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德国和俄国的教育.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9392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9.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德国和俄国的教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近代德国和俄国的教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德国和俄国的教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德国和俄国的教育.pdf(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近 代 德 国 和 俄 国 的 教 育近代德国教育 德 国的教育制度在欧美教育史中具有重要影响,近代西方的公立教育、义务教育、实科教育、师范教育和双轨学制等,大多起源于德国。近代德国教育的几个关键词:强迫义务教育;文科中学和实科学校;泛爱主义教育;洪堡德教育改革。(一)1 7-1 8 世纪德国教育德国是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德、意、法)以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宗教改革运动后,德国的新教和旧教都加强对学校教育的争夺,形成了德国历史上历来重视教育的特点。1 6 世纪末,德国各封建邦国十分重视初等教育的普及工作。在这一时期,德国中等教育的形式主要有文科中学和骑士学院。需要指出的是,1 8 世纪初,一种新

2、的中学类型实科中学开始受到重视。德国的高等学校早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就已经产生了。1 8 世纪后期,德国也开始改变过去教会控制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局面,加强国家对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控制。泛爱主义 1 8 世纪末,受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和国内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德国兴起了泛爱主义的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为巴西多(J o h a n n Be r n h a l d Ba s e d o w,1 7 2 3-1 7 9 0)o 泛爱主义教育是1 8 世纪后期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因其主要代表人物J.B.巴泽多所创办的泛爱学校而得名。当时德国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在文化领域展

3、开了反对封建思想束缚的狂飙突进运动。泛爱主义教育的出现便是这一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泛爱主义是德国1 8 世纪末、1 9 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以学习和移植卢梭思想为宗旨,他们反对压制儿童的经院教育,主张儿童自由发展,创办了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主要课程的泛爱学校,此举推广到德国各地,形成了运动。洪堡德教育改革 1 8 世纪末,德国政治、经济都相当落后,国家还没有统一。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开始了德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改革。代表人物为洪堡(H u m b o l d t,1 7 6 7-1 8 3 5)。改革首先调整和加强了教育领导机构。其次,对各级学校进行整顿和重建。在初等教育

4、方面,洪堡特别重视提供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养工作。在中等教育方面,洪堡十分重视文科中学的改革。在 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重视新大学的建设工作。1810年建立起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的建立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并重的新的局面,成为各高校学习的榜样。1815年,代表封建贵族和僧侣利益的欧洲“神圣同盟”成立后,德国政治又开始走向反动,德国的教育也出现了倒退。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基本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实现了以普鲁士邦为首的统一,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相联合的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德国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德国实科教育逐渐得到重

5、视。近代俄国的教育俄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从彼得一世(16721725)实行文化教育改革开始的。它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从1689年彼得一世亲政至19世纪60年代;从19世纪60年 代 至19世纪末;从20世纪初至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彼得一世前后的俄国教育在彼得一世以前,俄国教育由东正教教会操办,其目的主要是培养有文化的神职人员和传播东正教影响。贵族及其子弟大都没有学习文化的习惯。俄国是从9世纪开始过渡为封建制国家的。俄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从彼得一世(16721725)开始的。在文化教育改革方面,主要内容有:(1)实习新的文化教育发展政策。(2)开办普通学校。(3)设立专门学

6、校。(4)创建科学院。18世纪中期,俄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成就就是1775年莫斯科大学的建立。1802年,俄国成立了教育部。1804年,又颁布了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 国民教育章程和 大学及附属学校章程。建 立 了 由1年制教区学校、2年制县立学校、4年制中学和大学组成的四级学制,并将全国划分为莫斯科、彼得堡、喀山、哈尔科夫、维尔纽斯和多尔帕特等6个学区。根据章程的规定,在每个学区应设立一所大学。大学不仅是一个教学单位,而且负责管理本学区内一切学校的行政与教学工作。按照新的章程,将原有的初级国民学校改组为县立学校,原有的中心国民学校改组为中学。1815年以后,教育政策变得更为反动。1826年

7、,沙俄政府在镇压了进步的“12月党人”的武装起义以后,又强化了其反动的教育政策。总之,这一时期俄国教育倒退和落后了。农奴制废除以后的俄国教育 19世纪中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改革运动的洪流。19世 纪60年代是俄国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俄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给予极大的重视,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等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封建农奴教育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农 奴制废除以后,从 1 8 6 0 1 8 6 4 年间,俄国在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开始了教育上的改革。初等教育是这次改革的重点

8、。6 0 年代的教育改革还推动了女子中等教育和大学的发展。1 8 6 0 年颁布了 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规定设立修业期限为6年的女子学校和修业 期 限 为 3年的女子学校。到 1 8 7 0 年,这两种学校被正式改组为女子中学和女子预备中学。1 8 6 3 年 的 大学章程使大学获得了较大的自治权,教授们获得了进行学术活动的较大自由。总之,在十月革命前,俄国的教育与西欧、北美的教育相比是十分落后的。1 9 1 4 年,俄国仅有1 0 万多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仅有20%,文盲占全国成年居民的75%,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仍是为特权阶层和资产阶级服务的。近 代 法 国 教 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

9、的教育从 9世纪中叶到1 5 世纪末,法国教育是以基督教教会的教育体系为主。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资产阶级得到一定的成长。宗教改革以后,教育权主要掌握在天主教手中。1 7 世纪,法国的各级教育仍在天主教会的控制下。初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这一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主要是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法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教会的管辖之下,大学排斥新教徒的现象非常普遍。1 8 世纪,法国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向法国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发起了挑战。1 8 世纪中、后期是法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法国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 1

10、8 世纪末,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7 8 9 年的法国大革命,不仅推翻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还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有利地推动了其它国家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和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也改变了法国的教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7 8 9 年发动到17 9 9 年结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教育改革方案。康 多 塞(J e a n A n to i n e C o n d o r c e t,17 4 3-17 9 4)于 17 9 2 提出了一项关于由国家举办世俗学校的教育计划。作为化学家的拉瓦锡(L a v o i s i e r,17 4 3-17 9 4)提出的

11、计划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即重视民族工业的知识和技术教育。这个时期,由于各派斗争激烈,各种教育计划和法令难以实施,因此各级教育发展速度不一。19世纪的法国教育 17 9 9 年,拿破仑发动政变,组成新政府。18 04 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 04 18 14),在教育上建立起了具有法国特色的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拿破仑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为国家提供受过训练的忠诚的行政官员,使教育与帝国的社会秩序和专制性质相一致。为此,他采取与天主教会“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拿破仑建立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帝国大

12、学的总监是负责全国教育的最高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二、全国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全国教育分为27个大学区,每个学区设总长一人,负责管理大学区的各级学校;三、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四、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官吏。19世纪初,法国的初等教育发展比较缓慢。1830年法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初等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1881年 和1882年法国通过“费里教育法”。费里法案1881-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 费里法案。第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后一个法案是使三个原则具体化。这些法案规定

13、: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 除 法卢法案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中等教育的发展 1 9世纪初,法国的中等教育受到拿破仑第一帝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大批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纷纷创办并成为主要中等教育机构。第一帝国以后,法国的中等教育发生了多次变化。在中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法国既坚持保留自己的传统,又不断加以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法国的高等教育在这时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法国大学的学科设置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1806年,拿破仑在巴黎设立了帝国大学。1808年3月,拿 破 仑 颁 布 帝国大学令。在拿破仑

14、执政期间,处理与教会的关系也是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法国近代教育思想:爱尔维修 狄德罗 涂尔干 拉夏洛泰爱尔维修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唯物主义者。他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认为人人都是通过感官获得知识,人人都有享受中高等教育的权利。他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提出“教育万能 的口号,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并把改变旧社会环境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从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狄德罗法国唯物主义者、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同爱尔维修一样,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他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把教育交给新的国家政府管理,国家应推行强迫义务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

15、方面像培根一样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反对花太多的时间学习古典语言。拉 夏洛泰1 8世纪中期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他 的 论国民教育系统论述了国家办学的思想,对法国乃至西欧各国的世俗公共教育制度建立发生过很大影响。他认为法国国民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良好的法国公民,教育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国家。教育最终要达到使人民心智完善、道德高尚、身体健康的目标。此外,他对教师、课本、学制等都做了论述,这为以后法国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启示。拉 夏洛泰1 8世纪中期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他 的 论国民教育系统论述了国家办学的思想,对法国乃至西欧各国的世俗公共教育制度建立发生过很大影响。

16、他认为法国国民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良好的法国公民,教育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国家。教育最终要达到使人民心智完善、道德高尚、身体健康的目标。此外,他对教师、课本、学制等都做了论述,这为以后法国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启示。涂 尔干 近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他的教育论著主要集中在 教育与社会学 道德教育论以 及 法国教育学的演变三部著作中。教育有三方面的功能: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促使个体所隐藏并竭力想要表现出来的能力得到显示;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进行代际间的传递。在道德教育上,他提出非宗教化的观点。他还论述了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从而在教育史

17、上,首先开辟了教育社会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近代教育概述近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特点概述近代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1、政治基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新型社会和新的社会关系:即由过去的身份型社会开始向契约型社会转变;由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转变变为一种契约关系。2、经济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3、科学和思想基础4、教育基础人文主义教育、近代教育家的改革和实验,以及近代民族国家对各类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奠定了近代教育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改革对教育的影响1、近代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宣扬

18、的自由、平等的观念,促进了近代教育对发展人的个性的重视和对教育普及的追求。2、近代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宣传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价值观,把教育与个人的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3、近代资本主义在经济的发展中重视劳动和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念,使得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成为近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4、近代资本主义在经济的发展中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重视,使得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得到较大的发展,推动了近代知识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发展。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与中世纪教会教育相比,近代西方教育是一种追求世俗化和回归现实的教育。(二)与古希腊教育相比,近代西方教育是一种重视现实和

19、追求物质利益的教育(三)受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近代西方教育形成了典型的“双轨制”教育。双轨制体现了明显的阶级区分,如下图:大学 职业下构型教育 上构型教育中学 小学(四)在反对教会控制教育的斗争中,近代西方教育管理体制的主体,实现了早期的由教会控制,逐步到教会和国家共同控制,最后到由国家控制的转变。(五)近代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由随意性和分散性,向法律化、制度化和民主化方向发展,国家主义和分权主义成为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六)在近代各级教育发展过程中,普及义务教育成为教育发展中心。(七)在近代教育制度形成过程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近代美国教育 美

20、国是北美洲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历史相对较短、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独立以前的教育 在 美国独立以前,受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13个殖民地的教育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北 部殖民地工业发达,居民大都是来自英国的清教徒,十分重视民众的教育。在 中部,当局没有统一的设立学校的要求,各教派这个时期,各个殖民地学校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个:在 初等教育上主要有主妇学校和市镇学校。在 中等教育上主要有拉丁文法学校和文实学校。分 别设立学校。在 南部,统治者主要注重上层社会青年的教育。在高等教育上,这一时期成立了美国第一所高等学校哈佛学院。总之,美国独立前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宗主国英国教育的

21、移植,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以前的教育 1775年,北美殖民地人民掀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776年,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建 国初期,美国十分重视教育对于国家和人民的作用,并动员一切力量,唤起人民办教育的积极性。1787年通过的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虽然没有对教育的权力做出具体的规定,但1789年通过的宪法第十条修正案却涉及了教育。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0条)由 于教育行政权下放到各州,这样就形成了各州具体管理教育的体系。19世纪初,美国各级教育逐步发展起来:在 初等教育上,由于

22、受美国不断扩张领土和工业革命的推动,普及初等教育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 19世纪2 0年代起,美国工人阶级掀起了为设立免费公立学校运动的斗争。随着公立学校的大量开办,培训师资、建立师范学校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在中等教育工,受公立初等学校运动影响,美国也出现了公立中学的运动。这 一时期,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改革之中。首先是兴办公立高等教育。其次,重视技术训练和专业的教育。第三,原有的大学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南北战争后美国的教育 1861年1865年,美国进行了南北战争,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在教育领导体制上,联邦政府认识到中央设立教育

23、领导机构的必要性。南 北战争后,在欧洲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的学前教育实践和理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 一时期,美国的初等教育也有较快的发展。随着初等学校数量的增加和初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美国开始重视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南 北战争以后,美国的公立中学得到较快的发展,各州普遍设立公立中学,公立中学成为公立初等学校的继续。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除重视学校科目外,还重视许多实用科目。在 高等教育上,这一时期,美国在强调高等教育讲求实用原则的同时,开始重视高等教育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1 9世纪末,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多层次、多结构发展的阶段。近代日

24、本教育 日 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岛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教育 体 系。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教育 明 治 维 新 以 前 的2 6 0多 年,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江户时代或德川幕府统治时 期。在 日 本 封 建 社 会 发 展 过 程 中,对日本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文化主要有中国的儒学、日 本 的 国 学(和 学)和 西 方 的 兰 学。兰学在1 6世 纪,日本就同西方文化开始了接触。那 时 候,跟他们打交道的主要是 葡 萄 牙 人、西 班 牙 人、荷 兰 人。由于欧洲国家的人基本上都是从南方海上到达日本的,所 以 日 本 人 一开始把欧洲人叫做“南 蛮 人”,把他们带来的枪炮等技

25、术叫做“南蛮学”或者“蛮学”。这些“蛮学”主 要 借 助 葡 萄 牙 语 来 研 究。然 而,还有另外一些西方的学问,基 本 上 是 西 方 的 自 然 科 学 和 技 术,主 要 是 荷 兰 人 传 过 来 的,因而 主 要 是 通 过 荷 兰 语 进 行 研 究 的。日本人就把这种学问称为“兰学”(把荷兰人所传 授 的 西 方 医 学 称 为“兰医”)。它 是 日 本 德 川 幕 府 时 期 日 本 人 所 知 道 的 西 方 科 学的总称。江 户 时 期,日 本的具有等级特点的教育机构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 类 型:(1)幕 府 直 辖 的 学 校 机 构。(2)藩 学。(3)民

26、众 的 教 育 机 构,包 括 乡 学、私 塾、寺子屋等学校 1 9世 纪 中 叶 以 后,出 现 了 一 批 反 对 封 建 制 度、主张学习西方以自强的思想 家 和 教 育 家。其 中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启 蒙 思 想 家 和 教 育 家 福 泽 谕 吉。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福 泽 谕 吉 对 遗 传、环 境 和 教 育 的 关 系 及 教 育 作 用 有 明 确 认 识。他根据进化论的 原 理,观 察 人 的 成 长 过 程。他 在 教 育 的 力 量 这 篇 论 文 中 指 出:“人的能力中,天 赋 遗 传 的 因 素 是 有 限 度 的,绝 不 能 超 过 其 限 度。”身

27、体 的 高 低、强弱在少年 时 就 可 以 看 得 出 来,而 人 的 智 慧 就 不 容 易 判 断 识 别,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到发展。他 说:“人,学 则 智,不 学 则 愚,人 的 智 慧 取 决 于 教 育 如 何。他把教育比喻为 花匠的工作。花 匠 对 待 庭 院 里 的 松 树 和 园 庭 中 的 牡 丹,如 果 置 之 不 理,任其自然 成 长,则 逐 渐 枝 枯 叶 落,有 时甚 至 会 遭 虫 害 而 枯 萎,反 之,如果花匠经常剪枝培 土,一 年 四 季 精 心 侍 弄,则 枝 繁 叶 茂,花 色 鲜 艳,把 它 同 其 他 的 野 生 植 物 比 较,甚 至 使 人 难

28、以 想 象 为 同 种 类 的 植 物。以此类推,对 于 人 之 子 弟 也 是 这 样。如果任其 自 然 发 育,而 不 注 意 施 以 体 育、智 育,不 论 其 天 赋 如 何,都将会受周围的风气所 感 染,甚 至 会 沾 染 上 坏 习 惯,失 掉 身 心 的 健 康 品 格,难免成为粗野下等的平庸之 辈。相 反,如 果 不 想 让 一 个 孩 子 的 天 赋 白 白 丢 掉,使 其 素 质 得 到 充 分 琢 磨,放出光彩,就 要 靠 教 育。福 泽 谕 吉 注 意 体 育、智 育、德 育 三 个 方 面 的 均 衡 发 展。他 认 为:“人生下来 之 后,必 须 体 育、智 育、德

29、 育 同 时 加 以 注 意。”家庭教育培 养 习 惯,熏陶心灵的学校 学校教育普 及 教 育,培养人才的场所 社会教育增 长 知 识,养成道德的大课堂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教育 1868年,是 日 本 历 史 发 展 的 重 要 时 期。“明治维新”后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近 代 化 的 历 史 时 期。在 明 治 维 新 的 过 程 中,日本政府在政治、经 济、军 事、文化和教育方面实行 了 一 系 列 的 改 革,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 明开化”的改革目标。1871年(明 治 四 年)七 月,日本废藩置县,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体 制 奠 定 了 基 础。这 一 年,日本设立了文

30、部省,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都归文 部 省 主 管,这 是 日 本 建 立 中 央 集 权 教 育 管 理 体 制 的 开 始。1872年 8 月,颁 布 了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一 学 制 令),具体规 定 了 日 本 的 教 育 领 导 体 制 和 学 校 制 度。学 制 令 学 制 令 规 定,全 国 实 行 中 央 集 权 式 的 大 学 区 制,在 文 部 省 的 统 一管辖之 下,把 整 个 日 本 划 分 为 8 个 大 学 区(一 年 以 后 又 改 为 七 个),每个大学区设立一所大学;每 个 大 学 区 分 为 3 2 个 中 学 区,各 设 一 所 中 学;每 个 中 学

31、 区 下 又 分 为 210个小 学 区,每 区 各 设 一 所 小 学。小 学 分 为 上 等 小 学 和 下 等 小 学,各 四 年;中学分为两 段,初 中、高 中 各 3 年;大 学 分 理 学、化 学、法 学、医 学、数 理 学 等 8 个 学 科。学 制 令 由学区、学 校、教 员、学 生 和 考 试 5 大 部 分 组 成。从 1873年到 1878年,日本的小学校数和学生数都有较大的增加。这 一 时 期 日 本 的 高 等 教 育 也 得 到 一 定 的 发 展。1879年,日本废除了 1872年 的 学 制 令 ,颁 布 了 教 育 令 。教 育 令 是 日 本 参 照 美 国

32、 的 教 育 改 革 经 验,第 二 次 建 立 国 民 教 育 制 度 的 尝 试。其特点 是 中 央 放 宽 对 地 方 教 育 事 业 的 控 制,给 地 方 更 多 的 自 主 权。19世 纪 80年 代 日 本 资 本 主 义 得 到 了 发 展。1886年,日 本 政 府 制 定 了 学校 令 ,其 中 包 括 小 学 校 令 、中 学 校 令 、帝 国 大 学 令 、师范学校令0 帝 国 大 学 令 颁 布 于 1886年 3 月 2 日,规 定 原 东 京 大 学 改 名 为 帝 国 大 学。帝国 大 学 由 大学院和分科大学组成;帝 国 大 学 的 任 务 是 适 应 国 家

33、 发 展 的 需 要,教授学 术、技 术 理 论,研 究 学 术 和 技 术 的 奥 秘。师范学校令颁 布 于 1886年 4 月 9 日,指出师范学校应该培养教师应有的品德 和 学 识,师 范 生 特 别 应 具 有 顺 良、信 爱、威 重 的 品 质;还规定将师范学校分为普 通 师 范 学 校 和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两 大 类,前 者 由 地 方 设 立,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和校 长;后 者 由 国 家 设 立,培 养 普 通 师 范 学 校 的 教 师、校 长 以 及 中 学 的 教 师。高等师 范 学 校 只 在 东 京 设 立 一 所,由国库支出学校经费。中学校令颁 布 于 18

34、86年 4 月,规定中学是为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 人 才 而 进 行 的基 础 教 育,分 为 普 通 中 学 和 高 等 中 学 两 类。前 者 修 业 5年,由各府、县 设 置,归 各 府、县 管 辖;后 者 修 业 2 年,归 文 部 大 臣 管 理。高 等 中 学 分 科,设 有 法 科、医 科、工 科、文 科、理 科、农 科 和 商 科 等,属于 大 学 预 科 性 质。小 学 校 令 与 中 学 校 令 同 日 颁 布,小 学 校 令 把小学分为寻常小学和高等 小 学 两 等,二 者 修 业 年 限 均 为 4 年,6 岁 至 1 4 岁 为 学 龄 期,学龄期儿童必须接受4 年

35、义务教育。1890年 10月,日本重新公布了修改后的 小学校令,确立了小学4 年义务教育制度,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小学教育目的和经营管理的基本事项。它指出小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注重儿童身体的发育,实施道德教育和国民基础教育,以及传授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普通知识与技能。修改后的 小学校令特别强调指出,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之外,还应该进行国民教育,这使教育的国家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在强化对日本各级学校进行改革和管理的同时,日本政府为了进一步巩固天皇制的国家政体,十分重视对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令颁布以后,日本的各级学校教育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日 本近代教育的发展演变过程,既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走过的路,也不同

36、于东方后进国家所走过的路,它在学习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教育经验的同时:仍然保留了封建主义的东西和“武士道 精神。日 本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崇尚知识和科学技术、广泛吸取外国文化教育的资本主义气息;另一方面,又把封建儒学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也保留了下来。这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妥协,形成了日本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近 代 英教 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中世纪后期,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

37、法学校。1 6 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教育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出现了英国非国教派教育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推动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0 英国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始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这个时期的普及初等教育是与社会的贫困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在扶贫过程中,英国宗教团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国教派和天主教等教派也大力创办慈善学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英国初等教育对贫困儿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场关于

38、贫苦儿童教育和就业关系问题的争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 1 8世 纪8 0年代前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解决普通人的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工业革命时期迫切的现实需要。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星 期日学校(S u n d a y S c h o o l,也称主日学校)伴随星期日学校的发展,出现了另一种学校制度一一“导生制”。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为缩短工时和建立工厂法,保护童工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也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1 9世 纪2 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工业

39、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 8 7 0年通过了“福斯特法案”。法令规定:(1)在教会学校设置不足的地区,应设置由纳税人选举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兴办的学校,并由地方税收举办公立初等学校。(2)各教派设立的学校地位得以保持,但不能从地方税中得到补助。(3)公立学校可以进行不属于任何宗教团体的宗教教学,也允许教师不参与学校的宗教教学。学生家长可要求其子女不参加学校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教学。(4)规定对5 1 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教育。1 8 7 0年的初等教育法,是英国一次创立国民初等义务教育制度的尝试。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一)苏格拉底的政治人格与影响西 方 哲学与科学理性主义

40、创始人使哲学关注从自然转向人和社会(二)政治思想观点对 雅典民主制的批评知识即美德由 掌 握知识的人管理国家柏拉图: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 2 7年的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成长于雅典的动荡年代。2 8岁 至4 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公元前3 6 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他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公 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一一学园(

41、或 称“阿卡得米”,Academy)o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与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关,因而以此命名。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大学的前身。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它用对话体写成(主要是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全书分为十卷,是柏拉图著作中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著作。它不仅是是第一部系统地论述政治哲学的著作,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乌托邦著作,里面涉及了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政治等,集中的反映出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由 于 理想国一书中有相当多的篇

42、幅是谈教育的,所以教育界把它看成一本重要的教育著作。理想国中的阶级划分:分 为三个等级:“护国者”(卫国者),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在他们身上加入了黄金,他们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负责监护国家和处理政事。“保国者”(士兵),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加入了白银,他们也是统治者,负责抵御敌人,保卫国家。“供养者”(普通人民),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加入了铜和铁,他们是农民、手艺人和生意人,他们的任务是用产品去供养前两种人。天生质地相应阶级所需德性黄金 统 治 者 智 慧白银 辅 佐 者 勇 气铜铁 农 工 商 节 制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自足,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相互之间需要服务。由于有种种需要,我们聚居在一起,成为

43、伙伴和帮手,我们把聚居地称作城邦或国家。我们大家的各种品性生来就不一样,有些人适合做这样的工作,有些人适合做那样的工作。一个人做一样工作好。当一个人在适当的时机从事与他本性相适应的工作,而不去从事其它职业,那么他生产的东西就会更多、更好、也更容易。如何培养统治者?为了培养城邦的“护卫者”,就 要 把“城邦里最出类拔萃的男人和女人”挑选出来,让他们互相共有,“这些女人应该归这些男人公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 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反之,最坏的与最坏的要尽少结合在一起。最好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最坏者的下一代不予养育,如果品种要保持最高质量的话。”国家是最

44、高目的,人以及人的感情和生育只是国家的工具,女人和男人为国家而出生而养育。理想国中没有爱情。理想国中的教育 国家管理教育的主张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抓好教育应是统治者的头等大事。他主张教育应该由国家来办理,由国家实行严格控制,教师应由国家聘请,教什么内容应由国家审查。强制教育的主张柏拉图认为,所有公民,不分男女,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奴隶除外),都应从小受到强制性的教育。关于早期教育他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他要求36 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

45、的教育意义。7 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关于体育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他主张心身和谐发展,强 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对妇女体育也很重视。他认为:“做女孩的应该练习各种跳舞和角力;结婚以后,便要参加战斗演习、行营布阵和使用武器因为一旦当所有的军队出动去打敌人的时候,她们就能保卫儿童和城市”.关于培养“哲学王”在最初的十年要以体育为主,首先把身体练好。另外,辅以音乐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养成其温和的性格和树立信仰。在这种最

46、初级的培训中淘汰下来的人只能做普通劳动者,而及格的人再经过十年教育和训练,包括身体、思想、品格等方面,接着进行第二次筛选,落选的就去当兵。接着,对第二次筛选出来的及格者进行深造。这些人已满三十岁,智能发达,思想成熟,此时可教他们哲学,使他们思想贤明,作风干练,具有领导者的风采。当他们读完五年哲学课程后,还要进行社会实践,也就是到社会上去工作,经受种种诱惑和考验。这段时间长达十五年,期间再进行一次筛选。剩下的都是些“精英”了,从政的准备工作才告一段落。这 时“精英”们已年届五十,将登上国家统治者的宝座。对 理想国的评价 理想国一书,震古锦今,书中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

47、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等问题。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柏拉图的地位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古罗马教育思想 在罗马教育制度发展的同时,罗马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

48、发展。西塞罗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罗马教育思想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反映了这一时期基督教教育的观点。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西赛罗.(Cicero,前106前43)是古罗马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罗马的一个骑士家庭。曾赴希腊求学,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派思想的影响颇深。西塞罗是雄辩术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 论共和国、论善与恶的定义和 论雄辩家等著作中。雄辩术起源于希腊,在罗马共和时期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作用甚大。它既是争取民众、击败政敌的工具;又是歌功颂德、取悦各方的手段;还是诉讼争斗、法庭辩护的途径,后来便逐渐演变成罗马学校中的主要课程。到了共

49、和末期,随着共和制的解体,雄辩术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帝国时期更是没有它存在的土壤,但它的影响犹存,雄辩家成了有教养的罗马人的代名词。西塞罗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西塞罗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西塞罗指出,作为一个雄辩家必须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需要用语言艺术阐述的问题进行得体而审慎的演说,同时伴以规定的模式,恰当的姿态,并脱离讲稿。一个雄辩家必须具有良好的、多方面的素养。首先,他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在雄辩家所

50、学习的各项知识中,伦理学是最重要的。其次,雄辩家应当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训练。他不仅具有知识,更具有使知识充分、生动地表达出来的能力。再次,雄辩家应该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如何培养雄辩家?培养雄辩家的方法只有一个练习。练习可以使有关的雄辩知识转化为演说效果,它既包括口头练习,也包括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即模拟演说,初学者应确定与在讲坛上演讲类似的一个题目,尽可能逼真地发表讲演;对讲题要做好准备,应深思熟虑;平时应注意训练自己的嗓音、肺活量、语言的准确性及流畅性等。书面练习也是演讲者所必备的,写作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敏捷的判断力等,这些能力可转移到演说中去;而且演说所要求的结构合理、布局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