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讲供应学派经济理论.ppt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88465856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7讲供应学派经济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07讲供应学派经济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07讲供应学派经济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7讲供应学派经济理论.ppt(6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 供应学派概述一、什么是供应学派经济学,供应学派又称弹性学派、供给学派、供给面经济学等,是20世纪70年代主要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蒙德尔、阿瑟拉佛、马丁费尔德斯坦、保罗罗伯茨等。供应学派的含义,是说这个学派关心增加生产、关心生产能力的增加,所以供应学派就是强调供给、主张减税、刺激生产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不受干预的市场经济中,供给能自己创造需求。第七章 供应学派经济理论1所谓供应,是指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也就是生产。它之所以突出“供应”一词,是针对凯恩斯学派强调“需求”而来的。这一学派认为,在经济的供应(生产)和需求(消费)两大方面,供应是主要的。可是美国的经

2、济政策长时期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人为地刺激需求,使美国经济出现了种种问题。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再用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的办法,而应采取措施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应(生产)。供应学派一词的原文Supply-Side Economics,直译就是“供应方面经济学”,意即它强调的是经济中的“供应”方面。2二、供应学派的主要特征 第一,强调供给而不是需求;第二,强调重视萨伊定律,相信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第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刺激总需求的政策;第四,主张“健全财政”,强调减税的“生产性”,主张恢复“崇尚节俭、鄙视奢侈”的传统美德。这一学派的最基本命题:是认为削减税收可以激发人们更加勤奋的工

3、作和刺激人们多投资,从而可以增加总就业量,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减少税收刺激生产是供应学派全部理论的精髓。3三、供应学派的思想渊源供应学派继承了古典的宏观经济分析,实际上供应学派的分析是在重复传统的宏观公共财政分析。这种宏观公共财政分析首先是重农主义者,以后是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和其他重商主义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在认识到如平等、公正和再分配这些有关税收问题的同时,古典经济学家主要强调的是税收对总供给和经济增长的效果。后来的萨伊和穆勒则进一步发挥了供给第一的观点,提出有名的“萨伊定律”。供应学派经济学集中研究的是税率对相对价格、对总供给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税率变动与相对价格、总供给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4、这种研究都是以传统的经济思想、特别是以萨伊定律为其理论基础的,因此传统的公共财政分析和萨伊定律是供应学派的理论根源和基础。4四、供应学派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供应学派的产生反映了美国各阶层群众对现实经济不满的情绪,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例如,美国租税负担加重,通货膨胀使负担更重;战后美国财政开支增大,赤字增多,物价水平上涨;长期推行信贷膨胀政策,形成病态的债务经济;战后资本主义矛盾激化、政府机构臃肿等。其二,供应学派是凯恩斯主义国家调节政策失败的产物。特别是从进入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由“停滞膨胀”到“衰退膨胀”,使西方经济学者和政界人士不得不承认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方案的失

5、灵,一些人主张反其道而行之,把经济的重点由经济的需求方面转到经济的供给方面,并由此提出了与凯恩斯主义理论相对应的供应学派的理论和政策。因此,供应学派的产生适应了美国经济摆脱滞胀困境的需要。5五、供应学派的两个分支:正统的供应学派:以南加州大学的拉弗为代表,其基本论点是认为当时美国税率太高,应大量减税以刺激投资积极性,主张三年内降低所得税30%。而减税可以增加投资,发展生产,税收总量可以增加。从而抵消因降低税率而减少的收入。当时里根政府的“经济复兴计划”基本上是依据这一分支的理论和政策而制定的。这一派也被称为极端的或纯粹的供应学派,是供应学派的主流。6中间的供应学派:以哈佛大学教授、全国经济研究

6、主席马丁费尔德斯坦为代表,他们赞同供应学派的基本理论,但反对采取过激政策措施和过分夸大税收的作用。他们强调依靠市场作用而不是政府干预来减轻社会的疾病,主张对失业津贴实行征税,从而迫使领取津贴者更迫切地去寻找工作。主张能更多促进资本积累的政策,如按更新时价格而不是购买时价格来提存折旧等。美国也有一些学者不把他视作供应学派,认为供应学派仅指正统的那一派。但费尔德斯坦本人在1982年3月于亚特兰大召开的“八十年代供应学派经济学讨论会”上,却承认自己属于供应学派的一员。此外,这一派的代表人物还有迈克尔埃文斯等。7第二节 供应学派的“革命”供应学派的“革命”,即供应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政策的批判,是以

7、萨伊定律为基础的。供应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无非是“需求自行创造供给”的理论,是同供给本身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相对立的。凯恩斯主义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它的核心理论有效需求学说,在供给(生产)与需求(消费)的关系上把需求置于首位,相信需求自行创造供给,从而把生产过剩危机归咎于有效需求不足,又把人为刺激需求作为反危机的基本政策手段。8供应学派否定了需求自行创造供给的凯恩斯定律。供应学派认为,需求的增加并不一定造成实际产量的增加,而很可能是单纯增加货币量,促进物价上涨,结果反而引起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放慢,技术变革延缓。在这种情形下,商品竞争能力的削弱也就不可能避免。于是,一方面有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有低增长率

8、和高失业率。所以“需求自行创造供给”的说法既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又在政策实践中造成危害。因此,供应学派通过批判有效需求原理而对凯恩斯进行全面否定。9供应学派否定了凯恩斯主义有关部门失业的分析。凯恩斯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主要问题是失业,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由于小于充分就业机会的均衡而出现非自愿失业。供应学派则认为,上述分析只适用于30年代的经济萧条时期,那时的失业是非自愿的,设备利用率低,刺激需求可扩大产量,减少失业,但在70年代滞胀经济条件下,则不再适用。因为产生“滞”的原因在于供给不足,而不时需求不足,刺激需求只能使供给更加不足,从而使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同时又导致了“胀”的出现。所

9、以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引起经济出现停滞膨胀的重要原因。10供应学派否定了凯恩斯关于储蓄投资关系的分析。凯恩斯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是增加有效需求,但由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使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应鼓励人们多消费、刺激企业多投资、政府多支出,以刺激总需求增长。供应学派认为,这种观点颠倒了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夸大了政府投资的作用,储蓄不时经济增长的抑制因素,因为投资来源于储蓄,在I=S公式中,供给一方的储蓄更重要。因此,凯恩斯刺激消费的政策降低了人们储蓄的积极性,使储蓄率逐年下降,导致固定资本投资不足,资本形成率下降,生产萎缩、停滞。11据供应学派估计,长期以来美国

10、的个人储蓄率一直在下降,19461955年为8.3%,19561965年为7%,19651975年为6.5%,1979年降到4.5%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个储蓄率还不及联邦德国和日本的一半。至于企业投资,据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统计,近20年来投资率相当低,只有15%左右,大大低于主要西方国家。而且其中有60%的投资是用于更换旧的设备,只有6%左右用语新投资;在这个新投资中又有一半用于住房建设,而实际上的生产性投资只有3%;由于投资不足,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革新延缓,从6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持续下降,到70年代的最后三年,甚至还出现了负数增长。美国每个工人所创造的GNP 年增长率,

11、在19641973年期间只有1.8%,而德、法、意都在4%以上,日本高达8.9%。到19741978年间,美国这一增长率竟减低到只有0.1%,这说明经济的增长已经陷于停滞。121960-1970年1970-1975年美 国意大利英 国加拿大联邦德国法 国日 本15.220.817.922.224.823.633.117.621.019.322.723.923.734.0美国和主要西方国家的投资率比较(固定投资/GNP)资料来源:国际金融统计有关各期。转引自(美)托马斯黑尔斯通斯:供应派经济学指南,罗伯特戴姆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74页。13 年度部门194819551955196519651

12、9731973197719771978私营经济部门非 农 业 部门3.42.73.12.62.32.01.00.90.40.6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资料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1979年第68页。14供应学派否定了凯恩斯主义对滞胀经济的分析。凯恩斯主义者大都从需求方面寻找经济滞胀的原因,供应学派则强调供给不足是经济滞胀的根源,投资不足,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使经济陷于停滞;同时,单纯增加需求并不一定会导致实际产量的增长,而很可能是单纯增加货币供应的数量,这又应归罪于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政策的实施。供应学派得出结论: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日、德、法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使得美国商品在内外市

13、场丧失竞争能力,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逆差,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下降。15供应学派否定了凯恩斯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动力的分析。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动力上,凯恩斯主义认为自发市场机制保证不了经济稳定发展,只有依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才能保证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发展。供应学派则认为,“单个私人的积极性”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供应学派也否定资本主义经济是自然而然地发展,认为资本主义创造性不受看不见的手指挥,而是受看得见的具有进取心的手指挥。因此,供应学派主张给富人减税,因为这样一来可以增加储蓄和投资,提高投资的积极性,社会增加收入。16供应学派否定了凯恩斯主义关于生产与分配关系的分析。凯恩斯主义认为,现

14、代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太不平均,主张采取累进税制缩小收入分配不平均的程度,以增加消费和劳动就业。供应学派极力反对运用税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认为只要投资增加了、扩大了,生产就会增加,就业机会也会增加,人们生活也可以改善,即主张“利益逐层渗透论”。17供应学派否定了凯恩斯派的国家干预主义,提出“企业自由经营”。供应学派并不否认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也不一般地笼统地反对政府干预,而是只反对政府企图越过市场调节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认为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主义对经济干预过多、过细、过分、过乱,从而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带来许多弊端。因此,提出应当调整政府干预的内容、方向作用和手段,转变政府

15、的性质,以增加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自由、激发人们的创造性为核心。用供给管理来代替需求管理,并提高政府的“生产率”,即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极力倡导实行“企业自由经营”。18所谓“自由经营论”,一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过细干预,取消政府限制企业生产的规章条例,给企业和个人发展生产的自由;二是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促进企业和个人为盈利而竞争,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要为私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以保证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通过经济利益的调节,使经济按其内在规律运行。这是供应学派“企业自由经营论”的核心。此外就是坚定对资本主义私

16、有制和自由的信仰,并允许小型私有企业自由发展和与大企业自由竞争。供应学派认为,只要实现了企业自由经营,经济资源就能实现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就能实现最优组合,供给就能长期增长,滞胀便可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就能稳定协调地发展。19第三节 经济运行的新模式供应学派主张“企业自由经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同时又承认政府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依据这一思路可以看出,供应学派所倡导的经济运行新模式是一种“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相结合,企业经济与国民经济相结合”的模式,即私人经济与国家垄断相结合的经济模式。20在经济调节机制上,供应学派主张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并以

17、市场为主。首先,他们强调市场调节为主体,主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节经济活动,而政府的调节处于辅助地位;其次,政府调节的目标不是为了直接干预个人或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而是要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环境与条件;最后,政府的经济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形式,但他们强调经济政策的效应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供应学派关于经济调节机制的新模式思想,充分体现在“拉弗曲线”和“相对价格”理论的分析中。21一、拉弗曲线的应用供应学派认为,供给不足的根源在于经济中缺乏利益刺激,而利益刺激减弱又归因于政府实行了高税收的政策。因此,政府的高税收政策是万恶之源,它导致了生产率下降,供给不足,从而降

18、低了国民收入水平;它挫伤了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使资金流向非生产领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引起了储蓄率下降;它引起逃税、漏税和非法交易;它还加剧了通货膨胀,并与通货膨胀一起产生了“税收推动的通货膨胀”等。因此,要克服生产率下降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必须实行减税。供应学派认为,减税是最有效的政策措施,它不仅可以抑制滞胀经济,而且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从长期的效应看,减税还可以扩大税基,增加政府税收收入。这一论点可用拉弗曲线来说明。如下图:22拉弗曲线是以拉弗的名字命名的一条反映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函数曲线。纵轴表示税率,横轴表示政府税入。当税率为0时,政府税入也为0,如税率提高到100%,就

19、意味着人们要把全部收入用来纳税,则无人再愿意工作或投资,政府收入将降为0。随着税率的下降,政府收入开始增加。如从100%到A或C。同样,税率从0升到B或D也将使政府税入增加。产量和政府税入税率100%ABCDEOE点以上是税收禁区;E点则是最佳税率但不一定50%23税率调整的范围是:提高税率以从B到E为界,降低税率以从A到E为界,两者的最大取值点是E,因为E点的边际税收收入是0即税收弹性为0,E点是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大和政府收入最大的“最佳点”。在E点之右,若政府继续降低税率,生产量可以增长,但税收量将减少;在E点之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量和产量都出现下降,因此,E点是最大产量和最大政府收

20、入的结合点。但E点并非就是50%,而是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税率。从100%到E点的税率是政府税收的“禁区”。拉弗认为,美国的税率早已处在“禁区”之内,这正是引起生产率下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实行减税,将政府税率降到禁区以外。24拉弗说:确定E点的位置,是政治家们的事情。拉弗等人认为,减税可以直接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是减税等于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税后收入,边际收益增加后,企业生产者可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的积极性,私人投资者和工人可以提高多工作、生产、储蓄、投资的积极性,从而起到扩大产量的效应;二是减税在刺激供给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扩大了税收面,从而能够使政府在较低的税率下征收到较广的

21、税收,使税收总收入增大并超过高税率下的税收收入。25二、税收、税率、税收弹性与国民收入的关系上述分析只对拉弗曲线作了最一般说明,它所阐述的关于税率与政府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只是为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提供一种简单的依据。但从经济理论的意义上看,拉弗曲线的深层含义不仅限于此,拉弗曲线实际上要说明的问题是:1)税率与生产活动、政府收入有一种什么关系?2)政府的税收政策对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经济政策 是怎样、通过什么机制来对生产者发生作用的?3)经济政策 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有多大?4)减税的含义是什么?减税对经济活动会产生什么刺激?这四个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问题,即如何对税率与税收进行数量分析;同时考察政府

22、的政策调节与时常机制调节的关系问题。261.关于税率与税收量的数量分析。即所谓“税收的弹性分析”或“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分析”。拉弗先假定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K和L,T为税率,G为政府收入,由此可得资本产出的税率弹性、劳动产出的税率弹性和政府收入的税率弹性:27上述资本与劳动产出的税弹性可简称为“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政府收入的税率弹性可简称为“税收弹性”。先分析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对要素产出量的影响。图中资本产出的税收弹性和劳动产出的税收弹性可分为大于0、小于0和等于0三种,从而税率变化对要素产出量的影响也可分两个阶段,并以ETK、ETL=0为界。ETK、ETL=0ETK、ETL0

23、ETK、ETL0GK、LTK、LO28在第一阶段,ETK、ETL0,表示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为正并较大。因此,这时提高税率,资本和劳动的编辑收益会逐渐递减,但资本和劳动的总产出会逐渐增大。所以,在此阶段,提高税率会增加生产要素的铲除量,但不利于生产者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边际投入。这样,当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逐步递减为0,即ETK、ETL=0,生产者便不再增加生产工具要素的投入,从而生产要素的产量也就停止增长。在第二阶段,由于资本和劳动铲除的税率弹性为负数,表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负,因而,生产要素的产出也为负数,即生产规模开始缩小,产量开始下降。29这种分析表明: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为0是判定生产者增

24、加或减少要素投入的临界点。在临界点之左,要素的边际收益大于0,增加投入可以带动产量增加;在临界点之右,要素的边际收益小于0,生产者不愿再增加要素投入,因而生产下降;从而证明,只有在临界点上生产,由于边际收益等于零,生产要素的产量达到最大。这就是最佳的税率点,它决定了最佳的生产规模和最大的就业规模。302.关于税收弹性的分析。横轴为税率,纵轴为政府收入,用政府税收收入的变化率G/G除以税率的变化率TG/TG,可得税收弹性ETG。税收弹性也可分为大于0,小于0和等于0三种情况,于是税率变化对政府收入的影响也分两个阶段。图中在第一阶段,由于ETG大于0,政府收入初始时随税收的提高而增加,但因边际税收

25、收入递减,因而政府收入增长的速度也是递减的;在第二阶段,税收弹性为负,边际收入也为负,因而继续提高税率会减少政府收入。在临界点上,ETG=0,边际税收收入等于0,从而政府收入为最大。ETG0ETG=0ETG0政府税收弹性GOTG临界点31根据上述分析,拉弗等人认为:其一,当ETK=0、ETL=0、ET=0时是税率的最佳点,即拉弗曲线中的E点;其二,但ETK0、ETL0、ETG0时是政府税收的“禁区”。一个政府若在禁区内征税会减少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总产量,从而减少政府收入;其三,如果政府实行减税,则会因为资本和劳动的供给弹性发生变化,生产者的边际收益改变而使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产量增多,从而政府税收

26、收入也会随之增大;其四,累进税制下一般处在税收禁区内的是那些富人,如投资者或生产者,他们比一般人更会因受高税率之害而减弱投资或生产的积极性,这是导致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减轻他们的税率才能促进供给增加。其五,由边际分析可知,在税收禁区内,影响投资者积极性的主要是累进所得税制中的边际税率,即人们收入越高,越进入高税收档次,对增加收入(边际收入)所征收的税率就越高。所以,减税的核心就应当是削减边际税率。32OABCDE税率税收100%333.关于削减边际税率的推论。这一推论,可用上述拉弗曲线作进一步说明。先看曲线的下半部:根据弹性理论的一般原理可知,在BE时段内,税率与税收是正相关,税收弹

27、性ETG0,这时提高税率边际税收量会增加,而且B点的税收增加率要大于D点的税收增加率,因为B点的税收弹性大于D点的税收弹性(B点切线的斜率小于D点切线的斜率);当税率提高到E时,其切线的斜率为0表明税收已无弹性,即ETG=0,在E点之上,由于EA时段的切线斜率为负,即ETG0,表示税率与税收已成为负相关,再提高税率会引起政府收入减少。34再看曲线上半部:在EA时段,由于对曲线所作的切线斜率为负,税收弹性ETG0,即税率与税收呈负相关。这种负相关的关系说明:若提高税率,边际税收量反而下降;若降低税率,边际税收量增加。但分析并未到此为止,图中由于A点曲线的斜度比C点曲线的坡度小,表示A点的弹性要大

28、于C点的弹性。因此,从A点起减税所产生的效应(即增加的税收量)要大于C点起减税产生的效应,表明削减高收入者的边际税率要比削减一般人的平均税率所产生的效益大得多。35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其一,税收收入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税收收入和税收弹性为零;其二,减税效应的大小与税收弹性的大小成正相关(取弹性值为正)。其三,减税的时区应选择税收弹性最大的时区,即拉弗曲线中C点以上的时区,因为C点以上时区税收弹性大,减税效应也就大。其四,由此决定了削减边际税率(即C点以上的税率)对增加税收收入的刺激力量最大。36拉弗曲线的深层含义是:1)减税可以扩大税收面,增加政府收入。2)减税政策效应的大小与税率所处的时区和

29、税收弹性的大小有关部门,因此,应当从削减处在高税区的富人的税率入手,并且主要削减税收弹性最大的边际税率。3)减税政策是通过时常价格机制和边际收益调节而发生效应的。减税首先影响市场机制,即通过增加生产者和个人的税后利润和税后收入来改变对经济的刺激。然后,在价格机制和边际收益的调节下,改变生产者和个人行为,使他们在利益的刺激下提高工作、储蓄、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核心只有削减富人的边际税率才能带动经济增长。37三、边际税率对“相对价格”的影响在拉弗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供应学派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罗伯茨提出了他的“相对价格”理论。从税率(主要是边际税率)、税收弹性对相对价格的影响,进而说明高税率对人们的消费

30、、储蓄和投资及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最终对美国经济所产生的危害。他认为,边际税率越高,则劳动越多、收入越多的人就越吃亏。这是对勤奋工作者的惩罚,对储蓄和投资者的“敲诈勒索”。其结果是美国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储蓄和投资率下降,供给能力不足,经济停滞不前。38收 入 等 级平 均 税 率边 际 税 率1,500以下2,0003,0004,00003.57.29.201415165,00010,00020,00010.714.919.817222850,000100,000200,00032.644.355.0506069400,0001,000,00010,000,00062.567.069.7

31、707070美国联邦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一览(1976年一个无子女的夫妇家庭)最高税率规定:非劳动收入70%劳动收入为50%39从上表看到:一个年收入5000美元的家庭,平均税率为10.7%,交税500美元多一点。而一个年收入20万美元的家庭却要交55%的税,10万多美元;而一个年收入一百万美元的家庭,税率高达67%,税额67万美元。因此,供应学派说,不仅高收入家庭,即便占美国家庭大多数的中等收入家庭,如果把州和地方税收加在一起,边际税率也达到5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有人想多工作多挣收入,如果到手的钱连一半还不到,这样一来谁还愿意多做工作呢?供应学派从两方面说明高税率对相对价格的影响,以及由此

32、给美国经济所带来的危害。40第一种相对价格:“消费的机会成本”。即一个人把一单位收入用于现期消费所付出的代价,或者没有把这一单位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而损失的未来收益。这种相对价格支配着人们决定其收入在消费和储蓄投资之间如何分配。相对价格高即消费的机会成本大时,人们就会减少现期消费而将收入多用来进行投资和储蓄,这样就会刺激生产与供给的扩大;反之,相对价格低即消费的机会成本小时,人们就会把收入多用于现期消费而不愿意储蓄、投资。但是,相对价格的大小取决于边际税率和税收弹性,边际税率越高,税收弹性越大,相对价格就越低;反之,边际税率越低,税收弹性越小,相对价格就越高。因此,在税收弹性大于零时,相对价格与

33、边际税率是反向变动的关系。所以,高税率减低了消费的机会成本,人们会增加消费而不愿意多储蓄和投资。41例:假定某人手中有5万美元,此时政府规定对投资收入课征的税率为70%。他有两种选择:或者把这5万美元用于投资,若利润率为10%,他每年可获取额外的5000美元纳税前的收入,扣除付税,实际所得1500美元。他或者用这5万美元购买一辆豪华的罗尔斯罗伊斯轿车,尽情享乐一番。这样,第一种选择(投资),得到的是微不足道的1500美元,失去的却是一辆高级轿车;第二种选择(消费),得到的是一辆高级轿车,放弃的知识1500美元。显而易见,消费相对于投资或储蓄的价格(即代价)要低得多,合算得多。在高税率下,人们当

34、然愿意选择消费,而不愿选择投资。罗伯茨举英国为例。他说前些年到英国旅游的人发现,罗尔斯罗伊斯轿车充斥街道,因为那时英国对投资征收的最高税率为98%,象上述手中有5万美元的人,如用于投资只得到100美元,于是人们当然都去购买轿车了。他认为,罗尔斯罗伊斯轿车遍地皆是,并不表明英国的繁荣,相反,反映了英国经济的弊病。42供应学派从这种解释中得出结论:过高的边际税率提高了储蓄和投资的价格,降低了消费的价格,从而鼓励人们多消费、少储蓄和投资。他们喏为这是美国近年来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反之,如果降低边际税率,利息率不变,则人们增加的每一元储蓄的利息相对增多,储蓄变得相对便宜,人们乐意克制眼前

35、的消费而增加储蓄,从而增加对资本的供给;同样,当利润率不变,降低边际税率可使每一元投资的利润收入相对增多,投资者就会愿意承担风险,增加投资或借入资本来扩大生产。43第二种相对价格:“闲暇的机会成本”。即一个人每增加一单位闲暇而付出的代价,或因放弃工作而休息(或学习技术)所损失的现期收入(或未来收入)。这种相对价格支配着人们在工作与闲暇,或闲暇与通过提高技术而增进人力资本之间如何分配时间。而这种相对价格的大小,也是决定于边际税率和税收弹性的。在税收弹性大于零的条件下,边际税率越高,闲暇的机会成本越小,较低的相对价格就会使人们少工作而多休息或多学习;反之,边际税率降低,如果税收弹性大于1的话,闲暇

36、的机会成本就会提高,较高的相对价格就会鼓励人们多工作而少休息。44例:当一个人完成本职工作后,他有两种选择:加班加点或者休闲。如果边际税率很高,则多劳动所多得的收入需按更高的税率纳税,到手的收入却很少,休闲变得相对有利,休闲的价格降低了。那末,他宁愿少工作,多休息,因为他损失的不过是微薄的收入,得到的确实大量时间。反之,如果边际税率降低,工人就愿意加班加点,努力工作,积极学习和提高技术,多挣工资收入。供应学派认为,过高的边际税率使美国人近年来耽迷于消遣、享乐或提前退休,谁也不愿去加班加点,钻研业务或多学习一种技能。这是美国工厂出勤率下降、纪律松弛和劳动生产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相对价格”理

37、论出发,他们估计:如果美国的一亿劳动力每人每周多工作半小时,则GDP一年就可增加250亿美元;如果旷工率降低半个百分点,则GDP就可增加100亿美元;如果储蓄率提高两个百分点,一年的储蓄额就可增加420亿美元。45四、供应学派减税同凯恩斯主义减税的区别凯恩斯主义重视削减平均税率,供应学派强调削减边际税率。这是他们同凯恩斯主义减税的重要区别。战后美国政府曾多次按照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的理论,采取了减税措施。但是供应学派认为这些减税无论从出发点来说,还是从方法来说,都是错误的。凯恩斯学派重视的是平均税率,而不是边际税率,因为他们特别关心平均税率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带来的影响。为了刺激需求和缩小贫富差距,

38、缓和社会矛盾,凯恩斯学派不同意全面减税,特别不同意削减高收入阶层的税率,而主张着重削减低收入者的税率,以增加这部分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消费品需求,使企业增加就业和投资。供应学派认为这种减税理论恰恰把因果关系弄颠倒了。他们说,居民因减税而增加的收入46并不能直接导致产量的增加。因为减税如果不同时削减政府开支的话,政府的财政赤字就会响应增加,从而迫使国债发行额增大。这样一来,一部分居民可能用减税而增加的可支配收入来扩大消费;而另一部分居民不得不减少消费而用增加的收入来购买国债券。这样一来,总需求并没有增加。所以,凯恩斯主义的减税不但不能促进生产的增长,反而通过刺激需求制造财政赤字,从而加剧通货

39、膨胀。并批评说,着重削减低收入阶层的税率,只能使税收制度的累进性提高,对高收入阶层不利。而储蓄和投资还是要依靠高收入阶层。同凯恩斯主义减税理论和政策相反,供应学派主张包括对富人在内的全面减税,特别是削减边际税率,降低最高税率;同时也要削减公司所得税,即利润税。47供应学派坚持说,减税并不能直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它有两次效果:第一次效果是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即由于税率的降低,人们觉得多工作、储蓄、投资是值得的,而休闲和消费的代价是高昂的。这时,人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企业的活动(投资)都会发生变化。他们强调说,如果减税不能引起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变化,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第二次效果才是由

40、于产量的增加而带来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总之,到底是收入的增加引起产量的增长,还是产量的增长引起收入的增加,正是源出于前面提到的是需求决定供给,还是供给创造需求这两个命题。这正是供应学派同凯恩斯学派的根本分歧所在。48五、其他经济学家对供应学派减税主张的批评对供应学派所说的有关减税的效果,美国大多数经济学家对此抱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对供应学派的减税理论和政策主张,他们从以下方面提出了异议:第一,供应学派认为,美国目前的税率大约在拉弗曲线图的C点附近,也就是在禁区之内,所以,减税是当前迫切的任务。但是,有些经济学家反驳说,美国的税金仅占GDP的30%,而德国是50%,西方其他十五个国家也高于美国

41、,而这些国家的生产率都高于美国,说明减税并不能刺激投资和生产。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唐富勒顿曾做过调查,指出减税对工人49的积极性影响不大。根据某种计算,工人纳税后收入每提高10%,工作时间只能增加13%。同时,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也极轻微。如果削减个人所得税10%,GDP只能增长0.20.6%。因此,他认为美国目前的税率并未到达拉弗曲线的“禁区”,不需要降低。根据上述计算,如果削减个人所得税,却会使得人民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增加6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可是,按上述计算GDP只能增加0.20.6%,为了弥补这部分差额,政府势必增发纸币,从而引起物价上涨。50第二,有些经济学家提出,企业

42、和个人因减税而多得的收入,其流向如何是没有把握的。如就企业来说,美国的确有一部分企业需要资金添置机器设备,但那些眼前并不需要扩大生产的企业,却可以把多得的收入投向投机事业,扰乱金融市场。至于个人,减税可能不会鼓励人们多工作,反而会多休息,多消费。因为人们因减税而增加了可支配收入,可以用比过去少的时间挣得同样多的收入。这样一来,同供应学派的估计相反,工人在减税后可能减少劳动时间。51第三,在生产增长极微、需求却急剧增加以及人们消费和休息时间增多的情况下,政府收入的增加无法弥补因减税而受到的损失,因此,通货膨胀很可能发生。供应学派承认,减税后预算赤字会增大,但只要联邦储备不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弥补赤字

43、,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可是凯恩斯学派反驳说,如果不增发纸币,利率将升得很高,以至不可能有什么经济增长。美国很多经济学家把供应学派的减税会带来储蓄率提高、投资额增加、供应量增加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的抽象论证斥为“巫术”。52第四,美国很多经济学家和社会人士支出,供应学派强调削减过高的边际税率和公司所得税,实际上的受益者是富人和大公司。这是有利于富人的财富再分配,会扩大贫富阶层的收入差别。有人批评供应学派肯普在国会提出的减税法案是“给富人的一份免费午餐”。他们认为,目前美国各阶层收入的差别在西方国家中属于最大之列,仅次于法国。如果减税进一步扩大或维持这种差别,则不仅不利于调动人们劳动的积极性,而且还

44、会起到相反的作用。53The neo-Laffer curveO政府收入税率第五、新拉弗曲线。美国经济削减马丁加德纳提出,拉弗曲线虽然平滑美妙,但很不精确他认为税入和税率的关系极其复杂,它在现实世界中大致应如右图所示。这是他根据50年来美国经济资料所作统计分析后的结果。但他认为,即使这条复杂精确到象乱麻似的“新曲线”也只有象征的意思,它不可能预测什么。从图上看,同一税率,可以对应地出现许多不同的税入值。因为经济现象是众多复杂因素的综合反应,以至“经常处于不可预见的变化之中”,很难用一条曲线确切地描述。因此,加德纳怀疑供应学派的减税理论和政策54第四节 供应学派经济理论的政策含义一、从需求管理转

45、向供给管理第一,从调节需求转向调节供给。所谓对供给的调节,不是象凯恩斯主义所说的调节产量和就业,而是调节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价格、收入、利润,并通过这种经济利益刺激的改变,来调节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即私人工作的积极性、储蓄行为、投资率。所以这是一种微观调节或是对生产者、投资者、劳动者的单个经济行为的调节。55第二,从“收入效应”转向“价格效应”。凯恩斯主义收入效应:调节的目标是国民收入;调节的手段是宏观经济政策。这显然是一种一般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调节方式,它妨碍了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无刺激经济的效果。供应学派的价格效应:即市场机制的效应。供应学派认为,直接影响和调节人的经济行为的是工资、利

46、润、利息、地租、汇率等价格机制以及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等边际调节原则,因此,通过商品价格、要素价格以及竞争、供求关系等机制的作用,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实现要素的最佳组合。56第三,从短期政策目标转向长期政策目标。供应学派认为,通过刺激总需求来实现单纯的产值增长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是一种短期政策,它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会伤害长期的目标,即生产率的增长。所以应以长期政策目标代替凯主义的短期政策目标。这样一来,一是要改变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以生产率的增长代替产值的增长;二是以提高积极性、增加储蓄、扩大投资、促进资本形成作为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三是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以调节需求转向调节供给,用市场调

47、节取代政府调节。57二、以刺激供给为核心的财政政策供应学派采取了与凯恩斯学派完全相反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不是刺激需求的提高而是要刺激供给的增加,其中包括两项政策措施:第一,大量减税的财政收入政策。减税的核心是削减边际税率;减税主要是削减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减税还包括对某些商品和劳务免征税收。减税的目的在于刺激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扩大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削减政府开支的财政支出政策。实行削减政府开支的刺激总供给的财政支出政策,其中主要削减政府的福利开支。这将有很多好处。58三、以稳定币值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供应学派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基本观点是:1)货币问题的关键在于货币的“质量”,即表现在商品

48、和劳务或黄金的价值上,而不是货币的数量,即货币当局的货币供给量增长率;2)货币数量公式的内在含义是:由于生产决定需求,生产的商品越多杂对货币的需求越多,即创造了对货币需求,这也体现着“供给可以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原理;3)昌盛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与政府扩大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有关,但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开支过大,巨额财政赤字和高税率。4)政府的货币政策应建立在两个基点上:其一,根据生产和供给所产生的需求来安排货币供给量,或根据经济增长率来规定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其二,货币政策59的核心是控制货币的质量,即稳定币值。5)货币质量的控制有赖于用黄金作保证,因此,要稳定币值,为经济提供高质量的货币供给、并从根本

49、上消除通货膨胀,必须恢复金本位制。6)货币政策不是为了调节总需求,而是为了调节总供给,即通过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为经济增长提供适度的货币数量来促进生产发展。7)货币政策不应当成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而应当是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当调节的工具,货币政策的运用也不是为了西安市并宽大政府干预经济的力量和作用,而是要促进货币内在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减少政府对货币经济的过多干预和扰乱。60四、以小政府实现无为而治的行政管理方式政府过多的行政管理机构和一系列法令、法规,限制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由,也造成官僚主义和政府开支的浪费。因此供应学派主张取消政府过多的、不必要的限制性规章条例、法令与法规,减少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尽量缩小政府规模。即政府除了制定好适宜的政策、模范地执行法律、当好时常经济制度的“保护人”外,最好什么也不再干,实行无为而治。这样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使企业自由经营,即可克服经济中的供给不足,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61总之,供应学派的政策主张就是:1)降低边际税率,减少政府税收。2)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福利费用。3)稳定美元币值,恢复金本位制。4)减少政府限制,取消规章条例。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