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659.1-2021 地理标志产品 安化黑茶加工技术规程 第1部分:黑毛茶加工(湖南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8977469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5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3∕T 659.1-2021 地理标志产品 安化黑茶加工技术规程 第1部分:黑毛茶加工(湖南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DB43∕T 659.1-2021 地理标志产品 安化黑茶加工技术规程 第1部分:黑毛茶加工(湖南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43∕T 659.1-2021 地理标志产品 安化黑茶加工技术规程 第1部分:黑毛茶加工(湖南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3∕T 659.1-2021 地理标志产品 安化黑茶加工技术规程 第1部分:黑毛茶加工(湖南省).pdf(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43DB43/T 659.12021 湖南省地方标准ICSCCS 67.140.10X 10代替DB43/T 660-2011地理标志产品 安化黑茶加工技术规程第1部分:黑毛茶加工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Anhua dark tea processing technology regulationPart 1:Raw dark tea processing发 布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08发布-292021-10实施-29DB43/T 659.12021 I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原料要求

2、1 5 加工技术要求 2 6 质量管理 4 附录 A(资料性)生产记录表 6 DB43/T 659.12021 II DB43/T 659.12021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DB43/T 6592021地理标志产品 安化黑茶加工技术规程包括两个部分:第 1 部分:黑毛茶加工;第 2 部分:成品茶加工。本文件为 DB43/T 6592021 的第 1 部分。本文件代替 DB43/T 6602011安化黑毛茶加工技术规程。与 DB43/T 6602011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

3、下:a)范围由“加工的定义、技术要求、质量管理以及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更改为“加工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加工要求、加工技术、质量管理”;b)定义“初制厂”更改为“初制工厂”;c)鲜叶原料要求中增加了“4.1.1.1 以适制安化黑茶的无性系良种或安化当地群体种鲜叶为原料”;d)增加了“鲜叶分级”、“鲜叶装运和验收”、“加工条件”的内容。鲜叶分级中,“鲜叶原料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更改为“鲜叶分为特级、一级(为 1、2、3 等)、二级(为 4、5、6等)、三级(为 7、8、9 等)”;e)增加了“加工要求”内容;f)加工技术的摊青中,“加工特级、一级黑毛茶时,鲜叶摊放厚度约 10

4、 cm,摊放时间约为(46)h;加工二、三级黑毛茶时,鲜叶摊放厚度约 20 cm,摊放时间约为(24)h;加工四级以下的黑毛茶或立夏以后加工黑毛茶,鲜叶可不经摊青即进行杀青”更改为“特级、一级鲜叶原料,摊放厚度8 cm10 cm,时间 4 h6 h;二级鲜叶原料,摊放厚度 20 cm25 cm,时间 2 h4 h;三级鲜叶原料或立夏后加工黑毛茶,鲜叶可不经摊青,直接进行杀青”;g)加工技术的初揉中,“初揉投叶量为揉桶 3/4”更改为“装叶量以自然装满揉桶为宜”;“揉捻时间 15 分钟左右”更改为“特级、一级鲜叶揉捻 15 min18 min;二、三级鲜叶揉捻 10 min12 min”;h)加

5、工技术的干燥中,“黑毛茶干燥有七星灶烘焙、自动烘干机干燥、焙笼烘干等方式”更改为“根据干燥方式分为七星灶烘焙、自动烘干机烘干、焙笼烘干和晒烘等干燥方式”;烘干机干燥“通常采用 6CH10-6CH 35 型号的烘干机”更改为“通常釆用自动烘干机”;增加“干燥程度”内容。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南省知识产权局提出。本文件由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安化黑茶研究院、安化县茶旅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安化芙蓉山茶业有限公司、湖南

6、省千秋界茶业有限公司、安化云台山八角茶业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肖力争、黎娜、陈辉球、文海涛、陈庆、曾卫军、张岭苓、谭伟中、龚意诚、邓鹏飞、刘雪慧、徐耿。本文件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43/T 6602011安化黑毛茶加工技术规程。DB43/T 659.12021 IV DB43/T 659.12021 1 地理标志产品 安化黑茶加工技术规程 第 1 部分:黑毛茶加工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理标志产品 安化黑茶 黑毛茶加工的术语与定义、原料要求、加工技术要求、质量管理。本文件适用于地理标志产品 安化黑茶 黑毛茶的生产加工。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

7、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 32744 茶叶加工良好规范 GH/T 1077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GH/T 1124 茶叶加工术语 DB43/T 658 地理标准产品 安化黑茶 茶树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H/T 1124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初制工厂 primary factory 具有一定规模,拥有鲜叶摊青、杀青、揉捻、渥堆及干燥等配套的黑毛茶加工设备,对自采或收购的茶树鲜叶进行加

8、工生产黑毛茶的工厂。4 原料要求 4.1 鲜叶要求 4.1.1 以 DB43/T 658 附录 A 界定区域内适制安化黑茶的安化云台山大叶种、槠叶齐、安化群体种等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4.1.2 芽、叶、嫩茎新鲜、匀净,无污染和无非茶类夹杂物。4.2 鲜叶分级 应符合表 1 的要求。DB43/T 659.12021 2 表 1 鲜叶原料分级 级别 等级 原料要求 特级 谷雨前后采摘的一芽一、二叶鲜叶为主,比例不低于 90。一级 1 等 谷雨前后至立夏前后采摘的一芽二、三叶鲜叶为主,比例不低于 85。2 等 小满前后至芒种前采摘的一芽二、三叶鲜叶为主,比例不低于 85。3 等 芒种后采摘的一芽二、

9、三叶鲜叶为主,比例不低于 85。二级 4 等 谷雨前后至立夏前后采摘的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主,比例不低于 80。5 等 小满前后至芒种前后采摘的一芽三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主,带嫩茎,比例不低于 80。6 等 谷雨前后至小满前后采摘的一芽三、四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主,有嫩梗,比例不低于 80。三级 7 等 芒种后采摘的一芽三、四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主,有嫩梗,比例不低于 80。8 等 谷雨前后至小满前后采摘的一芽四、五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主,比例不低于 75。9 等 芒种后采摘的一芽四、五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主,比例不低于 75。4.3 鲜叶储运要求 4.3.1 鲜叶采摘后应及

10、时送到茶叶加工地,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运输时避免日晒、雨淋。运输过程中不得与有异味、有毒的物品混装。鲜叶盛装、运输、贮存过程中应轻放、轻压、轻翻。4.3.2 鲜叶进厂应分级验收,分别摊放,晴天叶与雨(露)水叶分开,不同等级的、不同品种的芽叶分开。鲜叶应及时付制,不积压。5 加工技术要求 5.1 基本要求 应符合 GB/T 32744、GH/T 1077 的规定。5.2 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 应符合 GB 14881 的规定。5.3 工艺流程 摊青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5.4 技术要求 5.4.1 摊青 5.4.1.1 鲜叶采收后应合理贮青,贮青设备应清洁、干净,鲜叶不应与地面直接接触。5

11、.4.1.2 鲜叶堆放厚度不宜超过 30 cm,特级、一级鲜叶原料,摊放厚度 8 cm10 cm,时间 4 h6 h;二级鲜叶原料,摊放厚度 20 cm25 cm,时间 2 h4 h;三级鲜叶原料或立夏后加工黑毛茶,鲜叶可DB43/T 659.12021 3 不经摊青。5.4.2 杀青 5.4.2.1 洒水灌浆 除雨水叶、露水叶和幼嫩芽叶外,其他鲜叶通常要按鲜叶重量的 10左右“洒水灌浆”(即 10 kg鲜叶加 1 kg 清水)。洒水量须按照鲜叶老嫩程度、采摘季节灵活掌握。边洒水边翻拌鲜叶,使叶面、叶背洒水均匀,以水不往下滴为度。5.4.2.2 手工杀青 特级鲜叶可采用炒茶斜锅杀青,杀青锅口径

12、 80 cm90 cm,投叶时锅温控制在 280 320,杀青后期降温至 120 160,每锅投叶量 4 kg5 kg,下锅后轻快翻炒。5.4.2.3 机械杀青 采用滚筒杀青机,温度 280 320,当筒内离投叶端 20 cm 处内壁温度 280 左右开始投叶,投叶均匀、适量。依鲜叶的老嫩与水分含量的多少,调节投叶量。5.4.2.4 杀青程度 至鲜叶色泽转暗绿,柔软带粘性,青草气消除,清香散发,嫩茎不易折断为适度。5.4.3 初揉 5.4.3.1 趁热揉捻,杀青叶出锅后即装入揉捻机进行初揉。5.4.3.2 特级、一级鲜叶原料,装叶量以自然装满揉桶为宜;二级鲜叶原料装叶量在自然满桶的基础上,增加

13、 10左右的投叶量,三级鲜叶原料增加 20左右。5.4.3.3 加压遵循“轻重轻”原则,采用“轻压、短时”的方法。特级、一级鲜叶揉捻 15 min18 min;二、三级鲜叶揉捻 10 min12 min。5.4.3.4 待特级、一级鲜叶原料基本成条,二级 4、5 等鲜叶原料条索基本卷折成条,二级 6 等、三级7 等鲜叶原料大部分成“泥鳅条”状,三级 8、9 等级鲜叶原料起褶皱,茶汁溢出,细胞破损率达 1530为揉捻适度。5.4.4 渥堆 5.4.4.1 室内应有加温措施或设发酵室,干净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室温 25 35,空气相对湿度 85左右。5.4.4.2 特级、一级鲜叶原料初揉后,解散团

14、块,堆厚度为 15 cm25 cm,适当筑紧,上面加盖湿棉布,保温保湿。渥堆过程中视堆温变化情况,适时进行 1 次2 次的翻堆。5.4.4.3 二、三级鲜叶原料初揉后,茶坯不经解块,立即堆积起来,适当筑紧,堆高约 1 m 左右,加盖湿棉布,叶温 45 左右,当堆温超过 50 时进行翻堆,防止茶叶渥坏。5.4.4.4 渥堆时间,春季 16 h22 h,夏、秋季 12 h18 h,气温较低时需外界加温。5.4.4.5 当茶坯表面出现水珠,叶色由暗绿变为黄褐,带有酒糟气或酸辣气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茶团粘性变小,一打即散,即为渥堆适度。5.4.5 复揉 5.4.5.1 渥堆适度的茶坯经解块后进行复

15、揉,装叶量以自然满桶为宜,时间 6 min8 min。遵循“轻DB43/T 659.12021 4 压、短时、慢揉”原则,压力较初揉稍小。5.4.5.2 待特级、一级、二级 4、5 等原料条索紧卷,二级 6 等、三级 7 等原料“泥鳅条”状增多,三级 8、9 等原料以叶片成折叠状为适度,即可下机解块。5.4.6 干燥 5.4.6.1 干燥方式 分为七星灶烘焙、自动烘干机烘干、焙笼烘干和晒烘等干燥方式。5.4.6.2 七星灶烘焙 5.4.6.2.1 传统黑毛茶加工采用七星灶分层累加湿坯长时一次干燥。5.4.6.2.2 烘焙前在灶口处燃烧松柴,松柴采取横架方式,保持火力均匀,并通过匀温坡使火温均匀

16、地扩散到灶面焙帘上。5.4.6.2.3 当焙帘上温度70 时,开始撒上第一层茶坯,厚度 2 cm3 cm,待第一层茶坯烘至六、七成干时,再撒第二层,撒叶厚度稍薄,一层一层加到 5 层7 层,总的厚度不超过焙框的高度。5.4.6.2.4 待最上层的茶坯达七八成干时,用特制铁叉将已干的底层茶翻到上面,将尚未干的上层翻至下面。5.4.6.2.5 继续升火烘焙,待上中下各层茶叶干燥到适度时,即下焙;置于晒垫上摊晾至室温,及时装袋入库。5.4.6.3 烘干机烘干 通常釆用自动烘干机,温度控制在 130 180,根据设备吞吐量和茶叶嫩度调节温度。5.4.6.4 焙笼烘干 少量特级鲜叶原料加工特级黑毛茶时,

17、可采用木炭火和焙笼烘干。5.4.6.5 晒烘干燥 采用晒垫,摊叶厚度 2 cm3 cm,时间 5 h8 h,中途翻动 2 次至 3 次,茶叶含水量晒至 2030。将晒好的茶叶转至室内,采用自动烘干机烘干,温度为 110 120,摊叶厚度 2 cm4 cm,时间 10 min15 min。5.4.6.6 干燥程度 至以茶梗易折断,手捏茶叶可成粉末,干茶色泽油黑为适度。特级原料至毛茶含水量 8左右、一级原料烘至 9左右、二级和三级原料烘至 10左右为宜。6 质量管理 6.1 企业应根据本文件的要求和企业加工的产品类型和等级、设备和原料情况等,在此基本工艺流程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和各类产品的加

18、工技术规程,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6.2 建立原料采购、加工、贮存、运输、入库、出库、检验和销售等关键环节,制定并实施质量控制措施,并记录执行情况,建立完整档案记录,档案应保留三年(参见附录 A)。6.3 鲜叶、毛茶原料、辅料和在制品应按批次经检验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下一生产工序,并做好检验记录。企业应对出厂的产品逐批进行检验,出厂检验项目包括感官品质、水分、灰分、茶梗及净含量。DB43/T 659.12021 5 6.4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和卫生管理制度,建立产品追溯制度,确保对产品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可进行有效追溯。加工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质量安全管理和产品质量检验部门,从业人员必须具

19、备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资格。DB43/T 659.12021 6 附 录 A(资料性)生产记录表 表 A.1 至表 A.4 给出了安化黑茶 黑毛茶加工生产记录表,包括表 A.1 鲜叶采(收)购、进厂验收记录表、表 A.2 加工记录表、A.3 加工产品入库记录表、A.4 加工产品出库记录表。表 A.1 鲜叶采(收)购、进厂验收记录表 日期 来源(地点)品种 数量/kg 等级 验收人 备注 表 A.2 加工记录表 日期 鲜叶 批次号 鲜叶 等级 鲜叶 重量/kg 加工 批次 加工(杀青、渥堆、干燥)记录 成品茶等级 成品茶数量/kg 加工 人员 备注 表 A.3 加工产品入库记录表 日 期 加工批次 数量/kg 等 级 包装形式 保管员 备 注 DB43/T 659.12021 7 表 A.4 加工产品出库记录表 出库日期 入库日期 加工批次 包装形式 等 级 数量/kg 保管员 备 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