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D).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88376741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4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D).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第二章 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D).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D).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D).ppt(6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国际商务的理论基础(D)学习目的和要求1.熟悉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相关学说。2.能够运用各种理论学说从不同角度解释国际商务产生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2二、绝对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 1790)苏格兰经济学家代表著作: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年)挑战重商学说:财富是公民所能获得的物质和服务。主要观点:1.各国都有绝对的生产条件优势。2.分工和专业

2、化思想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产生利益。3.自由贸易可以使得生产力,劳动力和资本都的以增加。6三、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 1823)英国经济学家代表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1817年)主要观点:国际分工的依据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促进国民经济的方式:自由贸易和保护性税收。7四、要素禀赋理论(The Theory of Factor Endow

3、ment)代表人物:赫克歇尔(EFHeckscher)和俄林(BOhlin)瑞典经济学家 代表观点: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经济政策: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8五、新贸易理论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背景:国际贸易的新型发展9(一)人力资本说(Theory of Human Capital)代表学者:舒尔茨(T.W.Schultz),美国经济学家代表观点:人力资本决定产品的比较优势。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人体中的智能,

4、表现为人的文化水平、生产技巧、熟练程度、管理才能等。人力资本是对人进行教育和培训投资的结果。10(二)需求相似说(Theory of Demand Similarity)代表学者:林德(B.Linder),瑞典经济学家代表观点:两个国家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取决于双方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越相似,人均收入的差别越小,相互重叠的市场需求越大,两国间的贸易量也就越大。11(三)规模经济理论代表学者: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美国经济学家代表观点:规模经济递增和垄断竞争影响国际贸易。核心文献:收益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Increasing Return,Monopolist

5、ic and International Trade(1979)对经济的影响:大规模企业并购12(四)技术差距理论、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技术差距理论:在其他条件固定的前提下,两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细微差别可以导致劳动生产率差距,从而产生国际贸易。技术溢出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13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定义: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经济)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发言权。IMF,国际收支手册14一、垄断优势理论代表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CP金德贝格(Charl

6、es P.Kindleberger)H-K Tradition 代表文献: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代表观点:企业进行FDI的原因是“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15(一)基本观点市场的不完全体现在4个方面:(1)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16(一)基本观点垄断优势: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

7、自己具备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企业凭借垄断优势排斥东道国企业的竞争,维持高价,导致不完全市场格局。17(二)理论评价理论贡献:对外直接投资是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是一种企业寡头垄断和市场集中相联系的现象。理论缺点:可以解释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18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代表学者: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美国学者代表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8、 in the Product Cycle)(1966)主要理论内容: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发达国家(创新国)、次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191.新产品阶段(New Product Stage)新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企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国内即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在新产品阶段,企业不需要FDI,通过国际贸易即可。202.成熟产品阶段(Mature Product Stage)新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熟的阶段。企业已经从技术密集型转成产品密集型。进口国开始保护本国的技术发展。出口国FDI的目的为降低生产成本,冲破市场壁垒,占领当地市场。213.标准化产品阶段(Standa

9、rdized Product Stage)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定型化阶段。生产完全标准化。资本和技术型熟练劳动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发达国家相欠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转移。22(二)理论评价理论贡献:第一,结合垄断理论和区位选择。第二,说明企业的比较优势会随着产品生命周期变化。第三,为了保持领先地位,企业必须进行产品研发。理论不足: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23三、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代表人物: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 J.Buckley),卡森(Mark C.Casson),加拿大学者鲁格曼(Alan M.Rugman)代表著作:跨国公司的未来Th

10、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1976);跨国公司的内幕24(一)基本观点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25(一)基本观点内部化过程的决定要素内部化过程的决定要素 行业特定因素,主要是指产品性质、

11、外部市场结构以及规模经济;地区特定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文化差别以及社会心理等引起的交易成本;国别特定因素,包括东道国政府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政策对跨国公司的影响;企业特定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组织结构、协调功能、管理能力等因素对市场交易的影响。26(二)理论评价理论创新:适用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理论缺陷:忽略宏观因素。27六、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背景:1.主要的FDI理论是以美国为背景的。2.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发展。28(一)小规模技术理论(Small-scale Technology Theory)代表人物:刘易斯威尔斯(Louis J.Wells),美国经济

12、学家代表著作:第三世界跨国公司(1983年)代表观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29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1、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生产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2、在国外生产民族产品。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主要是为服务于国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要而建立。以民族为纽带的对外投资在印度、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的投资中都占有一定比例。3、产品低价营销战略。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生产成本低、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也是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武器。30(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13、The Theory of Localization Technological Change)代表人物:拉奥(Sanjayo Lall),英国经济学家代表著作: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1983)核心观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尽管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化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31(二)技术地方化理论(The Theory of Localization Technological Change)导致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优势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1.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

14、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2.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某些改造,使他们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的需求,这种创新活动必然形成竞争优势。32(二)技术地方化理论(The Theory of Localization Technological Change)导致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优势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3.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4.从产品特征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能开发出与品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当东道国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位和

15、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33(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代表人物:坎特维尔(Cantwell)和托兰西诺Tolentino,英国学者核心观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34(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理论内容:一、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稳定提高和扩大,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二、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他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则没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主要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掌握和开发生产技术。35第三节 企业国际化理论国内

16、企业如何发展成为一个跨国公司: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规律国际市场进入方式比较国际化经营战略36一、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理论(一)罗宾逊的六阶段理论1.国内阶段。该阶段企业的经营重点完全放在国内市场,企业涉足国际市场的目的不是为了经营的国际化,而仅是为了保证国内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转及降低生产成本。2.出口阶段。当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并有饱和迹象时,企业开始逐步开发国际市场。这一阶段,企业会设立专门开发国际市场的部门。37(一)罗宾逊的六阶段理论3.国际经营阶段 企业开始直接对外投资。设立海外事业部。但该阶段企业对国内市场的依赖仍然很大。4.多国阶段 多国阶段是企业在多个国家建立子公司和分公司,国内市场地位逐步

17、下降。此时企业尚未成为同一的经营阶段。38(一)罗宾逊的六阶段理论5.跨国经营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的母、子公司的关系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过度,进入到真正的跨国经营阶段。6.超国家阶段 是未来跨国公司发展的方向。企业无国籍约束。39(二)小林规威的五阶段论1.以母公司为中心的经营阶段 海外行销只是出口延伸,子公司缺乏自主权。2.当地经营阶段 企业用海外就地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海外行销。子公司间仍处于封闭状态。3.区域联系经营阶段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组织控制方式进行了调整。组织层次变为:母公司区域总部子公司。40(二)小林规威的五阶段论4.全球经营阶段 全球经营阶段即企业经营视野转向世界市场,各区域总部之间

18、的协作更加紧密,资源配置趋于国际化。5.全球调配式经营阶段 全球调配经营即企业形成全球性的统一调配模式,母公司可以协调全球业务。41(三)巴尔马特的四阶段论1.国内指向阶段(种族阶段/本国中心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海外子公司贯彻和母公司一样的价值观,忽视管理环境的差异。子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均由母公司人员担任。2.当地化阶段(多元中心阶段)第二阶段,母公司认识到环境差异,允许子公司进行调整,积极使用当地人员进行管理,子公司的自主权增加。42(三)巴尔马特的四阶段论3.区域指向阶段 母公司为加强统一管理,将经济与文化环境相似或地理接近的几个国家或地区组成区域性管理单位。4.全球化一体化

19、阶段 跨国公司更加强调公司的整体利益,开始推行一体化战略,以寻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43(四)安索夫的三阶段论1.出口阶段 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是通过国外代理商在当地市场销售自己的产品。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开始建立自己的销售系统。2.国际阶段 为了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企业绕开贸易壁垒,采取直接对外投资,在当地设厂、就地生产和就地销售。3.跨国经营阶段 跨国公司追求利益配合,将整个公司纳入全球一体化战略中。44二、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代表学者:约翰森和麦特森(Mattson)代表文献:产业系统的国际化一种网络研究方法(1988)理论核心:单个厂商的生存依赖于其他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企业通过其在网

20、络中的地位来得到这些资源。基本观点:企业的国际化正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网络关系的过程,企业国际化的程度又决定了其在国际市场网络中的地位。45三、企业国际化四要素理论代表学者:佩德森(Torben Pederson)和彼德森(Petersen)代表文献:对向外国市场逐渐提高资源承诺的解释(1988)基本观点:企业的国际成长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企业国际成长的逐渐发展过程是由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共同决定的;不同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扩张的速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可以归结为渐进发展的程度问题。46三、企业国际化四要素理论企业国际化的渐进发展企业内部资源因素企业外部资源因素

21、市场知识生产要素的数量企业规模市场竞争结构47四、企业国际化内外向联系理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内外向联系的过程,它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的两个方面内容。内向国际化:进口、技术引进、成立国内合营公司,成为跨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外向国际化:出口、对外技术转让、成立国外合营公司,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企业的内向国际化的进程会影响其外向国际化的发展,企业的内向国际化的效果决定其外向国际化是否成功。48当代国际竞争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市场价格机制与企业机制都在起作用。跨国公司这种最典型的现代企业制度大量出现,说明现代企业的国际竞争行为已成为国际商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节第四节 国际竞争力理论国际

22、竞争力理论49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中。他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其中的每个因素都会影响到其它因素的表现,同时,政府政策、文化因素与领导魅力等都会对各项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将可以建立国家的竞争优势。50国家产业竞争优势决定的国家产业竞争优势决定的“钻石模型钻石模型”51(一)因素(一)因素I I:生产要素:生产要素 波 特 把 生 产 要 素 分 为 基 本 要

23、素(Basic factors)和高等要素(Advanced factors)两类。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和半熟练劳工、债务资本等;高等要素包括现代化电信网络、高科技人才、尖端学科的研究机构等。波 特 还 把 生 产 要 素 分 为 通 用 要 素(Generalized factors)和特殊要素(Specialized factors)两类。52 (二)因素(二)因素:需求因素:需求因素 所谓有利于国际竞争的需求,取决于本国需求与别国需求的比较,这种比较体现在三方面:1.需求特征 2.需求规模和需求拉动方式 3.需求国际化 53(三)因素(三)因素:相关和辅助产业:相

24、关和辅助产业意大利与制鞋有关部门的居国际领先地位的行业2023/4/1954供货商和相关行业的水平之所以对某一行业竞争优势有重要影响,原因主要是:1.有可能发挥群体优势 2.可能产生对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 3.可能构造有利的外在经济和信息环境55(四)因素(四)因素: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状态: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状态 国家竞争力来源在于在特定行业中各种竞争优势能够恰当地匹配在企业中,而国内的市场竞争结构对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很大影响。各种优势能否被恰当匹配在企业中,很大程度取决于国家环境的影响。国家环境对人才流向、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决定了该行业是否有竞争力。56国家环境对企业战略、

25、结构和竞争的影响国家环境对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的影响57机遇和政府机遇和政府 波特认为机遇和政府这两个附加因素也会对国家竞争优势产生影响。1.机遇。机会或偶然因素有时对产业的成功也会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其中特别重要的有:纯粹的发明活动、重大的技术非连续性(例如,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出现)、投入成本的不连续性(例如,石油冲击)、世界金融市场和汇率的重大变化,世界或地区需求的高涨、外国政府的政治决策、战争等。582.政府。政府可通过其政策影响上述四个基本要素,从而对国家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这些政策包括:投资与补贴(影响生产要素和需求状况);规则(影响关联工业网和企业战略);政府购买(影响需求);

26、税收(影响企业战略)等。政府在创造国家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是通过政策来改进该国的“钻石”因素与竞争发展阶段转换所需的条件。59一、全球方位理论二、国际资源转移学说三、地缘商务理论四、合理化全球计划模型第五节第五节 企业国际商务理论企业国际商务理论60一、全球方位理论一、全球方位理论 作为厂商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地理区位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往往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刺激或组织内部的某些力量造成的。来自外部的刺激主要包括:用户的影响,外国政府的政策,竞争者在国外市场上扩张,某些重大事件(如欧盟成立)等。来自内部的力量则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的影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对外国原材料的依赖等。61二、国际

27、资源转移学说二、国际资源转移学说资源不仅包括了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还包括了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国际资源转移理论认为,各国政府在影响国际商务活动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其形式是通过对本国资源配置的影响及外国企业进入本国的控制。国际企业与国内企业在资源转移中的差别就在于跨国公司建立起了全球经营的观念,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不同国家在资源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经济和政府制度对资源流动的影响。2023/4/1962吉林大学商学院 张秀娥三、地缘商务理论三、地缘商务理论 地缘商务理论中使用了大量的重要变量因素来说明地理与国际商务的关系,因为这些变量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会改变国际商务活动在地理上的起止点。地缘商务理论

28、中所使用的变量因素有三大类:1.条件变量2.动因变量3.控制变量63四、合理化全球计划模型四、合理化全球计划模型 合理化全球计划模型在对国际市场上的机会和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基础上,厂商将先定其目标市场。根据经营目标和区位经济的要求,厂商还将制定出相对于特定国际市场的逻辑模型,这些模型反映了厂商应采用的对已选定的市场进行供给的合理形式。64逻辑模型的内容包括:原料来源、生产场地、服务和销售设施,研究活动以及劳动力、管理人员和资本的来源等。厂商通过把市场销售情况和对逻辑模型的选择进行综合便会得到总的计划模型,并据此发展出厂商最佳经营战略。65全球计划模式调整厂商的国际经营结构的方式全球计划模式调整厂商的国际经营结构的方式进行传统的贸易和全面实现经营国际化。但是,这两者之间包含着许多可供厂商选择的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这些经营方式包括:许可证贸易,收购外国公司,或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销售、仓储设施、组装生产线和进行商品再包装业务,也可在国外建厂生产。在直接投资中,厂商有时还会通过兼并外国公司来开展一项全新的业务。66此此课件下件下载可自行可自行编辑修改,修改,仅供参考!供参考!感感谢您的支持,我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语文专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