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台育青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苏教必修.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8371133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51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天台育青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苏教必修.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浙江省天台育青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苏教必修.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天台育青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苏教必修.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天台育青中学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苏教必修.pptx(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给下列黄色字词注音。颛臾(zhun yzhun y)虎兕(ss)柙(xixi)椟(dd)费(bb)县2 2、用、用“/”/”给下面这句话断句。给下面这句话断句。君子君子/疾夫疾夫 /舍曰舍曰“欲之欲之”/而必为之辞而必为之辞第1页/共32页季季氏氏将将伐伐颛颛臾臾论论语语第2页/共32页【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2.能够归纳出“是、止、过、见”四个词语的义项;能掌握三个句式:“无乃与”“尔是过”“何以为”。第3页/共32页孔子(公元前孔子(公元前551551前前479479)名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

2、国春秋末期著名的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晚年整理“六经六经”(诗诗书书礼礼易易乐乐春秋春秋)。)。在我国

3、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第4页/共32页论(论()语)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班固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班固汉书汉书艺文志艺文志说:说:“论语论语者,者,孔子应答弟子、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子各有所记,夫子既

4、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谓之论语论语。”论语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共共2020篇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之间),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第5页/共32页论

5、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第6页/共32页“季氏将伐颛臾”这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三桓犯上”。鲁庄公有弟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

6、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第7页/共32页本文题目“将伐”二字耐人寻味。“将”尚未实现的事情,故尚可阻止;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攻伐,明目张胆动用暴力,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一字已见季氏之伐是非正义之战。第8页/共32页自由朗读课文,指名翻译课文1-2节,重点掌握下列文言字词句:1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并指出句式特点。、解释下列句中加点

7、字词,并指出句式特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今义:有事情。有事于颛臾 句式特点:()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尔是过 句式特点:()以为东蒙主以为:()指用兵指用兵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固定格式:恐怕该固定格式:恐怕该了吧了吧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之)为,把以(之)为,把当作当作何以伐为:何以为:()为:()为什么要为什么要呢呢句末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第9页/共32页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句式特点:()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佐者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佐者第10页/共32页停止。停止。2、一词多义

8、 是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止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 ()蔺相如固止之曰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对,正确。对,正确。这。这。判断动词,是。判断动词,是。赞同,认为正确。赞同,认为正确。使使停止,阻止。停止,阻止。使使停止,阻止。停止,阻止。同同“只只”,仅仅。,仅仅。第11页/共32页 过 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见 境界危恶,层见错出。()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

9、伐颛臾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过错。过错。责怪。责怪。错误。错误。同同“现现”,出现。,出现。接见接见看见,遇到。看见,遇到。被。被。拜见。拜见。见识,见解。见识,见解。第一人称代词,我。第一人称代词,我。第12页/共32页翻译下列句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译文:。无乃尔是过与?译文:。何以伐为?译文:。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译文:,。季氏将要对颛臾用兵。恐怕该责怪你了吧!为什么要讨伐它呢?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第13页/共32页【问题1】第二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

10、告诉他们的老师:“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听了以后是什么态度?【问题2】孔子为什么不赞成这种做法?有那些理由?【答案答案】:勃然大怒,对二人当面责骂:勃然大怒,对二人当面责骂:“求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法的。【答案答案】:先王封国,说明不可伐;邦域之中,:先王封国,说明不可伐;邦域之中,说明不必伐;社稷之臣,说明不当伐。说明不必伐;社稷之臣,说明不当伐。第14页/共32页【问题3】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是怎样反驳的?【答案答案】:孔子先引用名言:孔子先引用名言:“陈力就列,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能者止。”意思是: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意思是: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也即孔子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也即孔子所主张的所主张的“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一个臣,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能尸位素餐(形容空占着职位,不敢做而白能尸位素餐(形容空占着职位,不敢做而白吃饭)。接着巧用盲人走路需要扶持以及柙吃饭)。接着巧用盲人走路需要扶持以及柙和椟需要看守两个比喻,说明冉有、季路不和椟需要看守两个比喻,说明冉有、季路不能推卸讨伐颛臾的责任。能推卸讨伐颛臾的责任。第15页/共32页不

12、必伐不必伐【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 的议论文。文章由 这件事引发,孔子认为过错应该有两名弟子冉有和季路承担,理由是颛臾是 ,所以 ;又是 ,所以 ;更是 ,所以 。三个理由,义正词严,可见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面对冉有的狡辩,孔子先 ,再 ,对弟子们 。语录体语录体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先王封国先王封国不可伐不可伐域中邦国域中邦国社稷之臣社稷之臣不应伐不应伐晓之以礼晓之以礼引用名言引用名言巧用比喻巧用比喻晓之以理晓之以理第16页/共32页晓之以理理由季氏将伐颛臾晓之以礼无乃尔是过与责责先王封国不可伐域中邦国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应伐驳驳引用名言巧用比喻第17页/共32页第二课时第18页/共32页课

13、前检测1、下列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 颛臾(zhun x)虎兕(s)出于柙(xi)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 B 颛臾(chun y)虎兕(sh)出于柙(xi)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 C 颛臾(zhun y)虎兕(s)出于柙(xi)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 D 颛臾(zhun y)虎兕(sh)出于柙(ji)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 C第19页/共32页2、成语解释: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第20页/共32页2、成语解释:陈力就列:能贡献才力的,就担任相应的官能贡献才力的,就担任相应的官职。

14、职。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这里安下心来。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生祸乱。第21页/共32页自由朗读课文第3节,重点掌握下列文言字词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并指出句式特点。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舍: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既来之,则安之。来:安:痛恨。痛恨。回避。回避。借口。借口。担忧。担忧。使使来。来。使使安定。安定。第22

15、页/共32页2、一词多义。疾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患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乃其有备,有备无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快。快。痛恨。痛恨。病。病。嫉妒。嫉妒。担忧担忧祸患祸患担忧担忧毛病毛病第23页/共32页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既来之,则安之。()安逸安逸安定安定使使安安哪里哪里怎么怎么使使安定安定第24页/共32页3、翻译下面句子。

1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文:译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译文:译文:君子痛恨那些回避说自己想要这样却为自己这样做找借口的人。像这样,所以远方的人不顺服,就修养自己的品德使他们来归顺,已经是他们来归顺,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第25页/共32页【问题1】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对此,孔子是如何驳斥的?【答案】首先指出自己痛恨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认为这种行为是君子所痛恨的,批评了两人政治品质的不端。接着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均”、“

17、安”、“和”)及政治主张(“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希望弟子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此治国安邦,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能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因此他接着批评冉有、季路“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这种失职行为的严重错误。第26页/共32页【问题问题2 2】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进一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批评了两位弟子的失职行为后,孔子最后步批评了两位弟子的失职行为后,孔子最后一针见血指出:一针见血指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而在萧墙之内也。”如何理

18、解这一句话?如何理解这一句话?【答案答案】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醉翁之意不在酒酒”,在乎,在乎“萧墙之内也萧墙之内也”。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揭经验和

19、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揭穿阴谋),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穿阴谋),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第27页/共32页【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 的议论文。通过孔子 与和 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 和深刻的 。同时,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仁政思想,让我们再次领会了孔子 、和 辩驳艺术的魅力,学习了他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和可贵的人格。语录体语录体冉有冉有季路季路政治经验政治经验政治眼光政治眼光以礼服人以礼服人以理服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德服人第28页/共32页晓之以理理由季氏将伐颛臾晓之以礼无乃尔是过与责责先王封国不可伐域中邦国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应伐驳驳引用名言巧用比喻斥斥立立 揭揭 晓之以德君子品质政治主张揭穿阴谋均均修文德修文德和和安安第29页/共32页孔子的思想:一、“仁”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均、和、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30页/共32页【布置作业】1、完成成才之路相关作业。2、完成本课导学案。3、根据历史背景材料,将本文改写成一篇历史小故事。第31页/共32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2页/共3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