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复习备考:《群文阅读之小说》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8885251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复习备考:《群文阅读之小说》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复习备考:《群文阅读之小说》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复习备考:《群文阅读之小说》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复习备考:《群文阅读之小说》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复习备考:群文阅读之小说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形式,在丰富学生阅读量,促进学生系统化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具有独特地优势。学习小说运用群文阅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弥补单篇教学不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1.通过经典小说群文阅读,追溯历史,知人论世;剖析人物形象,品味人生百态;直击文本主题,叩响时代强音。2.培养和提升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激活和增强学生阅读小说的张力,体悟和吮吸小说的艺术魅力。3.通过透视经典文学,实现奋斗历程上的自我精神突围,让使命和担当成为当代青年的人生底色。【教学重难点】1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作者对时代主题的表达。2.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掌握不同的表达技巧。【教学过程】任务一体会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批判活动一:探讨社会环境与人生的关系 1社会环境与人物间存在着共生共长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左右着人;另一方面,人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作用于社会环境。请根据这一关系,梳理、思考本单元主人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主人公社会环境对人生命运的影响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影响祥林嫂虽然勤劳善良,但还是一步步地被推向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惨死无力反抗,步步屈从;试图改变、质疑,但没有成功林冲以高俅为首的统治者步步紧逼,使林冲性格由安于现状、软弱动摇到走向反抗先

3、是安于现状、逆来顺受,最终奋起反抗主人公社会环境对人生命运的影响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影响成名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儿子因此自杀;儿子自杀未遂后,“魂化促织”以供统治者赏玩,成家摆脱困境,赢得了赏赐一步步屈从,一步步挣扎别里科夫(选做)长期的专制统治,养成了他“套中人”的性格,最后被这种环境吞噬妄图以“套中人”性格辖制周围的人、事格里高尔(选做)人变成虫,人异化为非人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活动二领悟作者的观察与批判 2鲁镇社会扼杀了祥林嫂的一切生机;林冲的遭遇,不仅仅是因为高俅父子对他的迫害;别里科夫死后,人们的生活仍然“郁闷、无聊、乱糟糟”,“局面并没有好一点”;人变为虫,这闻所

4、未闻的故事也需要在现实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理解。认真阅读本单元小说,探索这些表象背后作者所要批判的东西。明确: (1)在祝福中,鲁迅先生没有用一个字、一句话去直接批判封建社会,而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勤劳、纯朴、习惯于受苦的农村妇女 一生的悲惨命运,深刻揭示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批判了封建礼教本身的野蛮和荒谬,以及下层妇女被侮辱、损害的黑暗现实。 (2)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站在被迫害者林冲的立场上,通过交代林冲这个安于现状最不愿造反的人在高俅等人的步步陷害之下而被迫反抗的事件,深刻批判了统治者的腐朽统治,揭示了其必然覆灭的命运。 (3)装在套子里的人采用漫画式夸张笔法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一

5、形象。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对人的毒害之深。 (4)促织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不仅如此,作者还把批判矛头对准了最高统治者,指出了人民不幸的根源。 (5)变形记(节选)从一个小职员的形变折射出特定时代背景下家庭、社会中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以及人们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和现实。小结:人物形象上 主题表达上人性弱化 反黑暗人性丑化 反专制人性异化 反封建与学生共勉: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

6、种子;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青年有力量,国家有希望。任务二赏析小说独特的表现形式活动一分析小说的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1小说的叙述人称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有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小说的叙事人称和视角往往单独运用,也有双重运用的。阅读本单元作品,完成下表。篇名叙述人物叙述视角祝福以第一人称为主,第三人称为辅双重视角(既有“我”的限知视角,又有卫婆子的全知视角)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装在套子里的人全文采用第一人称,第一人称中有第三人称限知视角与全知视角相结合促织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变形记(节选)第三人称双重视角(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和格里高尔的限知视角)2.同样是“我”在叙事,

7、比较“我”在祝福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所起到的叙事作用的异同。明确:同:都是故事的叙述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异:祝福中的“我”不只是一个叙述者,更是故事里的一个角色,是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我”的独特身份和想法,构成了文本主旨的重要一环。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只是故事的讲述人,不像祝福中的“我”有这么丰富的作用。活动二赏析“变形”手法促织与变形记都通过“变形”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感知,成就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两部描述社会变形现象的经典之作。试分析、比较“变形”这一表现手法。3格里高尔的变形与成名之子的变形有何异同?明确: 同:在这两个故事中,发生

8、变形的主体都是一个家庭中儿子的角色。他们都是在肩负着巨大的压力或恐惧的情况下发生变形的。 异: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外形变了,但思想意识情感仍然正常;而成名之子的变形是身体虽在,魂灵却离身而去。成名之子的变形是“自愿”的,是为挽救全家性命弥补自己的过失而自觉为之的;而格里高尔的变形是非自觉的,一觉醒来,已 “面目全非”矣,尽管做了种种恢复人形的努力,却最终还是成了“非人”。4两篇小说所讲述的故事中的“变形异化”的结局有何不同?明确: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化身蟋蟀,使他的家庭不仅摆脱了悲惨的境地,而且因此飞黄腾达,悲剧变成了喜剧,形成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不仅是悲剧性的,而且形成一种荒诞

9、,这种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荒诞世界,虽然与人类的生活常识背道而驰,却反映了当时人类世界的一种内在的本质。这两篇小说的结局,虽然一个是喜剧,一个是悲剧,但都体现出了同样的消极思想,就是人对黑暗社会的无能为力。任务三胜日寻芳,满目皆春叙事有道【题目在线】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

10、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活动一范文欣赏生花妙笔,指明前进方向佳作赏读 双赢 苏觉看到李明的第一眼,就无因地敌视他,他相信李明也是如此。作为应试的“唯二”幸存者,他们也理应相互敌视,因为这个公司只招一名员工。1 苏觉刻苦求学,颇有悟性,他也自视优秀。但几个月来不断被诸多公司拒绝,使他把这份工作当成了救命稻草,他必须胜过李明。但李明出身丹青世家,且功底深厚。 最后的对决已经到来,这次设计的主题是“爱”。爱?

11、苏觉不屑去想:“我是个孤儿,何谈爱?”不过,他可以用暖色渲染出温暖与爱意,想到这里,他抬头挑衅地看了李明一眼,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苏觉转身进了工作室,一天时间,还真有点紧迫呢。2 苏觉画完后已是黄昏时分,他摸摸肚子,准备先去吃饭。把画布遮好,风吹起一角,只能看到橙黄的暖色调,很温暖。他走出去,看到李明还坐在那里,悠闲自得,好像他的画也完好杀青了。李明对苏觉笑了笑,苏觉莫名其妙地望着李明的背影,他突然想到那个胖经理说过的话:“听过山羊过独木桥的故事吗?你们现在就站在独木桥两边,狭路相逢,胜者可只有一个。”34 苏觉回来的时候,已经月上中天了。他着魔般地又进了那个工作室,李明已经走了。他先是惊(警

12、)醒地望了望四周,做贼似的向李明那幅画走去。那黑色的遮布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他,他慢慢地揭开一角,之后是一幅完整的画。他望着那幅画,陷入沉思,总以为有点违背爱的主题。冥思苦想之后,他踌躇满志地添上了几笔。然后迅速逃走,连门都忘记关了,更不用说查看一下自己的画。第二天,是公布结果的时候了,苏觉有些心不在焉。当听到自己和李明都被破格录取之时,他惊讶地跳了起来,李明更是惊讶万分。他俩颤着声音问胖经理为何有如此结局。5 胖经理领着他们进入了工作室。抓起画布,他们都沉默了。6 苏觉的画上多了一只猫,更像家了,也更完整了;李明画的虎上落了一只蝴蝶,更温馨,更有意境了。7 原来,李明知道苏觉应聘屡屡失败,决定

13、放弃竞争,因而画了一只与“爱”这一主题相距甚远的老虎。在苏觉出去后,他掀开苏觉的画,发现虽色调温馨,但只有静物,又给苏觉的画添上了一只小猫。苏觉回来后,看了李明的画,知道李明无意与自己竞争,顿觉惭愧万分,灵感一现,便在李明画的虎身上,添了一只蝴蝶。8牛刀小试亮点解读1欲扬先抑,“敌视他”,这是抑笔一。“只招一名员工”,到 底留谁呢?设下悬念。2“最后的对决”,暗示了情节的紧张。“他抬头挑衅地看了李明一眼”,抑笔二。3李明的“悠闲自得”“笑了笑”,看上去似乎很和谐,其实暗流涌动,情节似松实紧。4微型小说如此点出“材料”,自然巧妙。5苏觉、李明各自画的什么?苏觉“添上了几笔”,“添”的又是什么?再

14、设悬念。6到了该揭开悬念的时候了,可是结果出人意料。这是怎么事?悬念再起。7揭开悬念一:他们画的内容。8揭开悬念二:李明在苏觉的静物画上画了一只猫,苏觉在李明的虎画上添了一只蝴蝶。结尾“扬”笔,一“扬”李明,二“扬”苏觉,“双赢”结果,卒章显志。经典点评 这篇微型小说构思巧妙,主旨鲜明。除了在两个人物安排上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对比衬托外,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也是一大亮点。这一亮点的成功源于两种“曲笔”技巧:悬念法和欲扬先抑法。活动二技法探究锦上添花,强化写作能力,叙事引人入胜的方法技巧1.来一点突转。事件按照合乎逻辑的顺序波澜不惊地向前发展,读者的心态平和自然。突然峰回路转,石破天惊,故事

15、的情节突转急下,逆向发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情节突转,引人深思,那虚荣的危害,一目了然,而读者却在这突转之中,既感到意外,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2设一点误会。就是利用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惑。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使用误会法要注意设置“误会”环节真实、自然,令人信服。3设一点悬念。巧设悬念,就是指作者在展开故事情节、安排矛盾冲突时,将后面要表现的重要内容,先行提出或预做暗示,来个悬而未决。设置悬念,能马上抓住读者,让他在探幽寻奇的心理支配下,

16、紧张愉快地跋涉于阅读之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产生关切之情,激起读者心中的波澜,使读者产生好奇的心理和急于读下去的欲望。4用一点抑扬。“抑扬”分两种,一种是“欲扬先抑”,另一种是“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即作者为肯定和褒奖某人某物,先做某些退让,有意贬抑或否定,而后再着力褒扬,让人景仰,这是中国传统的描写技巧之一。由于这样大起大落地进行叙述,势必在读者心头引起较剧烈的心理变化,于是,便能达到形成“波澜”的目的。5设一点巧合。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果我们能巧妙地运用它,我们的文章就会显得曲折新颖,富有戏剧性效果。活动三实战演练沙场

17、点兵,实战淬炼精兵1鉴赏“巧合”的艺术手法,赏析一个作文片段。明确:(示例) 寒冬里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缩颈揣手,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铜板吧。” 绅士看了看这个裹着破烂棉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秃头老汉,便开始摸自己的衣袋。但摸遍了衣袋也没有找到一个铜板他身上没有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绅士一摘下帽子,他便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