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课件--高中主题班会.ppt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8894031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5.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课件--高中主题班会.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课件--高中主题班会.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课件--高中主题班会.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课件--高中主题班会.pptx(3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清明节习俗清明节习俗主题班会任务一、传统节日简介二、清明节简介三、清明节习俗四、清明节文化五、清明节祭祖part 1中华名族传统节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

2、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part 2中华名族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冬至和除夕之一。

3、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公历的四月五日,但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

4、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天、地

5、、人”的和谐合一,讲究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part 3清明节习俗1、踏青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

6、明池踏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早已流行。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2、植树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

7、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长寿的意蕴。

8、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清明柳”。第三种传说。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3、放风筝3、放风筝风筝又称风筝又称“纸鸢纸鸢”、“鸢儿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

9、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为“神灯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4、扫墓祭祖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

10、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4、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清明扫墓,即为“墓祭墓祭”,谓之对祖先的,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思时之敬”,祭扫祖,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先

11、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AMS)测定,年代距今测定,年代距今13500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 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

12、祖先、慎终追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聚族人的一种方式。5、插柳

13、戴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5、插柳戴柳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

14、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7、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8、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

15、,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9、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10、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11、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

16、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12、斗鸡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part 4清明节文

17、化清明节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诗词名篇谚语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18、)part 5清明节祭祖孝文化清明祭祖学者于丹说:清明节时分,往往是洗心之时。清明清明,清生命之理,明死亡之惑。知死而后方悟新生,懂得生命的无常,才会更加珍惜当下的一切。千年之前,苏东坡在徐州发出生死一问:人生看得几清明?千年之后,愿我们都能明白:清明回乡,扫墓祭祖,是回首人生的来处,提醒我们做人不可忘本;也是告慰先人的仪式,获取内心的安宁,更好地出发。一代代传下去的节日很多人都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其实非也。很多人都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其实非也。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信仰就是传承。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信仰就是传承。生者有根,叶落归根,有人烟的地方就有生命的传承。生者有根,叶落归根,有人烟的地方就有生命的传承。清明节就是祖上和我们子孙后代之间最好的延续。清明节就是祖上和我们子孙后代之间最好的延续。虽然肉身可灭,但是中华血脉长流。虽然肉身可灭,但是中华血脉长流。这就是我们的清明节,这就是我们的民族信仰,这就是生这就是我们的清明节,这就是我们的民族信仰,这就是生命传承的永垂不朽。命传承的永垂不朽。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