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人教版).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8963909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DF 页数:57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人教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人教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人教版).pdf(5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二、三物理:基础知识汇总(人教版)初二、三物理:基础知识汇总(人教版)第一章:声的世界第一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

2、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的传播: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3、声速: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反映的是声音传播的快慢。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4、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

3、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的。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 秒1/57回声传播的时间低于0.1s,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这就是所说的“拢音”。回声的应用:“回声测距”:测海底深度,山与山间距离等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5、人耳的构造:外耳: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外耳,主要有:耳廊、耳道两部分。中耳:主要有耳膜、三条纤细的耳骨:锤骨、砧()骨、镫骨。耳骨(又叫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内耳:耳蜗、半规管(共三条)6、鼓膜是怎样工作的:人耳的鼓膜是一层很薄的像鼓的鼓膜一样的弹性膜,即可绷紧,也可伸展。当声波通过耳道传

4、到鼓膜后,鼓膜就随着声波振动,并将这种震动传给听小骨。7、双耳效应:定义:人都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是不同的,这样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耳朵可以分辨声源方向的原因: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的强度不同;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的时间有先后;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异;第三节:声音的特性:第三节:声音的特性:8、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和发音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人的声音的音色

5、因人而异(只所以能区别各种乐器的声音,就是因为其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9、频率的概念:物体在1 秒内振动的次数。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调。10、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11、超声波和次声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正常人的耳朵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20000 之间,低于或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频率高于20000 的声音称为超声;频率低于20 的声音称为次声。2/5712、次声的特点:来源广,传播远,穿透力强,破坏性强。13、响度和音调的区别: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只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与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音调

6、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反之亦然。如老牛和蚊子发出的声音。14、思考: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自己听起来不像自己的声音,别人听起来和自己说话的声音没什么区别,为什么?提示: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别人平时听到的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是说话人的声音;而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方式来传递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不同的介质,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听起来感觉也就不一样了。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5、噪声的界定:从物理学角度: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音;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

7、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音。16、乐音和噪音的区别:从物理学角度: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有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噪音即嘈杂、刺耳的声音,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噪声是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波形,而乐音是规则的波形。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音。17、噪声强弱的等级及危害:噪声的等级划分:人们以分贝(符号:)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 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 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 50 就会影响人的睡眠和休息;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

8、声音不能超过70;突然暴露在 150 分贝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噪声的危害: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18、减弱噪音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第五节:声的利用第五节:声的利用3/57 19、声与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回声定位:用于医学:如听诊器的使用 20、生和能量:声波和水波类似,可以传递能量。第二章:光现象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第一节:光的传播 1、光的直线传播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箭头表示方向。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速: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9、速度不同,在真空中大约是2.9979210 m,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由于光的速度比声的速度快得多,打雷下雨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进行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光年: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路程。1 光年=9.46010 Km日食: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球上形成一片阴影的现象。月食: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阴影部分的月球则不能反射太阳光,就形成了月食。2、举例:月食现象的成因是()A 太阳光从侧

10、面照射到月球上B 射向月球的太阳光,途中被地球挡住C 射向地球的太阳光,途中被月球挡住D 射向月球的太阳光,途中被别的天体(不是地球)挡住4/57128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二节:光的反射3、光的反射:光的反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入射到某物体表面时,反射光还是平行的,这种反射现象叫做镜面反射。平行光经反射后,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现象叫漫反射。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第三节:平面

11、镜成像第三节:平面镜成像:4、什么是像:像是相对于物而言,是物的形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5、实像和虚像:既能用眼睛观察,又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虚像6、对虚像的理解:虚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因此,没有光从虚像射出来。人眼看见虚像时,射入人眼的光线并不是从虚像射出来,而是镜前物体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眼睛,只是感觉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虚像射来的,其实不是,此像用光屏不能接到。7、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12、;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8、凹面镜与凸面镜对光的作用:凹面镜:反射面是凹面,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会聚于凹面镜的焦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为平行光线,如:太阳灶、大型反射式望远镜、医生观察耳道用的医用反光镜等凸面镜:反射面是凸面,对光有发散作用。如摩托车、汽车等的观后镜。9、平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的区别: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平面镜成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小孔成的像和物到小孔的距离不一定相等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等大,小孔成的像的大小则根据屏幕距小孔距离的远近而变化平面镜是反射成像,小孔是光的直线传播成像第四节:光的折射第四节:光的折射5/5710、光的折

13、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光的折射现象: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光的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其中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同时还有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物质里而发生折射,即光线在分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然后再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11、光的折射规律:定义: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或减小);光路是可逆的。理解:叙述规律时

14、,注意因果关系,“入射”决定了“折射”,应把“折射”叙述在前,即先说“折射”后说“入射”光垂直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线合一”,折射角=入射角=0。故发生光的折射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一般会改变,而不是一定改变。12、光在反射和折射时的异同点:相同点:当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般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位于法线的同侧。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对应的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它的减小而减小。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不同点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15、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在不同种介质中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的入射角;而折射角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问:什么时候相等?)反射可在任何表面都发生;折射只有在透明的介质中发生反射是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折射是光进入介质中发生。第五节:光的色散:第五节:光的色散:一、色散一、色散6/5701 1、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2 2、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3 3、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

16、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二、色光的混合二、色光的混合1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红红+绿绿=黄黄红红+蓝蓝=品红品红绿绿+蓝蓝=青(靛)青(靛)红红+绿绿+蓝蓝=白白电视、电影都是根据色光三原色所制成。电视、电影都是根据色光三原色所制成。2 2、颜料三原色、颜料三原色 红、黃、蓝(品红、黄、青)红、黃、蓝(品红、黄、青)品红品红+黃黃=红红品红品红+青青=蓝蓝黃黃+青青=绿绿颜料的三原色混合成黑色颜料的三原色混合成黑色绘画時用三原色就可调出大部分色彩。绘画時用三原色

17、就可调出大部分色彩。3 3、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也不同、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也不同三、物体的颜色三、物体的颜色不同物体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即透过什么光的颜色,物体呈什么色;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对其余不同颜色的光都吸收;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的光7/57第六节:看不见的光:第六节:看不见的光:1、可见光:能用眼看见的光。如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我们都能看见,都是可见光。2、不可见光: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红外线红外线的频率范围在 10 3.910 之间。

18、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发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热作用强。用途: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烤箱烘烤食品,医疗用红外线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等。在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叫紫外线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 7.510 510,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和其它炽热的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紫外线的主要特性: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生理作用强,能杀菌。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促使 的吸收,有益人的健康。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第一节:透镜1、透镜:种类:凸透镜和凹透镜(又

19、叫会聚透镜和发散透镜):作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2、几个概念: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或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 表示)主光轴:最简单的透镜两个表面都是球面的一部分,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141612148/57光心:薄透镜的中心叫透镜的光心,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用f 表示:焦距越短,折射光的本领越强)3、通过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括号内的为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或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经过焦点(或延长线经过焦点)的光线经透

20、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4、照相机:原理:照相机的前面有一个镜头,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应用:调节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有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照相时,胶片曝光要适当,曝光过度,洗出的相片发白;曝光不足,洗出的相片发暗。为了控制曝光量,一是用光圈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二是用快门控制曝光的时间。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照相机的特点:使物体离

21、照相机镜头的距离(物距)大于底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像距)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越远,物体在胶卷上所成的像越小,像的位置(底片或胶卷到镜头的距离)越近,暗箱越短。照相机所成的像一定比物体小;像和物体在镜头(凸透镜)两侧物体在胶卷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5、投影仪成像的原理: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形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向上射的光能在前面屏幕上成像。成像特点: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物距)小于镜头到屏幕的距离(像距)投影片离镜头越近时,屏幕上所成的像越大,像到镜头的距离越大;9/57所成的像和物体比是放大的像和投影片在镜头的两侧投

22、影片在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6、放大镜:原理;是一个凸透镜,利用的是物体在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成像特点:被观察到的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和物体的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物距越小,成的像越小,反之亦然(在一倍焦距之内)如果物距达到一定程度(大于一倍焦距),所成的虚像就消失了第三节: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第三节: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7、透镜的成像规律:(1)凡实像皆倒立,凡虚像皆正立;凹透镜只生成缩小虚像,凸透镜生成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对凸透镜来说,物在焦点之内还是焦点之外是生成实像还是虚像的分界点,物在二倍焦距之内还是二倍焦距之外,是生成放大的实像与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2)对凸透镜

23、:实像倒,位异侧;虚像正,位同侧。1 倍焦距分虚实,2 倍焦距分大小,物体移向凸透镜,实像变远且变大,虚像变近且且变小。(3)物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一定经过(或反向延长线经过)像点。据此可画出折射光线。8、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和相距(v)的关系 u2f fv2f如照相机 2f 2ffu2f v2f如投影仪uf v0如放大镜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四节:眼睛和眼镜9、眼睛10/57眼睛的构造:眼睛由一层坚韧的膜包着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眼睛好像一部照相机,这层膜在眼球前部凸出的透明部分称为角膜。眼球里有一个透明囊状物叫做晶状体。晶状体和角膜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水样液,晶状体和后面的视网膜

24、之间充满着无色透明的胶状物是玻璃体。角膜、水样液、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觉原理: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线,经过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于是我们就看见了物体。10、眼睛的视物原理眼睛的调节:正常的眼睛无论是眺望远景,还是看近物体,都能看得见,原因是晶状体本身是弹性体,它周围的肌肉可以根据视物的远近调节它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眼睛的焦距,从而使物体的像总成在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叫眼睛的调节眼睛的远点:眼睛的调节是有限度的。眼部肌肉完全松弛时,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也就是晶状体变得最扁时,能够看到

25、的物点叫眼睛的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从无限远处物体射入眼睛的是平行光线,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眼睛的近点:眼部肌肉极度紧张时(使劲看近物时),晶状体变得最凸,表面弯曲程度最大,能看清的物点叫眼睛的近点。正常人的眼的近点约在离眼睛1015 的地方。明视距离:再合适的照明条件下,眼部肌肉处于正常状态而能十分清楚的看清物体时,物体离眼睛的距离称为明视距离。正常人的眼睛的明视距离是25.11、近视眼及其矫正近视眼的成因:近视眼的远点为有限距离,近点也比正常眼近。因此,近视眼的人习惯紧贴在书上看字。由于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凸一些,变得太厚,折射光的能力太强,

26、从无限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不能汇聚在视网膜上,汇聚点在视网膜前,而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睛,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眼睛,汇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看远处的物体吃力,近视眼把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前)12、远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的近点变远。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扁些,晶状体太薄,折射光的能力太弱,平行光的汇聚点在视网膜后,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汇聚成一点就已经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同时,近点远移,因而看远,看近皆不清楚。远视眼的校正: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睛,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汇聚后再射入眼睛

27、,汇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看近处的物体吃力,远视眼把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13、眼镜的度数:(1f)100(f:焦距,单位:米)11/57其中:焦距的倒数叫屈光度,眼镜的度数就是屈光度100,单位是“度”。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14、显微镜显微镜的构造;目镜:靠近眼睛的一组透镜,作用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物体反光镜:增加光的强度,便于观察物体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它们一起装在金属制的镜筒里,对着物体的一组叫物镜,对着眼睛的一组叫目镜。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较长。工作原理:物体先通过物镜成

28、放大的实像,再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二次放大,便能看清微小物体。15、望远镜:望远镜的构造物镜: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靠近眼睛,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望远镜的原理: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物镜的焦距长,目镜的焦距短。16、“猫眼”: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从门里看,成缩小正立的像,且看到较大面积;从外向里看,凸透镜会聚一点,什么也看不见17、视角: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物体,离我们远时非常小,离我们近时非常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是视角在作怪:一个物体能不能被看清楚,跟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的大小有关。视网膜上的

29、像越大,受到刺激的感光细胞越多,眼睛对物体的细微部分分辨的就越清楚。如果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小到只落在一个感光细胞上,那么眼睛就觉得这个物体只是一个点。视网膜上像的大小决定于被视物体对眼睛的光心所张的角,即从物体的两端向眼睛的光心引两条直线,两直线间的夹角就是视角。视角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18、影和像的区别:从形成原理上区别:前者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有一部分光被物体挡住,在物体后面光达不到的地方形成的阴影;像的形成原理有三种:小孔成像、反射成像和折射成像12/57第四章第四章: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计第一节:温度计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符号

30、t2、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常用温度计的构造是: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和温标3、摄氏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摄氏度,在 0 摄氏度和0100 摄氏度之间分为 100 等份,每个等份代表 1 摄氏度。单位符号 C注意:冰水混合物的理解应为:把冰水混合物长时间放置,应保证水中有冰,冰中有水。而不是把冰投入热水中。4、温度计的相关问题(1)使用注意事项:A、选用合适量程的温度计 B、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C、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D、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

31、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2 2)普通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实验步骤)普通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实验步骤A.A.估计被测水的温度。估计被测水的温度。B.B.选取量程适当的温度计,观察它的最小刻度。选取量程适当的温度计,观察它的最小刻度。C.C.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和水充分接触。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和水充分接触。D.D.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观察温度计的示数。E.E.取出温度计。取出温度计。F.F.整理实验器材,对比测量值和估计值,形成对温度高低的初步印象。整理实验器材,对比测量值和估计值,形成对温度高低的初步印象。(3)温度计的类型类型实验用温度计体温

32、计寒暑表内装液体水银、甲苯等水银酒精或煤油量程-20 C110 C35 C42 C-30 C50 C000000分 度 值用途1 C0.1 C1 C000测水温等测人体温测 气 温物质凝固点沸点单位:摄氏度水银 -39 357甲苯 -95 111酒精 -117 7813/57煤油 -30325水银为温度计首选液体,因为水银热胀冷缩的液体体积变化误差小,测量的结果非常精确;但,如果在较低温度下,水银会凝固,只能用酒精代替因此,体温计中液体为水银;普通温度计中为酒精煤油一般很少用,要不是用水银就是酒精代替综合描述,水银是肯定不适合的,且不环保,相对于来说,酒精更环保,但是水温不能超过78度.如果你

33、的产品有接近80度温度的可能的,还是建议用煤油,虽然不是最环保,但是毕竟产品的实用性能也是很关键的.(4)体温计:玻璃泡与细管连接处有一很细的缩口,读数时可离开人体,但使用前后必须用力甩几下,使留在细管中的水银退回玻璃泡。注:体温计使用前须甩几下,离开人体读数;实验用温度计和寒暑表不能甩,也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5、热力学温度: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的温标,在微观粒子和天体研究方面都采用热力学温标。它的单位名称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是:T=(273+t)K 冰水混合物的热力学温度是273K,-273 C 相当于 0K,0K 称为绝对零度。这也是

34、宇宙中温度的下限(即最低的温度也达不到绝对零度)。宇宙的背景温度大约是几个开尔文。计算题典型题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一、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态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过程吸热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固过程放热注意:熔化和溶化的区别:熔化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熔化需要吸热;而溶化指溶质溶化在液体(溶剂)中的过程,溶化过程有的吸热,大部分物质溶化放热,有的温度保持不变。三、晶体和非晶体1、定义:固体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有一定熔点和凝固点的固体物质是晶体,否则是非晶体。例例晶体

35、:晶体:海波海波 冰冰 石英石英 水晶水晶 食盐食盐 明矾明矾 奈奈 各种金属各种金属 钻石;钻石;014/57非晶体:松香非晶体:松香 玻璃玻璃 蜂蜡蜂蜡 沥青沥青 塑料等塑料等2、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熔化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凝固点:晶体形成时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即晶体熔液凝固成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3、晶体的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4、晶体的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5、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四个图像 以海波、石蜡为例。图像、表格、结合教材实验图四、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1、根据熔点和凝固点区分: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

36、2、根据形状区分: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形状3、根据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区分:A:晶体温度上升到熔点时才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虽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下降到凝固点时才开始凝固,凝固过程中虽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B:非晶体吸热熔化,温度不断升高,固体先变软、变稀最后成为液体。凝固放热温度不断下降,液体先变硬、变粘稠最后成为固体4、根据熔化和凝固图象区分: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关键是观察图象中是否存在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有则为晶体,无为非晶体第三节第三节汽化和液化汽化和液化一、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吸热过程,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二、蒸发:1、定义:在任

37、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且只在液体表面上进行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2、特点:(1)蒸发不受温度限制,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2)蒸发只在液体表面上进行;(3)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问:冬天在室外冻干的衣服是否为蒸发现象?)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的高低;(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3)液体表面上空气体流动的快慢。(4)空气湿度的大小有关。4、蒸发制冷: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的物体(或自身)的温度降低,是吸热过程,因此有制冷作用。15/57三、沸腾:1、定义: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吸热)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点大小的影响因

38、素: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摄氏度。3 3、沸腾实验、沸腾图像、表格、沸腾实验、沸腾图像、表格以水为例,实验经典习题。以水为例,实验经典习题。事例:不烫手的开水、纸锅烧水。事例:不烫手的开水、纸锅烧水。3、液体沸腾的条件:(1)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4、水沸腾前后上升气泡大小的变化:(1)沸腾时,上下气温差别不大,但下面的压强大,越向上压强越小,同时,由于气泡的聚集,所以气泡越上升越大(2)沸腾前,下面温度高,上面温度低,来自底部的水蒸气上升后遇到上层的冷水,气泡中的水蒸气不断液化,气泡体积变小甚至消失

39、,因此,气泡越上升越小(3)在水底小鱼吐出的气泡变化:由小到大。原因:水的压强的作用5、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发生部位不同: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2)发生温度不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达到沸点时才能发生(3)剧烈程度不同:蒸发是缓慢的,沸腾剧烈联系:都是汽化现象,都吸热。四、液化: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放热过程。2、液化的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一是压缩体积。3、理解液化应注意的三个问题: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被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如氮气。凡是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液

40、化现象:雾、露、“白气”、“冒汗”、或“冒气”等,通常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产生。16/57注意:平时常见的“白气”并不是水蒸气,而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水蒸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第四节第四节升华和凝华升华和凝华一、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吸热过程。例碘、舞台上用的干冰、冻干的衣服的过程、人工降雨二、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放热过程。例霜、雾凇、窗玻璃上的冰花等的形成。例 1:寒冷的清晨,我们在室内经常看到窗玻璃上有美丽的“冰花”,请你判断:这些“冰花”是出现在玻璃的内测还是外侧?例 2、刚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棒,包装纸上沾有“白粉”是凝华现象剥去包

41、装纸,冰棒冒“热气”是液化现象剥去包装纸,过一会儿冰棒“流汗”属于熔化现象冰棒放入茶杯中,杯子外壁会“出汗”属于液化现象三、本章汇总三、本章汇总:六种物态变化放热过程:液化凝固凝华吸热过程:熔化;汽化(蒸发、沸腾);升华。(3)举例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电荷第一节:电荷一、带电体的性质: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二、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补充物质构成,原子的结构)(1)摩擦起电的原因: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

42、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内的正电荷跟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总量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内的正电荷跟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总量相等,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相等,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的时候,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就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本领强的得到电子带负电。(2)摩擦起点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3)同种物质摩擦不起电的原因: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是相同的,相互摩擦时不会出现电子的得失,因而不可能带电。17/57 2、用接触的办法,让一个不带电体接

43、触带电体,使物体也带上了电。3、感应起电:感应起电是利用静电感应来使物体带电的方法。静电感应:一个带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导体内部异种电荷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而同种电荷被排斥到导体的另一端而使导体带电的现象。三、两种电荷1、规定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2、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验电器:实验室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1)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电荷转移到金属球上,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2)用验电器判断物体

44、是否带电的思路: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则物体带电;否则不带电,张角越大,带电量越多。若物体使原来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增大,则物体与金属箔带同种电荷,若变小,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3)不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思路:1、两个物体(以下讨论均不涉及磁体)相互排斥,则带同种电荷。2、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则有以下几种可能:(还有磁体的可能)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带负电;一物体带正电,另一物体不带电;一物体带负电,另一物体不带电3、若已知两物体都带电,且两物体相互吸引,则必带异种电荷,若相互排斥,则一定带同种电荷。五、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量。用Q 表示。单位:库仑,简称库,用C 表示。六、元电荷:

45、电子是带有负电的最小电荷的粒子,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 来表示,1.610 C八、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九、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例: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例: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会变成导体,例玻璃在常温下是绝缘体,当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就是导体18/57-19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主要是原子束缚自由电荷能力的大小。第二节:电流和电路一、电流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持续电流形成的条件:有电源;是闭合回路。正确理解电流的形成应注意三点:

46、第一:电流可能只是由正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第二:电流可能只是由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第三:电流可能是由正、负电荷同时反方向定向移动形成的。电能:电流具有电能,电能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也可以由另外一种形式的能转化而来。电能通常在转化为其它形式时,才能被我们利用。用电器是能量转化的装置。电流的方向:物理学中,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和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二、电路1、电路的定义:电源、用电器、开关等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2、电路的构成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例:干电池、蓄电池对外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充电时是电能转化

47、为化学能;发电机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3)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的装置(4)导线:连接电路中的各元件,组成电流的通路3、电路的几种状态(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2)断(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3)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跟电源两极相连接的电路。分局部短路和电源短路两种情况三、电路图1、定义:用电路元件符号来表示由实物组成的电路19/572、画电路图应注意的五点:电路元件的符号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不能自造符号要注意所画符号和实物的对应性。合理安排电路元件符号,使之均匀分布在电路中,具有对称性。特别要注意元件的符号不能画在电路的拐角处

48、。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要平行竖直,力图把电路图画的简洁、美观、大小比例适中按电路图连接实物时,开关应该断开,检查无误后,方可闭合,进行实验。第三节:串联和并联第三节:串联和并联一、串、并联电路串联电路:把电路中的各元件逐个顺次、首尾相接连接到电路中,构成串联电路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无干路、支路之分;通过一个用电器的电流也一定通过另一个用电器,各用电器相互影响,一个用电器因开路停止工作,所有用电器都不能工作;在串联电路中串联接入一只开关,即可控制所有用电器。并联电路: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路,例:家庭中的用电器的连接就是并联特点:干路电流在分支处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支路,每

49、条支路上都有一部分电流流过,即每条支路都与电源形成一个通路,各支路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当某一支路开路时,其它支路仍为通路控制整个电路的用电器需在干路设置开关,控制各支路用电器在各支路设置开关。二、串并联电路的判断定义法:首尾顺次相连的是串联电路,首和首相连,尾和尾相连的是并联断路法:串联电路中出现一个断点或去掉一个元件,所有用电器都会停止工作,并联电路中出现一个断点或去掉一个元件,其它用电器仍能正常工作接点跟踪法:对于较为复杂的电路特别是对点与点用导线连通的电路用此法判断较为快捷。电流法:凡是同一股电流经过的用电器一定是串联;电流在某点分成几股(支路电流)电流,再在某点汇成一股电流(干路电流)

50、,这几股电流流过的用电器是并联第四节:电流的强弱第四节:电流的强弱一、电流20/57定义: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字母I 表示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积的电荷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电流的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 A,常用单位毫安、微安单位换算:1A=1000 11000A某些常用电器的电流:见教材 冰箱约 1A,空调约 5A,房间灯泡约 0.2A 等二、电流表:作用: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的仪器表示符号圈 A(2)量程:常用的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看清楚正负接线柱,电流表有正、负接线柱,不是正、负极 00.6A 分度值 0.02A 03A 分度值 0.1A使用方法:a正负接线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