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基础知识.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88349838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9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基础知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新课程基础知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基础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基础知识.ppt(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新课程改革概述一、新课程改革概述l第八次课程改革第八次课程改革 l改革的力度最大改革的力度最大l人力财力投入最多人力财力投入最多l时间要求最紧迫时间要求最紧迫 1996-1998 1996-1998 1996-1998 1996-1998年,教育部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年,教育部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年,教育部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年,教育部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的内容调查的内容调查的内容调查的内容1992199219921992年以来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年以来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年以来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年以来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课程的实施状况课程的实施状况课程的实施状

2、况(第二代课程第二代课程第二代课程第二代课程)调查的范围调查的范围调查的范围调查的范围9999个省市的城镇和农村个省市的城镇和农村个省市的城镇和农村个省市的城镇和农村 调查的对象调查的对象调查的对象调查的对象16000160001600016000名学生名学生名学生名学生 2000 2000 2000 2000名校长、教师名校长、教师名校长、教师名校长、教师 全国政协多位委员全国政协多位委员全国政协多位委员全国政协多位委员 教科文卫委大部分委员教科文卫委大部分委员教科文卫委大部分委员教科文卫委大部分委员 新课程的研制与实施计划l l20002000年年7 7月,成立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编写组月,

3、成立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编写组l l近近500500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参加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参加l l采用分散与集中、学科专家与课程专家、实践采用分散与集中、学科专家与课程专家、实践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相结合的工作方式。l l20012001年年4 4月,按计划完成了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月,按计划完成了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全社会的意见,并根据实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全社会的意见,并根据实验区的追踪评估,修改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验区的追踪评估,修改各学科的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国家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n课程改革的推广策略课程改革的推广策略n先实验

4、后推广。先实验后推广。20012001年年9 9月月全国有全国有4141个实个实验区启动,验区启动,20022002省级实验区启动,省级实验区启动,20032003年,年,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n渐进式推进,渐进式推进,3535年基本完成。年基本完成。n自愿申请,统一布局。自愿申请,统一布局。n舆论动员,社会参与。舆论动员,社会参与。n教师是主力军。教师是主力军。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改什么改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

5、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目标之一目标之一新新课课程程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功能的转变传传授授知知识识 改变改变课程结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选择性。目标之二目标之二1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 九年一

6、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所有学段都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所有学段都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将从小学将从小学3 3年级起开设,内容年级起开设,内容主要包括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通过实践强调通过实践增强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发现问题

7、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识和技术实践能力。改变改变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的联系,关注学

8、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和技能。目标之三目标之三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l l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育课程改革系

9、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l l 1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l l 2 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l l 3 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l l 4 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

10、性。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顺序、课时比例、教学重点、教学顺序、课时比例、教学重点、难点主要是围绕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围绕教学的。核心是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核心是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三位一体。价值观体现三位一体。学科中心学科中心 。按照学习领或主题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学习领

11、或主题组织教学内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 。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 。着眼于学生的学。过程性目标、体着眼于学生的学。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验性目标。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和评注重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和评判功能判功能 。评价更加关注人发展,并呈现出多评价更加关注人发展,并呈现出多元的评价建议。元的评价建议。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明确的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不能突破,否则超纲。规定。不能突破,否则超纲。规定基本要求,给教材编写和教学规定基本要求,给教材编写和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留有一定的空间。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

12、记硬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标之四目标之四 改改变变过过分分强强调调评评价价的的甄甄别别与与选选拔拔的的功功能能,发发挥挥评评价价促促进进学学生生发发展展、教教师师提提高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目标之五目标之五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

13、理论l l言语言语/语言智力语言智力l l逻辑逻辑/数理智力数理智力l l视觉视觉/空间关系智力空间关系智力l l音乐音乐/节奏智力节奏智力l l身体身体/运动智力运动智力l l人际交往智力人际交往智力l l自我反思智力自我反思智力l l自然观察者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l l存在智力存在智力目标之六目标之六 改改变变课课程程管管理理过过于于集集中中的的状状况况,实实行行国国家家、地地方方、学学校校三三级级课课程程管管理理,增增强强课课程程对对地地方方、学学校校及及学生的适应性。学生的适应性。教教育育部部制制订订基基础础教教育育课课程程发发展展总总体体规规划划,确确定定国国家家课课程程门门类类和和课

14、课时时。制制订订国国家家课课程程标标准准,宏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省省级级教教育育行行政政部部门门应应根根据据国国家家对对课课程程的的总总体体设设置置,规规划划符符合合不不同同地地区区需需要要的的课课程程实实施施方方案案(包包括括地地方方课课程程的的开开发发与与选选用用),并报教育部备案。并报教育部备案。学学校校在在创创造造性性地地执执行行国国家家课课程程和和地地方方课课程程的的同同时时,可可开开发发或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三、适应课程改革、转变教学行为三、适应课程改革、转变教学行为课程改革中教师怎么做(一)转变教育观念(一)转变教育观念

15、 课程观课程观课程观课程观1.1.生成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 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 2.2.整合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 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 3.3.实践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课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活动体系课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活动体系课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活动

16、体系课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活动体系学校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学校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 课堂不是教学的唯一途径课堂不是教学的唯一途径老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教材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老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教材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观1.“传道、授业、解惑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传道、授业、解惑者”造成了师生不平等造成了师生不平等造成了师生不平等造成了师生不平等l l教师是经验的分享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师是经验的分享者、合作者、参与者、欣赏者欣赏者2 2.“.“教学实践工作者教学实践工作者”束缚了教师束缚了教师l l 教师不是教师不是“教书匠教书匠”l l教师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探索者、教

17、师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创造者、教育理想的追求者教师是:教师是:l l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探索者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探索者l l现代教育的开拓者、研究者现代教育的开拓者、研究者l l学生全面发展的激发者、引导者、培养者学生全面发展的激发者、引导者、培养者l l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者、维护者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者、维护者l l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l l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应用者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应用者教学观l l教学过程不仅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更是课程创生

18、与开发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l l不是简单的不是简单的“教与学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交流、共享认识成果、共同发展创造、探求新知的完整的生活共享认识成果、共同发展创造、探求新知的完整的生活和生命过程。和生命过程。l l教学更要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教学更要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得新知的体验。l l教学要从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教学要从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生观l l以学生为本位,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以学生为本位,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大

19、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基础上得到发展。l l以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全面提以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的。l l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协调发展,注重情感、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协调发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在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培养学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培养学生以下基本素质和能力:生以下基本素质和

20、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探究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探究精神与批判性思维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人生规划能力人生规划能力评价观l l以往评价方法的负面效应以往评价方法的负面效应1.1.我们的教育是不能出错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不能出错的教育2.2.我们的教育是没有成功感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没有成功感的教育l l淡化评价的选拔、鉴别功能淡化评价的选拔、鉴别功能l l变变“筛子筛子”为为“泵泵”l l建立有利于教师、学生、课程共同发展建立有利于教师、学生、课程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评价体系(二)转变教师角色l l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l l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l l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l l教师是学习型社区的开发者(三)转变教师行为l l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l l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l l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研究l l在对待同事关系上强调合作、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