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概论.pptx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88455529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PPTX 页数:68 大小:72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概论.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科学发展观概论.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概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概论.pptx(6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学发展观第一节第一节 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2.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低水平低水平人均人均800美元美元不全面不全面侧重于物质侧重于物质不平衡不平衡城乡、东西、城乡、东西、个人收入差距还较大个人收入差距还较大更高水平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发展较为均衡n经济:经济:GDP翻两番,综合

2、国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n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更加完备善、法制更加更加完备n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提高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提高n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距、贫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距、贫富差别没有改变;人口总量增加,老龄差别没有改变;人口总量增加,老龄人上涨,就业压力大;面临发达国家人上涨,就业压力大

3、;面临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压力;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压力;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不健全;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体制不健全;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不够。设不够。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第二节第二节 从发展到科学发展从发展到科学发展一、发展观的演变一、发展观的演变二、经济发展的表现与衡量二、经济发展的表现与衡量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发展观的演变一、发展观的演变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指:一个国家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1季度、季度、1年、年、3年、年、5年、

4、年、10年)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年)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即社会财富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即社会财富的增加。的增加。经济增长的衡量经济增长的衡量通常以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数值来表示。及其人均数值来表示。GNP: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的以货币表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GDP:一个国家在本国领土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一个国家在本国领土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劳务的总和产的最终产品的劳务的总和.在在20世

5、纪世纪60年代,美国一位参议员罗伯年代,美国一位参议员罗伯特特肯尼迪就指出:肯尼迪就指出:“GDP对我们工厂的正常运转和街道的安全不起作对我们工厂的正常运转和街道的安全不起作用,它不包括诗歌的优美、婚姻的美满、公开辩论用,它不包括诗歌的优美、婚姻的美满、公开辩论的智慧或公务员的公正性。的智慧或公务员的公正性。GDP既衡量不出我们的既衡量不出我们的才智,也衡量不出我们的勇气;既不能衡量我们对才智,也衡量不出我们的勇气;既不能衡量我们对国家的同情,也不能衡量我们对国家的奉献。总之,国家的同情,也不能衡量我们对国家的奉献。总之,它衡量的恰恰是生命真正价值以外的一切东西。它衡量的恰恰是生命真正价值以外

6、的一切东西。”二、经济发展的表现与衡量二、经济发展的表现与衡量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二、经济发展的表现与衡量二、经济发展的表现与衡量21.投入结构的变化。投入结构的变化。2.产出的变化,主要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产出的变化,主要为产业结构的变化。3.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一般生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一般生活水平的上升表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活水平的上升表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人均营养条以及人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人均营养条以及人均居住条件的改善等等。但是,只是人均均居住

7、条件的改善等等。但是,只是人均指标并不能确切反映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是指标并不能确切反映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是否确实提高,还必须考察分配状况。否确实提高,还必须考察分配状况。二、经济发展的表现与衡量二、经济发展的表现与衡量34.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表现在预期寿命的长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表现在预期寿命的长短,婴儿死亡率的高低,每千人拥有的医生短,婴儿死亡率的高低,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和病床数的多少等等。数和病床数的多少等等。5.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表现在适龄青少年,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表现在适龄青少年,特别是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成人识字率的高特别是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成人识字率的高低等等。低等等。6.自然环境

8、和生态的变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状况是否逐渐改善或日益恶化。衡的状况是否逐渐改善或日益恶化。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的衡量衡量-1-1l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l它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它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成人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合指标,由成人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三项构成,并以冰岛水平为基准。例如,三项构成,并以冰岛水平为基准。例如,1981年,年,冰岛、美国、新加坡、中国、印度的人均冰岛、美国、新加坡、中国、印度的人均GNP各各为为11 020美元、美元、15,390美元、

9、美元、7,260美元、美元、310美元美元和和260美元,而这美元,而这5个国家的个国家的PQLI各为各为100、97、89和和75。l所需资料容易找到,计算简便易行所需资料容易找到,计算简便易行.但其所衡量但其所衡量的生活质量的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考虑到社会和的生活质量的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考虑到社会和心理上的许多因素,如安全感、公正、人权等。心理上的许多因素,如安全感、公正、人权等。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的衡量衡量-2-2l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综合发展指标体系l联合国社会发展所联合国社会发展所16项指标项指标:预期寿命、预期寿命、2万以万以上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日均消费的动物蛋上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10、、日均消费的动物蛋白、入学率、职业教育入学率、居住面积、千白、入学率、职业教育入学率、居住面积、千人中的读报人数、能源消费(电力、钢、标准人中的读报人数、能源消费(电力、钢、标准煤等)、人均对外贸易、制造业比重、工薪收煤等)、人均对外贸易、制造业比重、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等等。入者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等等。l比较全面,但不好比较。比较全面,但不好比较。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的衡量衡量-3-3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HDI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在1990年首次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发表的人类发展报

11、告中提出来。中提出来。二、经济发展的表现与衡量二、经济发展的表现与衡量1n“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由人均体系由人均GNPGNP、社会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四个部分组成,分解为素质、生活质量四个部分组成,分解为1616项指标:项指标:1.人均人均GNP;2.农业产值在农业产值在GNP中的比重;中的比重;3.第三产业在第三产业在GNP中的比重;中的比重;4.出口总额在出口总额在GNP中的比重;中的比重;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6.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重;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重;7.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占GNP的的比重比重(以上以上27项为

12、社会结构项为社会结构);8.中学生占中学生占1217岁年龄人口的比重;岁年龄人口的比重;9.大学生占大学生占2024岁年龄人口的比重;岁年龄人口的比重;10.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11.平均预期寿命;平均预期寿命;12.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以上以上812项为人口素质项为人口素质);13.平均多少人有平均多少人有1名医生;名医生;14.平均每人每日摄取热量;平均每人每日摄取热量;15.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16.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能源消费量(以上以上1316项为生活质量项为生活质量)。三、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13、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增长内涵较窄,经济发展内涵较广;经济增经济增长内涵较窄,经济发展内涵较广;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又是一个质量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又是一个质量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没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有经济增长,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尽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先决的条件,但尽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先决的条件,

14、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例如: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例如:第一,生产增长了但实际是经济上的虚耗。第一,生产增长了但实际是经济上的虚耗。第二,生产在某些方面的增长,从微观、局部、短期第二,生产在某些方面的增长,从微观、局部、短期看似有一定的,甚至是相当大的经济效益,但从宏观、看似有一定的,甚至是相当大的经济效益,但从宏观、全局、长期看却带来不好的,甚至是很不好的社会效果。全局、长期看却带来不好的,甚至是很不好的社会效果。第三,增长虽快,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城乡对立第三,增长虽快,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城乡对立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日益激化。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日益激化。第四,增长虽快,但

15、产业结构并无改进,甚至更加畸第四,增长虽快,但产业结构并无改进,甚至更加畸轻畸重。轻畸重。第五,为了追求高增长速度,不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第五,为了追求高增长速度,不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无视客观经济规律,不计社会代价,结果不但不能促进无视客观经济规律,不计社会代价,结果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发展,反而造成经济倒退。经济发展,反而造成经济倒退。教育、保健占教育、保健占GDP 的比例(的比例(%)。全世界全世界平均平均中低收中低收入国家入国家高收入高收入国家国家中国中国教育教育19974.8 4.1 5.4 2.3 卫卫生保健生保健公共支出公共支出1990-19982.5 2.6 6.2 2.0 200

16、2年社保福利年社保福利、公共教育、卫、公共教育、卫生保健占生保健占GDP的比重的比重(%)社保福利社保福利 公共教育公共教育 卫生保健卫生保健 中国中国32.92美国美国5.4 5.6 6.2法国法国16.5 5.7 7.3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力争比二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全

17、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

18、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政策建议政策建议-1提高人类发展水平。使落后地区的人类发展提高人类发展水平。使落后地区的人类发展的速度快于发达地区,农村地区人类发展的的速度快于发达地区,农村地区人类发展的速度快于城市地区;速度快于城市地区;实施更加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实施更加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优先政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投资于教育,提高人民的发展能力;投资于教育,提高人民的发展能力;政策建议政策建议-2投资于健康,加强公共卫

19、生和基础医疗,缩投资于健康,加强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缩小卫生服务的不平等;小卫生服务的不平等;健全社会保障体制,降低各类社会风险;健全社会保障体制,降低各类社会风险;消除社会歧视壁垒,鼓励社会和谐互助;消除社会歧视壁垒,鼓励社会和谐互助;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法治社会;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法治社会;改革财税体制,实现公平分配;改革财税体制,实现公平分配;政府主动转型改革,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建政府主动转型改革,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设服务型政府。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发展的量度也作了有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发展的量度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

20、的成果。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提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提出的“社会社会指标指标”体系借鉴了国外的分析方法,结体系借鉴了国外的分析方法,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具有较高的统计价值。合了我国的国情,具有较高的统计价值。终身教育体系是服务于人的一生的教育系统,包含了结构体系和制度体系。结构体系主要由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辅助教育机构等组成,制度体系主要由考试制度、入学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教科书制度、教师制度等构成。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进行教育体制的创新。在大力推进终身教育的今天,构建一个创新型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国家创新教育的必然

21、选择。郎格朗在终身教育导论一书中对对终身教育所作的描述:“终身教育即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连续的各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2。2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 滕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6.地位和作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首先,我国高校投入于科研的经费占社会总科研经费的比例偏低,如2002年高校科研经费只占总量的10 3%,仅为独立科研机构研发经费的38%。其次是有限的研发经费中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为21 3%。导致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根据国家

22、专利局的统计数据,2005年授予高校的专利占当年总授予量的4 6%,再是教贺修炎: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思考与路径选择J,高 教 探 索,2006年第6 期,P70.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教育部长周济在 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 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的目标。党的十六大已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 世纪头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奋斗目标。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这种服务终身教育的无限性和永恒性

23、,将成为其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主要任务。正如英国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所言:“大学以基本相同的方式向年龄基本相同的人群传授大致相同的东西似乎即将成为历史。”特色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重学历、轻技能、无特色的成人高等教育将逐步失去生机。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 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学业成就公平和教育效果公平。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一般均以成人为主,并以开放性区别于传统型的高等教育,从一开始就体现了社会公平。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举办成人高等教育在面,“要让像财富一样埋藏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所

24、有才能都发挥出来,例如记忆、推理能力、想象、体力、审美观、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领导者的天然气质等。”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各方面的发展,从而也促进了发展观的完善。终身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这就决定了终身教育体系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体系,它永远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际 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政府相关政策性文件有所涉及。我国政府部门许多的政策性文件涉及到终身教育,这些政策性规定为我国的终身教育发展奠定了政策性基础,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终身教育立法做了前期工作。如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

25、“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2002年5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这些政策、文件,有力地促进了我

26、国终身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终身教育立法工作的进行。2.国家相关法律有所涵涉。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中,虽然并没有专门的终身教育法,但是在有些相关法律中却对终身教育有所涉及,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教育基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教育创造条件”。这些,为我国终

27、身教育的发展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建立了法律的依托。3.地方政府的终身教育立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台湾省和福建省完成了终身教育的立法工作.地方立法工作的完成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终身教育的发展,也为我国终身教育立法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并为终身教育的国家立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台湾省作为我国终身教育发展与研究较为发达、较为先进的地区,在2002年就颁布了终身学习法。2005年9月28日,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终身教育的地方法规,条例对终身教育的对象、经费的解决、各级政府的职责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它在我国大陆终身教育立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地方政府的终身教

28、育立法,不仅是我国终身教育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终身教育国家立法的宝贵财富。4.国家立法和许多地方立法正在酝酿建设中。鉴于终身教育思想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终身教育发展的立法保障,终身教育的国家立法和许多地方立法正在酝酿建设之中。目前,教育部已经开始着手起草“终身教育法”,终身教育的国家立法可望在不久的将来颁布实施。上海正在制定上海市终身教育条例,确立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搭建远程教育的培训平台,为市民接受终身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山东省济南市从2004年初即开始制定济南市社区教育暂行办法,目前

29、已进入修改讨论阶段,不久即可颁布实施。湖北政协委员南平在政协湖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湖北应在全国率先制定湖北省终身学习管理条例。由此可见,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逐渐深入和我国终身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立法己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终身教育立法工作正在积极进行当中。二、目前我国终身教育立法所存在的问题我国终身教育立法虽然在某些地区、某些部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总体而言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政策文件多,法律法规少。在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大量的有关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对终身教育的发展进行规划与指导

30、,如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等,都涉及到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等问题。相比之下,各级政府在终身教育的立法问题上却显得相对滞后,目前只有台湾省和福建省实现了终身教育立法,在促进终身教育发展时,各级政府更倾向于依靠政策而不是法律。2.相关法律多,直接立法少。目前,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所颁布实施的各种教育法律,对终身教育几乎都有所提及,对终身教育的地位与建立终身教育的体系予以认可,对部门职责予以规定,对经费投入与执行给予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

31、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对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或本部门、本系统内人员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作出了规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3的省市实现了继续教育立法。毫无疑问,这些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出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终身教育的直接立法工作却相对缓慢,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省完成了终身教育地方立法工作,国家立法依然没有实现。3.地方立法先行,国家立法滞后。我国的终身教育立法,体现出明显的由下而上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台湾省和福建省立足于本地区丰富的终身教育实践,建立了适宜本地区的终身教育法律法规,完成了终身教育的地方立法;目前,我国仍有

32、许多省市在酝酿或正在制定针对本地区的终身教育法规或相关法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国家终身教育的国家立法工作却明显滞后,虽然教育部目前已开始着手起草“终身教育法”,终身教育国家立法可望在不久的将来颁布实施,但国家立法滞后于地方立法却是不争的事实。国家立法的缺失,不仅使我国终身教育发展失去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使终身教育地方立法缺少了依据和准绳。4.现有终身教育立法还不完善。我国终身教育立法尚处于初始阶段,终身教育立法还很不完善,立法的内容还不尽详实,对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政府的责任和群众的义务,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运转等问题规定的还不是很明确,还需进一步修订与提高。以福建省终身教育促

33、进条例为例,条例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相关的概念没有做出明确的解释,没有明确规定终身教育与国民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关系等等。这些存在的问题既与我国终身教育立法处于初始阶段相关,也与我国终身教育实践尚不丰富有联系,随着我国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和立法的深入,这些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解决。三、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发展趋势1.终身教育立法势在必行2.由政策文件向法律法规过渡。3.相关立法与直接立法相并而行。4.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共同发展5.终身教育立法内容将会不断调整完善美国的第一所社会学院于1901年在伊利诺伊州的角利特(Joliet)建立。建院初期,主要为学生提供收费较的,相当于大学本科头2年的课

34、程。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社区学院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它具有独立性哟、由政府出资支持及区域性强的特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2001年的统计,目前全美国的社区学院共有1132所。为各年龄段、各收入阶层的学生提供开放式的高中后教育课程。同时,为各自所在的社区提供优质、灵活和及时的服务。美国的社区学院一般都开放以下类型的课程(1)以攻读学士学位为目的的转学教育;(2)职业技术教育;(3)社区服务。其中包括为工商业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和再培训。1950-2000年美国劳动技能水平的变化当前西方社区学院的特色西方各国社区学院形成因各地文化、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在近几十年来都经历了一些演变,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

35、格。1、除了提供大学前二年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转到其它大学完成大学课程外,社区学院大量提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尤其职业教育课程往往是社区学院中最重要的课程,顺应学生的需要发展而成的。2、社区学院里课程,尤其是职业教育课程都 是配合地方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因此社区学院的课程具有极厚的地方色彩。3、社区学院设立的目的在于提供愿意继续进修的学生都有读书的机会,因此,大部分社区学院的入学要求都非常宽松,也就是“开放式”政策。4、社区学院的学生大都来自本地,学校不供应住宿设备。5、收费相当低廉,想就读的学生大都付得起。6、学生大多半工半读,所学大多能与工作相配合,增加了学习的动机及学习的效果。7、企业

36、的教育需求不断增大,企业在资金、设备方面提供援助,或有社区学院与企业共同建立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企业培训急需的人才,“协作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步较晚,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 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有的国家甚至达到了普及化程度。全世界大学入学人数从1950 的660万增长至1988年的5800 万。这个历史性的巨变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变化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蕴存于整个过程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理念的激烈碰撞与抗争,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由于国情的不同,政策的差异和传统力量的强弱等,最终形成各国不同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格局,其中英国属传统保守型

37、高等教育,美国属现代开放型高等教育,日本属中和摄取型高等教育。这三个国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探讨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的文化特点及其经验教训,对正处于转型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英国高等教育对传统大学理念的反叛与回归 以正统的绅士文化教育为主流的高等教育理想在英国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创办于 12世纪末13 世纪初期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以其古老的历史,浓厚的古典人文色彩,崇高的威望和强大的传统势力,在英国大学体系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并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典范。效忠于皇室和圣公会的牛津、剑桥大学,其使命主要是从事道德教育,通过建立师生间的密切关系,培养国教派贵族。在长达几个世纪的

38、漫长岁月中,牛津、剑桥大学始终保持其高雅的古典风骨,毫不动摇,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英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从19世纪30 年代开始的以伦敦大学的建立为标志的“新大学运动”,而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是20世纪60 年代掀起的第二次“新大学运动”,增设了10所大学,还有以开放大学为主要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使英国的高等教育在数量上迅速发展起来。至70年代初,英国共有42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全日制学生24.5万,加上 700多所继续教育院校的学生,学生总数超过 200万。英国新大学在教育理想、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突破了牛津、剑桥大学传统模式的禁锢,成为古典人文主义的反叛者,给英国的高等

39、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也迫使牛津、剑桥大学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以挑战身份出现的新大学,又逐渐向牛津、剑桥大学看齐,并最终与传统大学合流,成为“新的传统大学”。实际上,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已回归到单一的传统型系统,即由两所古老的大学主宰,各大城市积极寻求在合作的基础上发展的大学体系。大学的传统理念虽有所改变,但依然保持强劲势头。“大学是一个传统理念虽有所改变,但依然保持强劲势头。“大学是一个以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团体这样一种英国人所特有的大学概念被保存下来了。”英国高等教育的这种不屈不挠的传统精神和无穷的魅力,让许多教育家大惑不解,同时又由衷地表示敬佩和羡慕。约翰范德格拉夫:学术

40、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 理体制比较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90-91。美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描述和评价英国古老大学时,发出感慨:“它们是民主与传统,禁欲主义和高贵奢侈的奇异结合。没 有任何一所美国的或者德国的大学享有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那样无可估量的优势,能够以高尚而博学的方式与世界 名流建立丰富的联系这不仅带来愉悦,而且是产生一 种深刻的精神激励的源泉。”约翰范德格拉夫: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 理体制比较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93。二、美国高等教育对现代大学理念的追求与创新 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在与英国及欧洲大陆国家相当不同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既没有中世纪的传统束缚,也

41、不存在强大的宗教势力影响。在独立战争之前的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完全承袭英国传统模式,只有&所影响力很小的独立学院,直到1876年才建立了第一所大学 霍普金斯大学,其他大学是在 19世纪后期才逐渐由学院演变过来的。19世纪 60年代和70年代的“赠地运动”催生了美国近代大学,到二战前,美国高等教育就已经彻底与欧洲传统分道扬镳。道扬镳。二战后,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刺激,以及军人权利法案的公布,使美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创办了很多新的高等学校,每个州都建立了社区学院,学生人数极大地扩张,至1970年,官方统计表明,有2500多所院校和 800 多万学生。仅加利福利亚州立大学

42、就拥有9所分校(12.2万名学生),州立学院有19所29.1万名学生),社区学院有103 所(75.7万名学生),总的招生人数超过了137.2万名。至此,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在这场脱胎换骨的伟大变革过程中,美国向世界展示了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美国的公立、私立大学把德国的专门研究和高级训练模式同英美古老的自由教育模式结合起来,把广泛的职业学科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面向社会各种需求的自由竞争的多类型、多学科、多层次的庞大大学体系。引导大学系统走向的是社会需求,“消费者掌握着平衡杠杆,而计划者却没有”,“各学院和大学的生存或者依赖于满足用户的需要,或者

43、依赖于以自己大学的优秀质量来吸引用户”。约翰范德格拉夫: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 理体制比较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125。因此,美国的大学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功利色彩,是一种服务于全部美国人的大众哲学,是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人们往往很难把美国现代大学与美国传统大学联系在一起,找寻其发展的历史渊源。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掠夺者反被殖民化的历史,本土文化被扼杀,传统的大学只是对欧洲古老大学的模仿,数量少且影响力很小;另一方面,美国人在历史上形成了一种重实际效益轻人文理念的行为准则,因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上如出一辙,形成与欧洲传统大学迥然不同的高等教育风格。美国高

44、等教育发展的独特性表明,在传统势力没有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里,高等教育改革阻力较小,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并呈现多样化格局。正因为如此,美国高等教育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摆脱殖民势力的控制,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造就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数量众多的杰出科学家,也造就了美国今天的辉煌。美国高等教育多姿多彩的模式不是任何国家都能照抄照搬的,尤其对于那些有着古老传统的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当模仿的东西融进一个具有不同利益不同信念的结构时,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容易损害原有的结构体系。当今,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面临着“成功的危机”。办学的随意性和功利倾向

45、导致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利益的冲突、无序的竞争以及内部结构的混乱状态,“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它深受混乱的困扰”。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西方自由教育主要倡导者赫钦斯在离开芝加哥大学校长职位后,对未能将芝加哥大学重组成一组小规模的学院而深感愧疚,并建议按照牛津和剑桥的模式来重建芝加哥大学。在社会和民众的巨大压力下,美国已经开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使命和目的,更加注意人文道德因素和传统的服务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 世纪的问 题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P261.三、日本高等教育对新旧大学理念的兼收与并容 日本既没有中世纪大

46、学的传统,也无殖民地国家那种殖民化文化的铺垫,而是不断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土实际,自觉地进行自上而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形成中西合璧的富有个性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张应强教授将日本这种多样的移植文化形象地概括为“摄取性文化”,认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摄取外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兼容并蓄,综合创新的历史”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P138.他根据教育改革发展对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古代模仿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进行“文化改新”;第二阶段,近代以欧洲国家高等教育模式为蓝本,确立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第三阶段,“二战”后,吸取美国高等教育

47、思想和经验,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造。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均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并有力地推动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二战”后,日本一方面医治战争创伤,一方面对中等教育进行改革,用单轨制取代多轨制,扩大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降低了高校的“门槛”。1943年日本大学仅有 49 所,1952年便猛增至220 所,到 1971年,高校已发展至676所,学生人数达99.5万人,比1943年10.4万人增长了8倍多。成功的日本高等教育,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高等教育的成就,得益于对外国先进思想和经验的学习借鉴。日本高等教育的摄取性发展,给力求改变高等教育落后局面的发展中国家,给惧怕

48、西方文明的东方国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以外来文化为传统的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根据本国的需要,选择引进适合本国的发展模式,对本国落后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从而有效推动本国高等教育发展。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在效仿外国模式时,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有针对性,有选择性,进行创造性改造,以维护原有高等教育的民族个性,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混乱局面;第二,拿来的东西与本国原有的东西存在着排异性文化冲突,有一个文化有效整合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方式方法的问题,更多的是深层文化的交锋和融合。成功的日本高等教育就存在这两方面的困惑,并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力图走出困境。日本高等教育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日本院校森严的等级制和双重控制体制带来的不平等,西方的学术自由和开放性办学理念很难在日本得到运用和发挥,从而造成日本当今高等教育出现先进与落后、开放与封闭并存的奇怪现象,也使日本至今培养不出世界级的杰出科学家和学者。谢谢 谢谢!天地造化学无止境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企业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