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课件总论.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8869997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0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课件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新教材课件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课件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课件总论.ppt(5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教材课件总论新教材课件总论绪绪 言言【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1.掌握掌握方剂、方剂、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定义。2.2.明确方剂学研究的内容及学习任务。明确方剂学研究的内容及学习任务。3.3.方剂学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方剂学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4.4.学习方剂学的基本要求。学习方剂学的基本要求。21、何谓方剂、何谓方剂?姓名 性别年龄 地址麻黄10g 桂枝10g杏仁10g 炙甘草6g 水煎服 日一付 医生:AAA 年 月 日药物药物用量用量用法用法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按照组方原则的要后,按照组方原则的要求,求,选择适合的药物,选择适合的药物,酌定用量,用法,酌定用量,

2、用法,妥善妥善配伍而成的制剂。配伍而成的制剂。32 2、方剂学研究的内容及其定义。、方剂学研究的内容及其定义。(1 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如何运用药物配伍)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如何运用药物配伍组方、如何运用古今成方。组方、如何运用古今成方。(2 2)定义)定义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内容】4方剂学的内涵: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已由以往以文献归纳为主要方法的释理性研究,发展为集药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现代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工程

3、。从前研究:古方进行分类、对组方配伍予以说理、侧重于凭经验指导运用方剂等以文献整理归纳为主要方法的释理性研究模式。现代研究:以中医药学理论为依托,以运用药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实验研究为重要研究手段,以揭示方剂的配伍规律、寻找复方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分析研究复方产生疗效的机制及在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创制高效新方以及明确方剂运用规范。5方剂学的外延 数千年传统中医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手段的融入,有学者提出方剂学外延为理论方剂学、实验方剂学、应用方剂学和临床方剂学。理论方剂学:包括以探讨方剂配伍规律为主要任务的配方学和分析方剂与证候内在联系的方证

4、学。实验方剂学:包括以寻求方剂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为目标的方剂成分化学和深入研究方剂疗效机理及在体内吸收代谢过程的方剂药理学等;应用方剂学:包括专事研制方剂新型工艺的方剂工艺学和以制订方剂质量控制标准为使命的方剂质控学等;临床方剂学:包括评价方剂临床疗效的临床药理学和以监测方剂毒副作用为功能的临床毒理学等。63 3、方剂学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方剂学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 (1 1)方剂是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之一。)方剂是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之一。(2 2)方剂学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方剂学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 要组成部分。要组成部分。(3 3)方剂学是基础理论沟通临床的桥梁学科。)方剂学

5、是基础理论沟通临床的桥梁学科。74 4、学习方剂学的主要任务、学习方剂学的主要任务 (1 1)掌握治法、组方的原理和配伍规律。)掌握治法、组方的原理和配伍规律。(2 2)学会分析方剂和运用药物组方的能力。)学会分析方剂和运用药物组方的能力。(3 3)掌握一定数量的代表方,初步学会运用)掌握一定数量的代表方,初步学会运用 方剂的能力。方剂的能力。85 5、学习方剂学方法与要求、学习方剂学方法与要求 (1 1)具体方剂学习分三级要求:)具体方剂学习分三级要求:掌握:要求掌握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掌握:要求掌握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以及临床方解以及临床变化运用变化运用(98首首方

6、);方);熟悉:要求熟悉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与方解熟悉:要求熟悉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与方解(4242首方);首方);了解:要求了解方剂的功用与主治等一般内容(了解:要求了解方剂的功用与主治等一般内容(4848首方)。首方)。9 (2 2)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 能动性,了解部分的内容原则上要求自学。能动性,了解部分的内容原则上要求自学。(3 3)学习方剂学一级方、二级方要求背诵方剂歌诀,)学习方剂学一级方、二级方要求背诵方剂歌诀,即汤头。即汤头。附:学习参考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金镜内台方义 古今名医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绛雪园

7、古方选注 医方集解 成方切用 医方发挥 汤头歌诀 中医方剂大辞典 医方考106 6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方剂学的学习方法: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 正确处理理解与记忆的关系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 加强预习与及时复习11上上 篇篇 总总 论论第一章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熟悉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熟悉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及主要价值。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及主要价值。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复方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载方载

8、方283283首,用药首,用药242242种,剂种,剂 型型有丸、汤、饮、散等,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有丸、汤、饮、散等,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12两汉时期两汉时期 方剂学形成、方剂理论奠基方剂学形成、方剂理论奠基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全面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因、病全面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因、病 理、病证、诊法、针刺及治则、治法、组方的基本结理、病证、诊法、针刺及治则、治法、组方的基本结 构,并载方构,并载方1313首。是最早记载方剂学基本理论的著首。是最早记载方剂学基本理论的著作,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汉代张仲景。融理、法、方、药汉代张仲景。融

9、理、法、方、药 于一体。其中于一体。其中伤寒论伤寒论载方载方113113首,首,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载方载方245245首,除重复外共首,除重复外共323323首。后世称之为首。后世称之为“方书之方书之 祖祖”,称其方为,称其方为“经方经方”。1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注意实用,略于理论注意实用,略于理论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所载方剂简、便、东晋葛洪。所载方剂简、便、廉、效。梁代陶弘景增补至廉、效。梁代陶弘景增补至101101首方,更名为首方,更名为肘后肘后 百一方百一方;金人杨用道又选择了证类本草的附;金人杨用道又选择了证类本草的附 方增入,又更名为广肘后为急方。方增入,

10、又更名为广肘后为急方。刘涓子鬼遗方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有外伤、痈疽、疥癣、主要内容有外伤、痈疽、疥癣、疮疖及其它皮肤病的论述与治疗,有论有方。是现存最疮疖及其它皮肤病的论述与治疗,有论有方。是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早的外科方书。1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出现大部头方书出现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列有诸病、脉唐代孙思邈。列有诸病、脉 法、针灸等,分法、针灸等,分132132门,载方门,载方 5300 5300余首。其后又撰余首。其后又撰 千金翼方,共千金翼方,共3030卷,载方卷,载方 2200 2200 余首。对唐代余首。对唐代 以前的医学成就作了一次总结,许多医学资料赖以

11、以前的医学成就作了一次总结,许多医学资料赖以 传世。传世。外台秘要外台秘要-唐代王涛。全书计唐代王涛。全书计4040卷,分卷,分1104 1104 门,载方门,载方68006800余首。整理、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余首。整理、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 以前的医书,很多方书皆赖以传世,为后世研究唐以前的医书,很多方书皆赖以传世,为后世研究唐 以前方书提供了保贵资料。以前方书提供了保贵资料。15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全面发展方剂学全面发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和剂局制售成药的处宋代和剂局制售成药的处 方制剂的规范。最初载方方制剂的规范。最初载方297297首,后经修订、增补首,后

12、经修订、增补 至至788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首。是我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是现存最早的儿科宋代钱乙。是现存最早的儿科 专著。专著。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论-金人成无己。其中的伤寒药方金人成无己。其中的伤寒药方 论深入详细地论述了伤寒论论深入详细地论述了伤寒论2020首常用方的组首常用方的组 方原理,方、药间的配伍关系,开方论之先河,是方原理,方、药间的配伍关系,开方论之先河,是 方论的首创者。方论的首创者。1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方药共融方药共融普济方普济方-明代朱橚明代朱橚(朱元璋第五子朱元璋第五子)。共。共426 426

13、卷,卷,19601960论,论,21752175类,类,778778法,法,6170061700余方。是我余方。是我 国国 古代规模最大,载方最多的方书。古代规模最大,载方最多的方书。医方考医方考-明代吴昆。是我国第一部方论专著,明代吴昆。是我国第一部方论专著,为后世方剂理论专著开其首端。为后世方剂理论专著开其首端。医方集解医方集解-清代汪昂。选择临床常用方清代汪昂。选择临床常用方300300余余 首(附方不计),按治法、病因,及妇、儿、外首(附方不计),按治法、病因,及妇、儿、外 科,分补养、发表、涌吐、攻里、祛寒、清暑科,分补养、发表、涌吐、攻里、祛寒、清暑 共共2121门,既是方论的专著

14、,又首开方剂综合分类门,既是方论的专著,又首开方剂综合分类 之先河。之先河。17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南京中医药大学主 编。载方编。载方9659296592首,分首,分1111个分册,个分册,18001800多万多万 字。汇集了古今方剂研究成果,是学习、研字。汇集了古今方剂研究成果,是学习、研 究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究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18第二章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方剂与治法【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2.熟悉八法的含义及其适应证。熟悉八法的含义及其适应证。19 第一节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

15、的关系方剂的涵义方剂的涵义“方者,法也;剂者,调也。方者,法也;剂者,调也。”在证在证辨辨 审因,确定治法之后,在法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审因,确定治法之后,在法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 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并妥善配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并妥善配 伍而成的。伍而成的。治法的涵义治法的涵义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在辨清证候,审 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20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依据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依据 不能有方无法不能有方无法 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

16、现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不能有法无方不能有法无方 方从法立,以法统方方从法立,以法统方治法与辨证统一治法与辨证统一用方与治法不悖用方与治法不悖学习方剂与治法关系的宗旨学习方剂与治法关系的宗旨在临在临证施治时,必须证施治时,必须 遵照先辨证立法,在法的指导下选药组方或运用遵照先辨证立法,在法的指导下选药组方或运用 成方。成方。21 第二节第二节 常用治法(八法)常用治法(八法)11汗法汗法 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 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解的一类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解的一类 治法,亦称解表法。治法,亦称解表法。作用:作用:通过宣发

17、肺气,开泄腠理毫毛,调畅营卫,通过宣发肺气,开泄腠理毫毛,调畅营卫,并引动人体正气向上向外驱邪,使人体微微汗并引动人体正气向上向外驱邪,使人体微微汗 出,肌表之邪随汗而解。出,肌表之邪随汗而解。22适应证:适应证:外感六淫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外感六淫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 肿初起等见恶寒发热等表证者。总之,凡是邪在肿初起等见恶寒发热等表证者。总之,凡是邪在 肌表或病邪由里达表,需要透邪外出的病证均可肌表或病邪由里达表,需要透邪外出的病证均可 用汗法,以达到解表用汗法,以达到解表透疹透疹消肿消肿止痛止痛止痢止痢 之功。之功。分类:分类:主要分辛温法主要分辛温法辛凉法。但根据病邪

18、兼夹的不辛凉法。但根据病邪兼夹的不 同以及体质之异,汗法常配合其它治法运用,故同以及体质之异,汗法常配合其它治法运用,故 又有扶正解表又有扶正解表化饮解表化饮解表理气解表以及透疹解理气解表以及透疹解 表等治法。表等治法。232 2吐法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胸膈 胃脘的痰涎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 治法。治法。作用:作用:引邪上越,促使呕吐,使停留于咽喉引邪上越,促使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胸膈 胃胃 脘的痰涎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以宿食以及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以 宣通壅塞,通畅气机。宣通壅塞,通

19、畅气机。适应证:适应证:有形之实邪以及毒物停阻于上焦或胃脘,而有形之实邪以及毒物停阻于上焦或胃脘,而 病情急迫,急需吐出之证。如痰涎阻于咽喉病情急迫,急需吐出之证。如痰涎阻于咽喉胸胸 膈证,宿食壅阻胃脘证,毒物尚留胃中等。膈证,宿食壅阻胃脘证,毒物尚留胃中等。243.3.下法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在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在 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 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作用:作用:荡涤肠胃,泻下积滞,逐瘀泻水,使停滞于胃荡涤肠胃,泻下积滞,逐瘀泻水,使停滞于胃

20、 肠的宿食肠的宿食燥屎燥屎冷积以及瘀血冷积以及瘀血痰饮等有形之痰饮等有形之 邪从大便而出。邪从大便而出。适应证:适应证:里实证里实证有形之邪结实于里之证,如宿食有形之邪结实于里之证,如宿食 停滞肠胃,燥屎内结,实热内结,冷积内停,水停滞肠胃,燥屎内结,实热内结,冷积内停,水 饮结实,瘀血留蓄等。饮结实,瘀血留蓄等。分类:分类:主要分寒下主要分寒下温下温下润下润下逐水以及攻补兼施逐水以及攻补兼施 等法。根据兼夹证的不同,配合其它治法运用。等法。根据兼夹证的不同,配合其它治法运用。254.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或脏腑阴阳阴

21、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作用:作用: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调和阴阳寒热,调和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调和阴阳寒热,调和 脏腑,以及调和营卫等。脏腑,以及调和营卫等。适应证:适应证: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脏腑不和(肝脾不和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脏腑不和(肝脾不和 肝胃不不和),寒热错杂,营卫不和以及疟疾等。肝胃不不和),寒热错杂,营卫不和以及疟疾等。分类:分类:和解少阳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肝脾疏肝和胃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调和寒热 以及透达膜原以及透达膜原调和营卫等法。调和营卫等法。265 5温法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以治疗里寒证的一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以治疗里寒证的

22、一 种治法。种治法。作用:作用:温里祛寒,回阳通脉,以祛除脏腑、经络间之温里祛寒,回阳通脉,以祛除脏腑、经络间之 寒邪,使阳气得以恢复,经络通而血脉和。寒邪,使阳气得以恢复,经络通而血脉和。适应证:适应证:里寒证里寒证阴寒之邪在脏腑、经络所致的病阴寒之邪在脏腑、经络所致的病 证。如中焦虚寒证、少阴虚寒证、寒凝肝经证、证。如中焦虚寒证、少阴虚寒证、寒凝肝经证、寒凝经脉证以及阳气衰微之证等。寒凝经脉证以及阳气衰微之证等。分类:分类:温中祛寒、温肝散寒、回阳救逆以及温经散寒温中祛寒、温肝散寒、回阳救逆以及温经散寒 等法。根据兼夹证的不同,温法又常与其它的治法等法。根据兼夹证的不同,温法又常与其它的治

23、法 配合运用,尤其常与温阳益气法同用,因寒为阴邪,配合运用,尤其常与温阳益气法同用,因寒为阴邪,最易伤阳气之故。最易伤阳气之故。27 6 6清法清法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方法,使在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方法,使在 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作用: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以清除里热。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以清除里热。适应证:适应证:里热证里热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气血两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气血两 燔证、腑热证以及暑热证等。燔证、腑热证以及暑热证等。分类:分类:清气法、清营法、凉血法、气血两清法、清热解清气法、清营法、凉血法、气血两清法、清热解 毒

24、法、清脏腑热法、清虚热法以及清暑法等。根据毒法、清脏腑热法、清虚热法以及清暑法等。根据 邪气兼夹之不同以及病情邪气兼夹之不同以及病情虚实之异,清法又常与其虚实之异,清法又常与其 它治法同用。其中,热为阳邪,最易伤阴,大热又它治法同用。其中,热为阳邪,最易伤阴,大热又 易耗气,故清法最常与补气、养阴法配伍运用。易耗气,故清法最常与补气、养阴法配伍运用。287 7消法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 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 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作

25、用:作用:消食导滞,行气散结,活血祛瘀,化痰利水,消消食导滞,行气散结,活血祛瘀,化痰利水,消 坚散结以及驱虫等,使气、血、痰、食、水、虫等坚散结以及驱虫等,使气、血、痰、食、水、虫等 郁结之邪得以渐消缓散。郁结之邪得以渐消缓散。适应证:适应证:一切郁结积聚之证一切郁结积聚之证宿食停滞不化,气机郁宿食停滞不化,气机郁 滞,瘀血内停,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滞,瘀血内停,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分类:分类:消食导滞,行气散结,活血祛瘀,化湿利水,祛消食导滞,行气散结,活血祛瘀,化湿利水,祛 痰化饮,消痞化积以及驱虫消疳等法。根据病情寒痰化饮,消痞化积以及驱虫消疳等法。根据病情寒

26、热虚实的不同,常配伍相应的治法运用。热虚实的不同,常配伍相应的治法运用。298 8补法补法通过补养的方法,以治疗虚弱证侯一种治通过补养的方法,以治疗虚弱证侯一种治 法。法。作用:作用:补益气、血、阴、阳,以恢复人体的正气。补益气、血、阴、阳,以恢复人体的正气。适应证:适应证:虚证虚证气、血、阴、阳亏虚之证。气、血、阴、阳亏虚之证。分类:分类: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气血双补、阴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气血双补、阴阳 并补等法。另外,根据虚损的脏腑不同,又有补并补等法。另外,根据虚损的脏腑不同,又有补 肺、补脾、补心、补肝、补肾等法(直接补益肺、补脾、补心、补肝、补肾等法(直接补益 法);

27、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还有培土生金法、法);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还有培土生金法、补火生土法、滋水涵木法、补金生水法等(称间补火生土法、滋水涵木法、补金生水法等(称间 接补法),即难经接补法),即难经“虚者补其母虚者补其母”之法。之法。30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目的要求目的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其分类方法大致有按病证分类、按病因分类,按脏腑分其分类方法大致有按病证分类、按病因分类,按脏腑分类,按组成分类,按治法分类等。其中,最适用的是以类,按组成分类,按治法分类等。其中,最适用的是以治法分类,便于以法统方。(具体内容自学)治法分

28、类,便于以法统方。(具体内容自学)31第四章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 1熟悉组成方剂的意义。熟悉组成方剂的意义。2 2掌握方剂的基本结构掌握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药的涵义君、臣、佐、使药的涵义 及其构成的方法。及其构成的方法。3 3掌握方剂变化的三种形式掌握方剂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的变化、药药味加减的变化、药 量增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量增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3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目的方剂的配伍目的 1 1、产生协同作用。、产生协同作用。2 2、以增强药力、以增强药力 。3 3、控制多功用单味药的发挥方向。、

29、控制多功用单味药的发挥方向。4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的病情。、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的病情。5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33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基本结构 君药君药 含义:含义: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主病之谓君主病之谓君”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构成方法:构成方法:1.1.君药为一方之主,是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君药为一方之主,是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2.2.选药组方时,应首先确定君药;选药组方时,应首先确定君药;3.3.君药一般药味少而药量大。君药一般药味少而药量大。(李东垣:(李东垣:“君药

30、分量最多君药分量最多”。张元素:。张元素:“力大者力大者为为 君君”。)。)34 臣药臣药 含义有二:含义有二:1.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构成方法:构成方法:1.1.当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须增强其治疗作用时,一当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须增强其治疗作用时,一 般选择与君药同类性质的药物;般选择与君药同类性质的药物;2.2.当病情复杂,出现兼病或兼证时,宜选用相应的当病情复杂,出现兼病或兼证时,宜选用相应的 物为臣;物为臣;3.3.臣药的药力小于君药(即张元素臣药的药力小于君药(即张

31、元素“臣药次之臣药次之”););4.4.当病情较单纯,君药足以胜任治疗主病或主证时,当病情较单纯,君药足以胜任治疗主病或主证时,臣药可不选用。臣药可不选用。35 佐药佐药 含义有三:含义有三:1.1.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 疗次要的兼证。疗次要的兼证。2.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的毒性与烈性。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药的毒性与烈性。3.3.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用与君药相反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用与君药相反 而又能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而又能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病重邪甚病重邪甚 阴阳格拒阴阳格拒阴寒内盛阴

32、寒内盛格阳于外格阳于外阳热内盛阳热内盛格阴于外格阴于外治以温热之药治以温热之药 阴寒之邪阴寒之邪格拒热药于外格拒热药于外治以寒凉之药治以寒凉之药 阳热之邪阳热之邪格拒寒药于外格拒寒药于外服药即吐服药即吐(拒药拒药)服药即吐服药即吐(拒药拒药)配伍配伍寒凉寒凉之品之品配伍配伍温热温热之药之药反反 佐佐36构成方法:构成方法:1.1.佐助药的构成:佐助药的构成:(1)(1)当君、臣药治疗主证或兼证需要增强药力时,宜当君、臣药治疗主证或兼证需要增强药力时,宜 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为佐助;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为佐助;(2)(2)当次要兼证比较明显,君、臣药又无以兼顾时,当次要兼证比较明显,君、臣药

33、又无以兼顾时,可选用相应的药物以治疗;可选用相应的药物以治疗;(3)(3)君、臣药足以胜病君、臣药足以胜病,而次要兼证又不明显时,可不而次要兼证又不明显时,可不 选用;选用;(4)(4)佐助药的用量,一般小于君、臣药。佐助药的用量,一般小于君、臣药。37 2.2.佐制药的构成佐制药的构成 (1)(1)当方中的君药或臣药有毒性,或药性峻烈当方中的君药或臣药有毒性,或药性峻烈 时,宜选择能消除或减弱其毒性,或制约时,宜选择能消除或减弱其毒性,或制约 其烈性的药物以为佐制,减轻对人体的不其烈性的药物以为佐制,减轻对人体的不 良反应;良反应;(2)(2)如方中君、臣药平和无毒,佐制药可不选如方中君、臣

34、药平和无毒,佐制药可不选 用。用。383.3.反佐药的构成反佐药的构成 (1)(1)当病重邪甚,阴阳格拒,可能拒药时,当选用与当病重邪甚,阴阳格拒,可能拒药时,当选用与 君药味相反(主要是药性相反)的药物以为反佐;君药味相反(主要是药性相反)的药物以为反佐;(2)(2)反佐药的药味宜少,药量宜小,量大则欺君;反佐药的药味宜少,药量宜小,量大则欺君;(3)(3)如病情轻缓而无格拒者,不宜选用。如病情轻缓而无格拒者,不宜选用。39 使药使药 含义有二:含义有二:1.1.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引经报使,方中卒徒之药)(引经报使,方中卒徒之药)2.2

35、.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其中,又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其中,又 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调和方中诸药的功能,一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调和方中诸药的功能,一 是调和方中的药味。是调和方中的药味。40构成方法:构成方法:1.1.引经药的构成:引经药的构成:(1)(1)应根据病位所在的脏腑、经络不同,选择善入该应根据病位所在的脏腑、经络不同,选择善入该 脏腑、经络的药物以为引导;脏腑、经络的药物以为引导;(2)(2)如方中君、臣药能直达病所而兼有引经作用时,如方中君、臣药能直达病所而兼有引经作用时,应不另选引经药;应不另选引经药;(3)(3)引经药用量宜轻。引经药用量宜轻。

36、2.2.调和药的构成:调和药的构成:(1)(1)当方中运用相反配伍,如寒热并用、升降同施、当方中运用相反配伍,如寒热并用、升降同施、散收合等组方时,常选配调和药;散收合等组方时,常选配调和药;(2)(2)方中用药过辛或过苦,或有不良气味,可配调味方中用药过辛或过苦,或有不良气味,可配调味 药;药;(3)(3)调和药一般药味少而用量小。调和药一般药味少而用量小。41第三节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方剂的变化形式方剂变化的意义:方剂变化的意义:1.1.病人所呈现的症状与原方所列的主治证不完全相病人所呈现的症状与原方所列的主治证不完全相 符,所谓符,所谓“证有千变,药亦千变证有千变,药亦千变”。2.2.

37、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四时气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四时气 候以及地土方偶、生活习惯等不同情况,都有与候以及地土方偶、生活习惯等不同情况,都有与 用药、剂量、剂型等密切相关。用药、剂量、剂型等密切相关。42方剂变化的形式(方法)方剂变化的形式(方法)1 1药味加减的变化药味加减的变化 (1 1)主药、主证不变,随着次要症状的出现及)主药、主证不变,随着次要症状的出现及 兼夹证的不同,增减方中次要的药物(主要兼夹证的不同,增减方中次要的药物(主要 是佐、使药),以适病情的须要。(称为是佐、使药),以适病情的须要。(称为随随 证加减证加减)43 主主 治治 组组 成成 功

38、功 用用 方方 名名外感风寒表虚证,外感风寒表虚证,见发热头痛,汗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舌苔薄出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缓白,脉浮缓桂枝(君)芍药桂枝(君)芍药(臣)生姜、大(臣)生姜、大枣、炙甘草(共枣、炙甘草(共为佐使)为佐使)发发 汗汗 解解 表表 调调 和和 营营 卫卫桂桂 枝枝 汤汤兼喘息兼喘息加厚朴、杏仁加厚朴、杏仁 下气定喘下气定喘 兼下气定喘兼下气定喘桂桂 枝枝 加加 厚厚朴朴 杏杏 子子 汤汤兼项背强兀兀兼项背强兀兀加葛根解肌生津,加葛根解肌生津,舒筋缓急舒筋缓急 兼舒痉缓急兼舒痉缓急桂桂 枝枝 加加葛葛 根根 汤汤误下伤阳,兼胸误下伤阳,兼胸满满去芍药之阴柔,去芍药之阴柔,以利

39、通阳除满以利通阳除满 兼通阳除满兼通阳除满桂桂 枝枝 去去芍芍 药药 汤汤例一例一 桂枝汤的加减变化桂枝汤的加减变化44(2 2)增减方中的药味,改变方中的主要配伍,可以改)增减方中的药味,改变方中的主要配伍,可以改 变该方的功用与主治。变该方的功用与主治。方方 名名 组组 成成 功功 用用 主主 治治麻黄汤麻黄汤麻黄麻黄三两三两 桂枝桂枝二两二两 杏仁杏仁七十七十个个 炙甘草炙甘草一两一两发汗解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麻 杏杏甘石汤甘石汤去桂枝,麻黄变去桂枝,麻黄变为为

40、四两,四两,杏仁杏仁用七用七十个,十个,甘草甘草用二两,用二两,加石膏加石膏半斤半斤辛凉宣肺辛凉宣肺清热平喘清热平喘肺热喘咳:身热喘咳口渴,肺热喘咳:身热喘咳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黄,脉浮而数例二例二 麻黄汤的加减变化麻黄汤的加减变化452 2药量增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1 1)主治、功用、药味均不变,根据年龄的大小、病)主治、功用、药味均不变,根据年龄的大小、病 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以及四时气候等不同情况,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以及四时气候等不同情况,按一定比例增减方中药物的用量,以改变该方药按一定比例增减方中药物的用量,以改变该方药 力的大小。力的大

41、小。(2 2)组成方剂的药味不变,增减方中药的用量,改变)组成方剂的药味不变,增减方中药的用量,改变 该方药量的配伍关系,可以改变该方的功用与主该方药量的配伍关系,可以改变该方的功用与主 治。治。46 方方 名名 药药 物物、用、用 量量 与与 配配 伍伍 功功 用用 主主 治治 病病 证证君君臣臣佐佐使使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大黄大黄四两四两枳实枳实三枚三枚厚朴厚朴 二两二两攻下热结攻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潮热谵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语,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苔黄,脉数苔黄,脉数 厚厚 朴朴 三三 物物 汤汤厚朴厚朴八两八两枳实枳实五枚五枚大黄大黄四两四两行气通便行气通便 气滞腹满

42、胀痛,大便气滞腹满胀痛,大便不通,身无热,脉弦不通,身无热,脉弦例三例三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鉴别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的鉴别47 3 3 剂型更换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 同一首方剂(药味、用量均不变),根据病情轻同一首方剂(药味、用量均不变),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的不同,以运用不同的剂型,以改变其药力的重缓急的不同,以运用不同的剂型,以改变其药力的大小与峻缓。大小与峻缓。例四例四 理中丸与理中汤的鉴别理中丸与理中汤的鉴别方方 名名 组组 成成 功功 用用 主主 治治干干姜姜人人参参白白术术炙甘炙甘 草草理中丸理中丸三三两两三三两两三三两两三三两两温中散寒温中散寒补气健脾补气健脾中焦虚寒中焦虚寒病情

43、轻缓病情轻缓理中汤理中汤三三两两三三两两三三两两三三两两温中散寒温中散寒补气健脾补气健脾中焦虚寒中焦虚寒病情急重病情急重48第五章第五章 剂剂 型型【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 1了解各种剂型的含义及其特点。了解各种剂型的含义及其特点。2 2熟悉汤剂、散剂、丸剂、丹剂、膏剂、酒剂等传熟悉汤剂、散剂、丸剂、丹剂、膏剂、酒剂等传 统剂的制作方法及临床意义。统剂的制作方法及临床意义。3 3自学为主,结合观看录像。自学为主,结合观看录像。49 第六章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方剂的服法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1.掌握服药的方法。掌握服药的方法。2.2.熟悉服药的时间。熟悉服药的时间。50【教学内容】【教学

44、内容】1 1服药时间服药时间 一般药物宜饭前一小时左右服用,有利于脾胃充分一般药物宜饭前一小时左右服用,有利于脾胃充分 运化药力;运化药力;病在上焦者,宜食后服,以利药力游溢于上焦;病在上焦者,宜食后服,以利药力游溢于上焦;病在下焦者,宜食前服,以利药力行于下焦;病在下焦者,宜食前服,以利药力行于下焦;补益药宜空腹服,以利脾胃运化药力,使补而不滞补益药宜空腹服,以利脾胃运化药力,使补而不滞 碍脾胃;碍脾胃;51 泻下药亦宜空腹服,以增强通下之力;泻下药亦宜空腹服,以增强通下之力;安神药宜临卧前服,以利镇静安眠;安神药宜临卧前服,以利镇静安眠;治疟药宜发作前期治疟药宜发作前期2 2小时服,使正气

45、得安,邪气消亡,小时服,使正气得安,邪气消亡,以利控制疟疾的发作;以利控制疟疾的发作;治疗慢性病宜定时服,使药力持续不断,以利调治;治疗慢性病宜定时服,使药力持续不断,以利调治;治疗急性重病则不拘时候服,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治疗急性重病则不拘时候服,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服药治疗。随时服药治疗。52 2 2服药方法服药方法 一般一日一剂,分一般一日一剂,分2 23 3次温服;次温服;病情急重者,一剂药可一次顿服,根据病情的需要,病情急重者,一剂药可一次顿服,根据病情的需要,一日可服一日可服2 23 3剂;剂;呕吐的病人,宜小剂量频服,以减少药后呕吐;呕吐的病人,宜小剂量频服,以减少药后呕吐;

46、药性峻烈或毒性大的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药性峻烈或毒性大的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 增加剂量,并做到得效即止,以免中毒;增加剂量,并做到得效即止,以免中毒;53 昏迷的病人或口噤者,因吞咽困难,可用鼻饲法昏迷的病人或口噤者,因吞咽困难,可用鼻饲法 给药;给药;一般说,用寒凉药治热病,宜凉服;用温热药治一般说,用寒凉药治热病,宜凉服;用温热药治 寒病,宜热服,以增强清热或祛寒之力。若病重寒病,宜热服,以增强清热或祛寒之力。若病重 邪甚,阴阳格拒,可能病邪拒药时,又应寒药热邪甚,阴阳格拒,可能病邪拒药时,又应寒药热 服,热药凉服,是服法反佐。即服,热药凉服,是服法反佐。即素问素问五常政大五常

47、政大 论论:“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 之之”。54附:处方常识附:处方常识 某某某某 医医 院院 处处 方方 笺笺姓名姓名 张 三 姓别姓别 男 年龄年龄 36岁 科别科别中内 怀牛膝 代赭石 生龙骨 生龟板 生牡蛎 白 芍 玄 参 天 冬 川楝子 生麦芽 茵 陈 甘 草 3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2 年10 月6 日 医生李四 (签名)(先煎)(先煎)(先煎)(先煎)30g 30g15g15g15g15g15g6g6g6g4.5g15g55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如何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何谓、何谓“八法八法”?各法的作用及适应证怎样?各法的作用及适应证怎样?3、方剂基本结构、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药的含义怎样君、臣、佐、使药的含义怎样?试举一方为例说明。?试举一方为例说明。4、方剂变化有哪几种形式?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方剂变化有哪几种形式?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的变化属哪一种变化?汤的变化属哪一种变化?5、如何控制药物在方中的发挥趋向及毒副作用?、如何控制药物在方中的发挥趋向及毒副作用?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x模板 > 企业培训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