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同步授课课件:第18课《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教育精品).ppt

上传人:hwp****526 文档编号:88513333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同步授课课件:第18课《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教育精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同步授课课件:第18课《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教育精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同步授课课件:第18课《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教育精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同步授课课件:第18课《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教育精品).ppt(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第1818课课吴功正吴功正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光。2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3 3、赏析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赏析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江苏如皋人,美学家,江苏如皋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

2、贴,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吴功正吴功正:作家作家阿里山阿里山阿里山,位于阿里山,位于台湾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祝山、塔山等1818座山峦的总称。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座山峦的总称。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3997米)甚近。阿里山米)甚近。阿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风景区面积约有175175公顷,是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旅游胜地。写作背景写作背景19971997年年7 7月初,作者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月初,作者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

3、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为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为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1 1、读准下列红字的音、读准下列红字的音风风靡靡()山山岚岚()谛谛听(听()雄雄踞踞()鱼鱼鳖鳖()静静谧谧()一一泓泓()幢幢顶(顶()堪堪称(称()红红桧桧()mml l n nd d j j bibim m h h nnchuchu

4、 nnknknuu 字词积累字词积累研研研研读读读读课课课课文文文文、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者的思想感情?从台北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从台北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第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第

5、2节)节)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车站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车站(第(第2节)节)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第(第3节)节)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出现一泓水潭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出现一泓水潭(第(第4节)节)山间的曲径幽路山间的曲径幽路(第(第5节)节)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第(第6节)节)下山的路上下山的路上(第(第10节)节)移步换景移步换景 游览行踪游览行踪“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以能说到了阿里

6、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莽莽不尽的林海的林海”,林海内,林海内“云雾浓稠云雾浓稠”,再加上,再加上“古典文化古典文化”的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

7、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课文第课文第3 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第4 4段,写潭水清澈。段

8、,写潭水清澈。第第5 5段,写林区的宁静。段,写林区的宁静。第第6 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第7 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第第8 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第9 9段,写段,写“神木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经历的一次巨创。凡概括一处的特征,总要从他最有代表性的景看起来。凡概括一处的特征,总要从他最有代表性的景看起来。比如,苏轼曾经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也。化用过来,比如,苏轼曾经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也。化用过来,到台湾,不游阿里山,乃憾事也。到阿里山,不游神木,到台湾,不游阿里山,乃憾事也。到阿里山,不游神木,乃憾事也。(引入

9、具体文段赏析)乃憾事也。(引入具体文段赏析)我们一起来看这株神木到底独特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这株神木到底独特在哪里?木有香气,高达木有香气,高达5858米,胸径米,胸径6.5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精”,成了,成了“神神”。其树龄约有三。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一声焦雷,从神木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

10、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再次细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并作简要再次细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并作简要分分析。析。提示:(提示:(1 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用等多种修辞。(2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3 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拟声美:运用拟声词。品味语言品味语言1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

11、,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界、净洁的世界,甚或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品析品析】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循

12、声得情”,通过反复,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特体验。2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之兵马。【品析品析】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

13、;,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用助词“之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3 3、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

14、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如画。【品析品析】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的效果。风风光光美美如如画画宁静的林区宁静的林区清澈的潭水清澈的潭水无边的森林无边的森林厚密的青苔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神奇的神木爱我河山爱我河山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景景情情写法:写法:融情于景融情于景古式的火车古式的火车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这篇游记通

15、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课文小结课文小结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在正准备带领大家动身游览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在正准备带领大家动身游览风光如画的阿里山,请你先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行程。风光如画的阿里山,请你先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行程。温馨提示温馨提示:先小组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先小组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同地点的不同景物,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课外延伸课外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