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90104841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PTX 页数:70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专题.pptx(7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会计学1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第1页/共70页n n1.(2012年高考江苏卷)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第1页/共70页第2页/共70页n n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n n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n n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n n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n n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遗传定律的基本知识。从题中信息可知,突变植

2、株为父本,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为 ,后者花粉不育。正常情况下,测交后代表现型应都为白色性状,而题中已知测交后代中部分为红色性状,推知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含B基因的正常染色体的可育花粉,而产生这种花粉最可能的原因是减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故D最符合题意。题中缺乏判断最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相关信息,减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与此题出现的现象无关,减时没有非姐妹染色单体的自由组合,故A、B、C均不符合题意。n n答案:D 第2页/共70页第3页/共70页n n2(2012年高考广东卷)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

3、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n nA还可能发生变异n n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n n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n n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第3页/共70页第4页/共70页n n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变异和进化的相关知识。重组的酵母菌还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正确;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正确;重组酵母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染色体变异不能改变酵母菌的进化方向,D错误。n n答案:D第4页/共70页第5页/共70页n n3(2012年高考天津卷)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

4、油菜有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H和h,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下图是获得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技术路线。已知油菜单个花药由花药壁(2n)及大量花粉(n)等组分组成,这些组分的细胞都具有全能性。n n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n nA、两过程均需要植物激素来诱导细胞脱分化n nB与过程相比,过程可能会产生二倍体再生植株n nC图中三种途径中,利用花粉培养筛选低芥酸植株(HHGG)的效率最高n nDF1减数分裂时,H基因所在染色体会与G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联会第5页/共70页第6页/共70页n n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及减数分裂的特点等知识。通过杂交方法可将不同个体的

5、优良性状的基因集中到同一个个体中;通过单倍体育种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分析题图可知,、两过程均为细胞脱分化的过程,均需要植物激素来诱导,故A正确;由于花药由花药壁(2n)和大量花粉(n)等组分组成,由花药壁培养成的再生植株可能为二倍体,故B正确;利用花粉培养成的再生植株为单倍体,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成为可育的纯合子,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故C正确;由于H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与G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不是一对同源杂色体,因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二者不会发生联会现象,故D错误。n n答案:D第6页/共70页第7页/共70页n n4(2012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n

6、n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n n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n n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n n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n n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具有竞争 关系的生物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A正确;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证据是古生物学证据,是以化石为依据的,B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当地生物的生存机会,进而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突变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不正确。n n答案:D第7页/共70页第8页/共70页n n5(2012年高考江苏卷)科学家将培育的异源多倍体的抗叶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育成了抗叶锈病的小麦,育种过程见图。图中

7、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C染色体组中含携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第8页/共70页第9页/共70页n n(1)异源多倍体是由两种植物AABB与CC远缘杂交形成的后代,经_方法培育而成,还可用植物细胞工程中_方法进行培育。n n(2)杂交后代染色体组的组成为_,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_个四分体,体细胞中含有_条染色体。n n(3)杂交后代中C组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易丢失,这是因为减数分裂时这些染色体_。n n(4)为使杂交后代的抗病基因稳定遗传,常用射线照射花粉,使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小麦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称为_。n n解析:此题考查多倍体及多倍体育种

8、相关的知识。(1)异源多倍体AABBCC是由两种植物AABB与CC远缘杂交产生的后代ABC,再经过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第9页/共70页第10页/共70页n n在生产中还可由AABB细胞与CC细胞通过诱 导 融 合 产 生。(2)亲 本 AABBCC和AABBDD杂交,杂交后代的基因组成为AABBCD。杂交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7642条,该个体减数分裂时,由于C、D组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配对,因此只形成7214个四分体。(3)C组染色体由于无同源染色体配对,故减数分裂时易丢失。(4)射线照射有可能引起C组携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断裂,而后又重接到普通小麦的A或B组染色体上,这种变异

9、称为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n n答案:(1)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植物体细胞杂交n n(2)AABBCD1442n n(3)无同源染色体配对n n(4)染色体结构变异第10页/共70页第11页/共70页n n6(2012年高考安徽卷)甲型血友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H对h为显性)。图1中两个家系都有血友病发病史,2和3婚后生下一个性染色体组成是XXY的非血友病儿子(2),家系中的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均正常。n n图1n n(1)根据图1,_(填“能”或“不能”)确定2两条X染色体的来源;4与正常女子结婚,推断其女儿患血友病的概率是_。第11页/共70页第12页/共70页

10、n n(2)两个家系的甲型血友病均由凝血因子(简称F8,即抗血友病球蛋白)基因碱基对缺失所致。为探究2的病因,对家系的第、代成员F8基因的特异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其产物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结合图1,推断3的基因型是_。请用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说明2非血友病XXY的形成原因。n n图2n n(3)现3再次怀孕,产前诊断显示胎儿(3)细胞的染色体为46,XY;F8基因的PCR检 测 结 果 如 图 2所 示,由 此 建 议3_。第12页/共70页第13页/共70页n n解析:本题以遗传系谱图为载体,主要考查了伴性遗传、染色体变异等相关知识。(1)结合题干信息,由图1知,5的基因型为XHXh,3的基因

11、型为XHXH或XHXh,2的基因型为XhY,染色体组成为XXY的2的基因型为XHXY,若基因型为XHXhY,XH来自3,Xh有可能来自3,也有可能来自2;4的基因型为XHY,与正常女子结婚,4肯定将XH传给女儿,女儿患病概率为0。(2)由2的基因型为XhY,结合F8基因特异片段扩增后的电泳结果可知,下层条带为h,上层条带为H,推断3的基因型为XHXh,2的基因型为XHXHY,2的XH只能来自3,致病原因应是含有XH的次级卵母细胞在减后期,X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全部进入卵细胞中,含有XHXH的卵细胞和含Y的精子结合,形成了染色体组成为XHXHY的受精卵,发育成2。(3)3再次怀孕将生育

12、3,产前诊断其染色体为XY,PCR检测结果显示含h,知其基因型为XhY,患甲型血友病,建议终止妊娠。第13页/共70页第14页/共70页n n答案:(1)不能0n n(2)XHXh图解如下n n在3形成卵细胞过程中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带有基因H的姐妹染色单体移向细胞同一极,形成XHXH卵细胞。XHXH卵细胞与正常精子结合形成XHXHY受精卵。第14页/共70页第15页/共70页n n核心强化n n1生物变异的类型和来源第15页/共70页第16页/共70页n n2基因突变n n(1)形成: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n n(2)结果: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n n(3)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13、、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n n3基因重组的类型n n(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n n(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片段交换。n n(3)DNA重组技术。第16页/共70页第17页/共70页n n4染色体变异n n(1)n n(2)数目变异n n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n n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称为几倍体。第17页/共70页第18页/共70页n n要点整合n n1三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第18页/共70页第19页/

14、共70页第19页/共70页第20页/共70页n n特别提醒(1)三种可遗传的变异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n n(2)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n n(3)基因重组的变异频率高,为进化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材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第20页/共70页第21页/共70页n n2变异原因的探究n n(1)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的判别n n性状基因型环境条件,所以某生物的变异原因应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如果是因为遗传物质(或基因)的改变引起的,此变异可在其自交后代或与其他个体的杂交后代中再次出现(即能遗传);如果仅仅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15、则不能遗传给自交后代或杂交后代,所以,可以用自交或杂交的方法确定变异的原因;或者将变异个体和正常个体培养在相同的条件下,两者没有出现明显差异,则原来的变异性状是由环境引起的。第21页/共70页第22页/共70页n n(2)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判别n n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可以观察到。因此制作正常亲本与待测变异亲本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找到中期图进行结构与数目的比较可以区分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还可以通过杂交的方法,根据题目所给条件来区别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变异。n n(3)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定n n受到物理、

16、化学因素的影响,AA个体如果突变成Aa个体,则在当代不会表现出来,只有Aa个体自交后代才会有aa变异个体出现,因此这种变异个体一旦出现即是纯合体。相反,如果aa个体突变成Aa个体,则当代就会表现出性状。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突变体与其他已知未突变体杂交,通过观察后代变异性状的比例来判断基因突变的类型。对于植物还可以利用突变体自交观察后代有无性状分离来进行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定。第22页/共70页第23页/共70页n n1(2011年高考江苏卷)(多选)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的变异是()n n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n n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

17、导致基因重组n n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n nD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第23页/共70页第24页/共70页n n解析: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均存在DNA的复制,故均可发生基因突变,A项正确。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即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项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在两种分裂方式中均可发生,C项、D项正确。n n答案:ACD第24页/共70页第25页/共70页n n核心强化n n常见育种方式的比较第25页/共70

18、页第26页/共70页第26页/共70页第27页/共70页第27页/共70页第28页/共70页n n特别提醒(1)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首要操作都是杂交,但其他操作不同。n n(2)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都有使染色体加倍的操作,但两者加倍的对象不同。前者加倍对象是单倍体幼苗,后者则是正常二倍体幼苗或萌发的种子。n n(3)所有育种方法中,最简捷、常规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第28页/共70页第29页/共70页n n要点整合n n不同需求的育种方法选择与分析n n1若要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则可用自交或杂交,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n n2有些植物如小麦、水稻等,杂交实验较难操作,则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n n

19、3若要快速获得纯种,则用单倍体育种方法。n n4若实验植物为营养繁殖类如土豆、地瓜等,则只要出现所需性状即可,不需要培育出纯种。n n5若要培育原先没有的性状,则可用诱变育种。n n6若要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新品种,可利用基因工程育种。第29页/共70页第30页/共70页n n2真核生物控制性状的核基因既可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位于性染色体上。在性染色体上时,等位基因可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也可位于非同源区段。试回答下列问题:n n(1)某自然种群的雌雄异株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该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和紫色)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a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的,叶形(宽叶和窄叶)由

20、另一对等位基因(D和d)控制,请据图回答。第30页/共70页第31页/共70页n n注:图甲为该植物的花色控制过程。图乙为该植物的性染色体简图,同源区段(图中的片段)基因互为等位基因,非同源区段(图中的、片段)基因不互为等位基因。n n图甲中的基因是通过控制_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该植物的花色性状。n n若基因A发生突变,该植物仍能开蓝花,可能的原因之一是_。n n若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图乙中片段,宽叶(D)对窄叶(d)为显性,则该基因在雌株和雄株的体细胞中是否均成对存在?_(填“是”或“否”)。现有宽叶、窄叶雌性植株若干和宽叶雄性植株若干(基因型为XDYD、XDYd或XdYD),请选择

21、亲本,通过一代杂交,培育出可依据叶形区分雌雄的大批幼苗。请用遗传图解说明。第31页/共70页第32页/共70页n n(2)人类、果蝇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X、Y染色体上有同源和非同源区段。假设控制人类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C(c)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那么这对相对性状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的比例一定相同吗?试举一例。n n解析:(1)从图甲可看出,白色色素转化为蓝色色素需要酶1,酶1受显性基因A控制,蓝色色素转化为紫色色素需要酶2,酶2由显性基因B控制。故该植物花色性状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而实现的。该植物开蓝花,说明基因型为A_bb,基因A发生突变后仍开蓝花的可能原因是

22、突变前是纯合子AAbb,由一个基因A突变为a,变为杂合子,但表现型不变;还可能是由于一种氨基酸可由多种密码子决定,基因A发生突变后形成的mRNA上的密码子与突变前的密码子对应的是同一种氨基酸。片段为同源区段,雌株(XX)和雄株(XY)的性染色体上均有成对基因。培育出可依据叶形区分雌雄的大批幼苗的实验方案设计可逆向推断得出。第32页/共70页第33页/共70页n n(2)假设控制某个相对性状的基因C(c)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那么这对相对性状的亲本可以是XCXC和XCYc,还可以是XcXc和XcYC,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的比例相同,均表现为显性;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后代男

23、性个体为XcYC,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后代女性个体为XcXc,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n n答案:(1)酶该植物控制蓝花性状的基因型为AA,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A基因突变为a基因(或一种氨基酸可由多种密码子决定)是见下面遗传图解第33页/共70页第34页/共70页n n(2)不一定。例如母本为XcXc,父本为XcYC,则后代男性个体为XcYC,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后代女性个体为XcXc,全部表现为隐性性状。第34页/共70页第35页/共70页n n核心强化n n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第35页/共70页第36页/共70页第36页/共70页第37页/共70页第37页/共70页第38页/共70页n

24、n2.共同进化n n(1)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第38页/共70页第39页/共70页n n要点整合n n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比较第39页/共70页第40页/共70页n n达尔文认为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不是诱导而是选择,生物产生了大量不定向变异后,由环境决定其生存与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认为无论是环境的选择还是种群内部发生突变、迁移等,一切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必将引起生物的进化。第40页/共70页第41页/共70页n n2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区别和联系n n(1)区别: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可以认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5、就意味着生物进化了。而物种的形成是基因频率改变到一定的程度,直到新类群与原种群不能实现基因交流为止(产生了生殖隔离)。可见,二者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n n(2)联系: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基础。第41页/共70页第42页/共70页n n3物种形成的方式n n(1)渐变式:渐变式物种形成是指经过漫长的时间和许多世代的逐渐演变才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其中最普遍的方式是一个分布区很广的物种通过地理隔离先形成亚种,然后发展为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或多个新物种。n n(2)爆发式:爆发式物种形成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完成的过程。主要起源于个体的染色体

26、变异或基因突变、远缘杂交以及染色体加倍等方式,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新物种,不需经过先形成亚种的阶段。如普通小麦的形成。n n(3)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和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蔗和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第42页/共70页第43页/共70页n n4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n n由图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的成因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n n特别提醒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第43页/共70页第44页/共70页n n3

27、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n n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n n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n n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n n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n n解析: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而不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所决定的;通过自然选择,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存下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n n答案:D第44页/共70页第45页/共70页n n一、染色体组n n对于染色体组的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

28、理解:一、染色体组指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内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二、一个染色体组内含有本物种个体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理论上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能发育成个体,即具有全能性。n n二、育种方法与育种原理n n对各种育种方法与育种原理特别容易混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都是方法,这几种育种方法对应的育种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变异。第45页/共70页第46页/共70页n n三、动植物杂交育种的区别n n方法:植物杂交育种中纯合子的获得只能通过逐代自交的方法获得,不能通过测交方法获取,子代留种;而动物杂交育种中纯合子的获得一般通过测

29、交的方法获取,是亲代留种。第46页/共70页第47页/共70页n n四、澄清“可遗传”与“可育”n n1确认是否为可遗传变异的唯一依据是看“遗传物质是否发生变化”。n n2“可遗传”“可育”n n 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单倍体等均表现“不育”,但它们均属可遗传变异其遗传物质已发生变化,若将其体细胞培养为个体,则可保持其变异性状这与仅由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有着本质区别。n n无子番茄的“无子”原因是植株未受粉,生长素促进了果实发育,这种“无子”性状是不可保留到子代的,将无子番茄进行组织培养时,若能正常受粉,则可结“有子果实”。第47页/共70页第48页/共70页n n五、交叉互换与易位n n交

30、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时间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产生配子正常,后代不产生遗传病;易位指染色体断裂后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差错接合,更换位置,发生时期比较广泛,一般在分裂期,产生异常配子,配子的育性降低或产生有遗传病的后代。第48页/共70页第49页/共70页n n第49页/共70页第50页/共70页n n 下图为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 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第50页/共70页第51页/共70页n nA处插入碱基对GCn nB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n nC处缺失碱

31、基对ATn nD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n n解析由题干分析得知,WNK4基因对应的正常蛋白质中赖氨酸的密码子为AAG,基因突变后仅仅导致了相应蛋白质中1 169位氨基酸由赖氨酸变成了谷氨酸,即氨基酸的类型发生了改变,而其他氨基酸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只可能是WNK4基因中碱基对类型发生了替换,而非缺失或增添,经分析,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n n答案B第51页/共70页第52页/共70页n n(2011年高考江苏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 n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n n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n n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

32、有连续性n n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第52页/共70页第53页/共70页n n解析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的,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项错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可在世代间逐渐变化,即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C项正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D项错误。n n答案C第53页/共70页第54页/共70页n n.如图表示的是生产无子西瓜的几种方法。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以下问题:n n(1)A方法的原理是_;n nB方法的依据是_;n nD

33、方法杂交后代不能产生种子的原因是_n n_。第54页/共70页第55页/共70页n n(2)四 种 方 法 中 发 生 可 遗 传 变 异 的 是_(填字母),需要避免受粉的是_(填字母)。n n.棉花的纤维大多为白色,天然彩色棉花很受大众喜爱。基因A控制抗旱、基因a控制不抗旱,棉花纤维的白色(B)和红色(b)是一对相对性状。育种专家对深红棉作了如图(和为常染色体)所示过程的技术处理,得到了基因型为b粉红棉新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n n(1)利用深红棉的花粉培育出的棉花植株,一般不结棉花的原因是_。第55页/共70页第56页/共70页n n(2)图中培育新品种的处理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_变异。该

34、粉红色新品种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出现了另一种白色棉,该新品种白色棉的基因型是(仅考虑颜色性状)_。n n(3)用该粉红棉新品种自交所结种子不能大面积推广。欲得到能大面积推广的粉红棉种子,请你设计一种最简单的育种方法_。(写明材料和方法即可)n n(4)图中基因A和a分别控制抗旱和不抗旱性状,则图中新品种自交产生的子代,抗旱粉红棉的概率是_。n n解析.(1)A方法中的花粉经弱X射线照射后,部分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初期的胚被降解,无法形成种子,获得无子西瓜,其原理是基因突变。B方法中,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开花前,将雌花套袋,并用生长素刺激子房,可获得无子西瓜。第56页/共70页第57页/共7

35、0页n n秋水仙素处理西瓜幼苗,可获得四倍体植株,授以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可获得三倍体植株,三倍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不能完成受精作用,获得无子西瓜。n n(2)A方法中植株发生基因突变,C方法导入了新基因,D方法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它们都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C均利用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作用。为防止受粉,必须套袋,否则会形成有子西瓜。n n.(1)用花粉培育出的植株是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一般不结棉花。n n(2)由图示知,一条染色体上发生了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粉红色棉花自交,可产生三种基因型的后代,分别为bb、b,第一种表现

36、为深红色,第二种表现为白色,第三种表现为粉红色。第57页/共70页第58页/共70页n n(3)用深红棉(bb)与以上的新品种白色棉()杂交,其后代均为粉红棉(b)。n n(4)粉红棉新品种自交,抗旱个体所占比例为3/4,粉红个体所占比例为1/2,故抗旱粉红棉的概率为3/41/23/8。n n答案.(1)基因突变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n n(2)A、C、DB、Cn n.(1)用花粉培育出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n n(2)结构n n(3)用深红棉与以上的新品种白色棉杂交(bbb)n n(4)3/8第58页/共70页第59页/共70页n n拓展提升育种类试题的解题策略n n(1)审题流程:在题干中寻找供选品种在设问中挖掘育种条件(如最短时间、病毒感染等)明确目的品种。n n(2)反推流程:根据目的品种的表现型写出相应的基因型反思是否存在更好的育种方法确定育种的亲本及育种方法。第59页/共70页第60页/共70页第60页/共70页第61页/共70页本小节结束请按ESC键返回第61页/共70页第62页/共7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