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3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双周练(三).pdf

上传人:ho****ga 文档编号:8974417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5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2023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双周练(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2023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双周练(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2023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双周练(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2023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双周练(三).pdf(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语文第 1 页 共 13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扬州中学 2023 届高三语文 10 月双周练2022.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一)现现代代文文阅阅读读 I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材料料一一:在西方,解释学大体上说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种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就是说,解释学成为一种“学”也有一个多世纪了。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注释的方法。例如在汉朝多用所谓“章句”的方法注释经典,分章析句,一章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

2、字地详细解释。据汉书儒林传说:当时儒家的经师对五经的注解,“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至魏晋注释经典的方法为之一变,玄学家多采取简明带有思辨性的方法。王弼释周易系辞“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提出“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而开一代新风。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名词概念很难翻译,因此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般若”“涅槃”等等,但“音译”的名词概念如不加以解释很难懂,于是在佛经后面常常有“音义”或“音训”之类为之解释。其时并有僧人提出某些翻译的原则,如隋彦琮建“八备之说”,齐大亮立“五不翻之义”。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 理论有重要意义。自魏晋以来,我国古代有“类书”之编纂

3、。辞海说:“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证引的一种工具书。”太平御览的“天部”列“元气”“太初”“太极”等条,没有对“天”作专门解释,但对“元气”引用了二十几种古书作了说明。渊鉴类涵的“天部”,引用了几十种古书对“天”的解释,而对“太初”等未列条目。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能否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有一定意义?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往往是和当时西方流行的其他哲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当然和西方解释学发展的情况完全不同。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经典的解释往往也是和当时的哲学思潮

4、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我们应在传承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借鉴西方解释学,以便我们对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后,我必须再说一下,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摘编自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学人第 13 期,1998 年 3 月)材材料料二二:我在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一文最后说:“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现在我想,我这个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已有数种对

5、古代经典注释的书,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一分析。第一种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高三语文第 2 页 共 13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羊传与谷梁传,这两种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这里暂不讨论。据杨伯峻推算左传成书的时间,我们可以说左传是目前知道的最早一部对经典进行解释的书。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句话有很长一段叙述注释。左传的叙述单独也可以成为完整历史事件的叙述,但它确确实实又是对春秋经文的注释。像左传这种对春秋的解释,对中国各种史书都有影响。易经本来是古代作为占卜用的经典,虽然我们可以从它的卦名、卦画、卦序的排列以及卦

6、辞、爻辞等等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但我们大概还不能说它已是一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系辞把易经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它作了整体性的哲学解释。这种对古代经典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对后世有颇大影响,如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对老子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如此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如果说左传对春秋是一种叙述事件型的解释,系辞对易经是一种整体性哲学的解释,那么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其主要部分是为其“法、术、势”的法家思想作论证的。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喻老则是更

7、为鲜明地对老子作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篇中大都是用历史故事说明统治者的成败、国家兴衰之故等等来解释老子。如果我们再从先秦典籍中找其他有关“解释问题”的方法,也许还可以找到若干不同的解释形式,但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最后,我必须再次作点说明,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注释作一粗浅的梳理,以掲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种梳理的工作对建立“中国解释学”或有若干意义,或无甚意义,有俟贤者之批评了。(摘编自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 01 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3

8、 分)A.西方的解释学大致发端于对圣经的解释,但起初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成为重要理论。B.有些佛教名词概念难寻汉文对应词汇,便釆用音译法翻译,并常常在佛经后面附上注释类文字以帮助理解。C.东西方解释学发展情况尽管完全不同,但都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且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D.韩非子以“法”“术”“势”等法家思想解释老子之“道”,这是中国传统注释经典的一种重要方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作者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研究意义不大,而对魏晋“得意忘言”注释经典的玄学之法评价较高。B.不同“类书”编纂方式有所不同,概念选取也有差异,故对

9、“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C.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均为对春秋的解释,左传的成书年代更早一些,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准。D.系辞对易经的解释,老子旨略对老子的解释,丰富了经典的内涵,使之成为完备的哲学体系。3.下列选项中,不能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具有“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观点的一项是(3高三语文第 3 页 共 13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分)A.孔子以诗 书 礼 乐等经典教导学生,并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B.毛诗序对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注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C.三国志有裴松之注,其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丰富了

10、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D.中唐文人唱和频繁,白居易与刘禹锡牵头的诗人群体唱和活动跨度长达十九年之久。4.写议论文既要“为时而著”,有现实针对性;又要做到“目中有人”,有“对象意识”。请结合材料二对此作简要说明。(4 分)5.材料一、材料二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请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分析。(6 分)(二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秤秤 砣砣阿来还在故事起始处,秤和主人就已经苍老了。秤本来是头人家的。解放了,剥削阶级的财产要被没收。头人家的两杆秤,大的一杆,归了生产队;小的这一杆,就到了现在这主人的手上。这秤过去在

11、头人家里称过金银、宝石与鹿茸。到了他的手里,也就是村民之间互相倒换救急的茶叶盐巴之类的东西了。秤的新主人没有因此抱怨过,他说:“越是这样,就越是要公平啊。”有一天,他把秤固定在他家东南向的窗户跟前,每天一个固定的时候,太阳光会透过窗户照射到屋子里,他把秤杆水平状态的投影刻在了墙上。以后,有人再要淘换东西找他过秤,就一定得是晴天,一定得是最早的阳光投射进他们家窗户的那个时候。他这么孜孜以求一杆秤的公平,人们虽然不以为然,但还是不想冒犯他。久而久之,面对这样一种仪式,前来称量东西的人也会生出非常虔敬的心情。那时,工作组进村来都是驻到村民家,秤砣家也驻进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在会上大讲秤砣如此这般地使用

12、一杆秤,对于破除小农经济思想具有多么多么重要的作用。回到家里,他那张严肃的脸显得更严肃了,他说:“工作同志,以后,你不要再讲我这杆秤了,弄得人家都来笑话我。”“你为了坚持原则不是从来不怕人说三道四吗?”“我做的我受。不要因为别人说我的好话,来让别人笑话我。”年轻人当时就无话可说了。接着,秤砣有些艰难地开口了。“工作同志,你是不是还欠我粮票?”“我欠你粮票?”小伙子惊得差点蹦起来。按秤砣的算法,小伙子真的差他粮票。差多少?三两。工作组住在农民家里,每天要向主人交五毛钱,一斤二两粮票。十天半月,就跟主人家算一次账。其实不是小伙子少交了粮票,而是秤砣算错了账。算错账的根子还在那杆宝贝秤上。第一次算账

13、,秤砣就发现他少交了二两,但他没有说话,他不好意思把这么小的事说出来,更怕会让对方感到尴尬。第二次,又少了三两,他继续隐忍不发。第三次,对上了。他想,年轻人已知错了。但是,小伙子在会上夸夸其谈,太多的好话让他成了别人的笑柄,他并不想从任何一个地方得到表扬,他只是觉得,这么一杆秤落在自己手里,那他就要像一杆秤的主人。一杆秤让他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不要失去这份敬意。这个年轻人让他成为了笑柄,他很生气,又找不到表示自己不高兴的有力方高三语文第 4 页 共 13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式。于是,他终于忍无可忍把这个不公正的甚至关涉到人性中贪欲的事情说了出来。粮票的数量很少,但关乎一

14、个人的品格,特别是当一个人把很小的东西赋予很多崇高意义的时候,这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了。“我怎么会差你粮票?”年轻人又算了一遍,更加肯定自己是正确的。秤砣坚定地说:“告诉你吧,我在心里都算了一百遍了。”“那把你的算法让我听听看。”他就算了一遍。那个年轻人惊叫起来:“什么,你说一斤是十六两?”秤砣把年轻人拉到那杆秤前,指着秤杆上一枚枚金花,一一数来。年轻人明白过来,也不想解释现在的秤早已是十两一斤了,就大笑说:“对,对,我马上补给你三两粮票。”秤砣露出满意的神情:“你这个孩子,谁要你还几两粮票。我只是要你不要算错了账。”接着,秤砣改换了话题:“好了,我要到镇上去一趟,用豆子换些大米。”秤砣就带着豆

15、子,还有他那杆秤上路了。他的心情很好,他想,这也不是个不学好的年轻人。而今天,自己已经给这个年轻人很好的教训了。秋天的太阳把地上的一切都晒得暖洋洋的。他一步步走过那些干净的温暖的石头,草丛,木桥,穿过落尽了叶子的桦树投在地上的稀疏的影子,那些豆子在袋子里互相轻轻碰触着发出愉快的声响。真的,秋天里,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干净,那样的从里至外,闪闪发光。换完豆子,他来到了镇上的人民食堂。他点了肉菜,还点了三两米饭。算账的时候,麻烦出现了。在他一斤十六两的盘算里,人家该找他十三两粮票。但他点了三遍,人家居然只找了他七两。于是,就起了争吵。看热闹的人们围拢过来,听清事情原委,相继大笑。秤砣拿出了他的

16、宝贝秤,冲到柜台跟前,一声一声数那老秤杆上的金色星星。数到十六的时候,他头上汗水都出来了。但人们爆发出了更大的笑声。血轰轰地冲上了头顶,他狂吼一声掀翻柜台,举起秤就往那收款员身上砸去。没抽到几下,细细的秤杆就折断了。于是,他举起了那个光滑油腻的秤砣,砸在了那家伙挂满自以为是的表情的脸上。直到警察出现,叫人把那满脸血污的家伙送到医生那里,他才慢慢清醒过来。有人把一杆新秤拿到他面前,给他细数上面的金色星星。是十颗,而不是十六颗。警察忍住了笑说:“跟我们走,秤早就是十两一斤了。”秤砣就举着自己的秤给警察押着往派出所去了。他突然说:“我多要了他三两粮票。”“你说什么?”“那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告诉我?”

17、然后,他举起了那个秤砣,对准自己的额头重重拍了下去,然后,就晃晃悠悠地倒下了。当然,他没有死成。只是从此再也不给人称秤,也不觉得能给什么人主持公道了。从此,他就是村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了。后来,人们也就将秤砣这个称呼给慢慢淡了。(节选自机村史诗,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秤砣为村民们称一些不太值钱的家常东西却从不抱怨,反而觉得“越是这样,就越是要公平”,他对公平的不懈追求也渐渐感染了大家。B.年轻人明知秤早已是十两一斤了,却没有向秤砣指出来,反而认错补交粮票,表现了他性格和善,为人大度。C.本文主人公拥有村里唯一的一杆秤,村民淘换东西都仰仗他称重

18、,因而敬称他“秤砣”,后来秤断了,人们也就不再这样称呼了。高三语文第 5 页 共 13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D.经历了多收粮票、砸伤收款员等事件后,秤砣觉得自己不再具有为人主持公道的资格,他也变成为一个普通的老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文一开始就交代“秤和主人就已经苍老了”,不仅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也暗示了人物命运变化与他的“苍老”有关。B.文中采用夸张笔调描写秤砣一定得是晴天最早的阳光投射进窗户才肯称东西的细节亦庄亦谐,生动表现了秤砣追求“公平”的痴迷状态。C.在人民食堂,围观者的阵阵哄笑让秤砣很丢脸,从而刺激他拿秤砣砸伤收款员,这

19、样的情节发展自然真实,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D.小说讲述了一个乡下老人的平凡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主旨:一个有信仰的人,不要因为挫折而放弃坚守,唯有执着方能不凡。8.从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的角度看,画线文字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9.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请据此对小说中秤砣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公讳某,字某。曾祖讳丕,祖讳祚,父讳锐,世以资雄里中,不乐仕宦而好施。及公

20、而资益衰,乃叹曰:“吾闻施于为政,其利可以天下,资安足道哉!”乃慨然以孔氏尚书举于有司,累不中;因就他选,曰:“可以为政,何择焉?”初任莱州莱阳主簿,会令坐事解去,公署令事,告其民曰:“令欲为法简而利民博者当何为?去其甚恶可也。”乃缚故吏唐权,条其宿恶上于州,杖其脊而遣之。县之奸豪,皆敛色屏气,指权相戒不可犯公法。公曰:“使我为令期年,不独善人不惧恶人,可使恶人为善也。”已而河决东平,公部县丁夫数千,召权署队长,权喜曰:“公许我自新矣。”卒以丁夫治河为诸县最。历婺州兰溪尉、陈州项城主簿。会岁旱蝗,州守风吏按田者言旱不为灾,公与守争至三四,民得复,乃已。改颍州司法参军,州民药氏为盗,会赦,出入里

21、闾,操弓矢,为民害。有朱氏者,募客二人谋杀之法当死公曰为法所以辅善而禁恶也今杀良民为恶盗报仇岂法意邪乃状列之朱氏得减死改华州司法,迁苏州之吴江、江宁之句容二县令,遂老于京师。以某年某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六十有九。公好学善书,喜宾客,务赒人缓急。而为性宽静沈默,左右丞史有不如意,未尝笞责,诸子问之,则曰:“刑法岂为喜怒设邪?”公,子男十人,二早卒。庆历四年九月庚申,葬于开封尉氏蒋成乡柏子原之新茔。长子拱璧,右侍禁;次拱之,左班殿直;次辰,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以中丞之贵累赠尚书兵部员外郎,将葬,中丞君泣而语其伯仲曰:“吾家世有阴德于人而无兴者,至吾先君不有于其躬而以贻后世。小子不佞,幸得备员御史

22、府。然惧乎后世徒见王氏之兴,而不知吾世积渐之所以来者若此,其可无铭?”乃来求铭。铭曰:公世以资,施德于人。至公资衰,乃施于官。有子之一,足大公门。矧公多子,多子多孙。惟彼世德,如流有源。其来者远,愈积益蕃。铭昭其昧,以永厥存。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高三语文第 6 页 共 13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募客二人谋杀之/法当死/公曰/为法所以辅善而禁恶也/今杀良民为恶盗/报仇岂法意邪/乃状列之/朱氏得减死/B.募客二人谋杀之/法当死/公曰/为法所以辅善而禁恶也/今杀良民为恶盗报仇/岂法意邪/乃状列之朱氏/得减死/C.募客二人谋杀之/法当死/公曰/为法所以

23、辅善而禁恶也/今杀良民为恶盗报仇/岂法意邪/乃状列之/朱氏得减死/D.募客二人谋杀之/法当死/公曰/为法所以辅善而禁恶也/今杀良民为恶盗/报仇岂法意邪/乃状列之朱氏/得减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主簿:职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B.丁夫:在唐代,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后泛指服力役的人夫。C.庆历:北宋时期宋仁宗赵祯使用的年号名称,文中是年号纪年。D.赠:古代朝廷给在职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加封爵位官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王公并非出生于官宦世家,到王公时,因家财减少

24、,他才一改先人不愿为官的想法,开始谋求为官之途。B.王公代理莱阳县令时,驱逐了品行恶劣的唐权,后因唐权能改过自新,在修治黄河溃堤时,就让他代理队长。C.王公承继祖上遗风,乐于扶困济危。为官时,善待身边的侍从幕僚,不因自己的一时喜怒而滥用刑法。D.欧阳修替王公写墓志铭,既是因王公儿子所求,也是被王公德义所感,更是想以王公之德昭示后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条其宿恶上于州,杖其脊而遣之。(4 分)(2)州守风吏按田者言旱不为灾,公与守争至三四,民得复,乃已。(4 分)14.欧阳修在铭文中写道:“惟彼世德,如流有源。其来者远,愈积益蕃。”这样写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原

25、文简要说明。(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和董传留别和董传留别苏轼粗缯大布裏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注】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相聚,到长安后写此诗留赠董传。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于是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中的“自”字

26、揭示了读书与人的气质之间的必然联系,富有启迪意义,历来为人称颂。B.颔联中“厌伴”“强随”表明了董传的志向,他不愿再过和老儒烹瓠叶的无所事事高三语文第 7 页 共 13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的生活,想和其他举子一起温书应考。C.董传是一个失意的读书人,诗中“粗缯大布”“囊空不办”等词语都表明了董传生活贫困的处境。D.本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如“寻春马”“得意”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巧妙化用。16.纪晓岚在点评这首诗时说:“句句老健。结二句乃期许之词,言外有炎凉之感,非有所不足于董传也。”请结合尾联具体词句,简要说说“期许”“炎凉之感”的具体含义。(6 分)(三)名篇名

27、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古诗文经常以“月”入境表情达意,如白居易琵琶行在乐曲弹奏结束时用“_,_”两句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琵琶曲的动人效果。(2)“十一”假期,一位因疫情阻隔而久未相聚的朋友到李明家做客,一见面,李明就用杜甫客至中的诗句“_,_”表达迎客的欢喜之情。(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一句则用星宿给初升的月亮定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

28、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初秋的漂亮总是令人兴奋的,或许因为那是夏末吧!炎热消去,突如其来的清新好像夏日的冰水,肯定是()的。然而兴奋之后,接下来的似乎就是失落了。晚秋的风没有初秋时那种清凉,反而带着些许寒意袭来,立于房顶也有种()的意境了。略显单薄的身躯不禁缩了缩,等待着那一轮红日升起,自以为可以给整个身体带来些许温暖,却又不禁苦笑了,那凄寒的晨风似乎并不给这轮旭日一点情面,纵然是高升云端,普照大地,它却也丝毫不留情地带走了身边枫树的容颜,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命运摆弄,随晨风飘落,好像随波逐流的大海里的孤船,虽不至翻船,但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这时我恐慌,

29、莫非晚秋就是这样无情?只是初秋时我感遭到的那只是夏末还残留的余热,未曾发觉更多的是锐利的()隐藏在那余热里,就像看小丑一样看我享受那看似清新的晨风,却私下嘲笑这个人的愚昧。当然这只是我的胡乱推测,她肯定不会是这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若让我恋上初秋又何必让我经历晚秋,四季的轮回我是无法改变的,错过的人亦无法挽回,如此荒想也只能在心中悲叹几声。该来的始终会来,该走的谁也拦不住,转眼已是冬至,()在心里默默深藏着思念,带着遗憾,等来年秋风起,再登高沐初秋。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沁人心脾 高处不胜寒 风刀 只有B.沁人心脾 独木秀于林 风刀 只要

30、C.赏心悦目 高处不胜寒 寒气 只有D.赏心悦目 独木秀于林 寒气 只要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高三语文第 8 页 共 13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晨风飘落,随命运摆弄,好像随波逐流的大海里的孤船,虽不至翻船,但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B.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命运摆弄,随晨风飘落,好像大海里随波逐流的孤船,虽不至翻船,但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C.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命运摆弄,随晨风飘落,好像随波逐流的大海里的孤船,虽不至翻船,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D.曾经火红的枫叶也变得枯黄无力,随晨风飘落

31、,随命运摆弄,好像大海里随波逐流的孤船,虽不至翻船,却要忍耐死一般的孤寂。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在地球上一些似乎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中,其实仍有许多生物在顽强生活着。生物体为了更有利于生长,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神奇的适应能力。生物?以生活在世界最寒冷大陆上的企鹅为例,它们的身体天生就有保温的功能。企鹅的静脉缠绕在动脉上,可为动脉内的血液保温。当它们潜入海中捕猎时,心率会降低 15%,而这些能量又可以用来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那生物又是如何

32、在高温环境下生存的呢?()最著名的例子便是骆驼,它们在不喝水的情况下也能存活长达 7 个月。骆驼的血细胞相较其他生物可以,其皮毛也可以防止出汗和流失水分。此外,科学家还在缺乏空气的地壳岩石里等极端环境中发现了特殊的生命形式。通过这些研究,或许在未来我们就能解释其他生命形式会如何在宇宙的其他地方生存。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有的生物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它们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显然是保持水分。B.对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的生物来说,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显然是保持水分。C.保持水分对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的生物来说,显然是很重要的生存能力。D.保持水分显然是重要的生存能

33、力,尤其对于生活在极端炎热气候下的生物。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6 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邀约,呼吁彼此相依,奔向未来。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同行”一直是鲜明的主题:无论是“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壮歌,还是“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的谚语,抑或是“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的箴言都传达出携手并进、共赴前路的意愿和智慧。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高中数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