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林地“一张图”更新试点工作方案.docx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8900571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林地“一张图”更新试点工作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全国林地“一张图”更新试点工作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林地“一张图”更新试点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林地“一张图”更新试点工作方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市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扩大试点操作细则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一三年七月目 录第一章 总则1第一条 目标任务1第二条 变更程序2第三条 变更时点3第四条 调查内容3第二章 技术要求6第五条 参照标准6第六条 地类划分6第七条 地类变化原因8第八条 判定地类9第九条 数据库结构9第十条 其他要求9第三章 变更方法11第十一条 资料收集11第十二条 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处理12第十三条 判定变化图斑13第十四条 核实调查14第十五条 属性因子记载14第十六条 数据库汇交15第四章 质量检查16第十七条 组织方式16第十八条 检查内容16第十九条 检查数量16第二十条 质量评定17第五章 统计汇总18第二十

2、一条 统计汇总要求18第二十二条 成果统计表18第六章 成果要求21第二十三条 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建库数据21第二十四条 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统计表21第二十五条 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报告21附件一 林地年度变更调查统计表23表1 各类林地面积变更统计表23表2 公益林地面积变更统计表24表3 商品林地面积变更统计表25表4 各类林地动态转移统计表26表5 林地变化原因分析统计表26附件二 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图斑属性因子记录表27表1 林地数据库属性结构表27表2 林地变化图斑属性因子填写要求29表3 判定变化图斑数据库属性结构32表4 林地变化图斑核实调查属性记录表33表5 林地变化数据库增加的

3、属性字段结构表34北京市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扩大试点操作细则为进一步推进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工作,统一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的主要技术方法,确保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成果质量,依据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工作方案、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技术方案和北京市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工作方案,特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目标任务通过开展北京市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工作,探索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技术方法,解决关键技术难点,形成科学实用的北京市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技术规程,建立市级与区县动态联动、高效运转的调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北京市林地年度变更调查体系,为提高林地监管能力,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深化政府宏观决策管理提

4、供基础数据和科学支撑。北京市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扩大试点工作任务包括:(一)收集、处理和分析延庆县、房山区、大兴区、平谷区、丰台区、海淀区、密云县7个区县级试点单位的林业经营管理资料。(二)开展各试点单位林地变化地块判定分析。(三)完成各试点单位林地范围和林地利用状况(地类)变化地块落实与核实调查。(四)更新各试点单位的林地“一张图”数据库,完成林地变更调查统计分析与成果编制。第二条 变更程序北京市林地年度变更调查的技术路线是以区县为变更调查单位,以当年为变更调查期,收集掌握本年度内的林地范围、地类和管理属性变更资料,对比分析前期林地数据库,判定变化图斑,通过调查核实后,确定林地变化情况,产出本期

5、林地变更调查成果,经逐级汇总,更新全国林地数据库。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处理、核实调查、成果生成3个主要技术环节。工作流程见图1。林业经营管理资料收集和处理资料收集整理对比分析判定变化图斑前期林地数据库核实调查成果生成核实调查形成本期林地数据库形成本期林地变化数据库是否需现地核实是否成果编制图1北京市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工作流程第三条 变更时点以北京市林地“一张图”数据库为基础,将各试点单位林地范围和林地保护利用状况(地类)更新到2013年度,变更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第四条 调查内容北京市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重点对林地范围、林地利用状况(地类)以及林地管理属性等内容进行变更调查。(一)林地

6、范围变化调查1.新增林地。包括:(1)因林业工程建设增加的林地。(2)因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植树造林增加的林地。(3)平原地区造林工程增加的林地。(4)经县政府批准的规划实施后,使土地用途发生改变,由非林地转为林地增加的林地。新增林地的地类,按现状情况进行调查确认,调查记载相关因子。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在农地上种植林木,使土地用途发生改变的,按现状调查确认地类,并在“林地管理类型”字段中填写“非林业部门”。2.减少林地。包括:因占用征收减少的林地。依照有关土地(林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经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审批,办理占用征收林地手续,建设项目实施后变为非林地而减少的林地

7、地块。 对于没经过审批已确实变为建设用地、且无法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按建设用地记载,并做备注说明。(二)林地范围内地类变化调查1.新增森林地块。由非森林的地类转为有林地或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新增的森林地块。2.减少森林地块。由有林地或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转为非森林减少的森林地块。3.其他林地地类变化的地块。包括疏林地、一般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之间地类变化的林地地块。临时占用的林地地块,尽管暂时(2年内)改变了林地用途,但仍属林地范围。毁林开垦种植农作物或违法违规使用(非法占用)林地,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改变了林地用途,但仍属于林地范围。地震、塌方、洪涝、

8、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林业生产条件完全丧失的林地地块,在规划调整前也属林地范围。这3种情况在林地变更调查中地类因子按其他无立木林地记载。(三)管理属性变更调查1.林地权属。国有和集体所有林地之间的变更,以及集体所有林地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联户合作经营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林地之间的变更,依据有关权属证明核实确认。2.森林类别。国家级公益林地、地方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之间的变更,依据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核实确认。3.林种。按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进行变更调查,核实确认记载到亚林种。4.工程类别。根据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核实确认。上述地类或管理属性发生变化的林地图斑,除了核实

9、调查记载地类、管理属性及其变化原因外,还应核实基础因子等其他相关因子是否有变化,并做相应变更。第二章 技术要求第五条 参照标准林地变更调查技术要求参照以下技术标准:(一)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LY/T1955-2011)。(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办法(资地函20122号)。(三)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4)。(四)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GB/T 26424-2010)。(五)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 2009 214号)。(六)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技术方案(七)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实施细则第六条 地类划分土地类

10、型(以下简称地类)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划分为林地和非林地2个一级地类。其中,林地划分为8个二级地类,13个三级地类,非林地分为4个5级地类,详见表1。地类划分的最小面积为0.067公顷(1亩)。表1 地类划分表一级二级三级代码林地(100)有林地(110)乔木林地111疏林地120灌木林地(130)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131其他灌木林地132未成林地(140)未成林造林地141未成林封育地142苗圃地150无立木林地(160)采伐迹地161火烧迹地162其他无立木林地163宜林地(170)宜林荒山荒地171宜林沙荒地172其他宜林地173林业辅助生产用地180非林地(200)耕地2

11、10牧草地220水域230未利用地240建设用地250临时占用、毁林开垦以及地震、塌方、泥石流造成的林地变化,按“其他无立木林地”记载,为了与原范围的“其他无林木林地”以示区别,代码分别记为临时占用(1632)、毁林开垦(1633)、地震、塌方、泥石流(1634),原范围的“其他无林木林地”代码记为1631。对于没经过审批已确实变为建设用地、且无法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按照建设用地记载,并做备注说明。林地变更调查时,林地地类记载到三级地类,非林地地类记载到二级地类。第七条 地类变化原因林地变化原因包括造林更新、森林采伐、规划调整、占用征收、毁林开垦、灾害因素、自然因素、调查因素8个一级变化原因1

12、4个二级变化原因,具体见表2。表2 林地变化原因划分标准及代码一级变化原因二级变化原因代码说明造林更新10前期地类为疏林地、宜林地、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和非林地等,由于人工造林、人工更新、飞播造林等原因,地类变为有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森林采伐20前期地类为有林地,由于采伐,地类变为采伐迹地或疏林地;前期地类为疏林地,由于采伐,地类变为采伐迹地。规划调整30包括退耕还林、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实施后引起地类变化,以及未规划为发展林业的土地上农民自主经营引起的农林种植结构引起的地类变化。占用征收经审批41依法办理审核审批手续,征用集体或占用国有各类林地用于勘察、开采矿藏、修

13、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建设,使林地变为非林地。包括临时占用林地。未审批42未办理审核审批手续,用于勘察、开采矿藏、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建设,已使林地变为非林地。包括未经审核审批临时占用林地。毁林开垦50非法侵占各类林地,开垦种植农作物,使林地转为农地。灾害因素火灾71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林地地类发生变化。地质灾害72其他灾害因素73自然因素封山育林81由于封山育林使林地中非有林地地类变为有林地或未成林封育地。其他自然因素84以上自然因素不能包括的自然因素。调查因素漏划91因人为调查原因导致的地类发生变化。错划92其他调查因素93注:变化原因记载到二级代码。多个变化原因,按引起

14、原地类发生变化的变化原因填写,变化年度填写发生变化原因年度。因行政界限改变而引起图斑发生变化,在变化原因属性字段标注代码96;地类未发生变化,管理因子发生变化的在变化原因属性字段填写代码99。第八条 判定地类根据林地“一张图”数据库中的地类属性,按有林地、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其他林地及非林地5种地类记载变化图斑,代码分别为1、2、3、4、5。第九条 数据库结构林地数据库结构增加了“变化原因”、“变化年度”和“林地管理类型”3各字段,共44个字段。林地数据库结构见附件二表1。林地变化数据库是在林地数据库属性字段基础上,增加 “前期地类”、“前期土地权属”、“前期林种”、“前期森林类别”、“前期

15、工程类别”6个字段,共50个字段,用于林地变化的统计分析。林地变化数据库增加属性字段结构见附件二表5。第十条 其他要求(一)最小变更图斑面积最小变更图斑面积原则上按本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要求一致,一般为1亩,对于林地内发生变化的地块,最小面积可执行本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要求。对宽度小于图上2mm,但连续面积大于最小上图面积的林带,用单线符号表示,记载林带平均宽度和长度,精确至0.1m;当宽度变化大于20时,应分段记载。对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地栽植的达不到有林地标准的各种竹丛、林木,包括平原农区达不到有林地标准的农田林网树,不进行变更。(二)面积控制要求1.林班界线和林班总面积原则

16、上不变。2.市级和县级土地总面积不得擅自改变。(四)变更行政界限要求在林地变更调查中,如果行政界限有变化,按照实际情况对行政界限进行调整,并变更。第三章 变更方法第十一条 资料收集(一)前期林地数据库:林地落界数据库。(二)林业经营管理资料。收集各试点单位林地落界后到2013年底的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包括:1.人工造林、人工更新和飞播造林等造林设计(图)和验收资料,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林地范围和林地利用状况(地类)变化的林业工程建设的设计(图)和验收资料。2.引起林地地类变化的森林主伐、低产(效)林改造和更新性采伐等森林采伐设计(图)和验收资料。3.征收集体或占用国有各类林地用于勘察、开采矿藏、修建

17、道路、水利、电力、通讯以及商业开发等工程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可研报告以及相关审核审批资料和设计图,以及可能引起林地范围变化的其他规划实施的相关资料。4.引起林地利用状况(地类)变化的林政案件或刑事案件的卷宗和相关勘查资料,以及森林火灾、病虫害等灾害调查资料。5.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图)、林地林木权属发生变化的证明材料、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资料等可能引起林地图斑管理属性变化的相关资料。6.其他能证明林地范围变化及林地利用状况和管理属性变化的材料。第十二条 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处理林业经营管理数据矢量图层分别按造林更新、森林采伐、林业工程、占用征收、林业案件、森林灾害、权属变更、森林类别、规划调整等类

18、型建立。各试点单位根据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存放的方式,以及技术条件,可采用不同方法,将林业经营管理资料矢量化,建立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属性数据库,形成林业经营管理数据矢量图层。(一)林业经营管理数据矢量化1.纸质图。可以采用扫描校正矢量化方式,也可以采用手工描绘矢量化方式。(1)扫描校正矢量化。对纸质图进行扫描,扫描分辨率不小于300dpi。根据扫描图上的地理坐标,对扫描图进行地理校正和矢量化。扫描图没有地理坐标或地理坐标标注错误的,根据扫描图上的相关信息(林班、小班、小地名等),结合林地落界数据库,确定扫描图的地理位置后矢量化,建立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属性数据库,形成林业经营管理数据矢量图层。矢量化图层

19、数据以shp格式或gdb格式存储。(2)手工描绘矢量化。根据纸质图的地理坐标或其他相关信息(林班、小班、小地名等),将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图斑直接描绘在林地落界图上,建立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属性数据库,形成林业经营管理数据矢量图层。矢量化图层数据以shp格式或gdb格式存储2.电子图。按shp格式或gdb格式存储。CAD、MAPINFO等其他格式存储的,需转换为shp格式或gdb格式。3.其他资料。包括罗盘导线测量数据、GPS测量数据等注示地理位置的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将这些注示地理位置的数据转化为图面资料后矢量化。在林业经营管理数据矢量化过程中,将每个矢量图斑标注与台账记录对应的唯一ID号,增加“求算

20、面积”字段,求算每个矢量图斑的面积。(二)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属性数据库将林业经营管理数据矢量数据按ID号与台账数据进行关联,建立与林业经营管理矢量图斑相对应的属性数据库。台账数据是纸质的,应先输入计算机,形成电子台账。林业经营管理矢量图斑的求算面积与台账记录的面积相差超过10%的,检查核实后备注。第十三条 判定变化图斑对比分析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属性数据库和前期林地数据库,初步判定林地发生变化的图斑。按表3填写判定变化图斑因子记录表,数据库结构见附件二表3。表3判定变化图斑因子记录表市 区县 判定图斑编号乡(镇、场)村(营林区)林班判定地类备注123456注:1.判定图斑编号,以区(县)为单位,按顺

21、序依次编码。 2.乡(镇),填写判读区划图斑所属的乡代码。 3.村,填写判读区划图斑所属的村代码。 4.林班,填写判读区划图斑所属的林斑代码。 5.判定地类,判定地类按有林地、灌木林地、无立木林地、其他林地及非林地5种类型代码填写。(三)对比判定采取双轨制判定, 1人判定之后,由另1人结合第1人的判定结果再次判定。两人判定结果不一致的,再对相关资料共同商定,最终确定变化图斑。第十四条 核实调查林地变化图斑核实调查可通过内业核实与现地核实两种方式调查,首先通过有关资料内业核实变化图斑及其属性因子,内业无法核实的应进行现地核实调查。根据核实情况,对变化图斑的位置、界线进行确认或修改,并转录或填写林

22、地变化图斑核实调查属性记录表(附件二表4),形成林地变化数据包。采用地形图标准分幅林地落界纸质图进行变更核实调查的,根据确认核实情况,对变化图斑的位置、形状进行修改,并填写林地变化图斑核实调查属性记录表(附件二表4)。待汇交后,统一进行扫描校正矢量化,形成林地变化数据包。第十五条 属性因子记载林地数据库原有属性字段原则上按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LY/T1955-2011)记载,对于有林地的郁闭度/覆盖度、平均胸径、公顷蓄积(活立木)和每公顷株数等4个属性因子不做更新硬性要求,各地可根据当地森林资源管理需要自行确定是否更新。林地管理类型、变化原因和变化年度3个新增属性字段按以下方法

23、记载:1)林地管理类型:分林业部门和非林业部门2类记载,代码分别为10、20。2)变化年度:按图斑实际变化年度记载,如2013。3)变化原因:按照表2记载。4)图斑(小班)编号:有变化的图斑编号原则从本村(林班)的最大图斑(小班)号续编。第十六条 数据库汇交市林勘院将各试点单位2013年度林地数据库和林地变化分析数据库汇总形成各试点单位2013年度林地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并生成林地“一张图”数据库。第四章 质量检查第十七条 组织方式采取区(县)级自检和市级核查组织方式,实行分级检查。1. 区(县)级自检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负责本区(县)级单位林地变更成果质量检查。2. 市级核查由北京市

24、林地年度变更调查领导小组组织,负责本市各试点区县林地变更成果质量检查,编制北京市质量检查报告,汇总本市林地变更成果。第十八条 检查内容(一)林地变化图斑检查。包括图斑边界与前期林地数据库的吻合程度,面积求算检查等。(二)林地数据库检查。主要包括:矢量数据拓扑关系、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关联性、属性因子完整性和正确性。具体要求依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办法(资地函20122号)执行。第十九条 检查数量(一)区(县)级自检。对林地变化数据进行全面检查。(二)市级核查。随机抽取各区县50%的乡镇,对林地变化数据内业进行全面检查;外业抽查比例视内业检查情况确定,一般抽取比例为地类变化图斑总数

25、的10%。重点检查遥感影像特征变化明显,但未变更的图斑。第二十条 质量评定(一)林地变化区划情况。图斑的空间拓扑和属性数据逻辑性、图斑和属性数据的关联性等检查项目完全合格为合格,有一项不合格的,则为不合格。林地变化图斑区划和面积求算检查中,发现问题图斑数小于检查图斑总数的5%,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二)本期林地数据库和林地变化数据库。数据的空间拓扑和属性数据逻辑性检查完全合格则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对于检查结果不合格的,需修改后再进行检查,直至合格后为止。第五章 统计汇总第二十一条 统计汇总要求(一)统计单位。县级以乡镇(林场)、市级以县(园林绿化局)为统计单位逐级统计汇总。(二)面积单位。面积单位为hm2。第二十二条 成果统计表林地年度变更试点成果统计表共计5个,统计方法如下:(一)各类林地面积变更统计表。分别统计各类林地的现状面积、新增面积、减少面积和净增面积。1.现状面积。第i种地类现状面积=。其中,为第i种地类中第j个图斑面积。 2.新增面积。第i种地类新增面积=。其中,为第i种地类中,新增的第j个图斑面积。 3.减少面积。第i种地类减少面积=。其中,为第i种地类中,减少的第j个图斑面积。 4.净增面积。第i种地类净增面积=第i种地类新增面积-第i种地类减少面积。(二)公益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分别重点公益林地和一般公益林地的现状面积、新增面积、减少面积和净增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