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范本登高教案板书(4篇).docx

上传人:夜** 文档编号:90118848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教案范本登高教案板书(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登高教案范本登高教案板书(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高教案范本登高教案板书(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教案范本登高教案板书(4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登高教案范本登高教案板书(4篇)精选登高教案范本一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朗读品尝诗歌,着重理解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简单感情和理想无成的怅恨。 4、品尝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首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全面把握这首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肤浅情感。 课件。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1课时。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

2、,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乱”已经完毕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诗人只得连续漂泊西南天地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单独登高排遣郁闷,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给他增加了悲伤。国家动乱、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未酬、好友离世(李白、高适、严武)的苦痛一时全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

3、的七言律诗。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河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时世困难、国事衰微的忧虑及对自己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诗中写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非常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落,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人到晚年,疾病缠身,今日单独登临高台。时世困难,生活困苦,诗人常恨,鬓如霜白;浊酒消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风光,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简单感情和理想无成的怅恨,大方激越,动人心弦。 (一)材料预备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诗中的

4、意象,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领悟诗人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头在长安寓居,长达十年,却进取无门。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他弃官西行,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携家出峡,漂

5、泊湘、鄂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长安的困守和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触到了人民的生活,体会到人民的心情。所以,他的诗歌宽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著有杜工部集。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的一首律诗登高。学习之前,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留意几个字的读音。猿啸、渚清、霜鬓(长在脸两侧耳朵前面的头发)、潦倒、浊酒。大家看到第一个解释,这首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三)走进课文 1、解题 (1)问:大家知不知道重阳节是

6、哪一天? 明确: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代认为九是阳数,重九也叫“重阳”。由于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杜甫在重阳节省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只好单独登高。登高,观察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 2、知人论世 (1)问:大家了解杜甫吗?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朝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宽阔地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7、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著有杜工部集。(这些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简单消失) 杜甫前半生怀才不遇,后半生漂泊流浪。这首诗就作于他流落夔州期间,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县。(谈谈夔州) 3、朗读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间作下的诗,必定有深厚的情感。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尽量读出感觉来。 4、鉴赏品尝 (1)登高这首诗,各联分别写什么? 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了什么词描写? 明确: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河分别用“急、高、啸哀、清、

8、白、飞回、无边、萧萧、不尽、滚滚”来描写。 (3)诗歌中的景物被用来寄予主观情思而称为意象,那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强调表达效果) 风急秋天的急风凛冽。 我们学过的诗词有许多写到风的,比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潜入夜”得静静的,细无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温暖暖和,让万物复苏。 问:而秋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萧瑟、凄冷、凛冽。 “风急”表示风刚烈、强劲而有力,富有动态,更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气氛。试想一下,假如换成“风大”,好像就没有这种效果。 天高形容天高阔远。 假如是我们的同学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间,会觉得自己特殊的渺小而

9、孤独。假如说风是动景,天就是静景了。 猿啸哀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听过猿猴的叫声吗?那是一种类似婴儿哭泣的声音,特别哀伤。咱们初中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听到猿叫便落泪沾湿了衣裳。杜甫听到猿啼,也觉得悲伤。这个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调。猿啼,这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渚清沙白“清”“白”两种颜色。 问:从色调上来看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明确:冷色调。 问:该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兴奋欢快的,还是冷清寂寥的? 明确:冷清寂寥凄凉的感觉。我们过年的时候,特殊是北方,要剪窗花、贴春联。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纸呢?(红色)想象一下,假如换成黑色和白色,喜庆的感觉会顿失。 鸟

10、飞回鸟儿飘舞回旋。 问:这只鸟为何要回旋呢? 明确: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与鸟群失散了。总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独失意的鸟。这是动态的景象。 落木绵延万里,宽阔无边,萧萧而落。 河没有终点,汹涌奔腾。尽显壮阔苍茫之感,是动景。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组比照。叶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暂;河不尽,宇宙无穷,更反衬诞生命的短暂。 (4)大家有没有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察的重要内容。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蜀道难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

11、接抒情。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这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地刻画景物,构成一整幅生动的画面。 风急天高,秋气肃杀,猿啼哀啸,非常悲凉;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鸟儿在低空回翔;落叶飘落,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面对这样一幅景象,感慨常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才是终点?生命苦短,自己壮志难酬。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55岁,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伤呀。 补充材料: 诗人24岁考科举没考上,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头住在长安,长达十年,但是进取无门。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举,还可以写文章打响自己的名声,受达官贵人的赏识而被引荐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员

12、来往,吟诗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没这样的运气,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艺术家,由于这些人会任意批判朝政,对他们不利。几次使坏,阻碍优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个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蒙蔽,许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乱起,诗人被叛军所俘,获救后做过官,之后又被贬。杜甫很生气,后果很严峻。“我不干了”,弃官不做,流亡颠沛,进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58岁的时候完毕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于赴郴(chn)州途中。 5、朗读 (1)大家把前两联

13、再读一遍。 (2)范读与朗读。 开头我们说了,这是一首律诗。登高全诗运用对仗(对偶),比方,“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对“不尽”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而且首联第一句强劲有力,要读得高亢激扬,其次句回环动听。颔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河”要一气读出,表达无边无际之感。师范读后学生朗读。 6、把握感情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尾联。(结合解释) 明确: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到了晚年,百病缠身,今日单独登临高台。国家动乱、生活困苦,厚重的鬓发霜白;浊酒消忧,却因衰颓、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们已经知道,颈联、尾联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

14、带有感情颜色的关键词? 明确:“悲、常、多、独、困难、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从这些关键词,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结合前两联的分析和诗歌背景来思索。 明确:这两联或者说整首诗的感情全集中在这个“悲”字上。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看到“研讨与练习”第三大题:宋代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明确:罗大经指出诗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们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处,我们一起来数数。离家万里,一可悲;时逢萧瑟的秋天,二可悲;他乡作客,三可悲;常年他乡作客,四可悲;年已迟暮,一事无成,五可悲;百病缠身,六可悲;亲朋亡散,无人作伴,七可

15、悲;登高远望,徒惹忧愁,八可悲。“万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悲”无限地延长开来。 国家动乱,家破人亡,极度痛心圆满。“苦”是很、极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圆满的意思。愁得两鬓都是厚重的白发。诗人衰退失意,百病缠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问: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发,何不为了安康早点戒酒?) 明确: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伤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浊酒”是未经过滤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档次比拟低。更衬托出杜甫凄凉的晚景。“困难”“苦恨”又“潦倒”,这几个词连用,仿佛是诗人的惆怅无法一次说清,连连感慨才能表达出无限的凄苦,真是悲到了极点。 7、反复朗读 (1)有感情地把颈

16、联和尾联朗读一遍。 (2)师范读。 “悲”“常”“病”“独”这些带有剧烈感情的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要慢读,读出自怜的悲伤。 8、小结 原来为了过重阳节,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诗的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特别关键的话或关键字,联系全篇脉络或提醒主旨,这就是诗眼。这首诗到处都在表达着“悲”。 这首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尽展无遗,国运衰微、壮志难酬、漂泊无依,含无限肤浅、凄凉意于言外。 9、诵读 这首诗很短。学到现在,我信任许多同学已经能背诵了。我们把书合上,试着背一遍。 1、背诵登高。 2、完成练习册上

17、杜甫诗三首一课的习题。 精选登高教案范本二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引导学生理解词中典故的内涵,品析词人在一连串典故中寄予的情思。 力量目标 引导学生品尝本词苍凉悲壮的意境,鉴赏词人的用典技巧;感知词人的抒情形象。 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典故的内涵和用意。 教学难点 感知词人辛弃疾的抒情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读 1、导入新课:“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眼看着宋徽宗、钦宗被俘,亲历着金兵南下的铁蹄,叹息着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经受着南渡的狼狈不堪。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今日,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怀古词永遇乐京口北固

18、亭怀古。 2、写作背景:辛弃疾的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英雄的时代,而又是一个无法给英雄供应舞台的时代,所以他的一生是布满机遇与盼望,而又不断绝望与惆怅的一生,下面四句话概括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齐读: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 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 四十三年耻辱依旧清楚记忆,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3、紧抓标题。 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引导学生回忆怀古题材的构造: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 二、初读 1、自由读:请学生结合课下解释自由大声诵读这首词,读通读顺。 2、指名读; (

19、1)停顿,封狼居胥 依据课下解释可知狼居胥是山名。 (2)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英雄无觅 查找。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业绩。 寻常巷陌 一般。 金戈铁马 精锐部队 元嘉草草 草率 赢得仓皇北顾 落得,剩得。 可堪回首 不堪,哪堪。 (3)倒装句:无觅英雄孙仲谋处。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古人为了押韵,产生了倒装现象,而我们今人要根据正常的语序来理解句义。 3、齐读。 古人云:一登高楼万古愁。 (1)词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主旨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3)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手法表达的? 运用典故。 三、细读 1、明

20、典故了解事典语典。 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诗词中对历史故事、神话传奇、寓言故事和前人妙语警句的引用,前者称事典,后者称语典。它常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更多的意思,把不便直说、明说的话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2、找典故抓住古人古事。 辛词的一大特色的就是用典。请结合解释,找出本文用了哪些典故,明确涉及了哪些“古人”和“古事”,尝试对这些“古事”进展简洁概括。 教师示范:孙权,置镇京口,雄踞一方(尽量用动宾短语概括大事)。 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表格的内容。 古 人 古 事 孙 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刘 裕 起兵北伐,

21、建立刘宋 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廉 颇 一饭斗米,以示可用 3、品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请同学们任选一典故,谈谈你从这些典故中读到怎样的情感和用意?(提示:结合文本和解释,抓住表达情感态度的字词,小组争论完成表格内容。) 怀古人物 情感态度 写作意图 (1)孙权 抓称呼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称人称字,以示敬重。孙权,东吴大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孙权始置镇京口。孙权以江东区区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抓称呼千古英雄,以“英雄”称之,

22、赞颂孙权,表达对他的仰慕。 抓关键词千古江山。“千古”,照顾题目“怀古”,富于时代感;“江山”,可实指京口之江山,虚指天下之江山。“无觅”,英雄已逝,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的英雄。“风流”,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小结: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消逝早已不复存在。尽管物换星移,沧桑巨变,舞榭歌台,遗迹沦湮,然后他的英雄业绩和千古江山相辉映。这两句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流露出江山照旧、英雄已逝的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孙权:仰慕歌颂(情感态

23、度) 叹为英雄后继无人(意图) (2)刘裕 抓称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诞生时家境贫苦,母亲更因分娩后疾病去世,父亲刘翘无力请乳母给刘裕哺乳,一度准备抛弃他,只因刘怀敬之母伸出援手,哺育刘裕,才得以活下来,因此小名“寄奴”。小名,亦称乳名,特指婴儿初生时家长所取的非正式的名字,用于家庭成员和较亲切的人中之间的称呼。直接称呼刘裕小名,可见京口百姓对刘裕的亲切、骄傲之感。刘裕出身于“寻常巷陌”,以京口为基地,先后对内平定了孙恩和桓玄,毁灭了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消失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毁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

24、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代晋独立,建立了刘宋政权。 抓关键词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引申为一般、寻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金戈铁马。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气吞万里如虎:豪气简直能淹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串讲:俯瞰京口街市,如今夕阳照着那些草木杂乱、偏僻荒芜的一般街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这一段兴奋人心的历史,始终以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更是令一心收复失地的辛弃疾艳羡不已。以寄奴称呼刘裕,既有追慕刘裕驰骋沙场、

25、气吞胡虏的威严凛凛,又有向往当世能有英雄如刘裕一般建立不朽的功勋。 刘裕:仰慕赞美(情感态度) 表建功立业雄心(意图) (3)刘义隆 抓称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刘义隆虽为刘裕之子,却无乃父雄风,他主政期间曾三次北伐,而无一胜利。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终一次北伐,刚愎自用的他轻信王玄谟之策,草率出师,结果以惨败告终。其实,当时南北军事实力的比照,北方并不占明显优势。倘能细心筹划,慎重用兵,虽未必能实现统一大业,然而收复局部失地,是极有可能的。然而,宋文帝急于事功而轻启兵端,结果却是各路大军悉数败退,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成功,反而招致拓跋焘的大举南侵,最终使得两淮惨败,胡马饮江,国事从

26、今一蹶不振。资治通鉴里记述元嘉北伐惨败后,评价说:“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典中典 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 抓关键词草草: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草率马虎。 赢得:落得,剩得。 仓皇:慌张失色,狼狈不堪。北顾: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败时赋诗云:“北顾涕沟通。”用古事影射现实,借古讽今,借此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事。以古鉴今,用刘义隆草草北伐最终惨败的历史事实,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预备、不能草率出兵的深切借鉴。他提出了“金国必乱必亡”,“更须二十年”这一积极又慎重的北伐方略,辛弃疾在语重心长地告诫朝廷当权者:北伐

27、肯定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年间几次北伐,由于“草草”从事,意欲“封狼居胥”的壮举,却只落得“仓皇北顾”的惨淡。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像,词人的担忧三年后就得到了验证:韩侂胄在匆忙之中草草北伐,结果一败涂地。用元嘉正式年号,具有反讽意味,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他对刘义隆草率出兵的极度不屑和挖苦,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以及对当时国事的深深忧虑。 刘义隆:不屑挖苦(情感态度) 劝为政者勿草率(意图) (4)拓跋焘 抓称呼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音译,这是蔑称或仇称。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有庙

28、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一般百姓来说,是无关宏旨的。当地的百姓已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不会审查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入侵者和当前的金人入侵联系起来。 抓特写镜头忆:四十三年前 烽火扬州路。痛:君主不思收复故土,告诫南宋早日收复故土。 望:四十三年后,一片神鸦社鼓。 悲:百姓斗志松懈,担忧百姓安于异族统治,民族意识模糊。 抓关键词望中犹记,不禁回忆,却忍不住回望。可堪回首,不堪回首,却忍不住回首。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还有金主完颜亮的身

29、影。佛狸祠是两朝外族南侵者留下的脚印象征,也是汉人耻辱之象征。历代文人咏“佛狸”带有深深的敌意,尤其是南宋一代。辛弃疾更是对“佛狸”所代表的异族侵略者深恶痛绝,他写道:“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 血污,风雨佛狸愁”。在佛狸这个称呼里,对敌寇的刻骨仇恨、对时事的肤浅悲伤以及对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绝望交错。 拓跋焘:耻辱悲伤(情感态度) 谏为政者勿淡忘(意图) (5)廉颇 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饱满、鲜亮,比较贴切、逼真。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士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威猛持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由于“数困于秦兵”,谋

30、求抗击强秦的状况下,才这样做。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 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最终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阴谋,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受,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提醒的历史意义,结合稼轩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受,特殊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作此词的境况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赞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由廉颇联想到自己,虽和廉颇一样都有着报国杀敌的爱国热忱,但是最终还是得不到重用,既

31、怜悯廉颇也悲叹自己。但是廉颇尚还有人来问,然后自己却无人过问带兵打仗之事,从而表达了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哀思和愤慨。 廉颇:怜悯悲叹(情感态度) 望为政者用人才(意图) 4、探典故 (1)从这些典故的使用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 这首词通过追怀往古、臧否人物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透视,以及壮心不已、知其难犹奋力为之的人生价值取向。 (2)分析用典的作用: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抒情言志,说明心迹;引发联想,创新意境;简洁精炼,内涵丰富。 四、美读 1、全词总结: 层次:英雄难觅现状堪忧我心未老。 情感:对英雄建功立业的景仰,对英雄风流不再的惋惜对朝臣盲目出兵的担忧,对当局安于偏安的愤懑对北定中

32、原的渴望,对报国无门的惆怅。 主题:怀古忧世抒志。 2、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把他满腔的浓浓爱国之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义投放到全词中,就让我们一起诵读全词,把我们的爱国热忱熔铸到词的诵读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可配乐) 五、拓读 比拟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 精选登高教案范本三 唐 张说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 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 时来谒轩后,罢去坐蓬瀛。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

33、遇圣,梦里见寻仙。 精选登高教案范本四 学问与力量: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根底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尝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1、把握由诗歌意象品尝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由诗歌意象品尝诗歌意境的技巧。 多媒体课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宽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借居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完毕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34、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头,始终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始终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国运的困难,身 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1、 同学个别朗读 2、 教师范读 3、 集体朗读 4、 听朗读录音 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 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 3、认真品尝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尝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

35、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答复,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鹤林玉露 明确: (1)“万里”: 联系课下解释,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 在夔州,他把长安当做自己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之悲。 (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现在的“做客”是否一样?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 (4)“常

36、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头,始终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始终在外漂泊,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作客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由于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假如你到朋友家去做客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假如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这个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联系课下解释,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 (7) “独登台”: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联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台”: 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 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

37、的一个人在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突显落寞和孤寂。 4品尝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1)“困难苦恨繁霜鬓”: 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这种忧愁怎么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学再读颈联和尾联,指导朗读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这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常作客”突出“常”。 1、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分。找同学答复。 明确:诗歌中

38、的景蕴含了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 2、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特别冷,身体冷,心里冷。 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 猿啸哀:叫声特别悲凉。 飞鸟:鸟在急风中飘舞回旋。 3、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 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比照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 4、分析意境 刚刚同学们说初步感觉这首诗是“悲”的,当我们整体的体会这首诗给我们的境地感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用得很么词来表达呢?悲伤,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 明确:悲壮 小结: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的感情有羁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特别高远的家国忧。景象与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悲壮”。 1、背诵本诗 2、比拟阅读:望岳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