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极差教学案.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89814667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758.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极差教学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极差教学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极差教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极差教学案.pdf(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极差一、教学目标: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教材P 1 5 1 引例的意图(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四、课堂引入: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五、例习题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

2、应的例题,教材P 1 5 2 习题分析问 题 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六、随堂练习:1、一组数据:4 7 3、8 6 5、3 6 8、7 7 4、5 3 9、4 7 4 的 极 差 是,-一 组数据 1 7 3 6、1 3 5 0、-2 1 1 4、-1 7 3 6 的极差是.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 X为自然数,则*=.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极差4、一组数据X 1

3、、X 2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 X 1+1、2 X 2+I,2 X“+1 的极差是()A.8 B.1 6 C.9 D.1 7答案:1.4 9 7、3 8 5 0 2.4 3.D 4.B七、课后练习:1、已知样本9.9、1 0.3、1 0.3、9.9、1 0.1,则样本极差是()A.0.4 B.1 6 C.0.2 D.无法确定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 4 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2、3、-5、1 0、1 2、8、2、-1、4、-1 0、-2、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A.8 7 B.8 3 C.8 5 D 无法确定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

4、2 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4、若 1 0 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 0 个数都扩大1 0 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极差是 O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9 0、9 5、8 7、9 2、6 3、5 4、8 2、7 6、5 5、1 0 0、4 5、8 0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答案:1.A ;2.D ;3.0.4 ;4.3 0、4 0.5(1)极差5 5 分,从极差可以看出这个小组成员成绩优劣差距较大。(2)略20.2.2方 差(第

5、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3 .难点的突破方法:1 _ _ _方差公式:S2=-(2+(x2-x)2+-+(x-x)2 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n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儿个生活

6、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3)第三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

7、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教材P 1 2 5 的讨论问题的意图:(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2 .教材P 1 5 4 例 1 的设计意图:(1).例1 放

8、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2).例1 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 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四.课堂引入: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如,通过学生观看2 0 0 4 年奥运会刘翔勇夺1 1 0 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五.例题的分析:教材P 1 5 4 例 1 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1 .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

9、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2 .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3 .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六.随堂练习:1 .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 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 m)甲:9、1 0、1 1、1 2、7、1 3、1 0、8、1 2、8;乙:8、1 3、1 2、1 1、1 0、1 2、7、7、9、1 1;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

10、较整齐?2.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测试次数12345段巍1 31 41 31 21 3金志强1 01 31 61 41 2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2 .段巍的成绩比金志强的成绩要稳定。七.课后练习:1 .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 这 组 数 据 的 方 差 为。2 .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 0 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7、8、6、8,6、5、9、1 0、7、4乙:9、5、7,8、7、6、8、6、7、7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 S,S),所以确

11、定 去参加比赛。3 .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 0 天出的次品分别是()甲:0、1、0、2、2、0、3、1、2、4乙:2、3、1、2,0,2、1、1、2、1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4 .小爽和小兵在1 0 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小爽1 0.81 0.911.()1 0.71 1.11 1.11 0.81 1.01 0.71 0.9小兵1 0.91 0.91 0.81 0.81 1.01 0.91 0.81 1.11 0.91 0.8答案:1.6 2.、乙;3.x 甲=1.5、S 示=0.975、x 乙=1.5、S.=0.4 2 5,乙机床性能好4.x 小爽=10.9、S j、爽=0.02;嚏小兵=1 0 9 S&=0.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