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96283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PDF 页数:111 大小:15.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册]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全册]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册]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册]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pdf(1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长江之歌教材分析: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 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没有实写长江的景象,而是用第二人称,将长江作为一个抒情对象,赞美她的“风采”“气概”“情怀”。其中既涉及她的发源和流向,又关注她的历史和未来,概括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 会 5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法学法: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音乐、自读与品读等方法,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 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 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4、播放歌曲: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二、自探1、教师预设的自探提纲(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描红田

3、字格中的生字。(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 采 依 恋 荡 涤 尘 埃 磅 礴 灌 溉2、请同学们根据自探提纲进行自探学习,自主解决自探提纲中的问题。3、展示自探成果(通过班级交流及时反馈与矫正自探中存在的问题):(1)出示词语:乳 时 哺 育 现 起 荡 漫 全 埃 濯 溉 奔 去 各 奔 东 西(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荡涤:洗涤。尘埃:尘土。磅礴:气势盛大。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4、各自轻声试读课文。5、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6、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了范读,你感受到了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自由交流总结: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板书: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2)你还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4)鼓励大家正确、流利、有感情的仿读。(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读得不错,我们读书就是应该这样,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读,带着感情来读。那么刚才在读的过程中碰到了哪些词和句是你不懂的,先在书上作个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7、指导写字。(1)、出小生字:乳汁哺挽涤埃灌溉(2)、指导写字:乳:左右基本等宽。汁、哺

5、、挽、涤、埃:左窄右宽。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8、熟读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出感情;指名学生逐节朗读,学生评价;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9、师生归纳小结。三、运用拓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四、作业设计抄写生字、词语。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听 长江之歌。听了这首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揭示课题并板书。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3、自由读,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

6、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预设:(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二、探究学习1、出示自探提示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3、出示第1 节:(1)自由读,要求: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交流。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

7、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3)默读第1 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出(4示):交你流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

8、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6)齐 读 第1节。指 导 背 诵 第1节。4、出 示 第2节。(1)听 录 音,思 考:从 哪 些 地 方 看 出 长 江 是 无 穷 的 源 泉,它有母亲的情怀?(2)交流:从 哪 些 地 方 看 出 长 江 是 无 穷 的 源 泉?(“远 古”是 指 很 遥 远 的 古 代,长江从远 古 走 来,向 未 来 奔 去,时 间 跨 度 很 大,长 江 永 远 不 会 停 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 泉。)指 导 朗 读 第

9、一 句:“走”、“奔”句 与 第 一 部 分 的“走”、“奔”句对比读,体 会 长 江 的 宏 伟 气 势 和 永 葆 青 春 的 活 力。(“灌 溉 花 的 国 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 江 能 将 它 们 一 起 灌 溉,所 以 说 它 是“无 穷 的 源 泉”。“推 动 新 的 时 代”:长 江 能 推 动 时 代 的 发 展,力 量 是 无 穷 的。)从 哪 些 地 方 看 出 长 江 具 有 母 亲 的 情 怀?(“你 用 纯 洁 的 清 流,灌 溉 花 的 国土”:母 爱 是 纯 洁 的、神 圣 的,长 江 像 母 亲 一 样 滋 润 着 祖 国 的 每 寸 土 地。“你 用 磅

10、 礴 的 力 量,推 动 新 的 时 代”:母 亲 的 力 量 是 巨 大 的,长江就像母亲一 样,对 新 时 代 的 发 展 起 着 不 可 估 量 的 作 用。)(3)师 引 读:所 以,“我们赞 美 长 江 ”(4)指 导 朗 读 第2节。5、学 生 谈 收 获。6、教 师 小 结。三、运用拓展1、朗 诵 比 赛。2、学 唱 歌 曲。四、作业设计1、组 词。潮()推()薄()朝()堆()礴()2、填 空。走 出()推 动()乳 汁()回 荡()力 量()清 流()板书设计:1、长江之歌雪山走来 东海奔去 乳汁哺育 臂膀挽起 无穷的源泉远古走来 未来奔去 清泉灌溉 力量推动 母亲的胸怀教学

11、反思:2三亚落日教材分析:三亚落日一文用细腻的笔触铺陈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蓝蓝的天,蓝蓝的大海,几只洁白的海鸥,银光闪闪的沙滩,椰树婆娑的倩影,一切让人心醉神迷,久久不愿醒来。以此为背景,此时的主角落日上台了,上演了精彩绝伦的独幕剧,如一位顽皮的孩童,又如一只大红灯笼,又像一位训练有素、身手不凡的跳水运动员,美丽至极,荡气回肠。整篇文章行文优美,想象丰富,文质兼美,读上去琅琅上口,让人情不自禁地漫步于绵延不绝的画卷之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目标:1、学 会 本 课 10个生字,绿线内的3 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

12、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法学法: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音乐、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4、为学生创设情景,练习说话。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3、,激发兴趣。(-)激情导入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做三亚。(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板书:三亚落日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而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是怎样的呢?(-)教师预设的自探提纲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弄不懂得打上问号。3、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二、探1、请同学们根据自探提纲进行自探学习,自主解决自探提纲中的问题。2、展示自探成果(通过班级交流及时反馈与矫正自探中存在的问题):(1)出示生词指读。出示词语: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14、涨溢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指名读。齐读。(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3、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能读通课文吗?我请五名同学每人朗读一节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再完成填空:三亚在我国()的最南端,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素 有“天然大温室”、“东方夏威夷”、“天下第一湾”之称。三亚的落日,一会 儿 像(),一会儿像(),一会儿像()。在三亚看落日()!(1)指名填空。原来,在作者的眼里,三亚落日的特色是?(生答:真有诗意。师板书)(2)请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意”的。(非常富有诗情画意,具有诗的韵味,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3)出示三亚

15、落日风景图,欣赏美。4、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美景的?(第3 5自然段)(2)这样,可以把课文分为儿个部分?5、熟读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出感情;指名学生逐节朗读,学生评价;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6、师生归纳小结。三、运用拓展1、抄写词语。2、背诵第一、二段。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1、请找出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2、读了这句话,你有些什么疑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预设

16、:1、为什么在三亚看落日会有诗意?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三亚看落日有诗意?3、三亚的落日是什么样的呢?二、探究学习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学。自探一: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那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呢?1、自由读第2段,说一说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板书:热带风情)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光。2、课文中写三亚美丽的热带风情,写到了哪些景物?(海水、天、白鸥、椰子树和海滩上的细沙。)3、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齐,沙那么亮,这样美丽的景色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喜爱、由衷赞美)5、指名读,请读出这种喜爱之情。6

17、、指导背诵。合探二: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的 确“真有诗意”,三亚的落日像什么?画出相关句子。1、自由轻声读3、4自然段。思考: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儿幅日落的画面?板书: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员。2、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把它选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它?3、讨论评读要点。第一幅:突出场面热烈壮观;抓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体会作者喜爱之情。第二幅: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幅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投影出示: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火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

18、天的边缘。a.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b.齐读这一句。突出太阳的顽皮。理解“硕大无朋”。抓住大海颜色的变化 原色一一玫瑰色”,体会景色的优美。(理 解“涨溢”)突出太阳的轻快、敏捷。第三幅:投影出示: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a.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好在哪里?(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19、)b.指名读这一句话。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4、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5、为什么要写这些?(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6、读到这儿,同学们知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吗?出示填空。金红一色一收敛光芒一慢慢下沉一顽皮地蹦跳一悄然地入水7、日落是个完整的过程,想不想把这三幅画面完整地欣赏一遍?再读三、四自然段。8、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们不得不发出赞叹。齐读第五自然段。9、背诵第三段,愿背哪一节就背哪一节。10、学生谈收获。三、运用

20、拓展运用修辞手法描写家乡落日的情景。当堂写后,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四、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2、课 外 阅 读 海上日出,并写一篇阅读赏析短文。板书设计:2三亚落日像孩童真有诗意像灯笼像跳水员教学反思:3烟台的海教材分析: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有着鲜明的特色:(-)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 章 写“景”也 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二)语言凝练,生动形

21、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难点: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教法学法:(-)品词析句教学烟台冬日的海时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角度去品重点词,析重点句。并通过朗读来感悟冬日海的壮观。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又能提升

22、学生的语感。(二)借图促情学生对于四季海的变化会产生疑问,在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的基础上,出示地图以及四季不同海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得更为透彻。(三)朗读感悟美文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赏,另外耍从朗读中去赏,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种朗读,以情感朗读来体现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导入,揭题1、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2、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3、揭题。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再从地图

23、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4、教师预设的自探提纲: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查词语手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二、自探1、请同学们根据自探提纲进行自探学习,自主解决自探提纲中的问题。2、展示自探成果(通过班级交流及时反馈与矫正自探中存在的问题):(1)出示生字指读。读生字及词语。独特 景观 深褐色 凝重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巨浪拍岸 蔚为壮观 壮丽嬉笑 害羞 崇山峻岭 过滤 宛如 如痴如醉 呢喃细语 体验 湛蓝 凝重 轻盈浪漫忙碌(2)、指名读

24、课文,评议纠正(3)、理解词语。(4)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3、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4、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5、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6、分清段落层次。7、写字指导(1)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2)用钢笔描红、临写。三、运用拓展组词溅()曳()搔()贱()拽()蚤()四、作业设计:1、抄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预设: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

25、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座壮丽的舞台?3、教师梳理重点问题。二、探究学习1、出示自探提示默读课文:用不同符号画出烟台的海各个季节的特点?思考: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3、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1)想想这一 一 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人)(2)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突 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3)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突 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

26、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4)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5)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6)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儿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4、学习第3自然段(第 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

27、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小结:烟台人在勤劳播种,春天的海轻盈得像个顽皮的孩子,这是一片多么生机勃勃的春海啊!5、学习第4自然段(第 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进行仿句练习)小结:这真是一幅人海相依的恬静画面,所以说夏日烟台的海是浪漫的。6、学习第5自然段(“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并且能找出与前文相对照的,春种秋收)小

28、结:这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烟台人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生活着,所以说秋天的海是充实与忙碌的。(1)学生自学(读、说、背)(2)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3)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7、回顾全文:(1)总结板书,朗诵2 5自然段。(2)我们再次来体会作者眼中烟台的海:出示: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3)齐读,说说感受。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三、运用拓展1、

29、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2、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四、作业设计自由观察周围的景物,运用所学的方法写一篇文章,介绍景物的特点。板书设计:3烟台的海不畏严寒勤劳播种人海相依秋 高远充实忙碌教学反思: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

30、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 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 篇 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高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

31、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教法学法:1、运用多媒体

32、PPT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4、为学生创设情景,练习说话。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课题2、由题目猜测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3、教师预设的自探提纲: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3、查词语手册:联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二、自探(一)、请同学们根据自探提纲进行自探学习,自主解决自探提纲中的问题。(二)、展示自探成果(通过班级交流及时反馈与矫正自探中存在的问题):(1)词语:浙江 金华 罗甸 双 龙 洞(用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介绍双龙洞的位置)粉红色 新绿 明 艳(你还知道哪些明艳的色彩?)额角 后脑 肩 背 臀 部 脚 跟(摸一摸这些部位,说说这些词语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稍微 合适 聚集 呈现 昏暗 颜色各异 变化多端 盘曲而上根据意思说词语:山或石头高耸的样子(突兀),树木茂盛的样子(森郁)(葱郁、葱茏)指 导 书 写 生 字 聚(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

34、作者游览的景点。(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一罗甸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一内洞)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

35、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五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就比较容易了。2.概括段落大意。(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及乘船出洞。)朗读,体会溪流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三、运用拓展1、分类摘抄词语。(表示地名的,表示身体部位的,描写山和石笋

36、、石钟乳的四字词语)2、背诵喜欢的段落。四、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写话。一 路 上,()的 风 景 不 时 映 入 我 的 眼 帘。()O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1、回忆作者游览的顺序,(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及时归纳梳理出本篇课文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预设:1、金华的双龙洞有怎样奇异的景观?2、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二、探究学习(-)学生自探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1)指名读出要求。(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交流自探情况1、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37、。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请

38、一位同学读一 读 第 2 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一幅明艳的画面。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联系春天的草木,理 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 自然段)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

39、洞有什么关系?(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2、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 一 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洞 口 可 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

40、种神秘感)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作者又一次提 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一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3、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说 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在洞中游与我们平

41、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4、了解内洞特点,

42、体会双龙洞的“奇”。过渡: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

43、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三)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四)总结课文:你觉得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帮助?(1)、找出课文中描写溪水和泉水的句子,理清文中的另一条线索。(板书与游览顺序对应,帮助学生理解两条线索的关系)(2)、通过细致的描写,写出事物特征。三、运用拓展设计导游词: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设计导游词。四、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2、完

44、成 优化设计。板书设计:4、记金华的双龙洞路 上 迎 着 溪 流I t外 洞 泉 水 外 流I t孔 隙 一路水程I t内 洞 泉 水 缓 流出洞教学反思:5卢沟桥烽火教材分析: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汽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 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 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汽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

45、的崇敬之情。教学重难点:通 过 了 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忖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法学法: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音乐、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4、为学生创设情景,练习说话。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1、听 歌 曲 松花江上。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2、介 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3、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

46、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书课题)4、解题:指 名 读“烽”(f e n g),注意读准后鼻音。“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5、教师预设的自探提纲: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查词语手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二、自探1、请同学们根据自探提纲进行自探学习,自主解决自探提纲中的问题。2、展示自探成果(通过班级交流及时反馈与矫正自探中存在的问题):(1)出示下列词溶:日寇硝烟哭爹喊娘“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指导分段:默读课文,想想每

47、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儿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3、师生归纳小结。三、运用拓展1、用今天所学的生字组词,一个字组三个词。2、用今天所学的新词造句,一个词造两个句。3、反馈矫正运用拓展中存在的问题。四、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1、导入新课:师:

48、上节课,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篇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通过学习,你知道了这次事变真正的原因了吗?2、指名学生说出卢沟桥事变的原因。过渡:所以,敌人对此是如梗在咽,恨不得一举拿下,好扫平他们侵略全中国的障碍。美丽祥和的卢沟晓月再也阻挡不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3、根据课题设疑,教师梳理重点问题。预设:1、“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2、它有什么历史意义?二、探究学习(-)出示自探提示边读边想,哪儿个自然段是具体写卢沟桥事变过程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笔划出文中表示顺序的词语(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三)交流自学情况1、学习第一段。(1)自由读第一段

49、,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学生质疑。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占。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指导朗读。卢沟桥的战略地位: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 就 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2、学习第二段:(1)、指导朗读第2、3 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

50、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2)、理 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3)、通过理解“同仇敌,汽”、“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3、学习第三段(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2)交流。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自由读,齐读。重 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汽抗击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