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文学理论的成熟(魏晋南北朝).ppt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88465981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 文学理论的成熟(魏晋南北朝).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三讲 文学理论的成熟(魏晋南北朝).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 文学理论的成熟(魏晋南北朝).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 文学理论的成熟(魏晋南北朝).ppt(4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三讲第三讲 文学理论的成熟文学理论的成熟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学习要点魏晋的文化转型与魏晋的文化转型与文论自觉文论自觉 。曹丕曹丕典论典论论文论文。陆机陆机文赋文赋。刘勰刘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钟嵘钟嵘诗品序诗品序。魏晋的文化转型与文论自觉魏晋的文化转型与文论自觉魏晋玄学对美学和文论的影响。(人的自觉)魏晋风度(独特的文士心态)“文”的自觉和文学观念的独立。魏晋玄学对美学和文论的影响魏晋玄学对美学和文论的影响“有有”、“无无”论: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无”要通过“有”来体现。美是通过有限形象达到无限意味的境界。“言言”“”“象象”“”“意意”论:论:启发了“立象尽意”,“

2、得意忘象”的艺术思维。“无情无情”、“有情有情”论:论:何晏主圣人无情,王弼主有情。“畅万物之情”。“形形”、“神神”论论 。王弼“忘形得神”,嵇康“养神亲形”。顾恺之“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司空图“离形得似”。“名教名教”、“自然自然”之论:之论: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文学不再是宣示名教的工具。魏晋风度 魏晋名士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重风神轻形迹,放浪形骸,佯狂自适。魏晋风度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魏晋风度意味着人的觉醒和对于个性的自由追求。文的自觉 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文学思想的变化:对文学个性情感本质的认识明确化;

3、文学形式美的特点渐趋明确。曹丕曹丕典论典论论文论文 中国古代第一篇文中国古代第一篇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步入自觉期的重批评步入自觉期的重要标志。要标志。文章文章“不朽不朽”说说。文体说(文体说(“四科四科”八八体说)体说)“文气文气”说说 文学批评态度 文学批评态度 批评“文人相轻”的恶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原因是“暗于自见,谓己为贤”;“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审己以度人”。批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文章文章“不朽不朽”说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辱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

4、谓不朽。”(左传)“四科四科”八体说八体说“夫文本同而末异,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才能备其体。”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风格论,影响了后世的辨体批评。“文气文气”说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养吾浩然之气”“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木气人勇,金气人刚,火气

5、人强而燥,土气人智而宽,水气人急而贼。”(任嘏道论)曹丕所谓“文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没有伦理色彩。第一次将“气”引入到文学批评领域。陆机陆机文赋文赋 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为文之用心为文之用心艺术构思论艺术构思论 艺术表现论艺术表现论 文体风格论文体风格论 灵感论:应感之会。灵感论:应感之会。物、意、文三者的关系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物、意、文三者之间的关系。“物”,指客观外物;“意”,指作

6、家之心;“文”即言辞,也指外化为语言文字的文章。构思准备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深深地观察和体验作为创作对象的宇宙万物。感物。饱读前人诗书和典籍,从中陶冶心胸,培养高洁情志。构思阶段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

7、心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创作主体进入一种用志不分的虚静的精

8、神状态创作主体进入一种用志不分的虚静的精神状态 。想象活动的超时空性。想象活动的超时空性。想象中的情感的作用和想象的生动性。想象中的情感的作用和想象的生动性。想象活动的自由性和审美性。想象活动的自由性和审美性。文学活动中的创新性。文学活动中的创新性。艺术表现说艺术表现说“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9、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文赋)文体风格说文体风格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文赋)楚辞惜诵:“发愤以抒情”。陆机“诗缘情而绮靡”将抒情置于诗的核心位置。将抒情中的将抒情置于诗的核心位置。将抒情中的礼义规范取消了,以前不能抒发个人情礼义规范取消了,以前不能抒发个人情感得到自由抒发,感得到自由抒发,是对是对“诗言志诗言志”的突的突破。破。“绮靡绮靡”强调形式的华美。如音韵和谐,强调形式的华美。如音韵和谐,语言华丽,偶对使用等。语言华丽,偶对使用等。“缘情说缘情说”意味诗学

10、观念发生了质的变意味诗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以政教为核心的诗学观念被以审美化,以政教为核心的诗学观念被以审美为核心的诗学观念取代了。为核心的诗学观念取代了。论灵感“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文赋)应感之会的特征:突然性、短暂性、突破性。南北朝的审美文化氛围和文论概况 出现出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诗品诗品之类的文论著之类的文论著作,并有大量文学论文。作,并有大量文学论文。如沈约如沈约宋书宋书谢灵运谢灵运传论传论、裴子野、裴子野雕虫雕虫论论、江淹、

11、江淹杂体诗序杂体诗序、萧子显、萧子显南齐书南齐书文学传论文学传论。文学观念深入发展:文学观念深入发展:从从“任情极性任情极性”到到“放荡放荡”为文;辞采声律的语为文;辞采声律的语言美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言美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理论总结。和理论总结。“文笔”说南史南史颜延之传颜延之传:“竣得臣笔,测得臣文竣得臣笔,测得臣文”。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总术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萧绎萧绎金楼子金楼子立言立言:“屈原、宋玉、枚乘、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至如不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

12、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吻遒会,情灵摇荡。”四声南史南史陆厥传陆厥传云:云:“时盛为文章,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

13、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四声:周颙有四声:周颙有四声切韵四声切韵,沈约,沈约四四声谱声谱,指平、上、去、入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八病平头:平头:“芳时芳时淑气清,淑气清,提壶提壶台上倾台上倾”。上尾:上尾:“青青河畔青青河畔草草,郁郁园中,郁郁园中柳柳”。蜂腰:蜂腰:“客从远方来,遗客从远方来,遗我我双双鲤鲤鱼鱼”。鹤膝:鹤膝:“客从远方客从远方来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思,下言久离别。,下言久离别。”大韵:大韵:“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垆”。小韵:小韵:“古古树

14、树老老连连石,急石,急泉泉清清露露沙沙”。旁纽:旁纽:“鱼鱼游见风游见风月月,兽走畏伤蹄,兽走畏伤蹄”。正纽:正纽:“轻霞落暮轻霞落暮锦锦,流火散秋,流火散秋金金。”文心雕龙研究文献黄侃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文心雕龙注是现今最通行的入门读本。杨明照是现今最通行的入门读本。杨明照文心雕文心雕龙校注龙校注(19581958)是是五十年代龙学研究名著。)是是五十年代龙学研究名著。六十年代初牟世金的六十年代初牟世金的文心雕龙选译文心雕龙选译和郭晋和郭晋稀稀文心雕龙译注文心雕龙译注。王利器。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文心雕龙校证(19801980)和杨明照)和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15、文心雕龙校注拾遗(19821982)堪称)堪称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校勘史上的双子星校勘史上的双子星座。座。周振甫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文心雕龙注释(19811981)是)是“范范注注”以来最为完备的白话注释本。詹锳以来最为完备的白话注释本。詹锳文心文心雕龙义证雕龙义证(19891989)和祖保泉)和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文心雕龙解说(19931993)也是校注译释方面值得重视的著作。)也是校注译释方面值得重视的著作。刘勰其人其书刘勰(彦和,刘勰(彦和,465465520520)。他少年成孤儿,)。他少年成孤儿,家境贫寒,跟随南京定家境贫寒,跟随南京定林寺僧佑,博览群书林寺僧佑,博览群书 。十年后,刘勰出仕

16、为官,十年后,刘勰出仕为官,曾任东宫通事舍人。天曾任东宫通事舍人。天监十八年受敕重返定林监十八年受敕重返定林寺寺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琴心,王孙,王孙巧心巧心,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序志序志)文心雕龙的基本体系 文之枢纽:文之枢纽: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全书总论,是关于文学本质的理论。全书总论,是关于文学本质的理论。论文叙笔:论文叙笔: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

17、箴,诔碑,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文体论。议对,书记。文体论。割情析采割情析采: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情采,熔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涉及事类,练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涉及文学构思、创作、风格、体性、写作技巧、批文学构思、创作、风格、体性、写作技巧、批评鉴赏、文学历史发展与时代的关系等命题。评鉴赏、文学历史发展与时代的关系等命题。序

18、志序志抒发自己远大抱负以统帅全书。抒发自己远大抱负以统帅全书。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 佛教的影响:佛学精致的分析理论为刘勰写作提供了思想资料和方法论参照。儒学的影响:“擘肌分理,惟务折衷”是将孔儒的“中庸”之道运用于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集中体现;文源五经;文用论。道家思想的影响:以老庄及魏晋玄学的自然之道作为文学的本体。将玄学的自然主义贯穿于创作论,玄学中的有无,言意,形神,本末等都开拓了刘勰的思维空间。道、圣、文的关系“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

19、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

20、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原道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原道)“文”的三个层次“道之文道之文”:物理层次上的宇宙色彩及形体的交互错杂的纹理,它们昭示了自然之道。圣人之文:圣人之文:由于圣人是天地之道的代言人,能体道并用言语形式来明道,圣人所作的文字就是后人所说的经典。文人之文:文人之文:作家个体创造的“文”。神思论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

21、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与物游。”神思的超越时空性。神思的超越时空性。神思的具体性、生动性。神思的具体性、生动性。神思的过程不离于神思的过程不离于“物物”。神思伴随着主体的感情活动。神思伴随着主体的感情活动。风骨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毛诗序)“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世说新语品藻)“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

22、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风骨)“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思不环周,牵课 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骨”解读“风”与情、气相关,“骨”与辞、言相关;“风”强调情之深切动人之力,“骨”强调言之精炼严谨之力。二者须配合,不可偏废,构成作品内在的力量。针对南朝文坛片面追求辞藻的弊病有感而发。大力提倡风骨,强调向具有风骨的经、子、史学习,树立文章的骨干。“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情采论 “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

23、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定,理定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定,理定而后辞畅。而后辞畅。”“情”之自然决定了“采”之必然,情变而文变。“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文而造情。”“”“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者淫丽而烦滥。”为“情”造“文”,“情”真而“采”不滥。“情采”论既有矫正时弊的意义,也继承了文学新变观念;既本之于自然之丽的道家学说,也恪守儒家的中和、中庸。物色论 物色的感发作用。物色的感发作用。“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牵,辞以情发。”(物色)

24、“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礼记乐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诗品序)“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诗)心物交融。心物交融。“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以少总多以少总多”。“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诗品诗品释义及体例释义及体例 第一部诗论专著,第一第一部诗论专著,第一部五言诗专论,第一部部五言诗专论,第一部研究诗歌流派之作。研究诗歌流派之作。释释“品品”:品尝、品味:品尝、品味 ;品评、品鉴;品评、品鉴 。全书分总论及正文两部全书分总论及正文两部分。正文以分。正文以“品品”为经,为经,

25、以风格类别为以风格类别为“纬纬”,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理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理论构架。它一共品评了论构架。它一共品评了从汉至南朝共从汉至南朝共123123位五言位五言诗人,论其优劣,定其诗人,论其优劣,定其品第。品第。感物说感物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骨横朔

26、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其情?故曰: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诗有三义诗有三义”说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

27、,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幹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之,幹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把传统的把传统的“赋比兴赋比兴”排序改为排序改为“兴比赋兴比赋”,突,突出了出了“兴兴”的地位。的地位。钟嵘的钟嵘的“兴兴”,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超,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超出了将出了将“兴兴”看作一种写作手法的传统观点,看作一种写作手法的传统观点,启发了对于诗歌本质的认识。启发了对于诗歌本质的认识。兴比赋以兴比赋以“兴兴”为主,比赋同用。强调风力和为主,比赋同用。强调风力和丹采的结合产生的审

28、美效果。丹采的结合产生的审美效果。风力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主张以风骨为主,辞采为辅,风骨与辞采并重。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评刘桢的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风力”是指诗歌形象的精神本质方面的美,而“丹彩”则是指诗歌形象的物质表现形式方面的美。“滋味滋味”说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说文说文:“羊大为美羊大为美”。“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

29、图为乐至于不图为乐至于斯也!斯也!”(论语论语)老子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味,视之不足见,听道之出口,淡乎其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为无为,事无事,味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味。”嵇康嵇康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夫曲用每殊,而情之处变,夫曲用每殊,而情之处变,犹滋味异美,而口辄识之也。犹滋味异美,而口辄识之也。”陆机陆机文赋文赋:“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氾。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氾。”“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深文隐蔚,余味曲包”(隐秀隐秀)滋味说“五言五言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30、,“理过其理过其辞,但乎寡味辞,但乎寡味”“”“宏斯三义宏斯三义使味之者无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味味”有两层含义:品味、品尝、引申为鉴赏;有两层含义:品味、品尝、引申为鉴赏;二是滋味,余味,引申为韵味。二是滋味,余味,引申为韵味。“味诗味诗”也也只能是印象式的,感悟式的。只能是印象式的,感悟式的。提出提出“诗有三义诗有三义”说,认为有滋味的诗应该综说,认为有滋味的诗应该综合运用赋比兴。强调合运用赋比兴。强调“风力风力”与与“丹采丹采”的结的结合。合。“滋味滋味”说是以饮食滋味为喻论说诗歌的审美说是以饮食滋味为喻论说诗歌的审美特征,是钟嵘品评诗美的标

31、准。特征,是钟嵘品评诗美的标准。“即目直寻即目直寻”与与“自然英旨自然英旨”说说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思君如流水”,既是,既是即目;即目;“高台多悲风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直寻”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区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区分作诗与作学问的不同。分作诗与作学问的不同。“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大明、泰始中,文章殆

32、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且表学问,亦一理乎。”“自然英旨自然英旨”是强调文学抒发真挚自然的情感,以自是强调文学抒发真挚自然的情感,以自然为最高审美原则。反对用事派和声律派然为最高审美原则。反对用事派和声律派 。思考题 名词解释:1、(曹丕)“四科八体”说;“文以气为主”说;文章“不朽”说2、(陆机)“十体“说;“诗缘情而绮靡”说;“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说3、(刘勰)“神与物游”说;“虚静”说;“意象”说4、(钟嵘)“自然英旨”说;“风力”说;“诗有三义”说;“滋味”说 思考题简答:1、阐述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的内涵及其在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2、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说的内涵及意义?3、陆机文赋是怎样阐述艺术构思的?4、谈谈陆机文赋关于创作灵感的描述。5、剖析文心雕龙原道关于“道”和“文”的论述。6、评析文心雕龙神思关于想象活动和言意关系的论述。7、试阐述钟嵘诗品序中的感物说。8、试评钟嵘诗品序中提出的“诗有三义”说的内涵。9、评说钟嵘诗品序的“自然英旨”说和“滋味”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