,具体说

10、明企业伦理所应该包含的事项,以及实施的步骤;在企业伦理与企业社群中,说明建立企业行规的意义,以及企业对建立“人我关系”所应扮演的角色。 我在“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担任董事长期间,叶教授曾经兼任基金会的特约研究员,协助基金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叶教授是个认真有创意的管理学者,同时也是个热情而务实的社会关怀者。这本书充分反映叶教授个人的特质,也适时地呼应中国管理界的需求。(作者李国鼎系著名社会活动家,本文标题为出版者所加)一部用管理心灵写就的书许士军人类自远古到今天,似乎都生活在形形色色的迷思之中。不错,存在于风俗、文学或艺术领域中的迷思,或许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滋润我们的心灵或扩大我们的想

11、象空间。然而,即使在求真的科学领域中不管是自然或是社会科学同样也存在着许多视为当然而牢不可破的迷思。因此,以跨越艺术与科学两领域的管理而言,更无法逃脱于这一充满迷思的世界。 多数的人对这些迷思习以为常,不假思索地接受,但是也有些人发现这些迷思的谬误,但怯于皇帝新衣的社会压力,只好将那股呐喊的冲动硬给压抑下去。而敢于指出一些迷思的虚误,确是需要冷静的头脑,清晰的思路,还有莫大的勇气和自信。如果再以深入浅出的方法和充满幽默的语句,点缀以隽永的辞汇,那更是引人入胜的杰作了。 这种感觉,正是个人拜读叶匡时教授最近出版总经理的新衣打破管理的迷思一书后的心情。这不是一部深奥的学术著作,也不是填满数字和公式

12、的实证研究报告,而是一件玲珑剔透的作品:玲珑也者,是指每篇文章之精巧可爱;剔透也者,则是指其所作分析之鞭辟入里,使种种谬误无所遁逃。只要打开目录,映入眼前的篇名,如生也有涯,管理无涯、鱼与熊掌,皆我所欲、无商不奸,无商不艰、左右逢源,上下求索、魔鬼头脑,天使心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可感受到作者的巧思和用心。如果再顺着每篇往下看,所收文章的题目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了。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常常提出出人意表的论点,例如他认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并不是一种不好的想法,因为所谓“鸡首”,表示一个企业应在他所寻找的利基里争取领先者的地位。他不赞成“谋定而后动”的刻板想法,因为在如今这个变动迅速的环境中

13、,“管理者若要坚持先有完备的计划才敢有所行动的话,他永远也不可能做成任何事情。”一般人常挂口中的说法:“商场如战场”,在作者看来,乃是一个不妥的比拟,因为战争所带来的,乃是两败俱伤,最后是零和的下场;然而商场上所追求的,却是双赢的结果。再者,战场上的双方是“兵不厌诈”,而商场所重视的,乃是诚信。诸如此类,可说比比皆是。在许多地方,作者每每表现出他比一般人有更深一层的观察。譬如一些企业高层主管总是追逐流行的管理理论以为自我标榜,或者由公司购书分发给员工,表示公司赶上时代潮流。诸如这类行为,常引起人们对这种公司给予肤浅或赶时髦的讥评。但是,在叶教授的眼中,这种行为未尝不可视为公司对于追求卓越的决心

14、的一种宣示。因此,所产生的一种激励人心的效果往往可能超越最新理论本身的实质内涵。他认为规则应重视弹性或圆融,只有在十分有把握的情况下才可采取破釜沉舟的作法。这本是规则上的一大难题,但是叶教授在谈笑用兵中,点出了其中的诀窍。洋溢在这部著作中的,乃是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尊重。对于商人和企业家,他一方面体认到“无商不艰”和成功的企业家背后所付出一家人的牺牲;但是另一方面,他呼吁人们不应只重视经营之术,更要讲求经营之道;企业应当追求三品,此即在“品质”以外,还要重视“品味”和“品格”,使企业管理可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他深切感叹目前的管理教育与公司的员工在职教育似乎太着重在制造冷静的头脑,而忽略

15、了培养温暖的心肠。尚富不尚义的管理教育,只是灌输急功近利的思想,难保“学商的孩子”不会变坏! 通常写学术性论文,有其理论的脉络、逻辑的架构、研究设计的指引,还有大量资料供分析用的素材,只要受过适当训练的学者,总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其研究,并将其结果忠实而严谨地报导出来。然而要写像叶教授目前呈现给我们的这一种著作,除了理论素养外,还需要对于实务有全盘而深入的观察、敏锐的思考,加上迅如电火的灵感。以个人经验,平时难得捕捉一二,即喜不自胜,然而像叶教授能在返国任教几年以内即累积有如此丰硕的精华之作,实令人钦佩。这固然和叶教授的浓厚学养有关,但是更重要的,乃是他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企业的关怀和热

16、爱,赋予他创作的最大动力。因此,这一著作所带给读者的最大感动和贡献,也应该就是这份心意。(作者许士军系前台大管理学院院长,现为银行家)承诺要坚定,执行应弹性罗益强中山大学企研所叶匡时教授的著作,我有幸一睹为快。该书以深入浅出又富含创意的说法,来介绍管理的基本观念,读来十分有味并发人深省。这本书同时也让我相信,中国管理学界已经渐渐走出象牙塔,愿意放下身架、用心观察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实际问题。 以过去飞利浦在参与争取日本戴明奖的经验为例。我曾有个构想,希望能邀请本土学者参与日本顾问小组共同辅导飞利浦,当时所着眼的就是经验的相互交流传承。可惜这个构想并没能实施,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学者虽能认同追求品质等

17、大方向,但在实际行动的配合上发生困难。学界拥有清楚的概念,但往往比较欠缺务实的方法;然而要改造一个有机组织,光有概念或使命感是不够的。叶教授在书中的打开学界的门窗以及打开企业的门窗两篇文章中,说明企业界与学术界的合作需求与方法,可谓深得我心。当然,产官学的合作虽然有其必要,但也可能产生令人担忧的不良后果。叶教授在产官学连环套中以幽默与讥讽的文笔,形容产官学之间的关系是“产怕官、官畏学、学靠产”,引人深思。产官学之间究竟应该维持什么样的健康关系,的确值得我们研究。 管理学界以及出版界近年来从西方以及日本引进了相当多概念,例如组织再造工程、学习型组织等,实务界也能欣然讨论、吸收。这当然是一个好现象

18、。但我们不能忘记,很多概念绝非单一管理大师所独创;而是他们各自融合消化过去的理论,再观察实际所需的结果。所以若一味照单全收大师的想法,而不考量自己的条件需求,并不能产生良好效果。叶教授书中的第一篇生也有涯,管理无涯对这个问题着墨甚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我对引进新理论所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组织到达什么阶段?大环境如何?组织中的成员是否充分沟通?他们的看法、想法、体认到达何种程度?各家理论如同各种菜色,我们不必在意是否为大师所说,也毋需对一种理论全盘接收,重要在于能消化吸收,撷取适用于自己的部分。这和时、地、本身的状况有密切关系,并非几堂训练课程,或举办管理训练活动就能做好的。 经理人,这个时候

19、的责任,就应该去准备一个环境;换句话说,就是备妥土壤,让所有参与的员工,有如种子一般,能够多姿多彩地成长发芽。如何去准备这样一个环境?管理者需要哪一些素养?以飞利浦培养不少独当一面同事的经验,我认为管理者要塑造一个信任与公开交换资讯的环境;在人才的招募甄选上则要注意一个人的逻辑思考能力与是否有颗温暖的心肠。如此一来,管理者就能够对环境敏感,去侦测各种变化之后,以逻辑思考的方式去了解事实,而非骤然下结论;之后,再以温暖的心肠持续地推动执行各项规划。叶教授在魔鬼头脑,天使心肠一篇中,所阐述的道理,应该也是我这里的看法。 这里也产生了一个迷思,亦是本书所探讨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解读“冰冷的数字”?数

20、字本身是客观的,端赖决策者判断之后,然后设定一个目标,给予明确的承诺。所谓承诺,并不是针对执行计划,而是针对计划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一位好的经理人不能坐以待毙,当情势实际发展不如预期时,就两手一摊,认为“情况改变了”而不知如何是好;管理者应该即时采取行动,改变计划、减少损失。换言之,一位优秀管理者要做到:承诺目标应坚定,执行过程要弹性。这个观点,正是书中圆融的行动的观点。 企业一定要能获利才能生存,但在兢兢业业时,亦应关注企业伦理这个重要的课题,叶教授花了不少篇幅来阐释。我很佩服叶教授这种关怀伦理的理念,也很同意他所呼吁的伦理观念。我不同意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说:“企业惟一的社会责任就是求取公司最

21、大利润”。我们可以从一个循序渐进的简单道理来看:让股东对盈余情况满意之前,企业必须先让顾客满意,才会有市场占有率,也才会有利润;让顾客满意之前,企业必须先让员工满意;也就是说,企业需要一群高度向心力的员工;最后,企业处于社会之中,必须先做一个受欢迎的企业公民,股东、顾客、员工这三者才能满意。 在书中一篇有趣的短文顾客导向缺一半,叶教授提到他个人曾因为迟到五分钟,而被一家观光饭店游览车“放鸽子”的经验,并对该饭店经理的处理方式有所抱怨。我想在这里提出我另外的观点,作为这篇序的结语。我认为企业不必事事同意顾客,我不希望我公司的员工为了满意顾客而毫无尊严可言。在叶教授这篇文章所提到的事件中,企业的社

22、会责任就是“推行守时”,企业给予顾客尊荣时,同时也必须能让员工不亢不卑,否则,才是“顾客导向缺一半”。当然,我认为那家企业的经理,可以在事件当时采取弹性的措施,或更合情合理地处置顾客的抱怨,譬如说,他可以送叶教授一束花,来表达该企业的歉意。秉持这样的态度,让员工能达到自重、专业。长此以来,对企业、对顾客、对股东,皆能达到三赢。在我认为,这就是我们要谈管理、谈领导,或谈企业责任能够落实之所在吧!(作者罗益强系飞利浦集团管理委员会委员兼电子组件部总裁)自 序 市面上已经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管理书籍,多我这一本书,少我这一本书,有什么差别吗?我希望是有的。这本书并不企图教授任何的管理技巧,也不想传播什么

23、管理理论,但却有一个其他书籍所少有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读者自己能体会出一套理解管理本质的方式。 虽然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围绕着“管理”这个主题,但是,书中所举的例子,大多是从日常生活中所衍生出来的。我不但希望这本书能带给管理者一些思考的粮食,也想借这本书,让自认为与管理毫无关系的读者,了解到管理其实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五色令人目眩,五音令人耳聋”,面对林林总总的管理理论,我们常有不知所措的感慨。究竟我们应该如何学习管理理论呢?大破而后才能大立。本书的第一篇生也有涯,管理无涯所收录的文章,都为了破解一些流行的管理迷思,同时建构一些基本的管理基础。其中,“公司需要利润极大化”可能是影响企业经

24、营方向最巨大的迷思,因此,本篇也从好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企业伦理的议题。 管理没有标准答案。管理者所面对的问题,常常是一连串的两难,而管理的困难,也就在此。在本书第二篇鱼与熊掌,皆我所欲我举出例子,说明管理者所面对的难以取舍的种种问题,希望管理者能对习以为常的作为,重做一番深入的思考。 做个成功的企业家,是许多人所欣羡的。但是,这些企业家必须付出什么代价来换取外在的光环呢?这是所有想在企业界一展抱负的人,都应先思考的课题。本书第三篇无商不奸?无商不艰?和大家一起省视企业家的人生观。 不管是误打误撞也好,或是处心积虑地规划,当一个人决意要在企业界发展后,就必须了解并服从企业经营的一些规则与纪律。本

25、书第四、五、六篇左右逢源,上下求索、魔鬼头脑,天使心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主题就是要探讨企业经营的变与不变。管理者从这些文章中可以发现,许多管理知识,未必需要刻意外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只要管理者有心,值得学习或掌握的管理资源,可以说无所不在,无所不存。 本书所有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我回来任教之后,陆续在经济日报所发表过的。能够完成这本书,要感谢许多前辈以及朋友们的协助。经济日报卢世祥先生和陈启明女士的鼓励与宝贵的意见,使我有勇气持续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我在学界以及商界的朋友们提供了丰富的企业经营实务资料,对本书品质与内容的改善,助益良多;虽然我无法在此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但是,我

26、要特别感谢我大学以来的挚友双语资讯公司的总经理周仲庚先生。仲庚那源源不断的创意与观念,是我的最佳灵感来源。另外,有“纸上风云第一人”之称的香港明报集团总策划高信疆先生对这本书的内容,以及编辑写作的方式,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中山大学企管硕士林伊玫小姐以及联经出版公司的林载爵、孟樊先生协助我完成这本书的最后编辑与出版工作,我也希望能够在此说声谢谢。 李国鼎先生、许士军先生,以及罗益强先生为这本书写序。他们三人分别是官、学、产界中,最受景仰的人士。他们肯为我写序,令我感到十分荣幸与感激。 我的妻子苏彩足教授是我的忠实读者,她其实可以称得上是这本书的“指导教授”。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她都是第一位过目与评

27、论。我很幸运,能有一位这么认真的“指导教授”。一、生也有涯,管理无涯大师何其多?在这个事事讲究效率的时代,国人制造“管理大师”的效率,可能远超过做其他事的效率。老的不去,新的照来.我们只要随便翻一下与管理相关的书报杂志,就可以轻易地发现,“管理大师”可真多!而且这些大师们是“老的不去,新的照来”。似乎每年都有好几位外国(以美、日为主)的管理学者或顾问,被冠上“管理大师”的头衔。其中还有不少位,每年顶着大师的帽子,远渡重洋来捞金,并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 滥用大师 没有人怀疑,那些被尊称为大师的管理专家,或多或少都有些令人肯定的成就。但是,在这些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当中,仍然有成就高下的区别。若是一个

28、人因为在美国名校教书,或是因为出了一本管理畅销书,就可以被称之为大师,那么“大师”一词也未免太泛滥了。正由于“大师”一词的轻率滥用,我觉得这个名称似乎已经不足以形容像彼得杜拉克这一位影响深远、成就难有人望其项背的管理导师。也正因为大师一词已经不够尊贵,因此,我曾经看到有人形容某位管理学者是“大师中的大师”。 崇洋媚外的管理 很惭愧,身为管理学者,我并不知道,有多少号称大师的管理顾问,是真正的大师?我也不知道,我们是用什么标准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够资格称得上大师?但是,我可以肯定地指出,在中国,管理大师已经多到无法凸显大师风范了。 这种大师充斥的现象,固然与国人滥用名词有关,但国人缺乏评鉴能力,以及

29、国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崇洋媚外心态,也都是造成此一现象的重要因素。这说明了为什么管理领域的大师都是外国人,而鲜有本国人。我们若是具有独立自主的评鉴能力,就不会完全盲从美国或其他国家的评鉴结果。 因为一位在美国名校任教的知名管理学者,或是一位在美国出版了一本管理畅销书的专家,代表了这位人士在美国的管理领域,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管理理论的高明与否,必须考虑各地区的政经文化因素。除非这位人士的理论,在中国也经过验证肯定,我们不应该轻易地把他的理论奉为至高无上的真理,更没有理由任意地奉他为大师。当大师多到令人无所适从时,正也反映了我们的彷徨无助,不知如何独立自信。 必也正名乎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30、”,“大师”既然已经被滥用,或许我们得创造一个新的名词,来形容“大师中的大师”。同时,我更期待,有一天,我们可以从国人中推举出自己的大师,而不是远来的和尚才会念经。披上总经理的新衣 没有药效的丸子若被错以为是安眠药,有时也常能对失眠症的患者发挥安眠的作用。而许多流行的管理理念,就如同没有实际药效的丸子,虽然并没有经过严谨的学术验证,但由于管理者与员工的心理作用,也可以展现一定的功能。 管理要创造有意义的对话 一位有企图心的管理者,首先要让别人以及他自己本人相信,他是一位用心努力经营企业的人。而不断追求所谓新的知识理论与技能,至少能够证明自己是一位用心努力的人。因此,对管理者而言,学习流行管理理

31、论未必是为了应用在实际的管理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借着引介新的理论,这些流行的理论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话,使得管理者在公司同仁的心目中或社交圈中,获得更多的认同、肯定,与尊严。此外,在讨论流行理论时,大家根据过去的经验,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常常还真能提出一些对企业、对个人实际有利的方案来。重视流行管理理论,代表企业追求卓越的决心对于企业而言,重视流行的管理理论,代表企业追求卓越的决心。这种追求卓越决心的重要性,通常远超过流行管理理论的实质内容。举例来说,有些企业会发给员工流行的管理书籍,并要求员工研读参考。但是,研读归研读,又有多少流行理论真正地被企业所采用呢?事实上,企业发给员工流行管理书籍的行

32、为,可以视作是一种宣示行为,宣示这家企业对追求卓越的决心。对于绝大部分的员工而言,这种宣示的行为,本身就具有激励人心的效果,并可以因此而发挥改善管理的功能。换句话说,发书这个行为才是管理改善的原因,至于书的内容是什么,可能并不重要。每隔一阵子就流行一个管理理论,正好可以协助企业,持续地宣示它追求卓越的决心。流行管理理论有如国王的新衣 就好像“国王的新衣”一般,一个理论即使没有什么实质内涵,但如果大家都相信它有内涵,它就有内涵。纵使新瓶装旧酒,仍深信换了包装,一定就是换了配方。就这一点而言,流行管理理论与商业精品类似,它需要好的包装、好的行销、好的形象,来表现它的内涵。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精品都是

33、舶来品,流行管理理论当然也都是舶来品。不过,有些精品历久而弥新,可以长期维持精品的形象而不坠,可是不论多了不起的管理理论,却都只能风行一时,很快就销声匿迹。其原因是现代企业追求创新,不断更新的流行理论,实质内容未必是新的,但至少在表面上符合企业求新、求进步的形象。 因为现代管理者需要不断地追逐流行的管理理论,他们可真如庄子所形容的,以有涯之生,随无涯之知。但是,当他们口中琅琅叙述着流行管理理论时,究竟有谁看得出来他们究竟有没有披上“总经理的新衣呢”?选读管理书籍,不跟流行 好几次,有企业界朋友问我怎样选择市面上无以数计的流行管理书籍。我通常都反问他们:“你为什么要读流行管理书籍?”大部分都答说

34、他们希望能够掌握最新的管理理念,以便提升自己以及企业的效能。对此,我有三点看法:第一,读者必须先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有效地吸收最新的理念。第二,新的理论未必就是好的理论。第三,欲掌握好的管理理念,不一定要从管理书籍中寻找。 掌握管理理论要先具备理论基础 任何新知识或新技能的吸收,必须建立在既有的基础上。一个人若是连“集合”、“函数”的观念都没有,如何去学“最新”的数学知识?同样地,管理者若是连“组织”、“目标”等基础观念都没有时,只能人云亦云,很难从流行书籍中掌握最新的管理理论,更谈不上批判这些理论。宋朝大儒陆象山有言:“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就是这个道理。时下有很多大学提供管

35、理者在职进修的机会,这些在职进修课程未必会讲授最新的管理理论,但却提供管理者未来自修时的重要基础。此外,研读一些基本的管理教科书,也是奠定基础的好方法。例如,许士军先生的管理学就是一本很理想的入门书。 新的理论未必就是好的理论 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是禁得起时代考验的书。因此,最简单的选书方法,就是不跟流行。一本流行书,若是过了几年,仍在市面流传,或仍然广为大众所传颂,通常是比较值得读的书。许多人会说,在这个多变的时代,管理理论必须跟随时代的节奏,一本符合当前管理需求的书,很可能两年后就没有用了,所以,用“不跟流行”这种方式选书,可能无法跟上管理的脉动。其实不然。 因为,管理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

36、工作就是“人”的管理,只要“人性”不变,管理的基本道理就不变。因此,两千年前的古书,如四书五经或老子、孙子等,至今仍值得管理者用心研读;三十年前,彼得杜拉克所写的有效的经营者一书,在管理上也仍然很具实用价值。王阳明传习录说:“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与其每隔一阵子就赶时髦地捧着一本新圣经,不如仔细咀嚼经典著作的精义,彻底执行吧! 价值判断有赖非管理类书籍 此外,透过散文、戏剧或小说等人文艺术作品,较诸企业管理书籍更能体会人性,以及价值的选择。而如混沌、复杂之类的科学普及书籍,则提供我们另一个思考的面向。也就是说,我认为透过非管理类的书籍或其他形式的媒介,来体会管

37、理的价值判断、想法与技能,是一种不可轻忽的方式。一个管理者,每天上班时间所接触的几乎都是管理问题,若是在下班时间所读的书也不脱管理,那么他很容易成为一个“目光短浅”、“言必称管理”的“不平衡人”。特别是,管理随时都会面临价值判断与选择的问题,非管理书籍可以提供许多相关的思考素材。所以,在优先次序的选择上,我以为管理者绝不可忽视非管理类的书籍。 有时候,我们读流行管理书籍并不是为了增长管理技能,而是为了日常生活的对话之用。举例来说,主张企业应该减少组织阶层的“组织扁平化”理论,是目前正在风行的一个理论。当上司、同事或朋友都在口口声声地“组织扁平化”时,你若是对“扁平化”一无所知,就很可能沦为被“

38、扁平化”的对象了。因此,我们还是得随时注意流行。而在有限的时间下,我认为阅读管理相关杂志中的“书评”或“书摘”,也就足够应付日常对话所需。当你看到扣人心弦的书评时,再去选读全书也不迟,不是吗?迷你裙的联想 当我们在服饰店里选购衣服时,常常只买得到当时流行的款式;或是虽然有其他的选择,却为了赶时髦而选择流行。也就是说,“流行”常常使得消费大众有意无意地丧失了选择的自由意志,或者,塑造了追随者的所谓“自由意志”。 新瓶装旧酒的流行理论 同样的道理,许多流行的管理观念或理论,正有如时髦的流行服饰,虽然未必有什么了不起的道理与内涵,但许多企业与企业族却趋之若鹜;深恐企业会因为没有掌握最新的管理理念,而

39、失去了竞争力。但是,所谓的新管理理念,真的有这么新吗?其实,绝大部分流行的衣服款式,都是以前流行过的式样,动手动脚后卷土重来;而所谓最新的管理理念,通常也是“新瓶装旧酒”而已。 以九四年最流行的“组织再造工程”为例,该管理理论认为由于资讯科技的发达,企业应彻底检讨工作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的分工方式。乍看之下,这个理论似乎颇有新意,但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的重要观点有:以客为尊、团队合作、员工授权、消弭部门本位主义等。试问,这几个观点,哪个不是企业族早就耳熟能详的呢?另一个九O年流行一阵子的观念“核心竞争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要企业找到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并以这种能力与其他企业竞争。这个观念,与

40、两百多年前著名经济学家李嘉图所提出的“比较相对利益”的基本论点,不是很相似吗? 再举一个例子,九五年有一本畅销书第五项修练,强调企业要以“系统思考”全方位地考虑企业的各种作为,以及各作为之间的系统关系。同时,该书也提倡终身学习修练的观念。但事实上,中国人不早就说过“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及“活到老,学到老”吗? 杜拉克的观念有多新? 三十多年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宣称,企业组织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不能再采用阶层式管理的组织结构,而需以员工的知识基础为主,充分授权员工制定决策。但是,这个论点与他三十年后的一些论点,以及目前许多管理专家所强调的“资讯时代的组织”,实在没有太大的差别。有些人认为,

41、杜拉克在三十年前就提出这些看法,具有真知卓见,但是,这不也意味着,这三十年来,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基本观念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吗? 另外像管理专家们一再挂在嘴边的“组织扁平化”、“决策分权化”等时下时髦的原则,早在七十年前,著名的管理专家佛莱特女士(Mary Parker Follett)就说过:“分权化是当前管理的趋势。” 流行管理理论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 不过,虽然许多流行的管理理念,说穿了没什么大不了的道理,但是,它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机能。当企业族每天忙着应付身边的琐事以及无穷的工作压力时,偶尔难免会忘记一些显而易见的基本道理;而且管理牵涉到的层面很广,没有任何一种作法或理念可以面面俱到,如果每隔一

42、阵就流行一个“新”的管理理念,不但可以不断地提醒企业族该遵循的基本观念,也可以让企业族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企业的运作。当然,我这篇文章的基本论点也是在提醒大家一个早已知道的事实,那就是“太阳底下无新事”。注:本文的取材与观点受到哈佛商学院教授艾克士(Robert G. Eccles)以及拿瑞尔(Nitin Nohria)的影响。当我在写这本书时,阅读了艾克士与拿瑞尔在一九九二年所出版的著作激情之上:重新探讨管理的本质(Beyond the Hype: Rediscovering the Essence of Management)。我很兴奋地发现,该书的基本观点正好验证我对管理的一些基本想法

43、。这本书后面还有三篇文章也是受到激情之上的影响。长江后浪推前浪 九0年代起,曾经不可一世的IBM,为何由高峰走向衰退,可能是企业界最引人议论的话题。IBM未能预见个人电脑的重要性,以至于在软件与硬件的主导上,各犯了一项致命的错误在软件方面,让微软公司掌控了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而在硬件上,则是让英特尔公司掌控了个人电脑的心脏中央处理器。IBM在八年代的十年当中,不但花费在科技研发的经费高达七百亿美金,而且该公司的策略规划与组织管理一直是企业界的典范与圭臬,所以它为什么会犯了这么严重的策略错误,令人疑惑。许多管理专家,以“后见之明”大谈原因。不过,我则想借着IBM的例子,来思考另一个问题,那就是:

44、企业的永续经营究竟是否可能? 成功为失败之父 一个企业要维持其经营优势,必须在某方面具有竞争能力。譬如,产品的技术品质、行销能力、商誉等。在一个科技迅速创新的时代,任何企业所能掌握的优势,几乎都可能被技术创新所突破、所取代,而且这些突破性的技术,常常是来自于成功企业以外的组织或人才。因为,成功的企业,一定拥有相当的客户,也一定是以客为尊的企业。由于企业既有的客户,通常并不主动要求创新,成功企业为了满足这些既有的客户,常常因而产生盲点。谚语说:“失败为成功之母。”现代企业经营其实是:“成功为失败之父。”IBM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与中央处理器的研发或制造,IBM本来都是游刃有余

45、。但是,因为IBM的主要利润来自大型主机,对IBM而言,这些大型主机客户的需求,才是他们所注意的重点。因此,一般升斗小民所需要的个人电脑就不为IMB所重视。换句话说,IBM在个人电脑的失败,导因于他们过去在大型电脑主机方面的成功。 英雄豪杰,而今安在? 如果看一看五十年前美国财星杂志所列举的前一百大企业的排名,我们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很高比例的企业已经萎缩衰退,甚至消失无踪了。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中国,二十年前的一百大企业与今日的百大企业,也有很大的差异。翻开工业革命以来的企业兴衰史,我们发现,无论在当时是多强势的企业,都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一般,最终都免不了时代的无情考验。这背后的根本关键,就

46、是前面所说的,成功的企业难免会忽视具主导性的技术创新,而为新兴企业所取代。 医学科技的进步,虽然能使人延年益寿,但却无法阻止生命的最终死亡。对于企业而言,许多管理知识与技能就如医学科技一般,可以增加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但是,它究竟能不能让企业永立于不败之地,大概谁也没有把握。毕竟,企业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明知顾问与顾而不问 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的变化与挑战,实在是太迅速太复杂,因此,企业要完全凭着公司内部员工的力量,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是几无可能的。 例如,哈佛管理学院,就曾在九O年左右找了家顾问公司,来替它进行一些管理教育的改革;连执世界管理教育之牛耳、内部有无数顶尖管理专家学者的哈佛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的企业呢?因此,企业组织或政府机关,寻求组织外的顾问,以改善机关体质和协助政策拟定,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据闻,除了一些兼做顾问的学者之外,仅台湾目前已有四千多家的管理顾问公司,可见管理顾问的市场需求还真不小。 顾问的心理政治作用可别以为企业在有实际的难题需要协助解决时,才会找管理顾问。事实上,管理顾问除了有解决实务问题的功能外,也具有心理上及政治上的作用。企业若是为了心理或政治因素而聘请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方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