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离骚教案中职(二篇).docx

上传人:24****店 文档编号:90142445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中职(二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中职(二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中职(二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教案离骚教案中职(二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中职(二篇)有关离骚教案一 第一章(被贬)从家世和诞生写起,诗人回忆了有生以来的奋斗及其不幸遭受, 其次章(反思)之后应对自我的失败,进展了一番深刻的反思,经过反思,坚决了信念, 第三章(再试)又进取地重新求索,然而上下求索后却没有结果, 第四章(徘徊)诗人又陷入苦闷与徘徊之中, 第五章(他投)最终虽然在经过审慎思虑后打算西去,但布满向往的西去还是由于“眷顾楚国”而决然中途放弃。结果只能选择“以死殉国”。 在五大章的根底上,全诗也能够分为份量相当的前后两局部,即第一、二章共91行为前半局部,写诗人有生以来的不懈追求与奋斗,以及遭致失败之后所引发的检视与思索,第三、四、五章共9

2、7行为后半局部,写诗人矢志不渝地连续努力,以及努力无果之后所产生的冲突与苦闷。 宋代闻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仅开拓了一个宽阔的文学领域,并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久不行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日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缘由草拟宪令、主见变法和主见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气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之后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

3、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布满活力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懊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纳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仅运用了神话、传奇材料,也许多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予情意,“以情为里,以

4、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纳的比方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活力,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可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构造,都表达了诗人非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在人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人间是“众皆竞进以贪欲”,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样一事无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篇写阴间的作用有

5、些相像。只是席方平中仆人公是经过由人到鬼的变化才到另一个世界,而离骚中则是自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相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活力。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奇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头构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全都的,所以显得非常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经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方法更具有神话的颜色,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人所呈现的背景是宽阔的,宏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无古人的。特别地,诗人用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人间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间的工具。尚书中候佚文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中国古代传奇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八

6、尺以上为龙”,吕氏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在人间为马,一升空即为 龙。原来只是地面与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示意作用,则高空便成了天界。诗人借助自我由人间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间的情节变化,构成了这首长诗内部构造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心情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非常有效地避开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从外部构造言之,全诗分三大局部和一个礼辞。第一局部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自叙生平,并回忆了诗人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幻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环境斗争的心灵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心情变化。这是他的思想处于最剧烈的

7、动乱之时的真实流露。从“女媭之婵嫒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其次局部。其中写女媭对他的指责说明连亲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独是无与伦比的。由此引发出向重华陈辞的情节。这是由现实社会向梦想世界的一个过渡(重华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贤,故向他陈辞便显得“虚”;但诗人又设想是在其葬处苍梧之地,故又有些“实”)。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宫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挣扎与不断追求的坚韧精神。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三局部,表现了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读之令人悲怆!末尾一小节为礼辞。“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

8、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证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与他的美政幻想联系在一齐的。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使诗中表现的如长江大河的奔涌情感,显示出更为明 确的流向。诗的第一局部用接近于现实主义的手法呈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自我的历程。而后两局部则以颜色缤纷、波谲云诡的描述把读者带入一个梦想的境地。经常呈现出无比宽阔、无比奇妙的场面。假如仅有第一局部,虽然不能不说是一首饱含血泪的杰作,但还不能成为浪漫主义的不朽之作;而如仅有后两局部而没有第一局部,那么诗的政治思想的底蕴就会薄一些,其主题之表现也不会像此刻这样既含蓄,又明确;既模糊,又深刻。 有关离骚教案

9、二 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此刻我国诗歌史上,成为很多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感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宏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究竟的。”是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人们熟悉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厉者,真正的渴求者,好像都不曾空手而返过。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鼓励,“美”的享受。它是那样完善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这

10、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是他对诗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国兵挫地削,危亡无日,自我却竟被疏失位,救国无门。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诗中有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最终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正是诗人隐藏着满腔爱国活力,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哀痛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裂胆,撼

11、人心魄。 离骚一诗素称难读,这除了南楚的方言、历史、神话、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碍之外,主要由于全诗感情回环激荡,反反复复,脉络不易把握。诚然,离骚是一首规模雄伟的长诗,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三百七十三句(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道而改路”二句),它既是一首自叙传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而又带有某些神话颜色和大事叙写以及情节因素。所以,对于离骚一诗,我们仅有首先从整体上进展把握,才有可能深入到它的思想、艺术深处,开掘出它深邃的思想和宏大的艺术制造。 长诗离骚,叙写了诗人自我的某些生平经受,从而说它带有自叙传的性质,但它又具有许多的超现实的描述,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诗中的构思,

12、具有某些情节性,但也并非是客观的、真实生活经受的叙写,而完全是主观想像的飞腾。这一切都说明长诗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抒情之作,而不像有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也就是说我们读长诗离骚,特别应当把握的是它的“情”,是诗人内心世界活动的起伏,以至由此而绽开的全部丰富性和贯穿于全诗的艺术特质。 贯穿于离骚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情,更准确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诗人身处战国时期新旧交替的剧烈变化时代,他的父母之邦,他所喜爱的祖国,原本是一个强大富庶的国家,在群雄并峙之中,曾居于盟主地位,有着统一天下的诸多条件。但自楚悼王变法失败以后,国政受旧贵族的把持,日非一日。至屈原所生活的怀王

13、时期,由于内政不修,外有强秦压境,已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屈原是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是一位有幻想、有远见和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他出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满怀忠贞之志,企图革新政治,振兴楚国。但他的一片赤忠之心,却得不到理解。最初他曾一度受到楚王的信任,担当左徒要职,推行新政;谁料正值他忠心耿耿,报效祖国之际,却由于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而谣诼蜂起。“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群小逞技,而楚王不察,竟遭谗见疏。他怨忿楚王之“数化”,“不寤”;怨忿“党人”之“贪欲”、“工巧”,怨忿“众芳”之“芜秽”、变节、堕落。最使他感到哀伤怨忿的,是他目睹祖国的日趋危亡,而自我却被剥夺了报效

14、祖国的时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做为一个“忠而被谤”,爱国获罪,眼看祖国 濒临险境而又“救国无门”的人,该是有怎样的一种激怨之情啊!于是诗人的感情如同火山爆发,迸射而出,铸就这篇积忿幽深、摧人肝胆的长篇诗作离骚。 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构造上看,则能够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能够视为诗篇的前半局部,这一局部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冲突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仆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连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终的选择。从艺术手法来

15、说,前半局部虽然也有艺术夸大,并运用了很多象征手法,但根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受,是实写;而后半局部,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把握了长诗离骚这一构造层次,我们再来详细分析一下它的内在规律,亦即诗篇中抒情仆人公的思想感情轨迹,以及起伏于全诗中的微小的心理描述。 长诗离骚的开端就是很奇怪的。诗人首先以非常庄重而自矜的口吻,自叙了名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由于父亲对自我莫大期望而赐予的“美名”。前人分析说:“首溯其本及始生之月日而命名命字,严肃之体也。”(清顾天成离骚解)诚然,开篇起始的八句,感情是很肃穆的,含蕴

16、是深邃的。他强调自我与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意在证明自我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国埋下了伏线。他自道奇异的生辰,完善的名字,也正是在表现他的尊贵非凡和具有崇高的幻想。“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正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遵守的信条。总之,这起始的八句,就为他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忽驰骛以追赶兮,非余心之所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定下了基调。之后诗人表白了自我的品德、才能和幻想,并以万分急迫的心境表达了自我献身君国的愿望。 “汩余若将不及兮,

17、恐年岁之不吾与。” 这是对自我的。他担忧时间飞逝,自我为国家做不成事业。所以他不满意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实、提高自我,以便奉献于祖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对楚王(“美人”)。他担忧楚王不能准时奋进,耽搁了楚国的前途。两个“恐”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境。他寄期望于楚王,他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愿为楚王“导夫先路”,期望日益衰败的楚国,重新振兴,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跑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但诗人的这一片赤忠之心

18、,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相反的却因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而招来了重重的打击和迫害。诗篇呈现了楚国社会的一片令人窒息,令人愤慨的图景。楚王昏庸不察,信谗多变(“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初既与余成言兮,懊悔遁而有他”);“群芳”(培植的人才)随风转舵,堕落变质(“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朝廷群小“贪欲”、“妒忌”,蔽美称恶,无所不为。黑暗的现实构成了“历史的必定要求”与诗人的爱国幻想“不行能实现”的杯具性的冲突。诗人于是感到苦闷、孤独、愤懑,以至剧烈的绝望。但诗人是坚决不屈服的,在诗篇中他反复申说了对自我的幻想、信念和人格操守至死而不悔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19、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诗人是要誓死坚持自我的幻想和信仰,誓死坚持自我人格的清白的。 但长诗并未就此完毕,黑暗的现实,巨大的苦闷,迫使诗人由现实进入幻境。“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而全诗转入了其次局部。 坚贞的灵魂需要战胜诱惑。与常人一样,在失败的极端苦痛中,诗人的内心冲突也是剧烈的。在自我的幻想不被理解,并且惨遭迫害的情景下,还应不应当坚持自我的原则和永无反悔的态度?在不被自我的祖国所容的情景下,应不应出走远逝,到他国寻求知音,展现自我的才能理想?诗人经过女媭、巫咸、灵氛这些虚构的人物,以

20、及他们的劝告,把自我的内心冲突和选择形象化了,从而向我们展现出了一颗经过炼狱的考验,而更加雪白无疵的宏大的灵魂。 女媭用“婞直以亡身”的历史杯具来奉劝他,劝他放弃执守,与世浮沉。这与诗人“依前圣以执中”的坚持真理的态度是冲突的,实际也是对诗人既往斗争生活的否认。这一内心冲突是剧烈的。这个冲突怎样解决呢?他需要历史的反思,需要公正的仲裁。于是他借“就重华而陈词”,重温了夏、商、周历代的兴亡史,并以壮烈的心境回忆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这种再熟悉不仅仅增加了他原有的信仰和信念,同时更激发起他连续奋斗的士气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21、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战胜了世俗的诱惑,他的内心世界得到了临时的平衡。于是他在新的熟悉的根底上,满怀活力地进展了新的“求索”。这样,诗篇又呈现了一个再生的灵魂为实现幻想而坚韧追求的动人情境。诗中写他不顾天高路远,驾飞龙,历昆仑,渡白水,登阆风,游春宫,上叩天门,下求佚女,他在求索什么呢?他要唤醒楚王,他要挽救国运,他要寻求再次能有献身于祖国事业的时机。但楚国的现实太黑暗了,他遭到了冷遇,受到了戏弄,结果以困顿、绝望而告终: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诗人完全陷入到无望的悲伤之中:“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22、”诗人本是把自我的命运完全与祖国贴在一齐的,他赤忠为国,但却“方正而不容”,那么他还有什么出路呢?出路是有的,那就是去国远逝,去求得自身安全和前途。这无论从当时“楚材晋用”的风习上看,还是从诗人主观的才能和现实境况上看,好像都是能够理解的了。于是消失了其次、第三个诱惑。 “索藑茅以筳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占之的结果是告知他在楚国已无出路可言,劝他离开是非颠倒的楚国,去寻求自我的前途。“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但做出这样选择对诗人来说究竟是太重大了,使他“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迟疑而狐疑”。于是又消失了巫咸的劝告,巫咸不但

23、同样劝他出走,并且还以历史上贤才得遇明主的事例,启发他趁年华未晚而急于成行:“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女媭的忠告,灵氛的劝告,巫咸的敦促,既代表了当时的世俗人情之见,无疑也是诗人在极度彷徨苦闷中内心冲突的外现,也就是坚决或动摇两种思想斗争的形象化。屈原要把自我思想感情考验得更坚决,就得经过这种种诱惑。于是在诗中诗人假设自我姑且听从灵氛的劝说,“吾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可是正值他驾飞龙,乘瑶车,奏九歌、舞韶舞,在天空飞翔行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自我的家乡楚国。也就是看来一切冲突、冲突行将完毕的时候,一切又都重新开头:是就此远离开这黑暗的已无期望的祖国

24、呢,抑是仍无期望地留下来?诗人肤浅的爱国情志再次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诗人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明明白楚国的现实是那么黑暗,政治风浪是那么险恶,实际上他也吃尽了苦头,但他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哪怕是出于梦想也不能离开。这样,诗人又从梦想被逼入现实,杯具性的冲突不行逆转地引导出杯具性的结局。他喜爱楚国,但楚王误会他,不能用他,楚国的群小又凶狠地迫害他;他想离开楚国,这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最终,只能用死来殉他的幻想了: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表达着“历史的必定要求”的光芒幻想被扼杀了,这是诗人屈原个人的杯具,也是时代的杯具。屈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

25、消失的第一个宏大的爱国者,他用自我生命所谱写的诗篇,如日月经天,光照后世,成为我们民族的宏大精神财宝而万世永存。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宏大的艺术是一个美的无尽藏,长诗离骚更确乎如此。我们读长诗离骚是感到那样的惊心动魄,那样的仰之弥高,它有着怎样的美的内含呢? 首先,就是它具有由庄重而宏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芒的崇高美。提高的政治幻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活力,庄重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这就构成了诗人无比崇高的美的人格,光芒耀目的美的形象。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气,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

26、我们在这个人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是的,我们在长诗离骚中正是能够看到这种完善而崇高的形象,他的高尚的追求,雪白的人格,坚贞的操守,使围绕在他四周的那些贪欲、偏私、庸俗,以致邪恶的人群,显得是那么渺小而又卑琐,而诗人的人格和形象却是峻洁而高大的: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当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 诗人是孤独的、甚至是孤独的。但他是圣洁的、名贵的,也是傲岸的。长诗离骚正为我们制造了这样一个

27、人格美的崇高典型形象。“余读离骚悲其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刘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对于屈原离骚一诗所具有的崇高美这一特色,古今人正有着不二之词,同一感受。 其次,大方激扬的悲壮之美,是长诗离骚的另一鲜亮美学特色。屈原的一生是杯具的一生。他既有“存君兴国”之志,又有治国理乱之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胸怀“美政”幻想,企图改善楚国的境况,振国兴邦。但却为黑暗势力所围困,从而引发出杯具性的冲突。而最为感人的是,屈原始终是自我杯具命运的自觉担当者。所谓自觉地担当,是指他对坚持斗争下去的个人后果本有足够

28、的估量,但他义无反顾,仍去自觉担当: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明知坚持下去会惨遭不幸,但他为了深刻的原则性,仍旧选择了斗争以及把斗争坚持究竟的道路,从而忍受了极大苦痛,罹得了人生的极大杯具。“杯具是人底宏大的苦痛或宏大人物的灭亡”(车尔尼雪夫斯基)。诗人屈原高标着“美政”的幻想,怀着“九死不悔”的壮烈献身精神。屈原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蒙冤受屈,赴告无门,而最终以自沉完毕了生命。但洋溢在长诗离骚中的整个感情却不是悲观,甚至也不单纯是悲伤。它表现的是正义压倒邪恶,庄重压倒恐惧,美压倒丑;它所表现的是“伏清白以死直

29、”,“九死而不悔”的刚毅不屈精神;是探究,是苦苦地追求。我们读着离骚中那些发自肺腑的昂扬诗句,就会感受到一股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这也正是长诗离骚的又一鲜亮的美学特征。 与长诗离骚上述美学特征相联系的,是它的超群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诗人艾青在其诗论中说:“一首诗必需具有一种造型美,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长诗离骚是经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完成其抒情主体的造型美和雕塑出一颗美的心灵的呢?诗人把炽烈的感情与秀丽的超现实想像相结合,把对现实的批判与历史的反思相结合,熔宇宙大自然、社会现实、人生经受、神话传奇和历史故事为一炉,构造出一个无比恢宏壮美的抒情体系,这是诗人屈原

30、在中国诗史上的奇异奉献,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园地的宏大开拓。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把它与古老的“诗三百篇”相比拟,并对于它的特点与奉献做了这样的评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甚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之后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屈原的创作,特别是长诗离骚为我国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进取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 这是就长诗离骚总的创作方法和宏观构造而言的。而就其诸多的详细表现手法来看,长诗离骚也有着多方面的新奇制造。如他进展了诗经以来的“比兴之义”,以香花美草作为抒情仆人公的情志节操的象征,令读者如睹其崇高圣洁之姿,如闻其道德之芳香。长诗离骚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但诗人却不时借用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我的期望与绝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屈原的杯具是政治杯具,但他对君国的忠诚哀怨眷恋之情,用感情来比方,用感情心理来刻画,就更为曲折尽致,深微动人。诗人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美学内涵,来美化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也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秀丽,光荣照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