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古文运动何思莹详解.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869960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PPTX 页数:20 大小:25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唐古文运动何思莹详解.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唐古文运动何思莹详解.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唐古文运动何思莹详解.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唐古文运动何思莹详解.pptx(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会计学1中唐古文运动何思莹详解中唐古文运动何思莹详解 初唐以前裴子野、苏绰等人批评骈文,提倡古文的努力。初唐以前裴子野、苏绰等人批评骈文,提倡古文的努力。所谓古文运动,简单地说就是提倡先秦两汉时期的散体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体文的文体改革运动。骈散之争的苗头可以追述到南北朝后期,最早提出古文和今文概念并发现其间矛盾对立关系的,是梁朝简文帝萧纲。中唐古文运动的理论和主张中唐古文运动的理论和主张萧纲(503551)字世缵,梁代文学家第1页/共20页 萧纲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他讲的古文就是指散体文,今文

2、就指骈体文。当然也可以包括格律诗。他是站在肯定今文一边的。萧纲同时的一个人裴子野,他反对骈体文写过一篇文章叫雕虫论,批评骈俪,提倡古体。可是他自己写文章也是古体,却写得不好。北方西魏统治者叫宇文泰,他也是反对骈体文,要改革文风。他命令一个大臣叫苏绰,仿照尚书作大诰,而且下令朝廷所有的文书照这样的文体来写这个。尚书体早就没人用了,人们都不懂,所以这个文章写出来比骈体文还难懂,行不通。到了隋朝初年,一位叫李谔的,他曾经激烈地批评骈文。隋文帝支持他,下令天下的公家私人文件都要“实录”,就是不要华丽。以上这些人,都是从不满骈体文的内容虚华出发,还没有考虑怎么样用新的文体来代替骈体文。前面一讲讲过初唐时

3、节是反对“淫巧”文风的,但是并不否定骈体文。陈子昂大力提倡汉魏风骨,批判齐梁靡靡之音,提倡复古当时人学。他旧唐书说“文体一变”,所谓“文体”这个“文”是泛指文学,而不是专指散文,这个“体”指体性、体势,而不等于说文章的体裁。但是陈子昂的主要成就和影响在诗歌方面,在散文界由于骈文积习甚久,势力太大,还没有能够掀起一场古文运动。第2页/共20页 玄宗开元时期,骈文的内容有所变化。但是作为一种文体,还是被人推重。当时人们称许推重的,还是四六体的燕许大笔,就是张说苏颋的文章。刘知己从史学叙述角度批评骈文滥用对偶,拼造词句。刘知己从史学叙述角度批评骈文滥用对偶,拼造词句。这个时期有个史学家叫刘知己。他对

4、文风发表意见他有本书叫史通。这是一本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其中有几篇如言语、浮辞、叙事、模拟、杂说,也涉及到文学问题。他反对用华丽的文辞写历史,对于雕才饰练的骈体文十分不满,尤其讨厌滥用对偶句。批评六朝时期的作者“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以一言蔽之者,辄足为二言;应以三言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沓,不知所裁。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以一言蔽之者,辄足为二言;应以三言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沓,不知所裁。”应该一句话就说的他分两句说,应该三句话说完就分为四句,一定要成对,认为这是

5、一种重复。骈文中不适当地把古人名简化,比如说魏武帝曹操简称为“曹武”,晋文帝司马昭简称为“司文”。他都认为这不行。他提倡使用今言、现代语反对模仿古语。刘知己这些意见对后来韩愈有启发,唐朝萧颖士、孤独及、柳冕、梁肃等人都提倡古文,揭开古文运动序幕。第3页/共20页 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出现了萧颖士、独孤及这些人,他们提倡复古使得这个运动进一步高涨,可以说正式揭开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序幕。萧颖士跟我们前面讲过的李华齐名,并称萧李。他的才气比李华更高,他说自己平生作文就是学古文。他企图把文与道重新结合起来,被认为是文章中心的开启者。独孤及强调“先道德而后文学”,强调“为文在经”就是经书。儒家经典推崇两汉文

6、章,他说自典诰缺,认为只讲形式不讲内容,形式越好效果越坏,对于骈体文的形式主义可以说是深恶痛绝。比他稍晚一点有个人叫柳冕,古文家。他提出来“文道合一”“文章本于教化,发于性情”。根据这个原则,他对于从屈原到曹植许多作家一概采取批判态度。他说“屈宋以降,则感哀乐而亡雅正;魏晋以还,则感声色而亡风教;宋齐以下,则感物色而亡兴致。教化兴亡,则君子之风尽;故淫丽形似之文,皆亡国哀思之音也。屈宋以降,则感哀乐而亡雅正;魏晋以还,则感声色而亡风教;宋齐以下,则感物色而亡兴致。教化兴亡,则君子之风尽;故淫丽形似之文,皆亡国哀思之音也。”这种意见是片面的、偏激的,不够全面,还是可见他反对骈文提倡复古的热忱。这

7、个柳冕他本人并不会写文章,他自己说: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虽文之,不能致之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虽文之,不能致之。我懂得要复古,可是我不能写文章,虽然也能写文章却达不到古人的水平。他说“志虽复古,力不及也志虽复古,力不及也”我想复古,力量不够,我的言论要接近儒家的道,但是文辞不漂亮。他自己承认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存在,就是实践跟不上理论。第4页/共20页 还有个人叫梁肃,跟柳冕是同时期的人。他主张文章的社会政教功能,“道德仁义,非文不名;礼乐刑政,非文不应道德仁义,非文不名;礼乐刑政,非文不应”文章就是宣扬道德仁义,礼乐刑政的。他认为文和道的关系是以道为本,要有文辞还有气势。第三,他认为文章的

8、发展变化与社会的治乱、作家的才气是有关系的。他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但是他又肯定对自然风景的文学审美。这就比刚才的柳冕要好一些。以上这些人都曾经大声疾呼批判形式主义,企图使文章回到宗经明道的传统。但是由于社会条件不够成熟,他们本人的理论水平和创作成就又不够,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过分推崇儒家的经传,轻视文学应有的审美地位和作用,把重文采和传道义明教化对立起来,因而得不到更多人的认可支持,未能造成浩大的声势,动摇骈文的统治地位。但是给后来的古文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第5页/共20页 中唐古文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希望通过文风复古,复兴儒学,挽救唐王朝的衰亡。古文运动是在中

9、唐形成高潮的,这跟中唐社会、政治、文化各个因素分不开。安史之乱以后,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陡然走向衰落,封建王朝的统治腐败无能,地方军阀拥兵割据。到了贞元元和年间,中央和藩镇的矛盾越来越紧张,在初盛唐时期卓有成效的民族融合政策,到中唐以后演变为尖锐的民族矛盾。初盛时期的儒佛道三家并蓄方针,这个时候也发展为冗道。天下大批的劳动力进入寺庙当了和尚,他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他们不劳动却要吃饭。赋税不足,国家的负担加在劳动人民身上,给封建王朝的经济、军事造成困难。就是抓壮丁,当兵的也少了,许多人都当了和尚了。以上种种危机促使封建地主阶级中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迫切感到必须来一次重大改革,挽救唐王朝岌岌可

10、危的命运。而在贞元时期,恰恰有二十年相对太平的时期,这是个假象。政治经济稍稍有些恢复的苗头,这些思想家于是感到有希望了,中兴了,于是就行动起来,经过艰苦地努力造成了一场影响深远联系广泛的古文运动。古古文文运运动动之之背背景景第6页/共20页 唐代古文运动跟同时期一场政治革新有关。政治革新就是永贞革新,是很短暂的一次革新。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柳宗元就是永贞革新的参加者和牺牲者。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韩愈对永贞革新态度暧昧,但是他毕生的政治活动所提倡的政治主张,在大方向上跟柳宗元他们没有大的差别。韩愈在他的文章原道、平淮西碑这些文章里他极力维护君权,反对军阀割据。他提出这些话第一和第三条都是泛论,关键

11、在于“臣不行君之令臣不行君之令”。这个是当时最现实的问题。大批诸侯,地方长官不听中央皇帝的命令,这句话是切中要害的。他提倡道统,排斥佛老,含有尊王攘夷的意味和为社会经济着想的动机。经济上生产者少吃白饭的多,他强调要等级制,要求整顿恢复封建秩序,既是为了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控制,也是试图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韩愈的所有主张虽然都是以复兴儒家之道为号召,实际上没有也不可能倒退到孔子那个春秋时代去。韩愈的用意无非是要减少阻力,赢得本阶级内外更多的群众,所以要打孔子的旗号,打儒家的旗号。而在这以后不久,唐王朝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削藩,另外一个是排佛,收到了一定成效。当然他们不可能改变这个封建王朝必然败亡的历

12、史趋势,古文运动又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他们都是以此相标榜的目的,和口号大体一致,但是思想体系和效果颇为复杂。第7页/共20页 韩愈要复兴的儒学,从政治学上讲进步性多于保守性,从伦理学和哲学讲保守性多于进步性,他讲性三品,人性分三等,还主张有意志的天道观。这当然是唯心的,但是他也不是彻底的尊儒,他也有所改造。原道第一句话说“博爱之为仁博爱之为仁”,博爱之谓仁这不是孔子的话,这跟墨家的思想有关。他还写过一篇文章叫读墨子,认为孔墨相用就是互相补充,儒家和墨家的争论是后来不肖之徒挑起来的,跟老祖师爷没有关系。柳宗元在政治上比韩愈要激进,他参加了永贞革新。他思想上既崇儒但不排佛,他肯定道家的列子、文子和

13、关子这些书。柳宗元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都有可贵的唯物主义因素,当时不为人所重视,甚至不理解,但是后世得到很高的评价。尤其是五十年代以后,古文运动还有一个骨干叫李翱,他是韩愈的学生和直系,他吸收了佛学把儒学发展成为道学,他的思想开宋明理学的先声,他使唯心主义体系更完备了,当然体现的消极因素也更多一些。中唐古文运动提出文以明道,强调言之有物,反对形式主义。中唐古文运动提出文以明道,强调言之有物,反对形式主义。第8页/共20页中唐古文运动的文章改革中唐古文运动的文章改革中唐古文运动的文章改革中唐古文运动的文章改革 以上我们从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来看古文运动,现在我们要说古文运动的最大功绩,还是文学运动,就

14、是文章改革这方面。其代表人物就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提出来了一系列的积极可贵的文学理论主张,并取得大批优秀散文创作成就,从而使中国散文史进入一个光辉灿烂的新时代。韩愈和柳宗元提出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主张主要观点是以下几点。韩韩 愈愈柳柳宗宗元元第9页/共20页 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纲领。它关系到文学的价值论和散文的文化定位问题。也有人后来概括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才是原话。韩愈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宫;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道也。我将以明道也。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宫;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道也。我将以明道也。”答陈生书“愈之为古文,岂独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

15、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愈之为古文,岂独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没有做官时就写文章来阐明儒家之道,不是要句子跟骈体文不同,学古人的文辞就是要了解古人的道理,学就是学古人之道,写文章就是表达古人之理。在他看来古人之道是用古人之文写的,要明古道就要学古文,道是内容,文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明道是目的,为文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所以他严厉批评那种空洞无聊言不由衷,玩弄辞藻的骈体文,强调言之有物,反对形式主义。虽然他所谓的道在当时主要是儒家之道,要说明一下他的前辈李华、梁肃等人讲道有时也包括佛道,韩愈所谓文以明道他的实质

16、就是文学作品为封建的政治教育服务,这是最根本的。但是韩愈对道的内涵又做了有益的扩充增加了济世、救弊的现实成分,比如说关心时政、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文章要反映民生疾苦等等,并不是坐而论道空洞地宣扬儒家学说。文以明道这个口号在后世往往被广义地理解为文学应该把内容放在首位,要有高度的思想性。一、文以明道一、文以明道第10页/共20页 柳宗元也有同样的主张。他说过我小的时候写文章以辞为工,就是讲究辞藻漂亮,到了长大以后乃知文者所以明道。他又说过“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道要通过辞章才能够显示出,辞章要通过书来传播,重要的是要达到儒家之道,实现和理解儒家之道。大道它的根本

17、目的就是要体现在社会生活当中,及物就是在客观现实中体现出来,就是要对社会有好处,对人民有意义。不过柳宗元的道跟韩愈也不尽相同,还包括一些儒学之外的东西,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也更强少了一些卫道色彩。以上说的是文以明道的口号。第11页/共20页二、不平则鸣二、不平则鸣 韩愈主张不平则鸣,鼓励表现和揭示社会矛盾。这是其他唐朝古文家所不曾提到的一个新口号,是韩愈的一个贡献。这涉及到文学发生论和艺术起源。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呜大凡物不得其平则呜。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思,其哭也不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乎?。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思,其哭也不怀,凡出乎口

18、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乎?”送孟东野序事物不公平就要发出声音,人的语言文章也是这样,憋不住了要说,发出声音都是有不平的东西在里面。韩愈把古来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庄子、孟子、老子、韩非子、杨朱、墨翟、张仪、苏秦他们的著作都说成是不得其平而鸣的产物。他们心中有不平,要说出来,于是写成了书。汉代他认为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最善于鸣者也”,唐代的陈子昂、元结、李白、杜甫,所谓鸣就是表现表达抒发的意思。他把文化精华,以上这些人的著作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把他们和文学创作的发生以及一些社会矛盾普遍地联系起来了,有了矛盾,不平衡感才有文章,才有文化的精华。这要比文以明道范围要超出了。儒家是讲教化论的文章是

19、为教化服务的,这个不平而鸣就比教化要超出了,由这个又派生出“穷言亦好,穷苦之言也好”。第12页/共20页 韩愈说过“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愁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愁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潭唱和诗序人在愁苦时候发出的声音、写的文章是最好的,好的文章都是羁旅在外草野之民他们写出来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是文人与现实有矛盾,处于不得意处于压抑地位时候创作出来的。这在阶级社会可以说是个普遍规律,尽管韩愈这样说,他目的是为自己发牢骚,或者是为知识分子鸣不平,但是客观上却提示人们用文学去

20、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这个观念较之古代的怨词说(古代诗经是怨词)而发。还有同时白居易讲的“文章合为时而著”,他更强调了文章的主体性,涵盖更广,而感情浓郁色彩更强烈,所以甚至涉及到文学家的悲剧性命运问题。这跟儒家的文艺理论一向推崇的孔子讲的温柔敦厚就不完全一致了。后来欧阳修又提出“穷而后工”,人穷困以后文章才能写得更好,这是在他基础上的发展。以上讲的是不平则鸣的口号。第13页/共20页三、气盛言宜三、气盛言宜 韩愈主张气盛言宜,强调文章气势,重视作者自身道德学术的修养。我们认为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这个属于作家修养和作品风格的关系问题。韩愈很重视作家各方面的修养,认为直接影响创作。他说:“夫所

21、谓文者,必有诸其中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本深而叶茂本深而叶茂”,“心醇而气和心醇而气和。”答尉迟生书写文章要肚子里有货色,有东西的意思,心地醇厚写的文章就气势和平“气,水也;言,浮物也气,水也;言,浮物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翱书古代文艺里气这个概念很难讲,大致来说就是作家不断加强道德和学术修养而形成的一种文章气势。这个文气是和道德学识分不开的,只有气势充沛才能驾御语言。最早文章讲气就是孟子讲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指的道德修养一种境界。三国时期的曹丕发展为文以气为主,文章以气为主。后代的文艺理论家都爱谈气,今天我们还谈。韩愈主张作家立言

22、首先要养气,只有“气盛而后言”,宜言就是指文章,才能够恰当跟他的气相称。也就是说文章的短长与声音的高下不是单纯形式上技巧讲究而已,应该从养气着手,才能够达到文章内容与形式和谐一致。文章的气势不是学来的,而是养成的,简单说是这样道德和学术修养形成的气势。第14页/共20页 柳宗元也说过文章要以德行为本,先要诚实。这个神志涵义与气大致差不多。柳宗元还具体讲他自己怎么养气,他写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未尝敢以轻心掉之”,不敢掉以轻心,“未尝敢以怠心逸之未尝敢以怠心逸之”,不敢懒惰,糊里糊涂不行,骄傲之气也不行,创作时候要有一种端正严肃的状态,可以说是一种文艺创作心理学的问题。这些说法就把文学创作和作家

23、的品德修养精神状态具体联系起来,比以前的文艺理论家象曹丕、刘勰他们的文气说更进一步。以上说的是气盛言宜的口号。第15页/共20页 韩愈提出陈言务去,反对抄袭,强调创新。这句话反映了古文运动的文学继承观。他是针对骈文家堆砌典故、食古不化这些现象而发的。韩愈是提倡学习写作古文的,但是并不提倡模拟,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对别人讲要“思其意而不思其词”就是学习古人的思想、意义不要模仿一些词句、文字、字句,就是强调要自己的创造,要没有创造就不能传之后世。他强调词必己出,文章要是自己想出来的,如果抄袭别人那就是贼,甚至说“必出于己,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每句话都不能是抄袭前人的。当然这个话说得绝对了

24、,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们许多语言都是前人说过的,每句话都是自己的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很多话都是别人的,我们能够做到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就不错了。创新不光是词句上,思想上的创新更重要。但是反映他对创新是很强调的,他既广泛吸收前人成果又要创造自己的风格,他学习的范围比较广。在他之前那些人只强调学习六经,他是诸子百家都学的,他吸收新鲜词汇大胆运用新词和新的句法,甚至弄得怪怪奇奇以显示他的戛戛独造。柳宗元也是反对“荣古博今”,就是厚古薄今,就是从前人作品里去偷,把前人作品割裂起来装的很漂亮,欺骗别的不懂事的人。骈文家就是这样的,经常有一些蹩脚的骈文家拿古人词汇来吓人。四、陈言务去四、陈言务去第16页/共20

25、页 韩愈提出文从字顺,强调通顺晓畅,反对故弄玄虚,割裂文章。这是语言观,反映了古文家他们革新文学语言的努力。文字要妥帖流畅,合乎自然语气,适合表达不同内容。韩愈主张因事陈辞,根据事实需要来使用词语文章,“言语于事相模”,就是相配合、相符合,要简繁得体,符合客观要求,没有多余和过分的话。这也是针对骈文而发的。有些蹩脚的骈文家为了拼凑对仗,追求华美,往往故弄玄虚,叠床架屋。一句话说完的要用两句,三句话说完的要用四句,割裂文章使人看不懂,他们以为这是最有学问的。韩愈反对这个。韩愈曾经批评魏晋以后“其下魏晋氏,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其下魏晋氏,其声清以浮

26、,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文从字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我们前面举过好几个古文家,他们自己的文章都写不好,没有做到文从字顺。像裴子野、柳冕,他们自己的文章写不好的,包括比韩愈稍早的元结,他的文章也不够通畅。韩愈同时还有一个叫樊绍述,那文章差得远,读不懂,可是他也是古文,古得没法懂。可见文学语言问题是个重要问题,不是雕虫小技。五、文从字顺五、文从字顺第17页/共20页 柳宗元这方面也发挥过意见,他说当时的文章“因因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遒密以为能,不亦外乎?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遒密以为能,不亦外乎?”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光是注意漂亮,这是外在的东西,

27、没有抓住本质,批评那时写文章“引笔行墨,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复杜温夫书不要拘泥古人师法,按意思表达需要。当时文坛很讲究程序和规格,柳宗元认为文章以达意为主,不要受传统规格的束缚。这些观点和韩愈大体上是一致的,经过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提倡,艰苦努力,使古文运动取得全面胜利。第18页/共20页 由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提倡、广泛宣传,才使得古文运动能够更深入,更广泛地展开。为了推广古文运动,韩愈进行了大量社会活动。他不顾流俗的讥笑和打击,抗颜为人师广收门徒,传道授业介绍经验,扩大影响。当时许多知名的古文家和文化人有的是他的弟子,有的是他的

28、朋友,集合在他的周围。而韩愈俨然成为一代文宗,也就是文坛领袖。当时就认为他是文坛领袖,后来四大家是公认的文坛领袖。柳宗元的情况跟他稍有区别,他不太从事交游,他后来去的地方长期也比较偏僻,但是他在永州和柳州那个地区,一些学文学的人,喜欢文学的人,都以他为老师,集合在他周围,经过他指点的文章都写得不错。由于韩愈、柳宗元以及其他古文运动家们的共同努力,终于使得古文运动取得全面胜利,写作古文的越来越多,蔚为潮流,形成对骈文的压倒优势,骈文就退居次要地位了,而且对当时的传奇小说、诗赋都产生了广泛影响。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文学理论是以他们成功的创作实践为基础的,认真总结了中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并针对当时文坛诸多弊端而发的。他们是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比较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时代的需要,是唐代古文运动成熟的标志和成功的秘诀。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文学理论是以他们成功的创作实践为基础的,认真总结了中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并针对当时文坛诸多弊端而发的。他们是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比较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时代的需要,是唐代古文运动成熟的标志和成功的秘诀。总总 结结第19页/共2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