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注册测绘师考试测绘案例分析考点背诵笔记.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89825347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DF 页数:98 大小:15.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注册测绘师考试测绘案例分析考点背诵笔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2019年注册测绘师考试测绘案例分析考点背诵笔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注册测绘师考试测绘案例分析考点背诵笔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注册测绘师考试测绘案例分析考点背诵笔记.pdf(9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年注册测绘M考试渊绘案例分析考点背诵笔记大地测量1、简述国家各等级大地控制网的布设目的和技术要求。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 GB22021-2008(1)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由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站组成,它是国家大地基准的骨干和主要支撑,以实现我国三维 动态的地心坐标系统,保证大地控制网点位三维地心坐标的精度和现势性。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站地心坐标各分量年平均中误差应不大于 0.5 m m,相对精度应不低于1*1 0-8,坐标年平均变化率中误差水平方向应不大于2 m m,垂直方向应不大于3 m m。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应均匀分布,覆盖我国国土,在满足条件的

2、情况下,宜布设在国家一等水准路线附近和国家一等水准网结点处。(2)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布测目的是实现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大尺度稳定性监测,结合精密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技术,精化我国似大地水准面;为三 四等大地控制网和地方大地控制网的建立提供起始数据。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相邻控制点间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5 m 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1 0 m m;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1*1 O Z其点间平均距离应不超过5 0 k m。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点应在均匀分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应用服务和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大尺度稳定性监测等因素。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复测周期为5年,每次复

3、测执行时间应不超过两年。三等大地控制网三等大地控制网布测目的是建立和维持省级(或区域)大地控制网,满足国家基本比例尺测图的基本需求。结合水准测量 重力测量技术,精化省级(或区域)似大地水准面。三等大地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 1 0 m 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2 0 m m;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1*1 0,其点间平均距离应不超过2 0 k m。三等大地控制网的布设应与省级基础测绘服务 现有技术状况 应用水平及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目标相一致,并应尽可能布设在三、四等水准线路上。(4)四等大地控制网四等大地控制网是三等大地控制网的加密。四等大地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水平分量

4、的中误差应不大于2 0 m 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4 0 m m;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1*1其点间平均距离应不超过5 k m。2、简述国家各等级高程控制网的布设目的和技术要求。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 G B 2 2 0 2 1-2 0 0 8(1)国家一等水准网国家一等水准网是国家高程控制网的骨干,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国家高程基准的高精度传递。国家一等水准网的布设应充分考虑地质构造背景,选择最适当的路线。国家一等水准路线应闭合成环形,并构成网状。环的周长在我国东部地区应不超过1 60 0 k m,西部地区不超过2 0 0 0 k m。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用往返测量不符值计算的每千米偶然中

5、误差应不大于土0.4 5 m m,用环闭合差计算的每千米全中误差应不大于 1.0 m m。国家一等水准网每1 5年复测一次,每次复测执行时间不超过5年。(2)国家二等水准网国家二等水准网是国家一等水准网的加密,在国家一等水准网内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环形。国家二等水准环线的周长,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应不大于7 5 0 k m,山地和困难地区可适当放宽。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用往返测量不符值计算的每千米偶然中误差应不大于土1.0 m m,用环闭合差计算的每千米全中误差应不大于 2.0 m m。国家二等水准网应根据需要进行复测,复测周期最长不超过2 0年。(3)三、四等水准网三四等水准网是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进一

6、步加密。三等水准路线一般应构成环形,闭合于高等级水准路线间。四等水准路线应闭合于高等级水准路间或形成支线。三、四等水准测量用往返测量不符值计算的每千米偶然中误差应分别不大于土3.0 m m和 5.0 m m,用环闭合差计算的每千米全中误差应分别不大于6.0 m m和 士1 0.0 m m o三、四等水准测量应根据需要进行布测、复测或更新。3、简述国家各等级似大地水准面的技术要求。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G B 2 2 0 2 1-2 0 0 8)似大地水准面以一定分辨率的格网平均高程异常来表示,其精度和分辨率由格网平均高程异常相对于本区域内各高程异常控制点的高程异常平均中误差及其格网间距表示。

7、(1)国家似大地水准面 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应不低于1 5 *1 5 ,其精度:平地、丘陵地应不低于 0.3 m,山地及高山地应不低于 0.6m。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其坐标和高程精度应不低于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点和国家水准网点的精度。省 级 似 大 地 水 准 面 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应不低于5 *5 ,其精度:平地、丘陵地应不低于 0.1 m,山地 高山地应不低于 0.3 m。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的相邻高程异常控制点,其高程异常差的精度在平地、丘陵地应不低于 0.1 m,在山地 高山地应不低于 0.3 m。城市似大地水准面 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的分辨率应不低于2.5 *2.5 ,

8、其精度应不低于 0.0 5 m o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的相邻高程异常控制点,其高程异常差的精度不低于土0.0 5 m。表1各级似大地水准面精度和分辨率等 级似大地水准面粘度似大地水灌面分辨率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国家0.3 m0.6 m15X15省级 0.1 m0.3 m5X5城市i0.05 m2.5X2.54、简述B、C、D、E级GPS网观测的基本技术规定。(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4-2009)项目级别BCDE卫星截止高度角1 01 51 51 5同时有效观测卫星数2 42 42 4有效观测卫星总22042 4数观测时段数32 22 1.62 1.6时段长度2 2 3

9、 hN 4 h2 6 0 m i n2 4 0 m i n采样间隔/S3 01 0-3 05-1 55-1 5注1:计算有效观测卫星总数时,应将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数扣除其间的重复卫星数。注2: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注3:观测时段数2 1.6,指采用网观测模式时,每站至少观测一时段,其中二次设站点数应不少于G PS网总点数6 0%o注4:采用基于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点观测模式时,可连续观测,但观测时间应不低于表中规定的各时段观测时间的和。5、简述似大地水准面计算流程。(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G B/T2 3 7 0 9-2 0 0 9)按 照G B/T1

10、 8 3 1 4-2 0 0 9的要求完成高程异常控制点G PS测量数据处理。按 照G B/T 1 2 8 9 8-2 0 0 8的要求完成高程异常控制点水准测量数据处理。计算高程异常点的高程异常:即高程异常二大地高-正常高。收集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区域的重力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资料,并按照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要求对数据进行整理。可采用地形均衡重力归算等方法完成重力点重力归算与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参考重力场模型,采用移去、恢复技术,完成重力似大地水准计算。采用融合技术消除或削弱高程异常控制点与对应的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的不符值,完成于国家高程系统一致的似大地水准面计算。6、简述高

11、程异常控制点的布设原则。高程异常控制点应均匀分布于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区域。高程异常控制点应具有代表性,点位分布应顾及平原、丘陵和山地等不同的地形类别区域,点位在不同地形类别区域均应占有一定比例;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丘陵和山地等地形变化剧烈的地区应适当加大高程异常控制点分布密度。各级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宜利用不低于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中 4.5 规定精度的大地控制网点和水准网点。(用于精化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其坐标和高程精度应不低于B 级 G PS 网点和国家二等水准网点的精度;用于精化省级和城市级的,不低于C 级 G PS 点和三等水准网点的精度)相邻高程异常控

12、制点的最大间距不宜大于下式计算结果:d=7.19/z i fC A W式中:“为相邻高程异常控制网点或大间距,单位为k m;,%为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中.位为cm“为平均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按规定执行;2 为平均重力弁常格网分辨率,单位为角分.7、简述似大地水准面精度检验原则和精度评定方法。检验点布设原则:(1)检验点点位应分布均匀,在平原、丘陵和山区等不同的地形类别以及有效区域边缘地区均应布设检验点;应采用未参加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的实测高程异常点作为检验点。(2)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3 0 0 k 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2 0 0 个;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

13、超过1 0 0 k 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5 0 个;城市级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3 0 k 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2 0 个。(3)检验点与用于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高程异常控制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似大地水准面格网间距。(4)检验点应满足G P S 观测与水准联测条件。(5)在利用旧点作为检验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以及是否满足G P S 观测与水准观测,符合要求方可利用。检验点数据处理(1)G PS数据处理按照G B/T 18 3 14-20 0 9的要求执行;(2)水准数据处理按照G B/T 128 9 7-20 0 5和G B/T 128 9 8-20 0

14、 9的要求执行;按公式计算检验点的实测高程异常:利用检验点的大地坐标和拟合后的似大地水准面计算各检验点的高程异常。似大地水准面精度评定:由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的各检验点高程异常与其高程异常不符值计算的中误差,作为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8、简述不同坐标系坐标转换计算流程。(1)收集、整理转换区域内重合点成果。(2)分析、选取用于计算坐标转换参数的重合点。(3)确定坐标系转换参数计算方法与坐标转换模型。(4)根据确定的转换方法与转换模型计算坐标转换参数。(5)分析重合点坐标转换残差,根据转换残差剔除粗差点。(6)坐标转换残差满足精度要求(合格)时,计算最终的坐标转换参数并估计坐标转换参数精度。(7)

15、根据计算的转换参数计算待转换点的目标坐标系坐标。9、计算题:计 算GPS观测工程费用、时间和人力。对于同步环观测,同步环个数为(n-1)/(m T)的最小整数,其 中n为设计观测点数,m为同步仪器总数;观测天数;每点观测所需天数*同步环个数10、计算题:计算水准测量线路中,水准点的高程最或是值。11、计算题:计算似大地水准面精化项目的费用、时间和人力。涉及外业费用通常包括:G P S C 级点埋石费用、G P S C 级点观测费用、三等水准路线观测费用涉及内业费用通常包括:G P S C 级点处理费用 三等水准路线处理费用 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计算费用(按面积)12、简答:什么是大地高?什么是正高

16、?什么是正常高?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地高:地面上一点沿着通过该点的参考椭球体法线到参考椭球面的距离。正高:地面上一点沿着铅垂线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正常高:地面上一点沿着铅垂线到似大地水准面的距离。大地高二正常高+高程异常13、简答:影响水准测量成果的因素有哪些误差?如何减弱其影响?影响水准测量成果的因素包括:1)仪器误差:i角误差、水准标尺每米真长误差、一对水准标尺零点不等差等;2)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如温度变化对i 角的影响,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仪器及尺承沉降的影响所引起的误差等;3)观测误差:指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4)客观因素误差,如日月引力产生的误差、重力产生的误差、温度变化产生的误差等。

17、为了减弱这些误差,作业应注意:1)严格控制观测时间 选择最佳观测条件;作业前把仪器放在阴凉处半个小时,设站时用测伞遮阳;3)每测段设为偶数站,奇数站和偶数站采用相反的观测程序;4)每站前后视距尽量相等,视线离开地面足够高度,坡度较大的地段应适当缩短视线;5)往返测应沿着统一路线进行,并使用同一仪器和尺承;6)对于客观因素产生的误差通过改正数方法予以削弱。1 4、G P S 观测 1-3-1 GPS A 级脚精度报 小 标 年 变 化 率 中 漠 型 地心也除各分it-相对精发 年平均中也二别E分量 二 分 T|/.nn,_3 1X10*0,5表 132 GPS B.C、D、E 级精度指标相邻点

18、叭线分量中双差mm、相邻座时Y 均距离水平分注|垂巨分it;/%5 10 5010 2(1 2020 4fl 520-W 3级别BCD12.2.4 B级GPS网基线外业预处理和C、D、E级GPS网基线处理,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应满足公式(1)的规定:/2a.(1)式中:。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 m),其计算按12.2.5规定执行.12.2.5 B、C、D、E级GPS网基线测量中误差,采用外业测量时使用的GPS接收机的标称精度。计算时边长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12.2.6 B、C、D、E级GPS网同步环闭合差,不宜超过附录F的规定。12.2.7 B、C、D、E级GPS网外业基线处理结果,

19、其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坐标闭合差W s和各坐标分量闭合差(WX、WY、WZ)应满足公式(2 的规定.3 GWY4 3 而 .(2 )W z 4 3而W s4 3 7 W三边同步环中只有曲个同方边或累M以视为独立的成果.第三边成果应为其余海边的代数和.由于极型汉曲和处理软件的内在缺陷.笫三边处再结果与前两边的代数和首不为零.其若侑应付合公式(F.1)式 相。M线测量中设四,单何为亳米nun,其计算按12.2.5规定执行.时十四站以上M步观测时段,在处理完备边观测值后,应检者物可睡的三边环闭价差.级别BCDE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条668107.2点位基本要求7.2.1 各级GPS点点位的基本要

20、求如下:a)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b)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 m;远篇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应小于50 m.c)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等).d)交通方便,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e)地面基础稳定,易于标石的长期保存.0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已有控制点.g)选站时应尽可能使测站附近的局部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与周围的大环境保持一致,以减少气象元素的代表性误差。卫星误差及其改正:与卫星相关卫星钟差卫星星历误差相对论效应SA与传播途径相关电离层延迟对流层

21、延迟多路径效应与接收机有关的因素接收机钟差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接收机和硬件造成的误差其它GPS控制部分人为或计算机影响数据处理软件影响提高GPS网可靠性的方法1、增加观测期数(增加独立基线数)2、保证一定的重复设站次数3、保证每个测站至少与三条以上的基线相连4、在布网时要使网中所有最小异步环的变数不大于6条(检 查G P S观测值(基线向量)质量的最佳办法是异步环闭合差,而随着组成异步环的基线向量数的增加,其检验质量的能力将逐渐下降)。提高GPS网精度的方法i.对网中距离较近的点一定要同步观测,以获得他们间的直接观测基线i i.在全面网之上布设框架网,以框架网作为整个G P S网的骨架i i

22、.网中所有最小异步环边数不大于6条i v.引入高精度激光测距边,作为观测值和G P S观 测 值(基线向量)一同进行联合平差,或将他们作为起算边长。v.若要采用高程拟合的方法,测定网中各点的正常高/正高,则需在布网时,选定一定数量的水准点,水准点数量应尽可能多,且在网中均匀分布,还要保证部分点分布在网的四周。v i.增设长时间 多时段的基线向量GPS基线质量控制的指标i.单位权方差因子(参考因子)i i.数据删除率(越低越好,同一时段内观测值的数据删除率,不得超过1 0%)i i.R A T I O (越小越好,相对意义)i v.R D O P (取决于观测条件的好坏)V.R M S (越小越

23、好,取决于观测条件好坏)vi.同步环闭合差(如果超限,则一定有存在问题的基线有问题,反之不能说明基线合格)vi i.异步环闭合差(最好的检验条件)vi i i.重复基线较差(d =2 倍根号2 示称精度)GPS平差方法无约束平差(用于发现粗差):不引入起算数据约束平差:平差时引入了使得G P S 网产生由非观测量所引起的变形的外部起算数据。联合平差:引入地面常规观测值(边长,方向 角度等)GPS平差步骤i .提取基线向量(必须选取相互独立的基线;基线构成闭合的集合图形;选取质量好的基线;选取能构成边数较少的异步环的基线向量;选取边长较短的基线向量)i i .三维无约束平差(判别是否有粗差基线,

24、调整基线向量观测值的权)i i i .约束平差/联合平差i v.质量控制分析(基线向量改正数、相邻点的中误差和相对中误差若某G P S网由个点组成,每点的设站次数为?,用N台G PS接收机进行观测-观测时段数C:c=Mv 总基线数J总:JB=C.N.(N-1)/2 独立基线数J独:J*=C.(N-1)必要基线数J必:4=-】多余基线数17多:G P S数据处理流程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格式转换基线解算是否完成所有基线计算(如果不,回到数据采集步骤)网 平 差(提取基线向量-三维无约束平差-约束平差/联合平差-质量分析)1 5、三角测量经 纬 仪(D J系列),全站仪各等级三角测量的精度等 级-等二

25、等三 等四 等羽角中误差t0*.71.01.8r,5高斯投影正算:由大地坐标计算高斯平面坐标;高斯投影反算:由高斯平面坐等 级-等二 等三 等四等边长相对中误差1/20 万1/12 万1/7万1/4万方位角中误差*0,.9r.52.54.5标计算大地坐标1 6、水准测量7.1观测方式7.1.1 一、二等水准测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同一区段的往返测,应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道路进行.7.1.2 在每一区段内,先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溺(或返测),随后再连续进行该区段的返测(或往测).若区段较长也可将区段分成20 km30 km 的几个分段,在分段内连续进行所有测段的往返观测.7.1.3

26、 同一测段的往测(或返浏)与返测(或往测)应分别在上午与下午进行.在日间气温变化不大的阴天和观测条件较好时,若干里程的往返浏可同在上午或下午进行。但这种里程的总站数,一等不应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20%,二等不应超过该区段总站数的30%.7.2 观测的时间和气象条件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泄:a)日出后与日落前30 m in内;b)太 阳 中 天 前 后 各 约 2 h 内(可 根 据 地 区、季 节 和 气 象 情 况.适 当 增 减,最 短 间 歇 时 间 不 少于 2 h);c)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剧烈时;d)气温突变时;e)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

27、能秘定时.精密水准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及消除方法:1)仪器误差(D i 角误差:前后视距相等,改变观测程序(往返测分别在上下午进行);(2)。角误差:仪器垂直轴严格垂直;仪器脚架的两条腿,分别在水准路线的前进方向上交替安置,并平行于测线方向(3)零点差:测段偶数站;2)外界因素影响(1)温 度 对i角的影响:打伞 改变观测程序 偶数站;(2)仪器与水准标尺下沉:前后后前,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往返观测(3)大气折光的影响:视线离地面一定高度(二等水准高出地面0.3 m)前后视尽可能相等选择有利观测时间(阴天 晚上 无风观测;而日出后、日落前半小时 中午 大风等不测)(4)观测误差:水准气泡严格居中

28、精密水准测量作业一般规定1)观测前3 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观测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以仪器罩。2)仪器距前、后视标尺距离应尽量相等,其差应小于规定限值:二等水准测量中规定,视距不超过5 0米,一测站前、后视距差应小于1.0 m,前、后视距累积差应小于3 m。这样,可以消除或削弱与距离有关的各种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如i3)对气泡式水准仪,观测前应测出倾斜螺旋的置平零点,并作标记,随着气温变化,应随时调整置平零点的位置。对于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须 严 格 置 平。4)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测微螺旋,其最后旋转方向均

29、应为旋进,以避免倾斜螺旋和测微器隙动差对观测成果的影响。5)在两相邻测站上,应按奇、偶数测站的观测程序进行观测。对于往测奇数测站 按“后前前后”,偶数测站按“前后后前”的观测程序在相邻测站上交替进行。返测时,奇数测站与偶数测站的观测程序与往测时相反,即奇数测站由前视开始,偶数测站由后视开始。这样的观测程序可以消除或减弱与时间成比例均匀变化的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如i角的变化和仪器的垂直位移等影响。6)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应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7)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水准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

30、重新整置仪器。在水准路线上每一测段仪器测站安排成偶数,可以消减两水准标尺零点不等差等误差对观测高差的影响。8)每一测段的水准测量路线应进行往测和返测,这样,可以消除或减弱性质相同、正负号也相同的误差影响,如水准标尺垂直位移的误差影响。9)一个测段的水准测量路线的往测和返测应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进行,如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观测。1 0)使用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的操作程序与水准器水准仪相同。观测前对圆水准器应严格检验与校正,观测时应严格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1 1)水准测量观测工作间歇时,最好能结束在固定的水准点上,否则,应选择两个坚稳可靠 光滑突出 便于放置水准标尺的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加以标记。间歇

31、后,应对两个间歇点的高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符合限差要求(对于二等水准测量,规定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应W 1.0 m m),就可以从间歇点起测。若仅能选定一个固定点作为间歇点,则在间歇后应仔细检视,确认没有发生任何位移,方可由间歇点起水准测量等级一等(mm)二等(mm)三等(mm)四等(mm)MA的限值0.451.03.05.0Mw的限值1.02.06.05000Z1000二 等 或 三等二等20004L&5000500 1000三 等 或四等一:等500L2000200/500四 等 或 一 级四等LC500/C200一级四 等 或 五 等注 J L 为桥的总长。2/为畤越的宽度指桥梁所跨越的

32、江、河、峡谷的宽度“平面控制网:1)宣布设成自由网,并根据线路测量控制点定位;2)可采用GP S网、三角网或导线网等形式;3)控制网的边长,宜为主桥轴线长度的0.5 7.5 倍;4)当控制网跨越江河时,每岸不少于3 点,其中轴线上每岸宜布设2 点;高程控制网:1)两岸的水准测量路线,应组成一个统一的水准网;2)每岸水准点不应少于3 个;3)跨越江河时,根据需要,可进行跨河水准测量。放样:平面宜采用极坐标法、多点交会法等,高程放样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摄影测量与遥感39、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主要流程。(样题考查了资料准备内容、主要精度指标、主要工作流程和主要成果指标)(1)资料准备:包括像片索引图

33、航空像片原始扫描数据 航摄仪检定参数(技术参数资料)飞行记录资料、测区内现有小比例尺地形图 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点位略图、区域网外业像片控制点成果表 区域网外业控制点刺点片等。其中涉及的航摄仪技术参数主要包括:1)航摄仪检定坐标系;2)航摄仪框标编号和框标坐标;3)航摄仪检定焦距;4)航摄仪镜头自主轴主点坐标;5)航摄仪镜头对称畸变差测定值。(2)内业加密点的选点和观测:内业加密点的选点观测是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中心环节,主要涉及以下3项工作内容。1)野外像控点的转刺根据区域网的具体分区情况,将区域网间的公共野外控制点进行转标,确保区域网公共野外控制点在所有区域内不出现遗漏。2)内业加密点的选点

34、内业加密点的选点应根据具体的规范要求进行。在内业加密点的选取过程中应主要注意6个方面的问题。A)每个像对不少于6个内业加密点;B)在像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确保标准点位1,2,3,4,5,6都要有加密点;C)加密点距离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5 cm;D)相邻像对 相邻航带和相邻区域网间的同名公共点均要转刺;当航向和旁向重叠过大时,隔像对 隔航带的同名公共点也要转刺;E)自由图边的加密点应选在图廓线以外。F)可根据质量检查的需要适当选取保密点。3)像点坐标量测像点坐标量测指的是对选出的加密点进行像点坐标两侧,其主要依据是相关规范。在内业像点坐标量测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两个基本方面问题:A)主要工作

35、内容应包括加密点像点坐标量测,野外像片控制点像点坐标量测、相邻航带间所有同名公共点转标量测、相邻区域网中相邻航带间所有同名公共点转标量测4 项内容。B)涉及像点坐标量测的精度主要包括:内定向误差不应大于0.0 1 mm(一般采用解析框标定向);同一像点且同一人两次读数所得x,y 坐标之较差不应大于0.0 1 mm(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一般只记录一次读数);像点量测的左右视差P 和上下视差q 一般均不大于0.0 3 mmo(3)相对定向主要完成单模型的相对定向和单一航带模型连接等工作,同时也是检验选点和像点坐标量测的成果是否满足规定和精度要求的主要环节。其具体工作涉及:1)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口,

36、平地、丘陵不大于0.005mm,山地和高山地不大于0.008mm2)同 一 航 带 模 型 连 接 较 差(米),4 Z (米)S =0.0 6*M 像*0.0 0 1Z 2030451高度特大的徒崎山区和高层建筑物密集的大城市限在当地正午前后1 h内摄影147、航摄外业工作(测区划分、像控点布设、选刺测量、野外调绘等)1)测区划分a、分区界限应与图廓线一致;b、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一般不得大于1/4 航高;比例尺大于1/7 0 0 0,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得大于1/6航高;c、在地形高差许可且能够确保航线的直线性的情况下,航摄分区的跨度应尽量划大,同时分区划分还应考虑用户提出的加密方法和布设方案的

37、要求;d、当地面高差突变,地形特征差别显著或有特殊要求时,可以破图幅划分航摄分区。2)像控点布设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过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1/5 o 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1/1 0.应满足以下条件:a、像控点目标影像清晰,易于判别;b、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共用,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c 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 c m (1 8c m*1 8c m 像 幅)或 1.5 c m (2 3 c m*2 3 c m 像幅),综合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应小于上述规定的1/2;d、

38、控制点距像片各类标志大于1 m m;e、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3 c m (1 8*1 8)或4.5 c m (2 3*2 3);当旁向重叠过大,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旁向重叠较小使相邻航向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一般应小于1 c m,困难时不应大于2 c m;f、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应布设在图廓线外。布点方法分为:综合法成图、全能法成图、航线法成图、区域网法平高点、口像主点、高程点圉1综合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图2全能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图6 区域网布 点 方 法3图7区 域 网 布 点 方 法4区

39、域网布点方法1,2 适用于加密平面控制点,3 适用于加密平高控制点,4 适用于不规则区域网。不规则区域网布设:应在凸出处布平高点,凹进处布高程点。当凹角点和凸角点之间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在凹角处应布设平高点。3)像控点选刺航摄像片上平面点和平高点的刺孔偏离误差,不得大于像片上的0.1 毫米,高程点如选在明显目标上,则要求相同;每个像控点只需要在一张相片上刺孔。宜选在影像小于0.2 m m 的点状地物中心。刺孔最大直径不超过0.2 毫米。4)野外调绘包括a、准备工作;b、像片判读;c、综合取舍;d、着铅;e、询问 调查;f、量测;g、修补测;f、清绘;h、复 查;i、接边。4 8、空中三角加密详

40、细信息参见第2 0题1)资料准备2)内业加密点的选点观测3)相对定向4)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平差计算5)区域网接边6)质量检查7)成果整理与提交49、DEM生产的主要流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现有地形图为资料,通过地形图等高线矢量化,内插建 立D E M;另一种方法是以航空或航天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用软件直接生成D E M o1)、1:1 w D E M技术指标见下表(单位:米)项目格网尺寸高程数据取位山地高程中误差丘陵高程中误差平地高程中误差参数1 2.50.12.51.2 0.52)、航片估算高程精度公式(就是相对定向时模型连接高程较差公式)估算高程精度=0.0 4*F (m

41、 m)*M像 片*0.0 0 1 (像幅(m m)*(1-航向重叠度)3)、定向精度要求:基本同D L G 测图i.内定向:框标坐标量测误差不大于0.0 2 m mi i.相对定向: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不大于0.0 0 8m mi i i.绝对定向:定向点平面中误差不大于0.0 0 0 2 M (平地),0.0 0 0 3 M (高地),M为成图比例尺分母。定向点高程中误差,平地和丘陵地全野外布点不应大于0.3 m,其余不应超过加密点高程中误差的0.75 倍。4)、D E M 编辑:相邻单模型接边,至少要有2 个格网重叠带,且 D E M 同名格网点的高程较差不大于2 倍 D E M 高程中误差

42、。5)、D E M 接边:如果出现大于2 倍 D E M 高程中误差的格网点,认定为粗差点,重建立体模型。6)、数据检查:空间参考性 高程精度、逻辑一致性 附件质量7)、提交资料:D E M 数据文件;原始特征点、线文件;元数据文件;D E M 数据文件结合表;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报告;技术总结报告。4tJl,一图纸H描扫描几何校正高程检测点校正辅助层校正推流区层校正水域层校正地形层校正矢化编轨检查TINN内插DEMf 裁切DEM后据 卜构造T-N内插DEMN数据光盘圆带与邻图拼接 :构造TIN 卜定向建堆影像H描 断 摄 版 片 I相 机 文 件 检查定向内定向相对定向核线影像垂采样绝对定

43、向电在立体模型控制点信息文件像片定向参数文件空中三角测俄成果高程检测点数据文件测特征点.线面 状 水 域 量 测|推测区范围海聚集DEMT 地形包包编捌 I i内描DEM 单模型DEM教据H图幅DEM故切I DEM数据数据光盘,磁带刻盘.存带或入库5 0、D O M 生产的主要流程1)、对航摄比例尺的要求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地面采样距离(G SD)cm1:5 0 0 01:1 0 0 0 0-1:2 0 0 0 02 0-4 01:1 0 0 0 01:2 0 0 0 0-1:3 2 0 0 04 0-8 01:2 5 0 0 01:2 5 0 0 0-1:6 0 0 0 05 0-1 2 0

44、2)、正射影像的地面分辨率一般不大于0.0 0 0 1 M图,其 中1 :1 w D 0 M技术指标见下表项目影像地面分辨率灰 阶(辐射分辨率)波段参数W12 5 61个或多个3)1 :1 w D O M精度指标项目地物影像相对邻近外业控制点中误差/图上m m镶嵌、切割线重叠 裂缝/图上m m相邻图幅接边限差/图上m m参数0.5W 0.2W 1.04)、影像纠正:可以在重建模型后对左、右航片同时进行正射纠正,或者对左、右航片单独进行纠正,也可以利用航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定向参数和D E M数据,对数字航空影像进行单片纠正,一次完成测区范围所有影像的正射纠正,生成每张航片的正射影像数据。5)、质

45、量检查:空间参考系、精 度 检 查(像点坐标中误差、相邻航片镶嵌误差、相邻数据同名地物影像接边差)、影像质量检查(地面分辨率、裁切范围、色彩质量、影像噪声 影像信息丢失)逻辑一致性检查 附件检查6)、提交成果:DOM数据文件 正射影像镶嵌线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 DOM数据文件结合表 质量检查记录 质 量 检 查(验收)报告 技术总结影像f i描 航 摄 底 片)相机文件:一;扫描参嬖设置控制点信息文件项目参数文件已有DEM影像扫描检N定向建模。*DEM影 幽 坦定向内定向相对定向核线影像百采样绝对定向建立立体模型H 影像产关.编辑内福DEI,|单 模 EM至 冢1.卜 DEM%据拼接用ISDE

46、M裁切数字段先纠正元数据文件.附加信息文件制作图内.外整饰元数据文件.附加侑息文件图内.外整饰数据影像修嵌伊 产调邨I 图tag切DO京数据 打印5 1、D L G 生产的主要流程方法一 基于地形图扫描矢量法拼故分版二底用/印刷地即图DRG数据/理也预图纸H描几何校正人机交)矢量化*据墉辑矢化编辑与邹图拼接I期 盘.存 藕 入 库)数据光盘/磁带图6-2 0旌于地形图扫描矢量化法DLG生产工2流程方法二 基于影像提取法数据蟾辑人机交互矢量化矢化蝮然N其他数据元敷据义件制与邻图拼接刻盘.存带或人庠二,1.一,,数据光盘/磁带方法三 基于摄影测量矢量法1)感觉在下图中应该增加外业调绘 补测的内容2

47、)摄影比例尺的要求成图比例尺航摄比例尺地面采样距离(G SD)/cm1 :5 0 01:2 0 0 0-1:3 0 0 04-71:1 0 0 01:3 5 0 0-1:7 0 0 07-1 41:2 0 0 01:7 0 0 0-1:1 4 0 0 01 4-2 83)精度:地物点相对邻近外业控制点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不大于图上0.6 m m,山地和高山地不大于图上0.8 m m,个别可放宽1 .5 倍4)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相对附近外业控制点高程中误差相当于等高距的1 /2-2/3 (个别放宽1.5 倍)5)内定向:框标坐标量测误差不大于0.02 m m6)相对定向:定向点残余上下视差不大于

48、0.008 m m7)绝对定向:定向点平面中误差不大于0.0002 M (平地),0.0003 M (高地),M 为成图比例尺分母。定向点高程中误差,平地和丘陵地全野外布点不应大于0.2 m,其余不应超过加密点高程中误差的0.7 5 倍。8)图形编辑与接边时,如遇到重合现象,一是突出重要地物(建筑 道路,铁路 道路),二是要移动0.2 m m9)质量检查:空间坐标系、属性精度、位置精度、完整性 逻辑一致性、表征检查 附件质量项目叁数文件1 航 摄 底 片】I 相 机 文 件 控蒯点信息r 调 绘 资 料 刻盘.存带或入岸数据光盘/磁带地图编制52、简述普通地图编图工艺流程。本题背景:9张1 :

49、2 5万 全图。A r c/l n f o用 于1:100万中国数字地图格式转换投影转换以及1 :2 5万DE M投影转换。M a p G I S用于最新省界1:100万数据格式转换;A t l a s 3 D用于彩色地貌晕渲图;P h o t o s h o p用于地貌晕渲图的拼接和色彩调整;C o r e l Dr a w用于矢量要素数字化 符号化设计和图幅分幅与拼接。采用流程图方式表现。53、简述普通地图中数据处理技术流程。包括数据内容的选取;投影变换;数据格式转换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案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54、简述普通地图数据制作流程。包括制图过程中的数据处理与编辑 地图要素符号化、数

50、字制图中生僻字的处理;数字环境下的制图综合(选取 概括);彩色地貌晕渲图的制作等方面的内容。55、计算题:计算普通地图制作的收费及工作量。56、分析题:根据设计计算分幅方案。(每幅图的地图尺寸数据)57、湖北 产量图 专题图制作案例。(经过分析,采用单标准纬线等角圆锥投影)。简述编图工艺流程。采用流程图方式表现。58、简 述 产量图地图制作过程。采用哪些地图要素(本专题采用了水系、居民地、道路、警界线);专题要素:分级统计和分区统计图。59、计算题:计 算 产量图总经费。60、分析题:分 析 产量图应采用的比例尺大小。61 v 以 武汉市交通旅游电子地图 为例,分析电子地图有哪些数据,如何收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