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苏轼专练.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8884039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苏轼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苏轼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苏轼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苏轼专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练字当头熟中生巧高考复习专题之苏轼专练一、宋史苏轼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

2、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

3、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4、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 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C. 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 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

5、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 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二、苏轼诗文情境默写

6、1.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表达了诗人望月思人的美好期待,而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_,_。”祝愿之意与此相近,但意境上更胜一筹。2.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_,_”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3.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的“_,_”和李白行路难中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4.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豪情的句子是:_,_,_。5.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_,_,_。6.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_,_,_。7

7、. 有一句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这句诗意境相似的一句话是:_,_。8. 苏轼浣溪沙词中由写景转入抒怀,表达作者热爱生活、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9. 自古以来,登山给许多诗人以感悟,留下不少名句。杜牧上寒山体会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甫登泰山领略到“_,_”;王安石登飞来峰领会到“_,_”;苏轼上庐山领悟到“_,_”。10. 苏轼在浣溪沙中不自伤白发、不悲叹衰老的诗句是_,_。11. 面对苦难,苏轼吟啸徐行,用“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直面风雨人生的挑战。12.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以新奇的角度描绘了西湖美景_,_。13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千古江山,想起许多在这个历史舞台上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不禁感慨“ , 。”1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发词人年岁将老、功业未成的感慨的两句是“ , ”。15苏轼被贬于黄州,以酒祭奠江月,唱出了“ , ”的心底悲歌。16描写周瑜应战时的潇洒从容,体现他对赤壁之战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词句是“ , ”。17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两句是“ , ”18.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19.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20.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

9、哲理的句子: 21.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 。2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23.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 。24.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 。25.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26.赤壁赋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 27、赤壁赋.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 。28.赤壁赋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 29.赤壁赋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

10、子: 。30.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 。31.赤壁赋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32.赤壁赋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33.赤壁赋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34. 赤壁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35. 赤壁赋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 。三、苏轼词专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浣溪沙忆旧苏轼长记鸣琴子贱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避桐乡。注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苏轼,眉州眉山人。子贱:即宓子贱,春秋时鲁国

11、人。其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仲卿:指西汉人朱邑,字仲卿,在桐乡为官,深受人民爱戴,病重时,嘱咐其子将其葬于桐乡。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用“鸣琴而治”的典故,借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来赞美陈海州治理眉州有方。B宓子贱的厅堂昔日被绿柳垂杨环绕着,现在却被秋霜覆盖,一片萧索,表达了世事变迁之感。C“聚散交游如梦寐”运用比喻,写出了人生聚散如同梦境一般,与“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D全词语言质朴,用典贴切,感情深沉而丰富,既有对他人的情谊,也包含了自己的人生感慨。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水

12、调歌头黄州快哉亭 赠张偓佺 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注】庄生天籁:出自庄子齐物论,谓自然界的声响。刚道:硬说。3.下列对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欧阳修在扬州建造了平山堂,苏轼曾为平山堂写词,“山色有无中”句就选自该词。B.上阕写景,虚实结合;下阙写景议论,借驳宋玉表达“风无雌雄,不以谪为患”一旨。C.“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一句借描写眼前美景,寄寓词人身受贬斥际遇的

13、感慨。D.词人在篇末写出只要有长风千里,令人痛快,内心便会充满浩然之气,坦荡洒脱。4.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阙的画线句。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浣溪沙 苏 轼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蒨罗裙。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注】宋元丰元年,徐州春旱,词人时任徐州太守,往石潭祈雨,得雨,复往石潭谢雨,途经乡村,写下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蒨:同茜,绛红色。络丝娘:纺织娘,此处代指缫丝姑娘。餪:女嫁三日送食曰“餪”,此处指馈赠饭食。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

1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浣溪沙组词以独特的视角,捕捉初夏雨后乡村两三画面,笔触始终不离农事和乡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B其二下阕写村落祠堂,村民扶老携幼,举行麦收前的赛神活动来感谢天降喜雨,祠前乌飞鸢翔,道旁老翁醉卧,人与自然和谐,一片喜庆。C其三下阕写扶杖老农见太守造访,情不自禁地从田头捋下待熟青麦粒捣成粉,馈赠客人以尝新,词人趁势询问豆子何时成熟,满是关切。D苏轼为官对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这两首浣溪沙词,写了行经乡村路途所见或所闻所问,无不反映乡民情绪,也交织着词人的欣悦和同情。6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

15、-15题。西江月【宋】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

16、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8“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行香子述怀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

17、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写出了苏轼对时间消逝迅速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C词的下阕既有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又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几时归去”看来,苏轼已经有了确定的退隐计划和安排。D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10词中“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庭芳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18、,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就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对名利的嘲讽之意一览无余。B词人在上阕中认识到荣辱得失,祸福生死都是事皆前定,不用干忙。C全词以叙事为主,间以抒情,表达对名利得失的看法,对自由的追求。D词人善用修辞,同时多俗语口语,明白晓畅,率真自然,充满豪迈之气。12下阕依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具体内容梳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

19、题临江仙送钱穆父苏 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本词写于元祜六年(1901 年)春苏轼时任杭州知州。改火:古时候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故称改火,后来以改火为一年,“三改火” 即过了三年。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词的上片写友人久别重逢,又勉励友人,为其开释胸怀。B话别时对友人关怀备至,双方意绪契合,以思想活动为线索,扣人心弦。C词的下片写在月夜之中送别友人,穆父所去的是偏远之地,早春时节,春风已绿江南岸,但规定的到任时期已经迫近,

20、不得不启行。D苏轼的尾联,为友人提供一种精神力量,告诉友人离开后虽然艰难,但不要思念自己 。14本文情感一波三折,委曲跌宕。结合本词及所学知识,你对苏轼送别友人有何看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苏轼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夜听名曲,本是乐事,却似乎引起了怨恨;一旦梦醒,袭来的是离愁。B.三四句作者想象江天情状,新月下江面上,迷迷蒙蒙,混沌一片。夜愁浓郁。C.“欲去又还不去”虚写分别情景,伤离别终须别,但迟迟没成行,难舍难分。D.笛声、绿

21、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织成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16.本词最后两句“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足见苏轼文笔之高妙,请作分析。【参考答案】1A 2B 3C4(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

22、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故选A。【2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

23、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

24、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

25、)减粜,减价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2)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

26、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

27、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

28、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

29、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二1.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4.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6.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附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0.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1. 竹杖芒鞋轻胜马12.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1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14.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15.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16.谈笑

30、间 樯橹灰飞烟灭 17.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18、白露横江,水光接天19、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0、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2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25、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26、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8、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30、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3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31、麋鹿3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34、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三1.B; 2.最后两句是说不要计较升迁和降职这些事情,像朱邑那样尽职敬业,受人爱戴。 表达了作者对陈海州不计较得失、超然物外的旷达和为官有为的期许。解析:“宓子贱的厅堂”错误,应该是以宓子贱指代陈海州;“昔日被绿柳垂杨环绕着,现在却被秋霜覆盖,一片萧索,表达了世事变迁之感”理解有误,应该是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3.B4 、答题示例:前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碧山映江,优美平静: (1分)后三句,狂风忽起,涛澜汹涌,白头翁驾一叶扁舟,在巨浪中掀舞。(1分)前后动静斗转,动心骇目,(1分

32、)凸显白头老翁搏击风浪的泰然气象,为后面阐发人生感悟做铺垫。(1分)评分标准:内容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背景 1这首词是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名梦得,又字偓佺,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 2、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叶梦得避暑录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平山堂的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中所共

33、同认可的。 赏析 此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

34、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

35、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

36、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

37、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5、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据其三下阕“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餪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有“饥肠”语,应是青黄不接时农人挨饿;又有

38、“餪”语,特指馈赠饭食。故知白发老人见太守来访,情急之下只好从田中捋些将熟的青麦粒捣成粉状,聊充招待。说“情不自禁地”不合词境,“尝新”也无从谈起。故选C。6、其二上阕,捕捉乡村女子的群像,动态地再现她们稍事打扮争相围观太守热闹欢快的场景;匆促抹红的外貌描写、挤破红裙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农家女充沛的活力。其三上阕,描写雨后麻叶滋润光泽,设问谁家煮茧香,以此铺垫,引出娇语缫丝的农家女,顺序从视觉、嗅觉、听觉中来,着力表现了农家蚕妇的勤劳。【解析】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

39、情达意中作用。注意题干要求“两首词的上阕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乡村女子”,要回到两首词中找到表现乡村女子的相关句子,然后选取最主要的手法来分析。其二上阕,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乡村女子的活力与热情。“三三五五棘篱门”,捕捉乡村女子的群像,动态地再现她们稍事打扮争相围观太守热闹欢快的场景;“旋抹红妆看使君”,“相挨踏破蒨罗裙”通过对乡村女子们匆促抹红的外貌描写、挤破红裙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农家女充沛的活力。其三上阕,主要运用了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方式,写出了乡村女子的勤劳。“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描写雨后麻叶滋润光泽,设问谁家煮茧香,以此铺垫,引出娇语缫丝的农家女,“隔篱

40、娇语络丝娘”从视觉和嗅觉再到听觉的描写,着力表现了农家蚕妇的勤劳。7B、C (B是借喻,不是借代。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答对1项得2分,两项得5分) 8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

41、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

42、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此两句暗写月光。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把典故融化于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很成功的一个例子。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