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docx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8974615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专业班级:2016级学前教育1班 学生姓名:葛宁慧 指导教师:刘兰 职称:助教摘要 师幼关系一直是国内关注的一个话题,能否正确认识告状行为并细心处理是良好师幼关系建立的基础之一,4-5岁幼儿虽已有自我意识,但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弱,仍需要依赖成人的评价,教师对告状行为的评价、反应在幼儿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本研究以宿迁市某公办幼儿园中班49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幼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对告状对象、告状类型、告状原因进行了观察记录,从告状对象、告状类型、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告状特点、告状行为的性别差异五个维度分析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并提出指导策略和建议

2、。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告状行为有以下几个特点:违背规则型告状和自我中心型告状出现的频率最高,少数是检举他人型的告状;告状的对象以教师居多,很少出现向同伴告状的情况;告状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关键词 中班幼儿 告状行为 指导策略IStudy on the Report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in Middle Class and its Guiding StrategiesAbstract Teacher-children relations has always been a topic in the domestic, whether to tell on correct

3、 understanding of behavior and careful handling is one of the basis of good teacher-children relationship, 4 to 5 years old children have self-consciousness, but are less able to self-assessment, still need to rely on adult evaluation, teacher evaluation of credit behavior, reaction is very importan

4、t in childrens hearts, therefore, as a preschool teacher, tell on young childrens behavior should be analyzed and think about how to better solve, this study, taking a public kindergarten student in suqian 49 infa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babies for a month-long long-term tracking observation,

5、 The author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e complaint object, complaint type and complaint reason,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laint behavior of 4-5 year old children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complaint object, complaint type, the cause of the complaint behavior, complaint characteristics an

6、d gender difference of the complaint behavior, and put forward the guidanc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it was found that childrens complaints ha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rule-breaking complaints and egocentric complaints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and a few were whistle-bl

7、owing complaints; The majority of complaints were made by teachers, and few complaints were made by peers. 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 in reporting behavior.Keywords Pre-Kindergarten Reporting behavior Guiding strategyII目 录摘要IAbstractII一、绪论1(一) 研究缘起1(二) 研究意义2(三) 概念界定2二、文献综述3(一)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类型的研究3(二)

8、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研究3(三) 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意义研究3三、 研究设计4(一) 研究对象4(二) 研究过程4(三) 研究方法4四、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结果与分析5(一)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5(二)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6(三) 中班幼儿的告状特点7(四)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无明显性别差异7五、策略和建议8(一) 家长方面8(二) 教师方面9结语10参考文献11附录112附录212致谢13一、绪论(一)研究缘起1.缘于理论虽然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行为,但关于告状行为的研究非常少,以“告状行为”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检索文章仅33篇,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更是屈指

9、可数,以“告状行为”和“策略”为关键词,检索文章共3篇,可见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理论研究甚少,而有效指导4-5岁幼儿的告状行为尤为重要。2. 缘于实践研究者在实习期间发现中班幼儿存在许多告状行为,可能是因为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分配,也可能是因为对游戏规则的不同理解等原因造成,不同的教师对于告状行为的反应不同,对幼儿产生的影响自然也不同,当幼儿想通过借助教师的权威力量帮助解决同伴间的纠纷、矛盾等;或是通过告状获取教师的关注和注意,这时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和责任感等社会性品质,因此,有效并且及时的指导非常重要。3.自身兴趣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是极其常见的一种社会性行为,在4-

10、5岁幼儿身上尤为常见,可以看作是幼儿与教师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由情绪情感、道德准则、周围环境等因素引起;虽已有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类型的研究,但关于其与幼儿性别是否有关,与区域活动是否有关以及行为产生的频率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看,研究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具有必要性。(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本次研究通过对宿迁市某公办幼儿园中四班全体幼儿的观察和访谈,可以丰富对中班幼儿告状特点的研究,将4-5岁幼儿的告状类型进一步研究分析,同时拓展了相关指导策略的研究发现。2.实践意义通过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分析及指导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进一步帮助教师更有

11、效的进行班级管理,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长期观察,为公众提供一个真实的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状况,归纳幼儿告状行为的方式及原因,分析告状行为对幼儿及教师产生的影响,研究如何积极回应并指导该行为,进而总结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处理告状行为的策略。因此认清告状行为类型并及时加以解决,把握教育契机,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加以引导,对于幼儿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以及良好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观察分析,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正确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帮助教师更有效的管理班级,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有更多精力放在告状以外的活动上,同时,能帮助幼儿缓解嫉妒心理,增强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使班级氛围更加融洽,同伴关系更融合。(三)概念界定1.告状行为告状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释义,一种是(当事人)请求司法机关审理某一案件,另一种为向某人的上级或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这个人的欺负或不公正的待遇;钟晓兰将其定义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自认为受到了同伴的侵害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需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1 钟晓兰.幼儿“告状”行为分析与对策J.读与写杂志,2016,(05):250.;孙霞红将其定义为幼儿在受到别人欺负或不公平对待时向教师诉说求救的行为 孙霞红.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对策J.读与写杂志,2019,(

13、07):223.;姚艳萍则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幼儿向教师诉说自己以及其他小朋友受到欺负、或者发生不寻常事情并且希望教师知晓或解决的状况 姚艳萍.有效指导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实践性研究J.2019,(19):19.。以上三个定义都认为告状行为是当幼儿受到欺负时像老师求助的行为,结合以上特点,本研究将告状行为定义为:当幼儿受到同伴的欺负并寻求帮助或因他人的行为未遵守班级规则而向教师发起互动的一种常见社会性行为。2.中班幼儿中班幼儿是指年龄处于4-5岁的幼儿,这一阶段的幼儿行为的有意性增加,注意性得到提高,开始去自我中心化,能接受成人的一些指令,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道德感不断增强,规则意识不断完善,

14、思维模式从直觉行动思维转变为具体形象思维也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二、文献综述研究者运用中国知网对“告状行为”这一主题进行了检索,检索有“读与写”“当代教育研究与教学研究”“才智”“幼儿教育研究”等期刊和一些优秀的硕博士论文,根据论文主题,在数据库中以“告状行为”并含“幼儿”为检索词,检索出文章17篇文章,以“告状行为”“策略”为检索词,检索出3篇文章,其中最早的一篇文章发布于2007年,由此可见,对于幼儿告状行为尤其是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但仍十分欠缺。(一)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类型的研究孙霞红通过研究发现告状行为与幼儿的性格有关,并将告状行为分为“自我中心型”“检举他人型”“维

15、护规则型”三类 孙霞红.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对策J.读与写杂志,2019,(07):223. 。钟晓兰通过观察幼儿搭积木活动中因圆柱型积木的分配不均问题引发的告状行为、晨间游戏中因争抢大小球引发的告状行为等活动 钟晓兰.幼儿“告状”行为分析与对策J.读与写杂志,2016,(05):250.,总结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告状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交往行为不断增加,道德感也不断增强,自然而然出现了帮助他人的“告状”行为;通过吃午饭时未按照班级制定的规则将骨头都放进盘子里而引发的告状行为,归类为遵照规则的告状行为。尹亚欣通过观察法对金贝贝幼儿园58名中班幼儿进行了观察分析,尹亚欣将告状类型分为“寻求帮助型

16、”“自我表现型”“试探教师型”“陈述事实型”“嫉妒同伴型”,其中因寻求帮助而告状的占了20%,自我表现型占13.3%,试探教师和嫉妒同伴分别占11.1%,陈述事实的最少,只占8.9% 尹亚欣.3-6 岁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金贝贝幼儿园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03):105.,可见绝大部分4-5岁幼儿都渴望借助教师的力量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依赖于成人。综上所述,幼儿的告状行为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与幼儿认知水平有关的自我中心型,与幼儿道德水平有关的维护规则型和检举他人型。(二)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研究严珊珊认为告状行为的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三类:违背规则产生的

17、告状行为、原告幼儿受到欺负产生的告状行为、试探老师态度产生的告状行为 严珊珊.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处理方式探析J.成才之路,2018,(05):72.。张雁认为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情绪情感和所处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可以分为寻求帮助、满足虚荣心、引起教师注意、报复心理四种原因 张雁.浅谈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J.读与写杂志,2017,(03):257.。(三)关于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意义研究中班幼儿是指年龄段4-5岁的幼儿,这个阶段的幼儿逐渐开始去自我中心化,从“为自我”过渡为“为他人”,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容易引发同伴间的冲突,从而产生告状行为,也因此4-5岁幼儿的告状行为多可以归因为获得教师的关

18、注或是试探教师的态度,有研究表明,幼儿告状行为与其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关,中班幼儿仍处于依赖成人的评价阶段,因此4-5岁幼儿需要借助教师的权威力量来解决同伴间的纠纷等。我国学者郑名和李春丽通过研究发现对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正确处理能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 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调查与研究,2005,(01):38.,帮助幼儿掌握交往技能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我国学者尹亚欣认为通过分析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尹亚欣.3-6 岁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金贝贝幼儿园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03):106-107.,“对症下药”组织教学活动

19、,减少过分的担忧和焦虑,通过绘本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独立教育,合理布置任务并要求幼儿独立完成等方式帮助幼儿发展独立性,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宿迁市某所公立幼儿园的中(4)班全体幼儿为调查对象,该班有两位幼儿教师、一位保育员及49名幼儿,其中有男幼儿29名,女幼儿20名,主班老师和配班老师年龄差距大,在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上存在一定差距,可以站在两个角度分析幼儿的告状行为。(二)研究过程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类型等有了初步了解并对当前我国的告状行为现状及指导策略有了深入的了解,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幼儿园实习期间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对幼

20、儿告状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国内当前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现状,总结其特点,最后对观察、访谈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告状行为的特点、类型、频率等并对4-5幼儿告状行为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和解决方法。(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对观察和访谈的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观察法本次研究采用事件取样法对4-5岁幼儿告状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采用事件取样法能完整地记录幼儿告状行为的经过,也不易遗漏细节。为保证观察的有效性和严谨性,在观察前,设计了观察表,设计了告状行为观察表,并进行实际观察,对观察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修改调整,具体情况见附录1。2.访谈法此次研究

21、采用非正式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是选取班级的三名教师和全体幼儿,在实验前结合访谈提纲确定访谈提纲初稿,结合观察资料及专家意见,进行提纲的二次修改,对幼儿和教师进行相关访谈,询问教师对告状行为的处理方法,面对告状行为有哪些困惑等,询问幼儿告状缘由、告状后是否有帮助等,以此进一步加深对告状行为的理解,访谈提纲见附录2。四、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分析本研究者以宿迁市某所公立幼儿园为例,以中班某两位幼儿教师为观察对象,采用非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对班级中4-5岁幼儿告状行为进行观察,在征得教师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长期观察,主要采用记录表,辅以拍摄视频、图片、音频这三种方式记录告状行为,

22、共收集44个行为样本,这些行为发生在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晨间游戏中,涵盖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从告状类型、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告状特点、告状行为的性别差异这五个维度分析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一)告状类型通过观察研究者发现:自我中心型告状行为以活动材料分配不均、维护自己的权益居多;检举他人型告状行为通常因吸引教师注意、同情他人、帮助他人引起;维护规则型告状行为以他人破坏班级规则、游戏规则而产生。在告状类型方面,观察到20次自我中心型告状行为,17次维护规则型告状行为,7次检举他人型告状行为,具体情况见表3:表3 告状类型分析告状类型频数百分比自我中心型2045.5%检举

23、他人型1738.6%维护规则型715.9%总计44100%结果显示自我中心型告状行为的频数最多,其次是检举他人型,最少的是维护规则型。中班幼儿天性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弱,处于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的过渡期,此时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主要依靠大脑中的表象去思考,所以当出现游戏材料分配不均的问题时,幼儿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保障自己能顺利进行游戏而向教师告状的情况屡见不鲜。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在道德发展上处于他律道德阶段,随着道德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待游戏规则的态度越发认真严谨,尽管自己可能对游戏规则没掌握全,但他人是绝对不可以违背游戏规则的,他人的主观动机并不重要

24、,真正关注的是游戏的结果,因此维护规则型的告状行为也是很常见的。检举他人型的告状行为多数不是为了帮助同伴,更多是为了吸引老师注意,博得关注,此类告状行为教师的态度往往并不像其他两种那么积极,也因此出现的频率较少。(二)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方面包涵了家庭、环境因素,主观方面包括幼儿的性格、他人违背规则、试探教师的态度、原告受到欺负这四个因素,根据研究者的观察,对44次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归类分析,如表4所示:表4 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家庭因素环境因素性格他人违背规则试探教师态度原告受到欺负频数经过调查,客观方面家庭因素影响较大

25、,主观方面,四个因素的频数不相上下,差距维持在2-3之间。第一,家庭因素。幼儿一大主要特点就是爱模仿,家庭成员作为幼儿最亲近的“重要他人”,极易对幼儿产生影响,受家庭因素影响的而产生告状行为的幼儿往往在家中被宠爱,任何要求都能被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到了幼儿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与同伴发生冲突自然会产生告状行为,因此,家长应学会积极回应幼儿的告状行为并科学有效地指导。第二,性格方面。每个幼儿的性格不同,受情绪影响后产生的效果自然也不同,性格较为冲动、喜欢争强好胜的很容易触发告状行为,而性格较内敛平和的幼儿多能采用接受的态度,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培养。第三,因违背规则

26、产生的告状行为原因可能为每个班级的规则、游戏的规则都是教师和幼儿在商讨下共同制定完成的,对于道德感不断增强的幼儿来说,规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班里大部分幼儿是可以遵守规则的,但仍有少数幼儿无法遵守,这时就会有告状行为产生。第四,试探行为的产生是因为幼儿对于老师的要求或是回答理解地不透彻,无法明确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为了下一步的行动而对教师提出的试探,例如: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区域活动,小明告诉老师:亮亮不在自己的美工区,跑到了建构区去玩,老师说:“如果你的兴趣和你今天分配的区域活动不一样,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在明确老师的要求之后,小明也更改了自己的区域。第五,幼儿受到欺负在

27、幼儿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可以是生理上的欺负:同伴间的相互推让、小吵小闹,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欺负:说脏话,起外号等,为减轻自己的委屈感转而向老师告状也是情有可原。(三)告状特点根据研究者的观察告状行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引起他人注意,中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仍需依赖成人,在生活中常听到:某某把水洒了,某某鞋子穿发了,某某抢谁东西了,其实这些话语的本意并非字面意思,只是需要得到教师的注意,这个时候教师只要回复一句我知道了,幼儿就会满意地转身离开。第二个特点是报复心理,4-5岁幼儿仍处于联合游戏的阶段,合作能力较欠缺,交往能力不够导致同伴间容易出现纠纷,但又无法妥善处理,对于发生

28、过矛盾的同伴往往“铭记在心”,当与自己发生过不快的同伴与别人发生争吵时就会有告状行为的出现,希望老师能惩罚他以此获得满足。第三个特点是满足虚荣心,中班幼儿虽然有了自我意识,但自我评价的能力很弱,需要依靠成人的评价,通过对教师汇报班级日常,诉说某某幼儿的违规行为,区域活动中的争吵等获得教师的赞赏和表扬,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四)告状行为的性别差异分析产生告状行为的幼儿可以是男孩也可以是女孩,在研究者所在的班级中有29名男孩,20名女孩,在已有观察记录的44次告状行为中,其中男孩占了24次,女孩占了20次,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别,表明4-5岁幼儿告状行为没有性别差异。五、指导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

29、和建议(一)家长方面1.积极回应并指导幼儿的告状行为家长是幼儿最重要的人生导师,作为幼儿的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回应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学会引导幼儿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逐渐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稳定的情绪对引导幼儿告状行为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静的情绪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同样也有助于幼儿合理诉说自己的诉求,因此,家长面对告状行为时需予以积极的回应,帮助幼儿处于积极平静的状态;最后,家长可以在生活中渗透这样的观念:与同伴友好相处是快乐的事情,积极帮助别人,也积极接受别人的帮助,逐渐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师方面1.耐心倾听教师在幼

30、儿心中是一种权威力量的存在,地位甚至超过了其父母,因此,当幼儿遇到问题主动求助教师时,教师必须尊重幼儿。作为教师,处理一系列的告状问题,必须首先清楚告状类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幼儿告状的原因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的,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通过与幼儿的有效沟通,鼓励幼儿慢慢说,让幼儿体会到被尊重、被倾听,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明白事情原委,保证客观的前提下,多寻找几位幼儿了解情况,做到多角度、全面的了解,才能对症下药。2.公平公正地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对成人来说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幼儿眼里可能就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教师能否公平公正地处理,很大程度影响到幼儿的正义感和幸福感,作为

31、一名幼儿教师,无论是哪种告状类型,都需要耐心倾听,公正处理,如果是充满正义感的维护规则型告状行为,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鼓励和支持,鼓励幼儿在大家面前勇敢地诉说,并对错误行为要给予批评必要时可以惩罚,如果是因为嫉妒或是出于报复心理的行为,作为幼儿教师不能纵容这些无意义的告状行为,要及时扼杀源头,利用一日生活培养幼儿责任感和信任感。3.合理布置任务,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班幼儿的独立性尚不完善,但已经具备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应该鼓励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可能是通过交换玩具、也可能是通过简单的介绍自己加入了同伴的游戏,教师学会逐步放手,帮助幼儿慢慢地提高独立解决

32、问题的能力;但如果是严重的事情,例如某某幼儿受伤了,必须告知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任务:分发碗筷、做个小小晨间接待、收集材料等;组织相关教学活动;阅读和独立性有关的绘本书籍等帮助幼儿树立自信,逐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宽容、团结的社会性品质教师可以通过日常活动中的生活教育,帮助幼儿感受同伴交往的快乐,帮助别人获得满足感,学会宽容会大量减少告状行为发生的频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幼儿轮流带自己喜欢的小饼干、巧克力等和他人分享,体会分享的快乐;当区域活动中出现矛盾纠纷时可以请幼儿相互讨论,商量解决对策,共同帮助解决困难,体会团结合作的快乐。

33、著名教育家洛克先生有言,“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可以做的就是,耐心倾听,细心解决,尊重每一位幼儿,帮助他们学会宽容。5.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根据观察记录表可知,告状行为中大部分是违背规则型告状,随着中班幼儿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不断增强,班级常规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班级有明确且严格的班级常规,做到喝水、上厕所排队,吃饭不乱讲话等,对于违反规则的幼儿能做到违者必究,久而久之,良好的班级常规不再需要强调,因违反规则的告状行为也越来越少,各项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每个孩子都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这样一来不仅班级井然有序,教师的

34、工作量也大幅减少。6.必要时冷处理教师每天除了要处理频频发生的告状行为之外,还有很多琐事需要精力,因此,不是所有的告状行为都需要教师一一耐心询问然后解决的,有些告状行为是因为某次告状后获得教师的表扬和赞赏,为了更多的表扬而引发的,例如以试探教师态度为特点的行为,或是只因自己受到欺负而多次向教师告状的行为等,对于这些无意义的告状行为教师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让幼儿明白不是每次告状都能获得教师的认同以此降低告状频率;当幼儿告状时情绪很激动是也需要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是不予理会而是不立即回应,通过言语、抚摸等方式先缓和幼儿情绪,在此基础之上解决问题会事半功倍。结语本文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宿迁市

35、某所公立幼儿园中(四)班全体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了告状行为的类型、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同时对于告状行为是否与性别有关也展开了研究,将研究结果归类整理,得出三种告状类型和三个告状特点,从两方面六大点分析了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针对以上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为进一步引导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做出贡献。但由于研究者个人能力和时间的限制,仍存在诸多不足,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具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针对某一特定中班的全体幼儿,并不能代表所有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根据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第一,扩展研究范围,使研究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第二,对幼儿进行更长期的追

36、踪观察,帮助提出更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加强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除此以外,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引导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参考文献:1 姚艳萍.有效指导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实践性研究J.才智,2019(19).2 张雁.浅谈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J.读与写杂志,2017(03).3 刘季萍,吴丹萍.教师应对45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述评J.文教资料,2017(28).4 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调查与研究,2005(01).5 逯丹.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6 孙霞红.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对策J.读与写杂志,2019(07).7 尹亚欣.3-

37、6 岁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金贝贝幼儿园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03).8 钟晓兰.幼儿“告状”行为分析与对策J.读与写杂志,2016(05).9 严珊珊.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处理方式探析J.成才之路,2018(05).10 彭春云.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J.读与写杂志,2017(06).11 王晨,李旭杰,郭炀炀,王聪,张聪.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16(11).第 13 页附 录1表1班级中幼儿告状行为观察表基本信息幼儿告状前幼儿告状时幼儿告状后序号幼儿姓名引发幼儿告状行为的事件告状对象告状类型告状特点幼儿反应教师反应教师同伴自我中心型检举他人型维护规则型引起他人注意寻求帮助报复心理满足虚荣心认真倾听合理布置任务冷处理附录2表2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访谈提纲访谈目的加深对教师和幼儿关于告状行为的理解和认识访谈对象访谈问题教师幼儿1. 如何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2. 您认为怎样的行为属于告状行为?3. 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告状行为?4. 对如何解决告状行为是否有困惑?5. 您觉得告状行为对幼儿会产生什么影响?1.想要告诉老师的原因是?2.老师的解决方法你满意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