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doc

上传人:热心****k 文档编号:8972360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14 大小:8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doc(1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DB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xxxxx-2020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J/Txx-xxx-2020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trict centralized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征求意见稿)2020-xx-xx 发布 2020-xx-xx 施行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trict centralized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DBJxx-xxx-2020 主编单位:重庆现

2、代建筑产业发展研究院 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 批准部门: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施行日期:2020年xx月xx日 2020 重 庆前 言根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下达2019年度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项目立项计划(第一批)的通知(渝建标201911号)文件要求,重庆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家地方相关标准,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建筑应用项目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重庆市地方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内容:1.总则,2.术语,3.区域能源规划,4.冷热负荷,5.工程勘察,6.能源站,7.冷热源,8.区域供冷供热管网,9.

3、换热站及末端,10.智慧监控与系统集成,11.施工与验收,12.运行管理,13.能效评估。本标准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在本规程的实施、应用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有关资料交重庆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研究院(重庆市渝北区余松西路155号4幢,邮编:401147,电话:63601015,传真:63637566,网址:),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审查专家:主 编 单 位 :重庆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研究院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参 编 单 位 : 主 要 起 草 人: 审

4、 查 专 家: 目 次1 总 则12术 语23 区域能源规划33.1 一般规定33.2 区域资源和系统形式83.3 可再生能源与余热废热资源123.4 能源站143.5 输配管网及换热站154 冷热负荷计算184.1 一般规定184.2 单体建筑冷热负荷194.3 能源站用冷热负荷205 工程勘察215.1 一般规定215.2 勘察项目资源状况226 能源站设计256.1 一般规定256.2 工艺布置256.3 建筑与结构276.4 通风空调与排烟296.5 电 气316.6 给水排水336.7 取退水和水处理系统347 冷热源系统设计367.1 一般规定367.2 电动压缩式冷水(热泵)系统

5、367.3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387.4 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407.5 污水源热泵系统407.6 分布式三联供系统417.7 热源塔热泵系统427.8 复合式能源系统437.9 蓄能系统448 区域供冷供热管网设计478.1 一般规定478.2 材料488.3 敷设方式518.4 水力平衡559 换热站及末端设计579.1 一般规定579.2 换热站579.3 水泵设置589.4 末端5910 智慧监控与系统集成6110.1 一般规定6110.2 监测与计量6210.3 控制6310.4 保护与报警6411 施工与验收6611.1 施工准备6611.2 设备安装6611.3 管道及附件安装67

6、11.4 设备调试及试运行6811.5 竣工与验收7111.6 智慧施工7212 运行管理7412.1 技术资料、规章制度7412.2 运行和维护7512.3 节能与卫生7612.4 运行策略优化7613 能效评估7813.1 一般规定7813.2 工程质量检测7813.3 系统性能检测8313.4 系统评价94附录A 检测设备仪器性能要求99附录B 岩土热响应试验100附录C 功率检测要求102附录D 检测设备仪器性能要求103本规程用词说明104引用标准名录105条文说明106本规程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23

7、 Regional Energy Planning33.1 General Requirements33.2 Regional Resources and System Forms83.3 Renewable Energy and Waste Heat Resources123.4 Energy Station143.5 Transmission-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Heat Exchange Station154 Cooling and Heating Load Calculation184.1 General Requirements184.2 Cooling

8、 and Heating Load of Single Building194.3 Cooling and Heating Load of Energy Station205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215.1 General Requirements215.2 Investigation Project Resources226 Energy Station Design256.1 General Requirements256.2 Process Layout256.3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276.4 Ventilation, Ai

9、r Conditioning and Smoke Exhaust296.5 Electrical316.6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336.7 Water Intake and Withdrawal and Water Treatment System347 Design of Cold and Heat Source System367.1 General Requirements367.2 Electric Compression Type Cold Water (Heat Pump) System367.3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

10、tem with Ground Pipe387.4 Surface Water Source Heat Pump System407.5 Sewage Source Heat Pump System407.6 Distributed Triple Generation System417.7 Heat Source Tower Heat Pump System427.8 Hybrid Energy System437.9 Energy Storage System448 Design of District Cooling and Heating Pipe Network478.1 Gener

11、al Requirements478.2 Material Science488.3 Laying Mode518.4 Hydraulic Balance559 Heat Exchange Station and Terminal Design579.1 General Requirements579.2 Heat Exchange Station579.3 Water Pump Setting589.4 Terminal5910 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d System Integration6110.1 General Requirements6110.2 Mon

12、itoring and Measurement6210.3 Control6310.4 Protection and Alarm6411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6611.1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6611.2 Equipment Installation6611.3 Installation of Pipes and Accessories6711.4 Equipment Commissioning and Trial Operation6811.5 Completion and Acceptance7111.6 Intelligent

13、 Construction7212 Operation Management7412.1 Technical Data, Rules and Regulations7412.2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7512.3 Energy Saving and Sanitation7612.4 Operation Strategy Optimization7613 Energy Efficiency Assessment7813.1 General Requirements7813.2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7813.3 System Pe

14、rformance Testing8313.4 System Evaluation94Appendix A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Testing Equipment99Appendix B Thermal Response Test of Rock and Soil100Appendix C Power Detection Requirements102Appendix 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of Testing Equipment103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104List

15、 of Quoted Standards105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1061 总 则1.0.1 为贯彻执行国家和重庆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改善重庆市公共建筑的环境质量,提高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建筑能耗,结合重庆市的气候特点和公共建筑节能的具体情況,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范围内的区域集中供冷供热项目的能源站房及系统管路设计。1.0.3 采用集中能源站为多栋建筑物集中供冷供热的项目或项目供暖空调建筑面积大于15万平米或集中供冷装机总容量大于20MW的项目,应依据本标准论证区域供冷供热的可行

16、性。1.0.4 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技术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 语2.0.1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resource经使用、消耗、加工、燃烧、废弃等程序后,能在一定可预见的周期内重复形成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复原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能源。2.0.2负荷率loadratio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运行负荷与设计负荷之比。2.0.3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withgroundheatexchanger采用闭路循环,传热介质通过竖直或水平换热管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地源热泵系统。2.0.4地表

17、水水源热泵系统surface-waterheatpumpsystem以湖水、河水、海水等地表水作为冷(热)源的热泵的水源热泵系统。2.0.5污水源热泵sewage-sourceheatpump以城市原生污水或再生水作为低温热源的水源热泵。2.0.6分布式三联供系统distributedenergyresourcecombinedcooling,heatingandpowersystem布置在用户附近,以燃气等一次能源用于发电,并利用发电余热制冷、供热,同时向用户输出电能、热(冷)的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2.0.7热源塔热泵系统heat-source-towerheatpumpsystem以室外空

18、气为冷热源,由热源塔热交换系统、热源塔热泵机组、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可为建筑物供冷、供热的系统。2.0.8复合式能源系统combinedenergysystem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能源形式,进行联合供冷、供热的能源系统。【条文说明】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供能建筑面积一般较大,建筑业态较多,需综合考虑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节能性、环保性、项目所在地资源禀赋等多方面因素,往往采用常规能源系统加可再生能源系统联合的复合式能源系统。2.0.9蓄能空调系统thermalstorageair-conditioningsystem将冷量或热量以显热或潜热的形式储存在某种介质中,并在需要时释放出冷量或热量的

19、空调系统。其中,储存、释放冷量的系统称为蓄冷空调系统;储存、释放热量的系统称为蓄热空调系统。2.0.10 智慧施工Intelligent construction指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三维设计平台对工程项目进行精确设计和施工模拟,围绕施工过程管理,建立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的施工项目信息化生态圈,并将此数据在虚拟现实环境下与物联网采集到的工程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提供过程趋势预测及专家预案,实现工程施工可视化智能管理。3 区域能源规划3.1 一般规定3.1.1 在城市规划阶段,应在规划范围内开展区域能源规划,针对地块用能需求、可供能资源和地形环境条件,提出合理的能源规划方案。条文说明:区

20、域能源规划的基本理念为能源的综合梯级以及有效运用,最终目的是实现能源转换率与终端利用率的提升。目前区域能源规划的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根据国家、行业政策、标准、案例调研,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划,初步分析能源条件、设备设施等方面的需求,明确规划目标及重点;其次是通过供需的综合分析,选取合适的能源供应形式,制定能源系统规划方案;最后根据上述的规划方案,提出区域能源系统的参数指标,确定投资和运营方式。区域能源规划应服从于城市规划,应包含在城市规划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

21、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3.1.2 区域能源规划宜遵循如下原则:1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节能环保;2 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一致;3 与水资源、土壤等专项规划一致;4 与电力、燃气、供热、供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相协调;5 优先利用工业余热废热、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多能互补的能源供应与利用系统;6 近、中、远期相结合,统筹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制定规划实施进度,明确可落实技术;7 根据能源规划方案,编制区域能源建设可行性报告或

22、项目论证文件;8 宜引进专业能源服务公司进行建设和运维管理;9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条文说明:本标准涉及的区域能源,主要是针对区域供冷供热和供热水,还有部分分布式能源项目涉及到供电的问题。本标准的适用地重庆市的能源情况为燃气资源丰富,移峰填谷的电价调控政策的激励性一般,太阳能资源较贫瘠且不稳定,因此重庆市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多为江水源、湖水源、地源热泵等。区域能源规划就是在建设和开发(或是在扩充、改造)初期对选定的区域的能源需求和供应有一个计划。对能源需求的种类,品位、数量、使用的特点、时间、价格以及排放等有一

23、个预期,对能源供应的可能有一个展望,包括:能源资源的情况,可利用的情况以及利用的成本分析;还要对在本区域所采用的能源技术进行经济上的对比分析,尤其是还需分析能源消耗给环境带来影响的分析。区域能源规划对所规划区域内各种能源形式综合利用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城市运行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规划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既懂得规划又要懂得能源、环保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团队来完成,并注意与其他规划方面的协调。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有电力、热力和燃气三个专项规划,缺乏区域能源专项规划,因此导致能源需求与其能源供应彼此孤立。在城市规划的约束下,区域能源规划以保证区域内能源供应安

24、全可靠、实现能源资源条件与用户端需求合理匹配、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为目标。区域能源规划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在进行区域能源规划之前,应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城市的气候特点,能源结构、常规能源供应及利用现状、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等实际情况,并分析城区周边及内部的热力、电力、燃气、可再生能源及建筑节能情况,通过全面的分析研究,确定合理的能源规划目标,制定能落地实施的能源综合利用规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城区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区域能源规划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项目概况:应明确能源规划的范围及期限、目标、规划内容、规划路线及规划依据;2 当地的气候特点、能源结构、能源供应及利用现状、可再生能源资源

25、量等;能源资源条件是保证区域能源规划的基础,应对区域能源资源形式、品位、容量、时间与空间分布、使用特征、价格等进行充分了解,进而进行适宜性选择,形成相对合理的利用排序;3 能源需求分析:应对规划范围的电力负荷、燃气负荷、空调负荷、供暖负荷、生活热水负荷等进行计算;4 常规能源系统的优化方案,电力、燃气等的规划方案介绍;5 可再生能源规划:对太阳能生活热水、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供暖空调、风力发电、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进行合理规划,绘制可再生能源规划布局图,确定各地块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形式、规模等,并计算可再生能源利用率;6 余热、废热等资源利用规划:将数据机房、电厂、电子厂房以及冷库等余热、废

26、热加以利用。对余热、废热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绘制余热、废热等资源规划布局图,确定立意的形式规模等,并计算余热、废热等资源利用率;7 其他能源规划建议:如城区的能源监管、能源展示等进行合理布局;8 区域能源系统投资及增量成本。3.1.3 区域能源规划应基于能源的品位对应、温度对应、能源综合集成利用为原则。以能源、技术、经济和环境综合最优为目标进行规划。条文说明:进行区域能源规划是为了统筹各种能源、达到节能与减排的目标。以节能和减排为区域能源规划性能化约束指标,实现区域能源综合合理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现阶段能源规划指标有很多,如能源综合利用率、一次能源利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碳减排量、节能量

27、、节能率、人均能耗、单位面积能耗、人均碳排放量、单位GDP碳排放量、投资回收期等,尚无统一规定。提高区域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及碳减排量体现了行业普遍认同的减量化原则,并将规划目标通过区域能源规划落到实处。一般来说,一个区域的能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一次能源利用率达到6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0%以上,认为该区域是节能、绿色、环保的。3.1.4 区域供冷供热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经充分论证,通过专家评审后,才能立项实施。条文说明:区域供冷供热项目一般供能范围大,初投资高,所以项目前期需经过充分论证。可行性研究分析的主要内容需要包括:项目开展的必要性分析;项目

28、周边能源条件和资源情况;项目负荷和能耗需求预测;能源站供能规模和选址分析;项目能源系统方案对比分析;项目环保性、经济性分析等。在可行性阶段宜明确投资主体,一般根据投资经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个机构为其拥有的多个建筑需要而建设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投资、建设、经营成本是内部核算。其特点是建设计划、各单体建筑需求明确,如大型航空港、政府中心等。另一类是具有明确的投资运营机构,冷热水作为商品出售,如重庆江北嘴区域供冷供热项目。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基本确定,但加入区域供冷供热计划的各单体建筑及多个建筑冷热负荷需求有不确定的因素。另外,可行性阶段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要确定售冷售热价格。影响冷热价的因素主要是区域

29、内的建筑类型、建筑规模、收费标准、气候条件、空调使用习惯、经济条件等技术、人文因素。收费模式有:1 按使用年度收费即每年按用户供能的建筑面积一次性收费。出租性的公寓、办公建筑由于不能按户计量也多采用类似的收费方法。2 按实际用量收费即根据安装于用户入口的计量装置按实际用能量进行收费。3 按实际用量与报装量相结合收费根据用户的报装量收取月(或日)基本容量费,再加上用户实际用量收费。4 报装用量加实际使用量相结合的收费用户支付一次性容量费,再加上用户实际用量收费。3.1.5 应结合项目特点,对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区域供冷供热项目应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宜超过8%

30、。条文说明: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形式较多,各系统优势和特点不同,传统设计中单纯采用系统效率进行评价已不能充分反映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实际效果,无法体现项目经济性特点,蓄能、三联供等系统的技术优势无法得到合理评价。项目评价过程中宜因地制宜,采用初投资、运行费用、生命周期成本、综合能效、节能率、碳排放量等作为评价指标。因此,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方案的评价宜按下列要求:1 对于以节能环保为目标建设的政府公共设施类项目,可结合项目需求,优先以系统运行能耗、碳排放量、系统综合能效为评价指标;2 对于以经济收益为目标的企业投资类项目,可结合业主需求,优先以系统初投资、系统运行费用、投资回收期等作为评价指标;3 具备燃

31、气优惠价格、峰谷用电价格等能源价格政策的项目,宜充分考虑系统运行经济性优势,综合评价系统方案;4 复合式区域供冷供热项目宜以全寿命周期成本作为系统评价的主要指标。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考虑了系统初投资、运行能耗、运行费用、折旧、利率等关键因素,能够较全面的反映系统综合效益。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的计算公式如下:(式 1)式中: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全寿命成本;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初投资现值;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运行费用的现值;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维护管理费用的现值;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寿命周期结束时剩余残值净现值。区域供冷供热投资项目的重要目标是实现盈利,项目规划阶段应完成财务测算分析,

32、当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超过10%时,其投资回收期一般可控制在910年左右,具备较好的盈利能力,一旦内部收益率低于10%,存在投资回收期过长、资金流压力大的问题,盈利能力较弱。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时,一般要考虑以下内容:1 投资界面。区域供冷供热项目一般投资较大,不同建设单位投资范围和建设内容不同,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时,首先应明确投资界面。2 建设期及建设期内土建工程、能源站工程、换热站工程、室外管网工程等各部分逐年投资计划。3 供能范围、供能面积、供能量。4 建筑接入率、达产率、使用强度。5 财务分析计算期。区域供冷供热项目采用特许经营权建设、投资、运营模式较多,特许经营时间一般为20年或30年。

33、6 二次投资。区域供冷供热项目主要设备为冷热源、水泵、水处理、定压装置、电气装置等相关配套设备,这些设备使用寿命一般为1520年。为保证设备安全高效运行,在财务分析计算期内应考虑主要设备是否进行二次购置及安装,若进行二次购置及安装,还应考虑部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和价格增长费用等因素。7 供冷、供暖、生活热水等能源收费方式。区域供冷供热项目是按照商业化模式运作的市场化行为,制定和完善区域供冷供热收费方式是平衡业主使用和维持项目运转的重要环节。在区域供冷供热项目中,“冷热量”作为商品,一般以面积或冷热量收取能源费用。8 配套费(初装费)收费方式。类似北方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区域供冷供热作为基

34、础设施,建设单位在项目运作时可能收取配套费用,但由于区域供冷供热项目大部分为市场化行为,是否收取配套费用与建设单位商业运营模式有关。9 电、燃气、余热、水等其它燃料动力成本。10 资金来源。区域供冷供热项目投资较大,建设单位为了保持自身持续健康发展,一般通过出资、融资等手段自筹一部分资金,另外一部分通过银行贷款方式筹措。利用银行贷款筹措资金时,应考虑银行贷款金额、年限、利率、利率浮动比例等因素。11 土建工程、管网、设备等折旧。12 考虑人员费用、设备维修、管理费用。13 税金及附加。按照国家税务规定,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需缴纳发生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

35、加及地方教育费附加等税费。对于区域供冷供热项目财务分析时,应考虑建设单位在建设经营活动实际可能发生的税金及附加。14 补贴。考虑区域供冷供热项目可能获得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15 敏感性分析。需对项目建设总投资、燃料动力价格、供能价格、配套费价格、接入费等因素导致的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的变化程度进行敏感性分析。一般需提供以下财务表格:1 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2 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3 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4 外购燃料动力费估算5 工资及福利费估算表6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7 利润和利润分配表8 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10 资产负债表

36、11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 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3.2 区域资源和系统形式3.2.1 符合下面多款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采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1 规划区内建筑容积率较高,且整个区域建筑的设计综合冷(热)负荷密度较大;2 用户空调使用需求率高;3 建筑全年供冷供热时间长,且需求基本一致;4 具备建设区域能源站选址及管网敷设的条件;5 因环境或其他要求,不允许在单体建筑内安装冷却塔、锅炉烟囱等设施;6 有稳定供应的工业余热、废热资源;7 有适宜的浅层地热能、地表水、污水等资源;8 适宜采用分布式能源技术进行供冷、供热和供电。条文说明:本条规定了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应用条件。区域供冷供热系统

37、供能半径过长,必然导致输送能耗增加,因此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有其适宜的条件要求。1 对于区域内各建筑的逐时冷热负荷曲线差异性较大、且各建筑同时使用率比较低的建筑群,采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合理时,集中冷热共用系统的总装机容量小于各建筑的装机容量叠加值,可以节省设备投资和供冷、供热的设备房面积。而专业化的集中管理方式,也可以提高系统能效。因此具有整个建筑群的安装容量较低、综合能效较好的特点,但是区域系统较大时,同样也可能导致输送能耗增加。因此采用区域供冷供热时,需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从定性来看,当需要集中空调的建筑容积率比较高时,集中供冷供热系统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而其优点得到

38、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从目前公共建筑的经验指标来看,对于除严寒地区外的大部分公共建筑来说,当需要集中空调的建筑容积率达到2.0 以上时,其区域的“冷负荷密度”与建筑容积率为56 的采用集中空调的单栋建筑是相当的。但是,对于一些地区,由于建筑的性质以及不同地点气候的差异,有些建筑可能容积率很高但负荷密度并不大,因此,这些气候区域在是否决定采用区域供冷供热时,还需要采用所建设区域的“冷(热)负荷密度(W /m2)”来评价,这样相当于同时设置了两个应用条件来限制。从目前的设计过程来看,是否采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通常都是在最初的方案论证阶段就需要决定的事。在方案阶段,区域的“冷(热)负荷密度”还很难得到详

39、细的数据,这时一般根据采用指标来估算。因此也要求在此阶段对“冷(热)负荷密度”的估算有比较高的准确性,设计人应在掌握充分的基础资料前提下来进行,而不能随意估算和确定。一般,使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建筑容积率在2.0 以上,建筑设计综合冷(热)负荷密度不低于60W/m2。本条文提到的“设置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的容积率”,其计算方法为:该区域所有设置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的面积(地上部分)之和,与该区红线内的规划占地面积之比。本条文提到的“设计综合冷(热)负荷密度”,指的是:该区域设计状态下的综合冷(热)负荷(即:区域能源站的装机容量,考虑了同时使用系数等因素),与该区域设置集中空调系统总建筑面积之比。2

40、 区域供冷供热的能效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的建筑(用户)是否能够接受区域供冷供热的方式。所以,做能源规划时应调研项目集中空调供暖的使用意愿,当有大多数用户的使用意愿,应在规划中明确地块的供暖空调用能方式为区域供冷供热方式。3 当区域内的建筑全年有较长的供冷、供热季节性需求,且各建筑的需求比较一致时,采用区域供冷供热能够提高设备和系统的使用率,有利于发挥区域供冷供热的优点。4 由于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能源站和区域管网的建设工程量大,作为整个区域建设规划的一项重要工程,应在区域规划设计阶段予以考虑,因此,规划中需要具备规划建设区域能源站及管网的条件。5 对于某些单体建筑,外观要求较高,不

41、允许设置冷却塔、锅炉烟囱等,需要集中设置冷热源。6 采用蓄能空调系统能对电网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并且对于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应采用较大的供回水温差以节省输送能耗,由于冰蓄冷系统具有出水温度较低的特点,因此建议采用。7 热源应优先采用工业余热、废热,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和能耗。8 热泵系统属于国家大力提倡的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范围,在有条件时,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应积极推广。9 从节能角度来说,能源应充分考虑梯级利用,例如采用冷热电联产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明确提出:“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热电机组的利用率,发展热能梯级利用技术,热、电、冷联

42、产技术和热、电、煤气三联供技术,提高热泵综合利用率”。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是供热、供电和供冷为一体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冬季利用热电系统的余热供热,夏季采用余热驱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供冷,使热电系统冬夏负荷平衡,高效经济运行。采用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可以减少建设的初投资,提高能源利用率,美化城市环境,减少空调系统的日常维护费用,提高空调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生活品质,满足能源服务业市场化、专业化的要求。一般适合建设供冷供热项目的区域有:城市中心商业区(CBD),绿色生态城区、高科技产业园区、大学校园、大型交通枢纽等,如国内北京大型机场航站楼、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重庆弹子石CBD、重庆悦来生态城、

43、武汉光谷、广州大学城、珠海横琴岛等项目,国外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日本东京新宿新都心地区、日本东京国际机场等项目。3.2.2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形式应根据项目所在地能源状况、建筑规模、用途和功能、建设进度、入住情况、使用要求等,结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相关规定,经综合论证确定,同时满足下列规定:1 应优先采用工业余热废热进行供冷供热;2 有适宜的城市污水、江河湖泊等天然水资源可供利用,应采用水源热泵系统供冷供热;3 有适宜的浅层地热能资源可供利用,宜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4 宜采用热源塔热泵作为辅助热源;5 天然气供应充足的地区,当建筑的电力负荷、热负荷和冷负荷能较好匹配,能充分发挥冷热电

44、联产系统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宜采用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6 宜采用蓄冷储热技术;7 宜采用多能互补复合式能源系统。条文说明:由于供冷供热系统冷热源设备受能源、环境、工程状况使用时间及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应客观综合地对冷热源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确定合理的冷热源方案,例如采用多能互补综合集成的方式,优先考虑冬季供暖需求设备热泵容量,冷量不足的部分采用冷却塔+制冷机的辅助冷源方式,以减少燃气锅炉的使用。区域供冷供热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对能源资源选择、能源方案、能源设备、能源系统进行综合集成,互相补充、完善,达到最小的能源消耗和最佳的能源应用效率。因此,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应

45、用需要经过充分论证,需综合考虑建筑的入住率、使用强度下冷热源系统的效率、输送效率、能源价格、调峰电价等因素,合理确定最佳方案。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共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能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大规模应用,尤其是热泵技术,因其具备节能环保的优点,应用广泛。其次,热源应优先采用工业余热废热,可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和能耗。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室外环境密切相关,从全年使用效率考虑,优先用于冬季供暖,因此当不能保证时,应设置辅助冷、热源或采用复合系统的形式来满足建筑的需求。从节能角度来说,能源应充分考虑梯级利用,例如采用热、电、冷联产的方式。分布式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是指利用天然气为燃料,通过冷热电三联供等方式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