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测量》教案.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89822271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94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际测量》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实际测量》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际测量》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际测量》教案.pdf(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实际测量教案实际测量教案实际测量教案实际测量教案 1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米尺、卷尺、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

2、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二、活动程序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2、布置活动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测量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4、活动开始每个小组选择 12 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

3、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实际测量教案实际测量教案 2 2教学内容:教材 6061 页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重点难点: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

4、离。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教学准备:卷尺、测绳、标杆一、认识测量工具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1)两个人先在 a 点和 b 点各插一根标杆;(2)第一个人在 a 点指挥,第三个

5、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 点,使它和 b 点的标杆同时被 a 点的标杆挡住;(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 d 点(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2步测和目测1)步测师:你知道 1 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教师根据实际给以纠正。教师演示 1 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 3、4 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师:你能按照测量方法对教室的宽进行测量。教师强调:步子要均匀,不

6、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2)目测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三、实践活动1测定直线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2步测师:请大家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 米的距离反复走 3 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师:请各小组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并进行比较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3目测教师先测定 50 米

7、的距离,每隔 10 米插上标杆,估计 10 米、20 米、30 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板书设计:实际测量测量的常用工具:卷尺、测绳、标杆用标杆测定比较远的距离的方法:实际测量教案实际测量教案 3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 6061 页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学习用工具

8、测量两点间的距离。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卷尺、测绳、标杆一、认识测量工具一、认识测量工具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实际测量”)(1)两个人先在 A 点和

9、 B 点各插一根标杆;(2)第一个人在 A 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 C点,使它和 B 点的标杆同时被 A 点的标杆挡住;(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 D 点(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2、步测和目测(1)步测师:你知道 1 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组织学生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明确测量方法。提醒学生在实际进行步测时,要注意迈步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保持直线进行。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对准确些。教师演示 1 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

10、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 3、4 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2)目测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三、实践活动1、测定直线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2、步测(1)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平均步长A:先在操场上量出一段距离(如 50 米):让学生反复

11、走 3次,并要求记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数,填在表格里。B:指导学生依次算出走 50 米的平均步数,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长。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交流每个人步测的平均步长,总结身高高的学生通常平均步长一些,身高矮的学生平均步长相对短一些。(2)步测学校操场的宽可以让学生先走一走,并记下所走的步数,然后根据自己的平均步长算出操场的宽。结合天天练 P38 页的实际测量,可以组织学生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3)比较步测和工具测量的结果。用工具测量操场的宽,并将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和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3、目测教师先测定 50 米的距离,每隔 10 米插上标杆,估计 10 米、20 米、30 米各有多长,然

12、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课堂作业:完成天天练 38 页内容实际测量教案实际测量教案 4 4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21 页例 1、22 页做一做及练习五 1-3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

13、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 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 1 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1 米和 1 厘米各有多长.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建立“1 毫米”的表

14、象.毫米可以用字母 mm 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 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 1 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 1 毫米有多长.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 厘米=10 毫米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毫米.(教师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

15、1毫米”的体验.)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 1 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2、画线段.(3 厘米 7 毫米长的线段.)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 3 厘米 7 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 3 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 7 毫米.B、在刻度尺上输出 37 毫米(3 厘米=30 毫米),然后画线段.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 1、2

16、、题.第 1 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 1 厘米 1 厘米地鼠,不满 1 厘米的再 1 毫米 1 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第 2 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2、完成“练习五”第 2 题.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 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上查查看.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 厘米=10 毫米10 毫米=1 厘米实际测量教案实际测量教案 5 5

17、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能力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态度、情感、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5 分钟)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工具测量较远的距离,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测量的?2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距离呢?3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可以用步测或目测的方法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二、新授(20 分钟)(一)步测法。1进行步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一

18、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师介绍方法: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在用均匀的步子沿着这条线段走三四次,并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就可以求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2例如:沿着一条40。3 米的直路,小明第一次用62 步走完,第二次用61 步走完,第三次用63 步走完。小明的平均步长是多少米?1)读题理解题意2)列出算式(62+61+63)3=1863=62(步)40。362=0。65(米)答:小明的平均步长是 0。65 米。3试一试李光的平均步长是 064 米,他从学校大门步行到家,一共走了 854 步。李光的家与学校间的路程大约是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独立完成后交流。(二)学习目测师:还有一种测量的方法就是目

19、测,目测就是通过眼睛观察,估测两点间的距离。三、实践应用(10 分钟)带领学生到操场实际测量并做出记录。沿一段 50 米长的线段走三次,记录每次的步数,第一次走了()补,第二次走了()步,第三次走了()步。算一算平均一次走()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四、总结交流(5 分钟)你有什么收获?实际测量教案实际测量教案 6 6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P.145 页口算(四).3

20、.5+7.612-6.2-3.870.255.61.011.7+0.43+3.35.4-2.5-1.472.80.8(1.25+0.36)0.20.99+1.82.56-0.375000.0013.21.63.9+2.037.52.540.36120.7544.93.51.20.4+1.30.42.14-0.96.250.8二、复习指导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 P.86 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

21、是多少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 P.87 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 7 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二十第 5 题.(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 2 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 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 3 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 2 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

22、乘后还要除以 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三、课堂练习1.练习二十第 6 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练习二十第 9 题.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四、作业1.练习二十第 8 题.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 11 题及思考题.实际测量教案实际测量教案 7 7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

23、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一、基本练习口算。P.145 页口算(四)。二、复习指导二、复习指导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 P.86 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 P.87 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 7 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二十第 5 题。(1)

24、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 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 1.5 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 3 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 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三、课堂练习三、课堂练习1.练习二十第 6 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2练习二十第 9 题。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

25、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四、作业四、作业1练习二十第 8 题。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 11 题及思考题。实际测量教案实际测量教案 8 8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 6061 页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

26、括: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习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会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用工具测量

27、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方法。教学具准备:教学具准备:卷尺、标杆、50 米跑道。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内容。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实际测量。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了解测量工具。让学生说说知道的测量工具;预设:卷尺、测量仪、标杆等。明确学习内容。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二、了解测量知识,为实践活动作准备。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理解测定直线的意义:如果不先测定直线就去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分段测量时容易偏离两点间的连线,从而降低测量结果的精确程度。理解测定直线的方法: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连线分成若干小段,以便于工具测量;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

28、说说怎样在 A、B 两点间测定直线的?(2 根以上的标杆成一线时)掌握测定直线的步骤:测定直线;分段量出;记录计算。学习步测的方法。理解步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是,可以用步测。掌握步测的方法:用步数每一步的距离。理解步测的关键:确定平均步长。掌握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确定平均步长的方法,形成一般测定平均步长的过程,量出一段距离(50 米),反复走几次,记录数据,计算步长。理解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测定平均步长;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学习目测的方法。观察黑板,说说黑板的长和宽,交流得到黑板的长和宽的思考过程。预设:一米一米数出;比较得到;等等。目测较短距离:人书本的长和宽;课桌的长和宽等等;理解目测较长距离的方法:先量出一段距离(50 米),每隔 10 米插上标杆,观察、理解;用目测发方法测定教学楼的长度。三、实践活动。测定直线。确定平均步长。步测篮球场的长和宽。目测教学楼的长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