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发展动态讲义.pptx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89971298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PTX 页数:72 大小:166.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林业发展动态讲义.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现代林业发展动态讲义.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林业发展动态讲义.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林业发展动态讲义.pptx(7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林业讲座现代林业发展动态1.现代林业概述2.国内外现代林业模式2.1国外现代林业模式2.2国内现代林业模式3.现代林业发展趋势3.1应用趋势3.2技术趋势1.现代林业概述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1现代林业的内涵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

2、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参与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1.1现代林业的内涵现代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为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多经营目标:生态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现代科学技术:林业创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实用技术(森林培育,森林保护,3s技术,信息技术),林业科技推广应用现代物质装备:种子采集和储存,工厂化育苗,营林造林,采运和加工,病虫害监控与防治,森林火灾预警与

3、扑救现代管理手段:3s技术,it技术(森林资源管理,生态状况监控,林业发展规划布局,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自然灾害监控,植树造林成果 评价,林业行政审批)现代市场机制:政策激励,市场引导,完善服务。现代法律制度:完善立法,公益林以国家投入为主,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制定林产品标准和认可制度。扩大对外开放:责任的国际性,广泛的参与性。高素质的新型务林人:林业公务员,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林业企业经营管理者,林业工人,林农。1.2经营对象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就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

4、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阀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1.3经营目标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消减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1.3经营目标开发可再生能

5、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自然能源等。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1.4经营原则开发短轮伐期连生木产林;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利用荒土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1.5基本特征公益性特征:按照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建立也财政投入为主,长期稳定资源配置体系。市场性特征:逐步形成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衔接。协调性特征:森林资源之间协调,林业

6、系统功能和结构,区域之间协调,林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高效性特征: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变,传统装备向现代装备转变开放性特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2.1国外现代林业经营模式17世纪中叶,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在德国创立,成为当时各国传统林业的理论基础,对林业生产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国林学家 GL哈尔蒂希(17641837)早在 18世纪就提出了木材培育论。中心思想是以获得木材为目的的森林永续利用经营;主张营造针叶单纯林,鼓励选择生长量大的树种营造郁闭林,旨在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该理论主导 18世纪德国造林工作。以后,德国林学家 H哥塔(17631844)把木材培育一词延伸为森林建设,

7、把森林永续利用扩大到森林能为人类提供一切需要,并提倡营造混交林。2.1.1森林经营理论19世纪初,JC洪德斯哈根(17831834)创立了法正林学说。1867年洪德斯哈根又提出了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被誉为经典之作。继他之后,恩特雷斯于 1905年又提出了森林多效益问题,进一步发展了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林业经营基础,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对世界各国林业经营的指导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著名林学家第特利希提出了著名的林业政策效益论,首次对森林与其他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关系做了系统的阐述。50年代,德国根据林业政策效益论和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确定了林业为木材生

8、产和社会效益服务的双重战略目标。2.1.1森林经营理论以后,德国又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一是以木材生产为首带动其他效益发展的船迹理论;二是和谐化理论(又称协同论),成为森林多功能理论的基础。60年代,德国开始推行森林效益理论和森林多功能理论,进入森林多效益经营阶段。当时,森林多功能理论被许多国家所接受。1975年德国公布了联邦保护和发展森林法,正式确定了木材生产、自然保护和游憩三大效益一体化的林业发展战略。这一时期,美国、瑞典、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家也利用森林多效益理论制定了新的林业发展战略2.1.1森林经营理论美国于 1960年制定了森林多种利用及永续生产条例,利用森林多效益理论和森林

9、永续利用原则实行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瑞典森林经营的传统指导思想也是木材永续利用。瑞典森林法明确规定,木材年采伐量不得超过年生长量,采伐迹地必须及时更新。这是瑞典森林经营思想的核心。1975年瑞典根据森林多种利用的原则,又制定了森林多种用途规定,进一步强调了森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作用。奥地利自 19世纪后期,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在林业生产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到 20世纪后期,奥地利改用森林多功能理论作为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即在坚持森林永续利用的原则下,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2.1.1森林经营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森林经营指导思想也是采用森林永续利用的理论。如 50年代,中国林业根据森

10、林永续利用的原则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方针;随着林业建设的发展,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林业建设方针。1976年以后,又提出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核心是保护森林,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2.1.1森林经营理论印度 1947年独立后,开始是采取巩固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战略。到 60年代,印度改为采用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把单一目的森林经营变为多目的的森林经营。进入 70年代,印度采取了林业集约经营的方针,即加强集约经营,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生产力,满足人民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

11、;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到 80年代,印度又开始研究生态林业的理论。2.1.2林业分工论20世纪 70年代,美国林业经济学专家 M克劳森和 R塞乔博士等人进行了林业分工论的研究,提出了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的经营指导思想,向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首先分析了森林特征与森林利用的关系,全面地评估了森林不同利用的自然、经济潜力,提出一个全国林地多向利用方案,它为创造林业分工论奠定了基础。70年代后期,W海蒂对各种不同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澄清了其实践的差异,对分工协同论进一步进行了科学验证。他根据效益标准提出,对所有林地不能采用相同的集约经营水平,只能在优质林地上进行集约化经营,同时使优质林地的集

12、约经营趋向单一化,导致经营目标的分工。2.1.2林业分工论克劳森等人认为,永续收获思想是发挥森林最佳经济效益的枷锁,大大限制了森林生物学的潜力。若不摆脱这种限制,就不可能使林地和森林资源发挥出最佳经济效益。80年代,美国林业分工论的研究向微观和宏观双方向发展。所谓“微观”研究,即通过集约林业工业人工林的经济优势,展示出它不仅对世界未来的木材供应,而且对环境改善和自然保护将可能发挥作用。所谓宏观研究,即把世界林业纳入其研究的范围,对全球森林资源的动态演变和时空调整及林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等问题做出具有预见性的回答。2.1.2林业分工论微观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热带和南半

13、球地区。人工林将对世界木材长期供应产生强大的影响。今后,要阻止木材需求量的增长以减缓对世界森林的压力,可以说前景渺茫;只有提高森林的产量,才有良好的前景。所以,有许多国家都致力于营造工业人工林。现代林业正从采伐天然林走向培育工业人工林。2.1.2林业分工论宏观研究,主要是通过控制论模型对森林资源的变迁进行模拟,进一步预测未来世界林业可能发生的一些重大变革。塞乔等人认为,当今世界林业正在经历二三千年前农业所经历的转变,正像农业从采食、狞猎走向种植、养殖一样,现代林业也正从采伐天然林的木材生产走向集约经营人工林的木材生产,人工林的发展隐含着林业经济和不同木材生产比较优势的重大变化及其森林资源的重新

14、组合。由于热带和南温带地区营造工业人工林具有优势的生物条件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世界木材产区正在向南移,而且世界林产品贸易市场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到 21世纪初,世界将出现森林资源向南移,木材向北流的格局。塞乔等人对未来世界森林经营格局的看法与欧洲一些林学家的观点则大相径庭。2.1.2林业分工论他们认为,全球森林是朝着各种功能不同的专用森林,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方向发展,而不是走向森林三大效益一体化。今后,世界各国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有很大差异。如中欧国家可能强调森林多效益利用,而北欧国家将偏重集约经营人工林;美国落基山区将以森林多效益利用为主,而南部和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将偏重于集约经营人工林;有

15、些国家将采取适合本国生物和社会条件的森林经营模式。2.1.3新林业理论20世纪 80年代,美国林学家 JF福兰克林教授提出了新林业理论,震撼了美国林业界、新闻界和政界。该理论是福兰克林教授根据他 40年来对美国西北部针叶林的森林经营、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以及针对美国现行林业政策的利弊而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是以森林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并吸收森林永续经营理论中的合理部分,以实现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统一为经营目标,建立一种不但能永续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而且也能持久地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的林业。2.1.3新林业理论新林业理论的主要特点是,

16、把所有森林资源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但强调木材生产,而且极为重视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林业生产实践中,主张把森林生产和保护融为一体,既要真正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要,又要满足对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特别是保持和改善林分和景观结构的多样性。新林业理论的主要框架是由林分和景观两个层次的经营策略所组成。林分层次的总经营目标是,保护或再建不仅能够永续生产各种林产品,而且也能够持续发展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景观层次的总经营目标是,创造森林镶嵌体数量多,分布合理,并能永续提供多种林产品和其他各种价值的森林景观。2.1.3新林业理论新林业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哲学,它避免了

17、传统林业生产与纯粹自然保护者之间的矛盾,找到了一条发展林业的合理道路。该理论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森林生产和保护视为一体,促进森林经营者和环境保护者携手合作。森林经营者必须承认,森林不仅仅是木材生产基地,而且还要发挥森林其他公益机能。同时,环境保护者也应抛弃那种单纯保护的观点。当时美国国会对这一新林业理论也非常重视,曾先后两次邀请福兰克林教授赴华盛顿参加众议院关于新林业的听证会。有人预言,新林业理论对美国林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可能将彻底取代传统林业,创造出一条发挥森林三大效益的林业发展道路,将林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但随着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的出现,该理论有些降温。2.1.4近自然林业和

18、生态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是由德国林学家嘎耶(Gayer)1898年创建的,由于政治和战略等原因该学说的研究有些断层。到 20世纪 80年代,由于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自然林业理论又在兴起,逐渐被德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所接受,作为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和目标。近年来,近自然林业理论发展很快,欧洲等国家已普遍接受了近自然林业的经营思想,北美洲、日本等国也给予了广泛的重视。近自然林业理论已是当代世界林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1.4近自然林业和生态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动力,也就是生态机制。其操作原则是尽量不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德国不把近自然林业作为林业的

19、自身目标,而是把它作为建设健康森林的一种手段,根本的目的是通过近自然林业建设成为一种稳定性良好的多功能森林。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兴起使森林学基础发生了根本改变,把研制森林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作为森林学的中心任务。现在,近自然林业理论已成为欧洲共同体国家共同的林业发展方针,这必然将来对全球林业产生重要的影响。2.1.4近自然林业和生态林业理论所谓“近自然林业”,即是在经营中使地区群的主要本源树种得到明显表现,它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使林分建立、抚育、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天然森林植被的自然关系相接近;要使林分能够进行接近生态的自然发生,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质得

20、到复苏。国际林联前主席杜桑穆林寨克在什么是近自然林业一文中指出,近自然林业是持久不懈探索的结果,是顺应自然管理森林的一种模式。近自然林业的任务是影响其他地貌的受益者也来亲近自然。因为只有走上生态之路,人类社会才有前景。近自然林业理论是建立在对原始森林的研究基础上。大自然的“专利”近自然林业都应加以采纳利用。生态稳定性与保护林地的自然肥沃力,是近自然林业的基础。2.1.4近自然林业和生态林业理论因此,近自然林业促进发展与森林生态有关的森林保健。近自然林业的全部因素都是森林抚育的组成部分。它要遵循自然抚育森林的基本规律,才能取得成效。这种森林抚育要完全立足于天然植物群体。近自然林业未来的发展道路将

21、导向更为内在式的学科化和学科间的紧密联系。基于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近自然林业的整体发展将趋向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推动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发展,德国一些林业科技工作者和林业主成立一个适应自然林业协会(ANW)。20世纪 50年代,德国等一些国家在地上进行了关于森林生态与森林生长关系的试验。6070年代,中欧国家,因自然灾害频繁,纷纷进行近自然林业试验。2.1.4近自然林业和生态林业理论 到 80年代,由于人工林出现了衰退现象,于是在中欧掀起一场近自然林业理论讨论的热潮,并引起人们的关注。1989年,当庆祝德国适应自然林业协会成立 40周年之际,在南斯拉夫又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欧洲近自然思想林

22、业工作者联谊会(PROSILVA),由 10个国家的 33名林业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对森林生物共栖生态规律的研究;协调林业研究项目;筹措研究基金;向欧洲共同体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加强国际合作。1997年 5月末,欧洲近自然思想林业工作者联谊会在荷兰阿拍尔多恩召开了第 2届国际会议。有 30多个国家的 4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按近自然林业的方针,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会议认为,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保持和发挥森林的一切价值,这些都是人类社会需要的,又是森林自然本质固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现有的一切生命形式和生物有机体均属以上的一切价值。保持物种和生物多样性这一内在价值,是必须

23、坚持的基本原则。2.1.5生态林业理论何谓生态林业理论,现在尚无统一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生态林业是一种新型的林业生产模式;生态林业是一种经营利用制度;生态林业是一种林业生态体系;生态林业是一种系统工程;生态林业是一种林业的类型。德国林学家哈茨费尔德认为,生态林业与近自然林业的内容是一致的。可以互换交替使用,不必死扣名词,现在多用于生态林业一词。的确,我国林学家大多数也是采用生态林业一词。张建国在论现代林业一文中指出,生态林业是现代林业的基础经营模式,是根据生态利用原则而组织的森林经营利用制度。2.1.5生态林业理论它是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

24、展的同时,为人类自下而上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生态林业的本质特征是自然和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以及各种群相互制约,维护某种协调,并由于系统内在的调节机制而遵循动态平衡法则,使能量活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一种动态结构相对稳定状态。森林达到演替顶极时期,也是一种最佳平衡状态,并有较高的生物量。生态林业是完全符合现代林业所肩负的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产品生产的双重职能。2.1.6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20世纪 80年代,由于经济无节制的发展,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和大气污染,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引起各国人民的关注。联合国成立了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

25、O),专门研究环境与发展相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挪威前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主持下,于 1987年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全面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定义、标准和对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内涵是,即能满足当代人们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危害,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只取其一。这一理论对各国研究和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 5个文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1.6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取得了共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已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指导思想。大会强调指

26、出,森林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是环境保护的主体,森林是各部门经济发展和维持所有生物必不可少的资源。森林和林地应采用可持续方式进行经营管理,以满足当代和子孙后代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现在,各国林学家都在从不同角度研究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该理论已经形成,正在逐步深化完善。尽管各国林学家对其内涵和定义的理解还莫衷一是,但何谓森林可持续发展,基本达到了共识。2.1.6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主要是指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物种、遗传多样性及再生能力的持续发展,以保证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与健康的环境,满足当代和子孙后代的需要。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

27、心。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以某种方式,一定的速度在现在和将来保持森林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活力和实现自我恢复的潜力;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上保护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不损害其他生态系统。2.1.6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问题,近年来国际组织和各国林学家均非常重视,不断深化研究其内涵、定义及其标准和指标。1992年以后,国际组织和各地区连续召开专门会议探讨这一间题。联合国于 1995年和 1997年分别成立政府间森林工作组(IPF)和政府间森林论坛(IFF),以使对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5个文件建立共识及评价、监督和报告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展情况,并相继召开了万隆、赫尔辛基、蒙

28、特利尔、塔拉波托、内罗毕等国际研讨会,研制各种类型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定义、标准和指标,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从世界总的发展趋势看,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已是世界各国制定 21世纪林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2.2国内研究综述中国朴素的自然观和资源利用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自然观以生态伦理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的神态伦理思想以“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中的资源利用思想“用之有节”的资源利用思想古代保护森林的法令2.2.1近代中国林业思想中华民国林业经营思想1902年,中国一些省先后成立高等农业学堂,设有林科。1917年成立中华森林会(后改为中华林学会)

29、。同时,德国的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经日木引入中国,西方国家的造林学和森林抚育的理论和技术也先后被引入。1915年,陈蝶创立了中国近代人工造林的样板,即江苏省教育团公有林,并编制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造林设计方案。1937年,陈峡中国树木分类学的出版,标志着当时中国树木分类学研究己挤身世界先进行列。1915年民国政府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9年改为 3月 12日),并公布了新的森林法和狞猎法。由于政治、社会动荡不安,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林业和林业科学技术发展缓慢。虽然民国政府规定植树节并公布了新的森林法和狞猎法,但林业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2.2.2现代中国林业经营思想20世纪 50年代,中国

30、林业根据法正林理论和森林永续利用的原则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方针;随着林业建设的发展,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井举、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林业建设方针。1976年以后,又提出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核心是保护森林,不断扩大森林货源,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在这段时间中,中国林业发展经历了采掘,护林,造林合理采伐(1949-1978)和文化大革命 1966-1978)林业经营受到巨大冲击,林地地大面积减少的阶段。2.2.2现代中国林业经营思想20世纪 80年代,我国提出生态林业的思想。我国生态林业是在生态学、生态经济

31、学和系统学的原理和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态学原理为建设生态林业从理论上提供了多物种、多层次、多结构和多行业的经营体系;生态经济学是分析林业整体的价值规律、商品经济规律和经济效益;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为生态林业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技术方法。生态林业最终实现要有赖于高科技力量、生产水平、经济发展及人们认识和需求的提高。在这一阶段内,中国林业进行了机构恢复和重建,加强林业法制,调整林业政策,大力植树造林,启动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编制造林绿化规划,实行承包制,发展林业科技教育事业等实践活动。2.2.3现代中国林业经营思想20世纪 90年代中国提出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思想,中国林业可持续思想产生于 1992

32、年巴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中国制定的中国 21世纪议程发展战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要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把发展国民经济放在第一位。同时,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这就使原本就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并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2.3现代中国林业经营思想在这一阶段中,原林业部颁布了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国 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

33、计划和关于加速林业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立了科教兴林战略。又启动了淮河太湖流域、珠江流域、辽河、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等建设工程,1998年启动了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从而把中国林业发展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末,中国林业工作者根据中国经济改革和林业实践发展现实,提出了中国现代林业发展理论和中国林业跨越式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的林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理论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3.现代林业发展趋势3.1应用趋势气候变化与林业森林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城市林业乡村林业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业生物质材料3.2技术趋势3.1.1气候变化与林业林业已被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

34、际进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包括科学和政策行动两个方面,主要涉及一个科学报告和两个政策文件。“一个科学报告”是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IPCC)发布的评估报告,即科学分析和报告气候变化的情况;“两个政策文件”是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气候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主要规定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措施。3.1.1气候变化与林业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和行动最权威的依据。目前,已发布了1990年、1996年、2001年、2007年四次评估报告。第五次评估报告正在编写之中,计划于2014年完成。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里有专门章节论述了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

35、报告认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的重要措施。京都议定书则对发达国家缔约方提出了量化减排指标和相关政策原则、技术措施。其中一条重要措施就是“造林”、“再造林”、“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3.1.1气候变化与林业。京都议定书第3.3条、3.4条、3.7条、第6条和第12条对发达国家利用林业碳汇来抵消其工业、能源领域的排放量做出了具体规定。将林业碳汇作为发达国家抵消工业、能源领域排放量的措施,则大大减轻了发达国家完成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的压力。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气候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各国达成了巴厘路线

36、图。其核心是2012年后各国如何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启动新一轮谈判进程。这个谈判进程包括谈判内容和时间表。谈判内容主要有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时间表就是要求在2009年底达成协议3.1.1气候变化与林业在形成的巴厘路线图谈判中,国际社会同意将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排放,以及通过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管理、增加森林面积而增加的碳汇也作为减缓措施纳入气候谈判进程,要求发达国家要对发展中国家在林业方面采取的上述减缓行动给予政策和资金激励。巴厘路线图进一步提升了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位。2007年以来,从国际社会沿着巴厘路线图开展的一系列谈判来看,将林业纳入2009年将达

37、成的新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协议,已成为广泛共识,只是在如何确保林业减排效果,发达国家如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等问题上尚存较大分歧。但毋庸置疑,林业是当前气候谈判中的重点之一。3.1.1气候变化与林业国务院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性文件。在国家方案中,明确把林业纳入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6个重点领域和适应气候变化的4个重点领域当中。在政策与行动中,鲜明指出林业是我国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内容。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建设现代林业,发展碳汇林业。在国务院新“三定”方案中,赋予了国

38、家林业局负责开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职责。3.1.1气候变化与林业将林业纳入2012年后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前气候谈判中,正在讨论发展中国家2012年后参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虽然把发展中国家减少毁林、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以及森林保护、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面积增加产生的碳储量纳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激励和补偿机制的问题,列入了当前气候公约谈判进程,并将可能付诸实施,但是在巴厘路线图相关决定中,并未阐明是否应将其纳入发展中国家减缓气候变化行动范畴。3.1.1气候变化与林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当前气候谈判中,应当明确并积极推进将发展中国家林业方面的行动纳入发展中国家减缓气候变化的行

39、动范畴,实行与工业减排等同样的激励政策。这既有助于推进发展中国家林业发展,又有助于缓解发展中国家在工业能源领域实施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的压力,拓展国家发展空间。因此,建议在气候谈判中,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姿态,支持将发展中国家林业领域行动纳入发展中国家减缓行动范畴。3.1.1气候变化与林业继续扩大森林面积并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我国林业正处于新的增长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从增加森林数量,还是提高森林质量上,都具有很大的碳汇潜力。要继续积极开展植树造林,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和资源总量,以增加林业碳汇。因此,建议国家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以森林经营为主要抓手,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林业

40、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重点领域和主要行动,不断提高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碳汇功能。3.1.1气候变化与林业启动实施碳汇造林试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整体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更加消极,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减排中起带头作用。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造林增汇是应对危机、缓解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林业建设投资力度,明确在每年林业建设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开展碳汇造林试点,严格按照碳汇规则管理、组织实施项目,未雨绸缪,储备碳汇。要发展中国绿色碳基金,为境内更多的企业、团体、组织和个人自愿参与植树造林搭建平台,以应对气候变化,展现社会责任,增强保护全球气候意识,继续大力开展

41、造林增汇活动,探索建立碳汇市场。3.1.1气候变化与林业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十分巨大。3000公顷的森林相当于一座库容为100万立方米的水库。森林不仅调节小气候、地方气候,而且对全球的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森林植被在保持水土、吸附、分解环境中的有害物质、释放氧气方面作用十分巨大。地球上原始大气中氧的含量只有百分之几,现代大气氧含量为20.946%。这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物种、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为人类社会适应自然界的渐变过程提供了应变的机会。诸如培育出新的动、植物品种,发新的药物提供更多的基本材料和模式。3.1.1荒漠化防治我国早期治沙工程以营造固沙林为主,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2、其一固沙林与原来的裸露流沙比较,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降低了50%,林缘附近的风速降低68.5%,大气湿度增加3.3%13.1%,固沙林还降低了当地的温差变幅,气温年变幅降低4.5,地温年变幅降低2.8,因此使风沙地区大气干燥、易冷易热等不良气候特性得到了改善。3.1.1荒漠化防治其二固沙改造林使流动风沙土表土层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改良,物理粘粒增加2.0%3.4%,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4.013.3倍,容重降低了0.31.1克/立方厘米,孔隙度增加0.81%3.48%。其三固沙林与农田防护林组成防护林体系,使当地农业稳定,谷类作物产量提高8%15%。固沙林防护体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牧业和果树栽培

43、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农业技术改造提供了保障条件,促进了大农业的全面发展。3.1.1荒漠化防治其四固沙林显著地发挥了改善环境作用。由于防止了流沙的移动和吹扬,防止了沙土风蚀,因此也就控制了“沙尘源”,抑制了沙漠化进程。据计算固沙林每年减少向大气中输送粉尘1.48吨/公顷,每年还可释放氧气6.4吨/公顷,并吸收相应数量的二氧化碳,调节空气成分。由此可见,林业工程在荒漠化治理中对太阳能的利用、调节微域气候、改良土壤、农作物增产、生物资源多样性保护、净化环境以及振兴区域经济,都起到了其它行业所不能替代的作用。3.1.2城市林业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

44、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所谓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的绿色植物的总称。而城市林业则又根据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实际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其任务实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等。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校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之

45、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3.1.3乡村林业见论文“中国乡村林业经营模式及其实施措施”3.1.4林业生物质能源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仍在起步阶段,但随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该产业有望进入长达十年的高速发展期。未来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将是通过树种改良和优化,大力发展能源植物种植,以期将其转化为可以方便实用的能源。固体成型燃料、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和燃料乙醇是加快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四个主要途径,远兴能源、凯迪电力、龙力生物、中粮生化等中长期将收益显著。3.1.4林业生物质能源有报道称,全国林业生物质

46、能源发展规划(2011-2020年)即将出台,规划明确了未来十年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林业生物质能源占全国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1.52%;到2020年,林业生物质能源占全国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2%。目前,国际上林业生物质能源已占可再生能源的50%以上,而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仍在起步阶段,随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有望进入高速发展期。生物质能源是十分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按其能源当量而言,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列第四位。根据国际能源署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统计,全球可再生能源的77%来源于生物质能源,而生物质能源中的87%是林业生物质能源。而目前我国生物

47、质能源的利用尚不到整个能源总量的0.5%,林业生物质能源所占比例更是微乎其微。3.1.4林业生物质能源未来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将是通过树种改良和优化,大力发展能源植物种植,以期将其转化为可以方便实用的能源。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将强化良种繁育,发展乡土树种,积极引进适宜的能源植物,通过定向培育、定向利用,着力发展以固体成型燃料、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和燃料乙醇为代表的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固体成型燃料主要是利用秸秆等粮食作物的废料,将其转化为固体燃料。目前我国生物质固体成型技术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业部已在北京、黑龙江等省市建立了生物质固体成型示范项目,未来

48、全国范围内铺开将为可再生能源领域打开新局面。3.1.4林业生物质能源2010年国内第一家年产5万吨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基地项目日前在大连市开工建设。项目投产后,将大大推动我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在辽东半岛乃至东北地区的产业化发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因其燃料热效率高,燃烧性能好,便于贮存,易于实现产业化生产和大规模使用等优点。而生物柴油是指以油料作物、野生油料植物和工程微藻等水生植物油脂以及动物油脂、餐饮垃圾油等为原料油,通过酯交换工艺制成的可代替石化柴油的再生性柴油燃料。生物柴油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主要表现为硫含量低,可减少约30的二氧化硫和硫化物排放。此外,生物柴油还具有较好的润滑性及良好的燃料性

49、能。而且,作为可再生能源,与石油储量不同,通过农业和生物科学家的努力,生物柴油可供应量不会枯竭。3.1.4林业生物质能源不过,由于生物柴油提纯工艺较为复杂,加上原材料来源供应渠道不畅等问题,生物柴油在我国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国内生物柴油生产规模较大的公司主要包括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四川古杉油脂化工公司和福建卓越新能源发展公司等。而目前尚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生物柴油国家标准、上游原料短缺等不利因素,导致生物燃料应用范围较小,但长远发展来看,生物柴油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主要从事甲醇及下游产品生产的远兴能源可能从未来生物柴油规模化生产中受益较大。3.1.4林业生物质能源我国生物柴油的生产仍是以小规模

50、装置、小作坊式的企业进行,全国生物柴油的产能约为每年250万吨,距我国的柴油消耗量1亿多吨仍微不足道。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生产企业有30家左右,规划能力近300万吨/年,现有生产能力150万吨/年,但年实际产量却只有30至40吨左右,开工率不足30%,行业发展几近冰点。一方面是技术所限,将生物原料转化为柴油的规模有限。采用植物油与甲醇或乙醇在酸或碱性催化剂和130-150度下进行酯化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生物柴油也有较大的潜力可挖。在生物质一代燃料走出“与民争粮,与粮争地”的困境之后,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二代生物质燃料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渐入佳境,“十二五”期间可望取得突破性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企业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