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计量方法.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88531584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计量方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计量方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计量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计量方法.ppt(6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碳计量方法专题培训班碳计量方法专题培训班:2010年年9月月1720日日,北京北京张小全大自然保护协会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计量方法碳计量方法内容提要内容提要1.森林固碳的途径2.IPCC指南及其发展3.IPCC-土地利用分类4.IPCC-LULUCF 计量方法5.我国面临的挑战6.主要发达国家LULUCF方法与源汇情况一、森林固碳途径一、森林固碳途径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重要的碳库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重要的碳库 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其生物量和土壤中贮存大量的碳。森林植物碳含量约占干重的50%1m3的木材的干重约为0.5吨(0.30.7t)1m3的森

2、林蓄积代表的生物量干重约为1吨。土壤有机碳、无机碳一、森林固碳途径一、森林固碳途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约24770亿吨碳,其中植被约占20,土壤碳约占80。占全球土地面积30%的森林,其森林植被的碳贮量约占全球植被的77%,土壤的碳贮量约占全球土壤的39%。单位面积森林碳贮量是农地的25倍,土壤和植被碳库的比率在北方森林为5,但在热带林仅为1。森林生长是大森林生长是大气气CO2重要的重要的吸收汇吸收汇流量与储量流量与储量一、森林固碳途径一、森林固碳途径草地植物和农作物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但其作用是短暂草地植物和农作物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但其作用是短暂的。的。毁林是大气毁林是大气CO2的重

3、要的排放源的重要的排放源 毁林指森林向其它土地利用的转化或林木冠层覆盖度长期或永久降低到一定的阈值以下。毁林导致生物量碳排放(除部分木材及其木制品可以较长时间保存外)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还将引起森林土壤有机碳(SOC)的大量排放。一、森林固碳途径一、森林固碳途径在1950s以前,毁林主要发生于北美和欧洲等温带地区以及热带亚洲和南美。在1950s以后,北美和欧洲(除前苏联外)的毁林基本遏止,而此期间热带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热带地区的毁林大幅增加,从而成为大气CO2的主要排放源。一、森林固碳途径一、森林固碳途径毁林速率毁林速率:19801995间热带地区的毁林速率达1550万hm2/a 1990

4、2000年:毁林面积1460万hm2/a,其中热带1420万hm2/a 2000-2005年:为1290万hm2/a,其中原始林600万hm2/a毁林碳排放毁林碳排放:1850s:0.3 GtC/a1950s初:1.0 GtC/a1980s:1.70.8 GtC.a-11990s:1.60.8 GtC.a-1,19932003:1.1 0.3 GtC.a-1。一、森林固碳途径一、森林固碳途径林业活动与减排增汇林业活动与减排增汇 林业部门的减排增汇行动主要包括以下四类活动:通过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植树造林,保持或增加森林面积;通过降低森林退化以及植树、树木遗传改良、施肥、异龄林或其他合理的营林

5、技术,保持或提高林分水平碳密度(单位面积碳储量);通过森林保护、延长轮伐期、林火管理和森林病虫害控制,提高或保持景观水平碳密度;通过利用森林生物质材料替代化石燃料密集型产品,或林业生物质燃料替代化石燃料,增加异地木制品碳储量,增强产品和燃料替代。一、森林固碳途径一、森林固碳途径每类减排增汇活动及其成本效益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尺度:短期内效益最大的无疑是减少或避免排放(即降低毁林或退化、林火和森林病虫害控制等)。但是,一旦控制了排放,森林碳储量仅仅维持稳定或有缓慢增加。造林的碳吸收则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但要求较大的前期活动和投入。大多数旨在增加碳汇的森林经营活动也要求前期投入,其碳效益因不同地区、活

6、动类型和森林的初始条件而异。从长远来看,旨在维持或增加森林碳储量,同时又能可持续地提供木材、纤维或能源的森林经营活动,能产生最大的可持续的减排增汇效益。一、森林固碳途径一、森林固碳途径木产品碳问题木产品碳问题一、森林固碳途径一、森林固碳途径1995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1996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修订指南IPCC 2000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优良做法指南和不确定性管理能源工业过程农业LUCF城市废弃物未包括LULUCFIPCC LULUCF优良做法指南2006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第4章:AFOLU二、二、IPCC指南及其发展指南及其发展包括KP条款的计量二、二、IP

7、CC指南及其发展指南及其发展l1996 IPCC LUCF1996 IPCC LUCF指南:四类人为因素引起的指南:四类人为因素引起的GHGGHG源汇源汇: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质碳贮量的变化(5A):包括森林和散生木,不包括未受人为干扰的森林;森林和草地转化(5B):森林和草地转化为其它地类(主要考虑农地),包括转化过程中生物质碳贮量变化和生物质燃烧引起的非CO2排放;放弃地植被的自然恢复引起的生物质碳贮量变化(5C);土壤碳变化(5D):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引起的矿质土壤碳贮量变化、有机土壤转化为农地或人工林引起的CO2排放和农业土壤施用石灰引起的CO2排放。lIPCC-1996-LUCFIPC

8、C-1996-LUCF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分类混乱:分类混乱:部分基于碳库变化(5A和5D),部分基于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活动(如5B和5C)。方法缺乏灵活性:方法缺乏灵活性:没有提供备选方法。计量的源汇不完整:计量的源汇不完整:如缺少非林地转化为有林地的计量,缺少对森林、草地、农地、湿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源汇变化的计量。对土地利用类型缺乏统一的定义对土地利用类型缺乏统一的定义,使各国的清单缺乏可比性。无法满足无法满足KPKP有关有关LULUCFLULUCF条款的计量要求。条款的计量要求。二、二、IPCC指南及其发展指南及其发展lIPCC GPG LULUCF统一和定义了土

9、地利用分类:有林地、农地、草地、湿地、居住用地和其它土地;涵盖所有地类及其相互间的转化:针对每一地类及其转化,分别五大碳库计量碳贮量变化和非CO2温室气体排放。解决了KP中有关LULUCF活动的碳计量方法:专门针对KP关于造林、再造林和毁林(ARD)的3.3条款,关于森林管理、植被恢复、农地管理和牧地管理的3.4条款、第6和12款有关LULUCF项目的温室气体源汇计量提供了方法学指南。二、二、IPCC指南及其发展指南及其发展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方法:由简单到复杂三个层次的计量方法,使各国根据其本国的活动水平和排放/清除因子或参数的可获得性,选择适合的方法。具有高质量详细数据的缔约方可选择较高层次的

10、方法,使不确定性得以降低。而数据缺乏甚至没有数据的缔约方也可根据国际上统计或估计的活动水平数据和默认的排放/清除因子或参数,完成LULUCF计量。二、二、IPCC指南及其发展指南及其发展Tier 1:采用IPCC-1996-LUCF的基本方法及其提供的或IPCC-GPG-LULUCF更新的排放/清除因子和参数的默认值,活动水平数据来自国际或国家级的估计或统计数据;Tier 2:采用具有较高分辨率的本国活动数据和排放/清除因子或参数;Tier 3:采用专门的国家碳计量系统或模型工具,活动数据基于高分辨率的数据,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二、二、IPCC指南及其发展指南及其发展lGPG L

11、ULUCF的主要问题:的主要问题:LULUCF的清单报告中涉及农地、草地及其与其它地类的转换,因此容易出现重复或遗漏,也容易使清单编制人员混淆。如:农地非CO2排放在农业部门编制和报告,而CO2在LULUCF部门编制和报告;林地和湿地排水引起的N2O在LULUCF报告,农地和草地排水引起的N2O排放在农业部门报告,CO2在LULUCF报告;其它地类转化为农地引起的非CO2和CO2排放均在LULUCF部门编制和报告。热带稀树草原燃烧引起的非CO2排放在农业部门编制和报告,而其它地区草地燃烧则属LULUCF。二、二、IPCC指南及其发展指南及其发展l2006 IPCC 指南指南将IPCC-GPG-

12、2000中的第四章(农业)和IPCC-GPG-LULUCF进行整合,但仍采用GPG-LULUCF的分类结构。过去属选择性计量的居住地和被管理湿地的CO2源排放和汇清除,在IPCC-2006-AFOLU给出了计量方法学指南。湿地CH4排放的计量方法作为附件提供木质林产品碳计量方法学得到进一步改进,并纳入正式的方法学中,而不是作为附件。二、二、IPCC指南及其发展指南及其发展l过去根据火烧的原因来识别是否纳入GHG的计量,即不考虑自然火烧,但有时是很难区分发生的火烧是人为的还是自然因素引起的。AFOLU则根据火烧所发生的土地类别来区分,即只有发生在被管理或受人为干扰的土地上的火烧将纳入清单计量,而

13、不论火烧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发生于未受人为干扰的土地的火烧不纳入清单计量,除非这种火烧最终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二、二、IPCC指南及其发展指南及其发展l要求:透明、一致、可比、完整。l第13/CP.9号决议:决定附件I缔约方应根据“IPCC LULUCF优良做法指南”编制和报告2005年及其以后的年度清单。l第15/CP.10号决议:鼓励缔约方在2007年以前自愿报告第3.3和3.4条下活动的温室气体源排放量和汇清除量的估算数字,并作为国家清单报告的补充信息。lCMP.1第17号决议:批准KP的附件I国家应采用IPCC LULUCF优良做法指南”报告第3.3和3.4条下活动的温室气体源排放量

14、和汇清除量二、二、IPCC指南及其发展指南及其发展l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有林地:有林地:满足森林定义标准的土地农地:农地:包括不满足森林定义标准的混农林系统;草地:草地:包括未利用草地、放牧地、不满足森林定义标准的混牧林系统;湿地:湿地:包括永久或季节性水湿地,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等。居住用地:居住用地:居住用地,包括工矿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其它用地:其它用地:包括裸地、裸岩、冰川、荒漠等。三、三、IPCC-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l土地亚类土地亚类5.A.有林地:有林地:5.A.1 一直为有林地(FF)亚类:森林类型.5.A.2 其它地类转化为有林地(LF):5.A.2.1:农

15、地转化为有林地;5.A.2.2:草地转化为有林地;5.A.2.3:湿地转化为有林地;5.A.2.4:居住地转化为有林地;5.A.2.5:其他地类转化为有林地。三、三、IPCC-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5.B 农地:农地:5.B.1 一直为农地(CC)亚类5.B.2 其它地类转化为农地(LC);5.B.2.1 有林地转化为农地;森林类型、草地类型;5.B.2.2 草地转化为农地;5.B.2.3 湿地转化为农地;5.B.2.4 居住地转化为农地;5.B.2.5 其他地类转化为农地;三、三、IPCC-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5.C 草地:草地:5.B.1 一直为草地(GG)亚类5.B.2 其它地类转

16、化为草地(LG);5.B.2.1 有林地转化为草地;森林类型、草地类型5.B.2.2 草地转化为草地;5.B.2.3 湿地转化为草地;5.B.2.3 居住地转化为草地;5.B.2.3 其他地类转化为草地;.三、三、IPCC-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转化后LU原LU有林地农地草地湿地居住地其它用地有林地5.A.1 FF5.B.2.1 FC5.C.2.1 FG5.D.2.1 GW5.E.2.1 FS5.F.2.1 FO农地5.A.2.1 CL5.B.1 CC5.C.2.2 CG5.D.2.2 CW5.D.2.2 CS5.F.2.2 CO草地5.A.2.2 GL5.B.2.2 GC5.C.1 GG5

17、.D.2.3 GW5.D.2.3 GS5.F.2.3 GO湿地5.A.2.3 WL5.B.2.3 WC5.C.2.3 WG5.D.1 WW5.D.2.4 WS5.F.2.4 WO居住地5.A.2.4 SL5.B.2.4 SC5.C.2.4 SG5.D.2.4 SW5.E.1 SS5.F.2.5 SO其它用地5.A.2.5 OL5.B.2.5 OC5.C.2.5 OG5.D.2.5 OW5.D.2.5 OS5.F.1 OO三、三、IPCC-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l区分土地利用类型转化:IPCC缺省值为20年(各国可根据国情选择20年以上的时间),例如,对清查年为2005年,1986-2005年

18、期间一直为有林地的:划入5.A.1 FF;1986-2005年期间从其它地类转化为有林地的:划入5.A.2 LF经营性采伐导致的暂时无林地仍划入5.A.1 FF。l为此需要知道过去20年内每年的各类土地利用转化面积。三、三、IPCC-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三、三、IPCC-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时间点时间点1 时间点时间点2转化后LU原LU有林地农地草地湿地居住地其它用地合计有林地1521119农地3291134草地52501260湿地1146居住地55其它用地1124合计253552484128三、三、IPCC-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面积矩阵(过去20年每年一个矩

19、阵)转化后LU原LU管理森林未管理森林农地管理草地湿地居住地其它用地管理森林FMDDDDD未管理森林FMDDDDD农地ARCMGM/RVRVRV管理草地ARCMGM/RVRVRV未管理草地ARCMGMRV湿地ARCMGMRVRV居住地ARCMGM/RVRVRV其它用地ARCM/RVGM/RVRVRV三、三、IPCC-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转化与KP活动l碳库: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死木和土壤有机碳,木产品。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土壤层以上以干重表示的所有活生物量,包括干、桩、枝、皮、种子和叶。如果林下植被生物量在总地上生物量中的比例相对较小,可以忽略,但要保持计算和监测的

20、一致性。地下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所有活根生物量。由于细根通常很难从土壤有机成分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因此通常不纳入该部分。四、四、IPCC-LULUCF 计量计量方法方法枯落物:枯落物:矿质土层或有机土壤以上、直径小于10cm或其它规定直径的、处于不同分解状态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凋落物、腐殖质,以及不能从经验上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小于一定直径的活细根。死木:死木:枯落物以外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枯立木、直径大于或等于10cm或其它规定直径的枯倒木、死根和树桩。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一定深度内矿质土和有机土(包括泥炭土)中的有机碳,包括不能从经验上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小于一定直径的活细根。

21、四、四、IPCC-LULUCF 计量计量方法方法lTier 1 假定:地下生物量为零枯落物和死木通常合为死有机质除有林地外,死有机质碳库碳储量为零有林地转化为其它地类:IPCC为死有机质提供了缺省值有林地死有机质碳储量变化为零。对采伐、火灾等干扰,假定碳排放全部发生于当年。四、四、IPCC-LULUCF 计量计量方法方法l碳储量变化:两种方法基于过程的方法(碳库输入-输出)基于储量的方法l非CO2排放四、四、IPCC-LULUCF 计量计量方法方法四、四、IPCC-LULUCF 计量计量方法方法l生物量:无地类变化(5.X.1)基于储量的方法(a)(b)四、四、IPCC-LULUCF 计量计量

22、方法方法l生物量:无地类变化(5.X.1)基于过程的方法(a)(b)(c)四、四、IPCC-LULUCF 计量计量方法方法l生物量:无地类变化(5.X.1)基于过程的方法(a)(b)(c)四、四、IPCC-LULUCF 计量计量方法方法l 生物量:地类变化(5.X.2)四、四、IPCC-LULUCF 计量计量方法方法l死有机质:无地类变化(5.X.1)(a)(b)Tier 1:四、四、IPCC-LULUCF 计量计量方法方法l死有机质:无地类变化(5.X.1)Tier 2/3四、四、IPCC-LULUCF 计量计量方法方法l死有机质:地类变化(5.X.2)Tier 1:Tier 2对无林地:T

23、ier 1l土壤有机质:无地类变化(5.X.1)Tier 1:矿质土壤:矿质土壤:假定土地利用变化后,土壤有机碳呈线性变化,并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新的平衡,考虑30cm土层c,s,i:气候、土壤、管理方式,t:两次土壤调查间隔土地利用因子、管理因子、有机质输入因子四、四、IPCC-LULUCF 计量计量方法方法l土壤有机质:无地类变化(5.X.1)有机土壤:有机土壤:c:climate zoneTier 2:方法同Tier 1,使用国家参数四、四、IPCC-LULUCF 计量计量方法方法五、主要附件五、主要附件I国家国家LULUCF清单方法清单方法与源汇情况与源汇情况l附件附件I国家国家LUCF清

24、清单方法和参数:单方法和参数:除少数几个东欧国家除少数几个东欧国家外,大多使用外,大多使用T2和和T3以及国家参以及国家参数。数。参数对于5A1,单位面积森林生物量中的碳储量年变化量因不同森林类型而异,各国的平均值从-0.25 2.60 tChm-2a-1不等。其中美国0.47,欧盟(15)平均0.57,日本0.84,新西兰0.30,澳大利亚和俄罗斯0.13。(生长扣出消耗)对于5A2,单位面积森林生物量中的碳储量年变化量,各国的平均值从0.2 3.63 tChm-2a-1不等。我国单位面积林分平均生物量中的碳储量变化量约为0.8 tChm-2a-1。参数大部分国家报告了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碳

25、土壤碳占生物量碳变化的比例大多在2%(5.A.1)或10%(5.A.2)以下附件附件I国家国家LULUCF温室气体源汇量温室气体源汇量森林面积森林面积:美国美国2.79,欧盟欧盟(15)1.23,加拿大加拿大2.3,俄罗斯俄罗斯8.8,澳大利亚澳大利亚1.0亿公顷亿公顷LUCF碳源汇占国家温室气体源排放的%六、我国面临的挑战六、我国面临的挑战l我国的土地分类与我国的土地分类与IPCC指南的六大地类有一定差别,指南的六大地类有一定差别,各地类分别在不同的部门调查统计,调查统计的时间、各地类分别在不同的部门调查统计,调查统计的时间、频率、方法和标准不一致,使各地类及其变化不协调。频率、方法和标准不

26、一致,使各地类及其变化不协调。例如:例如:我国耕地面积从我国耕地面积从1957年的年的16.8亿亩递减到亿亩递减到1995年的年的14.2亿亩,亿亩,这种耕地的面积变化主要是基于各级上报数据,而非土地清这种耕地的面积变化主要是基于各级上报数据,而非土地清查数据。查数据。经过经过10余年的土地清查,耕地面积比过去统计的面积要大许余年的土地清查,耕地面积比过去统计的面积要大许多,于是多,于是1996年我国的耕地面积增加为年我国的耕地面积增加为19.5亿亩,且在以后亿亩,且在以后的几年呈增加趋势。的几年呈增加趋势。我国报道的草地资源,在我国报道的草地资源,在1949年约为年约为60亿亩,从亿亩,从1

27、989年开始年开始为约为约40亿亩。亿亩。我国的每五年进行一次森林资源清查,林地面积每五年更新我国的每五年进行一次森林资源清查,林地面积每五年更新一次。一次。一些地类的面积,如交通、水域和未利用土地,自建国初期一些地类的面积,如交通、水域和未利用土地,自建国初期公布数据后,只在公布数据后,只在1996年才更新了一次。年才更新了一次。l新的新的IPCC指南只要求对受人为干扰或管理的土地进行计量,而指南只要求对受人为干扰或管理的土地进行计量,而我国对各地类的调查统计只给出地类的总面积,没有给出被管我国对各地类的调查统计只给出地类的总面积,没有给出被管理的或受人为干扰的面积,特别是草地、林地和划入湿

28、地类的理的或受人为干扰的面积,特别是草地、林地和划入湿地类的水体。水体。六、我国面临的挑战六、我国面临的挑战l新的新的IPCC指南在划分地类本身和地类转化时,以指南在划分地类本身和地类转化时,以20年年为划分的时间标准,这就要求需要具备清查年和为划分的时间标准,这就要求需要具备清查年和20年年前详细的各土地类别数据。例如,假定我国下一温室前详细的各土地类别数据。例如,假定我国下一温室气体清查年为气体清查年为2000年,则同时需要年,则同时需要1980和和2000年的数年的数据。只有据。只有1980年时的林地,在年时的林地,在2000年仍为林地时才纳年仍为林地时才纳入林地类别计算;而入林地类别计

29、算;而1980年的非林地,到年的非林地,到2000年为林年为林地时,则纳入地时,则纳入“转入林地转入林地”类计算。其它地类之间的类计算。其它地类之间的转化也是如此。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很多地类是转化也是如此。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很多地类是不具备不具备20年前的数据的。年前的数据的。六、我国面临的挑战六、我国面临的挑战l我国森林资源清查往往只给出森林转化数据,但没有林地与其我国森林资源清查往往只给出森林转化数据,但没有林地与其它各地类的详细转化数据,也没给出转化的森林类型,将给清它各地类的详细转化数据,也没给出转化的森林类型,将给清单计算带来很大困难。单计算带来很大困难。l我国已经开展了多个

30、国家级大规模的与陆地碳循环有关的大项我国已经开展了多个国家级大规模的与陆地碳循环有关的大项目,各行业部门也立项开展了许多研究,通过这些项目建立了目,各行业部门也立项开展了许多研究,通过这些项目建立了许多研究站点,测定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新的许多研究站点,测定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新的IPCC指南的要求,如枯落物、枯死木贮量及其周转以及土地利指南的要求,如枯落物、枯死木贮量及其周转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碳方面的数据和参数,大多数参数存在很大的不用变化与土壤碳方面的数据和参数,大多数参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目前的研究测定主要集中在林地、农地和草地,确定性。此外,目前的研

31、究测定主要集中在林地、农地和草地,对其它地类研究测定廖廖,对各地类之间转化的研究更少对其它地类研究测定廖廖,对各地类之间转化的研究更少六、我国面临的挑战六、我国面临的挑战l我国处在一个特殊的气候和生物地理区域,我国处在一个特殊的气候和生物地理区域,IPCC清单指南提供清单指南提供的默认参数,多来自欧洲和北美,几乎不适用于我国的情况。的默认参数,多来自欧洲和北美,几乎不适用于我国的情况。国际上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与我国有较大差别,其默认参数也国际上采用的土壤分类系统与我国有较大差别,其默认参数也很难直接应用于我国。而且,很难直接应用于我国。而且,IPCC指南提供的默认参数是分别指南提供的默认参数是分别按气候带和森林类型提供的,而我国活动水平数据是按省或地按气候带和森林类型提供的,而我国活动水平数据是按省或地区统计的。由于我国地形、气候和森林类型复杂多样,气候带、区统计的。由于我国地形、气候和森林类型复杂多样,气候带、森林类型与省不能对应。当不可能获得我国自已的参数时,也森林类型与省不能对应。当不可能获得我国自已的参数时,也无法从无法从IPCC指南中选择合适的参数。指南中选择合适的参数。六、我国面临的挑战六、我国面临的挑战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