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考研总结.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94764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PDF 页数:71 大小:14.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考研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考研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考研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考研总结.pdf(7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考研总结第一章绪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于先秦两汉时期,以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为标志。2.黄帝内经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初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3.难经 汉代,秦越人所著。4.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在 内经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六经的形证和分经辨证治疗的原则。5.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6.诸病源候论 隋代巢元方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

2、候学专著。7.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代陈无择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即外感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虫兽、跌打等损伤为不内外因。8.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9,金元四大家刘 完 素 字 守 真(刘河间)寒 凉 派“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火热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张 从 正 字 子 和(张戴人)攻 下 派“邪去则正安”“攻邪论”.认为病从邪生,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李 杲 字 东 壁(李东垣)补 土 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认为脾胃在人体具有重要作用,治疗当以补益脾胃为先。朱 震 亨 字 彦 修(朱丹溪)养 阴 派

3、“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1 0.命门学说明代赵献可的 医贯和张介宾的 景岳全书认为命门寓阴阳水火,为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为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明 代 李 中 梓“身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乙癸同源”主张治疗疾病应当固先后天根本。1 1明 代 吴 又 可 在 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12.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13.清代王清任的 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并发

4、展了淤血治病的理论。14.精(气)是生命的本原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5.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有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1 6.疾病可知,又可防治致病:“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发病关键:“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知可防治:“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治未病预防:“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既病防变:“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

5、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23中医治疗学也包含有辨证观点。主要表现在:标本缓急“治病必求其本”,“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正治反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即“针锋相对”。异法方宜“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衣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病 治 异 同 包 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2 4.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2 6.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机体整体的这种统

6、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在生理方面:“主明则下安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这种整体作用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整体和局部的统一)“阴平阳秘”“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整体观的体现)在病理方面: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匕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在诊断方面:(整体与局部)“查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胎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

7、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在治疗方面:“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2 7.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的脉象: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春弦、夏洪、

8、秋浮、冬沉。人体与之相适应:天暑衣厚则媵理开,故汗出天寒则媵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春夏阳气发泄,秋冬季阳气收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春善病就蚂,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人体气血的运行也与气候变化的风雨晦明有关:天温0阴,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以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夫百病者,多以

9、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在治疗时应该“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而因时制宜。*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因地制宜)“江南多湿热,人体媵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肢理从致密。”“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天,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地势使然也。”*人能动的适应自然“凡人居住之室,必须固密,勿令有细隙,有风雨得入“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积水沉之可生病,沟渠通浚,屋宇清洁无秽

10、气,不生瘟疫病2 8.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i i E: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邪正关系;反应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W.-就是把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 治:又称为 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2 9.中医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重点在辨证(辩病机)。*“同病异治”感冒由于

11、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夏季的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在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麻疹因病变阶段不同,治法不同。初期麻疹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后期余热未尽,肺胃阴伤,以养阴清热为主。*“初 丽 妫”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不同的病,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第 二 章 阴阳五行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

12、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分析-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表1-1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属 性 空 间(方位)时间 季节 温度湿度 重量 性状 亮度 事物运动状态阳 上 外 左 南 天 昼 春 夏 温 热 干 燥 轻 清 明 亮 化 气 上 升 动 兴 奋 亢 进阴 下 内 右 北 地 夜 秋 冬 寒 凉 湿 润 重 浊 晦暗 成 形 下 降 静 抑 制 衰 退2.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

13、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神明,就是指物质世界无穷变化的意思。3.阴和阳代表着对立统一的事物属性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既对立又相互关联)“天为阳,地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阳化气,阴成形”事物的蒸腾气化的运动状态属于阳的功能,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属于阴的功能。医学领域,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阳:而凝聚、滋

14、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阴。4.事物的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无限可分)“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相互转化)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阳的对立制约上与下,左与右,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自然界)阴阳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动极者镇之以静,阴

15、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平衡状态,正常生理状态)“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太过)(病理)“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制约不及)“是故冬至四十五I I,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自然界)*阴阳的互根互用

16、阴阳互根互根=互根互用”上为阳,下 为 阴 热 为 阳,寒为阴”,“左为阳,右为阴。”阴阳互用,阴阳双方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互用)“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昼不精,夜不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理,互根关系遭到破坏)“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生理,互根关系遭到破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病理)“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气和血,兴奋与抑制,物质与功能,精与气,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还能摄精,使精藏于脏腑之中而

17、不妄泄。*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阴消阳长”日中至黄昏,阴气渐生,阳气渐衰,机体的生理功能也由兴奋逐渐转向抑制“阳消阴长”子夜一阳生,II中阳气隆,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皆消皆长”四季气候变化中,随着春夏气温的逐渐升高而降雨量逐渐增多,随着秋冬气候的转凉而降雨量逐渐减少。人体生理活动中,饥饿时出现的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导致阳的不足(阴阳皆消)而补充营养物质(阴),产生能量,增加了气力(阴阳皆长)“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正因为如此,一旦出现阴阳消长变化失常时,前者多

18、表现为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而后者多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阴盛则阳病,阳盛则因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病理)“阳虚阴盛”、“阴虚阳亢”*阴阳的相互转化“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自然)“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6.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略)7.阴阳学说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8.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腹背四肢内外侧: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

19、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脏腑形体组织:体表组织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五位分阳阳:心肺居于上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经典:“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 为“阳脉之海二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 为“阴脉之海”9.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的

20、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分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分阴阳(阴液和阳气)邪气分阴、阳“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1)阴阳偏盛,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消长,制 约)“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盛导致实热证,阴盛导致实寒证。“邪气盛则实。”(2)阴阳偏衰,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寒”(

21、制 约)“阴虚则热”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精气夺则虚。”(3)阴阳互损(互根互用)“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 终 都导致“阴阳两虚”。这种阴阳两虚并不是阴阳双方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同样存在着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的不同。10.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分析四诊资料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气息分阴阳: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分阴阳

22、: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动静喜恶分阴阳: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脉象分阴阳: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总之,四诊应以分别阴阳为首务。“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概括疾病证候在辨证方面:虽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八纲就是以阴阳作为总纲。“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11.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

23、治疗调整阴阳,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即 损其有余实热证,则用“热者寒之”寒实证,则用“寒者热之”注:若在阳盛或阴盛的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或“阴胜则阳病”而出现阴虚或阳虚时,当兼顾其不足,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阴阳偏哀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虚热证,滋阴制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内经称为“阳病治阴”。(滋阴壮水,抑制阳亢火盛)(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因为虚热)虚寒证,扶阳抑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内经称为“阴 病 治 阳(扶阳益火,以消退阴盛)(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因为虚寒)张景岳根据阴阳

24、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药物阴阳属性归类表阴阳药 性寒、凉热、温五 味酸、苦、咸辛、甘(淡)升降浮沉沉、降升、浮1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一词最早见于 尚书。五行最初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五行,一日水,二曰火,三 曰木

25、,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稿。”13.五行学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14.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火日炎上”: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土爰稼木啬”: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土 载 四 行 万 物 土 中 生”、“万物土中灭”和 土为万物之母 说。比喻的脾的生理功能: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日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

26、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15.事物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相乘与相克虽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理变化。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16.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生我”“我生”难经比 喻 为“母”与“子”的关系“克我”“我克”内经中 称 作“所不胜”和“所胜”“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五行相乘的次序:木乘土,土乘水,

27、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自然 界五五五五五五五告酹生东春徵苦赤长暑南夏宫甘黄化湿中长商辛白收燥西秋羽咸黑藏寒北冬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两者之间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17.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

28、定,心主神明以为脏腑之主,故以心属火。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肺具有清肃之性,以清肃下降为顺,故以肺属金。肾有藏精、主水功能,故以肾属水。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3.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肺生肾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肾生肝即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

29、的制约关系:肾制约心即水克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制约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肺制约肝即金克木,如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制约脾即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脾制约肾即土克水,如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 .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临床常见“肝肾精血不足 和 水不涵木”*子病及母,又称“子盗母气”2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相克太过原因:某脏过盛,致其所胜之脏受到过分克伐;某脏过弱,不能耐受其所不胜之脏的正常克制,而出现相对克伐太过。“木旺乘土”“土虚木乘”相 侮:反向克制形

30、成原因:即太过和不及。“木火刑金”“土虚水侮”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邪挟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按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素问玉机真藏论已有“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的论述。故对于疾病的五脏传变,不能完全受五行生克乘侮规律的束缚,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去把握疾病的传变。(三)指导疾病的诊断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31、。”“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是心火亢盛之病。若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是肝气犯脾;若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多见于肾水上凌于心等等2 .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主色”胜“客色”,其病为逆:反之,“客色”胜“主色”,其病为顺。“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肝病色青而见

32、弦脉,色脉相符;如果不得弦脉而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为逆,预后不佳;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为顺,预后较好。“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四)指导疾病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药物以颜色分,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以气味辨,则有酸、苦、甘、辛、咸“五味”。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临床脏腑用药,还必须结合药物的四气(

33、寒、热、温、凉)和升降浮沉等理论综合分析,辨证应用。2 .控制疾病的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这里的“实其脾气”,是指在治疗肝病的基础上佐以补脾、健脾。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脏气的有盛有衰。“盛则传,虚则受”,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3.确定治则治法(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基本治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

34、泻南补北法四种。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但必须指出,肾为水火之宅,肾阴虚亦可致相火偏旺,也称为水不制火,这属于一脏本身水火阴阳的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中水不克火混为一谈。4.指导针灸取穴在针灸疗法中,针灸学家将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分别配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如治疗肝虚证时,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肾经的合穴(水穴)阴谷,或 本 经 合 穴(水穴)曲泉进行治疗。若治疗肝实证,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 本 经 荥 穴(火

35、穴)行间治疗,以达到补虚泻实,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之效。5 .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即所谓“以情胜情”之法。第三章藏象1.藏象的基本概念(略)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腑有六: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亦有六:脑、髓、骨、脉、胆、女 子 胞(子宫)。不与水谷直接接触(非腑)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非腑非脏)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非脏)“所谓五脏者,臧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

36、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满”和“实”,主要是针对精气和水谷的各自特点而言。)“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2.藏象学说的形成古代解剖学的认识:“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医疗实践经验的枳累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是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藏象学说中五脏的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生理、病理的含义不完全相同。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

37、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概念。3.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这一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脏与腑相为表里的主要依据是:i经络循行路线的阴阳相对;i i 经络循行路线的相互络属;i i i 某-脏与某一腑在生理功能上的紧密联系。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鼻。开窍于口。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及二阴。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

38、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4.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的作用。心者,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生之本,神之变也;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在 志 为 悲(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縻之本,营之居也。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5.五脏的生理特性心的生理特性

39、:心为阳脏,而主通明。肺的生理特性:肺为华盖,与外界直接相通。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主宣发与肃降脾的生理特性:喜燥而恶湿。脾气主升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气易亢易逆,主生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肾的生理特性:肾性潜藏,为 固 摄 之 本(主蛰守位)6.五脏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主神志,又称主神明或心藏神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脾:主 运 化 主 统 血 主升清肝:主疏泄 主藏血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主水 主纳气7.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 血 脉(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I主血:“诸血者,皆属于心”n主脉:脉为血之府,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和血

40、液的功能健全与否。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心者,其充在血脉”和“心者其充在血脉”,即是针对心、脉和血液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血液循环系统而言。“心主身之血脉”。而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2.主 神 志(又称主神明或心藏神)广 义 之 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气”狭 义 之 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在中医藏象中,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故”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与心主神明的功能分不开的还

41、与其主血脉功能,即生血和运血功能有一定关系。*由于心为藏神之脏,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所伤,首伤心神,次及相应脏腑,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为心所使也。”“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的主血脉与藏神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血者,神气也。”“心藏脉,脉舍神”。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8.心与形、窍、志、液、关系I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I I在窍为舌心开窍于

42、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理论依据有四: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互联系。“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心主舌”心主血脉,而舌体血管丰富,外无表皮覆盖,故舌色能灵敏地反映气血的运行和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舌主司味觉的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心之气血通过经脉上荣于舌,使之发挥鉴别五味的作用。“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正确地表达语言的功能,有赖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故说:“舌者,音声之机也”山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愁忧恐惧则伤心。”I V在液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心

43、在液为汗,是指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心主血脉,血液与津液同源互化,汗为津液所化生,故又有“血汗同源屋心又藏神,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汗液的排泄还赖于卫气对媵理的开阖作用:媵理开,则汗液排泄;媵理闭,则无汗。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I主气、司 呼 吸(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1)主呼吸之气:气 体 交换的场所“天气通于肺。”(2)主一身之气:“肺者,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一身之气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宗气属后天之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

44、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因而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不仅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盛衰。*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肺的呼吸运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气的不足和升降出入运动的异常(胃,肝),以及血的运行(心)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异常(脾,肾),均可影响肺的呼吸运动而出现呼吸的异常。II主宣发和肃降“宣发”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使体内浊气不断排出体外。其二,是使气血.、津液输布至全身,外达于皮毛。滋养濡润所有脏腑器官;其三,宣发卫气,调节媵理之开合,通过汗孔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

45、体外若肺失宣散,可出现咳嗽、吐痰、喘促胸闷、呼吸困难及鼻塞、喷嚏无汗等症状。“肃降”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若肺的肃降功能失职,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胸闷、咳喘、咯血等病理现象。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如果二者失调,则见肺气上逆、咳、喘之证。“诸气臆郁,皆属于肺”“肺苦气上逆”III通调水道(主行水)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依赖于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宣发至全身,且主司媵

46、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经过至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成为尿液排出体外。“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双循遁源水道有覆节作物效生理为能:肝的疏泄功能肾的气化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媵理的开合功能。w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再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主治节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其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 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肺气宣肃协调,呼吸通

47、畅均匀,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二是调理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气机调畅。三是治理调节血液运行: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辅佐心脏,推动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1 0.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对皮毛作用主要有: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媵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即将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媵以滋养之,使之红润光泽。皮毛对肺的作用主要有:皮毛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内经把汗孔称作“玄府”,又叫“气门”,是说汗孔

48、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I I在 窍 为 鼻 鼻的嗅觉和嗅觉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i n在 志 为 忧(悲)悲忧由肺精、肺气所化生,是肺精、肺气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悲则气消。”山在液为涕涕,鼻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窍。“五脏化液肺为涕。”H.脾的主要生理功能I主 运 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1)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

49、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将水谷化为精微。转输和散精功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全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的传输和散精功能)(2)运化水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脾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脾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I I主 统 血(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脾裹血,温五脏”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由于脾主升清,多以便血、尿

50、血、崩漏等称作脾不统血。其出血特点是:出血时间长,颜色浅淡,多发生在人体之下部。I I I主 升 清(即“脾气散精,上输于肺”)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脾宜升则健”“清气在下,则生飨泄。”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中气下陷证”*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散依赖于:脾的升清和肺的宣发功能。12.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I在体合肉,主四肢*脾在体合肉“脾主身之肌肉。”“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生成和转输障碍,肌肉得不到水谷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必致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健脾胃生精气是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治痿独取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