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通用8篇).docx

上传人:1107088****qq.com 文档编号:90195333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通用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通用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通用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通用8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通用8篇)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篇1日前,我市党政考察团赴江苏泗洪县,浙江省安吉县、桐庐县、富阳市、平湖市、嘉善县考察参观学习。学习回来后,各乡镇积极采取措施,迅速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热潮。针对蒋口镇及周边乡镇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广大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倡导者和执行者,农民群众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目前情况来看,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大局性不够强,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

2、的局面。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2、建设资金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3、村庄规划有待完善。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但在目前的规划中很少突出各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特色,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另一方面,一般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存在“千村一面”现象。4、建设标准有待提高。大部分的一般整治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

3、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处理等推进不到位。二、美丽乡村建设急需改进的一些地方1、必须因地制宜,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

4、是地制订实施计划。2、必须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相关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机关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3、必须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尽快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

5、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4、必须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广播、网络、电视等宣传形式,使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建设中去。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的热门课题,随着中央一年比一年更重视“三农”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也越发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美丽乡村建设,主体为农民,内容包括让农民口袋鼓起来、乡村面貌美起来、社会风气好起来、

6、生活质量高起来和基层班子强起来。三、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一些启示1、创新发展理念是首要。脱离实际、盲目建设、牺牲农民利益,这绝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大力培育精品项目、激发农村内生活力,这才是“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的必由之路和最高目标,也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三个部分。2、创新工作机制是动力。创新联动机制,创新筹资办法。积极探索村企合建、市场运作、民间参与、以奖代补、出资投劳并举等模式,以有效缓解资金制约压力。创新管理思路,建立完善社会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农

7、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创新产业项目是关键。遵循“一次规划、分批实施,串珠成链、因地制宜”的工作方式。深入挖掘每个村庄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展示个性化乡土文化,通过改造农家民宅、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树立特色品牌,使美丽乡村花团锦簇、生机勃勃。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些思考与建议1、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依托现有的融资平台,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新模式,做好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加快规划编制,抓好现有规划实施,制定更深入、更细致的专项规划,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和制度的指导约束作用,形成全域化与精细化相结合、“大景区”与“小盆景”相辉映的发展态势,使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更加全

8、面、科学。2、进一步突出项目建设。突破缺少上档次项目的障碍,发挥重点项目的支撑作用,把项目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招商选资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项目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以项目检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加大项目包装力度,主动做好项目衔接,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3、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加大舆论宣传动员力度,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积极做好美丽乡村品牌经营文章,强化市场化营销理念,提高策划经营水平,创新合作途径,通过积极宣传造势,全面打响特色品牌。4、进一步扩大建设效果。美丽乡村不仅要环境美丽,更要群众生活幸福,达到“形神兼美、内外兼修”的效果。要抓环境优基础,通过镇域环境净化、沿线立面改

9、造、店招店牌整治、村外田园风光等,发挥常态化管理作用,抓好点、线、面全方位美化。要抓统筹惠民生,做好完善社区服务、促进产权制度改革、建设农房集聚点等工作,把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村集聚有机统一起来,以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蒋口镇将严格规划设计、挖掘本土要素、突出重点项目、经营特色品牌,真抓实干、创新破难,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圆满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篇2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总体方面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

10、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基层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泥草房及危房改造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而对如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个部门都积极响应,但调查发现,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不同部门都在推行本部门的行动计划,造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名称混乱,如政府部门的“文明村”、环保部门的“生态村”、宣传部门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部门的“美丽村庄”、林业部门的“美丽林场”等。而且,这些部门都

11、在建设自己的示范村,有的与美丽乡村示范村一致,有的则不一致。当然,这些部门推行的行动计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与美丽乡村是相通的。2014年第9期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部门都确定了牵头或管理部门,但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牵头或管理部门也不统一,有的地方是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农业工作办公室或农委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宣传部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家下发文件的渠道不顺畅,监督检查的执行不力等。这可能也是造成不同部门推行各种行动计划,建立各自部门示范村的一个原因。(二)生产方面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

12、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改革的重点及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但调研发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1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一方面,农业机械越来越多,马力越来越大,对田间道路、桥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日常管护,田间道路、桥涵损毁日益严重。在2006年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村村通要求

13、完成35米宽的通村路。由于当时要求基层资金配套,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都没有配套,同时又要按照项目要求对通村路里程进行验收,结果导致通村路质量下降。农村收入提高之后,农村机动车数量激增,同时,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农机具越来越多,农村道路已经远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农田水利设施欠账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很多地方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重视灌溉设施的配套,而对排灌设施重视不够,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会发生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如,黑龙江省的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足,种粮农民因灾致贫的现象非常普遍。此外,在一些粮食主产省,缺乏大型粮食晾晒场地或烘干设备,收获之后,一旦遇到连续阴雨

14、天气,粮食会发生一定的霉变,影响粮食品质,导致农民收入下降。2农业生产组织建设不规范,没有发挥作用。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但在调研中发现,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在农业生产中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想方设法伪造财政项目资金要求的条件,得到财政资金后不从事相应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个别,而是

15、普遍存在。二是国家鼓励成立的千万元农机合作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由于农户认为大型机械会带来种植成本的增加,一旦遇到灾害还是不能保证经济收入;其二是个别地方规定,大型机械不能跨区到农场作业,一些种粮大户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却没有作业农田,不但造成大型机械的闲置,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3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缺失。众所周知,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灾害,特别是旱涝、冰雹灾害。在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农民种植粮食的风险越来越大。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农民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必须依靠越来越多的贷款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物资、支付土地租金,付出大量利息。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

16、粮食颗粒无收,农民将受到致命的打击。每公顷的阳关保险补偿还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农民就没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从而无法再贷款用于农业生产。可以说,农民一夜之间从温饱走向贫困,几年都难以脱贫。由于缺乏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再种粮,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国家的粮食供应。4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步履维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实际上,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以推行,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农民不愿意。一些地方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水田、旱地的划分

17、不是按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24江西社会科学20149照面积,而是根据土地生产率的高低按照一定系数折算的。但抵押土地经营权时,金融部门按照土地承包证上的土地面积计算,农民实际耕作的土地面积与承包土地面积之间差距很大。其二,农户家庭成员不愿意。由于国家政策明文规定,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时,没有土地的家庭成员不同意,从而导致家庭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和谐。(三)生活方面1美丽乡村建设的工程体系不完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地面工程建设,如村内道路、文化广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硬件设施以及农民的泥草房、危房的改

18、造工程,而对地下工程,如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体系不完善,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2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立地”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落实政策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基层实施过程中矛盾频出。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提出一些建设项目,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政策,但对下级部门则按照一定的进度进行考核、验收,由此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债务,特别是经济实力相对比较弱的县市。此外,有的地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其结果是许多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村顾虑重重,担心工作完成后不能得到奖补资金,而不愿意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而基础较差的村则渴

19、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贷款等方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未能得到奖补资金,一方面增加了村级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村干部与农民之间的矛盾。3政策执行时引发的基层矛盾比较突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基层执行政策时,出现了一些矛盾,特别是由于泥草房、危房改造申报数量与下拨资金数量不匹配,给相关部门、乡镇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如一个村上报了10户,结果只拨付8户的补贴资金。如果当地政府为了平息矛盾,采取均分8户补贴的处理方式,一方面会导致8户农户不满意,另一方面则会面临上级部门的纪检、监察部门的审查。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没有得到补贴的2户农户则会上访。4基

20、础设施的管护机制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分散经营替代了原有的集体统一经营,农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体制和机制,过去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如何管理和使用,国家、集体和受益农户三者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如何划分等,都没有新的明确的具体规定,导致基础设施的建、管、用相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同样,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环保部门推行的集中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运输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但由于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呈现出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情况,损毁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国家投

21、资的浪费。5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已形同虚设。“一事一议”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的系统工程中,原先由“乡统筹”和“村提留”中开支的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以及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改用“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一事一议”制度起初执行较好,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形同虚设。许多村民存在“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要求村“两委”解决,而对自己没有利的事情则坚决反对,从而造成事难议、钱难筹、工难派,这一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即使议成了筹措资金的难度也较大,很难

22、完成较大项目工程建设,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6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缺失。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每个部门都选择自己的示范村,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实施相关项目,可能这些项目并不是这些村最需要的。这种方式导致国家投资的分散,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四)生态方面与过去相比,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源于单一的不当行为,而是逐渐演化为生活、生产、生态三种不当行为的叠加。在生产行为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任意排放规模化养殖的粪便、污水;任意堆放及焚烧农作物的秸秆等。在生活行为方面表现为农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在生态行为方面则表现

23、为污染企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造成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质的污染以及废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1化学投入品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态势,且施肥强度有增无减。化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414641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583885万吨,增加169244万吨,增长4082%;其中农用氮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216156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39989万吨,增加23833万吨,增长1103%;农用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13810万吨,增长2000%;农业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24112万吨,增长6407%;

24、农用复合肥量增加107210万吨,增长11680%。从2000年到2012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082%,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455%。计算结果表明,施肥强度从2000年的265公斤/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357公斤/公顷,增长92公斤/公顷,增加3469%。中国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在35%左右,其余部分则进入土壤及水体,造成污染。同时,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的投入强度也很大。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农药使用量至2011年已达1787万吨,比2000年的12795万吨增加5075万吨,增长3966%。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夏季作物生长季节无法除草,为此他们夏收之后大剂量喷洒除草剂,

25、一直到秋收都不再需要除草。此外,农业生产中由于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投入的杀虫剂、农药剂量也日益增加,最终导致土壤、水体的污染以及农产品品质的下降。农用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特别是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西北地区,农用塑料薄膜对保水保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统计数据表明,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从2000年的134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229万吨,增加了95万吨,增长7090%。2农药包装物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农药包装物(特别是农药瓶)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部分。目前,由于缺乏包装物回收制度,农民在使用之后往往丢弃在田间地头或水体之中,造成二次污染

26、。一个农药使用量为2000吨的县,如果农药包装标准为1斤/瓶,则每年丢弃的农药瓶将达到400万个!如果包装标准降低为05斤/瓶,农药瓶个数将翻番为800万个!2011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17870万吨,按照1斤/瓶的标准,全国产生357亿个!3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防治措施严重缺失。近几年来,规模化养殖造成的污染明显呈递增态势。调查发现,养殖场主大都关注如何提高畜禽产量和质量以及如何增加效益,忽视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污水、粪便随意排放和堆放。一方面,养殖场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周边空气环境也会受很大影响。在农村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方面,有关政策难

27、以“立地”。例如,沼气池建设项目要求养殖场运行两年才能申报,同时要为周边80户农民供应沼气,这在广大平原地区还可以实施,但在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山区,农民居住较为分散,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4农作物秸秆成为影响美丽乡村景观的重要因素。农作物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逐渐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用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各种农作物秸秆系数(K值)为:玉米25、小麦和水稻13、大豆25、薯类025.每一个作物品种的秸秆系数与它的粮食产量之积等于它的秸秆量。由此计算得到,2012年中国农作物产生的秸秆量达到98837万吨。目前,中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

28、69%,有68197万吨秸秆得到利用,但仍有30639万吨秸秆没有得到利用。由于耕作方式、农业机械等方面的不匹配,农民对农作物秸秆还田的认可度不高。作为生活燃料的部分秸秆大多都堆放在地头、(村内)路边,其余的则在田间焚烧,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5农村生态垃圾、生活污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大难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与过去相比,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包括厨房垃圾、塑料制品等,垃圾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农民在丢弃垃圾时往往有一个习惯,就是丢弃在房前屋后的河沟里,久而久之这些河沟就成了垃圾堆放点。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调研发现,很多农村

29、已经陷于生活垃圾的包围之中,特别是遇到雨季,这些垃圾随水漂浮。同时,由于很多农民家庭都没有下水道,生活污水则是任意倾倒在院外的路上,或者与固体垃圾倾倒在一起。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呈加重态势,成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有些政策要求的建设模式缺乏科学性,如在黑龙江省推广沼气池建设,就不符合该区域气候特点。此外,在村内污水边沟建设,仅仅用水泥板衬砌,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污水照样入渗地下,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6村庄绿化推行困难重重。村庄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国家只提供绿化苗木,但没有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二,绿化占用

30、耕地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冲突。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一)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不是各个部门想搞什么就搞什么,而是看基层究竟需要什么,基层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否则基层矛盾会持续不断。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设计不同的发展模式,不要全国一个模式。(二)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自上而下统一管理机构,便于推动开展工作;自上而下的各个部门推行的项目都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不要再设立一些其他名称。此外,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31、三)围绕农业生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特别是在东北等粮食主产省份,种植规模将日益扩大,大型机械的推广势在必行。因此,从国家层面,加大田间道路、通村道路、桥涵以及晾晒场地、烘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四)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要尽快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承担的粮食安全风险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首先,国家应尽快加大对种粮大省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其次,需要建立粮食安全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在灾害之年农民收入不减少,规避农民因种粮而致贫的风险。最后,建立预期收益贷款模式,设立阳关大厅,减少农民贷款的中间环节,节约贷款的额外费

32、用支出。(五)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美丽乡村建设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应及时解决,确保不给基层政府、村集体带来经济负担。应将泥草房、危房改造资金整合,对房子集中改造,不再把资金分配到户;同时,迁村并点应在泥草房改造之前,否则会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这需要民政部门、建设部门、新农村建设部门等相互协调。(六)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的创新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确保“工程建一处、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考虑到管护资金缺失,建议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行政村的转移支付

33、力度,专门划分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此外,在一些特定区域进行项目建设时,应考虑增加部分投资,如黑龙江省,应考虑增加铲车或推土机,冬季用于道路铲雪;空闲时对外进行工程施工,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以弥补日常管护经费的不足。(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建立种植业、养殖业相互协同的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规模化养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根据循环型生态农业原理,在具有规模化养殖的区域,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产业循环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使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逐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秸秆为养

34、殖业提供饲料,实现区域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之间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也逐步减少化肥的投入,进而改善土壤,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八)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机制制定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奖励办法,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销售企业在农药瓶、肥料袋等包装物回收中的作用。以部分补贴的形式,鼓励农药经营单位负责回收,由企业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九)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的研究针对不同区域,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实际工作者研究适应于不同区域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以供不同区域选择。(十)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近10多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政

35、策,对农村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此过程中,农民权利意识得到强化,但农民的义务意识却呈下降趋势。国家对农民几乎没有任何约束机制,因此,有必要采取刚性政策,强化农民的义务教育。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篇3一是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扶贫工作任务紧,工作量大,驻村工作队的主要精力放到了扶贫工作上,一些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只能兼顾,导致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进展缓慢。而我们的队员在繁重工作中,压力挺大,有个别同志甚至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二是项目建设资金紧张,制约工作推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的支持,再好的工作规划只是纸上谈兵,项目建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怎么样解决美丽乡村项目建

36、设资金是面临的一道难题。为解决困难,绝大部分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工作主动,不等不靠,一是积极向上级和相关部门争资跑项,二是发动本村成功人士和全体干群献计献策,筹措资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也有坐地等花开的保守现象存在,认为“有后盾单位和友好单位的支持就行了”,“今年做不好明年再来补”,因而在项目规模和建设质量方面都上不去。当然,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本村村情,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还有一个问题在这里我也要指出来,我们大部分后盾单位和友好单位对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力度挺大,但也有个别单位在领导现场办公会上的表态迟迟没有兑现。三是政策宣传不到位,个别群众的思想认识差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农民为主

37、体,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我们要向人民群众宣讲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让大家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在创建工作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我们的创建工作才可以全面有序、顺利开展,真正做到强农惠农,为民办实事。事实上,大部分群众是了解支持的,但仍有少数群众不理解,不参与,他们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上面有大量资金来,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理所当然要把这些事情做好;有些人甚至不顾工作整体规划,要求先把他们个人的利益照顾好。这些个例的存在,需要我们继续细致的把政策宣传到位,带动群众投入参与到建设中来,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局面。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篇4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8、、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经和有效手段。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目标起,美丽乡村建设就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伟大实现。当前,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密度较大,基础设施落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措施陈旧等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和发展方向,加之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和障碍仍然突出,一些职能部门推诿不作为、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如果不尽快加以解决,就无法实现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最终影响美丽中

39、国目标的实现。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篇5一、现状目前,我们全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来看,经过几年的建设,各个村庄都布局科学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幸福和谐。二、存在问题1.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有些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卫生整治后,由于缺乏长效化管理措施,已经出现一定的脏、乱、差回潮现象。2.后期维护资金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主要靠上级拔款。由于村级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后半段中绿化养植、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维护中有较大的投入。3.村集体经济有待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已投入大量资金,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都好起来了,但要增加村集体

40、经济,把美丽乡村转化成美丽经济,还需有更好的做法。三、建议一是持之以恒优化村庄环境。继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一方面以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提升等为重点,持续深化环境卫生、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等工作,提升村庄硬实力,另一方面在产业培植、特色打造、文化挖掘上下功夫,提升村庄软实力。通过制订长效化管理措施,做好美丽乡村的长效运维管护,切实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二是千方百计挖掘自身潜力。在美丽乡村基础上,想尽办法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增强村集体经济的持续造血功能。通过深挖当地特色文化,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等结合起来,实行土地由村合作社统一管理,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发挥产

41、业规模优势。鼓励村民利用闲置农房改造成主题民宿、特色餐饮等项目,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举办节会、巡演等活动,配套发展民宿经济及餐饮等业态,做足“看、吃、住、游”的文章,做到既重“面子”扮美家园,又重“里子”增加收入,全力集聚人气,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千辛万苦引入合作力量。加强与政府机关合作,借助旅游、文化、商务等部门全力深掘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村庄内涵,通过承办各类主题活动、考察活动、现场会提升知名度。深化与院校培训机构合作,创新开展研学游、体验营等课程,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吸引乡贤、有实力的企业等社会资本共同开发建设,在符合双方条件下,村集体可考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的方式,与专业机构合作,全

42、力做好服务工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实现市场化运作。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篇61、大力营造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形成工作合力。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主动作为,坚决克服等靠要和观望思想,克服于己无关的错误观念,从全局的角度和战略高度来看待美丽乡村建设,从本部门的优势和实际出发,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主动工作,胸怀大局,甘于奉献,形成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正确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对于自身的巨大益处,并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主动参与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

43、老党员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形成健康文化与生活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合力推进美丽乡村持续发展。三是突出干群联动。各级党员干部强化“主角”意识、大局意识,主动靠前,发动群众,当好引路人、服务员;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村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引导群众当好主力军、运动员,形成乡镇组织、村为主体、社会参与、部门协作的建设机制,让党委政府成为推动者、监督员。2、科学谋划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发展。一是高标准规划设计和实施。坚持高起点设计的理念,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设计部门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注

44、重规划设计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特点相结合,推动一村一规划,根据各乡村特色、地理区位、资源特点、产业需求、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农民实际需要等要素,科学定制规划,使建筑形式、田园风貌和自然景观的相互融合,突出差异性,建设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避免千村一面;抓好规划设计的实施工作,对于规划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不折不扣的予以实施,定期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建设,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切实落到实处;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二是突出长效管理机制。在环境治理和人文建设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农村环卫队伍,采取部

45、门服务延伸、村里自主管护和社会专业维护相结合,落实保洁员职责,有效实行物业化管理、专业化保洁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发挥环境改善与素质提升的内在互动,提高村民生态文明素质;建立巡查、通报和媒体监督机制。3、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一是建立市场化筹资方式。增强市场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各级地区和部门创新思维,打破原来的等靠要思想,在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的同时,利用市场化机制破解资金瓶颈问题。通过社会融资等方式,发挥市场的作用和活力,通过引进招商引资项目,以项目为拉动和载体,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主动出击,按照创建目标整合资源,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扶持

46、;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模式。二是坚持产业为基。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以抓大户上规模、抓特色建基地、抓服务建体系、抓龙头促工贸、抓典型带全面为基本路径,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动农村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拓展新兴产业,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传承优秀文化紧密结合,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经营村庄、繁荣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篇7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协作存在盲点。一方面,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缺乏协作。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

47、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互相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工作开展。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划分不清,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经常造成工作上的延误。部分地区认为工作业绩不明显,将大量的精力和人财物都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是浪费。另一方面,对群众的宣传引导不够,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不理解、不支持,民风培育滞后,环境问题突出。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绩工程,思想上存有顾虑,担心在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但享受不到服务,还会损害到切身利益,导致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不高。因此,部门和群众之间均存在很强的懈怠和消极思想,制约了工作的推进。二是美丽

48、乡村建设工作的规划存在痛点。一方面,部分地区在制定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做到高起点,高标准,没有邀请一些高素质的设计部门进行前提的论证,使规划设计存在很多漏洞,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虽然力求高标准、高档次,但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实际情况,造成制定的规划假大空,缺乏可操作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同时,缺乏长效机制。部分村镇干部追求眼前成果,把环境整治当作“临时性”“应付性”工作,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只在建设初期、检查时加强监督,导致卫生管理制度、评比制度、保洁队伍、环卫设施缺失或形同虚设。美丽乡村建设表里不一,成了面子工程。三

49、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运作存在难点。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是资金的问题。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很多地区和部门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习惯和依赖政府的投资和专项资金,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优势,没有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获得资金支持,造成很多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由于缺乏资金保证,进展缓慢,标准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产业融合不高。多数乡村的农业生产依然以传统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为主体,产业没有组织化,缺乏主导支柱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且建成的许多项目与镇村产业发展结合不够,产业融合带动力不强,促农增收效果不明显,美丽乡村建设与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篇8日前,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