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计划.docx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8881782 上传时间:2022-03-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计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武汉体育学院成教学院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计划姓名: 站名: 年级: 题目:武术散打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方法的研究1 选题依据(300500字符)灵敏素质是指在突然变化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完成动作的能力。该素质是各种基本素质、运动技能、心理感知能力的综合体现。其特征表现为快速性、准确性和协调性。灵敏素质可分为一般灵敏素质和专项灵敏素质两种。一般灵敏素质是专项灵敏素质的基础,同时也是专项技术形成、熟练和运用的重要条件。其发展和提高武术散打运动员的灵敏素质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要求训练强度大,速度快,但练习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武术散打属于体能型搏击类对抗性运动项目,在技术水平相当的两名运动

2、员同场比赛时,灵敏素质好的运动员就能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水平,创造出更多的得分机会。所以灵敏素质的好坏对散打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武术散打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方法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训练思想的影响,总认为只要技术过硬就能在实战中战胜对手,正因为对灵敏素质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之训练方法不当,导致运动员在实战中很难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对武术散打技术运用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了散打运动员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旨在为更有效地发挥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文以武汉体育学院

3、武术系散打专选班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为分析与讨论灵敏素质训练方法的运用提供可靠的依据。222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技术、运动能力、技术水平等进行调查,为实施训练方法寻找对策。223实验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将实验所得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对比分析。3 研究内容(研究设计)31武术散打运动员快速应答动作能力的训练及分析“快速应答”要求散打运动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所要作出的动作做出反映。其训练方法为:在给出信号的同时快速躲闪,突然起动、急停,迅速改变动作方向等。32武术散打运动员准确反应动作的训练及分析“准

4、确反应”是散打运动员动作规范化的具体体现。要求运动员对所做的技术动作在时间、空间及用力特征上能准确地达到所攻击(打)的目标。训练方法一般与专项技术结合进行,如定点、定距、定时的完成对目标的攻击(打)动作来提高运动员动作的准确性。33武术散打运动员协调能力的训练及分析“协调能力”采用组合练习方法进行训练。如:拳摔踹成套训练法。即先作冲拳动作,紧接着用各种摔法,再作各种踹法技术。还可以采用身体素质练习项目来发展协调性。如象限跳、十字变向跑等。4 预期结果41通过对散打运动员快速应答能力的训练,预期可以提高运动员在散打实战中对攻、防技术的快速反应的能力,为达到积极进攻,有效防守的目的创造有利的条件。

5、42通过对散打运动员准确反应动作的训练,预期可使散打运动员所做技术动作的质量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并使其达到规范化的程度。43通过对散打运动员协调能力的训练,预期可以进一步增强运动员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为运动员在实战中技术运用的全面性和实效性提供保障。5 工作内容与日程安排编 号工 作 内 容日 程 安 排备 注1234论文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论文2006年 月 日2006年 月 日2006年 月 日2006年 月 日2007年 月 日2007年 月 日2007年 月 日2007年 月 日武汉体育学院成教学院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计划姓名: 站名: 年级: 题目: 1 选题依据(300500字符)2

6、 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22研究方法2212222233 研究内容(研究设计)31 32 33 4 预期结果41 4243 5 工作内容与日程安排编 号工 作 内 容日 程 安 排备 注1234论文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论文2007年 月 日2007年 月 日2007年 月 日2007年 月 日2007年 月 日2007年 月 日2007年 月 日2007年 月 日武汉体育学院成教学院 站 级 科毕 业 论 文题 目: 姓 名: 指导教师: 联系方式: 武汉体育学院成教学院理论教研室2 0 1 0年 12 月省中学体育教师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中学体育组 325000)摘要:本文从我省

7、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体育教师的工作学习条件及体育教学训练环境等现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省中学体育教师存在着年龄结构偏高、学历层次较低,专业面较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教学训练环境较差等现实问题。为此,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发展对策,旨在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上的参考依据。关键词:省;中学体育教师;现状;发展对策0 选题依据中学体育教师不仅是学校体育教育、课外业余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而且担负着体育运动技术的启蒙训练和组织群体活动的重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层次合理的中学体育教师队伍是贯彻执行中

8、小学生体育课程标准和学生体质与健康合格标准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不断增强广大中学生体质关键所在。我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适应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根据中学体育教师的职责,并结合我省中学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从1999年开始对在职体育教师进行了分期分批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为全面提高我省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和工作能力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随着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国各中学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和实施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有关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业务能力与水平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就中学体育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

9、执行新体育教学大纲的课程标准情况下,对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体育教师的工作学习条件及体育教学训练环境等现状的综合性调查研究,则较为少见。因此,本课题在对我省中学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提供决策上的参考依据。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课题以我省中学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人数为308人,其中男体育教师256名,占83.1%;女体育教师52名,占16.9%。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31篇(部),并对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与利用,为本课题的实施找到了充

10、分的理论依据。122调查法。制定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调查指标,设计科学可行的调查量表。发放问卷调查表337份,回收308份,回收率为91.4%。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阐述了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发展对策。123专家咨询。对问卷调查量表中提出的所有问题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研讨,并提出对调查问题的修改意见。并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124数理统计法。经对问卷调查量表的数据进行可靠性、有效性检验,原始数据符合统计学要求。2 结果与分析21中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的调查与分析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标志着个体在所从事专业工作中阅历,不同的年龄层次表现在

11、体育教学训练中的效果不尽相同。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会表现出对工作极大热情,但因阅历浅薄,又无体育教学训练经验而使得教学训练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中年层次的体育教师经过多年教学训练实践,在专业技术和专项理论上的实践应用均已趋于成熟,是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的最佳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训练经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不仅担负着传授教学经验的重任,而且担负着对中青年体育教师培养的责任。所以,中学体育教师在年龄层次上应具有合理的比例结构。为了检查我省中学体育教师在年龄结构上的比例构成是否合理,我们对此项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见表1。表1 省中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调查统计表 (岁

12、) N=308性别人数 25 % 26-30 % 31-35 % 36-40 % 41-45 % 46-50 % 51 %男256 38 14.8 46 18.0 27 10.5 35 13.7 43 16.8 41 16.0 26 10.2女527 13.5 11 21.2 9 17.4 11 21.2 8 15.4 6 11.5 0 -从表1可知,我省中学男体育教师在25岁以下的占总人数的14.8%;26-30岁为18.0%;31-35岁为10.5%;36-40岁为13.7%。在40岁以下的四个年龄段所占比例共为57%,而41岁以上者占43%。女体育教师在25岁以下的占13.5%;26-3

13、0岁的占21.2%;36-40岁的占17.3%;41岁以上者占26.9%。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在40岁的比例偏大,而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则偏低,存在的断层现象。说明教师中缺乏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力量。女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2中学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的调查与分析学历反映一名教师修完学业后所达到的某种知识水平,学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层次的高低。因此学历不仅体现出教师自身所受教育的程度,而且也表明了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具有高学历的体育教师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起着至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对我省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见表2。表2

14、省中学体育教师学历结构调查统计表 N=308性别人数体校中专 体育院校 师范院校体育系 体育函授专科 % 本科 % 专科 % 本科 % 专科 % 本科 % 专科 %男25615 5.9 22 8.6 67 26.2 43 16.8 61 23.8 11 4.3 37 14.5女52 0 0 8 15.4 16 30.8 10 19.2 13 25.0 3 5.8 2 3.8从表2可知,我省男体育教师的本科学历的比例为64.5%,专科学历的比例为35.5%。女体育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为59.6%;专科学历的比例为40.4%。就总体而言,专科学历的比例偏高,也就是说整体学历结构存在着层次较低的问题。

15、调查结果还表明,体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缺泛培训或进修,使得知识老化,很难适应中学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23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的调查与分析职称是教师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具体体现。中学现行的职称结构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中级教师和初级教师四个级别。不同的职称等次反映出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此,我们对我省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见表3。表3 省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调查统计表 (岁) N=308性别职称25以下 % 26-30 % 31-35 % 36-40 % 41-45 % 46-50 % 51以上 %男(256)特级高级中级初级 2 0.78 2 0.78 3 1.

16、2 15 5.9 22 8.6 18 7.07 2.7 37 14.5 18 7.0 32 12.5 28 10.9 17 6.6 6 2.331 12.1 9 3.5 9 3.5 女(52)特级高级中级初级 1 1.9 3 5.8 2 3.82 3.8 7 13.5 9 17.4 10 19.2 5 9.6 4 7.75 9.6 4 7.7 从表3可知,在 256名男体育教师中,具有特级职称的教师4名,仅占1.56%,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为58人,占22.7%。且年龄均在45岁以上;中级职称的教师145人,占56.7%,初级职称的教师49人,占19.0%。女体育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6人,占11.

17、5%,中级职称的37人,占71.2%,初级职称的9人,占17.3%。统计结果表明,我省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呈现出高级教师少中级教师多的比例结构。在高级职称中,特级教师仅占1.56%,而中级则占56.7%,女教师中级职称竟达71.2%,这种不太合理的职称结构对教师队伍的稳定及后备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极为不利。24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结构的调查与分析专业是根据特有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对本学科内容具体加以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可传授、易学习的知识单位。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就其专业而言应侧重于术科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因为中学所面临的教学对象是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不是体育专项的学习,所以体育教师术科的合理配置尤为

18、重要。为此我们对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配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见表4。表4 省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结构调查统计表 N=308分组人数田径 篮球 排球 足球 乒乓球 体操 艺术体操 健美操 武术 游泳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男25644 17.2 106 41.4 9 3.5 38 14.8 13 5.1 3 1.2 0 0 14 5.5 26 10.2 3 1.2女5217 32.7 23 44.2 0 0 0 0 3 5.8 0 0 0 0 5 9.6 4 7.7 0 0 从表4可知,我省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存在较严重的配

19、置不合理现状。在男女体育教师所学专业中,田径专项分别占17.2%和32.7%;篮球专项分别占41.4%和44.2%;武术专项分别占10.2%和7.7%;足球专项占14.8%。调查结果表明,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构成基本上以田径、篮球、武术三个专项为主体,造成术科知识面较窄而形成专业配置不合理。这种专业结构配置势必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必然会选择自己的优势项目而避开弱项进行教学活动,这与现代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太相符的。25中学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查与分析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是学校从事体育活动的硬件设施,它不仅体现出一所学校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而且标志着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与水平。为此,我们对中学

20、体育场馆及常用体育器材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见表5。表5 省中学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调查统计表项目规格数量田径 篮球 乒乓球 体操 武术 场 铅球 标枪 沙坑 馆 场 标准台 水泥台 垫 单双杠 器材(剑、棍等) 10 20 1-2 3-5 1-3 5以上 5-10 5以上 30-50件(套)地市中学县市中学乡镇中学 从表5可知,地市级中学在体育场馆和常用器材方面基本齐全,县市级重点中学体育场馆建设较好,但普通中学体育设施较差,大部分乡镇中学仅有一个简易的田径场和2-3个篮球场,其它常用体育器材也相当缺乏,可以说是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最溥弱环节。3 发展对策31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的构成比例是教师的知识结

21、构和工作阅历及能力的具体体现。调查结果表明,30岁以下的体育教师占32.8%,31-40岁的体育教师占24.2%,作为中青年骨干教师(31-40年龄段)所占比例太低,而40岁以上的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达43%,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U”形状,称之为“断层”现象。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师的要加大中间力量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使之形成一支既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又有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教师,还有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青年体育教师队伍。32创造条件提高在职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给中青年教师创造多种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资助只有专科学历的教师通过函授、自学等教育形式取得本科学历,有条件的中学可

22、鼓励在职体育教师进修硕士学位课程,在中学体育学科中形成一批具有高学历的学术带头人。33合理的职称结构可使教师队伍处于最优化状态。改变职称评定中的论资排辈,为青年教师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对那些在教学、科研中有突出贡献和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青年教师予以分倾斜,实行破格提升高级职称。34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中学体育设施和常用体育器材可采取专款专用的方法(特别是县市级和乡镇级普通)进行投资,以确保体育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可靠的保障。45进一步落实好体育教师的待遇,在体育教师工作量计算和教学工作服装等方面要按有关政策明确落实,学校领导在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的同时,还要提高对体育

23、教育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参考文献:(略)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训练控制方法的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竞技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本文采用综合性研究方法,对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机能指标(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力量、速度、灵敏和柔韧等)以及专项技术训练方面的身体训练控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研究旨在为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身体训练实施有效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与与实践依据。关键词: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训练;控制方法0 前言 身体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以提高机能和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训练1。身体训练分为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

24、训练。运动员通过一般身体训练可以改善身体形态,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为专项身体训练打下基础。专项身体训练可以发展专项运动素质,为更好地掌握各种动作技术,并使其在比赛中得以合理而有效的运用,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保障。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训练实践证明,身体训练在对保证运动员适应现代运动训练和大负荷高强度比赛要求,掌握复杂而先进的技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防止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实际过程中,对身体训练方法采用科学而合理地控制,使其在身体发育的敏感期抢先诱导与发展,与此同时注重其技能与体能的协同培养,则是实现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化的重要课

25、题。为此,本课题针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训练中的机能指标(有氧代谢能力、无氧代谢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指标(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以及专项训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科学合理的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训练手段与方法。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文以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市48名优秀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7.51.2岁,平均训练年限6.51.5年。研究时间为2003年12月到2004年11月。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身体训练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提出本课题研究方案和测量指标。122测量法。对研究方案中所涉及

26、的测量指标进行测试。123数理统计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2 研究结果与分析2.1 最大有氧能力的训练武术套路运动中的拳、刀、枪、剑、棍等成套技术的训练和比赛一般都在1分30秒左右,是表演类运动中时间较长的项目,这就使得运动员必需要有较好的有氧代谢能力以此保证长时间完成成套技术的需要。最大有氧能力的生理学基础是人体最大摄氧量能够满足最大需氧量2。虽然最大摄氧量通过训练只能提高5%25%,其它95%75%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在武术套路训练和比赛中由于存在较强的节奏,从呼吸系统来分析,运动员在完成具有较强节奏的武术套路动作时,呼吸越彻底,所摄入的氧量也就越多,为氧与血

27、液的气体交换提供的动力也就越大。因此我们有目的、有规律地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最大有氧能力的训练,其方法主要是以每分钟心率为控制参数。如成套技术训练中拳、刀、枪、剑、棍的教学比赛以及身体训练中的中长跑、变速跑等,均将心率控制在150/min左右,优秀运动员心率控制在130/ min左右。为检验最大有氧能力训练的效果,我们对实验前后所测试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结果见表1。表1 武术套路运动员最大有氧训练对照表(单位:L/min)级 别N s T P训练前训练后484.51 0.365.13 0.305.535* 0.01从表1可知,武术套路15名运动员经过一年的身体训练后,最大摄氧量的平均值从4.5

28、1毫升增加到5.13毫升,并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后3min、7min、10min的血乳酸值明显下降,同样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从而证实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明显提高,血乳酸值明显下降对于运动员疲劳的消除有促进作用,其最大有氧能力训练的方法是有效的。2.2 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无氧代谢是由ATP、CP分解放出能量以及糖无氧酵解放出能量的反应过程。ATP、CP分解放能,是短时间的最大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糖酵解供能是保证机体在供氧不足以及长时间剧烈运动时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在本实验研究中采用无氧能力训练的方法是与专项相结合,并将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心率170-180次/min左

29、右进行。如登台阶实验,高负荷大强度的单个技术组合练习,各项目成套动作练习,定距、定时、定组的素质练习以及不同形式的单套持续练习等。为检验武术套路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训练的效果,我们对实验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见表3。表2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后无氧代谢能力对照表级 别N无氧功率(kg/m) 100米跑(秒) 1500米(分) s t p s t p s t p训练前训练后48193.5 25.3225.1 20.14.132* 0.0512.72 0.8312.13 0.712.287 0.055.40 0.235.15 0.193.453* 0.05注: 从表3可知,通过实验训练后受试者无氧功

30、率最大值的平均值从训练前193.525.3增至225.120.1,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在速度和速度耐力这两项反映无氧能力的指标测试中,100m由12.720.83s提高到12.130.71s;1500m由5.40.323s提高到5.25.319s,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采用的无氧训练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无氧能力。2.3 武术套路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运动素质是与竞技运动成绩直接有关的身体素质。按运动机能特征可分为基本运动素质和复合运动素质两大类。基本运动素质是具有一般运动机能特征的素质,或某一运动机能占主导地位的素质,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素质等。复合运动

31、素质是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动机能特征的素质,包括灵敏、弹跳力等。两类运动素质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为使所采用的运动素质训练方法与手段合理,我们根据武术套路所需运动素质的实际需要,在冬训期间对运动员采用了如下训练方法。231速度素质训练速度素质是人体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以高能物质ATP、CP为主要能源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根据武术套路运动员速度敏感期的特点,首先抓好“速率”练习,包括反映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等。采用短距离大强度训练,每周进行2次。针对青少年运动员肌肉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小力量快节奏负重或不负重练习,每周23次。同时安排次最大重量的杠铃练习,其目的是提高肌肉的爆发力。负荷为身体重量的

32、80%-90%,每周一次。有氧耐力训练,其方法主要是以心率为控制参数。安排长距离跑或变速跑,每周34次。均将心率控制在130次/min左右150次/min左右。无氧耐力训练主要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将负荷强度控制在每分钟170-180次/min左右。如3050米短距离跑、单套技术和成套技术练习以及不同形式的小组合练习等,每周34次。232 力量素质训练力量素质是运动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必须考虑两种因素,其一是遗传因素,其二是敏感期因素。在本实验研究中力量训练的方法包括等动、等长、等张等基本训练方法。换项之间间歇时间为30s,组别之间间歇时间

33、为2min。负重练习做8次,徒手练习做20次,每组练习10min,每次训练课完成6组练习。根据人体肌肉力量的特征和武术专项特点,实验测试指标为负重半蹲、负重卧推、负重背起、仰卧起坐等。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为期一年的力量素质系统训练,反应肌肉力量的各项指标均明显提高,证明了武术专业运动员的上肢、下肢和腰腹肌肉群力量增强。经过力量训练,反应研究对象的几项专项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而这些专项指标对评定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本文提出了武术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力量训练中,应注意对技术动作规范化的要求,强化其单套和成套动作的技术意识,提高其训练效果,同时

34、避免受伤。在力量训练中,注意对力量负荷的掌握。采用介于中等负荷和大负荷之间的负荷量,如相当于运动员最大力量的70%-85%的负荷3。适当降低练习的技术难度。在力量训练中,注意对肌肉的刺激效应。如做负荷卧推练习时,当肌肉做向心收缩时可采用爆发式快速完成;而当杠铃下落肌肉做离心收缩时,可减慢速度甚至静止完成。在力量训练中,应注意区别对待。233灵敏与柔韧素质训练灵敏是在突然变化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各种基本素质、运动技能和心理感知能力的综合体现。该素质是专项运动中所表现出的与运动技术密切相关的变化能力,是专项技术形成、熟练和运用的重要条件。灵敏素质在武术套路技术训练中有着举

35、足轻重重要作用。我们在对运动员进行灵敏素质训练中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单个技术的准确率、成套技术演练的协调性等,每次训练课57组,每周进行45次。另外游戏和双摇跳绳等训练,每周12次。柔韧是人体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及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该素质对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影响,对武术套路运动项目的影响尤为突出。武术运动员所具有的一般柔韧素质包括肩、膝、髋关节等活动幅度,专项柔韧素质是武术套路运动员掌握专项技术的必备条件。如武术套路中常用的“前踢腿”的“侧踢腿”技术动作的髋部柔韧性、各种转体、劈叉等柔韧素质都是武术套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训练中采用拉、压、控等方法进行肌肉柔韧性练

36、习。每次训练课对肩、膝、髋等部位进行定组限次的拉、压、控练习,以最大限度地发展运动员的的柔韧性。234弹跳素质训练弹跳力是人体对地面施和后克服地球吸引力而腾起的能力。它是一种复合素质,速度和力量是构成弹跳素质的主要要素。在现代武术套路技术朝着“高、新、美、难”方向发展的今天,作为高水平的武术套路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弹跳素质,不仅可在空间高度上表现出高水平的运动状态,而且有利于创造新颖而复杂的高难度技术动作,以达到不断完善难、新技术的目的。所采用的练习方法有:助跑摸高、原地摸高、二级蛙跳、立定跳远、跳绳、跳深等。2.4 武术套路专项技术训练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

37、内容。其目的在于使运动员在不断掌握和改进专项技术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在武术套路技术训练过程中,我们将专项技术分为基本技术训练和高难度技术两大类。前者是技术训练的基础和核心,在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在位。它不仅应贯穿于运动训练的始终,做到全面、实用、准确、熟练,而且要结合运动员个人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后者是技术训练的高峰,要在全年和多年训练计划中系统地进行,并注意使运动员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除此之外,必须重视运动技术的科学诊断,以达到改进和完善运动技术的目的,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坚实的基础。为此,本研究在专项技术训练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提出了相应的训练原则:抓基本

38、功的提高,强化基本技术的训练质量。即基本功规范化和熟练化,注意技术之间的创新组合与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一定负荷强度下,进行基本技术与成套技术之间组合练习,注意对运动员的时间、空间概念判断能力以及选择运用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4。在接近比赛状态下或高于比赛强度下,抓好技术规范性、熟练性练习,并注重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3 结 论31实施科学而合理的身体训练手段与方法,能有效的提高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有氧能力。32采用心率控制,结合专项技术训练,能够促进武术套路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发展。33经过一年训练后,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明显增加,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同时也证明了一年的训练运动量

39、是适宜的。在运动后血乳酸值明显降低,极有利于运动后疲劳的恢复。34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进步,证明所采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合理,并取得了明显的训练效果。35对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适宜的身体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其肌肉力量,而且对其专项素质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有关身体训练方法设计合理、负荷安排适当,所采用的训练措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36武术套路运动员的专项训练,应强化基本技术训练的质量,同时还应注意培养运动员对时间、空间的判断能力和规范使用基本技术的能力。主要参考文献1 李晋裕等主编.学校体育大词典M.湖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

40、994,(525)2 运动生理学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27128)3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93)4 俸晓东,李建平.对抗性亚类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26)“运动表象”在篮球基本技术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工业大学 体育部 湖北 武汉 430068)摘 要:实验研究表明,在篮球基本技术训练中应用“运动表象”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动作概念,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并有利于学生篮球技术和心理素质的同步发展,对提高篮球基本技术训练效果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关键词:运动表象;篮球基本技术;训练效果1 前

41、言运动表象是大脑对过去感知的动作形象的反映1。它反映技术动作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力量上的基本特征。如身体位置、动作力量、幅度、方向和速度等。它是以运动感知觉和视觉感知觉的材料为基础形成起来的。运动表象可分为运动视觉表象和运动动觉表象两种。在体育运动中,前者是教师示范动作后留下的主体运动知觉的视觉表象,后者是主体通过练习后获得的主体运动知觉的肌肉运动知觉表象。运动表象对运动者动作技术熟练的形成和自动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为形成正确熟练的动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运动表象是体育知识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对过去感知的肌肉动作在头脑中重现的结果。多年的篮球技术训练实践表明,在篮球

42、基本技术训练中,其技能的形成主要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和动作示范来进行,使得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总对动作有模糊不清的感觉,很难达到熟练地掌握所学的技术。为改变篮球技术训练的困境,我们在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中根据运动表象的特点来设计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程序,使学生对所练习的技术动作在力量、幅度、方向等方面都能以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反映出来,在感知过去技术动作的基础上达到熟练地掌握技术和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运动表象。2 研究对象、方法与实验设计21研究对象本文以工业大学4个本科教学班的12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实验。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寻找理论与实践依据。222实验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组采用本文研究设计方法进行教学实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