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92500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PDF 页数:80 大小:8.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pdf(8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备课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分析:本期所教的四年级,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学生存在着年龄的差异,所以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一,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三、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

2、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6.经历从实际生

3、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三、重点难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四、全册教材分析: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

4、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

5、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以前的教具和学具,一些仍可继续使用,本册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如下:1 .数位顺序表2 .用硬纸条做的三角形六、教学措施: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加强直观演示和

6、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四、课时安排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 6 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根据本班具体情况课时大致安排如下:一、四则运算.(6课时)二、位置与方向.(4课时)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 0课时)1

7、 .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2 .乘法运算定律.3课 时 一3 .简便计算.4课 时 一营养午餐.1课时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 4课时)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3 .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4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五、三角形.(6课时)1 .三角形.4课时2 .图形的拼组.2课时.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七、统计.(4课时)八、数学广角.(4课时)小管家.1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一课时日期: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3、发展学生

8、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教学准备:多 媒 体 课 件 主 题 图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

9、0度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 偏,的方向上。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三、练习: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填。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

10、要求填空。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四、课后延伸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 一 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日期:教学目标: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

11、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重难点: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1)停车场在广场的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 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

12、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 方 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 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

13、,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练习:1、完成书上习题21页3、4题并订正。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日期: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3、“做一做”呈现了

14、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内容:第22页 例3和做一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观察书上插图小组讨论(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2、汇报讨论结果(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3、答疑解难(针对学

15、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二、复习巩固1、完成做一做(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三、复习反馈1、完成练习第1、2两题2、当堂汇报(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日期:教学目标: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16、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每 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教学过程: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小组讨论: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 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10千米描述行走路线讨论: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

17、线1、在起点的东偏北4 0 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2、在点1的西偏北2 5 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 0 方向距离它3 0 0 千米的地方(1)点 1的西北方是,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 在起点的 方向。(2)说出具体路线: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 m 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 m 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 m 到终点。三、开放题:公园游览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一课时:日期:教学内容:P2 8 例 1 (加法交换律)P2 9/例2 (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2 .培养学生根据具

18、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 0+5 6=5 6+4 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通过这几组算式

19、,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 8+1 0 4+9 6)=8 8+(1 0 4+9 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 9+1 7 2)+2 86 9+(1 7 2+2 8)1 5 5+(1 4 5+2 0 7)(1 5 5+1 4 5)+2 0 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0、。这叫做叫法结合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号表示:(+)+O=A+(+O)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三、巩固练习P2 8/做一做P3 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 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 0+5 6=9 6(千米)5 6+4 0=9 6(千米)(学生举例)(69+1 72)+2 8=69+(1 72+2 8)总结: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日期:教学内

21、容:P 3 0 例 3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1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二、新授出示:例5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 四 天 城 市A-B第 五 天 城 市B-C第 六 天 城 市C-D第 七 天 城 市D-EA B 1 1 5千米B-*C 1 3 2 千米C-D 1 1 8千米D-E 8 5千米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

22、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四、小结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P32/57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

23、千米?反思:115+132+118+85=115+85+132+118-加 法交换律=(115+85)+(132+118)-加 法结合律=200+250=450(千米)第三课时:日期: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教学目标: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些简便运算。教学准备: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 6+()=75+()()+3 8=()+5 92 4+1

24、9=()+()a+5 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 2+8 5=71 7 8 5+63 2=()3 0 4+2 1 5=5 1 9 2 1 5+3 0 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 4 0+2 5 0=2 60+1 3 02 0+70+3 0=70+3 0+2 02 60+4 5 0=4 60+2 5 0a+4 0 0=4 0 0+a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练习本独立完成:(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 3 7 千米

25、,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 5 7 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 4 0 0 千米,还有2 6 0 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 1 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 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 5 和4 8 0 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 2 5 和 7 5 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口里填上适当的数。3 6 9+2 5 8+1 4 7=3 6 9+(0+1 4 7)(2 3+4 7)+

26、5 6=2 3+(+)6 5 4+(9 7+a)=(6 5 4+口)+口(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a+(2 0+9)=(a+2 0)+91 5+(7+b)=(2 0+2)+b(1 0+2 0)+3 0+4 0=1 0+(2 0+3 0)+4 0(5)用简便方法计算:9 1+8 9+1 1 7 8+4 6+1 5 41 6 8+2 5 0+3 2 8 5+4 1+1 5+5 9计算:4 8 0+3 2 5+7 53 2 5+4 8 0+7 5二、小结学生谈收获。反思:第四课时:日期:教学内容:P 3 4 例 1 (乘法交换律)例2 (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

27、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二、新授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1)4 X 2 5=1 0 0 (人)2 5 X 4=1 0 0 (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28、?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 X b=b X a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教师巡视,适时指导。(2)(2 5 X 5)X 2 2 5 X (5 X 2)=1 2 5 X 2=1 0 X 2 5=2 5 0 (桶)=2 5 0 (桶)小组合作学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字

29、母表示。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三、巩固练习P 3 5/做一做 1、2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五、作业:P 3 7/2 4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少桶水?2 5 X 4=1 0 0(人)4 X 2 5=1 0 0(人)(5 X 2)2 5 X 4=4 X 2 5=1 0 X 2 5;(学生举例)(桶)(2 5 X 5)X 2=2 5 X (5 X 2)U学生举例)(2)一共要浇多(2 5 X 5)X 2 2 5 X=1 2 5 X 2=2 5 0(桶)=2 5 0交换两个因数的

30、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就叫乘法结合律。a X b=b X a反思:(a X b)X c=a X (b X c)第五课时:日期: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教学目标:1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5 0 X 2=1 0 0 5 0 X 2 0=1 0 0 02 5 X 4=1 0 0 2 5

31、 X 8=2 0 0 2 5 X 1 2=3 0 0 2 5 X 4 0=1 0 0 01 2 5 X 8=1 0 0 0 1 2 5 X 1 6=2 0 01 2 5 X 2 4=3 0 0 0 1 2 5 X 80=1 0 0 0 0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板书:5 X 2 2 5 X 4 1 2 5 X 8(2)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3 0 X 6 X 7=3 0 X (0X0)1 2 5 X 8 X 4 0=(OXO)X (3)计算:4 3 X 2 5 X 4 2 5 X 4 3 X 4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32、?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 5与4相乘,或把2 5放在4 3的后面,使2 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25X 42X 4 68X125X84X 39X25(5)对比练习:4X25+16X254X 25X 16X25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

33、,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二、小结学生谈收获。反思:第六课时:日期: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一、铺垫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二、新授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

34、)(4+2)X 2 5=6 X 2 5=1 5 0 (人)4+2 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 5 就算出2 5 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 X 2 5+2 X 2 5=1 0 0+5 0=1 5 0 (人)4 X 2 5 表示2 5 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 X 2 5 表示2 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汇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

35、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X c=a X c+b X ca X(b+c)=a X b+a X c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三、巩固练习P 3 6/做一做P 3 8/5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1)(4+2)X 2 5(2)4 X 2 5+2 X 2 5=6 X 2 5=1 5 0 (人)=1 0 0+

36、5 0=1 5 0 (人)X 2 5=4 X 2 5+2 X 2 5(学生举例)(a+b)X c=a X c+b X ca X(b+c)=a X b+a X 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反思:第七课时:日期: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目的:1 .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出示:1.口算:7 3

37、+2 7 1 3 8 X 1 0 01 0 0-6 4 6 4 X 18 X9 X1 2 5(4+4 0)X2 52.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3 0 2=3 0 0+0(3 0 0+2)X 4 3=3 0 0 X D+2 X02 0 0 3=2 0 0 0+0(2 0 0 0+3)x 1 4=2 0 0 0 xn+nxn二、新授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出 示1 0 2 X()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出示:计 算1 0 2 X4 3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可能出现:(1)(1 0 0+2)X4 3(2)1 0 2 X(4 0+3

38、)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1)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3 0 0 1 X8 4=0 X8 4+O X 8 49 2 X 2 0 3=9 2 X(2 0 0+口)=9 2 X 2 0 0+9 2 X(2)计算 1 0 2 X2 4出示:9 X3 7+9 X6 3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1)9 X3 7+9 X6 3=3 3 3+5 6 7=9 0 0(2)9 X3 7+9 X6 3=9 X(3 7+6 3)=9 X 1 0 0=9 0

39、0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X、+、X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小练:(80+8)X2532X(200+3)35X37+65X3738X29+38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

40、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三、巩固练习1.师生对出题。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23X 12+23X88(35+45)X12(11X25)X425X(4+40)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3.P38/5四、小结谈收获。五、作业:P38/68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反思:第八课时:日期: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

41、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知识点的复习回忆 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二、联系实际复习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三、小结学生谈收获反思:第九课时:日期:教学内容:P39例 1 (减法性质)P43/例

42、3(除法性质)教学目标: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 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汇报:(1)1035-235-4971035-497-235(

43、2)1035-(497+235)(1)1035-497-2031035-203-497(2)1035-(497+203)二、新授板书:1035-235-4971035-(497+235)1035-497-2031035-(497+203)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教师板书。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小练:(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 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

44、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a+b+c=a+(b-c)a X b X c=a X(b+c)a4-b4-c=a4-(b X c)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小练:(1)填空:436-236-150=436-(+)480-(268+132)=480026801321000-159-D=10000(Q+441)-(217+443)=895-164-24-4=164-()2104-(7X6)=2100(706)4-(

45、25X7)=3500()(2)判断:638-(438+57=638-438+57901-109-91=901-(109+91)113-36-64=133-(36+64)3456-(481+519)=3456-481-519354-14=3504-24-730004-44-25=30004-(4+25)三、巩固练习:P39/做一做 1、2简 算:(1)1245-(245+673)(2)1275-(164+36)(3)480-82-18(4)673-84-71-45(5)814-34-3(6)2104-(7X6)四、小结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五、作业:P41/24.P

46、47/6板书设计: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1)1035-235-4971035-497-2031035-497-235Xc=aX(b-i-c)(2)1035-(497+235)(1)a+b+c=a+(b-c)1035-203-497(2)1035-(497+203)aXb1035-235-497=1035-(497+235)1035-497-203=1035-(497+203)(学生举例)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积。a-b-c=a-(b+c)反思: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a-rb-rc=a-r-(b X c)第十课时:日期:教学内容:P40例2(综合运

47、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图片引入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出示主题图。二、新授1.观 察 图(一)中的条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一)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小组讨论。(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

48、示的第二种算法。)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2.观察图(二)的条件问题。小组讨论。汇报。三、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完善板书。四、作业:P42/57反思:第十一课时:日期:教学内容:P44例 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口算12X3018X2024X4015X4015=()X()24=()X()30=()X()36=()X()二、

49、新授出 示 例4主题图什 么 是“一打”?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打”表 示12个。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板演:(1)25X12=300(元)(2)25X12=25 X(3X4)=(25X4)X3=100X3=300(元)(3)12X25=12X(1004-4)=12X1004-4=12004-4=300(元)第1种直接计算。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

50、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选择性地板书。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o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三、小结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完善板书。四、巩固练习P47/4、5板书设计:乘法中的简便计算12X25=300(元)12X25 12X25=(3X4)X25=12X(1004-4)=3X(4X25)=12X 100+4=3X 100=12004-4=300(元)=300(元)反思:第十二课时:日期:教学内容: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