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反思(五篇).docx

上传人:说****呢 文档编号:90226412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反思(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反思(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反思(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反思(五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反思(五篇)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 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反思篇一 1、初步了解煤气的根本特性,知道煤气对身体有害不能乱动煤气。 2、知道正确使用煤气的方法,进一步树立自我爱护意识。 【活动预备】 自备图片“各种煤气燃具小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1、启发幼儿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谈煤气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提问: (1)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爸爸妈妈是用什么把饭菜烧熟的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煤气呢? 依据幼儿谈到的内容出示各种使用煤气的燃具的小图片。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要用到煤气。 2、了解

2、煤气的根本特性。 提问: (1)煤气为什么能把饭菜烧熟呢? (2)煤气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我们能观察它,闻到它吗? 小结:煤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它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遇到火可以燃烧。为了防止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危急,工人在生产煤气的时候,加进了一种臭味剂,使煤气产生出一种臭味,这样当煤气漏出时,就简单被我们发觉了。 3、教育幼儿在使用煤气时学会自我爱护,并学习几种正确使用的方法。 (1)引导幼儿看图一 提问: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小结:当发觉室内有煤气的臭味,应赶快翻开门窗通风,让新奇空气进来。 (2)引导幼儿看图二 提问:他在做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做? 小结:煤气开关是掌握管道内煤气进出的

3、一个门。假如小朋友玩弄开关,就简单造成煤气中毒,给人的生命带来危急。 (3)引导幼儿看图三 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该怎么办? 小结:锅里的东西烧开后,要准时将火关小或关掉。假如不准时关火,锅内的东西会溢出来将火扑灭,煤气还在连续向外流出,这样简单造成煤气中毒。 4、通过竞赛嬉戏,稳固学问。 教授任意指图,幼儿抢答方法。 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 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反思篇二 一、活动目标: 1、教育孩子熟悉什么是食物中毒。 2、使孩子熟悉食物中毒的危害及明白如何防止食物中毒。 二、活动课时: 三、活动预备: 食物中毒情景表演、演示仪 四、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孩子明白病从口入,教

4、育他们有正确的饮食习惯。 难点:用自我的话能表达自救方法。 五、活动过程: 1、导入语: 看小朋友表演:一包膨化食品。 (1)师:今日,教师要请小朋友来看一个表演,看看有谁,在干什么?之后怎样样了? (2)幼儿观看一小朋友表演,资料大致如下: 小朋友手里拿着一包膨化食品,说:“我今日在商店里买了一包膨化食品。”然后,翻开食品袋吃这包食品,之后假装肚子痛。 (3)引导幼儿争论: 师:这位小朋友怎样了?是什么缘由造成肚子痛和不舒适的? 让幼儿依据自我的阅历发表自我的观点。 幼儿:吃了这包食品就肚子痛了。 幼儿:教师,我有一次吃了一个烂苹果,之后也肚子痛的,还拉肚子了呢。 小结:看来小朋友都有过这样

5、的经受,想不想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啊? 2、物中毒有哪几种呢?师逐一介绍 (1)夏天,天气酷热,各种病菌生殖最快,这时候人假如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就会得痢疾、霍乱、伤寒等病。这种中毒叫细菌性食物中毒。 (2)中毒还有化学性的食物中毒。如:吃了沾有残留的农药的蔬菜就会引起中毒。 (3)吃了有毒的动植物,也会这样中毒,这种叫做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后,对人体安康有什么损伤呢?凡食物中毒,对人体的安康损伤是很大的,轻的可损伤肠、胃,严峻的还会损伤肝、肾等器官,有的还可能会留下终身的病根后遗症。 3、发生食物中毒之后你应当怎样做呢? (1)立即用手指轻搅喉咙,把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 (2)多喝温

6、开水,促进新陈代谢,让有毒的物质快速排出体外。 (3)若消失发烧、上吐下泻等病症,应立即去医院。 4、们怎样才能防止食物中毒呢? (1)瓜果食用前要浸泡、清洗洁净,去除上头的细菌和农药。 (2)不吃生的四季豆、发芽土豆等简单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 (3)不生吃海鲜、肉类,不吃编制、腐烂的食物。 (4)选购时留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小结: 孩子们,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了什么是食物中毒以及食物中毒后怎样办。期望小朋友们能记住,防止食物中毒。 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 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反思篇三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安全使用电器得粗浅学问。 2、学习词汇:插头、插座、触电。 活动预备

7、 挂图“安全用电”(一)、(二)、(三)、(四)。 活动过程 1、透过提问,引起幼儿谈话兴趣,启发幼儿叙述电的用途。 提问: (1)天黑了,什么都看不见了,这时候我想看书怎样办? (2)天气非常热,我想在一个凉快的环境里工作,怎样办? (3)房间的地毯上落了很多灰尘,我想把它清扫洁净,用什么? (4)灯、电风扇、空调、吸尘器,要让他们工作起来,都需要用什么? (5)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也需要用电? 小结:电有这么多的用处,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在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它了,它是我们的好朋友,但是这位朋友有时候也会发脾气伤人的。 2、取出画面,引导幼儿观看、争论,帮助幼儿了解安全使用电器

8、得粗浅学问。 电在什么时候会发脾气伤人呢?请小朋友看图片,想一想他们这样做对吗? (1)请幼儿取出画面(一) 观看:小熊用剪刀在剪电线。 提问:这只小熊做的对不对?这样做会怎样?为什么? 依据画面(一)引导幼儿思索、争论: 假如你家有破损的电线怎样办? 假如公路边有断电线落在了地上,你需要透过那里,怎样办? 能不能把电线放在靠近炉子的地方使用?为什么? (2)幼儿取出画面(二) 观看:小老鼠将手指伸进电源插座的孔内。 提问:这只小老鼠在干什么?他这样做对不对?会发生什么问题? 依据画面(二)引导幼儿思索、争论: 假如电源插座已损坏,还能不能用? 假如你想看电视,可电源插头还没插上,怎样办? (

9、3)幼儿取出画面(三) 观看:一幼儿在浴室内洗澡,一电暖器放在潮湿的地上,小朋友伸出潮手想摸电热器。 提问:这微笑朋友在干什么?这样做会怎样? 依据画面(三)争论: 一位小朋友正在看电视,他发觉电视机上落了很多灰,就拿了一块湿抹布来抹,对吗?为什么?就应怎样做? 器内不留意弄进了水,还能不能用?为什么?怎样办? (4)请幼儿取出画面(四) 观看:一幼儿在台灯下看书,另一幼儿把台灯放在被子里看书。 依据画面(四)争论: 夏天看电视时,能不能将盖布一向罩在上面,不取下来。 电器能不能放在简单燃烧的物品旁使用?(如纸、木屑等) 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 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反思篇四 活动

10、目标: 1、知道进餐时菜汤泼在桌子上或身上时的简洁处理方法。 2、能依据图片大胆叙述画面内容。 活动预备: 故事碗里的汤泼了 活动过程: 1、教师讲故事,引起幼儿兴趣,争论:汤泼了怎么办? 教师:午餐时,大家都在吃饭,吃着吃着,玲玲突然叫了起来:“哎呀,不好了!我的汤泼了.“玲玲的汤泼到哪里了?(桌上)假如你的汤也泼在了桌上,你会怎么办? 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 教师小结:吃饭时,汤泼在了桌子上,要抓紧把胳膊移开,以免汤把自己的衣服、袖子弄脏了,甚至烫伤了自己。 2、连续听故事,连续争论:汤泼了怎么办? 教师:我们再来听听,这个小朋友的汤泼在哪里了?(汤顺着桌子往下流。)他该怎么办?“来听听这个

11、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让开流下来的汤,再请成人帮助。) 教师小结:汤泼在桌子上,又顺着桌子往下流,小朋友要立即让开留下来的汤,以免汤把自己的衣服、裤子弄湿。然后,可以请成人帮助处理泼下来的汤。 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 开学第一课幼儿园安全教育教案反思篇五 活动意图: 地震给广阔人民群众带来了很严峻的灾难和损害,大地震在中国这么频繁,说明中国大陆是在地质活动比拟活泼的地震带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必要从小学习一些预防地震灾难的学问,为了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在汶川地震六周年之际,我们开展了安康活动地震来了我不怕。本次安康活动是结合幼儿园开展防震逃命演练而提前组织的一个安全教育活动。活动目标主要是让

12、幼儿人初步了解地震产生的缘由和地震前的征兆,学习防震避震的阅历和方法,懂得根本的防震避震学问,通过演练增加幼儿的自我防护意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把握一些地震学问。 2、增加幼儿的安全意识。帮忙幼儿克制恐慌的心情。 3、引导幼儿知道发生地震时应如何应变,把握好逃命的技巧。 活动预备: 有关地震的新闻录像资料、影像,地震前后的照片,江西地图,地动仪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看电视新闻: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目前,因灾死亡2220人人,12135多人受伤。1.5万户民房倒塌,有10万户灾民需要转移安置。 2、观看电视新闻:2023年11月27日江西省九江县发生了5.7级地震,目前,因灾

13、死亡12人,正在医院救治51人,其中重伤4人。全省受灾人口564万,倒塌房屋1.8万间,因灾损失10亿元。幼儿争论发生地震时的感受,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心情怎样?爸爸妈妈对幼儿小朋友都说了些什么? 3、出示江西地图,让幼儿查找发生5.7级地震震中的详细位置(北纬29.7度,东经115.8度),用红笔做一个标记,以及这次地震涉及到的省份。 4、观看地震的影像片,让幼儿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提问:“刚刚小朋友都看到了什么?”地面猛烈震惊,房屋倒塌,地面裂开大缝,大路扭坏,铁路被毁,汽车、广告牌被砸坏等。房屋倒塌后,家里东西被压坏,有的会造成人畜伤亡。提问:“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教师小

14、结,地面猛烈震惊摇摆的现象叫地震,地震是一种很少见的但危害很大的自然灾难。 5、小试验,让幼儿感知不同强度的震惊对物体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将一台按摩振动器,放置在用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下面,按动稍微、中度、强度不同的档位键,让幼儿观看振动器振动的强弱,建筑物会消失不同的摇摆现象。引发到自然界的地震也是这样,地震的强度小,对自然界不会造成危害,有时人感觉不到,地震强度大会造成建筑物有消灭性的危害。 6、地震学问的介绍 (1)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是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渐渐积存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岩层突然发生裂开,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2)地

15、震可以预报吗?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能不能象天气预报那样事先让人们知道呢?地震预报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门前沿学科,也是当今世界上的科学难题之一。动物、自然界特别对地震的临震的预报有肯定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这些特别现象编成了口诀。 动物界 自然界 震前动物有预兆,发生特别要报告;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鱼浮水面对上跃,冰天雪地蛇出动; 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 鸡飞上树猪外窜,老鼠搬家往外逃; 水位升降大,有的变味道; 狗在静夜狂奔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家鹅展翅高处飞,鸭不下水岸上闹; 建立预报网,特别要报告。 鸽子黄昏离巢去,牛羊恐惊四处跑。 (3)学习抗震安全拍手歌

16、 安全儿歌的学习,拓展幼儿的学问阅历,紧急避险、狭小空间、镇静冷静、不乘电梯、求救电话等学问让幼儿多方位的了解防震学问。 7、组织幼儿现场模拟演练 “地震来了,赶快躲避!”在我的口令下,幼儿依据自己的熟悉演练躲避的方法,我针对幼儿躲避的方法进展总结,表扬反响快速、正确躲避的防护方法,如个别孩子躲到卫生间的角落后,我提示他们还可以把枕头包住头部来爱护自己,对幼儿躲避拥挤的地方赐予指导,疏导他们躲到不同的角落,如靠近水源的墙角,楼梯承重墙角落等。现场模拟演练有效增加了幼儿的自我爱护和自救的意识。 8、活动完毕。 教师:“今日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自救学问,当地震来时不用怕!我们只有多学习和演练自救的方

17、法,来爱护自己。小朋友们,记得把我们今日学到的自救方法与家人、朋友共享,好吗?” 延长活动: 1、了解我国重大地震的历史记载; 2、了解江西发生的五级以上地震的状况; 3、了解其它自然灾难 如:旱灾、水灾、台风、海啸等。 区域活动: 投放各种自然灾难的图片。 相关信息: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裂开,是引起地面震惊(即地震)的主要缘由。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峻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殊严峻灾难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活动反思: 幼儿参加本活动的兴致很浓,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形象地了解和熟识一些地震灾难降临的状况和自救方法,我们通过这次活动,使孩子们知道了一些有关地震的自救方法,以防护孩子们安康成长。幼儿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自我爱护的意识和力量,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